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历史)与哲学的辩证(认识能力及知识综述)3

二、本体与体用:认识能力(活动)与生活(生生活动)的关系(转出与生展)
1、“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钱钟书集*七缀集2》)
2、“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宋儒严别‘血气’与‘义理’,未为无见,惜不察两者互相利用,往复交关,环回轮转。”(《钱钟书集*管锥编》1792)
3、“政治、社会、文学、哲学至多不过是平行着的各方面,共同表示出一种心理状态,至于心理状态之所以变易,是依着它本身的辩证韵节,相反相成,相消相合,政治、社会、文学、哲学跟随着这种韵节而改变方式。”(《钱钟书集*人生边上的边上》281-282)
4、“实际生活需求的多样性赋予历史性必要前提:它是道德需求,即认识人们处于什么条件,才能产生善的启示、善行和向善的生活;或是纯粹经济需求,以认真考察自己的得益;或是审美需求,正如澄清一个词、一个隐语、一种精神状态的意义,以便使一首诗紧密相连并鉴赏此诗;或许是智力需求,正如首先纠正、接着再补充缺乏术语的信息(这是犹豫和疑惑的原因所在),以解决科学问题。”(《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5)
5、“主词即被判断如何的事实,总是一件历史事实、一个生成物、一个演变中的过程”。(《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17)
6、“一切具体认识,同历史判断一样,不能不同生活或行动相连”。(《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17)
7、“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职能;这些看法都应视为从笛卡尔和维柯到康德、黑格尔和当代全部近代哲学的成果。”(《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23)
8、“若认识为实践所必需,同样实践为认识所必需,正如上文所证明的那样,没有实践,认识就不会产生。精神的循环性使前者绝对、使后者从属的问题空洞无物,因为前者不断地变为后者,后者不断地变为前者。这种循环性是精神同自身、精神靠自身滋养和成长的真正统一性和同一性。任何其他统一性都是静止和死亡的、机械的而非有机的、数学的而思辨和辩证的。”(《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23-24)
9、“政治或经济活动;称作文明的或道德或宗教的活动;艺术的活动;思维的或哲学的活动。虽然通常人们对这四种历史形式的划分表示出某种不信任,它们也从未被一位哲学家发现和区分,尽管他能围绕它们推理,并很好形成区分它们的公式,但人类意识从未提及它们之外的其他形式,从未承认不隶属它们或在它们中化解的其他形式,正如人类意识(人们知道)从未宣布在美、真、益、善之外的其他价值或含义清晰的同义词。”(《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30-31)
10、“黑格尔哲学比其他任何哲学更致力于把实在解释为历史性、生活解释为对立的综合、存在解释为生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33)
11、“用自然主义语言说,生活想在惟一机体中阐明各功能,或用哲学语言重复,生活在形式中不断被区分,生活在其形式的循环中统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35)

借助这些引述,再结合前文,足以帮助我们看到:
实体乃是历史体、成长体(是主体也是客体)。
传统生活作为“一”(体),乃“行亦常也”,而认识活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它是如何从生活中转出的呢?这身心的连环是如何破解、又是如何保证(回复)流动的呢?是什么首先打破了它传统的前行节奏呢?
是“事物的演化”(“实际生活需求”)而迸发出的语言与想像(形象)。
语言艺术的破题(常)而出使传统下降为“当然”和“必然”(一而二矣、主客生矣),但它也使旧的无言、无名的传统获得了规定(生命),并因之而使新生事物可以相对旧物命名(语言一出,规定了自己为语言活动,也规定了原来的生活为实践活动)。从此,传统变(成长)成了语言表达的对象(客体。过去的传统、现在、乃至将来——语言活动本身也成了语言表达的对象)。
而且,传统也由原来单一的意志活动体(因语言的产生、与语言活动相对而得名)转变为语言(意识)活动体与意志活动体相统一的传统(多边统一体),同时,这个传统也即变(成长)成了体用(意识、意志各边皆为用,生活——生生之活动仍为体。不过是因语言才有名、有表达。)统一体(是二却仍是一。“是二”,那是我们的人为判断确定,“是一”那是自然存在之体,即现象即体——我们知现象就知体。所以无论是二是三还是四,都仍是一)。
这样,传统因下降而提升了自己。过去的“当然”和“必然”发展成了现在乃至于将来的新的常然。
传统通过扩大(成长)自己的体能(生命力)来“以变应变”(用在扩大,体也自然跟着扩大。实则是生活体自身的自然扩大、成长,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它都是生生活动体)。正是以变为常。
从此,生活开始了新的篇章,新的传统开始了。语言与意志活动的“辗转关生”(也是体用关生)开始了。
认识能力伴随着生活需要而成长。而且,认识以及辨别实虚,正是为了实践的需要。
认识能力的成长正是在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辗转关生”中成长出来的。小孩子不辨虚实,所以其实践活动能力也小;同理,其实践活动能力小,也正为其认识能力有限。而随着年龄(生命力)的成长,量变而至质变,实践活动能力与认识活动能力都逐步提高(“辗转关生”)。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关于生活(实体)及认识能力(活动)及其知识的几个根本结论:
1、实体是成长体,是主体也是客体。而且,主客之分是我们人为建立(创造)的。
2、我们能认识,不过认识能力是个成长物(认识活动是个成长体)。
3、感觉即想像,而且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或根本,且想像即表达。未经表达或再现(重新表达)的事物即不存在。表达是事物的第一属性。其次是具体性和普遍性。情感价值是事物的第一价值(说“常”,人们并不特别反应,说“正常”,人们就似乎有明确的信号)。其次才是实在价值、经济价值、正义价值。最美好的情感是“天然的辩证”和气。人类由为行动而认识转向为认识而认识(思想“甚至就是生活职能”)是人类为长大成人的真正进步,人类终于透明地由活着为了吃饭转进到吃饭为了活着了。成人才是永恒的价值。
4、因为认识能力是个成长物,所以认识的产物——知识是动态的、历史的(实体是历史体。实是随着认识能力成长变化的实、体是随着认识能力成长变化的体)。不辨事物真伪的是想像的知识、辨事物真伪的是历史知识、求事物共相的是哲学知识。
5、因为认识能力是在生活中成长(“辗转关生”)的,所以超出生活的知识为非真的(“思想不在生活之外”)。保证知识在生活内的逻辑原则(逻辑源于知觉生活,成长透明后成为概念生活的逻辑原则)是体用不二(体用论)。认识生活本身即是个成长过程,且实体与实象在一个判断中产生,所以,体是名,但还是有全部生活史实支撑(普遍又具体)之体,即共相是生活事实的整体(全举而非偏指)。而这个生活,是过去的、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所谓阳光底下无新奇事。是名言,即已说明它是历史的,但它还不拘泥于经验(兼概未来),且还辨别于超验(还在生活中)。
在生活中、因为生活而产生的知识,最终回归生活。不能超出生活。唯一的整体概念是生活(生生活动)。知识是生活的知识,超出生活的知识都是不真实的。所以,上帝是不存在的,谈论它,只起到快快嘴的作用。
6、认识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认识活动可以独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即我们可以独立把认识活动当作打发日子的一种方式(独自闲行独自吟)。何不去攒钱?我们当然要问!因为生活是为了养人!因为认识也是为了生活,人类要追求的是行动与悟性的平衡。
无论意识活动还是意志活动,要花时间是一样的。而同样花时间,挣的钱要保存甚至要显耀。同样,认识的产品也要保存甚至要共赏。
文学、历史、哲学都是用文字作为媒介物保存的认识产品。
历史自然进行分别,因为是时间的介质(还有空间)。这好似时间与空间完全撕碎了我们的整体存在,好似我们只在时空中而不在生活中了。而实际上,这是我们的有“机”之能也、生命之机能也,或者说,是生活自然如此也。
分别是能力的扩张,进一步的变化则要求(生活的需要)有更高的能力来战胜分别,并最终回归本体、并彻底透明本体。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8-04-23 11:56:58 +0800 CST  

楼主:圣智之境2015

字数:3362

发表时间:2018-04-23 19:56: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29 05:01:34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