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分析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国情各不相同,不同国情下,要实现同样社会目标,走的路也不会一样。列宁领导的俄国就走了与欧洲社会民主党不同的道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道路又与俄国不同,因为国情不一样。建国前,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曾经制订了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建国路线,这就是新民主主义路线,按照这条路线,建国后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经济上实行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模式共存,而不是一下子过渡到前苏联那种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的单一模式。建国前后,国内许多大城寺陆续解放,刘少奇负责政府组织和经济工作,他在针对东北农村工作时提倡富农经济,和在天津解放后与部分资本家的谈话都是按照这条来的。但是建国后,爆发了朝鲜战争,国际形势紧张起来,中美之间在朝鲜战场上的较量,使得毛泽东针对国内政策制定发生了改变,战争思维就没有再离开他的脑海,一切为了打仗,是国家建设的出发点。建国初期经济工作的第一仗,就是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大改造。工业的改造比较简单,直接接收了原国民政府的工业资产,转为国有就可以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算是完成,直到58年成立人民公社,算是超额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简单,也最直接,敲锣打鼓的实现公私合营,就完成了。但是对经济影响也最深,因为从此以后,一个最有经济活力的阶层,企业家队伍,消失了。三大改造中阻力最大的来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富裕农民对于互助组尚可接受,而进入农业社,则抵触很深,在农村,他们是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刘少奇都说,我们一搞农业社,反而什么都没有了,就是在党内,对于短时间内就搞农业集体化也是抵触很大,代表中央管理农村工作的邓子恢,就是其中代表,他的背后有刘少奇等人的身影。毛泽东为推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花了大力气的,也付出了最多精力,这都体现在那本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
楼主 成都闲人无事在线  发布于 2018-03-02 12:10:37 +0800 CST  
今天来讨论这三大改造,是因为这个改造,彻底改造了中国,从此中国实行了苏联式计划经济的模式,而这一经济模式的优点和弊端也都同样移植到了中国。国有经济的计划模式,使得国家有能力贯彻国家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经济建设速度也快,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在苏联帮助下,初步建成了一个工业体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当所有工厂都归国有,一切按造计划指令性生产,其弊端就显现出来,第一,缺少灵活性,生产不是按照社会需要完成,而是按照指令完成,而制定指令的少数几个人能够保证完全了解社会需求吗?谁也保证不了。而且计划经济下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单位不是企业,也没有企业家在经营,只有对上级负责的管理者,而且也不考虑效率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与市场经济比较,计划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明确,一切为了生产而生产,不像市场经济,消费是推动生产的巨大动力,而计划经济中消费是负担,是降低生产能力的负担,因此,有一个口号就是先生产,后生活。再加上集体化的农村,也是导致效率降低,因此很长时间内,食品和日用生活用品短缺成为了常态,这在所有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一样,没有例外。而且,由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后来大跃进时期发生的那些荒唐事缺少了刹车,后果更加严重。在六十年代为了备战,大搞三线建设,这种不计成本,不讲效率的建设方针,也没有了反对意见,一路畅通无阻。这些都是五十年代三大改造后经济单一的必然后果。毛泽东对于计划经济中的弊端也有自己的思考,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论十大关系,和鞍钢宪法里面,这里面也有真知灼见,但是,经济模式的固有模式,决定了这些修补性的意见不会起到更大作用。
再回过头来看建国前后制定的那条新民主主义建国路线,才是解决这些弊端的很好的路线,不搞单一国有经济,而是国有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可以很好调剂人民生活,农村走富农路线,依靠少数有能力农民种植,可以生产更多粮食和农作物,满足社会需求。而多余的农村劳动力完全可以转移出来进入城市,工厂,满足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条路线,就是今天我们在走的路线,但是这条路线,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带领我们重走的,等于建国三十年后,我们国家又回到原来的点,重走新民主主义路线,而且取得了成功。
今天我们国家凡是重要的领域都是国有经济据主导地位,而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都交给了市场。在农村,现在是种粮大户在生产最多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你再也看不到食品短缺的问题了,更多农民都进城做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知不觉间就逐渐完成了。今天,没人能够否认中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相较于过去,有天壤之别。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三十年前,邓小平做出的决断,拨乱反正,重新回到新民主主义路线上来,这条路非常难走,但是走通了。有时候也会想,如果一开始就坚持这条路线走下来,会怎么样?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楼主 成都闲人无事在线  发布于 2018-03-02 13:36:19 +0800 CST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但是走过来了,越来越好,原因在哪里?首先就是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就有了一位非常好的领路者,没有他,不会有后来的这么多成就。邓小平经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多历程,而且一直在比较高的位置,特别是建国后,身处重要的领导岗位,对于建国后的成功和失败都亲自参与,有切身体会,而且自身经历了三落三起,对政治感悟太深,因此在七十岁的年纪,把什么都看明白了,也最知道中国人要什么,怎样做才能达到目标,这样的人,当时的苏联没有,戈尔巴乔夫太嫩了。邓小平有坚定的意志,有实干精神,不尚空谈,关键是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而且他早年留学法国,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自己的比较,因此并不固守成规。在后来近二十年时间里,每到关键时刻,都有邓小平出来做最重要决断,而且事后来看,这些决断都有道理,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尽管当时可能不理解。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第二,后来的历任领导者都能够延续邓小平制定的路线方针,无论在国内国际,没有犯大的错误,当然不能说每件事都做的很好很对,但是留下了纠正错误的基础,发现了能够改正过来。第三,改革先易后难,没有急于求成,先从农村开始,然后才是城市,难度最大的国企改革都是等到市场条件成熟才开始进行,到现在也没有结束,第四,中国改革开放很多事情都是先做起来,而不是先争论,这是一个伟大发明。邓小平一再强调不争论,但是不允许不做事,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当时中国的客观环境是没有办法争论的,不会得出什么结果,反而耽误时间,到头来什么事也干不了。到后来一切都水到渠成,也没有争论的必要了,直到现在,网络上仍然可以看到对于改革开放的负面言论,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这种争论里,真的什么也做不成。第五,邓小平在政治立场上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不搞那些花架子的所谓民主,今天来看,太英明了,别的不说,就是在那十年里,都在宣称捍卫,也要分成几派,从文斗发展到武斗,一旦搞所谓民主,以中国人的性格,这个国家每天都会陷入这种不休的争论里,什么也做不好,也做不了。民主是个好东西,就是需要客观环境和条件,更需要民意培养,否则,民主很容易陷入民粹。最后,中国改革开放成功还有一个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和吃苦耐劳为创业提供了劳动力,乡镇集体企业的存在为市场发育提供了初步条件,港澳和海外华人华侨为一开始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经验和国外市场,又正赶上国际资本在国际化大潮中到处寻找成本洼地,这些机会,都被当时的国家领导者抓住了,四十年了,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放眼世界,中国有了自己的国际地位,我在十几年前,给学生上课,讲到处境旅游,那时候中国人在国际游客里排名进不了前十,今天走遍全世界,哪里都有中国人,已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了。今天成就,是从过去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走错了,就绝不会有今天成就,虽然中国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得到解决。
楼主 成都闲人无事在线  发布于 2018-03-04 14:13:35 +0800 CST  
改革,改的是建国后头三十年建立起来的体制,回到新民主主义路线上来,就是政治上党的领导,多党协商合作。经济上公有制为主体,保留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农业推行富农路线。最重要的,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搞好社会治安,加强扶贫脱困,改善人民生活,治理社会环境,让人民真正得到实惠。对外,则是广交朋友,不树敌人,打开国门,互通有无,共同获利,共同发展。不搞同盟,不选边站。不干涉他国事物,不对外输出革命。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实质。
楼主 成都闲人无事在线  发布于 2018-03-05 12:07:49 +0800 CST  
我们现在还是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大家一齐努力,早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要再等等哈。
楼主 成都闲人无事在线  发布于 2018-03-05 12:09:01 +0800 CST  

楼主:成都闲人无事在线

字数:3216

发表时间:2018-03-02 20:10:3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7 08:06:57 +0800 CST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