来自师兄小欣的观点:佛教的xx指的是什么?

本文缘起:佛教禁止“欲望”吗?

问题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d94f40100g75y.htm






邪淫:倒底何为邪淫,什么样的标准才叫邪淫?邪淫的果报如何产生?这都是一些非常好的问题。


经典,论典,乃至后世的大德对居士五戒都有详实的阐述,各位同修在网上很容易找到资料。在这里,末学只想另外补充一些看法。


有同修在上面的留言中提到了“邪淫”标准在应用到古代人文风俗和现今世界人文风俗上是否有不一样的地方,我在初学戒时也就此事困惑了很久,现代人对两性之事的理解已经大大迥异于古人,千年前的戒律标准是否仍然试用?



后来,末学的经教老师是这样开示的:拿邪淫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都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1)是否合乎那个国家的法律。


2)是否合乎那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俗风情。


3)双方父母是否同意。


4)两方是否出于自愿。


5)行为是否安全,是否会造成未来的隐患。



有一条为“否”即属邪淫。


以上各条均通俗易懂,又限于篇幅,末学就不一 一解释和举例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就算是时代变迁,民风变异,用以上标准来衡量,还是非常可靠的。那有师兄不免要问,古人可以三妻四妾,甚至于嫖妓的行为也被允许;那今人受法律和道德的限制做此行为即犯戒,岂不是不公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把“戒”的精神搞清楚。佛陀为什么要设置戒律?戒律是为谁而设?受了戒犯戒有果报,不受戒做了就没果报了吗?这些问题都值得用心参详。


“戒”即“戒止,停止,遮止”,对境为“不恰当的语言,行为,和思想”。判断“恰当”与否的标准有三个,即这样的思想,语言,行为“是否安全,是否有效,是否会引发未来的隐患”。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是否会造成苦的果报”。



举一例说明:酒后驾车或开车想东想西,第一不安全,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第二,对于“平安又能省时地到达目的地”这一意愿无效;第三,万一出了安全事故则伤己伤人,还会连带一系列未来的麻烦。因此,这样的行为应该遮止!这就是开车的“戒”。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慈悲的佛陀制定戒律完全是为了让自他众生在一切情况下都不会受到伤害,是在保护我们,而不是限制我们。


就邪淫来说,古代法律不禁嫖娼,你做了不会触犯法律,就不会承受因触犯法律所要承受的果报。


而在法律明令禁止嫖娼的国家,这样做与法律抵触,会有很大安全隐患,所以要戒止。但如果古人不注意卫生,就必然要承受沾染疾病的果报。就算他很注意卫生,可是他的父母却以此为忤,那他就得承担损恼父母的果报(忤逆父母的果报非常大)....以此类推,其它情况也是这样。



这样的“戒”不仅限于佛教徒,也适用于所有的众生。这个也可以作为世间法的标准。


那如果你再问,若有人完全符合上述五条而作不净行,是否就没问题了呢?这就牵涉到另外一层的意义,即出世间法。五戒是佛教徒应受持的基本戒律,第一为皈依戒,第二即为五戒,往后还有菩萨戒;学密的有密宗戒,出家有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



这些戒的设置除了有上述保护自他不受恶报的作用外,还有帮助佛教徒引发定慧,从而证无上道的作用。


简单来说,佛教徒的定义为:对佛陀的教授信受奉行的人。佛陀的教授可以简单概括为“苦,集,灭,道”。


因此佛陀制定戒的对象是所有愿意了知苦和苦产生的原因,以及学习并实践寂灭苦的办法,从而完全了知法界形而上道体的境界的人。戒是修行证悟此形而上道体的助缘,也是方法。


所以一切修行人必须要受持。



现在回过头来看前面那个问题,如果有人在完全满足“五项标准”的情况下行不净行,虽然事相上也许不犯戒,但还是要承受一个苦,即是“行苦”,有这个淫欲在,还在做这样的行为,就必然导致一个结果——轮回不可出。


有佛教常识的人都知道,只要有轮回的一天,苦就一定如影随形。


综上所述,谈“戒”要看到“戒”的两面,在世法来说,如果你想暂时少一些痛苦,暂时多一些快乐,那守戒是必须的;于出世法来说,如果你想永远寂灭痛苦,那就要从安住戒相开始,直至实证戒的精神,以此生定得慧,从而永离轮回。


有同修引“圆觉经”或“楞严经”来探讨淫欲和解脱的关系。末学个人以为千万要慎重!此二经是了义经,凡夫不可妄作圣解,否则会有谤法之过!在此也建议多吉师兄在弘法中说明,凡探讨佛经教义,一定要加上“我个人以为,或我个人的心得”等说明字样,若见解非来自个人,就一定要注明是转自某大德,某高僧或某书。否则若初学看到“我最近也在看《圆觉经》,甚是赞同佛所说的“当知轮回,爱为根本”!这里所说的爱欲其实就是性欲”这样的话时,是很容易被影响的。



轮回的根本佛经说的很清楚,是缘于“爱”。此爱可作狭义和广义解释:狭义的“爱”即男女两性间的贪爱执着;广义的爱指对一切欲望的执着。南怀瑾老师在“圆觉经略说”一书中有非常详细地解释,同修可找来看看。


个人以为,说“禁绝”爱欲,“禁止”爱欲都不合适。若说小乘教法,用“禁止”还勉强说得过去,在大乘就不太适用了。我觉得,佛教对治贪欲的方法是:


1)、搞清楚什么是贪欲(或爱欲)。


2)、执着此欲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3)、超越此欲会有怎样的妙处。


4)、如何用智慧转化,超越。



如果大家看到佛教徒用“禁止”欲望的字眼,第一个反应一定是不舒服,太不人性了嘛!


压制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是用“智慧转化欲望,最后超越欲望获得解脱”的方法,既可令人心生向往而起信。这即是学佛的心态,也是学佛的方法。


透过rock师兄的问题,个人以为他有几处概念上的混乱和错误,但师兄好像没有给他明确指出。末学虽然一直是多吉师兄的粉丝,但还是提一点意见,错误之处请师兄多包涵。


佛教徒修行解脱与人伦常理完全不冲突。作为一个修行人,大致国家社会,小到家庭,需要你尽义务的你都要做好,该做好父亲的要做好父亲,该尽孝道的要尽孝道...那修行人修个什么,又怎么对治欲望?是修个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为了因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给自他造成伤害,乃至不给自他带来烦恼。要做菩萨得先学会做人。


就算是针对初学的根器,把“无我”解释成“没有一个我存在”也是不妥的。有断灭见的“嫌疑”。末学明白师兄的意思,也非故意鸡蛋挑骨头。只是您既然有了这样的影响,和随之而来接应众生的因缘,那您就非得尽量做圆满不可。阿罗汉都不轻易讲法,菩萨也实在不易做啊!这也是我等粉丝对您的期望之情。


所以个人以为,在谈到“无我”的概念时一定要尽量涵盖胜义和世俗两面,不要因为初学也许不会理解胜义谛而略去不说。说要说,但怎样能够针对初学的根器而能让他们听明白,才是我等有志弘法利生的佛子应该学习的,您觉得是吗?


rock师兄对“无我”的概念不清楚,再听了法师对胜义“我”即是“佛”的开示,一定会产生知见上的混乱。


我个人以为应该这样去理解:佛陀的教法是在破斥众生那个误以为“我”实际却是“非我”的错误观念;而引导众生去认识实际是“我”但却一直不被众生所了知的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的,那个十方诸佛和一切众生所共同拥有的“真我”;再简单点说,你可以认为有一个“我”,并且认为“我”真实存在。但这样的认知会让你引发一系列的苦,而且坚持此认知的话,此苦会永无止息。但以佛菩萨对“我”的认知,不但可以寂灭诸苦,还能生种种妙用。


所以佛陀在出世时即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在快入灭时,于“涅磐经”有进一步演说“常,乐,我,净”的甚深妙义。


以上言论大部分来自个人观点,不代表佛法,仅供参考。

楼主 Gaoismin  发布于 2018-04-19 15:12:56 +0800 CST  

楼主:Gaoismin

字数:2989

发表时间:2018-04-19 23:12:5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29 13:52:17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