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散讲|04、“空”不是“无”

文/老九

遁入空门,不是遁入无门;色即是空,不是色即是无;四大皆空,也不是四大皆无。反过来也一样。无为,不是空为;无欲,不是空欲;无名,也不是空名。可见,“空”不是“无”,“无”也不是“空”。

“空”和“无”一个属于佛家一个属于道家。它们有些相似的地方,但却并不完全一样。“空”的意思是虚幻,“无”的意思是没有。我们说海市蜃楼是虚幻的,虽然也是说它只是“假有”而并不是真正的“有”,但毕竟不是说它本来就什么也没有。

理解了这一层意思,就能理解性空绝不是性无;也就能明白,如果慧能想表达性空的意思,就绝不会说什么“本来无一物”。要知道,“本无”所代表的“什么也没有”等于是说连佛性也没有,而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怎么见性成佛呢?

所以,从佛理上说,“佛性常清净”要比“本来无一物”靠谱得多,除非谁能证明慧能是道家打入佛家的卧底,或者证明他是欺世盗名骗得了六祖的头衔,否则就没有理由否认这一点。

到这里,“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人一钵盂”这个梗已经被彻底破解。招笑的不是六祖,而是妄改《坛经》的后学。我们应该给六祖平反,不再这样揶揄他。他委实是够冤枉的。

那么,《坛经》是怎么从“佛性常清净”变成“本来无一物”的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件事除非大开脑洞、信口开河,否则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在般若系的性空思想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确实曾经大规模采用老庄之学去进行比附译解,使佛学在某种程度上被玄学化了,而“本无宗”正是两晋时期解释性空的“六家七宗”中影响最大的一宗。

但这毕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所产生的历史误会,在鸠摩罗什译出般若、三论系的经论之后,“本无”就逐渐不被人们所传习持奉了。可是由于它与“性空”如此的相似,以至于常常会被混为一谈,所以也就会时不时的沉渣泛起。

“本来无一物”应该就是这种状况。可惜的是,它是出于宣传的需要,还是出于学有不精,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判断了。这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的考古发现——比如再有个什么寺的地宫被打开之类的——当然,那也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

“空”和“无”容易被混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们的对立面都是“有”。我们应该已经能够看得出来,跟“空”对立的“有”和跟“无”对立的“有”,其实也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跟“空”对立的“有”是假有,看上去是有,其实还是空,所以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跟“无”对立的“有”是实有,看上去是有,其实也真的就是有,所以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说法。

后面这句话是《老子》中的话。《老子》的作者是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又被道教奉为教主,是一个相当神秘的人物。咱们下一期就说说老子。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8-04-03 01:57:00 +0800 CST  

楼主:蜗牛的文史哲

字数:1087

发表时间:2018-04-03 09: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4 14:08:27 +0800 CST

评论数: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