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思无邪—孔子也不喜欢低俗情色
诗三百,思无邪—孔子也不喜欢低俗情色
江上小堂
“内涵”两字引人遐想。我理解主要是以机智、反转,诙谐,搞笑取胜。文字对白短小精悍,类似于“脑筋急转弯”和相声中的“抖包袱”,但荤段子较多。按广电总局的说法是“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于是将酒桌上比讲荤段子搬到网络上,有极大的交互式广场效应。

“内涵”两字引人遐想。我理解主要是以机智、反转,诙谐,搞笑取胜。文字对白短小精悍,类似于“脑筋急转弯”和相声中的“抖包袱”,但荤段子较多。按广电总局的说法是“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于是将酒桌上比讲荤段子搬到网络上,有极大的交互式广场效应。
江上小堂
“内涵”两字引人遐想。我理解主要是以机智、反转,诙谐,搞笑取胜。文字对白短小精悍,类似于“脑筋急转弯”和相声中的“抖包袱”,但荤段子较多。按广电总局的说法是“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于是将酒桌上比讲荤段子搬到网络上,有极大的交互式广场效应。

“内涵”两字引人遐想。我理解主要是以机智、反转,诙谐,搞笑取胜。文字对白短小精悍,类似于“脑筋急转弯”和相声中的“抖包袱”,但荤段子较多。按广电总局的说法是“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于是将酒桌上比讲荤段子搬到网络上,有极大的交互式广场效应。
这种东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都能格调高雅。但总体而言,太泛滥了确实不好,会影响社会的风气。管一管也是应该的,但方式方法上宜疏不宜堵。本来没多大事,一堵事情反而严重了,自找麻烦。这有些难度,要想将年青人的情趣从低级导向高级,从负能量导向正能量,不是件容易的事。
政府也在努力。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信中国》节目,请名人朗读100多位英雄人物的书信,旨在展示英雄人物“人性的一面”,吸引年青人的关注。就我看来,当今有三种审美情趣,一是“低俗荤”,二是“高大正”,三是“真善美”。“真善美”能很大程度消解“低俗荤”,而“高大正”则比较难。
这种事也不是今天才出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干过这种事,删订《诗经》。《诗经》由春秋各国流传的诗歌汇集编撰而成。包括风、雅、颂。风是民歌;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古人不会记乐谱,只有歌词流传下来了,乐曲就失传了。据司马迁《孔子世家》记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就是说,原本流传的古诗有三千多首,经孔子整理删订,去掉重复的,删去不合礼义的诗歌,就只剩下300多首。约为原有的一成。
孔子自己则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第二)。那这剩下的300多首,按孔子的筛选标准,就是“思无邪”,内容健康,“可施于礼义”。言外之意,删掉的,就是“思有邪”,思想不健康。按现在的说法,孔子这段话就相当于儒家社会的文艺路线。“思无邪”就是儒家社会文艺政策的总纲。所以,孔子这段话并非是在谈诗,而是在论政,理所当然被收录在“为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