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散讲|01、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如何出炉的

文/老九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形成了四大宗派,但自唐末以来,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相继衰落或湮灭,唯有禅宗逐渐发展壮大,并波及海外。

据说,中国的禅宗是由印度和尚菩提达摩创立的,他是《西游记》里那个给唐僧师徒无字经书的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印度这“师资相承”的二十八代,被称作“西天二十八代祖师”。

这位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土开宗鼻祖,在南北朝时由南印度乘船而来,先觐见了南朝的梁武帝。梁武帝虽然也笃信佛教,但似乎并没认为这个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于是,达摩表现出惊人的轻功,一苇渡江,来到河南的嵩山少林寺。

在少林寺,他又显示出非凡的坐功——竟然整整面壁坐了十年,以至于墙壁上都留下了他的影子。曾经有一个什么科学家在央视上解释过这个现象的光学原理,可见确实是有一个人曾经在那儿面过很长时间的壁,但是否就是达摩,也不确知。



自达摩之后,禅宗的衣钵先后传给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最后由弘忍传给了慧能,他就是禅宗的六祖。当然,如果算上在西天的那二十八祖,也可以叫他三十三祖。

慧能是一个不识字的南方人。在他还没有成为六祖之前,是五祖弘忍后厨里的小工,大概也就负责挑水、洗菜、舂米、烧火之类的杂活。那时虽然已是唐朝中叶,全国统一已久,但南方人的地位仍旧不高,往往被贬称为“南蛮”。所以看起来无论如何慧能也不会成为弘忍的传人。

但是这个从事低下工作的南蛮,偏偏就得了弘忍的衣钵。起因是弘忍门下的神秀写了一个偈子,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现在有一些人说这个神秀是慧能的同学,但恐怕神秀未必会同意。想那神秀上座是不事劳作、专修佛法的,岂能与一个烧火、舂米的南蛮同学?况且,慧能那时还没有剃度,要算是弘忍的正式门徒恐怕也还没有资格。



但就是这么一个见习生,却战胜了神秀这个公认的高材生,倒也应了那句劳动人民最聪明的话。想象起来,慧能战胜神秀的过程一定是这样:

慧能听说了神秀的偈子,心内不悦:“按照这样‘时时勤拂拭’的说法,随时随地的用功,我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呢?你神秀倒是每天念经、坐禅的不干活,我特么却要挑水洗菜的,真是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你等得了,爷爷我可等不了!”

慧能虽然不识字,但是却并不笨。他想:“我只要把你神秀的“身”“心”都弄没了,你还拂拭个屁呀!我也就不用论资排辈的苦熬了。”于是,他把平日里凭职务之便积攒下来的一点钱拿出来,雇了一个枪手,也写了一个偈子,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这个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果然是文盲。“菩提本无树”,根本就是一个病句;而又有谁说过明镜是台呢?但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却功效非凡。凭借它,慧能的目的达到了。

说到这里,估计会有人觉得我太不严肃了——咳咳,总不至于说我是渎圣吧——但请稍安勿躁,因为慧能题偈是不是真的花了钱,我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这个细节其实谁都不知道,不管是谁来说都只能是猜测,反对者的反对也同样没有什么依据。

不过,慧能不识字却是于典有征的。《坛经•行由品》: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又: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所以,找人代笔这件事是推不掉的,但我们不妨为尊者讳,收回花钱雇枪手的说法,重猜如下:

慧能听说了神秀的偈子,心内很不以为然。他想:“这种主张‘时时勤拂拭’累世修行的渐悟思想是不透彻滴,是应该反对滴。”于是,他请人代笔,口占了一个表示反对的偈子,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样就庄重多了吧?不过这个庄重对历史没造成任何实质影响。毕竟,慧能得以继承五祖的衣钵,不是因为找了免费的代笔人,而是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论如何,这句话功效非凡,凭借它,慧能的目的达到了。



慧能得了弘忍的衣钵之后,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微妙,为避杀身之祸,就跑到南方藏了起来。一直到公元676年,也就是他38岁的时候,才在广州法性寺展示弘忍的衣钵,正式剃度出家而成为禅宗的六祖。

慧能在法性寺展示弘忍的衣钵如同好莱坞大片一样具有传奇色彩,这个精彩的故事留到下一期再讲。
现在的梗是,慧能明明声称“本来无一物”,却又接受了弘忍的衣钵,这自相矛盾恰如宋朝僧人悟新所揶揄的那样:“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人一钵盂。”

这里面一定有蹊跷!诸位开开脑洞,猜猜是啥蹊跷吧?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8-03-26 23:27:27 +0800 CST  
哲学散讲|02、六祖出山,同时出梗

文/老九

慧能得了弘忍的衣钵之后,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微妙,为避杀身之祸,就跑到南方藏了起来。一直到公元676年,也就是他38岁的时候,才在广州法性寺展示弘忍的衣钵,正式剃度出家,成为禅宗的六祖。

这至少能说明两件事。第一,北方是神秀,也就是渐悟派的势力范围;第二,出家人也玩宫心计。不管本来有还是没有“物”,衣钵最好是给自己,顶不济也要给自己一伙的,绝对不能给“敌人”。如果给了敌人,那么为了“法统”、为了“信仰”、为了“真理”••••••随便为了什么高尚的理由吧(当然,也可能只是找一个高尚的理由来掩盖不可告人的真正理由),杀人就被赞许了。和尚们这样,教士们这样,圣战士们这样,红卫兵们也这样,一切狂热分子都这样,可见这跟教义的关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扯远了,回来接着说慧能。

慧能在法性寺展示弘忍的衣钵如同好莱坞大片一样具有传奇色彩,《坛经•渐顿品》是这样记述他的出场过程的:“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此时弘忍早已圆寂,怕是无法听到慧能的议论,否则一定大跌眼镜,没准还会吐血身亡——这个声称身心都是“本来无一物”的慧能,怎么又生出了心,并且还会动呢?

慧能这样是有苦衷的。他现在虽然已经继承了禅宗的衣钵,但不识字还是不识字,佛教经典是一个字也不会念;年轻的时候工作劳苦,也没有时间练习打坐什么的。既不念经,也不坐禅,这怎么看也不象和尚。没办法,他只好强调心性的作用,而排斥坐禅念经。

想要强调心性的作用,当然就得承认心性的存在。这虽然有点难堪,但好在现在慧能已经是“祖”一级的人物,自己不说,谁还敢提那段老黄历?况且慧能很是不笨,又很会为自己辩护,此时只需像当初对付神秀那样再稍微开动一下脑筋,就想出了“菩提只向心觅,何须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眼前”(《坛经•疑问品》)之类的名言。不仅如此,他还取笑坐禅,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坛经•渐顿品》)。想来,面壁十年的达摩祖师如果天上有知,也一定会气得肝疼。

所谓“慧能的苦衷”当然是开脑洞的戏说。我们谁也不知道慧能心里的真实想法,我们只知道“本来无一物”确实变成了“仁者心动”和“只向心觅”,我们只知道“却受他人一钵盂”的梗又出现了。

欲破此梗,途径有三:

一、装没看见,甚至跳脚大骂无知狂徒毁师谤祖。不过,这顶多算是“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自欺欺人;

二、强为之辞,坚称大师自有大师的道理,并替大师进行辩护。当然,由于其实谁也没资格代表大师,所以这到头来也不过是牵强附会,于事无补;

三、诉诸学术,汲古穷经以图破解,不能,则阙疑以待后学。

不管别人要走哪条路,“九哥散讲”将走第三条路——以前走,现在走,以后还要走。

不过,学术这玩意儿有点太专业,要想说得通俗而有趣实在有些难度,所以,为了不破坏这一期轻松和谐的气氛,咱们把它留到下一期来讲,这里只要要加一个结尾就结束:
要知道,以前成佛是很困难的,凡夫俗子根本就没有这个指望,而慧能却把成佛变得如此廉价:它不再需要累世修行,也不需要大量布施,无需麻烦的宗教仪式,更不需要背诵浩如烟海的佛学经卷,总之一句话:“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坛经•般若品》,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宣言更是深入人心。

顿悟说把成佛贱卖了。可是,这不仅没有伤害佛教和禅宗,反倒使得禅宗以其简易笃切深入民心,不仅躲过了唐武宗的“会昌法难”,更躲过了黄巢起义的打击,从原本的嵩、洛、湖北一带,扩展到岭南、湖南、江西一带,并逐渐遍及全国,远播海外,以至于禅学几乎成了佛教的同义词。

正所谓“世事难料”。因此,有人说慧能才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鼻祖,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8-06-02 10:42:26 +0800 CST  
哲学散讲|03、《坛经》出梗有点冤

文/老九

慧能的思想主要记录在《坛经》里,这是唯一一部记录中国人的思想而被称作经的佛教典籍。听上去很高大上——其实也真的很高大上——但就跟咱们说过的一样,高大上竟然也出梗了。所以,今天咱们不得不破解一下“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人一钵盂”这个梗,以维护《坛经》高大上的形象。

“本来无一物”并不是慧能的原偈,而是由惠昕本《坛经》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的篡改(《祖堂集》亦同)。慧能的原偈应该是敦煌写本——法海本《坛经》里的“佛xing常清净”。什么惠昕本、契嵩本、吧啦吧啦各种本,这些版本学术语听得懂更好,听不懂就算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话所隐含的意思:如果慧能从来也没说过“本来无一物”,那么我们前面所说的梗也就不存在了。

明白没?这个意思就是说,六祖当然是没错的,错的是那些抄书匠。人家六祖没说过“本来无一物”, 当然也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受人一钵盂”, 当然也就可以堂而之的说“仁者心动”和“只向心觅”,也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却受他人一钵盂”。

先从时间上看,法海本在唐中期,惠昕本在晚唐(一说在宋初),契嵩本在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宗宝本在元代(世祖志元二十八年),前后相去几百年,而法海本最早。

再从字数上看,法海本约一万两千字,惠昕本约一万四千字,契嵩、宗宝两本则均在两万字以上。胡适在《坛经考之二》中对这种越是晚出字数越多的现象进行了统计比较之后,说:“这可见……禅宗和尚妄改古书的大胆真可令人骇怪了。”

《坛经》曾为人们所篡改,是古今中外学者们所公认的事实,胡适并非是持此意见的第一人也不是唯一之人。

早在惠能圆寂几十年后,就有慧忠和尚指出存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的现象,明僧朱宏也认为《坛经》“皆他人记录,故多讹误”,明清之际的王起隆则特别对宗保本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谓之“自专自用,大舛大错”,甚至要对宗宝“鸣鼓而攻之”。今人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一书里说:“坛经是先后集成的,并有过修改与补充。”又说:“从坛经原本到敦煌本,至少已有过二次重大的修补。此后,流传中的坛经,不断的改编,不断的刊行,变化是非常多的。”宇井伯寿的《禅宗史研究》里专门有一节叫做“坛经之变化”,分析说明了《坛经》确实有很大的变化。忽滑谷快天的《禅学思想史》亦称:“由于传写时文字上的改换,以至在坛经里存在着‘玉石相混’的情况”。

可见,《坛经》曾为人们所篡改,是古今中外学者们所公认的事实。而既然《坛经》确实是被篡改过的,法海本在时间和字数上又有被涂脂抹粉、换装出镜的条件,它记录的偈子又确实与后出诸本不同,那么只要在佛理上找出根据,慧能原偈是“佛性常清净”的结论也就算坐实了。

不过,这么烧脑的话题咱们今天不说了,下期再烧——呃,又错了——下期再说。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8-06-03 08:51:16 +0800 CST  

楼主:蜗牛的文史哲

字数:1781

发表时间:2018-03-27 07:27:2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6 09:33:48 +0800 CST

评论数: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