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经过秦国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天降神牛、拉屎成金”的广告词很快就在巴蜀大地家喻户晓。
石牛能拉金子,你信不?
你当然不信,因为你是无神论者;而古人一般是有神论者,点石成金之类的炼金术在中外各国都有悠久的传说。更何况蜀地自古有着深厚的鬼神信仰,从三星堆可以看出宗教生活在蜀国占据崇高地位,开明氏也是神权和王权结合的王族,后来道教祖师张陵在四川鹤鸣山起家,二郎神的传说从四川灌县走向全国,重庆丰都被封为鬼城,都是这种思想底蕴孕育出来的。想那奶牛因为“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就被鲁迅捧成了劳模;这石牛“啥也不吃,挤出来的是金子”,还不被蜀王奉为神灵?
蜀王还有一个难言之隐:金子,他太需要金子了!从三星堆遗址来看,蜀国极其崇尚金制品,特别是王族生活与宗教祭祀需要大量黄金。这五头石牛简直就是黄金生产线,取之不尽、用之不穷啊。
可神牛竟然生在了秦国,真是老天不长眼,蜀王这叫一个失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3 12:26:51 +0800 CST  

石牛粪金虽然是张仪忽悠蜀王的瞎话,后来却成为人们发财致富的梦想寄托,成为摆在台面的吉祥物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3 13:56:50 +0800 CST  
5、五丁开道
正惆怅呢,收到了秦惠王的信,大意是说“神牛其实是生在了两国交界之地,算是混血儿,本就该两国利益均沾。何况蜀王是秦国人民的老朋友,就全送给您吧。”曾看过《南方周末》一篇报道,从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把123个国家的601人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可见交朋友是发扬至今的国策。对于老朋友,这送神牛就和现在送熊猫一样,是必须的。

蜀王这叫一个感动:上回用一包土就换了百金,这回啥也不花就得到五座金矿,秦国人还真是“蜀国人民的老朋友”啊。那箭术了得的安阳王子头脑也不错,怀疑秦人有什么阴谋诡计,蜀王大手一挥:“上回百金买土的事还记得不?秦人不是活雷锋,就是二百五!活雷锋咱不怕,二百五就更不用怕了。”
秦王信里最后说:“只是秦岭巴山阻隔交通,石牛太大太重,怕是送不过去了。”
这算什么困难?
要致富,先修路!
蜀王生怕秦人反悔,当即下旨,命猎虎五将督率兵民开辟五尺石道,迎取那能拉屎成金的石牛。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缩短工期修成此路,蜀国国力大损,领头的五位大力士先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军队和百姓也累得只剩半条命。对此,《蜀道难》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何等艰辛,何等惨烈!
根据地名遗址和史志记载,今人查勘得出,这条石道的具体线路是:从汉中南郑向西,进入沮口、青羊、大安等镇,经勉县西南金牛驿,南折入五丁峡、五丁关至宁强县,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进入四川朝天的七盘关、转斗铺、中子铺、五里铺、神宣驿、龙门阁、明月峡、五里峡、石柜驿、汉寿驿、朝天镇,顺嘉陵江之绝壁上的飞阁栈道向南经朝天峡、望云铺、飞仙关至广元的千佛崖入利州古城广元。再南渡嘉陵江至要塞昭化,经古战场葭萌关,上牛头山,过“一夫挡关,万夫莫开” 的天下雄关剑门关。信步于古柏夹道、浓荫蔽日的翠云长廊而至梓潼大庙,经涪城绵阳过鹿头关、白马关,旌阳驿、金雁驿、两女驿、天回驿,到达成都金牛坝。全程共约600余公里。
最后石牛是运进来了,但带来的不是金子,而是秦国的大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4 11:43:36 +0800 CST  
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金牛蜀道修好。
秦惠王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战伐之策,当时有三种意见:一是先伐韩国,二是先伐楚国,三是乘机取蜀。《战国策?秦策一》与《史记?张仪列传》对此有详细记述,结果是司马错力主伐蜀的意见占了上风,“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4 13:24:21 +0800 CST  
秦惠王当即拍板决定,派丞相张仪、大将司马错,都尉墨,率十万大军沿路南下,翻越秦岭攻下汉中,继而直下成都平原,蜀王气愤之极,亲领全部精锐迎敌。
当蜀军抵达川北要塞葭萌关时,秦国大军也进抵关前,两军夹关对峙。
“蜀王真是二百五,为了石头修大路!”张仪指派秦军齐声嘲笑。
蜀王听得恼羞成怒,当下就要挥军出关决战。
随父王亲征的安阳王子劝谏道:“父王休中了激将法!秦人此次进犯,非比寻常。他们苦心积虑,用石牛骗得我国修筑道路,袭占汉中后又兵不卸甲、马不停蹄,直杀向我国腹地,看来是存心要做灭国之战。但秦军进军速度太快,后勤必定吃紧。我军只要坚守不出,待秦军粮尽,自然退走。”
激怒的蜀王哪里还听得进,他只想把这帮骗子杀个干净,用敌人的鲜血洗刷自己的耻辱。
但因为修路,蜀王既失去了天险,又失去了万夫不挡的五员猛将,如何挡得住商鞅变法之后的百战秦军?
史载:“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循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於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家破人亡,身死国灭;千年文明,藏于日月。
曾经与商、周诸朝分庭抗礼、独立发展的蜀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正式纳入中原政权版图,后来经过秦国开设郡县、移民万家、李冰治水等一揽子措施,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腹心之地。
从此,古蜀国和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一起,分离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的是躯壳,地下的是魂魄。
地上:当年修筑的石道,被称为金牛道,成为历代沟通川陕的主要通道;当年用于供奉神牛的地方,因事立名,就是今天成都市的金牛区。
地下:三星堆遗址。

蜀国已亡,但蜀人甚至蜀国的王族并未消失。《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惠王平蜀后“贬蜀王更号为侯”,
活下来的,大部分融为秦人,还有一部分在安阳王子率领下向南逃亡。
《诗经.召南》收集的是召公封地以南地区的民歌,据说就是蜀国之歌。其中《鹊巢》一诗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就是成语“鸠占鹊巢”的出处。秦人鸠占鹊巢,蜀人家破人亡,遥想蜀国安阳王子带着三万蜀人,扶老携幼、号泣于路,翻山越岭向更南方逃亡之时,是不是就唱着这首悲凉的离歌呢?
王子,请把你的悲伤,深深地埋藏,也许那南方的南方,还有你族人的希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5 11:10:52 +0800 CST  
本人在“中短篇原创征文”发新帖:历史军事小说《晚唐西域英雄记(图文连载,持续更新)》,欢迎大伙参观。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5 14:48:29 +0800 CST  
两个帖子将齐头并进,不会相互耽误。谢谢大家捧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5 15:31:39 +0800 CST  
6、安阳复国:越南的蜀人余音
2004年9月,一批越南考古学家走进三星堆,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三星堆文明,尤其是比较越南长睛遗址出土文物与三星堆的相似性。长期以来,考古界一直认为三星堆文明曾经波及越南北部,对越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春秋战国年间,古蜀国亡国后,蜀王子安阳王率领三万蜀人远走越南,建立瓯雒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6 12:38:12 +0800 CST  
上次损坏的文件终于重新整理出来了,现在把第四节,也就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节放上来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6 18:44:06 +0800 CST  
第四章节 以夏变夷:楚吴越和江淮地区的华夏化

1、南方的三国演义
春秋时代的南中国,小国林立,民族杂居,既有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也有异族建立的独立国家,其他散居杂处的蛮夷部落更是不计其数。这既是一片文明与野蛮并存的广袤大地,也是一个对抗与融合交织的激荡时代。
让我们的视线从西往东,依次看到的主要势力有:四川盆地的蜀国(异民族的独立王国)和巴国(异姓子爵诸侯国,夏朝分封);汉水领域的汉阳诸姬(姬姓诸侯国集团)和楚国(异姓子爵诸侯国);淮河中下游的淮夷诸国;长江下游的吴国(姬姓子爵诸侯国)和越国(姒姓)等。
位于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还要等到战国时代才融入华夏世界,有待下一章节讲述。春秋之世,列国争衡,南北都有着充沛的生命活力,北方固然是华夏文明的主体,但其政治和军事势力却也难以染指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上自成一体。在这个“南方世界”里,上演着楚、吴、越三国争霸的格局。
这场三国演义,肇始于春秋中期楚庄王称霸之后。当时楚国如日中天,北方诸候便在楚国后方扶持吴越作为制衡力量,从此南中国便上演了楚、吴、越三国演义的好戏。正是这三个国家的竞争角力,驱动着南中国的文明成型,并使最终的华夏化成为不可逆转的结局。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春秋的三国演义中,两个楚国人(巫臣、伍子胥)帮助吴国打败了楚国,另外两个楚国人(文种和范蠹)又帮助越国打败了吴国。看来在当时的南中国,楚国确实占有“以夏变夷”的文明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打到最后,还是楚国一统南方的原因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6 18:45:09 +0800 CST  
2、筚路蓝缕 洪荒奇迹:四大发明让楚国崛起
对于楚国的艰辛开国,《左传》这样引述楚人自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
这段话透露了三个重要信息,分别关乎地利、人和、天时:
第一,地利就是自然环境。楚国的开国之地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的山区,大家知道“披荆斩棘”是形容艰辛,荆山就是因漫山长满荆条而得名,绝对属于蛮荒艰苦之地,由此可见楚人在此开国之难,决无地利之便。
第二,人和就是社会地位和名望。楚国的开国之君是熊绎,《史记?楚世家》记载“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熊绎祖上是五帝之一高阳氏,夏朝末年被商人驱赶到湖北,商末率部参与武王伐纣,而在西周初年被封为子爵派到楚蛮之地。所谓“公侯伯子男”,子爵属于很低的贵族爵位,地盘只有五十里,可见也无人和之利。
第三,天时就是时代形势。“跋涉山川,以事天子”是说楚人尊奉周天子之命,行使武装探险殖民的任务,这可是个体力活加技术活,《左传》说这里:“犀兕尚多”,竟然到处犀牛暴走,可见是如同今日非洲的狂野大地。更要命的不是犀牛而是人,这可不是无人区,而是各种异族蛮夷星罗棋布,个个不是善茬,再加上周王朝在附近汉水流域分封的申、吕、曾、唐等姬姓诸侯国监视钳制,天时也不顺。
天时、地利、人和,一条也挨不上边,换别人一头撞死得了,但楚国硬是拔地而起,发达了!
这是为什么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6 18:45:58 +0800 CST  

楚吴越三国交界形势,吴楚两国为争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率先交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6 22:31:58 +0800 CST  
各种原因众说纷纭,但鄙人以为《左传》的这段话道出了关键:“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意思就是,楚国天天教育官员:人民生活不容易啊,灾祸随时可能降临,不能懈怠放松警惕啊;楚国天天教育官兵:胜利永远是过去时啊,你看那骄傲的纣王百战百胜却断子绝孙;楚国天天教育百姓:我们的祖先创业艰难啊,等等……总结起来八个字:“居安思危,忆苦思甜”。
看,这是什么境界?楚国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发明者啊!
如果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楚国崛起的思想保障,县制的发明就堪称楚国崛起的制度保障——且慢,课本不是告诉我们郡县制是秦始皇发明的么?
错,秦国那种功利主义的国家,最大的长处就是“拿来主义”。
公元前722年是《左传》记载的第一个年份,注定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这一年,楚武王吞并权国后,打破以战利品分封贵族、功臣的惯例,把权国旧地设置为直属王室的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直辖代替贵族分封。此后把征服地区设置为直属县,就成为楚国正式制度。终春秋战国之世,楚国王族一直保持着稳定统治,没有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类的权臣大乱,实有赖于县制发明对王室实力的保障也。后来各国相继学习,到了战国时代县制已成为主流。秦始皇所做的,就像他只是把秦赵燕齐修的长城联结起来一样,只是把各国已有的郡县设置重新整编确立而已。
除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县制改革,楚国的第三大发明就是“夷夏和谐的民族团结政策”。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82岁生日宴会上留下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咱们都耳熟能详了,但更关键的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但发明创造的根本是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楚武王发明县制的天才灵感,显然遗传自“集肌肉和智慧于一身”的爷爷:熊渠。
熊渠是楚国获得诸侯封号后的第四代国君。大家都知道西汉飞将军李广用箭射石头的故事,与李广同时代的古籍《韩诗外传》记载熊渠也有这本事。《史记?龟策列传》更怒赞道:“弈名善射,不如熊渠”,连射下九个太阳的后羿也比不上熊渠的箭术啊!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勇士的代称,比如《旧唐书》就记载唐时制度:“左、右武卫曰熊渠。”
但别误会了,熊渠可不只是个肌肉男,他更有着治国雄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7 10:31:05 +0800 CST  
楚国王族来自华夏文明,但下面的贵族、百姓却大多是荆蛮,周边也遍布杨越、淮夷等异族。按照周朝诸侯的老套路,楚国统治者应该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强制征服和同化蛮夷。但熊渠审时度势:一来蛮夷之人勇悍质朴、吃软不吃硬,与其弄得你死我活,还不如主动团结一起奋斗;二来汉水以北的姬姓诸侯国(史称“汉阳诸姬”)是楚国扩张的死对头,不但爵位比自己高,还是周天子的血脉亲戚,两方一有冲突天子就拉偏架,楚国继续扛着周朝子爵的名头就是自缚手脚。
于是他喊出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为表决心,熊渠决定进一步鄙视周天子:你周天子称王,那我就把三个儿子都封王,统治新吞并的江汉蛮夷地区。说起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只是军事改革,熊渠这一出简直就是灵魂革命啊。从此楚国在内统治蛮夷可以名正言顺,在外攻伐诸侯可以心安理得。虽然因此被嘲笑为“南蛮”,但内得民心、外得便利,扩张势头大大提速,还是划算的。
最后一项发明,其实应该叫做发现。那就是楚国发现了丰富的铜矿资源。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无论礼器、兵器还是生产工具都依赖于青铜。因此铜矿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但中国的铜矿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主要有四大产地:长江中下游的江西和湖北、河北与辽宁交界地区、甘肃、云南。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占据的湖北、江西北部、安徽南部地区,恰好就是最大的铜矿资源区。而青铜冶炼的另一项必需品锡矿,更几乎全部聚集于长江以南。这些地下矿藏,源源不断地化为楚军手中利器,成为楚国崛起的物质保障。
思想教育、政体改革、民族政策、矿藏发掘,有此四大发明,楚国的扩张势不可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7 12:14:00 +0800 CST  

楚国还是最早修筑长城的诸侯国。《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记载:叶县东面有故城一道,从鲁山县东至泌水,西达比阳,南北连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也称作长城。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7 14:13:27 +0800 CST  
长城为楚国提供了牢固的战略保障,历史记载,公元前656年的齐桓公诸侯联军、公元前624年的晋国军队、公元前557年晋国的荀偃军队,都在楚长城前无可奈何,撤军而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7 14:14:37 +0800 CST  
2、楚征淮夷,与吴相遇
春秋时代的楚国,扩张方向主要是北方和东方。
北方是华夏诸侯世界,在吞并汉水以北的汉阳诸姬、进占南阳盆地之后,楚国继续北进攻击郑、宋等中原诸侯,甚至是周王室领地。但这引发了北方诸侯的强烈反弹,齐、晋等北方大国先后挺身压制,使楚国北进遭遇瓶颈。
北方不亮东方亮。不幸连遭齐桓、晋文两次棒喝的楚成王,转头向东方一看,乐了:还是这边好欺负啊!
从楚国向东是淮河流域,居民主要是两支东夷族群:淮河以北是偃姓东夷诸国,以徐国为首;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是史称“群舒”的东夷诸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7 19:12:11 +0800 CST  
这两大族群与华夏交流频繁,文明程度也较高,还曾试图与周王朝争霸天下。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时期,徐国君主徐偃王就率东夷联军进逼黄河,逼得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多达三十六个诸侯向他朝贡臣服。后来周穆王派出王师与楚国联军,才打败了徐偃王。到了西周晚期,周室衰落,淮夷势力再次复兴,扩张到了淮河上游地区,建立了江、黄、樊、养等国,并与北狄南侵形成的隗姓弦国等结为姻亲盟邦,与陈、蔡等华夏诸侯交错而居,相互竞争。但是,进入楚成王时代,淮夷诸国已经不复当年之勇,散沙一盘、各自为政。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7 19:12:58 +0800 CST  
北伐受挫的楚国趁虚而入,全力东征。公元前655年,楚国消灭了弦国,弦国君主逃到亲家黄国;公元前649年,楚军又顺藤摸瓜灭了黄国,在淮河上游建立了稳定基地;公元前646年开始,楚人继续向淮河中游的淮夷老家进军,吞并英国(不是欧洲的英国,而是安徽的英国),击败偃姓淮夷老大徐国。当时霸主齐桓公一看楚国有一统淮域的势头,秉承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发兵救徐,才暂时阻止了楚国在淮河的扩张。
楚穆王杀父自立后,面对称霸的晋国不敢造次,于是继续检软柿子捏,重新启动东进政策。公元前624年,楚军包围江国国都,因晋国出兵干涉作罢,但旋即在第二年卷土重来,一举吞并了江国。至此,号称“江淮四嬴”的江、黄、樊、养四个淮夷之国均已灭亡。为了这江国的灭亡,远在西北的秦穆公还穿上丧服哀痛了一番,因为秦国先祖和山东境内的郯国、莒国,以及这“江淮四嬴”都是东夷少昊族的后裔,算是同姓之戚。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7 20:13:42 +0800 CST  
@环球阿浩 2012-03-27 16:48:20
@叶落如刀 2012-03-05 18:13:24
呵呵,门庭冷落啊,不过这是自己想写的东西,一定会坚持写完。谢谢看帖的同学们。
-----------------------------
好文章 有才华
幽默风趣 浅显易懂而又全面深刻......
-----------------------------
谢谢阿浩的支持,这正是我想追求的风格,希望能有进步,呵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27 20:43:31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