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根本没有黄金期--中国历史上的四个“中华民国”(转载)

民国根本没有黄金期--中国历史上的四个“中华民国”


作者:张志坤 时间:2016-11-01
一看题目,有人不免要厉声斥问,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国,哪里曾有四个中华民国呢?这不是胡说吗?

的确,提起中华民国,似乎人人熟知、尽皆耳熟能详一般,但细细究来,民国尽管命祚不长,但期间沧海桑田诸般变化却着实纷繁,虚实真伪、前后南北,堪称是中国历史诸朝代中变动变迁特别巨大的一个。研究中华民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演绎流变,这应该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对中华民国进行宏观的历史概括,可以看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四个“中华民国”,这四个中华民国各具类型、各有特点,彼此之间有很大差异,必须予以分剖辨析才行。譬如,如果后人编写有关中华民国历史地图册的话,那就必须把这四个民国都一一画出来,否则便不足以摹其全貌。

第一个民国:都于北京的中华民国,可简称“北京民国”

这个“民国”所持续的历史时期在1912--1928年间,把持政权的是北洋军阀,故而人们俗称其为北洋军阀政府,其统治范围大致上在长江以北,东三省及外蒙古也可以算做其疆域,但新疆、西藏此时只名义上属“中华民国”之一部,北洋军阀政府实际上无法施政。

这个“民国”最突出的特点是“乱”。在其短短十余年的历程中,政权居然两次被改篡:一次是袁世凯称帝,变“民国”为“帝国”;二是张勋复辟,清朝皇帝重新君临天下。两次篡位虽然时间都很短,但却闹得天下汹汹。除此之外的其它岁月,则外有护国、护法战争,内有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还有直皖战争等,期间还号称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之是无年不打、无月不乱,整个一鸡飞狗跳年代。

这个民国最后被崛起于广州、后来定都于南京的国民党中华民国所灭。

第二个民国:都于南京,是中国国民党建立的中华民国,具体由蒋介石主导,可简称为“蒋记中华民国”

这个民国所持续的历史时期在1927—1949年间,分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一个时期为1927--1937年,可称“前十年”。1927年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占领南京,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并最终收纳了从广州迁往武汉的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归一于蒋介石领导之下,接着在1928年继续北伐,打到了济南、郑州,实现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但新疆、西藏、外蒙等地事实上处于分离状态,而国民党新军阀(区别于北洋老军阀)更是各霸一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实际能够控制的地区只有东南各省。紧接着1929年爆发蒋桂战争和粤桂战争,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紧接着1930年爆发蒋冯阎中原大战,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1932年在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伪满洲国在东北成立。1933年爆发长城抗战,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长城沿线,国民党丢掉热河全省,最后与日本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不得进入,从1934年到1936年,蒋介石调动大军全力围剿红军,与此同时,日本继续向华北进犯,不断制造出各种“事变”,如“察东事件”、“张北事件”等,通过事变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先后签订了秦土协定、何梅协定,华北门户大开,日军肆意侵犯中国的主权,直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全面抗战爆发。

中间时期为1937--1946年,即“八年抗战”时期。抗战爆发后不久,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就丢掉首都南京,国民政府先是迁都武汉,后来又迁都重庆,败退一路向西。这个时期也可称之为国民政府的“重庆时期”。这个时期国民政府所能控制的区域很小,主要部分在西南一隅,其它还有西北大部以及东南、中原和南方的小块部分地区。

后一个时期为1946--1949年,这是同共产党打内战的三年。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基本控制全国(丢掉了外蒙,承认蒙古国独立;基本控制了新疆,也基本掌握了西藏),过去地方军阀势力割据一方的问题大体解决,除了共产党所控制的区域外,国民政府第一次具有全国意义。但是仅仅三年多一点的时间,这个民国就土崩瓦解,彻底退出了大陆。

综合上述三个时期,可以看出,“蒋记中华民国”的命运始终风雨飘摇,两失国都,两次大败退,一次比一次窝囊,一次比一次凄惨,国祚之短,令人讶异,考诸中国历朝历代,绝无仅有,可谓既可怜又凄惨,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溃败,军事溃败,政治溃败,全面溃败。所以,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败”。

第三个民国:同样都于南京,汪精卫主导的中华民国,简称“汪记中华民国”

这个民国是从“蒋记中华民国”里分化出来的,其执政者是国民党的副总裁,其执政党也号称是国民党,并自称是三民主义正统,所以其国号同为“中华民国”, 国旗照旧是“青天白日满地红”,国徽和国歌也一如旧制,所以可以简称为“汪记中华民国”。其统治时间为1940--1945年,统治区域包括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大部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山东、河南等省小部分。

这是一个日本侵略者扶持成立的“民国”,是典型的傀儡政权,所以,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字“伪”。

这个民国随着日本侵略失败而被消灭。

第四个民国:据于台湾,也就是台湾时期的中华民国,简称“台湾中华民国”

这个民国是“蒋记中华民国”从大陆败退逃到台湾后的偏安政权,时间为1949--至今,统治区域仅限于台湾岛及周边几个小岛,虽然号称为中华民国之衣钵传人,但实际上就是地区性政权,类似于中国历史的南明、北汉、西凉之类,比之于东晋、南宋而不可得,更似乎牟于明季之郑氏,只不过因缘时会,此政权存在的时间较长而已。所以其突出的政治历史特点就是一个“小”字,这就是当今台湾中华民国的历史位置。

胪列了上述四个“中华民国”,或者中华民国在历史上的四态,从中能看出什么呢?

这说明,民国根本就没有什么黄金时期

近年来,一些人把民国吹嘘得很高,并且还捏造出什么“黄金时期”来,还涌现了一大批“民国粉”。其实,正如笔者在《如何给中华民国定位,真是个大难题》一文中所评价的那样,民国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过渡时期,不能说民国无历史功绩,也不能说期间没有进步,但总的说来,这根本就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中华民族仍在救亡图存底线和边缘挣扎的时代,哪里有什么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无非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以及在“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的时刻造就一大批患难英雄而已。我们中国人能说南宋抗金时代是英雄辈出的黄金时代吗?能说“八年抗战”是中国的辉煌时代吗?无非就是苦难深重而催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已。真不知道那些“民国粉”“粉”的是哪个民国、哪个部分或哪些东西。

民国被取代是历史的升级与必然。古语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在西方殖民帝国的侵略打击下衰败灭亡,中国历史沦落到“分”阶段,到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大小军阀林立,比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还要乱得邪乎;日本侵略中国,比“八王之乱”后的“永嘉之乱”还要危亡凶险。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时期。正所谓“否极泰来”,新中国的成立,终结了这一切混乱,中国重又走上了“合”的道路,这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历史上升期,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合”的历史任务仍未完成。这是中华民族一个十分艰巨也十分光荣的历史任务,从中国的历史经验出发,谁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谁就能彪炳史册、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永远值得提及的伟人,反之,如果把台湾弄丢了,毫不客气地说,不管是谁,都将遗臭万年。
楼主 未有乡富翁_  发布于 2016-11-01 18:08:00 +0800 CST  
果粉们要好好学习!
楼主 未有乡富翁_  发布于 2016-11-01 20:14:58 +0800 CST  
李零:真正的民国范儿是国民党的范儿

时间:2017-06-18 10:42?来源: 察网 作者: 李零 浏览:79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天下大乱,最倒霉是谁?是老百姓,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再不舒服,也跟老百姓没法比。你不能把全部历史都写成知识分子的受苦受难史。即使“文革”也不能这么讲。当时谁都知道,首当其冲是老干部,知识分子顶多是陪绑。更何况,整知识分子的,很多也是知识分子。
民国时期是个天下大乱的时期,根本不像现在人吹的,简直是黄金时代。天下大乱,最倒霉是谁?是老百姓,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再不舒服,也跟老百姓没法比。你不能把全部历史都写成知识分子的受苦受难史。即使“文革”也不能这么讲。当时谁都知道,首当其冲是老干部,知识分子顶多是陪绑。更何况,整知识分子的,很多也是知识分子。

这是一段战争与革命的历史,血流成河、泪流成河,中国人受了很多苦。但这也是一个英雄辈出、大师辈出的时代。它既催生了武夫、政治强人和革命家,也催生了现在让人羡慕不已的“学术大腕”。国家多难,英雄和大师都是幸存者。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当中,知识分子并非神游物外,而是身在其中。他们或者被政治抛弃,想搞政治而不得,或者寄生于政治的夹缝之中,有如裤裆里的虱子(阮籍的经典比喻),躲避政治还来不及。很多人的学问都是逃避政治逃出来的。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

中国传统,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热衷政治。天下有道,可以搞政治。但天下无道怎么办?孔子说,得保全自己,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但起不来怎么办?于是而有隐逸。隐是隐士,逸是逸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注脚是逃避政治。

比如王国维,他对政治本来很上心,革命绝了他的望,他才借学术打发时光,像鲁迅说的,“无聊才读书”(《赠邬其山》)。他根本看不惯这个时代,觉得革命就是天下大乱,天下大乱有什么好。他跟罗振玉东渡日本,就是出去躲政治。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在他看来,都是乱党。什么时候不乱?当然是大清朝,特别是早一点儿的大清朝,其父祖之辈的大清朝。

陈寅恪也如此,他的感情也在民元以前。此人无党无派,要说派,是名士派,台湾不去,北京不来,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他都不买账。现在有人说,某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保存文化有功,这是对的。但说“万般皆下品,唯有保守高”,就过了。

李零:真正的民国范儿是国民党的范儿李零:真正的民国范儿是国民党的范儿

这两位大师,讲范儿也是“前民国范儿”。真正的“民国范儿”是国民党的范儿。

现在讲“新史学”,真是越讲越乱。梁启超讲进化史观,自称“新史学”。傅斯年尊兰克学派,台湾叫“新史学”。现在倒好,文化保守主义可以叫“新史学”,国民党史学可以叫“新史学”,唯独左翼史学不许叫“新史学”。其实左翼史学才一味求新。谁都知道,它最重考古学和民族学,最强调社会史和比较研究。你就是再不喜欢,也无法把它归入旧史学。

1949年,蒋介石兵败如山倒,逃往台湾。国民党不得民心,连挺蒋的美国人都大失所望,打算换掉他(文换胡适,武换孙立人)。现在倒好,有人说,大陆沦陷,文化断裂,传统文化全都去了台湾,不但人去台湾,东西也去了台湾。比如“中研院”,那才叫人才济济;台北故宫,好东西全在那儿。这不是胡扯?


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几个想上台湾?实在不敢留大陆,那也是去美国。1948年底,蒋介石有“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派人拿飞机接,谁都不去。1948年中研院选出的第一批院士,共81人,除郭沫若是左翼人士,一水儿全是“民国范儿”。他们,只有傅斯年、李济、王世杰、董作宾去台湾,陈省身、李书华、汪敬熙、林可胜、李方桂、赵元任、萧公权去美国,胡适先去美国,后去台湾,其他人全都留在了大陆。胡适幼子胡思杜、李济之子李光谟,还有傅斯年的侄子傅乐焕,他们也留在了大陆。

文物,民国那点家底,跟大陆没法比。故宫南迁文物,只有1/4去了台湾,东西在他们的故宫。殷墟的标本,山彪镇与琉璃阁的标本,还有居延汉简,东西在他们的“中研院”。老河南省博物馆的收藏,东西在他们的历史博物馆。他们带走的东西,就这么多。中国的文物绝大多数还在大陆。更何况故宫搬不走,殷墟搬不走,中国的风水宝地搬不走。考古在大陆从未中断,新文物层出不穷,即使“文革”也未中断,真正的文化资源还是在大陆。

出版,大陆也未中断,即使“文革”也未中断。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整理古籍,翻译外文,印考古报告、文物图录,不知出了多少东西,台湾没法比。

当然,历次运动,大陆学者受冲击,不知遭过多少罪。他们,即使在监牢里也有人写东西、译东西。受委屈还有这等贡献,这叫什么?这叫可歌可泣。

民国有什么遗产,咱们来看一看。

台湾学者的传灯录,杜正胜来北大讲过。他们的第一代学者是上述迁台五院士,以及北大、清华和中研院的个把老人,根子在大陆。第二代是留美的余英时(1930-)、许倬云(1930-)、张光直(1931-2001),也是从大陆走的。第三代是杜正胜(1944-)他们这一代。这一代才是在台湾长大。我记得,1990年“中研院”选院士,呼吁本土化。他们的院士,国籍多是美国。本土化的意思是台湾化。

余英时和许倬云,家庭背景都是国民党。因为人在美国,国籍是美国,他们更喜欢的身份是“世界公民”。

余英时是燕大历史系的学生,跟社科院考古所的陈公柔是同学。考古所的老所长徐苹芳先生也是燕大的。他跟我讲过余去香港的前前后后。余去香港是跟钱穆学,去美国是跟杨联陞学。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后来是蒋介石的“帝师”。


钱穆夫妇与余英时合影

余的历史研究,中心是士。《士与中国文化》,强调中国文化,命运系于士。他最恨“暴民造反”。比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经他索隐,处处暗伏玄机,全是骂共产党。他说郭沫若剽窃他老师,也是为了打倒左翼史学。他回忆说,他在燕大时,自由主义者分化,左翼向中共靠拢,右翼以胡适为首。他的表兄是北大地下党的负责人,劝他参加革命,无论左派、右派,他都不参加。他说他学过马克思主义,发觉全是骗人。他提到的“表兄”不是别人,就是1983年当过北大代理书记的项子明(原名汪志天)。项子明病故,他只写了几行字,说他本想写点什么,唯恐下笔不慎,产生副作用,现在不写,将来总会有机会写。

许倬云是台大历史系毕业,迁台五院士,胡适、傅斯年、李济、王世杰和董作宾,还有李宗侗,他都奉为老师。他在匹兹堡大学教历史学和社会学,性学专家李银河留学美国就是跟他学。王小波“以性交解构文革”。许说,王的作品经他推荐,才在台湾获奖。许的代表作是《汉代农业》和《西周史》。前书,我在农经所时,曾从农业科学院借阅过,我意外发现,此书是送给杜润生(中共负责农业的高官)。后书,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张光直教授的学生)写过书评,可参看。


许倬云

他们两位对台湾影响很大。台湾的很多学者都是他们的学生。

张光直是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毕业,考古,师从李济,人类学,受凌纯声影响最大。李济是中国考古第一人。离开大陆,无古可考,是他最大的遗憾。1960年,大陆策反李济,他没回来(夏鼐写过信)。他的学生圆了他的梦。


张光直

张光直是李济最得意的门生。他是把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促成中美考古合作的第一人。1994年,“中研院”请两个本省人执掌该院,正院长是李远哲,副院长是张光直,两人都是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当时,张光直已患上帕金森症。

张光直是台湾人,但他说,他也是中国人。他在台湾做过发掘,但更大的愿望是回大陆发掘,因为中国考古的基地毕竟在中国。李水城回忆,张先生和夏鼐联系过,想回社科院考古所工作,也跟宿白联系过,想回北大工作,都未成功。商丘考古是他的圆梦之旅,可惜已经太晚。当他终于站在商丘工地的探方里,已举步维艰。他比前两位小一岁,但早早离开了我们。

这里我想重点说说张先生,说说他和前两位有什么不同。

【察网(www.cwzg.cn)摘录自漆永祥主编:《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楼主 未有乡富翁_  发布于 2017-06-18 13:04:14 +0800 CST  

楼主:未有乡富翁_

字数:6205

发表时间:2016-11-02 02: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3 00:20:12 +0800 CST

评论数: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