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辽沈战役的一些看法兼评林彪2

国民党方面,侯军团全力攻击塔山,锦州则固守待援,廖军团却北上占领彰武而不是西进援锦。后人在评价此役时,多指责廖的无能。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站在廖的立场看,廖的决定是符合战场形势的。我推测,廖的想法是在尚未清楚林的真实意图前,不能冒进。因为围锦打援是林的拿手好戏,贸然出击极有可能中林圈套。卫就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打赌说廖军团出辽西必定全军覆没。廖北上不是消极避战,而是待机而动。占领彰武,切断林的补给线(这里我看过一个材料,http://www.redfox88.com/x589.htm,廖的这招起了一定的作用。符合一个优秀的军事专家的做法。当然作者为了突出后勤人员的作用,可能说得有点夸大),然后静看林打锦州的情况,一旦林久攻不克,或付出极大代价克锦,就立即挥师和侯军团夹击林,重演四平之战。万一林克锦,则率部退向沈阳或营口。廖对自己率部撤退的能力极有自信,在缅甸就曾大放光彩。可以说这个决策就战时来看,无疑是非常稳妥的,可以说是相当完备。再观之后来的违令撤退(虽然没有成功),这些都反映了廖的军事才能是相当优秀的。也不能指责廖撤退的时机太晚,难道要廖在锦州固守,侯军团全力援锦时就撤退吗?廖的战场感觉极好。本来按照毛的设想是克锦之后,接着向南打锦西、葫芦岛之敌,没想到林竟然改变了战略方向,攻锦之后,竟然直接围歼廖。廖不知道毛的战略,也不知道林的想法,但他决定违令撤退,不能不说其有相当的才华。可惜他遇到的是林。当然,从战后看,换个头脑单纯点的能够坚决执行任务的人去指挥也许效果更好。
31小时攻克锦州,这无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克锦之后,蒋认为林部消耗极大,于是命令廖军团和葫芦岛各军南北夹击,收复锦州(蒋任命杜聿明指挥葫芦岛、锦西部队向锦州攻击。杜赴东北,结果其徐州攻略被刘等改得面目全非,等他从东北回来,中原战场也已经岌岌可谓,东北一仗真可谓损失惨重)。卫依然主张固守沈阳,我个人认为,此时固守是不明智的。因为此时战局已明,林克锦,长春投降,沈阳完全成了孤城,克沈阳是早晚的事。与其如此,不如放弃沈阳,将精锐撤到关内。
共产党方面,克锦之后,毛意属锦西、葫芦岛。林认为攻锦西,须准备在海岸边与敌12个师作战,地区狭窄,自己大兵团用不上,蒋军则可以扼原有强固工事抵抗,战斗不能很快解决。而廖兵团又意图不明,不论廖是继续攻锦还是撤退到营口,都可能使形势发生变化,于是林决定围歼廖军团。从战后看,这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所在,如果按照原计划攻锦,葫,则廖撤出东北希望极大(廖已经整备违令撤退了),则毛将敌精锐消灭在关外的战略无法实现。且消灭廖军团后,沈阳几乎不战而下。否则,按照卫的策略,重兵固守沈阳,攻克沈阳必然代价极大,且时间会拖长,将极大的影响全国的战略。10月15日破锦,只休整了5天就开始了围歼廖的战役。廖有10万精兵,尤其是新一,新六是精锐中的精锐。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来准备,实在是太可怕了。当然,林对大规模围歼战极有心得,即使是之前不擅长的攻坚战如今也今非昔比(攻锦,塔山阻击),可见部队的战力有了如何的提高,所以今天看来比较行险的战略在林看来可能倒是极有把握的。另外林在指挥围歼廖军团时所采用的战术值得后世研究,可能有人认为完全是廖军团自己的溃败。我个人认为,可能不是那样。廖经历过缅甸之战,率部撤退极有心得。廖的新一,新六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都经历过缅甸之战,败未必乱,且廖当时是主动撤退而非战败。另外,围歼廖军团后,有部分国军将领不服,说林打仗偷偷摸摸的,有本事双方摆开架势好好打一场。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林指挥的精妙,而非廖军团自己的溃败。
综合辽沈战役,林部以伤亡6.7万人的代价歼国军47.2万,解放全东北,战果可谓极其辉煌。其中2天全歼廖军团,用兵堪称赞经典。
我之所以写这个,一方面不太喜欢有的人关于战争的评价,很多人习惯把战争看得过于简单。战争是非常危险的,不要轻言战。当然如果有人理解成怕,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另一方面则是想对林在战争中的贡献做个说明,因为有人提到辽沈,就是毛的伟大战略以及林的胆小犹豫,或称林兵力占优势,赢了不出奇。事实是什么?攻锦的时机,攻锦的战术,攻廖的决定,攻廖的时机,攻廖的战术,以及打沈阳的时机,战术安排。任何一点的失误都不会打成现在后来那个样子。何况林以极其小的代价获得如此大的成果,实在了不起。我大学以前,在近代的将领中,比较推崇隆梅尔。后来有机会看了林的一些书,才发现原来中国也有如此了不起的将领。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3-12-27 00:22:00 +0800 CST  
我只是想说明各主要参与者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一些决策的分析。我们的很多假设虽然没有发生,但作为战事的最高决策者,恐怕很多假设他们都会想到,也会有很多应对方法。
另外我把1和2合并在一起,各位有兴趣的可以在合并的里面讨论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3-12-27 00:58:35 +0800 CST  
我相信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不代表没有研究的价值。对我来说,看历史书不是为了辨析事情的真假,这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到东西,而不是单纯的记住某年某天某人发生了什么事。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3-12-27 10:22:18 +0800 CST  
熟悉东北战争的人大都知道陈明仁吧,林生平极少数的败仗中就有他的功劳,后来也起义了,难道说陈也是地下党吗?
战事起义大都为形势所迫,当不得真的.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3-12-27 21:14:40 +0800 CST  
楼上说的是,的确沈阳的补给比长春方便,当初蒋要求撤出东北时,补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卫表示补给由他自己负责,当时卫还和美军有接触,所以卫把重兵固守沈阳看做是唯一可行的战略方案.即使是在林部克锦,长春投降后,依然坚持固守.补给方面他应该有一些办法.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3-12-28 12:51:57 +0800 CST  
和“99层口罩”探讨
我们本来没有资格说什么决策好,因为历史没有假设。但既然探讨的话,我想谈谈个人看法。
就战前决策看,我同意卫的主张。毕竟最稳妥,锦州打下后,我则认为应该迅速退到营口,而不是收复锦州。我也认为林攻锦伤亡可能不大,毕竟只有那么点时间就打下锦州,但林部一定疲劳,而且要应付侯军团,所以这时应该有机会把主力带出东北。战前因为不清楚林的意图,所以不敢轻举妄动。撤退也不好,毕竟决战没打就先撤对今后士气打击太大,且撤退可能不安全。但林克锦后,东北战局已定,此时保住廖的精锐部队,争取在关内打几个好仗。毕竟关内共军实力不如林部,让傅拖住林,集中精锐兵力解决关内共军,则或可扭转局势。象古代的赛马一样,上等马对付你的中等马,中等马拖住你的上等马。如果一味固守,则失败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3-12-29 21:56:11 +0800 CST  
我的看法是就战场形势判断,围魏救赵不现实,能救廖早救了。北上围长春的萧军团(他的任务绝对不是围长春那么简单)不是吃素的,且林在后方有数十万左右的民兵,林当初攻锦时一定想到了廖军团的走向,北上或者南下。北上可能林的顾忌不大(可能的措施是萧军团阻击廖,阻击廖南下的军队回援),南下同样(林如果不是回师灭廖就是有足够的信心阻击廖)。所以林攻锦是,廖北上切断林的补给线是非常高明的,但林锦州解决得太快,所以那时保存实力是个很好的选择。打阵地,廖不惧林(战后说林打仗偷偷摸摸),更不用说关内的共军的。依靠傅拖住林,聂;白围歼刘;廖军团加上徐州国军,合力解决陈,解决陈部后,关内则共军无法成气候,那时和林部决战倒有得一拼。这正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另外廖军团的战力不容小视,恐怕是当时国军最有战力的军团。
当然,只是纸上谈兵,另外中原地区还是刘,汤等嫡系负责的话,成功的机会也不会那么大。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3-12-29 23:17:45 +0800 CST  
和yao000探讨
南方周末只是份报纸,不是权威。且即使是权威,也不是什么都正确的。我看过南方周末的那篇报道,内容没有什么说服力。从我写的帖子里可以看到,卫的战时决策很高明的(当然后期我不十分赞同,但也足够林费神的),从战时来看,实在看不出卫是卧底。即使是战后,也看不出来。我和网友专门讨论过,下面是我以前写的,你可以看看。
说卫对共军有好感,我想是可能的.但说卫是卧底我不相信.
"第一,事隔多年,现在把这件事揭出来,对卫立煌自己,对党,“贴金”二字恐怕是说不上的。"
我所说的贴金指的是卫在战争未定的情况下,就知道毛必得天下,卫的认识是多么清醒啊.且东北有我卫的功劳,对解放战争是做出重大贡献的.这样一来,从战败者一跃成为成功者,不是贴金是什么?
何况为什么那么多年后才揭露出来?要知道现在当事人大都不在了,死无对证.另外从常理分析,卫是卧底,为什么55年回国时不说.中共也没有宣传?"卫氏随即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呼吁在台军政友人“及早醒悟,对于有助于解放台湾者,在有形无形中,各自乘机量力而为”。"如果他把他的卧底身份说出来,一来可以显示毛得天下是大势所趋,二来自己早就有清醒认识,为自己增加资本,何乐而不为.毛也没道理不宣传啊,卫是国民党中有资历有影响力的将领,如果在战时就投靠毛,说明蒋是不得人心的.国民党中起义的不少,但象卫这样这么高级别的,且主动投靠(不是战事所逼)的恐怕不多吧,中共为什么当时不树立这个典型呢?说卫逃离东北不宣传,是处于安全考虑的话,那么为何在55年还不宣传呢?当时台湾未定,卫是个很好的典型啊.
"第二,建国后对卫的待遇,这是公开的,当非虚构。"
这个我没意见,李宗仁还当过国民党元首,回国后的待遇好象也不差吧.为什么?这个我不想讨论,象李和卫这样有声望的人只要肯回来待遇都绝不会差.
"第三,卫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符合他自己的说法“保证以后再也不打共产党”,也就是,什么也不作。另外,他保证不打共产党,不意味者他愿意把廖送给林彪吃掉。"
是的,不打共产党,问题是他怎么打啊.他刚去东北时,东北战局以初步定了,林的基本打法是围点打援,换个忠于蒋的将领去东北让他怎么打?林一围城就去救援?那不是送死吗?
我说过卫的战略在战前看是无可厚非的,固守重要据点,拖住林部入关.林部不入关,则关内共军无法奈何蒋.毛的战略是向北发展,也的确发展得可怕,蒋在关内还是有优势的,关内攻关外守的战略难道有问题吗?说将精锐撤到关内,意味着什么?东北再次失守,这对民众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蒋犹豫的主要原因.再说林会那么轻易得让你率部撤退?就算完整撤回关内,林部也会入关,鹿死谁手虽然尚未得知,但蒋却失了先机.蒋不是傻子,你卫说不撤就不撤退.撤退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对政治影响极大,且撤退的风险也比较大.重兵固守据点无论是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都是可以接受的.何况真的按照卫的策略,廖军团固守沈阳,林真的可以轻易打下沈阳吗?
所以我认为卫是卧底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那篇文章有很多话是禁不起推敲的,何况卫是东北的总指挥,失败当然推到卫身上,这个不足为奇.
楼上小探马说的利用长春之敌拖住林,沈阳和锦州方面全力打通撤退路线从军事上看是可取的.不过就战后看,利用林打锦的机会走营口倒是更好的机会.当然这些都是从战后看的,前提是在东北失败的基础上,但战前实在是不好决策.前一种等于是放弃东北,但是否可以安全撤退是个很大的问题.后者则要求在东北决战一开始就放弃,这个操作的难度是很大的,且对林的意图又不清楚,不敢贸然撤退.就象不敢贸然援锦一样.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3-12-31 12:44:47 +0800 CST  
和帝国飞鹰探讨
阁下的看法和我一致,在受到锦州失守后,廖立即全力走营口,我认为是最好的决定。但廖走营口是抗令,当然他也决定那么做了,廖是相当有才能的。但林太快了。攻克锦州后,休整了5天就开始围歼廖军团。这个速度恐怕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当然,廖走营口遇到独立师,错以为是主力,有改走沈阳,这个也是一个因素。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3-12-31 12:58:23 +0800 CST  
楼上的看法好象过于主观了。
林不去朝鲜的真正原因我们都不知道,怕死,怕输是9.13后的说法。不了解的事最好还是不要妄加评论。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1-01 18:28:33 +0800 CST  
楼上的,解放后的很多事不是我们可以讨论的,因为很多事不知道真相。我反对无意义的假设,比如林去朝鲜会怎么样?我上面说了,林为什么不去朝鲜我们不知道,不要对这事妄加评论。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彭是伟大的将军,林也是。只有他们敢当面顶撞毛。他们两人之间是互相尊重的。举几个例子:彭去朝鲜前,认为林最合适去朝鲜。庐山会议上,林帮彭澄清了几十年前的旧帐。说林批彭积极,可以去看看刘,周,贺他们的表现。同样林死后,彭也和林在庐山上一样,只是空喊了几个口号。再看看彭的回忆录,他对林指挥的一军团是很敬重的。
我对林和彭都很敬重,我觉得没必要去贬低其他人来抬高某人。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1-02 15:35:21 +0800 CST  
楼上的,可能你没有看我的文章。
林当时不肯南下,主要有几点考虑:一担心南下北宁路作战,会遭到沈阳和华北国民党军的两面夹击,锦州再久攻不克的话,军事上会全盘失败。二是数十万大军转移到外线作战,后勤补给会有很大困难。三是数十万大军集结开进,如何保密是个大难题。前两个是主要原因,我认为我军当时战力不够,决战的时机并不成熟。根据在于:毛要求林南下,林不同意,于是试打了长春,长春的效果打得不好。长春是孤城,打得尚且费力。锦州不同于长春,有国民党的全力支援。从打长春的情况看,当时南下,很可能的结果是阻援阻不住,锦州打不下,再加上补给线被廖军团切断,惨败是难免的。
林南下推迟了半年,从春季推迟到了秋季。这半年里,林扩充了部队,全军进行大练兵,准备了补给物资。可以说没有这半年的准备,是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功的。
毛雄才大略,但有时过于乐观。比如一年夺取江西;初期的固守四平,长春;朝鲜战役的第四,五次战役等。我个人认为,在南下的时机选择上,毛是乐观了点,高估了我军的战力。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1-03 00:00:42 +0800 CST  
人死得应该有价值,抗日英雄互相惨杀,是很心痛.但那是历史,已经发生了的事. 我们不研究,不正视,对得起死去的人吗?
我评战不是炫耀什么?我的目的在文章里说的很明确,战争是凶器,不要轻言战.另外探讨一下战时各人的决策,将军不是谁都能做的,不要轻易贬低将军.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1-03 17:02:52 +0800 CST  
另外我不知道什么叫哈,我对林是推崇的,原因就在于我分析了战例后发现了林的伟大.可能是我知识水平低,见识少.但在白起手下打仗和在赵括手下打仗.对士兵的影响显而易见.一个好的将军是士兵之福.士兵是战争中最无奈的人,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一旦有战事,需要上战场了,那么跟一个好将军无疑是不幸中的幸福.林打仗极其谨慎,且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胜.就这一点.就值得我尊重林.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1-03 17:12:17 +0800 CST  
本朝人不评本朝史是很有道理的,但林的遭遇使其和其他人有了区别,可以看到其更多的“人”的方面。当然也有很多东西是过分了,虽然评价他和评价将帅(更多的“圣人”的成分)同样困难。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1-17 23:04:02 +0800 CST  
落草为寇,你好
关于朝鲜战争为什么林不去,这个我的观点是“解放后的很多事不是我们可以讨论的,因为很多事不知道真相。我反对无意义的假设,比如林去朝鲜会怎么样?我上面说了,林为什么不去朝鲜我们不知道,不要对这事妄加评论。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也可以说点个人看法,和你帖子有关的。
你说的“四野需要休整、解放后在安邦治国上需要林的帮助”这两点,我个人不是很赞同。
因为中国的军队中四野是绝对的王牌,朝鲜战争不派四野是不可想象的。且林除了指挥方面的才能外(我不认为林怕打硬仗,林打的硬仗不比彭少,但林的风格和彭不一样,彭勇猛的风格给人的感觉打的硬仗很多),林还特别善于总结经验。比如一点两面等战术其实就是针对美械师提出的(当然不是说那个战术能够对付美军,但交手后林应该有一些相应的战术提出),早在红军时期,林写过短促突击(不要以为是李德的僵化战术,林在里面提出了很多打法,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文),平型关后,林又总结了日军的战术特点。此外,四野是林一手带出来的,林熟悉部队的特点,部队将士信赖林;朝鲜的环境又和东北类似,且朝鲜的一些主力部队是四野的部队分出去的,很多朝鲜将领是林的老部下;林和苏联的关系也很好。可以说林是最合适的人选。另外,对美军的作战部队的准备工作也主要是林安排的(毕竟四野是赴朝主力。包括那个著名的换将,用邓华换黄永胜)。
建国方面,林的性格过于孤傲,不是好的接班人。且马上得天下,决不能马上治天下。林战争中是好料,但治理国家未必是其所长(至少不见得比彭更好用)。不要说毛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事,那是后来的事。刚打完天下,谁能想得到以后会发生那些事?如果国家领导人一直齐心齐力,林起不了什么作用。说毛林会预先知道以后会发生的事是有失公道的。
至于林为什么不去就不知道了。如果说因为林对朝鲜战争的看法和毛不同而抗命,我觉得不可能。毕竟林在接受任务上没有抗令的先例,哪怕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时,林提出自己的建议,毛不采纳的话,林依然不的不按照毛的意思办。从红军到解放战争这种例子倒是不少(比如虽然有走弓背的抱怨,但林依然是毛战术的坚决执行者。东北初期毛认为有可能和平,让林集中打大仗,林虽然不同意但也照办了),且林还积极组织了赴朝部队。如果说林怕死,就更不可能。几十年仗打下了,哪次仗不危险?且司令员是重点保护对象,我军有多少司令员是在战争中战死的。且林刚到东北,为了看看敌人的情况就曾经亲自去过前线,怕死应该不是。如果说林去朝鲜是担心打不过美军的话,好象也不怎么合适。林虽然说不打无把握的仗,但那是林的指挥风格,无把握的仗林不是没打过。比如长征时的湘江之战。此外,象日军就好打吗?但林是第一个主动攻击日军且获胜的人。去东北的时候,东北初期是我军条件最差的战略地区,但也没看林抱怨过什么。说林担心打不过美军有这个可能,但不是可以让他不去朝鲜的注定性因素。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1-24 23:16:14 +0800 CST  
哭泣的带鱼
我看了毛的电文发现,打廖是辽沈打成决战的关键,本来辽沈战役知识一次普通的战役,打成东北决战是事前所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在我对辽沈战役的看法修正里专门讨论.
廖北上,林有一个纵队是专门阻止廖北上的,另外还有三个纵队监视廖.消灭不了廖,但阻击廖还是可能的.
林本来不是勇夫,打廖从决心到策划到全歼廖,前后只用了7天.这个速度实在让人惊讶.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2-17 17:54:24 +0800 CST  
哭泣的带鱼
辽沈战役前,蒋是想撤退,但不是撤出东北,而是屯兵于锦州,因为一旦撤退出东北等于放弃东北,政治影响太大。军事上,撤退的风险太大,一旦撤退途中被林追上(可能性非常大),则全军覆没的可能比较大。但按照卫的战略,通过守点进而连面,等待时机恢复东北优势,即使不行,也可以拖住林,不让其入关。主要的困难则是补给,但卫表示补给可以自己解决,则蒋就同意了卫的战略。另外,毛不是要消灭东北敌人,是要把敌人封闭在东北。这个可大不一样。毛的战略是通过发动三次战役(类似于冬季攻势那样),把东北和华北连成一片,把敌人封闭在沈阳,天津,北平三个重要据点。第一次战役就是锦,榆,唐战役,攻占锦州,榆关,唐山一线。
攻锦的风险主要有3个
1)补给
2)塔山
3)锦州
廖占领彰武其实是非常好的一步棋,在不清楚林的意图前(攻锦还是打援),先切断林的补给线,一旦林在锦州师老无功,则全力西进。不然则无论走营口还是沈阳都比较便利。廖占彰武给林的补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不是后来有一列装了2700吨弹药的火车及时送到,林是否可能阻击住东进兵团或者是否可以那么快打下锦州真的很难说。所以我觉得在战时,廖的选择非常明智,冒进的话,先死就是他而不是锦州。廖一完,速攻沈阳则沈阳不战可下。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2-18 17:06:35 +0800 CST  
关于卫的问题,如果卫真的是配合毛的话,那么辽沈就是一次普通的战役而不是东北决战,也不会有接着的淮海和平津。

至于林不去朝鲜,这个目前材料不充足,只能靠猜想。这个我不赞成这么做,但如果真的有兴趣的话,那么我们就猜测一下。其实我先面写过,我就贴一下
中国的军队中四野是绝对的王牌,朝鲜战争不派四野是不可想象的。且林除了指挥方面的才能外(我不认为林怕打硬仗,林打的硬仗不比彭少,但林的风格和彭不一样,彭勇猛的风格给人的感觉打的硬仗很多),林还特别善于总结经验。比如一点两面等战术其实就是针对美械师提出的(当然不是说那个战术能够对付美军,但交手后林应该有一些相应的战术提出),早在红军时期,林写过短促突击(不要以为是李德的僵化战术,林在里面提出了很多打法,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文),平型关后,林又总结了日军的战术特点。此外,四野是林一手带出来的,林熟悉部队的特点,部队将士信赖林;朝鲜的环境又和东北类似,且朝鲜的一些主力部队是四野的部队分出去的,很多朝鲜将领是林的老部下;林和苏联的关系也很好。可以说林是最合适的人选。另外,对美军的作战部队的准备工作也主要是林安排的(毕竟四野是赴朝主力。包括那个著名的换将,用邓华换黄永胜)。
至于林为什么不去就不知道了。如果说因为林对朝鲜战争的看法和毛不同而抗命,我觉得不可能。毕竟林在接受任务上没有抗令的先例,哪怕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时,林提出自己的建议,毛不采纳的话,林依然不得不按照毛的意思办。从红军到解放战争这种例子倒是不少(比如虽然有走弓背的抱怨,但林依然是毛战术的坚决执行者。东北初期毛认为有可能和平,让林集中打大仗,林虽然不同意但也一样照办),且林还积极组织了赴朝部队。如果说林怕死,就更不可能。几十年仗打下了,哪次仗不危险?且司令员是重点保护对象,我军有多少司令员是在战争中战死的。举个例子,林刚到东北,为了看看敌人的情况就曾经亲自去过前线,怕死应该不是。如果说林去朝鲜是担心打不过美军的话,好象也不怎么合适。林虽然说不打无把握的仗,但那是林的指挥风格,无把握的仗林不是没打过。比如长征时的湘江之战。此外,象日军就好打吗?全国战场节节败退,但林却是第一个主动攻击日军且获胜的人(想想林的部队和装备)。去东北的时候,东北初期是我军条件最差的战略地区,但也没看林抱怨过什么。说林担心打不过美军有这个可能,但不是可以让他不去朝鲜的注定性因素。
有个例子,三本是坚决反对对美国开战的将军,因为美国的实力不是日本可以比的,但三本却一手策划了珍珠港,导致了美日全面开展。三本并不想和美国开战,结果却不得不由他统帅,因为要服从上层的决策。
楼主 风舞九天9  发布于 2004-02-23 16:30:22 +0800 CST  

楼主:风舞九天9

字数:8730

发表时间:2003-12-27 08: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7:35 +0800 CST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