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七月的希望 2012-04-10 10:54:31
先秦,一直到东汉,那时的中国人,都非常的浪漫,这是后来人没有的。到了唐以后,中国社会就变得非常世俗了。。。。。
苏武牧羊,为的是自己的信仰,不是那个圣人教出来的,现在的人是读不懂的
-----------------------------
深有同感,先秦两汉之士,把官身与侠气,理想与欲望,尚武与文才,都结合于一身,可以说是完整的大写的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0 16:28:42 +0800 CST  
@长安射天郎 2012-04-10 11:58:38
作者:叶落如刀 回复日期:2012-04-10 08:49:31  回复
@叶落如刀 2012-04-09 23:40:36
@翻山捣海 2012-04-09 22:44:05
回复第301楼,@叶落如刀
武灵王是他死后的谥号,代表了当时赵国贵族对他的评价。蔡邕《独断》说:“尅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个谥号可谓对他一生功过的二分法......
-----------------------------
在下以为,长安兄对竹书的理解是对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0 17:00:48 +0800 CST  
秦国征服巴蜀的章节前面已经发过了,这里就不重发了。接下来请关注《新世界之梦:楚国势力进入云南》

新世界之梦:楚国势力进入云南
1、真人版宋江:楚国庄蹻
自从公元前316年,秦国占领巴蜀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腹地就暴露在秦军刀下。楚怀王为此如芒在背、寝食不安。从地理形势来看,中国地理西高东低,楚军难以西攻巴蜀;而巴蜀占据长江上游,秦军却可顺流直下。楚国要想摆脱这种“打不赢、跑不掉”的困境,只有反客为主,更进一步,夺取处于巴蜀上方的秦岭地区。
但此时秦岭一带在秦国手中,上述战略简直是痴人说梦。
不过公元前313年,这个梦想突然就近在眼前:秦国的张仪来了,承诺楚国只要断绝与齐国的盟友关系,就把六百里商於之地拱手相送。商於之地就是今天陕西商洛市,位于秦岭东端,北通关中,西接汉中、巴蜀,实乃战略要地。
这样的地盘真能送人?秦国要真送了,说明秦王是白痴;楚国要真相信秦国会送,那说明楚王是白痴。屈原等楚臣进谏反对,却被楚怀王大骂,屈原同志后来还被流放湖南。
因为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获取了商於之地,不但足以反制巴蜀方向的威胁,甚至还可窥视秦国老窝。楚怀王于是甘愿白痴一回。结果不言而喻,楚齐断交后,秦国耍赖只给了六里地。楚怀王恼羞成怒发兵攻秦,仓促之下三战三败,不但丢掉了长江三峡的,自己也被诱入秦国客死异乡,楚国从此走向没落之路。

反制巴蜀的梦想成空,秦国顺江之下的危险却成真了。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率大军十万、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从巴蜀浮江而下,攻占楚国黔中郡,全部占据了长江三峡地区;同时白起挥师南下,渡过汉水攻入楚国北境。两路夹击下,楚顷襄王惶惶不可终日。
满朝文武,无可战之人;倾国上下,可有敢死之士?
一个叫庄蹻的人毛遂自荐了:“臣愿率领东国之兵,西征击秦,夺回黔中!”

庄蹻,一位堪称战国之谜的神奇人物,与接受招安、效力朝廷的宋江颇有几分相似。
《荀子?议兵篇》把他与“齐之田单、秦之卫鞅、燕之乐毅”并列为当世名将,是楚国栋梁之臣;同时他又曾是在楚国发动暴乱的“大盗匪首”,《论衡》记载他曾“横行天下,聚党数千,断斩人身”,《荀子》记载“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
说起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还是得回到楚怀王。当年怀王受张仪之骗,与齐国绝交,陷入与秦、齐的两线作战。公元前301年,楚大将唐昧被齐军斩杀,北方的方城防线沦陷。楚王打算向齐国割让部分“东地”(即被楚国吞并的吴越故地)求和。消息传来,东地民情愤然,形势大乱,青年庄蹻自称“春秋霸主楚庄王之后裔”,趁机发动暴乱,甚至一度攻下了郢都,《吕氏春秋》称之为“庄蹻暴郢”。
后来庄蹻眼见国家陷于内忧外患,而仅凭自己的实力也难以改朝换代,无论是出于爱国心还是利益衡量,最终选择归顺了朝廷。

其实,这种宋江招安的桥段在世界历史上也有真实案例。为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的皮萨罗、替沙俄征服西伯利亚的哈巴罗夫、为伊丽莎白女王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德雷克,都是强盗出身。他们身上桀骜不驯、以命相搏的匪气,在招安后化为搏取功名的冒险家气质,并在国家资源的支持下大获成功。
庄蹻也是如此,他归顺朝廷近二十年后,已成为驻守楚国东地的将军。丧师失地的楚顷襄王走投无路,就把东地的近十万军队都交给他。庄蹻果然厉害,率领吴越子弟沿江西进浴血奋战,从江陵(湖北荆州)溯长江而上,经三峡攻占涪陵(今属重庆),然后顺着延水(乌江)南下攻入黔中郡(渝湘黔接壤地区),接连收复了十五座城邑,夺回了楚国黔中郡腹地。
初战告捷,庄蹻正要就地修整,又接到了朝廷的命令:“继续进军,征服西南边的蛮荒之地”。
原来楚顷襄王见庄蹻进军顺利,就有了新算盘:楚国黔中郡位于湖南、重庆、贵州三地交界之处,从此地南下就是蛮荒异域,那片神秘的大地据说出产宝藏、地域广阔,而且北接蜀地。可以作为制衡巴蜀、抗击秦国的新战线吧!
必须承认,在那个没有遥感卫星的时代,楚王的地理学知识却是丰富准确的。那片神秘的大地就是今天的美丽云南。
云南之名,就是彩云之南的意思。《云南通志》、《南诏野史》等记载,汉武帝年间,有五彩祥云见于南中某地(今云南祥云县),遂把此地更名为云南县,后世逐渐成为全省之名。但生在汉武帝前两百年的庄蹻,连这片土地的名字也不知道,更不用说山川形势、天文气候、民俗军情之类的必要情报了。
再说了,从江浙打到黔中郡,已离家千里,手下的吴越子弟兵早有思乡之情,如今要继续去一个闻所未闻的地方,何人愿意?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0 17:07:27 +0800 CST  
@落尘泡泡 2012-04-10 18:16:21
好文,小时候喜欢看上下五千年,非常喜欢历史知识,但写的太粗,看起来不过瘾,后来选了理科更是无缘历史了,楼主最好写细点,坚持更新,也是传承华夏文化了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谢谢关注,我会以此自勉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0 18:23:33 +0800 CST  
@七月的希望 2012-04-11 11:44:52
@wixzm 2012-04-11 10:37:43
哥们,能写写冉闵吗,这位大英雄不该被历史遗忘啊,他对中华民族是立了大功的啊,死的也悲壮,我文笔不行,写不出来啊
-----------------------------
个人看法,南北朝是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像冉闵这样的屠戮,不能算是有功劳的,也不是强者之道
这个人也缺乏政治头脑,上来就称帝。。。最多给个及格分吧
-----------------------------
在后面的五胡十六国一章里,至少会写到如下章节:
1、持剑的诗人:刘琨
2、逆流的斗士:祖逖
3、西风的少年:谢艾
4、怒目的天王:冉闵
5、不羁的枭雄:桓温
6、命运的苍穹:刘裕与麾下诸将
7、并立的豪杰:曹景宗、韦睿、陈庆之
8、南朝的挽歌:陈霸先、吴明彻、萧摩诃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1 12:31:27 +0800 CST  
2、创造新世界的奇男子
徘徊之中,二十年前揭竿而起的一幕又浮现在他脑海中。当年正值青春岁月,热血沸腾的自己幻想以一己之力改朝换代,打出一个人人安乐的新世界。然而,岁月如刀催人老,二十年来,天下血战连连、形势愈加混乱,让人越来越看不到希望。
而那个关于新世界的梦想,更是渐行渐远,遥不可及了。
但楚王要他进军异域的命令,却如一道雪亮夺目的闪电,突然照亮了他已埋葬在心底的梦想:是啊,那片大地,不就是一个新世界么?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命运浮沉,多少波折!既然不能把旧世界革新,那不如直接去一个新世界闯荡!
只有那里,才有我们的希望!
庄蹻豪言一出,吴越子弟兵欢欣从命。

公元前278年初,庄蹻率军从黔中郡城(湖南沅陵)出发,沿沅水流域穿越大山进入贵州,在云贵高原的山岭之间艰难行军。一路上瘴疫肆虐,野兽横行,还有无数部落野人的敌意。他首先征服了且兰国(贵州都匀、福泉一带),在此建立了补给前进基地。且兰国此后一直是华夏与西南交通的媒介枢纽,直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因且兰国反叛才被灭国,改为牂柯郡。
从且兰国出发,庄蹻军顺着牂牁江(今贵州盘江)乘船西进,进入夜郎国领地。夜郎国王曾对汉武帝使者问出“汉与夜郎孰大?”的雷人问题,留下“夜郎自大”这个成语。但夜郎王的自负也是有原因的,其国在西南地区堪称大国,囊括了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川南部分地区,而且相对成熟,战国末年就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史载夜郎国有精兵十万,庄蹻的远征军应该远少于此。因此,庄蹻舍船登陆,间道疾进,击败当面之敌后就穿越了夜郎国,进入今天的云南昆明地区。
该地古称滇,有大湖名为滇池,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湖水“周三百许里”,直到今天仍然有三千平方公里面积,从而孕育出广袤富饶的湖域平原。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古老的滇族,以农业、渔业为主,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可以制作青铜器,俨然一派鱼米之乡、繁华风情。
眺望着烟波浩淼的滇池美景,流连于富庶安宁的田园风情,享受着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庄蹻相信已找到人间天堂。
这里就是我们追寻的新世界啊!
庄蹻终于停下了远征的脚步,数千里的旅程画上了句号。

恰在此时,信使传来惊人的消息,秦军卷土重来,已于公元前278年底攻占楚国都城,还焚烧了楚王祖坟,并于次年再次攻陷黔中郡等大片土地,楚王被迫东逃求和,爱国之士如屈原等都纷纷自杀了。
楚国无可挽回地要灭亡了,自己回国的道路也被断绝了。迷茫惆怅之后,庄蹻却感到一种莫名而由衷的解脱:旧世界已在身后崩塌,新世界却在眼前展现,兄弟们,我们就留在这里吧!
史载庄蹻“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率领全军将士实行本土化政策,统治滇人建立起滇王国。他在滇池东岸建立都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从这个牢固的基地出发,把铁器等先进生产技术广为传播;他在东边的曲靖地区布兵设防,以防备秦军可能的跟踪追击;又在西、北两面进军扩张,联合了附近的僰人、越人各族。滇王国日益强大繁荣,成为云南地区的强权。
既然已经无法回归楚国,从云南反制巴蜀的任务也就取消了。庄蹻放弃了既定的战争计划,把云南到巴蜀的通道变成了和平贸易之路。从此,巴蜀大地的特产源源不断地转运向南边的部落和国家,并穿越中南半岛,远达身毒(印度)和中东。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在这条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云南到达印度的2000公里商道上,庄蹻奋力营造着他心中的新世界:
化干戈为玉帛,弭战火于欢歌。

公元前256年,庄蹻去世,随后滇国王统又延续七代。到了公元前122年,汉使张骞从西域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说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了中国巴蜀出产的“蜀布”、“邛杖”等,据大夏人说货物买自印度,因而在汉帝国西南可能有一条途经印度通往西域的道路。正谋划打击匈奴、争夺西域的汉武帝,立即派出四路使团出发,其中一队人成功抵达滇国,受到当时的滇王尝羌热情款待。使团归朝后盛赞“滇王亲善,可招来长安,令其归附。”公元前109年,汉朝发兵攻略西南地区,夜郎等国负隅顽抗,均被攻灭,而拥有华夏血统的滇王是第一个归顺的君主,故而受到汉朝优待,其地设置为益州郡,滇王被特许保留王位。
至此,在汉帝国四面扩张的血火征途中,庄蹻的后裔能顺应时代形势,终于拥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史记》就此感慨道:“楚人真是受到上天眷顾啊!秦灭诸侯各国,唯独楚人苗裔还继续作了滇王。汉朝吞灭西南诸夷,唯独滇王依旧保有王位,获得恩宠。”

庄蹻若在九泉下有知,想必会感到欣慰:
善有善报,自己对新世界的追寻终究还是庇护了子孙;
而在那个旧世界,一切也都在改变,在离开故国一百多年后,自己的同乡楚人创立了大汉帝国,致力天下太平、四海扬威,新的世界已经诞生。而云南,也将从此成为这个新世界的成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1 12:32:54 +0800 CST  

1956年11月,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了汉朝赐予的"滇王之印"。金印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属于列侯规格,但却拥有王的头衔,足以表明滇王受到的恩宠。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1 12:45:46 +0800 CST  
@湖畔非淩烟 2012-04-11 18:38:13
支持 ,携拙作《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前来拜帖
-----------------------------
祝湖兄开贴大吉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1 20:49:54 +0800 CST  
下一节是春秋战国的终结篇:《擦肩而过的决战:亚历山大与秦惠文王》,这节比较八卦,呵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1 22:49:51 +0800 CST  
失之交臂的决战:亚历山大东征与战国群雄

1、命运的两端:中国与希腊
公元前334年,是东周历史上意味深远的一年,齐国和魏国国君在徐州(今山东滕州)会盟,互相承认“王号”,为齐威王和魏惠文王,史称“徐州相王”。
中原诸侯称王,这在当时可谓破天荒之举。春秋以来,王室衰落、五霸迭兴,但“尊王攘夷”一直是华夏世界的主流思潮,“尊天子以令诸侯”也是诸侯争霸的行为底线。齐桓、晋文拯救天下、众望所归,却尊崇王室、只作方伯;楚国虽然早早称王,却从没得到华夏诸侯的承认,反因此被排斥为“南蛮”;吴国继楚之后称王,但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诸侯各国要求吴不得称王,夫差只得去掉王号而以公爵名号担任盟主。
除了实力,还要讲道义;除了竞争,还要讲秩序。这就是春秋以来诸侯们的潜规则。
然而,齐魏互相称王的行动,彻底粉碎了东周政治体制仅存的秩序,连华夏诸侯也不再承认周天子的表面权威了。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家再无顾忌,到了公元前323年,又发生“五国相王”,即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公元前324年,秦惠文君也称王。至此,战国主要诸侯均已称王,数百年来的诸侯混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烈度,“礼崩乐坏、天下瓦解”的局面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公元前334年恐怕才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吧。

就在中国秩序彻底解体的同一年,数万里之外的希腊却实现了统一。
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约公元前800年,和中国春秋时代的开端大致相当。随后的数百年里,两者同样经历了长期的邦国竞争、外敌入侵,在内忧外患中齐头并进。到了公元前334年,在这一历史节点,两个文明古国却站在命运的两端:中国瓦解了,希腊却统一了。
在经历了波斯入侵、雅典与斯巴达争霸等长期战争后,希腊半岛各国衰落,而西北部的马其顿乘势崛起,其国王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37年召开各邦大会,宣布停止希腊内战,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世界。随后腓力二世被刺杀,其子亚历山大三世迅速平息城邦反叛,并借机彻底建立了统一秩序。
公元前334年,就在齐魏称王的同时,一统希腊的亚历山大喊出一句惊天动地的豪言:“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
他所说的“亚洲”是指希腊人的百年世仇: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家族在公元前550年建立波斯国后,从伊朗高原的老家四面扩张,占领了西到巴尔干半岛南部和土耳其、埃及,东到中亚、阿富汗,北到高加索,南到印度西北部的广袤领土,但几经征战却未能征服希腊半岛。
如今统一的希腊要发动复仇之战了。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率领三万步兵、五千骑兵和一百六十艘舰船渡过达达尼尔海峡,登陆小亚细亚半岛,侵入波斯帝国东部边境。
此时的波斯已立国两百余年,和历史上其他大一统集权帝国一样,已走上中衰之路。就在亚历山大东征前,波斯连续爆发了赫拉斯滂-弗里吉亚总督叛乱、希腊步兵雇佣军叛乱,中央朝廷还出现了大宦官巴古阿之乱,导致波斯帝王被害。正所谓“地方藩镇割据,中央阉宦乱政”,和中国东汉末年、唐朝末年、明朝末年的局面如出一辙。
一个是朝气蓬勃的新生之希腊,一个是老气横秋的腐朽之波斯,一经交手高下立判。公元前334年5月,刚刚登陆的亚历山大远征军仅以百人阵亡的代价,就击溃波斯小亚细亚行省三万守军,然后迅速平定小亚细亚各地。
公元前333年10月,远征军东进到小亚细亚半岛和两河平原的交界点伊苏斯,遭遇了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亲率的十二万大军。此战中,亚历山大先是诈称自己病重,麻痹了波斯军,然后用马其顿步兵方阵正面推进,亲卫重骑兵侧翼打击的“铁锤加砧板”战术,赢得战术优势。最后连老天爷也眷顾他,混战中波斯皇帝战马受惊、逃离战场,导致波斯大军战意崩盘。此役之后,亚历山大顺利征服地中海东岸乃至埃及,并挺进波斯帝国腹心。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亚历山大率领四万精锐进抵古都巴比伦附近的高加米拉,再次会战手下败将大流士三世。此战波斯调集了倾国之军,古希腊人记载为“百万大军”,现代史家一般认为有25万人。大流士先用两百辆镰刀战车冲击马其顿步兵方阵,却纹丝不动;亚历山大抓住时机,身率骑兵发动向心突击,万军之中要取大流士首级。在希腊军的决死突击下,波斯大军再次崩盘,大流士三世只好逃往王朝发源之地的伊朗高原,后来被叛臣弑杀。
波斯主力崩溃、君主身亡,帝国顿时瓦解。亚历山大连续攻占波斯东西两都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终于实现了吞并波斯的宏愿,被尊称为“大帝”。
随后的几年里,亚历山大大帝继续征服波斯属地及邻国。公元前329年,他翻越白雪恺恺的兴都库什山脉,侵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公元前327年,他又翻越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迫使印度西北部地区统治者投降称臣。但印度之行爆发了疟疾,军队也有厌战情绪,迫使他于公元前324年春返回了巴比伦,次年因突发高烧逝世。至此,这场行程万里、持续十年的东征宣告结束。
尽管英年早逝,但同时代的希腊人都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已完成了“征服亚洲”的宏愿,成为世界之主,他自己也志得意满地宣称“已把世界当作自己的故乡”。
然而,他至死不知的是,波斯帝国和印度固然庞大,但仍然不到广阔亚洲的四分之一;
他更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止步之处,其实已隐约可见一个足以和波斯、印度媲美的泱泱大国:中国。
如果有在天之灵,这也许将是亚历山大最大的遗憾。

无论是出于对战争苦难的怜悯之心,还是出于对璀璨文明的眷顾之情,高深莫测的上天回避了一个将令天地失色的大碰撞:公元前324年,在这个微妙的历史岔路口。同是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大帝和秦惠文王,同样充满野心和激情的马其顿与秦国,却擦肩而过。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2 12:08:54 +0800 CST  
朋友见谅哈,平时工作比较忙,每天只能抽空写个两千字,但我会坚持持续更新的。谢谢支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2 19:10:58 +0800 CST  


波斯军中的游牧人轻骑兵,注意此时还没有马镫。尽管如此,亚历山大还是没能征服他们的草原。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2 19:17:11 +0800 CST  


高加米拉会战中,波斯试图用镰刀战车冲破马其顿方阵。但可以发现,波斯战车仅以双马带动,车上除了驭手,只有一名战士,属于轻型战车,其冲击力、火力和防御力都不能与四马驾驭、承载三到四名战士、且有数十名步兵协同作战的华夏重型战车相比。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2 19:23:52 +0800 CST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2 19:29:34 +0800 CST  
2、模拟战场:孪生兄弟的对决
关于亚历山大进军中国的可能性,并不是现代人的无聊扯淡,在历史上就多有论述。
先讲一个比较雷人的版本。公元九世纪的阿拉伯阿拔斯帝国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写过一本《道里邦国志》,里面记述道:“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击败印度国王后,就亲率军队向吐蕃国进发。吐蕃的众王之王迎接了他,并引导他的军队向中国进发。于是亚历山大让近臣与吐蕃王率万人作为前锋,亚历山大统率大军继其后而行……中国首领率领百万兵众迎战。但他自知无能为力,就向亚历山大投降,割让国土的十分之一,还贡献了一百万把宝剑、一百万块丝绸、五十万块缎子和一百万麦纳白银……最后,亚历山大在中国国土上建造了一个名为石堡的城市,安置了五千波斯驻军。”
这个作者显然具有极佳的魔幻小说家潜质,能把故事编造得活灵活现。但也说明从印度穿越西藏,进而到达中原,是一种地理学常识。实际上,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阿里安的《远征记》记载,亚历山大远征军到达的最东点大约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境内的吉尔吉特附近,正是古代印度和西藏的交点,距离现在的中国边境也只有150公里。亚历山大军队如果从此地继续东进,理论上确实可能出现《道里邦国志》的故事情节。
但实际上,亚历山大军队的面前隔着庞然冰封、难以克服的喀喇昆仑山脉,宽达240公里,长达80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考虑到亚历山大曾成功翻越了同样艰险的兴都库什山脉,倒也有可能越过喀喇昆仑山脉。但随后他就面临广袤苦寒的青藏高原,即使天降奇迹,也绝不可能成为进军中国的路线。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2 21:43:28 +0800 CST  

真正可能的路线在北方。公元前329年夏,亚历山大军队攻陷中亚名城撒马尔罕,然后渡过锡尔河,驱逐游牧民族塞种人。到了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彻底平定了今日的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如果进一步翻越帕米尔高原,就可以进入中国新疆,然后沿着绿洲城邦穿越戈壁沙漠,进入河西走廊,最后进抵位于甘肃中部的秦国边境。
后世的历史上,很多军队正是沿着这条路线踏上贯通中西之路。西汉李广利的远征军就沿着这条路,从长安出发围攻大宛(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唐朝大军也是沿着这条路一路西征,势力远达阿富汗和伊朗;明朝初年,一统亚洲西部的跛子帖木儿也是沿着这条路,从乌兹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出征,妄图以八十万圣战大军东征中国,恢复大蒙古帝国之迷梦。

这种可能性已经被后世历史证明。那接下来就研究一下,当时的亚历山大远征军是否可以率先创造这个纪录。
他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是中亚与新疆之间的天险:帕米尔高原。帕米尔在波斯语中是“世界屋脊”的意思,海拔达4000~7700米,但是相对高度不超过1500米。此地直到今天也主要是波斯族系的塔吉克人居住,在亚历山大迎娶波斯公主、提倡帝国合一之后,获得当地波斯人支持,进而翻越高原并不是难事。
然后就是沿着天山南麓绿洲前进的漫长旅程。在隋唐时代突厥、回鹘人崛起以前,新疆的主体民族是与波斯文化人种近似的吐火罗人,虽然聚落众多,但大多弱小,据考证,直到两汉时代,也只占五分之一的具有成为城邦的条件。如此一盘散沙,显然也不可能阻挡亚历山大的百战雄师。也正因为绿洲城邦弱小,也就难以供应军队的庞大补给,所以亚历山大的真正麻烦是后勤保障。
不过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在埃及、中东和中亚已经历过沙漠行军,以其丰富经验,就相信他可以应付吧——俺当然不是媚外,只不过希望他和秦国的对决能实现而已,呵呵。
接下来就进入河西走廊了。这一带水草丰美,后勤不是问题了,但强悍的游牧民族会制造极大麻烦。这里长期是马上强者的家园,月氏、匈奴、羌戎等族盘踞周边,个个不是软柿子。从历史推算,当时的主导民族应是月氏、犬戎和西羌。月氏后来被匈奴撵到中亚,建立了贵霜帝国,复兴波斯的安息帝国打得罗马落花流水,却拿贵霜没办法,足见月氏一族的强悍。而犬戎、西羌也是硬骨头,和周朝打了几百年拉锯战。从亚历山大与中亚游牧人打仗的吃瘪情况来看,他很难在河西走廊建立稳固的统治基地,反而会陷入和月氏、犬戎和西羌的游击战。他只能选择决不恋战、快速通过。

好了,一路千难万险,亚历山大的军队终于来到了甘肃东部,可以望见巍峨绵延的陇山了。他的面前就是秦国。如果他了解秦国,一定会惊讶地高叫一声:“缘分哪,兄弟!”
马其顿与秦国极其相似,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两者都位于各自所属文明版图的西北部;都曾被鄙视为有蛮族嫌疑的边荒之国,但都积极融入了文明主体;又都出人意料地成为邦国竞争的最后胜者;统一天下后,两国又都积极发动扩张战争,成功塑造出世界古代史上的两大帝国。

就在亚历山大结束东征的公元前324年,秦国君主顺应诸侯称王的潮流,进尊号为秦惠文王,秦国从此踏上了一统天下的百年征途。
此时的秦国,已经历二十余年的商鞅变法,恰如当初勃兴的马其顿王国,在诸侯城邦面前显露出霸主之相。秦惠文王即位后,虽然在贵族集团压力下处死了商鞅,但全盘继承了商鞅之法。在丰厚的改革成果支撑下,他向东夺取魏国河西之地,完全控制了函谷关和黄河渡口,把秦国打造成“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之国;他向南征服巴蜀,拓地千里,为日后一统天下奠定物质基础;他向西讨伐强盛的义渠戎国,迫使戎王割地称臣,又在此设立郡县,把国境推进到甘肃中部。直到临死前的最后一年(公元前311年),他还派出张仪骗楚怀王断绝齐楚盟约,成功地破坏了关东六国的合纵抗秦政策。
秦惠文王,为了秦国霸业真是活到老、干到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那么,面对兵临城下的亚历山大,秦惠文王也会像埃及人、波斯人、印度人一样绝望地高叫“压力山大”么?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3 14:14:14 +0800 CST  
3、真实与虚幻
为了简化,这场模拟战争暂且只考虑战术层面的四大因素:战斗意志、军队规模和结构、武器装备、将领的指挥能力。
先说战斗意志。这个时代的秦军,是建立在商鞅变法的制度之上。商鞅订下20等“军功爵制”,规定临战者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杀敌就可晋爵;反之连贵族也不能晋爵,并杜绝了民众在军功之外的其他上升路径。从战斗意志来看,亚历山大的远征军有着对土地财富的狂热渴望,秦军也有军功爵制的强烈激励,暂且设定为平手吧。
再看军队规模和结构。
亚历山大的希腊军队应该不会超过波斯作战时的规模,大概为四万人,其中希腊联邦步兵三万,马其顿骑兵五千,以及接收的波斯帝国重骑兵五千。拿破仑曾说“我最钦佩亚历山大大帝的不是军事能力,而是政治技巧”,如果亚历山大施展他高超的政治外交艺术,可能还会联合正被秦国欺负的义渠等当地部落,再增加两万西戎联军。而秦军实行义务兵役制,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男子十七岁入兵籍,直到60岁才能免役。六十年后的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尽发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男子”,动员了六十多万人,推算总人口有400万。除去人口增殖因素,公元前324年的秦国理论上的军事动员能力至少不低于四十万。
当然,人数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亚历山大击败的波斯军队甚至人数更多。从军队结构来看,希腊军队(包括随军的波斯人)以重步兵为主力军,以重骑兵为杀手锏。而此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还没开始,尽管《韩非子》也记载秦穆公曾以“畴骑二千”护送晋文公即位,秦国也应有一定数量的轻骑兵,但就骑兵战力而言肯定不能与“马其顿+波斯”的魔幻组合媲美。不过,在那个没有马镫的时代,所谓重骑兵的冲击力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
在肉搏步兵方面,笔者以为两者倒是不分伯仲。马其顿长矛方阵历来被视为无坚不摧,但秦军步兵也被荀子称赞为天下第一的“锐士”:“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单从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势来看,秦军的长枪兵、刀剑手组成的肉搏阵型也不逊色。
而且秦军有一个突出的武器装备优势:机弩和强弓组成的远射武器。这是当时华夏独步天下的高科技武器,远不是希腊的标枪、软弓甚至抛石手所能比的。而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远射武器恰恰是重装步兵的克星。加上这一个因素,秦军步兵应该强于马其顿方阵。另外秦国的战车部队也很强大,波斯帝国搜罗家底才拼凑出200辆镰刀战车,秦国号称“万乘之国”,战车数量数以千计,其冲击力不是波斯可比。
最后一个因素就比较唯心了。十年东征败绩罕有,亚历山大及其麾下诸将的指挥能力不用置疑。同时期的秦国也是名将辈出,樗里疾、司马错正值鼎盛,稍后的白起更是绝世战神。这点就不妄下判断了。

好了,八卦至此,点到为止。这一场虚幻的对决,就请读者们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吧。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被部将瓜分。其中塞琉古占据了从叙利亚到阿富汗的东部领土,史称塞琉古王朝,后来在罗马和帕提亚的夹击下灭亡。在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所谓希腊化时期后,亚历山大占领的西亚地区重新回归到波斯文明的传统下。此时的华夏也早已进入秦汉帝国。
中国与希腊,从此再无相逢时。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3 14:15:21 +0800 CST  
春秋战国时代至此终结,接下来要写的是秦与西汉。
在此说明一下,本文的断代划分是:春秋战国、秦与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

下一部分名为《龙腾四海:秦与西汉的英雄时代》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3 15:44:13 +0800 CST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3 18:17:22 +0800 CST  
@圣西罗精灵 2012-04-13 22:15:42
写的不错,有当年明月的风范。个人认为这类大作,应该本着历史来些,另外似乎摊子铺的有点大,写的不够深入。不过还是希望楼主能坚持下去,顶你!

-----------------------------
谢谢建议,因为是边想边写,还是比较粗糙的,希望以后能完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4 00:08:13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