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5 17:39:02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5 18:23:24 +0800 CST  
(19)北伐匈奴

源自微信公众号: 历史不是僵尸

秦始皇决定北伐匈奴也不是一时兴起,其实早在灭六国后不久就想收拾匈奴了。

但是考虑到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不是太大,不太有把握,就暂时先忍了。

不过秦始皇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击必杀。

这次在谶语“亡秦者胡也”的精神刺激下,终于下定决心解决匈奴问题。

秦始皇本就是个好斗之人,不轻易认输,神武九天,一说打仗浑身抖擞,这在源头上就助长了秦军的士气。

大将蒙恬那也是一代名将,将门之后。

他的爷爷蒙骜,老爸蒙武也都是秦国的著名将领。

蒙恬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神勇无比,有"中华第一勇士"的美誉,文武双全,傲视江湖很多年。

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而且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可以说这是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绝世人才,由他带队北伐匈奴胜算大大提高。(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5 22:40:18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08:12:20 +0800 CST  
又加上秦军那是百胜之师,烈火中锻炼出来的,有荡平六国的光荣历史,士气高昂,不打仗就手痒痒。

另外秦朝战法先进,军制规范,兵种齐全,有步兵、车兵、骑兵、水兵四个基本兵种。

秦军的武器也非常先进,在战争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

弩者,怒也。

因为它的声势威力非常巨大,象发怒了一样,所以取名为“弩”。

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

弩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射程远。

这个非常重要,双方对战,射程远的武器肯定占有先机。

当普通弓箭还没到达攻击位置时,弩便可以先发制人射杀对手。

其实到现在为止,射程远的武器都深受各个国家的重视。

比如,美国虽然担心朝鲜有核武器,但其实最担心的还是朝鲜具备打击到美国本土的远程攻击能力。

二是命中率高。

弩不像普通弓箭那样容易打偏,它可以长时间引而不发,在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射出,有利于捕捉射击的最佳时机。

三是使用门槛低。

普通人只要掌握弩的发射原理,不怎么训练就能上手使用,这样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训练效率。

四是可以同时发射几支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巨大。

这点也非常重要,秦军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可以密集如雨。

很多电影电视剧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幕,我就不多加描述了,其效果就像今天的战车,所向披靡。

弩当时是秦朝所特有的武器,而匈奴没有,代表着当时军事技术的高峰,属于尖端武器。

秦朝时期,秦弩的制造已经实行了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13:39:42 +0800 CST  
这样从秦始皇的战争意志,到蒙恬将军的军事素养,再到军制战法,再到士兵战斗力,最后到武器的先进性,秦朝无疑都已经准备妥当。

我们再看看匈奴的情况。

匈奴当时的老大是头曼单于,这是匈奴第一个单于,应该说也是非常有作为的。

如果你不太熟悉这个人的话,应该对他的儿子冒顿单于有所了解。

如果冒顿单于你也不熟悉的话,那么对发生在这对父子单于身上的故事“鸣镝弑父”应该有所耳闻。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可以去查找一下相关资料,或者耐心等一下,等有机会写到冒顿单于时我再好好说说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太传奇了。

头曼单于毕竟是第一代单于,原来旧有的生产关系还在协调之中,生产力也不发达,周围各个部落势力更是错综盘结,不够统一。

另外匈奴军队当时虽然初具规模,骁勇善战,勇猛凶悍,并且长于骑射,机动灵活。

但是军制管理不完善,军事战法老套落后,军队组成以骑兵为主,兵种单一。

平日里有组织无纪律,很难形成合力,有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去干一仗,没事的时候就去放羊了。

士兵的战斗力和秦朝的正规军相比相去甚远。

武器也不够先进,仍然大量使用普通弓箭。

这样双方的力量对比显而易见,秦朝远胜匈奴一筹。(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13:41:09 +0800 CST  
常顶常新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13:41:38 +0800 CST  
常顶常新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13:42:01 +0800 CST  
蒙恬接到秦始皇的命令后,马上带着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匈奴当时占领的黄河以南地区。

主力由蒙恬带领经过现在的陕西榆林从北部包抄进攻。

另一路出萧兼关直接攻击南部。

之前中原的诸侯国常年混战,总是被匈奴侵扰,很久没有进攻过匈奴了。

在秦灭六国后秦朝仍然对匈奴采取了战略守势。

现在秦朝的数十万大军无缘无故突然从天而降。

匈奴哪里会有防备,一接触就被打个措手不及,分头逃窜,把很大一片肥沃的草原让给了秦朝。

如果匈奴头曼单于知道是卢生从神山抄来的那本书捣的鬼,估计非生吃了卢生不可。

蒙恬按照秦始皇的要求将这里进行划土分区,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并将内地的罪犯发配到这里生活,以后就属于秦地了。

当时的人们称这块地方为"新秦"。

后人则称之为河套地区,主要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地图加强一下认识。

这还不算完,第二年,蒙恬奉秦始皇之命乘胜追击,率秦军渡过黄河,继续北进,兵势迅猛。

匈奴抵挡不住蒙恬的凌厉攻势,非常恐惧,只好向北继续撤退,退出了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游牧。

秦军很快占领了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狼山)、北假(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等地。

在这些地方又设置了三十四个县,将内地三万余户人家迁徙过来居守。

这次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匈奴自此数十年内“不敢南下而牧马”,可以说是一战定乾坤。

匈奴是赶跑了,但是没有受到重创,其对秦王朝的威胁依然存在。

为了防备匈奴再南下侵扰,秦始皇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修个围墙把这帮还没开化的胡人给挡到外面。

这个围墙就是流传至今的著名长城。

其实长城并不是秦始皇个人的发明创造。

以前燕国、赵国、秦国这些国家为了防止匈奴侵扰边境就各自建造了长城。

秦始皇就命令蒙恬把这三个国家的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连起来后的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越山跨谷绵延五千余里。

后来又经过若干朝代进行加固整修,特别是明朝,就成了现在的万里长城。

现在我们后人去北京看长城,感觉好不宏伟,堪称世界奇迹,感叹祖先的智慧。

其实这是历代劳动人民的心血造就的。

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不容易完成的,何况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古代呢。

这无疑会加重历代劳动人民的沉重负担。

付出这么大代价建造长城究竟有作用么。。。(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20:51:44 +0800 CST  
(20)万里长城

源自微信公众号: 历史不是僵尸

长城并不是秦始皇个人的发明创造,在秦统一以前许多诸侯国家都有建造。

它其实是沿着国界修筑的防御性军事工事。

尤其是位居北方的秦国、赵国、燕国甚至都有南、北两条长城,其中北长城都是主要用来防御匈奴的。

秦国的北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向北经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直至黄河;

南长城的位置在与赵国、魏国相邻的边界地方。

赵国的北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临河),东至代地(今河北省蔚县);

南长城则是为防范魏国和齐国而沿着漳河修筑的。

燕国的北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省独石口)、东至辽东;

南长城的位置在与赵国、齐国相邻的边界地方。

除这些外,还有魏国为防御秦国修筑的长城,以及齐国、韩国、楚国等几个国家之间的长城。

以上是对秦朝统一之前的长城做个简单汇总,你不必刻意记忆,大概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记住了也没多大意思。(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21:23:17 +0800 CST  
秦始皇修筑长城严格意义上应该说是边拆边修。

拆除的是那些诸侯国之间已经失去使用价值而且又妨碍交通、妨碍集权统一的长城。

修筑的是秦、赵、燕三国用来防御匈奴的北长城,将这三段长城衔接在一起并扩大加固,让它成为一座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

很多书把秦长城写的很复杂,直把人绕晕为止,其实思路理清楚就这么简单。

我们再说说长城这个军事防御工事本身的特点,以便于将来你去了北京长城不用导游介绍就可以了如指掌,也显得你有文化,有见识啊,让人刮目相看!嘿嘿。

长城在建筑构造上主要有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

下面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一、关隘

关隘又叫关城,一般设立于高山峡谷等险要的地方或者是扼守交通要塞的地方。

在这里可以用较少兵力抵御较多敌兵,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关隘主要有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杀虎口;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得胜关等等。

二、城墙

长城的城墙基本由土筑石砌而成,顺山岭地势而筑。

平均高度约7.8米,一般是外高内低。

平均宽度墙基约6.5米,墙顶约5.8米.

墙身内部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券门,是用石砖砌筑成的拱顶门,有石阶通向墙顶供士兵上上下下。

三、城台

城台又分为墙台、 敌台和站台三种形式,相隔半里而设,凸出墙外。

城台有的设双层敌楼,楼下砌筑屋室供小队士兵驻守;

有的直接不设敌楼,只是外面砌个垛口,里面开个铺位供几个士兵巡逻放哨。(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21:23:54 +0800 CST  
四、烽燧

烽燧也就是烟墩,这两个名字估计很少人知道,不过它还有个俗名应该都知道,叫烽火台。

烽火台主要作用是传递军情,所以有的设置在高山之巅,有的设置在平地转折处,有的设置在敌楼的顶部。

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QQ,通讯技术极端落后,一旦遇到紧急军情如果单靠人力传达,累死也肯定来不及。

怎么办?

就用烽火台白天燃烟,夜间举火。

这办法虽然土,但很有效。

现在你是不是对长城有个比较清晰的大概认识了,当然还有一些细部构造,这里就不多说了。

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同时,不仅派大军沿长城驻守屯防,而且还在长城附近一带设立了十二个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对长城沿线进行“房地产”开发。

并且大量从内地移民过来开垦荒地,以保证边防物资的供应。

另外还开辟了驰道、直道以加强边关与中央的联系,和现在的西藏铁路有点类似。

什么是驰道、直道呢?

驰道前面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解释了。

直道简单说一下。

所谓直道其实就是一条专供军方使用的军事道路,陕北俗称为“皇上路”“圣人条”。

秦直道南起都城咸阳附近的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凉武帝村),北至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

路面最宽处约现在的60米,一般也有20米。(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21:24:31 +0800 CST  
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一事,历来为史学家、政治家所关注,但评价不一。

其实评价任何人物或事件都应该从当时和中长远两个方面来考虑,而不能只关注一面,否则就有失偏颇。

我们先看看秦朝当时的情况。

秦朝当时战乱刚刚平息不久,生产力尚未恢复,人民生活也未安定,整个国家都还未得到喘息。

所以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修筑长城这么浩大的工程应该是勉为其难的。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其实就是当时老百姓痛苦心声的集中反映。

因此长城非但未按照秦始皇的设想给秦朝带来长治久安,反而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秦始皇的初衷是好的,是为秦朝的万世基业考虑的,为边境老百姓能够长期安居乐业着想的。

不可以简单与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纯消耗国力民力的皇家奢侈工程相提并论。

而且长城对后来汉朝初期、中期防御匈奴也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把长城放在历史长河中看看有什么深远意义。

这个分歧就比较大, 莫衷一是,而且都是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的论断。

国父孙中山先生认为,长城的作用非同小可,举足轻重。

他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功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认为如果没有长城捍卫中原,中国可能等不到宋明,在楚汉时代就灭亡了,更谈不上汉唐时代的兴盛。

他甚至把汉民族同化蒙古、满族的功劳也归在长城名下。

因为长城的存在,使得汉族的同化力更加有效果,才能够

“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21:25:06 +0800 CST  
但孙中山的这些褒奖并未得到一些历史学家的认同。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秦朝看似解决了北患,但实际上从没在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只是被一时阻挡。

所以长城的防御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汉唐之所以兴盛不是因为长城,而是其开放的文化和自身强大的国力。

大明朝是修建长城最下工夫的朝代,然而受外族侵扰最厉害,最终免不了被外族所灭的命运。

清朝入关后,决定不再修筑长城,康熙认为没有必要,他的看法和这些历史学家的观点比较一致。

看看,就这么个长城,摆在那里,你看得见摸得着,但对历史作用,历史定位的评定却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

而且都是历史上著名人物评价的,你该相信谁。

可见历史是活在每个人心中的,而不是一个模样,这也正是历史好玩有魅力的地方。

关于长城是非功过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标志,至今还在发挥着经济文化作用,赚取外汇。

这肯定是秦始皇当初想不到的。

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去好好考证一下,提出你自己的观点,而不要盲从!

匈奴赶跑了,长城也建了,北方总算搞定,那么南方“百越”秦始皇又会怎么对付呢。。。。(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6 21:26:04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7 16:55:27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7 22:05:04 +0800 CST  
(21)统一岭南(一)

北部匈奴总算搞定,而且长城也在着手建造,那么南方那边也该收拾一下了。

“北达子,南蛮子”么。

这是中原人民自古对南、北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部落的蔑称。

当然现在民族大融合,全国一家亲了,就不能再有这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了。

什么民族歧视,地狱攻击就更要不得了。

否则就是破坏民族大团结,违反《反分裂法》了,哈哈,有点言重了,没吓到你吧。

不过古代由于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发展严重滞后,很多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所以这种歧视确实普遍严重存在(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8 09:51:45 +0800 CST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就是如此。

为什么叫百越呢?

商周时期,长江下游一带的越国人被称为”越人“,与秦人、楚人的意思差不多。

春秋时期,越族人曾参与中原的争霸,称雄一时,是形成汉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越人也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另外越人的冶炼技术在同时期民族中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有欧冶子、干将、莫邪等。

到了秦汉时期,越人是指越国分化出来的,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

因为他们分布较广,分散众多,所以被称为”百越“。

百越大体分为东越、闽越、南越、西瓯等几个部分。

东越也称为东瓯或瓯越,主要居住在今天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

闽越主要活动在以今天福建福州为中心的地区,基本在福建省境内;

南越主要分布在今天广东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以及今天越南的北部一带;

西瓯的势力范围主要包括今天广东西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

南方的朋友,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对照地图看看自己属于哪个越。

由于远离中原,交通又极为不发达,受山川所分隔,越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到秦灭六国的时候,多数地区才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阶段,但是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社会习俗、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8 09:54:14 +0800 CST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8 13:30:53 +0800 CST  
为了拓广领土,建立大秦帝国,秦始皇野心勃勃,其实早在统一六国的战争结束后的当年,就派主管国家军事的太尉屠雎率领五十万大军出击百越,欲将这里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屠雎这家伙虽然没有王翦、蒙恬这些秦朝名将在历史上名气大,但是军事才能还是有点的,只是后面战死沙场了。

他首先针对百越的各个部分居住分散、不擅大规模作战的特点制定了一个总的进攻战略。

就是分路进军,遇到强敌再合兵攻击。

于是秦军共兵分五路进军:

东边一路从今天江西省向东出发,进攻东瓯和闽越。

中间两路的任务是攻取南越。

其中,

一路经今天江西省南昌,跨过大庾岭后进入广东省北部;

另一路经今天湖南省长沙,沿着骑田岭直接攻击广东省中南部番禹地区;

西边两路则从今天广西省进取西瓯。

其中,

一路由萌渚岭进入今天贺州市;

另一路经越城岭进入今天桂林。

这样的战略战术规划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过实际进攻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战况的分化。

秦军东路军进展顺利,出兵当年就征服了东瓯和闽瓯地区,在这里设置了闽中郡。

但其余四路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挫折。

主要原因就是山高路险、河道纵横,这些地方的越人各部落抵抗比较顽强。

另外最重要的是行军作战及军粮的运输极为困难。

所以相持了三年未能取得有效进展。

这个时候,为了解决军粮的供应问题,秦始皇就派负责纪检工作的监御史禄去前线考察,找出病因。(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历史不是僵尸  发布于 2016-09-08 14:27:17 +0800 CST  

楼主:历史不是僵尸

字数:105795

发表时间:2016-08-24 02: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2 20:06:48 +0800 CST

评论数:21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