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怎样练成的——颠覆你对教育的认知!》长篇连载!最终贴

前言

关于这本书的前言,我想了很久,总结了几个我在前言里面必须要讲的问题,又想了一些可能要说的话,最后把它写了下来。

第一个问题:这本书的内容是讲些什么?相信这对大家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当然,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就叫《教育是怎样炼成的》。不过呢,在这里为了避免“教育”这个含有广泛意义的词汇所带来的歧义,所以我有必要在这里声明一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关于中国教育的内容——通俗一点说也就是读书,跟教小孩或者是学习职业技能什么的基本没关系。

而本书的主线是讲述了主人公(我)从父母送我去上学开始,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到最后高中结束期间发生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为大家完整的呈现出中国教育里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真正“教育”里所含内容的意义。

而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写中国教育呢?在我们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很有必要知道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它。

而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以我的经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现在所谓“读书”里面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的真意,让更多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所有跟教育挂钩的人和教育机构回归它们正确的位置,大概就是如此。

在我高中的某一次课堂上,我曾经跟我的同桌争论过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互相交流了一下意见,但是那场谈话最终却不欢而散,为什么呢?因为他跟我说了一句话:你这样说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你不能改变这个制度,那就去适应它。

虽然这句话在很多方面上是对的,但我却讨厌这种明明知晓问题的存在但是又放在那里什么都不做的态度,而且我在这方面知道的也远比他多,所以我想试一试,以我自己的力量,来对现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0:38:33 +0800 CST  
接着上一次的更新,这次我们直接更到二十六章,这本书很快就更新完了哦~喜欢的可以点个收藏或者评论一下,谢谢大家了!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48:09 +0800 CST  
第一章:我的童年

在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的父母就会经常告诫我:孩子,你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啊,争取以后考个好大学,到时候你的前途就不用愁了。

而在那个时候,虽然我并不怎么理解他们口中所谓的“考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不过从他们鼓励的语气和期盼的神情我可以看出——他们是很想我努力读书的。

所以呢,在那个时候,我就秉承着父辈们的信念,在学校里每天认真读书。

由于我生活在农村,家里也没有接送的习惯,而且那时候的小学也没有全托,所以我们都是每天早晨步行去上学,然后傍晚老师宣布放学了之后才回家。

而回家之后呢,就开始写作业,或者还要加上背诵一些课文什么的,直到你所有的读书项目都完成之后,你才能开始玩。因此,我们每天在家玩的时间有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量,不过客观来说,那时候的读书还是很轻松的。

而关于在小学里的生活,可比我现在好玩多了,至少在学校的话是如此。

首先,学校生活,每天最主要的东西当然是上课,老师传授知识,我们在下面认真听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时候学的东西也比较简单,不存在什么难以攻克的题目或者是每天必须复习的功课等等,下课之后呢也能跟同学们一起娱乐、玩耍,最关键的是休息时间还十分充足,能劳逸结合,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

而关于放学之后,由于小学的时间一般都比较早,而且那时候老师也没有什么留校的习惯,所以我们一般都会选择玩一会儿再回家。

虽然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高级的公共设施,回家路上我们的时间也非常有限,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兴趣,我每天都和小伙伴们玩的非常开心。

在学校里学到了东西,考试也没有那么紧张,每天都有娱乐活动,还能交上一些新朋友,所以我的小学生活过得十分轻松和愉快。再加上读书还有所谓的远大前途,开阔视野等等的好处,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对读书还是很有好感的。

不过呢,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连小学里的生活也是如此。转眼间,六年的时光就如同流水般逝去,而我,经过这段时间的洗礼,也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子,成长为了一名稚气的青少年,并开始慢慢懂得了父母教给我们读书的重要性。

然后接下来,伴随暑假生活的流逝,我也走到了我整个人生的关键点:初中。

而在这里有必要提的一点就是,我初中的学校——我是在城里上的。

大家要知道,我是在农村生活长大的,父母也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本来按照道理来说,我是要继续在农村上学的,城市里的生活基本上与我无关。

不过,到了这个我人生的关键点,我的父母却展现出了他们强大的决断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他们认为,在我的读书期间,初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个方面,城市里的中学有着比农村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也有着更多的招生名额。而这些东西就能够增加我考上好高中的几率,而考上好高中就更加能考上好大学,而能考上好大学嘛,自然是非常有用的......大不了多花点钱而已。

所以,为了实现他们读书的远大理想,也更加为了他们孩子的远大前途,他们就毅然决然的决定:送我去城里读书。

而在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出乎意料的,我竟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或是兴奋。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上文也已经提过——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也是在那里读的小学。

基于这种情况,一旦到了新学校之后,作为“特别新生”的我,免不得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在人际关系上,由于地域性选择的原因,一开始肯定就会没什么朋友,互帮互助那都是很少的,这个应该大家都可以理解。不过这还没什么,最关键的在于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虽然不说固化,但至少也是适应了农村的环境,想要发生改变,至少也得需要一段时间。再说关于城里的教学方式,虽然可能比较先进,但紧接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也不知道能不能适应。所以在一开始,我是有点纠结的.......

不过纠结归纠结,毕竟城里学校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之后,我终于坚定了我的决心:为了我的远大前途,这些小小的困难不能阻止我,不就是换个学校而已嘛,大不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过让我也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决定,让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48:46 +0800 CST  
第二章:初中之路,第一个问题

然后呢,顺理成章的,我就进入了初中。

虽然有着上文读书心理上的安慰,不过呢,我也知道形式是不容乐观的——因为在中国这个地方,无论你在什么学校,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那也白搭。而且新学校里还是城市人居多,像我这种“插班生”,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的,所以进了新学校,就好好读书先吧。

在当时我做为中国教育的忠实拥护者,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这次中考,考上一个好的高中,然后再通过三年的努力,考上一个一本二本的大学,或者清华北大什么的最好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把我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读书上,秉着读书改变命运,考试助你成功的信条,我毅然的踏上了中考之路。

本来我的生活应该就照这样按部就班的过下去,读书,考大学,找一份工作,就业,结婚……按照一个普通青年的想法,健康的活下去。

但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的思想就发生了一点点改变,准确的说,是对读书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我对读书的感觉一直都是很好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虽然在小学到初中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许多事,也听一些人说过那些所谓的‘’其他的出路‘’,但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我还是一直坚信不疑的。

不过,随着我读书之路的向前发展,我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也看到了一些原来没有发现过的问题。

而第一个问题,发生在一堂课上。

那是一节数学课,我到现在还依稀的记得,上课讲的是关于“相似三角形”之类的课程(立体几何方面的一种),课堂上的气氛也十分简单,标准的读书模样——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不过呢,到了课程的后半段,整件事情却开始变得不简单了起来——由于那节课老师讲的比较快,课程进展十分迅速,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能继续说下去的了。接着上课的话会打乱明天的计划,让我们自己自习呢也不太靠谱,所以,我们数学老师思前想后,最后想出来了一个绝妙的计划:自己出题让我们做。

为什么说它是绝妙呢?原因在于以下两点,首先这个题目是自己出的,所以难易度呢也是随自己定,别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出来,但自己肯定是胸有成竹,不会有讲不出来的风险。第二,出这个题目可以参考辅导书上的内容,只要改一下数字就行了,既不是太耗自己的精力又能够拖拉一下课堂的时间,十分的实用,我们以前的很多老师也都这么做过。

不过呢,这次情况却并不相同,而不同的原因,则是因为我们的那个老师不同——是我们年级的数学组组长。既然能够当上组长,那自然是有它的不同之处的,而他在那节课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就在于,那个题目不同。

他异想天开的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而以后来的眼光来看,说它是惊天地、泣鬼神也不过分......那么他出的那道到底是什么题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首先,它假设路上有一个电线杆,而且那个电杆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随时要倒。而此时,路上恰好蹲着一只狗,然后,给你条件,电线杆距离狗xx米,而且电杆被太阳照射的影子为xx米,旁边正好还有一棵树,而且树高xx米,太阳照射的树影为xx米,求这个电线杆能不能砸到这只狗(平面图),也就是求电线杆的高度。

而这个题目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灵活的运用了我们数学之中的理论计算和那节课上学生们所学的实际内容,再辅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扎实的文学功底,形象生动的为我们展示出了拖时间的另一面——有意义的拖时间。

但是呢,我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惊天地、泣鬼神的题目原因却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接下来,我的反应。

当那道题目被写在黑板上开始,跟大多数同学一样,我就拿着这个题目开始做,而题的本身非常简单,再加上我那段时间认真学习的缘故,我很快就做完了。

但是因为也有些同学还没有想出来的缘故,所以老师也没有马上开始讲解,而在那之前,我还有很多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我没有什么事情能做,我就开始盯着那个题目看,而这一看,就出问题了。

因为当我再次把这道题看了一遍之后,我脑海里就直接涌现出了一个疑问:做这个题目有什么用?

而为什么我会产生这种想法呢?答案是因为,这个题目,实在是出的太好了!出题者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 而在这里想象力太丰富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太不符合实际了。

我们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题目似乎很正常,当我第一眼看上去,甚至当我都第一遍把它做完了之后,我都是这么觉得的,不过,其实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而关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先从现实说起:

大家可以想到,基于当时我已经做出了答案的缘故,所以自然就不会去想什么关于解题方法之类的东西,而是仔细去看了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而经过仔细观察题目意思的我就发现:这算是个什么题目?

因为在这里我首先就想到,在现实中,狗是一个生物,它不是一个静物,它是会动的,它怎么可能一直待在那里?电线杆砸下来它不跑的比你快?这就算是一个问题。而接下来的,电线杆它也不是一个人,不会听你的命令,你怎么能确定它一定会等你而不会在你算的时候就直接倒下来?

这两个都算是比较明显的问题存在,就算我们知道这种出的数学题不会太严谨,在这里面发生一些小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我接下来发现的一个问题,却足以让我对这些数学题目的根本作用性产生质疑。

因为在我对上面的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之后,我就发现,就算这两种情况都不算在内,假设你的计算时间为零,电线杆砸下来的时间也为零。在这之后,你就会发现一种最无聊的情况:你算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是没用的。

至于原因,我们来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了,按照上文的前提,题目的意思,无论你的计算方式是什么,无论你的题目数据是什么,无论你的思维方向在哪里,我们最后都只能得出两种结论:砸的到,或者砸不到。

而如果我们深入的探讨一下这两个结果,你就会惊奇的发现:这都是没用的。

因为我们需要达到砸到狗的目的,就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电线杆足够长,也就是题目要我们算的 第二,就是电线杆砸下来的时间,这在现实中是很重要的,但由于我们假设计算时间为零,所以也就不算在内,而这样说的话,我们也就只剩下了两种结果。

第一种:砸的到!等你一算完,电线杆砸下来,狗死了,你也救不了。因为上文我们也已经提过:电线杆它老人家可不是生物,不会患什么老年痴呆症,而根据自由落体定律,速度较快,再加上本身较重,对付这种小生物是一砸就死,不讲道理。

第二种:砸不到,这种情况其实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因为无论电线杆是早砸还是晚砸,你算不算的出来,它都不会有事,依然健康的活着,区别仅仅在于你费没费那番功夫而已......

而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脑海里就涌现出了一大堆的疑问:我们学的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这种算出来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题目,我们真的有必要去做吗?而且这种情况还不止出现过一次,再加上联系到以前的鸡兔同笼,放水注水等等问题,我就更加疑惑了。

于是我的这些问题就使我对读书的根本性产生了疑问:读书真的有用吗?

但是呢,虽然说这个问题是我在学校里提出来的,我却找不到人能给我答案,因为别人是不是相信我的这个理论都有很大存疑……因此,我就把这个疑问带回了家。
趁着周末,在我们一家人用晚餐的时候,我向我爸严肃的提出了这个埋藏在心中已久的问题: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我爸想了一会儿之后,郑重的对我说:读书是有用的。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我爸是个木匠,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一个工厂里工作,那时候有一个大概是工厂管理员的职位竞选,这份工作的活动只需要看一看,算一算,指导一下他人就行了。工资还是一样,但是比较轻松,于是我爸就去参加了竞选。

而经过重重选拔,最后竞选的只剩下了三个人,分别是我爸还有两个外地人,而最后选拔的内容是考试,考的什么呢?居然是求一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然后还要求出它大约要多少钱能做(大概是橱柜之类)?

这下可好了,那时候的教学并没有现在这么高级,尤其是数学之类,有一个外地人连初中都没上,他自觉的说:我考都不用考,我小学文化肯定算不出!于是他就退出了,剩下了我爸和另一个外地人,他们两个都是高中文化,万幸的是,我爸那时候数学别的不行,就几何还可以(他后来说他就喜欢几何,对函数什么的不感兴趣,还真是个做木匠的料),于是他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功的用两个小时算出了那道题。

而那个外地人,他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还是没有算出来,最后那个职位就成功的被我爸收入囊中。然后,他就跟我讲了他上位之后如何如何轻松,如何如何管理别人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读书是有用的。


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也深深的觉得,读书是有用的,我对做题的好感也开始慢慢回升起来,在学校里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考上大学,那何乐而不为呢?


好吧,继续前进,为了家庭,为了未来,向中考进发!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49:03 +0800 CST  
第三章:暑假生活,新世界的打开


自从那天之后,我对读书就开始再度认真起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刻苦学习,努力读书,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而在我奋斗的同时,三年时间也随之悄然流逝,最终在六月的一天通过了中考,圆满的为我的初中生活划上了句号......

然后,我就投身到了愉快的暑假生活中。由于是初三毕业,没有作业,再加上我们家本身住在农村,上补习班也不太方便,而作为一个比较向往自由的人,我也不太想去,于是我就愉快的玩了一个多月。

按理说玩就玩吧,反正中考都已经过去了,你还能玩出朵花来?当然,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也真正印证了这句话的实力,我还真的就老老实实地玩了一段时间,什么都没干。

不过呢,以我的经历,老天爷是注定不会让我闲住的,而事实也同样的印证了这句话的威力,在那段时间才过去的三天里,我就出事了。

不过这件事情并不是像我之前提出的那个问题一样,有多么的经典和实用,而是一件小事,不过这件小事,却真实的影响了我的命运。

那件事情的操作方法十分简单,只是利用了一下某个现代工具而已,而那件工具,在现代人家里几乎都有,非常简单,那就是网络。

在暑假已经过半之后的某一天晚上,我突然想起了以前我提的那些问题,而当时恰好我家又买了电脑,连上了互联网,实现了高科技现代化。所以我就想到,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在网络上,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又或者说,大家在长久的读书生活中,有没有跟我提过同样的问题呢?抱着这种心理,我就去查询网络上的资料,结果就发现,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不得不说网络真是个好东西,我刚在浏览器上输入我的问题,还没输入完,就给我跳出了一大堆的论文与资料。

什么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中国教育的危害在哪里,中国教育为何如此失败?还有美国教育到底有什么好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教育改革等等。

总而言之,乍一看貌似什么东西他们都讲了,网上关于这类的书籍也有很多,而当初的我发现这些,就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些资料与我以前想过的那些问题不谋而合,我对于文章里的愤怒简直感同身受,他们居然欺骗了我这么久!

然后,由于一些资料里的激烈言辞的影响,再加上我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我就走上了一条几乎所有思想新手都会走的一条路:偏激。



当时我觉得,中国教育真的是烂,我为什么不出生在美国呢?如果我出生在美国,我会怎样怎样。他们的教育是如何之好,我们的教育是如此之烂,中国教育没点用,禁锢思想,压迫想象力,浪费时间,消耗金钱等等。

而这些结论总结完之后,我就开始用这个理论去说服他人。

当时的我认为,只要我把我的这些理论一说出来,他们就会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痛斥教育制度的黑暗,同时一脸崇拜,然后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地支持我等等。

不过,事实证明,现实与想象是总是有很大差距的,把理论中的东西放到实际上来可能是很有难度的,而这件事情的结果也完全超乎我的预料......



这还要从我挑选的人物说起,我第一个准备说服的人,就是我妈。虽然从受教育程度和理解能力来看,她似乎并不是最好的人选,但由于当时的人员比较有限(我还在放暑假),关系的话我也跟她比较亲近,而且再加上我妈又是一个典型人物(妇女同胞们的典型)。于是,我思前想后,没错,就是她了!

然后我挑选了一个晴朗的下午,趁着她在有空闲的时间,凭借着我坚韧不拔的功夫,再加上热血沸腾的精神,最终通过一个小时的努力,把我的理论讲完了,不过结果嘛......

因为我说的是读书没用嘛,但有一个事实摆在眼前,那就是,她和我的差距。

我妈,也就是社会上典型的上一代,大家应该都清楚。在他们那个时代,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也比较的低下,而且大部分人都信奉着毛主席的人多力量大等等精神策略,所以呢,生的就比较多。

而在那个时候生的比较多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平均下来,就更穷了。养的起来就算不错了,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嘛,那只能看你自己的造化了……所以大多数人都没读过什么书。

而我妈,就正是那大多数人中的一员。因为家住在农村,那时也没有什么计划生育的政策,她在父母生的那群孩子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所以读书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

但我那时候是在快高中了,在当时的物理学领域我已经知道了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之类的问题(后来才发现我是看科教频道自学的),而她,连月亮是不是发光都不知道......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月圆之夜,快中秋了,我和我妈坐在外面赏月。我突然问了一句,你知道月亮发不发光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也就是随口问问,然而她却告诉我一个答案,她不知道!

当时的我非常诧异,她居然连这个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常识啊?!然后我就开始跟她解释,这轮月亮是不发光的,它的亮光是太阳的反射光,它本身作为一个卫星是不发光的等等,最终通过几十分钟的“科学”讲解,还构建了一个太阳系光反射模型,直到最后,她才似懂非懂的说,我明白了......

然后我的学说就不攻自破了,你不是说读书没用吗?一个只读了小学的和你这个读了初中的差距都那么大,那一个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差距只会更大!所以,收回你的心思,不要总是瞎想了,快回去读书吧!

听完这些说辞之后,我被惊的目瞪口呆,但也实在无法驳倒这个几乎就是现实的理论,然后,再通过了十几天的暑假,接受完为期一周的军训之后,我就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49:23 +0800 CST  
第四章:困苦的高中之旅

以后来的经历发现,不得不说,高中真是个好地方,有着对教育最直观的观察环境。当然,一般来讲,对教育最直观的认识应该是在大学,但没办法,天朝嘛,自然是不同的。

刚来学校,最让人吃惊的当然是作息时间,对于这个时间,睡在我对面的舍友有着一个在我看起来十分中肯的评价,起的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

当然,可能现实情况并没有那么夸张,毕竟鸡可能天不亮就起来或者是狗也可能到深夜了还不睡。但是,这里至少可以直观的反应出一点:学生们对这种制度肯定是不满意的。

当然,到了这里,可能有的人会问:这算什么?!我们去上班的人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工作或者是加班到深夜都是常事,这点苦都吃不了,怎么当人上人?

而对于这种说法,我其实很好解释,但是现在不说,因为以现在的认识这还不是那么好说,当我讲到后面的时候,解释起来就非常简单了。当然,相信到了那个地步,估计各位也应该不用我解释了。

好了,话不多说,我们继续。



讲完了作息时间之后,我们再来讲一讲学校生活的时间安排,我们是两个星期放一次假,当然根据地域的不同各校也可能会有点区别,不过大致是这个时间。一天上8节课,如果自习也算课的话(晚上做作业,早上背东西),那一天大概就是12节,一节至少40分钟,还不包括早晚读、拖堂和一节课貌似本来就不止40分钟等等(至于每天加课的原理也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来算算到底需要多少时间,12×40=480 而一个小时是60分钟480÷60=8

8个小时,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八个小时是个什么概念呢?在这里让我们使用一部法律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好了,既然是法律,那么就算是有了条规,而如果你违反了条规,超过了时间,那自然就是违法。而对于这件事情的准确性,相信大家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呢,到了这里,我们却还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看起来比较关键的问题:读书到底是不是工作呢?

在既得利益者的眼里,他当然可以告诉你,读书肯定不是工作啊,因为这是你们自己交钱来学校上课的,你们自愿,那肯定也就不是工作啦。如果楞是要说是工作,那也是你们自己作,我们又没有求着你来上学,有本事你就别来上啊。

而在每天的12节课中间,有一节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的课就顶了天了,一个星期两节体育课,还有些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什么的(还分单双周,单周美术双周音乐,一周一次,或反过来),总而言之它们占据的时间很少。

至于教育局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学生每天必须有至少一个小时运动时间什么的,纯属扯淡。而且花了这么多时间,我还不知道到底学会了些什么......


但即使这样,我还是毫无办法,因为我根本无法改变什么,而且那时候我自己也在疑惑之中呢,拯救别人?笑话!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49:36 +0800 CST  
第五章:我的疑惑

那么既然说到了疑惑,那我就来说一下我的疑惑是什么,我不是在上文中查了电脑,得到了一些资料,推出了一些理论,然后又被现实打击了嘛。

现实告诉我,我的理论是错的,但从我看过的一些资料和我在学校生活中的经历来说,这里一定有问题!因为我在这种学习生活中从来没有感到过真正的快乐,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苦恼的,或者说,是不那么快乐的。

我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感到过真正快乐的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解题:解答一个难题,你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最终找到了答案,豁然开朗时的快乐。

第二就是考试: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之后,你考的比较理想,然后你认为付出必定有回报,看到父母亲为儿子有出息而高兴时,你自己也高兴。



就这么两点,除此之外,都不太算什么。而如果光靠学习体验来说,估计没什么人会在这种环境下感到愉快,但没办法,在前程的压力和老师家长们的劝说下,你只能老实的呆在这,至少得混张毕业证再走。

当然,有朋友可能(肯定)能说出别的方面,不过我现在只是举一个例子,那么按照我的生活体会来说,学习那就是不快乐的,或者说大部分时候是不快乐的,但是世界性的名人名言又告诉我们:学习是快乐的。

这样就产生了悖论了,快乐和不快乐,到底哪个是对的呢?而且在另一个方面,我的研究也发现了很大的问题,学习有用吗?学习当然是有用的,但是长时间的生活实践又告诉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大部分都没什么用(绝大部分)。

其实以前的我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在我还没问我爸之前),你说在学校学的那些解题吧,也不是完全没用。那时我的想象力还很丰富,我就认为,可能在某一个时候,你被抓到一个绝密的地方,面对着一个生死考验,抓你们的人(幕后主使者)告诉你们:你们谁能解出这道题,谁就能活,不能解出,就都得死!

那个时候你就会想到,做题真是有用的,这是我那时候唯一能想到解题有用的一个方面了(仔细想想,解题,不是说你在某一门科目里全部学到的那些东西,只是单纯的解题)。

那时真是幼稚的可以,现在想起来,有这种几率,我还不如回家多看几集《荒野求生》。






直觉告诉我,这肯定有问题!老师怎么会花这么多时间来教我们一些一辈子可能除了考试之外几乎不能用到的东西?但我又弄不懂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它错了?还是我错了?按照现实理论来讲,一个读完大学的人比一个只读完小学的知识肯定要多,所以我的理论就错了。但是也是按照现实理论来讲,我在学校生活是不太快乐的,学到的东西是基本上没太大用处的,这跟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学习言论相悖,那么它就也是错的。

而且根据我曾经在网络上接触的某些资料和我现实之中的学习体验来看,我感觉我们的学生跟美国那些发达国家的相比似乎总是少了些什么,但在我国接受的教育现状里面我又看不懂到底少在了哪里......思维吗?想象力吗?实践能力?还是知识储备?到底是什么?!

《金枝》的作者弗雷泽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当人类的思维之舟“从其停泊处被砍断缆绳而颠簸在怀疑和不确定的艰难之海”时,他们会感到痛苦和困惑,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抹平这种痛苦,消除这种困惑,那就是,思维之船必须重新进入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的体系中”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49:49 +0800 CST  
第六章:一份神秘的资料

然后,上帝给我送来了答案。

那是一个凉爽的夜晚,晚风带给人们无限的平静……


但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因为就在刚才,老师发下来了一张资料,一张我做梦都想不到的资料。


在资料刚开始发下来的时候,我对此其实是没怎么在意的,因为当时是在下课,我瞥了一眼之后还以为是数学或政治什么的需要背记的材料,也就没太在意,拿本书压着就去跟朋友玩去了。

后来直到上课,我在做作业的时候(晚自习),才突然想起了还有这么张东西,于是就把它拿出来了,我本来只是打算稍微浏览一下,不过后来发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那篇资料上的文章标题居然是《看日本和台湾的教育,就知道我们的孩子是如何被教傻的》,这还得了,我心中的疑惑不就是这个嘛,马上拿起来看看。



这一篇资料里讲了两个故事,从故事中推出论点,大概是这样的:


一:一个江苏女孩偶然参加了一个与台湾的交换生计划,参加完之后就迎接台湾女孩来大陆,然后带着她到处游玩。但当到达大陆之后,台湾女孩却总是向她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就比如博物馆里写的“爱国主义基地”是什么意思?或者是:入口的安检,为何会这么严格?


而江苏女孩以前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或者说从来就没有认为过这些东西也是问题?所以总是被她问的无法回答,通过台湾女孩的追问,江苏女孩才发现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细节,而台湾女孩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了她自己的不足.....


而文章大概意思就是说台湾女孩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以及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吧。但是相对而言的江苏女孩却没有这种技能,或者是说整个中国大陆的女孩(当然也包括男孩)都没有这种技能,最后作者总结出结论:这根本不是平常注意的细节,而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源于两种“目的”完全不同的教育。


二:这是一个发生在课堂的故事,说的是一名在日华人陪同中国来的教育团在日本的长野中学上了一堂课,课的内容是这样的,那是一堂历史课,正好讲到日本战败后签订的两项条约,分别是《旧金山和约》和《日美保障条约》(在日本的地位就差不多等于中国的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而在课堂上,日本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项条约到底好不好,还是说好坏都有,如果好是好在哪里,坏又坏在哪里?


这就完了,中国学生哪里懂得这个?根本就没有朝这方面想过,所以自然就表现的不好,并且中国的教师说:


中国学生不习惯于这样的教学,因为中国式的教学还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是已有定性的内容,对此评判是非曲直,在中国的课堂上是不太可能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差距。


这是原文,然后作者还接着讲了几点:启发性教育、咱们的历史课、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南京条约的真意等等,而关于这些呢,网上都有,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在这里由于篇幅原因,我就不再继续讲述了。

而关于这篇文章,除去它中间的某些用词有些偏激,并且可能还有些讲述不符合实情之外,都还是挺好的。比较客观的说出了我们中国现代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比如我们的历史课,在我看完那篇资料之后,实在是颇有感触的,尤其文中对我提示的一点,那就是思维技能的训练,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因为在我的学校生涯中,或者说在大家的学校生涯中,我们的历史科目的教学,几乎所有的老师,他们上课,都是他们讲我们听,尤其是在邻近考试的时候,其他时间也最多就是叫人提提问题,背个知识点什么的。

虽然有时候可能心血来潮会让我们玩一玩,或者说让我们看个历史视频或者是给我们讲一些里面有趣的故事,增加印象等等。但是就按上面所说,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分组讨论历史事件的好坏的情况,尤其是这种貌似已经成定论的条约,在学《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对于鸦片战争的看法,我们只要背,鸦片战争的意义:

1、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政治上,满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4、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但是外国资本主义也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摘自百度知道)



这应该就是比较标准的回答了,背完之后,下次在某一天,或者下次考试的时候,如果你的试卷上恰好出现了这个问题,你只需要把背的知识点写上去,那么就可以得到分数。

而如果你足够幸运,试卷上出的题大部分都是你先前背过的,那么,恭喜,你就会考的一个高分。

与此同时,老师也就会夸奖你学习认真,并且他们工资也应该会涨了。而家长们更是不用说,本来就是望子成龙,巴不得你考的全市第一,看到自己的孩子有这么好的成绩,那自然也不可能苦恼。

那孩子们呢?他们高兴吗?当然高兴!自己的努力行为得到了回报,同时受到了老师的夸奖,同学们也会羡慕自己,并且未来也貌似又光明了一分,而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这个吗?再加上有一些家长所谓考得好的“嘉奖”,那就更是锦上添花!


我们从表面上看起来,这里应该是皆大欢喜,大家在读书期间也应该经历过许多次这样的情况,好像没什么不对的。

不过,其实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因为就跟上面那篇文章的所讲述的一样:我们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学会一种思维方法。

大家的知识储备不一定相同,但这种思维方式是一定要学的,而历史在这个科目方面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但我们这样的教育,很明显,没有。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0:06 +0800 CST  
第七章:教育局的措施以及应对方法讲解

而关于这个资料的后面还提到了一个人,准确的说是一群人:上位者。我们大部分的都是普通人,而这篇文章对于上位者的认识就跟我看过某本小说里几乎一模一样,那里面是这么说的:

一个学生看着桌上数不清的书籍和试卷,再想到自己以往的悲惨遭遇,终于出离的愤怒了,为什么我们要被这种脑残考试来决定人生!


而主角淡淡的回答道:那是因为上位者们只需要一群书呆子来听他们的话,执行命令就行了!


但其实我认为,我们国家的上位者们(掌权者们),还是很努力的想要改善这些东西的。就比如提倡减负,颁布一些关于教育的法令等等,毕竟现在是民主社会嘛,大家都一心向前看,为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着,并没有那么坏,只是可能对教育这方面缺少了一些经验和手段,所以就没有多大效果。

比如发布法令让学生增加运动时间,减少作业负担、不准私自收资料费、派人下来作问卷调查等等,都是他们的措施和手段。可是实际上放到学校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减负减负越减越负,不准私自收资料费?我见过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应对的,首先他自己跟你们去订一份资料,让学生们表示要不要这个资料,结果肯定是大部分人都要(在老师,家长,成绩的三重压力下),至于那一小部分,他就对你说,你可以不要,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下次做这上面的作业时你就抄题做吧!(抄试卷上的题)

然后就可以对上面说,看到了吧,是学生们自己愿意订的,我可没有强迫。

多么完美的解释!

作为一个老师,为了达到目的所做的行为却像一个流氓,请问这样的老师能教的出什么学生?阴险狡诈的权谋家?出尔反尔的奸商?还是横行乡里的强盗?!如果在一个有完美教育机制的地方,这种行为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他根本无法成为一个老师,无论他专业知识有多么丰富!

而作为著名的问卷调查,我在读书期间也做过几次,每次都是教育局的人在上面讲(一般都是广播),而老师们在下面讲:同学们,千万要考虑仔细,不要因为以前老师批评过你或者是跟他有什么过节就在上面乱填,会很麻烦的,而且老师这么教育你也是为了你好,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是想帮助你改正错误的嘛。

还有啊,什么老师上课出去接电话或者晚上不批改作业,一般这种情况都不会发生, 如果真的发生了,那肯定是因为老师有急事去了,老师怎么可能不关爱学生呢?这都是其他对老师有敌意的同学故意讹传的,大家千万不能相信啊。

当然,这只是软的,还有硬的。

虽然这个问卷调查是匿名式的,但是呢,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根据字迹,我们想找到上面的某个学生是很简单的,毕竟虽然上面没有名字,但是具体是哪个班级我们还是清楚的。所以同学们在选填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啊,千万不要因为这种事而对自己的前途或者现在生活什么的产生不好的影响哦~

总而言之,他们的要你做的就是哪边对老师好就填哪边,在上面放什么好听的就写什么,毕竟问卷调查的就是本人,想要他自己骂自己那是不太可能的。

然而,作为这个问卷调查的另一个群体,学生们,他们的反应却很值得我们研究。因为基于上文的讲述,在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老师这么说学生们就一定会这么填吗?毕竟主要权力还是在他们手中,他们愣是要写上去的话好像老师也拿这个没办法。

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可比以前的要“叛逆”多了,所以,按照道理来讲,学生中应该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填的。

但是纵观学校调查历史,现实无数次给予我们的答案却是:学生们基本没有反应,包括那些“不太老实”的人。而这是为什么呢?答案非常简单:他们太忙了。

鲁迅同志曾经告诉过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而这句话在学校也是一样,所以这个太忙也可以理解为,调查问卷的时间安排有问题。而具体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回到这件事的开始,也就是发下调查问卷之后,来了解一下就知道了。

首先,是学生们听完了老师的的胡萝卜加大棒战略,本来就被吓一跳了,为了不让这件小事使自己惹上什么麻烦,一般人都会按着老师的意思来填。而就算有胆子大没有吓一跳的人,他们也会碰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时间。

由于问卷调查每次都安排在晚自习或者下课,而在这两种时间点里,学生们的时间是不太足够的。晚自习是因为本来就有作业,再加上你要我填这个上课时间也不会延长(当然自己也不想延长),而如果到了最后调查问卷没认真填不算什么,但是作业没做完就麻烦了!所以自然就乱填一气。

而至于下课嘛,原因就更简单了,读书压抑了这么久,好不容易能够出去了,没把你的调查问卷折成纸飞机去玩就算很给你面子了,还要我们填?做什么春秋大梦?!

所以,根本没用。

当然,单纯的这些事情也不能就说老师们的品行有多么的恶劣,因为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一切都以分数论成败,如果你严格遵守这些指令的话,看起来根本没什么好处,也没什么奖励,但学生的成绩却可能因此下滑。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没什么人会去做,所以这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0:22 +0800 CST  
第八章:奇怪的现代学校



其实说到这里,我以前还想到过一个问题,我感到这种教育很奇怪的一点,那就是:其实学校,本身是一个消费机构,教育,本身是一种消费行为,只不过国家把教育费用免除了而已(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是用我们交的税钱来办的,所以还是我们出的钱)。

所以这种行为就跟我们吃饭下馆子,花钱看电影是一样的。但是呢,现在的问题就是:在我们下馆子或者是去看电影的时候,亦或者说去任何带有服务性质的场所,你都是顾客,而顾客,就是上帝。虽然说如果你是普通顾客,他们并不会对你有过多的“照顾”,但基本权益还是有的。

就比如:如果这个店铺上菜慢了,或者说餐厅的服务员不是让你很满意,或者说就是单纯的不想吃了,在他上菜之前,你完全都可以走。而如果硬是使你不爽了的,还能打12315投诉一下。

但是相对而言,学校,则完全不同。同样是消费机构,在饭店,如果你不想吃了想走,店员们会深情的挽留你,说一些嘘寒问暖的话,什么您能来这里是我们的荣幸,这家店什么地方惹得你不高兴了呢?为什么要走呢多留一会儿就算是坐坐也好啊等等。



而在我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对于这种情况(想走),我们有一个部门主任的名言是这样的:我们中学有XX人,外面还有无数人想进来!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你若是存在这种想法,马上收拾包袱滚蛋就是,学校不会留你!

这位主任的言辞激烈,说完之后还颇为自豪,接下来立即开始了对那些所谓‘’反动分子‘’的批判大会。发言完毕之后,估计这位‘’主任‘’的感觉还不错,于是以后在学校召开的会议中,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都要把他的‘’经典语录‘’拿出来大讲特讲,仿佛自己就一并解决了全中国的这类问题。

而对于这个问题都是如此态度,其他的就可想而知。你刚进学校的时候,交钱是必须的,上帝是没有的,不服是不行的,投诉是没门的(学校与教育局的联系肯定比你多)。只要你不是局长的儿子,统统照办。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到:究竟是什么,让学校变成了这个样子?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0:35 +0800 CST  
第九章:网络问题的分析

在上文里,我们说到了差距一词,既然有差距,那我们就来看看差距到底在哪里,或者说,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而我们想搞懂这个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的话,不妨来对比一下,看看外国的教育是怎么样的,就知道了。

首先,亚洲就不说了,东南亚那些都不怎么样(还要学我们的呢)。而关于日本,作为现阶段在亚洲里最有名的的发达国家,他们确实很重视教育,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制度上面他们却没有什么太大的革新,所以也就没什么好学习的。

至于西亚那些什么的嘛,天天战乱,别说学校了,就连家里房子有没有都难说,想让他们在这个方面能起到什么帮助,那是有点不现实的。

其实近代中国要向外学习,也就是学习欧美,欧是欧洲,美是美国嘛,那我们就先从欧洲讲起。


第一个问题:

提问者:欧洲的教育制度是怎么样的,跟中国的高考有什么不同。



下面的满意答案是这样的:

西方的教育跟中国的教育制度刚好是相反的,简单点说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宽进严出。也就是说进入大学容易但是毕业困难,但是我们国家采取的是严近宽出,也就是说进大学难但是毕业容易,这也是没办法的,我们国家的人太多了,所以只能这样了。


没错,的确是这样的,这个说法是没错的。以前我在某些书上帖子里看见过,也听过学校老师讲过这个问题,所以它的真实性是大家毋庸置疑的。

不过嘛,到了这里大家也可以想到,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其实它的关键并不在这。不管大学是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它们对于现状的影响都不大,而至于国家的人太多了…….这虽然的确是个问题,但现在的主要情况也不在这。

而且如果要照这样说的话,那中国和欧美的教育除了大学之外就没有区别了,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下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提问者:美国的教育是怎样的?



专业回答: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性格不同,才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中国是应试教育,美国训练人才。

(1)美国人自强自立,务实并注重个人能力,敢于冒险,开放和创新等,使美国的教育呈现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强列的素质教育。美国老师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并鼓励他们努力张扬自己的特长,美国培养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人。

(2)反过来看中国,虽然很勤劳,但独立性差(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中可看出),过于安于现状,相对保守,强列的中庸之道,喜欢传统等等,这些性才造成了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当然,这也受到古代科举的影响,中国的孩子上学不是为了学真本事,而是为了“考大学,光宗耀祖,找好工作”。

咱们说个日常的情况吧:学生平时很少学课本里的真本事,而是一心想想如何应付考试,奴隶性强,老师都是强行布置作业逼学生去完成。


总之,美国的教育模试不适合中国人,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不适合美国人。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国,当老板的都是没文化的,而没有大学生,我想这不是意外。


美国的教育方法我想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教育变得更好,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这也能泥补能力上的不足吧。我们应当努力找出适合我们更好的教育,也许我们不是帮学校如何为我们孩子提高考试成绩,而是如何何护自己孩子的天赋不在受到学校的侵害。



这段话是写的很不错的,大家应该能看的出来,对于现在网络上随便提出的一个问题都能回答的这么精准,这是很难得的。他通过中外教育的实际以及成果对比,说明了我们这个制度的问题所在,虽然没有说出什么具体解决方法,但无疑对我们的启示是重大的,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能发现问题,就很重要。

至于这篇回答的内容, 我在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他写的很简单,相信大家都能够看明白。而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虽然我刚才说过这篇文章回答的精准,但是却并不是完美无缺,其中有几个小小的问题,需要我们稍微进行研究一下,不过由于这些问题都与我后面的故事相吻合,所以我就不在这里解释了。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0:51 +0800 CST  
第十章:中国教育是有用的

我们继续回到正题,在这里我最首先要说明一点是:中国教育是有用的。在这篇文章中(在很多文章中),都表达了这么层意思,中国教育没点用,烂透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压迫想象力禁锢思想浪费金钱,考出来的大学生没点用,只会考试而并没有任何技能,到了岗位上的优势除了文凭之外什么都没有等等。

而现在我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这个比较困难但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就是阻碍在我以前的那些人最终失败的原因。

问题就是:我们看过的许多材料和书籍都说明中国教育这么烂这么死板,除了浪费我们的时间之外毫无作用,那么照这么说,两个智商一样的人,一个只读过小学,而一个读完了大学,他们的知识技能应该是一样的。甚至只拥有小学文化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可能还要强过一筹,因为大学生他们在高考这条路上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嘛,而且思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都僵化了等等。

但是,现实却是,拥有大学文化的人绝对会狠狠的压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一头,这也为巩固中国的现有教育制度做了贡献:读书还是有用的嘛。

我曾经很想推翻这个理论,在这个问题上,耗费了太多时间,但最终却发现,我无法证明。因为现实就摆在那里,大家又不是瞎子,一个大学生知识绝对比一个小学生要多多了,这个理论连我自己也说服不了。

那么怎么办呢?对于这个问题,我通过各方的资料查阅,潜心研究了许久,终于得到了答案,不过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用一篇故事来说明。



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普通的乡镇里,有两个一般年纪的小孩,一个叫小张,一个叫小明。他们是从同一个地方长大的,又是上的同一个镇上小学,既是互相帮助的同学,也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并且从小就玩在一起,所以感情很好。

但今天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个悲伤的日子,灰蒙蒙的天气,还下着小雨,他们从小学毕业了........


本来毕业倒也没事,但是由于家庭和成绩的关系,导致两位朋友即将分离开来,踏上不同的人生旅程。


小张对小明说:小明,我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我家也会因为这个搬到城市去,我们估计以后不能再做邻居了......你呢?

小明:我只考上了一所普通中学,成绩也不好,所以我爸不让我读了。而且你也知道,我从小性格就野,估计也不会读了。

小张:那你准备去哪呢?


小明:我爸在镇上的工厂里给我安排了一项职位 ,估计是在那工作了(不要问我小学生可以干什么工作,我拒绝回答,这是为了贴近材料,影射现实,初中高中的也都可以代进去)。

小张:好吧,祝你好运,再会 。

小明:保重。



而就如同各种影视剧里的固定套路一样,若干年后,他们竟然意想不到的再会了。老友相见,自然言无不尽,但当谈到自己的工作时,两人的表现却大不相同。


此时的小张已经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凭着这张文凭,在毕业之后成功的进入了某家大企业。然后自己慢慢努力发展,由于工作肯干,文化又比较高,升迁的自然也快,现在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总经理,月入上万,活儿又不太辛苦,说起来自然乐呵呵的。



可是相对而言,童年的小伙伴小明就不同了,从父亲的工作岗位上下来之后,就一直在到处打工,每个月都拿着2000多元的工资,勉强度日。


虽然他也十分的勤奋肯干,但是因为没有文凭,家里又不是什么豪门,所以也就找不到什么好的工作。再加上家里的负担,父亲老了,自己肯定又要结婚,这些压力压的他喘不过气来,幸福生活什么的就不用说了,明天怎么活下去还是一个问题,所以当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一直垂头丧气,很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择去读书。


这是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也是一个可以被家长们念叨无数年的话题。看,读书还是比不读书要好吧!不读书就没有饭吃,就找不到工作,而找不到工作就没有钱,没有钱就买不起房子,买不起房子就找不到老婆,而找不到老婆自然就没有儿子,而没有儿子,你活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其实生物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繁衍......)


当然,大部分家长讲的情况可能没有这么夸张,但大体意思是相同的,读书肯定是有利的,而不读书是绝对不行的!会读书是好的,但不会读也不要紧,你也必须给我呆在学校!(义务教育,证书不要白不要)



但其实我认为,读书的意义绝对是被故意夸大了。中国在隋朝以前就没有科举,没看见中华民族就此绝种,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前也没有多少读书人,但这也阻碍不了他们向前发展。所以,很明显,这一切都是被人故意制造的。

读书不重要,分数也不重要,甚至大家在学校里学过的任何东西,都不重要。

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

由于他们牵动了利益(工作),所以就变得重要的了。这才是无数人拼命灌输这些“读书”理论的原因,古时如此,今日,尚且如此。

但是这些利益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读书这种行为又为什么会跟利益这个词挂上钩呢?关于这些问题,我会在下文为大家慢慢道来。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1:05 +0800 CST  
第十一章:思维技能的作用

老实说,思维这种东西,即便真的小学生比大学生更胜一筹,在现在也是没办法证明的,因为这种东西没法考。虽然这种东西很厉害(有很多科学家就因为他们的思维改变了世界),但是也很不容易被发现。

你如果要想知道他的思维跟别人有什么不同,那你必须跟他在一起相处很久,很了解他才行,但是这种方法在现在中国这个社会里,根本无法实现(没人会去做)。

而且一般情况下,在我们生活中,这种东西根本没用。

就比如我就经常向我妈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为什么茶杯里偏偏这一片叶子不沉下去?为什么我现在只有左半边脸长痘?为什么别人说我家的小斑点狗消财会带来厄运必须扔了?(附注:最后一条是封建迷信)

而我妈就认为我的这种‘’思考‘’很无聊,知道的她就回答,不知道的她就搪塞过去。而且她对我问这些问题的缘由感到很奇怪,她认为我有这种时间还不如去扫扫地,看看书什么的,想这些干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从现实来讲,这些问题里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早就被人证实,或者毫无意义的,即使有些你努力去研究了,也可能没什么结果。

不过,只要你坚持下去,就如同无数曾经在困难与纠结之中挣扎过的天才一样,当你某一天恰巧提到了那百分之一的时候,你就会拥有力量,改变世界的力量。

就如同那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牛顿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一样,他是怎么研究出地心引力的呢?首先当然是要提出问题,一个与平常人不同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恐怕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还要问吗?!苹果肯定会落地啊?
苹果为什么肯定会落地呢?
因为苹果是有重量的东西,而重的东西肯定就会落地啊。
为什么重的东西就会落地呢?
因为.......你见过重的东西往上飞吗?
没见过.....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哦,是吗?那你证明给我看啊,大科学家!

他们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不但不会给予你帮助,还会依据他们生活之中所经历过的“常识”来对你进行无情的冷嘲热讽,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在于后面的实践。

没错就是在于实践,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很好,但是如果单单是这样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还必须实践,做出一番成就,人们才会接受你。而当你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你需要知道的一点就是,你以后的路途肯定会更加的艰难。
什么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没有实验资源,没有实践资金,没有助手,没有任何外在设备等等,那都是小事。因为胡适曾经说过一句话:一般真正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兴趣的人,无论他现在是怎么样,最终都会找到方法来解决那个问题的。

所以,我相信到了这个地步,这点条件是难不倒你的。

而自然而然的,我接下来要提的也不是这些问题,这些比较现实的问题。而是在另一个方面,一个在这些过程中比较重要,但看起来比较虚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两个字:信仰。


什么信仰呢?就是你自己的信仰,你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信仰,你对于自己所作所为的信仰,你对于那未来看似缥缈虚无,却坚信它一定存在的希望的信仰。

但我们又为什么会需要这样的信仰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就知道了。

假设的内容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听过,实验了大概1000多次,我们就以1000次为例,假设当你到达1000次的时候,你就可以成功发明电灯泡。

如果现在把你穿越成爱迪生,你就坐在那个实验室,你旁边就是你的实验材料,你知道这个1000次的事例,也知道这整件事情的伟大意义,那么在这之后,你会发明电灯泡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相信这个很简单。只要实验1000次而已嘛,虽然数量有点多,但是一想到这个实验成功的意义和作用,你会被以“发明大王”的名义载入史册,想想就很激动,所以你会坚持下去的。

不过呢这只是这件事情的一部分,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是不会有这样预知未来的能力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下一部分,进入下一个比较残酷,但是相对而言比较真实的故事。

依旧是穿越,不过现在是把你穿越成一个普通的实验员,不是什么爱迪生,你也不知道你自己是谁,你旁边只有你的一个助手,你没有什么名气,实验室也非常的简陋。

你发明的东西依旧是电灯泡,不过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成功,可能是1000次,也可能是10000次?或者永远都成功不了?你不知道,并且你也不清楚就算最终发明了这个东西又能怎么样?有什么意义?或者说又有什么作用?因为没有人发明过,统统不明确,就如同上文青年牛顿的那个故事一样。

现在你还会觉得这个很简单,我一定会相信自己吗?不会的,我可以保证,当你实验到500次,统统失败,甚至更少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疑问,一种对自身准确性的疑问:这个长时间可照明的电灯泡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价值?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

你不要跟我说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试一次,如果没有成功的话,那就再试一次”,这种话。在这种情况下,人对于自己的怀疑那是绝对存在的,除非你是个疯子,否则没有人可以避免。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不是登上万级阶梯,或者是达到什么很遥远的目标。这个的答案很简单,因为至少他们有个目标在那里,你知道什么时候算成功,什么时候就算失败,就算是在还没开爬之前,你也有机会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决定要不要爬。

但是,这个却完全不同。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算成功,什么时候算失败,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众人嘲讽,灰头土脸之后,你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信仰,你坚信自己的问题一定是有价值的,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不过,大家也需要知道的一点是:人的信仰是很脆弱的。我们在实验的一开始,都会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心会被慢慢的消磨殆尽。

于是就会有人开始问上面我曾经问过的问题,于是就会有人开始慢慢的退缩,于是在100次的时候,可能一部分人的退缩就会变成退出,200次的时候,可能又会有一批人退出,300次、600次,900次,甚至999次,人越来越少,抱怨越来越多,你还能坚持的下去吗?

不过到了现在可能有的人会说,那个999次的仁兄,再多做一次,来个化整为零,1000次,不就发明出了电灯吗?

是啊,这种想法看起来好像就是这么回事儿,多做一次,不就发明出了电灯吗.......

不过呢,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这个999次是不是他的极限,能否真正的能再做一次,单单就论一点,这只是在理论中。实际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实验次数是1600多次,1600次都不行!然后他又紧接着做到了7000多次试验,才最终发明了照明亮持久,能进入百姓家庭的电灯。

到了这里,我相信大家也能看出,这是很难的,或者说甚至有的人会产生一个疑问:这可能吗?

这是可能的。

因为,电灯最终还是被发明了出来,万有引力也被推断是正确的,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一样,想要创造出来,都需要坚持,都需要无比坚韧的信念。而什么让我们拥有了这种信念呢?答案,应该就是信仰,坚信那未来一定存在的希望的信仰。


所以,当你正处在困难与纠结之中挣扎,决定要不要继续下去的时候,请记住,你可以拥有疑虑,但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可能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你。



好了我们回到正题,其实讲了这么一大通,除了让我们学会坚持之外,貌似这种东西看起来也还是没什么用,级别太高,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它又能干什么呢?

而关于这个问题,就像上文曾经提过的那篇关于台湾与日本教育后面的资料一样:未来属于掌握了知识技能的孩子。

而这种知识技能可以让你发展新思维,看到平常人不曾发现过的细节或者是问题,然后你就能改进这些问题,或者是自勉。

然后最大的作用估计就是创新了,改进问题可能使你谋得一个职业或者是得到一份奖金,而创新思维的作用有多大相信在这里我就不用多说了。在这个专利权明确的时代,你能创新,就意味着价值的体现。

所以,综合来说,掌握了这种知识技能会让你在未来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的前行,当然,它还可能是你走向成功的捷径。

所以,大家还在等什么呢?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1:22 +0800 CST  
第十二章:小明与小张故事2.0版

上面是小明他们的经典版本,一个可以被父母用来教导儿女要好好读书的励志故事。当然,既然有经典版本,自然就有不经典的版本,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

小张与小明2.0版

前提还是一样,直接说多年以后

多年以后,他们竟意想不到的再会了,老友相见,自然言无不尽,但当谈到自己的工作时,两人的表现竟然大不相同。

而这次,首先发言的是小明。小明从小学毕业之后,就去父亲厂里参加了工作,学到了一部分技术,也赚到了一些钱,当然,他的人生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去经商,不管结果怎么样,总要去试一把!

于是,在他17岁的时候,他通过这几年在工厂里的努力,省吃俭用,辛勤工作攒下来的3万,然后再加上他爸准备为他读书用的12万......开始了他的经商之旅,结果还真的成功了。通过小明一贯的敬业态度,再加上有问题就必须解决的决心,慢慢的生意就变的红火了起来,接下来就是老套路,通过广告等宣传手段扩大自己的名声,吸引他人投资,通过吞并和谈判等方式扩大自己的企业,最后称霸市场。

现在的小明已经成为了他们这个企业的董事长,身家过亿,名下又有这么大一个企业,前途不可限量,加上又正值壮年,是真正的钻石王老五,辉煌腾达,风光无限。



可小张就不同了,高考时因为发挥失常,只考了个二本,一所普通大学。四年之内也没干什么,就是考考考,出来的时候拿着学校发的一张普通大学毕业证,随便找了个大约每个月3000~4000元的工作,接着结婚,养孩子,房贷什么的就来了。

家里因为就出了他这么个大学生,所以期望自然就很高,非得什么时候干到什么地步不可。但是现实又是残酷的,升迁并没有那么简单,搞得他现在生活压力很大,都快抑郁了。所以当一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懊悔无及,我当时还不如跟着小明去呢!



还有3.0版



前提还是一样,小张和小明出乎意料的相遇了。不过这次他们的相遇却有些戏剧性,他们是某个岗位面试时偶然相遇的,小张在通过大学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去报名的时候,居然遇见了小明,原来他也是来参加面试的!

不过小张因为大学毕业的缘故,有着文凭的优势,很快就进去了。而小明则是费了一番周折,通过找了点关系才勉强进去,在这之后,他们一起努力,互相激励,共同谋划未来的美好生活。

不过讲到这里,有人就会说,小张可是大学毕业,以后在工作上面肯定要比小明要容易上进些吧。

嘿嘿,这可不一定,小明的工作年龄长,在这方面的经验肯定也比小张丰富,而且他在社会上打拼了这么久朋友也肯定不少,再加上他还有他爸准备给他读书的费用(足足12万啊),完全可以去另谋生路(比如上面的经商).所以,各位仁兄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而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出很多道理,比如:人生是多样化的,别人的道路不一定适合你,人不一定非要读大学等等。

不过接下来我要讲的,与这些都无关。

首先,我们不妨看一看,这两位主角到底有什么区别?读了书的和没读书的,到了社会上差距并没有那么大,除去那种两元彩票都能中百万大奖的幸运儿和喝凉水都能塞到牙齿的倒霉蛋我们不算,两个人出现任何结果都有可能!

到了这里,大家不感觉奇怪吗?说好的读书使人进步,学习改变命运难道都是假的吗?不可能啊,为什么没区别呢,那我们的教育还有没有必要?

虽然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似乎很紧迫,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却不能这么不负责任的直接回答,因为在这里大家一定要首先知道的一个问题答案就是: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1:36 +0800 CST  
第十五章:科举的影响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无论你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够过,要掌握好一个度,不然必出乱子。而如果这只是你一个人的事,那倒还无关紧要,错了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顶多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家庭受害一点,事后也不会有人去找你。

但是这件事情如果放大到一个国家,那它的错误举措就可以让无数的人叫苦连天,那么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就让我们来见识一下。


读书,在古代的地位就非常的重,古代人不读书,就是‘’不学无术‘’,要让祖宗蒙羞的,是被人们所唾弃的!而在这时,它的危害就显现出来了,由于科举考是语文,难道你让所有男人都去学语文(古代女人不准读书)?

而那些不读书的人,不一定就是顽劣之徒,无用之辈,就比如李时珍,王守仁,他们就没有读什么书(相对而言)。王守仁还是被逼无奈才去读的进士,可最后一点都不妨碍他们的成就,一个成了世界著名医师,他的《本草纲目》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一个成为了像孔子一样的伟人,他的学说传播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仍然在发光发亮。而制度的错误和当时封建的思想,并不能掩饰他们的光芒。

至于上文所说的危害,在现在的学校生活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现在的学生,压力直接爆炸,父母的要求,老师的目标,仿佛一个读书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一个考试就可以决定他们全部的人生!而且他们的期望也是特别的高,什么下次考试一定要考到什么名次,最终要考上一个什么学校等等,都给你规划好了。

而我就曾经听过我老爸说过一句话:你只要读一点书,什么都不用干,怎么还不行?而其实这种“什么都不用干”的态度,就无形的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人会问了,我们该怎么做呢?难道让孩子回家之后逼着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或者是去帮我们工作?我的回答是:当然,不是!

而关于为什么,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没有听过这么一段话,讲的就是这个内容,大概意思是说:中国孩子现在理论能力十分强,但是动手能力却不足,应试性的高考使中国考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然后就呼吁大家在学习期间好好锻炼实践与动手能力,在家里也要有机会家长就让孩子多多练习一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甚至有时间可以让他帮助自己做做家务,陪着孩子多出去玩耍等等。

那段话写的很不错,完美的诠释了当初中国学生们动手能力的问题所在,也提出了解决方法,发出当时风靡网络,获得无数人点赞,然后外加好评如潮,再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因为没人去做!

而这种口头支持但行动依然的原因非常简单,你一实践起来就会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时间,学生们的时间太少了!每天都有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说,放假回家的话也是只会多不会少,学习的压力又大,仅剩的一点时间都用来玩了,谁会管你什么实践活动?

所以,综合来说,现在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没有办法,或者说是等,等到它教育制度改革了,学生们有时间了,再呼吁他们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然的话就纯属抓瞎,理论和实践两个都得死。

但其实严格来说,压力如果还只是来自这些也就罢了,可偏偏不只。现在的一个家庭里,为了一个孩子的读书,尤其是贫困家庭,可谓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就拿上文小张小明的故事来说,你从一个小学读到大学毕业要花多少钱,12万?这还是算少的!

大家知道,12万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更别说1元钱掰成三瓣花的贫困居民了。而且这个钱数还是我最保守估计,单纯的读书,什么辅导班都不参加,什么多余的资料都不买,什么花钱送礼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全都不计的情况下,才只需要12万,而在现实中绝对只多不少。

所以,这也就可以解释某些学生们在一些重要的考试中考砸之后那些反应的原因了,轻则忧郁,重则自杀,究其原因,都是压力太大所导致!

而现在你在学校,某些人的表现也很奇怪,只要你考试成绩好,老师就高兴,父母亲戚们就会夸你:好孩子。仿佛一个好成绩就是聪明,一个好成绩就决定了他的品德优秀,一个好成绩就肯定了他会均衡发展,暂且不论这种教育制度的好坏,单纯这种态度的本身就很有问题!

相信大家在读书期间应该听说过或者学过一篇文章:《范进中举》,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讽刺科举的文章。范进在中举之前,就是烂忠厚没用,自己女儿嫁给他是癞蛤蟆吃了天鹅肉,让他撒泡尿照照尖嘴猴腮的模样。一旦中举之后,瞬间就变成文曲星下凡,天上的星宿,碰一下都怕被阎王拖去打百棍的人(胡屠夫原话)。

所以,综合来看,这篇文章虽然比较夸张,不太符合实际(这变脸的速度也太快了),但也可以至少反应出一点:人们对科举(或者是读书)的态度肯定是有问题的。

而且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老师和家长们还经常会说一句话: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可事实上他们似乎就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如果你们认为学习就是我的事情,那你们就应该让我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而不是逼着我假期上这一个特长课报那一个补习班,也不是每天都对于我十分急躁,不停地催着我复习作业或者是每一次来学校都要“十分”积极的去跟老师交流我的学习状态和对着我各科目的成绩问长问短。

就比如我就曾经问过我妈一个问题:你难道除了我的考试成绩之外其他在学校的一点都不关心吗?我回家你除了问我考的好不好之外就不能问点别的吗?

而我妈当时就反问一句:你在学校我不问你的成绩还能问什么啊?

当时的我一下被这个回答给答懵了,而且我那个时候也想不出来什么理由来解释,所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严格来说,这其实是一个观念问题,你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其实有很多值得你关心的,比如兴趣爱好、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等等,也有值得跟你谈论的问题。而家长们之所以这么在乎这个成绩的原因,其实也就是受古代科举的影响而已,读书考出来的结果:功名,实在是太重要了。


当然了,由于科举这件事,它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相对于战争和人事政策而言),所以也没有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危害,甚至在当时还是一件好事(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制度还没有发展到顶峰,没有到该解体的时候,而科举制则维持了封建制度,巩固了社会的稳定,是件好事),所以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不过,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已经不适用于中国了(封建君主制度)。那么,显而易见,科举制也就不适用了,1905年9月2日, 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2:20 +0800 CST  
第十七章:学习是怎样炼成的

而在讲解学习领域的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个问题:学习是怎么来的。

学习的历史很久远,在我们人类进入原始社会的时候(在这里只讲人类学习的历史,猴子猩猩什么的不算),就已经会学习了,只不过他们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而已。男人要学习打猎(你不可能一出生就会打猎),而女人要学习摘浆果,和制造一些简单的衣物,这样才能保证食物的来源,种族的延续,自己才能活下来,在晚上可能还要学习生火,聚在一起保护孩子等等。

而在这里面除了有些东西可能是人类的本能之外,其他的人类与所谓“动物”的区别,几乎都要靠学习而得来!记得我曾经在我的历史教科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会制造工具。

其实严格来说,到了现在我觉得,这个倒不是最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上天给了人类一个聪明的脑子,让他们可以‘’学会‘’制造工具(自己创造或向别人学),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才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所以说,学习和创新这两个技能,这才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到了往后的社会这两样工具的作用就不用说了(创造语言,文字,发动社会变革等等),而严格来说,在现在这个社会上,人人都需要学习,而且几乎都是终生学习!你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与别人一起玩耍等等,都是学习,人类从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直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以前的电视和报纸上曾经报道过这么一件事:国家强调现代社会必须树立起人人学习,终生学习的风气。而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论来说的话,看起来他们的这些强调似乎十分多余,难道他们是典型的没事找事做,吃饱了撑的吗?

答案:当然不是,其实他们所说的终生学习,并不是指全部的学习,而只是单纯的指‘’学习知识‘’。就比如看书啊,做研究啊,思考啊,想问题啊等等,总而言之差不多就是我们在学校学的那些科目(数学,语文,物理......),那么在这里就还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强调学习知识呢?

其实这个问题,只能说,中国人在这个方面实在是太‘’朴实‘’了一点,由于科举制的影响(读书=工作)。所以他们认为,既然读书就是为了工作,那么当工作到手了(文凭),自然也就不用‘’读书‘’了,所以也就不会去复习学校里的内容。

当然,还有些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现在的中国人眼里,尤其是年轻人,‘’读书‘’给他们的印象实在是太坏,好不容易过了高考,还要老子学?做梦吧!

这种人在现代生活里随处可见,甚至在学习氛围浓重的学校,也比比皆是。就比如我曾经见过的一位老师,她的人生除了上课教学之外仿佛就只剩下了一件事:那就是玩手机。

虽然手机是一个新型的信息设备,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里面增加了很多的实践和娱乐功能,总而言之就是越来越好玩了,但是她的行为也未必太过火了一点——上课空余时间玩手机,下课回办公室玩手机,甚至直到中午吃饭或者晚上睡觉,还是在玩手机。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指责这位老师有什么过失,因为她虽然并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倒也还是积极工作的——至少没有在该上课的时候玩。她是一个老师,她看起来唯一去学习的途径就是去别的学校听课,其余时间,倒也似乎没有什么好方法去‘’学习‘’,而这个事例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首先,在探寻这个事例到底有什么用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她为什么能够一直玩而不学习呢?

大家知道,就拿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来说,学生们现在的状况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然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社会上估计也是这样,都要竞争,作为在人口大国的中国,更是僧多粥少,不争你就没了!而且她还是个老师,竞争肯定更激烈,况且对于学生们来说,如果老师一直不进步,一直只会教那么一些东西,也肯定会引发一些问题的。

而如果按照这样来说,这个老师应该早就退休了,因为她不进步,别人就会来抢这个位置,学生也会越来越不来听她的课的。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个老师不但没倒,日子还过的十分潇洒,手机该玩的玩,工资该拿的拿,几十年不变,奋斗在老师岗位的第一战线上。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还是一个制度的问题,而这个制度,就是所谓的教师制度,而一旦要牵扯到这个制度。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要说起一个话题:那就是,老师是怎样炼成的,而老师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这里我通过查阅了一部分资料,猛然发现,这个老师职业的来由貌似有点复杂, 原先我以为是只有师范大学毕业的同学才能当老师,而现在发现:貌似所有的人,只要不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都能当老师(狭义)!

而这个当老师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最主要的就是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而参加这个考试的时候会让你选择报考的科目(也就是你以后要教的科目),然后对于不同的教学阶段还有不同的学历要求。

然后你会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包括笔试、面试、教学测试等等,假设你成功通过了之后,你就会领到一张教师资格证,接着再加上你的学历证书,你就可以开始招教了。


不过呢,讲了这么多,其实这些并不是他潇洒的原因,我只是单纯的解释一下这个职位是怎么来的,而接下来学校要安排的事,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

这个学校的工作安排呢,大概是这样的,老师进来以后,根据你在报考的时候选填的科目,学校会为你安排相应的课程。而如果你不幸的正好这门课满人了,也可能被安排去教一些其他的课(比如科技活动,实践综合等等),但是总体来说,大部分人还是能得到与自己选的科目相符合的课。

然后,最关键的来了,因为中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机构现状的原因:

第一:学生多老师少,虽然大部分人都能进学校,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被拒之门外(家庭困难、成绩不好或地域性选择的原因),正是所谓那个教导主任的名言: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是也,所以一般老师不会被挤下去(学生太多了,总会找到点活干)

第二:现在的中学教育学生都是流水式的,教了几年你就走了又来下一批新的。

第三:有一些科目就算你喜欢,有天赋,也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学会的(比如英语)。



好了,现在的结论就出来了,上文我们提到的教师就是一个英语教师。那些学生们就算有天赋,喜欢英语,也要几年来学会,而几年之后,你就走了(无论你学会了还是没学会)。

而英语这种东西,是一种长期记忆的东西,长期记忆的意思就是,这种东西,你不去学,就永远都不会,而且可能会很难学,但只要一学会了,就几乎不会忘,这就跟你学走路,骑单车,游泳一样的道理,再加上她是一个英语老师,天天重复,也就更难忘记了。

所以,这些因素一加起来,答案就出来了,因为中国制度的原因,学生是流水的,虽然她这么久并没有什么长进,但由于英语比较难学(或者说需要比较久的时间),再加上英语几乎就是那些东西(学会了的就永远学会了,学不会的就永远学不会)而且学生不断变动,所以,虽然她几十年教的都是一样的,却还是能教的有声有色。

那么,如果按照这样搞下去,看起来也似乎也还行,至少做到了人尽其用。

只不过在这里她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她与同行的差距。因为你要知道,如果你一直不进步,而别人一直在努力,你教的学生们虽然可能不怎么看的出来,但一直与你相处的老师,却一定会知道!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的却是,他们不知道。不但不知道,就算你跟他们提到了这些,他们也几乎没什么反应.......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非常简单,就如同我上面所说的一样,中国人在学习这方面的想法实在是太‘朴实’‘了一点,既然同样是老师,思想觉悟也差不多,学生生涯好不容易熬完了,还要我学,而且我又不是不工作,二次学习这种事情,还是先等个三五十年再说吧。

不过,如果按照这样下去,好像看起来也还是没什么事,学生们照样学,老师们照样教,教完了学生到社会上照样混,似乎一直都是这样的,何必要改呢?你过你的,我过我的,大家互不相犯不就行了?

当然,这句话如果在过去说,是没错的,但是现在,就不同了。不知道大家在上文中有没有发现一个条件:中国,没错,中国是这样的。

可是我们现在不是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也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了,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很强悍,工业革命也都是他们掀起的。美国,俄罗斯,欧盟,他们的实力都不容小觑,甚至还不包括那些正在发展中没超越过我们但是很有潜力的国家(金砖四国等等)而他们的人民,是在学习的(当然了我是指一部分)。

所以,现在看起来貌似没什么差别,但胡适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件事情,那就去做,每天学习一小时,坚持十年,必成专家。就按这个套路来说,十年之后呢?你与那些一直在学习的人的差距会有多大?根本就不可以以量计。

好了,讲到这里,我无非也只是向大家在推崇终生学习而已。看完本章之后,相信大家在以后生活中的空闲里也知道该如何去安排自己的时间了,我只是想帮助大家了解学习的真意,让生命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而已。

因为毕竟人生在世,也就只有一次,多学习一下使自己进步,能看到更开阔的世界,能接触到更加先进的领域,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2:47 +0800 CST  
第十八章: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

当我还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听我的同学说过这么一句话,那就是: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可能大家也对这句话比较熟悉,但是当我在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悟,因为当时的我认为,读书读久了,总会有些不太喜欢读书的人发出这种声音的,所以这也是比较正常的。

不过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当时的我还是个刚进初中的新同学,上文我也已经提过,是成功的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但是呢,虽然是城市,鉴于我们学校没有宿舍,然后呢家里又比较远,所以每个星期就只能在老师家做作业休息,直到星期五放假才回家。

当时事情发生的时间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虽然说也不晚,但是也不是很早了。而具体事件是这样的,当时我们老师家有一个初三女生,相对而言比较叛逆的那种,大家应该可以理解。

然后,本来按照道理,学校没开宿舍,她是要回家的。但是,可能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或者是父母的需求,她必须得待在老师家。在老师家当然没有在自己家里那么自由,而且再加上她长期的“不喜欢读书”的思想,现实的反差,导致她就经常会做出一些“不太受老师和家长欢迎”的活动。

而这次,由于长期在老师家自由受到限制的因素导致,她开始在教室(为了方便,老师把一个比较大的房间作为教室)和“寝室”之间窜来窜去,目的好像是拿东西还是什么的,结果不知道,但过程是比较明确的:她一直都没有停息。

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被我们坐在讲台上的老师净收眼底。不过虽然看见了,可是他也并没有说什么,依然保持他的冷静状态,在认真的思考着某个数学问题。

不过,这位同学接下来的一个举动,却彻底的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她开始收拾作业了。而收拾作业,作为一个住在老师家的人,相信大家也知道这个行为的动机只能表明一点:她要去睡觉了。

而对于这种初三学生8点就去睡觉而且前面一直捣蛋的行为,我们的老师终于愤怒了:都初三了读书还不抓紧,学习态度连他们那些初一初二的都不如,你到时要怎么办?你住在这里,如果后面的中考考砸了,我又怎么去向你的家长汇报?

然后,他们两个就开始争吵了起来,过程具体是怎样的我已经忘记了,不过应该就跟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争吵差不多,也不怎么重要,大家可以自行脑补。而事情的最终结果是那个女生提出了上文的那句话,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来作为她理论的依据。

而接下来我们的老师是怎么回应的呢?——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我告诉你,不读书,你根本就没有出路!

这就是他的回答,虽然当时我对他的这句话态度并不太感冒,但对里面的思想我还是比较认同的,那就是,不读书,我们就没有出路,尤其是我们农村里的。

然后,鉴于我一贯对问题认真研究的态度,我还去上网查询了某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事实证明,我的猜测还是比较准确的,“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是最好的出路”,这就是网络给予我的答案,我感到非常欣慰。

不过到了现在,我终于可以对这句话作一个正解了:他们俩的说法都是有误的,读书根本就不是出路!

大家还记得我们先前提过的那个问题吗?我们去学校是干什么的,而现在大部分人肯定也已经很清楚的知道了答案,没错,是学习,不是读书!

而为了避免大家对以后教育的误解,或者说是对学习的根本目的性产生了错误,所以我有必要在下文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学习到底是什么?它在未来的学校里到底又是个什么地位?

学习,只是一个人自发的行为,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以及能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学习知识,更是属于人类的高级项目,教育,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知识或者技能的传授,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而已。

而学校的诞生,只是因为政府给了他们一个平台,创立了一个机构,来给那些需要学习的人们的一个更好的的环境来掌握知识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已。

那些所谓的把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的,只是封建统治者的创举,而并非它的本意,所谓科举,所谓读书,都是一路货色。

而学习就是学习,它是自然的,高尚的,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学习不是人们获取金钱的通道,也不是大家在社会上混的证明,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充实自己,是自己追求理想的一种方法而已。

所以,学习的本身不是出路,它也不需要成为出路。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3:03 +0800 CST  
第十九章:学校教育的科目问题

其实我认为,现代学生对教育制度不感冒,是有多种方面的原因的,而在这些原因里面,学习的科目绝对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单纯的按照教学科目与学习的内容来看,现代教育比古代的科举制还要使人…..难以喜欢。

我们按照客观公正的角度讲,可以对比一下,科举制虽然考试制度比较僵化,而且考的要比我们现在的语文难很多,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也只要学一门课。暂时不管科举后来的考试题目和考试内容有多么离谱(尽管我们的也很离谱),他们就比我们要轻松。

而且就算你实在考不上,可以不考嘛,没人硬是要逼着你考(这一点好像古今都差不多)。

创立现在教育制度官员们的初衷是好的,让新一代多学点东西嘛,引进这么些科目,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先进潮流(物理化学等科目都是后来传来的,虽然中国以前也有但不考,在封建社会这种看起来就‘‘怪力乱神’‘的东西是肯定不会列入考试的)。

这种行为本来应该是对的,不过可能他们当时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们的承受能力。

不过他们也还是比较有先见之明的——至少没在小学就设置这么多科目,我记得当时好像有一本合成书叫''科学‘’,物理生物化学的简化合集本。而直到初中,他们才正式设立了九门课: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是小学就有的)、化学(后来加入)、物理、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那么到了这里,问题就来了,以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就足以掌握这九门课了吗?

这个问题要解释起来非常简单,我来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了。

爱因斯坦,一个世界级名人、影响了科学界历史进程的人物,为现代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科学技术的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和牛顿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对于他大家应该熟悉,不过不熟悉也不要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成就: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独立完整的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好像还促进了原子弹的诞生),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

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成功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1921因光电效应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4年12月,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的缔和的独立论证,此时还发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955年逝世于普林斯顿(传说他的大脑还被人偷出去研究)。

从上面他的那些成果当中,我们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一个结论:他很聪明。能创造出这么多科学研究成果,得到无数奖项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蠢蛋(而且这还不是他获得的全部荣誉,我只是截取了一部分),有人还认为他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大脑(那位偷脑袋的仁兄就是如此),甚至他还间接性的创造出了原子弹。

当然,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创造出了无数成就解决了无数难题还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人,单论聪明程度而言,可谓是举世无双!而按照中国教育现在的道理来说,越聪明的人,成绩应该就越好,所谓的九门功课,门门高分是也!

而且再加上当时美国的条件比中国好(他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了美国),政府方面也很重视他的价值,那就更是如虎添翼,所以按照他的智商,再加上优越的实验条件,学习好的科目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然而实际上他研究了几门呢?答案是只有一门:物理。可能还有一点点哲学,但主要在物理,而且研究的还是物理学的部分领域(不是全部),研究了一辈子,才出来这么些成就(相对论,量子理论等等)。

而当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就会从心里直接的感觉到一点:我被忽悠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想要学的多又想学的好,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古语也曾经说过:学多而不精嘛,难道他们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在忽悠我?这么多科目要我怎么学?

而当我曾经还是一个普通学生的时候,经常会听见有家长和老师们互相沟通孩子学习的问题,而在这些学习的问题里面,就有一个屡屡被提到的,跟我今天讲的内容十分有关的问题,那个问题就是偏科。

我听过很多家长担忧孩子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的孩子理科虽然很好但英语方面的学习很差怎么办?或者是文科好但是数学很差怎么办?这样下去万一考不上好的学校可怎么办?考不上好的学校就没有未来怎么办?

当然,这些问题的答案,相信到了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而在这里,我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存在于过去教育之中经典的,偏科这一问题。

偏科,是旧版教育制度里一个学生在学习期间出现率很高的问题,但在我们今天知道了爱因斯坦的这个内容之后,再详细回顾一下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事实,那就是: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偏科的......

举个例子,就比如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开国主席,在现代中国文盲村里都知道的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算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人物了,在世界有名程度排在他之上的估计也只有老子、孔子那之类的人,而且建立新中国之后更是成了空前绝后的存在,绝不亚于世界上某些著名的科学家。

不过呢,在这之后我又猛然发现,在这里使用毛主席来做例子,貌似并不是个什么好主意。因为我在百度上光看他的头衔都有4、5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甚至还包括书法家.......偏科的科目实在不太好找。

不过呢,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还是找到了答案。

而我们实践起来也非常简单,就如同上文家长们担忧学生的情况一样——数学或者英语这些科目,毛主席会数学吗?这个事例貌似不太好考证,因为虽然百度上说的有很多,但是我们无法揣测它一定就全部写到了,也可能他老人家晚年在闲暇的时候随便研究了一下呢?这是说不准的事。

不过呢,大家也不用担心,因为下一个科目,就很好考证了。

英语,在这里,我可以担保,毛大大肯定是不会说英语的。至于原因嘛,看他以前完成过的光荣事迹就知道:打鬼子,蒋介石,长征,建立新中国,土地改革,还有新国家成立之后各种问题的解决等等。干了这么多事,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这么多,要他老人家晚年之时再学一次非母语的英语貌似有点勉为其难,所以他应该是不会英语的。





不过其实这都没关系了,不管毛主席他是会英语还是不会英语,这都已经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关键在于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一点: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知识是无限的,而无论你有多么伟大,有多么聪明,相对于整个宇宙而言你都是渺小的,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学习到那么多方面的知识!或者说你学的多也根本就不可能学的好!

而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想成为成功人士,用以前教育里的话来说就是:你不偏科是不可能的!

而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说的具体原因,我可以用《福尔摩斯》里的一段话来解答:

人的脑子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必须有选择的把一些家具装进去,一个善于工作的人在选择把什么装进他的这间小阁楼里去时肯定非常仔细,但如果你认为那小房间的墙壁有伸缩性,可以任意扩展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总有一天,你每增加一个新的知识时,就得把你原来掌握的知识忘掉,因此最重要的是,不要让无用的知识把有用的知识挤出去!

这也就是福尔摩斯为什么能拥有那么厉害的侦探技能的原因,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了他的事业上,甚至连那个时代流行的哥白尼日心说都不理会。其实我并不认为在小说里的他到底有多么的聪明,或者是天赋有多么高,但是他只专精于一个方面,所以他就可以比那些一般人厉害,很多。

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明白关于学习的这些道理。虽然说一般人做不到福尔摩斯那样纯粹,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向这方面靠拢——那就是你可以尽情的广泛的去涉猎、了解知识,但是对于那些属于你的科目,你就一定要专精。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3:16 +0800 CST  
第二十章:我们该如何选择

那么,到了这里,大家也应该知道了,我们是需要选择学习的,全部都学习那是蠢人才会去实现的做法,所以我们要去学习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但是,到了现在,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有用的知识呢?在这个有着万千世界庞大宇宙的各个领域里,到底什么知识才是有用的呢?

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很难解答,因为世上的知识是非常多的,但你能了解到的东西相对而言是非常少的,你怎么能确定它对你到底有没有用呢?

而在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记起了我小时候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而那部电影有这么一个片段,大概就是关于这个的,我对它的印象十分深刻:

那是一部刑侦类电影,有一系列,而那个片段讲的是关于主角的朋友,他们协助主角去调查案子,但是不幸中间出了点失误,被凶手发现了。在这之后他们就被关在了一个封闭的地下室,而根据凶手一贯的作案手法,他们知道,他的目的就是憋死他们。

然后,他们就在地下室呆了很久,虽然面临这种情况十分绝望, 但是他们也并没有放弃,甚至还做了一些事情来帮助他们逃生.......

不过这些好像也都无济于事,因为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虽然救他们的探长已经得到了消息,踏上了赶来的路上,但是摆在眼前最严重的问题是:房间里已经没有氧气,再过几分钟,他们就要窒息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长期在危险中生存的意识告诉他们:不能放弃,也许活下来的机会也就在一瞬间!然后,他们通过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房间里存在着两样东西,蓄电池、和一池子的水!

然而这个又有什么用呢?学过化学的同学可能已经知道了,没错,电加水,能造氧气!而那两个朋友都是很全能的人才,精通物理与化学知识,过程我就不说了,反正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成功的运用这两个条件造出了氧气,坚持挺过了最后的时间,直到探长的到来......救了他们的命。

当时的我看完这些之后,就认为,这实在是太厉害了!物理知识(当时我以为是物理)这么神奇吗?关键时刻还能救命?那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于是,就是这样,我对物理产生了兴趣。

然后,结果大家也应该知道了,我从小学学到高中的物理知识基本上一点用没有,别说救人了,连买个菜都没买过......

那么这里就可以延伸出了很多问题了,我们学的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或者说,我们到底应该学习什么?在这个世上某些东西我们学了一辈子也可能没有用,而有些的话你就算只了解一点点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救命(就比如上文的制造氧气),所以,很难选择啊。

而在这里,关于后面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统称为:学习选择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只有一个回答:你想学的,就是有用的,你对什么感兴趣,就去学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如果让我们用科学态度来分析我们学过的知识的话,你就会惊奇发现: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

举个例子,就拿现在不太受老一辈欢迎,却在青年人群中很有市场的娱乐项目:打游戏,来说明。

在大部分的老一辈同志看来,打游戏能有什么用,浪费时间!而学习这些知识呢,肯定也是屁用没有!而关于青年人群体,虽然打游戏的主体是他们,但是估计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没有什么不同,虽然打游戏比较有趣,但是游戏本身应该是没什么作用,而那些游戏知识……你开玩笑的吧!

在这里,我就要向大家说明一点,打游戏,绝对是有用的!那些什么娱乐身心,打发时间,适当游戏益脑这些用处我们就不说了,就拿最实际的东西来讲,游戏打的好,可以赚钱嘛!

就比如现在那些很火爆的竞技游戏,你玩好的话就能进入职业战队或者去当一个主播,红了的话坐在家里月入百万不是梦啊(虽然职业的可能不在家)!

至于那些知识呢,是这样的,如果你对游戏理解透彻,自身的表演能力又比较好的话,你就可以去当一个解说。或者有新奇想法,对游戏这一领域很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厂商那里设计游戏,设计得好,这些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好了,游戏的领域我们说完了,接着我们来说下一部分,从上文我们了解的内容来看,非常简单,打游戏的知识都有用,那其他的也肯定都有用了(耕作,艺术,科研…..)。

那么到了这里,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如同上文的《福尔摩斯》里讲的那样,你们脑袋里的小房间并不存在什么伸展性........简单点说就是它里面装不了那么多东西!

这就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了,我们脑袋内部储存空间是有限的,外部知识无限且都是有用的,那么我们该怎么选择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上面我已经说过了,跟随你的心,你想学什么,就去学什么。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才应是你的常态,不要被外在的物质蒙蔽了你的心,既然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那就没必要纠结,去追寻你想要的吧。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学习的真意,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至此,谨记。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3:29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辍学的理论分析报告

好了,在上文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我都讲完了,现在是该回到主线的时候了。

在上面的文章里,我一直都是比较“无私”的......一直讲的都是关于国家百姓,芸芸众生之类的问题,虽然可能开始的时候讲过我,但是那也是为了讲解需要。

不过在接下来,我却要开始解释一个问题,一个看起来比较偏向私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没有选择继续读书了呢?

因为就算依照我上文的内容来说,严格来分析,就算这个制度是很有问题,就算学校本身的思想有多么腐朽,你也可以呆在里面啊!虽然他教的比较多,也没有一个人理解你,但如果你有毅力和决心去无视考试,你知道学习的真意,你可以选着学啊!

就比如,如果你想学物理,想成为爱因斯坦他们那样的科学家,你完全可以只学物理,其他科目不要学,上其他课不要听不就是了?为什么要走呢?而就算我们从现实一点的角度来讲,你这样走也是绝对不值的啊(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学费很贵)。

在这里我要首先说明一点,如果想到了这个点上的人,你是很聪明的,而且用心去思考了我现在的状态,这种批判性思维是很值得嘉奖的!而我为什么要顶着无数压力冒着无数风险去干一件貌似对自己丝毫没有好处的事情呢?这好像是一个很奇怪也很难解答的问题,而关于这个问题,在以前的话,因为种种原因的阻碍导致我不太好解释,而现在,我可以了。

具体来说,是这么回事。首先你要知道,学校老师为了分数,他一定会让你学习这九门,就算你分了文理科,分数也是占得越多越好。而你如果只选择学习一两门的话,在老师们看来,你就是标新立异,就是大逆不道!肯定会总是把你叫到办公室去‘’亲切‘’问候,个别内心比较阴暗的还会让你去罚搞卫生,罚体能‘’训练‘’等等,美其名曰:锻炼身体,顺便让你去反省反省!这样天天搞,是个人就受不了。

然而,如果仅仅是这些也就罢了,毕竟在这种教育现实中,伤心似乎总是难免的。而且放到实际上来说,这些好像也并不算是什么问题,因为只要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脸皮够厚,百折不屈,实行我只信一条学习之道的二杆子精神,貌似还是能学到东西的。

而对于我来说,这些困难也无法吓倒我,也是不会动摇我追寻理想的决心的。

但我为什么最终还是走了呢?唉,最后的这个原因,还是因为制度(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楼主 ty_丶天空1  发布于 2018-03-23 17:53:43 +0800 CST  

楼主:ty_丶天空1

字数:58810

发表时间:2018-03-23 18:38:3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24 10:35:14 +0800 CST

评论数: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