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为孔孟真传

(1)
2013年,我在天涯发文《我为什么抛弃了佛教》,总共20章,在第14章我的观点是程朱误国,宋明儒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气学)是佛化儒学。三年来,本人潜心研究儒家思想并做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功夫,窥得本心一丝消息,返读《二程遗书》、《近思录》、《传习录》、《明儒学案》,发现宋明诸位大儒传承的的确是孔孟薪火。遥想当年受陷佛教十年而一朝醒悟,义愤填膺、怒不择语,有愧宋明诸位先师,内心十分自责。

但儒家不是宗教,而是实在学问,没有“谤法”“谤儒”罪,更不会有惨烈的无间地狱折磨持异见者,儒家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是一套高明、严谨的修身文化。如今我脱离佛教已有四年,在儒家找到了宝贵的安身立命的东西,我想有必要纠正一下当初不成熟的认识,免得大家对宋明儒学产生误解。

还是老方式,我随想随写。


(2)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家族统一天下。陷入骄奢淫逸的司马家很快就出现“八王之乱”,进而是五胡乱华,北方的汉人被屠殆尽,佛教依靠胡人政权终于捞取了第一桶金,在汉地有了一定规模的信众和传教场所。

程夫子曾感慨的说到“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就是说如果诸葛亮去世得晚,辅佐后主统一天下后,中国必将迎来礼乐大兴的王道政治。可惜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五胡乱华后,佛教进入中华的文化主流,佛菩萨等印度偶像成了中国人的祭祀对象,中国以天道为主体的信仰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隋唐佛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显著地位,八宗兴起,寺庙占有天下十分之三的土地,传统的中华天道信仰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第一个清醒的人是韩愈夫子,他发表了《谏佛骨表》,一千多年后,这篇雄文仍然让佛教胆战心惊。但韩夫子更大的贡献是提出了“道统”理论,这个道统由尧、舜、禹、文王、周公传至孔子,孔子传门人颜、曾、思、孟。孟子死后,道统断绝。韩愈试图用儒家道统来对抗佛教,恢复华夏族的天道信仰。

两宋时期,中华文化登峰造极,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横空出世,从理、心、气等不同范畴阐述儒家的性命之学。至此,在士大夫精英阶层,佛教一败涂地,儒家的内圣之学成了正直士大夫毕生精研的本源学问。佛教在民间虽有市场,但每况愈下,有智慧的禅宗被简单迷信的净土宗吞并。

楼主 临济大慧  发布于 2016-05-19 21:45:00 +0800 CST  
(3)
到了南宋,朱熹夫子传承伊洛二程之学,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夫子提出心学。朱陆二子曾会于鹅湖,但彼此学术未能调和。从此理学和心学就成了儒学最大的两个系统,在彼此诘难、互补中共同推进了儒学的发展。

到了明代,薛瑄夫子和吴与弼夫子淡泊名利,体验身心,传承儒门香火,开明代儒学南北两宗。阳明子集心学大成。进《明儒学案》的明代圣贤就有200多位。

清代学风骤变,义理之学让位于训诂学。民国以来,新儒家之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重走宋明义理学路,承学脉于缕断之间。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宋明儒学被诬为酱缸文化,程朱理学被诬为“灭绝人性”。

改革开放已快有四十年,经济发展迅猛,但人心却浮躁,逐利之风大盛。民众于内心无依时,纷纷在传统文化中找寻力量。佛教死灰复燃,禅僧、净土僧、藏密喇嘛、居士著书立说,庙宇四处林立。阅其书考其说,上者如南怀瑾,语句虽啰嗦但不乏真见;中者如星云,尽是淡然无味之心灵鸡汤;下者如净空,以因果、鬼神、福报、末日利诱恐吓信众。进庙宇,殿堂辉煌,佛像高大,功德箱遍地,寺僧大多唯利是图。

吾国庙堂之说是马列,但很大部分民众心灵归依是三大教,其余劳于工作、疲于奔命。纯粹的儒家内圣修身之人较少,除高校中国哲学专业,别处罕见。
楼主 临济大慧  发布于 2016-05-19 21:47:07 +0800 CST  
(4)
近代西方的达尔文主义倡导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此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国家间比谁的实力强,个人比谁的财富多地位高,狼性文化盛行。人的本性是什么?是狼性?羊性?本善?本恶?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且这个善性是天赋的。儒家的天是形而上的神秘本体,并没有人格化为上帝。《孟子.尽心》说“尽心知性,知性知天”,扩充心的仁义礼智四端,就能知道天赋的善性,进而知道宇宙的法则。孟子又说“人异于禽兽几希”,人和禽兽的差别就那么一小点,因为人心有天赋的仁义之根。

宋明儒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夫子在《太极图说》认为人性是“纯粹至精,仁义中正”。太极图据说传承于五代仙人陈抟祖师,主要是道家修真方法,坎离交媾复返先天。八卦图有两个,先天八卦以乾坤定位,后天八卦以坎离定位。先天八卦是对称的,后天八卦是乱序的。如果从命理讲,我们的生辰八字受遗传、时节、地理的影响,已经落于后天了,所以后天之性命总归是有缺陷和遗憾的。修真就是由后天性命返回先天性命,进入先天那个至善、和谐的状态。张载夫子提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概念,天命之性是先天的,气质之性是后天的,儒家修身养性就是迁善改过、制欲和情,变化气质去合先天。

孟子说性善是指先天本性,“天”是形而上本体、万有本源,如果离开天道去修身养性,儒家和世间的心灵鸡汤就没多大区别了。孔子称这个本体为“仁”,回到仁的本体,自然能“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坦然面对世间一切顺境逆境,到那时,宇宙的妙趣就现前了。

楼主 临济大慧  发布于 2016-05-20 10:59:54 +0800 CST  
(5)
人的一生总是百苦煎熬,忧患重重。宗教就是看准了人的心理弱点,以彼岸、福报、解脱等说辞引诱人加入其教,在为信徒提供心灵鸡汤的同时,宗教利益群体也获得了财富和地位。客观来讲,剥去宗教怪力乱神的外衣,里面还是有精华的。可是传教者为了自身和教派的利益,总归要用戒律、地狱、赎罪券、功德箱给信徒套上沉重的思想和经济负担。

儒家不是宗教,民国时期康有为提出把儒家宗教化,立即遭到众多大儒的反对。春秋战国是残酷巧伪的时代,人道主义精神在诸侯连年战争中几乎灭绝。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提倡复兴三代礼乐,以仁道治国;教育上提倡仁智勇三德,回归不受外物干扰的本真快乐。从个人修身来说,儒家是非功利的,不认为修身能带来福报,而是获得仁心去行走世间,坦然走完一生。明代袁了凡著《了凡四训》提倡行善换取福报,大儒刘宗周作《人谱》反对功利化的修身思想,只是为修身而修身。袁了凡得享天年,刘宗周绝食殉国。按儒家说法,刘宗周求仁得仁,也是善终。清代,刘宗周进入孔庙大儒殿堂,享千秋万代祭祀。

在最难解的生死问题上,儒家不多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死生者,昼夜之像”。《中庸》认为人只要尽天赋的善性,就能与天地同参。王阳明认为“长生在求仁”,刘宗周认为“本心中自有原始返终之道”。在儒家圣贤看来,只要发挥天赋的善性,找到自己的良知本心,生死也就一如了。与其把所有的精力去研究彼岸世界、为死亡作准备,还不如踏实在现实世界中实践义务,涵养道德。儒家思想来源于易经,易是生生不息的神秘本体,华夏文明是生的文明,不是寂灭的死的文明。这也是儒家和佛家最本质的区别。
楼主 临济大慧  发布于 2016-05-27 09:33:44 +0800 CST  

楼主:临济大慧

字数:2710

发表时间:2016-05-20 05: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26 10:42:47 +0800 CST

评论数: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