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hyflux12345 2789楼 2013-02-18 08:58:08
周一看望!刀兄好勤快啊

-----------------------------
呵呵,送兄台坐沙发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18 12:43:39 +0800 CST  
@hyflux12345 2795楼 2013-02-19 10:38:25
回复第2794楼(作者: @从前的小魏 于 2013-02-19 00:40)
楼主对沈惟敬的评价与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的评价不一样,从这点上看,鄙人觉得,楼主的价值观……
==========
同感,明月完全把沈看成一个混混,但是我倒觉得沈真是个人才

-----------------------------
即便说沈惟敬是个混混,朝堂之上的很多人不也是混混么,只不过混的地方不一样罢了。
我从不对任何一个人下简单的断论,每个人都有其黑暗,也有其光芒。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19 12:51:13 +0800 CST  
@太不像话了d 2796楼 2013-02-19 12:26:38
楼主 ,元朝和清朝写不?

-----------------------------
考虑到本书的主题,目前的打算是,元朝只写宋末元初、元军征日和元末明初三部分。至于清朝嘛,会写清军入关之前的故事吧,入关之后的事情不想置笔。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19 12:55:00 +0800 CST  
6、碧血染碧蹄
由于三面环海,朝鲜的冬天和辽东不同,气温低而雨水多,二月中下旬就开始进入春雨季节。届时天气潮润、道路泥泞,明军的骑兵和火炮都将行动艰难。所以李如松必须和时间赛跑,抓紧一切进攻的机会。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明军克复平壤后,立即分道南下,横扫倭贼,一举收复朝鲜北部的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朝鲜一共八道)。2月19日,李如松派弟弟李如柏率几千骑兵进逼重镇开城。所谓的“战国第一智将”黑田长政统率两万大军坐镇,信誓旦旦地要与城共存亡,结果出城打了一仗自损五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这仗真没法打了,黑田长政也不吹牛了,第二天就弃城南逃去了王京。战线重新推回了三八线。
与此同时,丰臣秀吉下了固守王京的死命令,还把“五奉行”(相当于丰臣政权的内阁)中的三位即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增田长盛派到王京督战。日军也紧锣密鼓地调兵布防,王京城内已经云集了加藤清正的第二军团、黑田长政第三军团、岛津义弘第四军团、宇喜多秀家的第八军团以及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残军,总兵力4万人。而且还有小早川隆景率第六军团、羽柴秀胜率第九军团两支生力军赶来支援,援军兵力高达3万5千人。
明军收复开城后,朝鲜王室从义州迁回平壤,朝野的心情从跌停板直接冲回涨停板,上至朝鲜王李昖、宰相柳成龙,下至一般朝鲜士民,纷纷请求明军挥师南下收复王京,柳成龙甚至拿来情报说王京倭寇主力“不日将渡海逃亡”。李如松心下有些犹豫:日军新遭大败,必然收缩兵力聚守于王京一带,而明军无论兵力还是粮草弹药都大为不足,该如何制敌呢?
但朝鲜君臣的盛情难却,又有东征的职责所系,他还是毅然出兵了。正月24日,李如松委派七千明军留守平壤,其余几千人马分驻关隘,自己亲率剩下的两万多明军、八千朝鲜军,进驻开城前线。如此一来,三八线两边重兵云集,日军7.5万人对阵明朝联军3万人,兵力对比刚好和平壤战役掉了个个。

李如松刚在开城打了个盹,就着手布置军事。正月25日一大早,他派查大受和朝鲜防御使高彦伯率骑兵六百,前往王京方向侦查敌情。由于日军放弃了沿线据点,骑兵队一路畅通无阻,直奔到离王京仅有二十里的砺石岘。恰巧,日将加藤光泰领着巡逻队也到了这里,两边立即开打,占据优势的明军斩杀了百名倭寇,余下残部逃回王京报信。
啥,明军这么快就来了?王京顿时炸了窝。加藤光泰好歹也是个藩主大名,想靠吹牛掩盖败绩,于是添油加醋说来了数万敌军。日军将领赶紧会商。石田三成为首的三奉行是奉了丰臣秀吉保住王京的最高指示来的,于是主张据城防守;武将们却受了平壤之战的耻辱刺激,又被皮厚的加藤光泰一阵煽动,都叫嚣着要出城反击。两边僵持不下时,老将小早川隆景说话了:“城内军粮不多,难以长期坚守,不如出击决一死战。”
小早川隆景家世显赫,他是从毛利家过继给小早川家的,脚踏两大豪门,亲侄子就是五大老(战国结束后的五大诸侯)之一的毛利辉元。他与丰臣秀吉的交情也很铁,当年织田信长被刺杀时,丰臣秀吉正和毛利家干仗,正是由于小早川隆景的从中说和,丰臣秀吉才能避过毛利家的追击,回军争夺霸位。丰臣秀吉甚至把亲外甥送给他当了养子。更何况他年已六十,身经百战,一贯享有“智将”的美誉。所以诸人都顺从了他的意见,决定大举出击。
数万明军当然是子虚乌有的事,但日军诸将信以为真。刚从平壤逃回的小西行长和大友吉统两人负责守城,其他诸军依次出动。小早川隆景特意派义子立花宗茂为前锋并扬言:“立花家三千士兵足以匹敌他家一万”。此人确实了得,日本人的评价是“东有本多忠胜(德川家康的爱将),西有立花宗茂,俱为天下无双的大将”,丰臣秀吉更夸奖他为“刚勇镇西第一 忠义镇西第一”。他的三千本队俱是百战精锐,半个月前刚在龙泉山城击溃了八千朝鲜义军,士气正旺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19 13:00:42 +0800 CST  
立花宗茂连夜率三千两百人马出发,于27日凌晨两点进抵砺石岘附近。当侦察队发现明军还驻守于此时,立花宗茂大喜过望,一面通知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等主力赴战,一面排兵布阵,派十时连久率七百人为先锋,小野镇幸率五百人为中军,他自己和弟弟率二千人后续。凌晨六点,日军三阵依次发动突袭。
倒霉的是,日军袭击的不只是查大受的六百人,而是近三千骑兵!原来李如松接到前方捷报后,已考虑到日军反击,于26日派孙守廉、祖承训、李宁三将率精骑两千赶来增援。两军兵力相当,日军占了突袭的便宜,明军拥有骑兵的便利,各不相让、激烈厮杀。立花宗茂亲自披挂上阵,史载他浑身被射得像刺猬一般,幸好盔甲质量过硬。天亮以后,黑田长政率领九千援军赶到,日军攻势大盛。明军遂相互掩护、梯次后撤,退守到地形有利的望客岘。
望客岘是一座江河环绕的小山,南面是通往王京的平原旷野,北面就是一直绵延到平壤的莽莽群山。明军抢占了山头高地,下马布阵步战,又架设起随军携带的轻便小炮和连发火箭,对着追兵一顿猛轰。日军在平原上无处躲藏,阵型一时大乱,激战许久也奈何不了小小山头,号称“黑田二十四将”之一的久野重胜也被射杀。但打到十点钟时,耐不住倭寇人多不怕死,明军火器弹药用尽,竟被十时连久的先锋军突入阵地,大队日军趁势全线进攻,形势顿时严峻了。
说时迟,那时快。正当立花、黑田两军即将合围时,只见大队铁骑突然从北方的山峦间奔涌而出,如闪电惊雷般横扫入日军阵中。望客岘上的明军望见旗帜,都惊喜欢呼起来:“提督大人到了!”

来者正是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原来他派出祖承训等两千援军后,即率明军主力出了开城,前移到距王京一百二十里的坡州。27日清晨,他率副将杨元、张世爵、李如柏、李如梅等高级将领及三千精骑,亲自南下勘查地势敌情。战后的日本史料认为,身为主帅的李如松一定带来了全军主力,参战日军将领也借此大为吹嘘。其实正如现代管理学的一句名言“让听得见炮火的人作决策”,老李家一直有轻装下基层、身先上火线的传统。当年李成梁和蒙古、女真大小数百战,经常甩掉主力拖累,只率几千亲兵远袭敌营,史书上还专门有个称呼叫“捣巢”战术。有其父必有其子,李如松也是这风格,最后也是因此牺牲在蒙古人的手里……
走到离王京九十里的马山馆时,李如松留了个心眼,让杨元领兵一千留作后援,万一有事方可相互呼应。当他望见望客岘上的激战后,当机立断发动冲锋,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把日军先锋和大队分割开来,先锋官十时连久在日本被誉为“生摩利支天”(印度教里的战神,本日本武士奉为守护神之一),结果也被当场斩杀。
被围的查大受、祖承训、李宁等将都是李成梁一手栽培的亲信,很多还是李家家丁出身,和李如松名为上下之职、实有主仆之情,如今见到李大公子亲自来援,无不感动激跃、士气大盛,于是也转入反攻。铁骑纵横间日寇灰飞烟灭。突前的立花宗茂部队被明军前后夹击,损失尤其惨重。根据立花家族的记载,立花宗茂出征朝鲜时重金打造了两百个金箔头盔,只赏赐给近侍的亲信武士佩戴。明军光这种金盔武士就斩首二十多级,连主帅身边掌管旗鼓的“旗奉行”池边永晟也被击杀。两个月后日军被迫撤离王京时,石田三成检点兵数,发现立花宗茂能出动的军队仅余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可见此战损失之惨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19 13:01:44 +0800 CST  


来者正是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19 13:10:39 +0800 CST  
李如松击退日军、救出部将后,深知敌众我寡、不可恋战,于是一面派飞骑召唤杨元,一面带着全军后撤。一路上边打边撤,近午时分退到了碧蹄馆。此时王京的日军也倾巢而出,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毛利元康等部蜂拥而至,碧蹄馆战场的日军已近四万之众。
碧蹄馆位于王京以北四五十里,本是王京到平壤官道的一个驿站。此地已渐入山区,东西是山丘夹峙,道旁水田密布,使得骑兵的机动优势大为弱化。所以日军主力终于追上明军,随即爆发了空前惨烈的野战。
根据明治维新时代出版的《日本外战史》记载,石田三成被明军的善战震慑,力主撤退以避兵锋。小早川隆景却道“此时撤军,彼若追击,我军则进退维谷,今日之战,我军必并力向前”,真是浪费了他的慷慨豪言,不到四千的明军怎么追击他的三万大军啊!不知实情的小早川隆景,隆重地布置了他的“主力会战”:他亲自督率本部八千人正面进攻,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的一万人马殿后跟进;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筑紫广门等部从东侧上山,夹击明军左翼;立花宗茂从西山向明军右翼迂回。
十一点左右,遮天蔽地的数万日军从三个方向发动围攻。事后李如松形容为“贼众接续愈添,分布沿山遍野,由两山夹空将我兵围住”。身陷如此凶险处境,他也绝不受制于敌,竟然集中两千精兵打起了对攻反击,大出日军意料之外。明军骑兵猛冲小早川隆景的左翼部队,几乎将敌人一举击溃,日本史料形容为“恰如海潮涌至”。小早川隆景不得不把右翼也调往增援,拼死近身恶战。殿后的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也急忙赶来助战。此时日已正午,阳光之下冰雪消融,以寡敌众的明军骑兵陷入泥泞地形,也只好撤回本阵防御。

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的部队也投入正面战场,人多势众的日军开始逼入明军战阵。战至下午,连李如松也亲自上阵,根据参战的朝鲜官员记录,李如松“与手下骁将数十人亲自驰射”,副总兵(相当于军长衔)张世爵、李如柏、祖承训,参将(相当于师长衔)李宁、查大受等高级将领也都手持白刃近身肉搏。游击(相当于团长衔)李有异更是一马当先,一刀斩杀日将久野重胜,并率部击破了小早川军前锋大将井上景贞。最后他也身陷重围壮烈牺牲。将无贪生之意,士有必死之心。备受鼓舞的明军将士奋勇出击,终于把正面日军打出营外。
此时,西侧的立花宗茂军又乘虚猛攻,其猛将安东常久号称立花家的十二高手之一,并把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作为家训。他凭着悍劲直冲明军中军,竟然一直冲到了李如松的面前。但“豺狼来了有猎枪”,远处的李如梅有百步穿杨的箭法,扬手一箭就射穿了安东的咽喉,立花军见之无不心惊。另一员悍将小野成幸杀得性起,干脆脱去盔甲赤膊前冲,结果也被辽东骑士的弓箭射成了死刺猬。立花宗茂部再遭重挫,不得不彻底退出战场,由黑田长政部队接替了位置。
号称最强战队的立花宗茂也不过如此,东侧的日军部队更不用说了。碧蹄馆东侧有小河阻隔,最是泥泞难行。第一梯队的小早川秀包刚要冒头,就被明军的密集箭矢压制在山脚和小河之间,只有卧在泥地里打滚的份。好不容易冲上去的敢死队,也被明军的三眼火铳轰翻在地。苦战良久,小早川秀包见有八名家臣丧命,连家老(大名的首辅重臣)横山景义也横死阵前,只好沮丧地撤下火线。后续的毛利元康身为第七军团代理总大将(毛利辉元已告病归国),却一直没打上什么大仗,这次憋足了劲立功,勒令毛利家的武士们无畏冲锋。此时,激烈的阵地攻防战从正午延续到下午四点,明军久战疲惫,前锋部队甚至浴血奋战了十个小时之久。面对源源不绝的生力日军,李如松还能支撑下去吗?
李如松的面庞被红血和硝烟染得森然吓人。但他的双眼依然沉毅坚定:
孙子有云,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向死而生,决死得存,士之所谓也!
杨元,我等着你!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0 03:47:59 +0800 CST  
北方烟尘起,壮士又复来。
正当碧蹄馆明军作最后决死时,北方的天际杀声震天,官道上马蹄动地。杨元部队终于到了!虽然只是一千骑兵,但日军早已被明军的强悍折磨得要死要活,战斗意志也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被杨元突然一冲,正在进攻的毛利元康部队立时败溃。根据《立花家纪》记载,最惨的还是小早川秀包,休息够了正带着人马重新上阵,还没和李如松接上火呢,就被杨元的骑兵直接杀进了本阵,连他本人也被击伤落马,险些被明军割去首级,幸亏手下武士拼命护主才捡回一条性命。右翼两军溃败后,其他各军也纷纷后退集结,转换成了防御阵型。
和杨元会师之后,李如松战意不减,下令趁日军慌乱、不明虚实之机整军反击。于是战争史上的一幕奇观出现了,几千明军大张旗鼓、虚张声势,竟然逼退了几万日军,把战线又向王京方向推进了十多里。直到李如松遥望南方,又有大队日军从王京赶来赴援,众寡悬殊之势愈演愈烈,于是转而整军北撤。日军诸将惶然震惧,也不敢贸然追赶。只有立花宗茂这个二楞子打红了眼,再次率军出击,结果被杨元的生力军打了一个满地找牙,先锋户次镇林(战国名将立花道雪的亲侄子)战败身亡,余者只能怏怏退回。
下午五点多,映衬着冬日夕阳的蒙蒙血晖,明日两军各自踏上归程。此役日军坐拥至少6:1的优势兵力,却最多和明军打了个平手,损失更是倍于明军,再怎么也说过不去。但小早川隆景老奸巨滑,深谙“化腐朽为神奇”的技巧,上书给丰臣秀吉说“击败明军数万,斩首六千”云云,哄得丰臣秀吉喜出望外,把小早川隆景召回国内升为“大老”。其余诸将也都得到封赏。但他们内心也全然明白:纵然是装备火枪的优势步兵,也无法在野战中战胜骑兵。此后,日军再未敢在野战中主动挑战明军。
从明军的角度来看,从砺石岘到碧蹄馆的一系列战斗只是一场野地遭遇战,前后参战的最多只有5600名辽东骑兵,在明朝辽东军的战史上再普通不过了。根据李如松的奏报,明军在战斗中阵亡二百六十四人。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李如松回到坡州后检点兵马,发现亲卫队的子弟兵折损过半,也不由痛悼一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0 03:49:54 +0800 CST  


北方烟尘起,壮士又复来。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0 04:30:26 +0800 CST  
@hyflux12345 2809楼 2013-02-20 16:42:53
刀兄对李如松收复朝鲜之战不吝笔墨啊,我也在想若李如松不是英年早逝,后金有机会入关不?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惜哉

-----------------------------
纵观明末战史,先不说政治和经济原因,明朝之所以灭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能打的部队都被清军骑兵在关外的野战中一一消灭,否则的话,以李自成的实力是难以攻占北京的。后期的袁崇焕虽然善于守城,但毕竟是文官出身,并不善于使用明朝的最后一支精锐—辽东骑兵。李如松既是骑兵名将,又是辽东军实际上的世袭首领,在他的统帅下,辽东骑兵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足以抑制清军了。如果他还在世,应该讨论的就不是清军能否入关,而是努尔哈赤敢不敢扯旗造反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0 19:46:27 +0800 CST  
@hyflux12345 2812楼 2013-02-21 14:16:18
回复第2810楼(作者: @叶落如刀 于 2013-02-20 19:46)
@hyflux12345 2809楼 2013-02-20 16:42:53
刀兄对李如松收……
==========
诚然,若如松在,萨尔浒之战必为总指挥,那结局就不是后金由此开始逐步控制辽东威胁关内了。不过李家和努尔哈赤到底有没有互相勾结,姑息后金威胁大明借以成为辽东土地主呢?毕竟萨尔浒之战仅李如柏所部得以幸免是不是有什么内幕呢?

-----------------------------
简单地说,李家和满洲人的关系,可以参照唐代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与契丹、奚人的关系,既有对抗的一面,也有互相利用的一面。
个人观史的感觉是,自李成梁崛起后,随着战功的积累,李家父子亲信一手掌控了辽东军权,他们和辽东将士的关系名为干群,情犹主仆,俨然形同一方诸侯。由于辽东即是边防前线,又毗邻京城,所以朝廷官员对其多有警惕和抑制的想法,甚至担心重演唐朝的藩镇之乱。不过万历帝深知良将的重要性,所以对李家一直鼎力支持,几乎快赶上明让沐家世镇云南的恩宠了。等万历帝死后,朝廷即开始着手瓦解李家的势力,从此辽东军失去了主心骨,无论是熊廷弼、孙承宗还是袁崇焕、洪承畴,这些人纵然能力出众,但终归是外来户,对辽东军的掌控力和凝聚力都远远不如李成梁了。所以,后来明军在关外几次和清军进行主力会战,辽东军始终未能发挥主力作用,甚至多次率先奔逃,导致战局崩坏,和李成梁、李如松时代判若两军。而李如柏以及李家培养出来的那些辽东军将领,事实上也的确逐渐演变成了以家族利益为重的军阀化集团,他们和满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简单的敌友之别。
吴三桂开关迎清,看似偶然事件,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哪。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1 16:58:29 +0800 CST  
7、奇袭龙仓,以战促和
从碧蹄馆回来后,李如松率军在马山馆暂时休整。28日晚,他从坡州召集来参将李芳春、孙守廉的5000骑兵和步兵、火炮部队,准备再次进击。但天有不测风云,此后数日天降暴雨,一片洪荒泥泞。根据日方史料记载,当时王京的积水居然能淹过马腹。城里的日军还可以躲雨歇息,城外的明军就难过了,战马难行、辎重难运,连攻城的火炮也成了摆设。最大的麻烦是,因为水土不服,明军战马爆发了马瘟,据朝鲜后勤总监金命元统计,病倒的马匹高达一万一千余匹,几乎一半的骑兵失去了战斗力。随后明军探子传来准确情报,城里倭寇竟有五万五千人之多,比攻城的明军还多多了。
天时、地利、人力尽皆不利,李如松只得暂时回军开城,再作计议。到了2月中旬,又传来加藤清正部队从咸镜道南下的情报,大有乘虚袭击平壤的迹象,朝鲜王室一日数惊。李如松闻讯立即率精锐奔赴平壤布防,迫使加藤清正转向退往王京。
2月10日,连绵的大雨终于停歇,日军得知明军撤离,正在庆幸呢,却突然得知一支朝鲜军占据了幸州山城。领军的朝鲜将领叫权栗,其父曾任朝鲜宰相,自己却不乐为官,直到日军侵入才出仕勤王,时已55岁。巧合的是,他和李舜臣两人都在西南部的全罗道作战成名,分统水陆两军,可谓朝鲜的“全罗双璧”。如今权栗收到配合明军收复王京的指示,便带着三千人马北上袭占了幸州。这幸州山城位于王京以北三十里,是一座破败已久的小城,但扼守着通往碧蹄馆方向的官道,算是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刚被冻雨窝得发霉,没想到朝鲜人也敢顶到鼻子尖前,于是决定拿幸州练练手。2月12日,宇喜多秀家为帅,集结各部大军两万多人,浩浩荡荡涌到城下。上次碧蹄馆之战,小西行长畏惧明军不敢出阵,这回以为朝鲜人好欺负,于是抢着当先锋。谁知幸州山城三面被汉江环抱,只有南面缓坡可以攀援,权栗利用地利又在坡上挖了一道壕沟、立下两道木栅,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小西行长见势不妙、赶紧开溜。文官监军石田三成也来凑热闹,接着攻打,搞得自己也挂了彩。惨烈的车轮攻坚战一直打到黄昏,幸州城里的几千民众也纷纷持刃助战,军民一心全无敌,日军最终战败撤退。权栗也声名大振,后升任朝鲜全军总司令官。

明军是猛虎,连朝鲜军也成了雄狮。这仗还怎么打呢!至此日军士气更加低落。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二月底,日军又听到晴天霹雳:三十里外的幸州打不破,连五里外的龙山仓也被明军摧毁啦!
这龙山仓位于王京北郊,本是朝鲜王室的库藏重地。日军在此修筑了十三座大仓,,囤积军粮数十万担,堪称全军的命脉。为保万全,名将加藤嘉明亲率五千精兵镇守。这加藤嘉明成名已久,早在丰臣秀吉夺取霸权的“贱岳之战”就立下殊功,和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称为“贱岳七本枪”。他自恃勇武,又知明军分兵平壤,故而骄纵松弛。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查大受、李如梅竟率数百轻骑奔驰百里,一举袭破了龙山大仓,用火箭把十三座粮仓、数十万军粮全部焚毁。等加藤嘉明回过神来,明军早已全身而退了。李如松这一招,大有曹操夜袭乌巢、决胜官渡之神采,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军事统帅的战略眼光:既然你人多,那吃的也多,我就四两拨千斤、趁你不备打你的后勤!
龙山之捷意义重大,连大明朝廷也颇为振奋。本来朝中有些言官还对李如松指手画脚,指责他“拥兵不进、贻误战机”,这一来也说出话了。27日,内阁首辅王锡爵发函到开城明军大营,下达了组织结论:“前日朝中谏官议论如松得失,经查多有不实”,并指示道“今贼粮尽焚,再筹不易,则我胜算在手,当徐以图之。此坐而制敌之策,朝廷不责公以速战也。” 29日,万历帝又亲自派人到朝鲜慰问三军,宣读圣旨曰:“尔等东征将士不避艰险,先收平壤,再捷开城,朕深嘉尔等之功,今贼众尚多,尔等悬军深入,急切难胜,饥寒暑露,疾病死伤在所难免,朕甚是痛心,发一千五百金优恤。”
日军上下难以想象,刚经过碧蹄血战的明军,竟然又打到了王京五里之地。而且来无影、去无踪,骑兵之利展露无遗。再加上粮草的丧失,日军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负责监督全军的石田三成不得不从大局出发,劝告丰臣秀吉和谈。而日军武将也坐困愁城、无力反对,根据日方史料《日本战史》的保守估计,此时王京日军还剩下5.3万人。其他各地的日军加在一起不到九万人,比入朝之初减员比例已高达40%。
让日本人喜出望外的是,和谈建议得到了明朝的正面回应。朝鲜方面对此嘟嘟囔囔,颇有怨言。但他们既不能保障后勤粮草,又不能组织大军助战,连炮弹、战马之类的军需物资也无力供应,哪还有资格逼着三万多明军去攻打九万倭寇。其实,除了前线的实力对比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辽东形势的恶化:一是察哈尔蒙古的入侵,二是建州女真的崛起。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1 17:04:40 +0800 CST  


朝鲜军死守幸州,总算雄起了一回。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1 17:05:47 +0800 CST  
自隆庆和议之后,蒙古俺答汗及其后裔向大明称臣,从陕西到河北的华北边防一时缓和。但察哈尔部落(明史称“插汉部”)一向自诩为成吉思汗嫡系后裔,不满俺答汗一系独霸汗庭,于是东迁到呼伦贝尔草原。从呼伦贝尔草原出发,沿着西辽河河谷穿越大兴安岭就是比邻辽东的科尔沁草原,这里的科尔沁部落(明史称“喀喇哈部”)一向不服明朝管束。两部从此联手侵掠辽东各地,几乎年年内犯,少则一两万骑,多则十万余骑,成为明朝后期主要的蒙古边患。特别是李成梁退居二线后,东蒙两部更显猖獗,到了公元1594年四月,科尔沁部首领巴图尔甚至率五万铁骑围困了辽东首府辽阳,兵锋直指山海关附近的锦州,随后又招引察哈尔部八万骑兵助战。万历帝紧急启用宿将董一元,用空营诱敌、伏兵突击之策打败科尔沁军,方才解了大急。但此后一直到后金称霸东北,察哈尔和科尔沁部一直牵制了辽东明军主力。
如果说蒙古是近忧,女真则是大患。自从努尔哈赤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后,就心怀异志、扩军谋叛。早在1592年9月,努尔哈赤听说日军侵朝,就遣使朝鲜扬言道:“建州卫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惯战……愿意出兵征杀倭奴,报效皇朝”。当然,他为明朝效劳是假,想趁机来朝鲜捞一票是真,自然被拒绝了。但努尔哈赤也没闲着,趁辽东明军主力入朝作战之机,他大肆兼并女真诸部,到1593年九月爆发了著名的“九部联军之役”,努尔哈赤在古勒山(今辽宁新宾县)一举击败其他九个女真部落的联军,走出了统一女真诸部的关键一步。

明朝后院起火,救火队辽东军自然急着回老家救急。不得不暂缓对朝鲜的投入。3月10日,特派负责朝鲜事务的经略大臣宋应星报告兵部:“王京敌众城坚,道路艰难,我军急切不可下。闻倭人欲求和封贡而去,不若派得力使者与之斡旋,因势导以复王京”。3月18日,万历帝召集朝议,拍板道:“若假此退贼,可不复血刃,免我***将士劳苦,倭如恭顺,赦不穷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1 17:08:50 +0800 CST  
于是,在兵部尚书石星的委派下,和平使者沈惟敬再次上阵,抵达王京。这次有李如松的大军撑腰,他的腰杆更硬了,直接要求日军退出朝鲜并交回俘虏的两位朝鲜王子。石田三成一听:这一来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几万将士的性命就白扔了,丰臣秀吉的面子往哪放啊!他赶紧表白,说没有丰臣秀吉的命令,日军不敢撤回日本。于是双方讨价还价,商定日军先送还两位王子及所有被俘朝鲜官员,并且撤离王京。同时明朝使者到日本会见丰臣秀吉,以敲定最后的版本。
4月18日,还没等到丰臣秀吉发话,日军就慌里慌张地撤出了王京,因为逃得匆忙,连剩下的八万多石粮草也留给了明军将士。李如松率明朝联军步步紧逼,19日就进城接收,随后又分道进兵。日军又在忠州的鸟岭布置重兵。这鸟岭号称朝鲜第一天险,海拔高达1017米,崇山峻岭间只通一条羊肠山道。当年朝鲜名将申砬因为放弃鸟岭不守,才让日军长驱直入攻陷王京,自己也兵败自杀。日军当然不会重复对手的错误,决心死守鸟岭,阻止明军进入王京以外的地盘。
此时恰好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军赶到朝鲜。他老爹刘显本是江西南昌人,年轻时逃荒到四川安家,后来成为东南抗倭名将。刘铤子承父业,长期领兵镇守巴蜀,手下一支川军骁勇善战,曾打得不可一世的缅甸人溃不成军。朝鲜战争爆发后,他率五千名四川步兵兼程北上,硬是靠两条腿走了万里路。就像抗美援朝时的四川籍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一样,刘铤和他的川军绝不拉稀摆带,一到朝鲜就要求主攻鸟岭。川军虽然只有五千人,但一直在巴蜀、云贵、缅甸的山区作战,个个是山地战老手。他们攀越山岭如履平地,把日军吓得目瞪口呆,一番恶战下来大破敌阵。正面激战之时,辽东军的查大受、祖承训也趁机迂回到鸟岭侧翼。日军两面受敌,慌忙弃关南逃。川军和辽东军就此展开进军竞赛,分别攻占了南部四道的绝大部分地区。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一年前日军从釜山登陆,如今近十万日军又只能龟缩在以釜山为核心的几个沿海据点了。

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后,谈判进程就快多了。沈惟敬一路监督日军南撤,然后于5月8日前往九州名护屋城面见丰臣秀吉。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隆三位奉行和小西行长也一同回国参与谈判。老来昏聩的丰臣秀吉一直被前线日军的“捷报”蒙骗,还以为是明朝求和来了,于是大大咧咧地提出“和平条件七条”:
一、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二、发展勘合贸易;三、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四、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五、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六、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七、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罗罗嗦嗦一大堆,说白了最关键就是三点:第一条是要明朝和亲,第四条是要朝鲜割地,第五条和第七条是要朝鲜称臣。
开什么国际玩笑!他还以为坐了时光穿梭机,来到清朝末年了啊!纵然万历年间也算明朝晚期,但大明王朝可是铁骨铮铮,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样的条件,也亏丰臣秀吉想得出来!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长一看和议要泡汤,赶紧私下找到沈惟敬商量。对沈惟敬来说,最重要的责任是为恩公石星分忧,先设法把朝鲜战事缓下来再说,至于丰臣秀吉的屁话就当屁一样放了就行。于是,两边的谈判人员达成了外交史上空前绝后的合谋:小西行长向丰臣秀吉报告说明朝使者同意七条建议;沈惟敬向明朝回报丰臣秀吉愿意称臣、请求册封,甚至伪造了日本降表。随后,小西行长又代表日本遣使北京,提出明朝正式册封后,就撤离朝鲜全境,甚至可以献出对马岛。
对这样的条件,大明和朝鲜都挺满意。接下来就是冗长繁杂的外交事务和礼仪安排了。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凯旋班师,加爵太子太保,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只留明军五千人留守朝鲜、监督停战。到1595年九月,日军也大部撤退回国,只待受封之后就全数回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1 17:13:45 +0800 CST  


明军收复王京(首尔)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1 17:23:46 +0800 CST  
8、二度倭乱,血战南原,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两年时间。公元1596年春,明朝终于派出了册封使团。从一开始,这次出使就屡遭变故,似乎预示着未来的阴霾。册封使临淮侯李宗城是明初名将李文忠的九世孙,却全然没有祖先横行朔漠、扫荡蒙古的英气,在抵达釜山日军大营时,因为发生了一次小冲突,就吓得逃回了朝鲜忠州。万历帝大怒,将其逮捕下狱,改命都指挥使杨方亨为团长。8月初新团再次出发,直抵日本九州名护屋城。
其实无论李宗城还是杨方亨,都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他们不懂日语,也不熟悉倭情。副使沈惟敬才是关键人物。他一到日本就和小西行长密谋,商量着怎么把这出戏演下去。小西行长明白,如果重演足利义满向大明称臣的故事,把面子看作天大的丰臣秀吉是绝不会接受的。于是,他打算安排自己的心腹宣读明朝诏书,设法把明朝册封的条款含糊过去。9月3日,在金碧辉煌的名护屋城里,丰臣秀吉志得意地召集了德川家康、毛利辉元等各大诸侯,以及手下的文武百官,兴高采烈地穿上明朝的赐予的官服,准备好好地显摆显摆。但当明朝使团拿出册封诏书后,一个变数发生了:负责译读的竟然不是小西行长的人,而是个日本和尚!
和尚可不管俗世的弯弯绕,直接朗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固藩卫于***,尔其念臣职之当修……钦哉!” 这份诏书至今还收藏在大阪博物馆。
丰臣秀吉的笑容逐渐僵在脸上,最后勃然大怒道:“日本国,我欲王则王,哪需要明朝册封!”他本以为是明朝乞和,谁料自己却稀里糊涂地穿上了明朝臣子的衣服!当时全国显贵云集,这个脸真是丢大了。他恼羞成怒,当即下令再度开战。
其实,汉字是当时日本朝廷的官方文字,丰臣秀吉早已自学成才,至今还保留着他全用汉字写成的奏章呢。所以无论如何,诏书的内容是瞒不过他的。他之所以愿意和议,未尝不是缓兵之计。和谈的两年正好给了他重整军备的时间呢。

有了上回血的教训,日本民众还是长了点记性,对出兵态度消极。葡萄牙传教士弗洛伊斯记载:“人们非常厌恶征集壮丁赴朝,认为那无异于送死。妇女们相聚抽泣,因为她们感到男人将一去不回,自己会被迫守寡。不安和叹息充满全国。”但日本社会是严酷的封建领主制,老百姓形同农奴,连取姓的权利都没有,法律还公然授权武士可以砍死“刁民”。所以丰臣秀吉一声令下,战争的车轮还是不可避免地重启了。从公元1597年二月开始,十二万日军陆续渡过朝鲜海峡,会合留守海滨据点的部队后,共计陆军141490人、水军22100人,磨刀霍霍要再度杀向朝鲜腹地。
虽说日军士气不高,但架不住朝鲜无能。这几年里,按理说朝鲜朝廷应该精诚团结、整军备战,不说报仇雪恨,至少得长点记性嘛。可惜议和刚开始,党争的老毛病就又犯了:话说东人党党首柳成龙推荐的李舜臣战功卓著,其他派系深恐东人党一党独大,于是群起弹劾李舜臣,进而还想绊倒柳成龙。偏偏另一位水军老将元均也嫉妒“平步青云”的李舜臣,诬陷李舜臣有通倭不臣之举。里应外合之下,李舜臣逐渐失去朝廷的信任。就在日军渡海前夕的1597年一月,庆尚道右兵使金应瑞自称得到日方内鬼情报,日将加藤清正将会轻装渡海,请李舜臣出海截杀之。加藤清正这厮是个典型的“日本鬼子”,光在晋州一地就屠杀了六万朝鲜平民,自然人人得而诛之。但李舜臣认为其中有诈,即便朝军总司令权栗亲赴水师营下令,李舜臣也拒绝出兵。结果加藤清正果然如期渡海抵达釜山。
对于这桩谜案,后世论者有认为是日本人故意设局的离间计,也有认为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是仇敌,所以特意向朝方透露情报,想借刀杀人。但无论如何,判断失误的李舜臣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连靠山柳成龙也不敢维护他。在敌对派系的弹劾下,2月26日,定海神针李舜臣被撤职下狱。李舜臣的遭遇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与此同时,朝鲜朝廷还把各地的抗日游击队视为统治威胁,大加排斥,“红衣将军”郭再佑被斥为“狂生”,“飞虎将军”金东宁甚至被下狱冤死。这一来朝鲜水师和民间义军的力量都大为虚弱,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朝鲜朝廷是丰臣秀吉的盟友呢!
1597年6月,日军终于发动了总攻。6月20日,日本陆军偷袭驻防釜山郊外的朝鲜军,杀死郡守安国弘;7月15日,日本水军偷袭闲山岛基地,朝鲜水军新统帅元均“仓惶动船,艰难结阵”,李舜臣费尽心血打造的水师全军覆没。闻听噩耗,他悲愤难耐,作《闲山岛》一诗:“水国秋光墓,惊鸿雁阵高;忧心辗转夜,霜刀照夜弓。”厚脸皮的朝鲜朝廷不得不再度启用老李,但覆水难收,日军水陆并进之势难以阻遏,朝鲜陆军重演一溃千里的悲剧。朝鲜朝廷哀叹道“贼兵未至,而守令亲自奔窜,土崩瓦解之势不可收拾”。朝鲜王李昖一面向大明朝火速请援,一面准备再次裸奔。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2 21:25:04 +0800 CST  
对于日本人的故态重萌,朝鲜掉以轻心、自食苦果,明朝反而一直抱着高度警惕。内阁首辅沈一贯、礼部尚书张位联名建议在开城、平壤两地“建置重镇,练兵屯田”,以在朝鲜驻扎重兵、威慑倭寇,并且派官员督导朝鲜的战备建设,“择人为长帅,分署朝鲜八道,为持久计”。然而,朝鲜当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明朝要重演蒙元在朝鲜设置征东行省、吞并朝鲜国土的故事,所以婉言拒绝,搞得明朝君臣大为恼火。朝鲜人不防倭寇、暗防盟国,直接导致明军驻朝兵力微薄,所以才有开战之初的悲剧,可谓“自作孽、不可活”了。
摊上狼一般狠的敌人,再摊上猪一般的队友,万历帝真是欲哭无泪。但小弟不智,大哥不能无情,明朝还是得替朝鲜擦屁股。册封事件后,万历帝龙颜大怒,立即下旨追究,兵部尚书石星负有领导责任,被撤职逮捕(1599年病死狱中),沈惟敬“聪明反被聪明误”,直接开刀问斩。2月中旬,万历帝又主持朝议,讨论了新的对日军事斗争领导班子人选:以新任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全盘统筹东征战事;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负责筹备前线事务;以宁夏总兵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直接领导东征全军。
其实一开始,万历帝想到的还是李如松。但蒙古察哈尔、科尔沁两部连年进犯辽东,离不开老李看家护院哪。于是他眼光向西,转向了麻贵。和李如松相似,麻贵出身山西大同的名将世家,祖孙三代家族出过八位总兵、三十多名武将,时人誉为“东李西麻”。此前他一直镇守西北边疆,1592年宁夏之战时就是李如松的副手。1594年,他又在陕北的延缓镇击败蒙古卜失兔部,解除了来自河套草原的威胁,被封为从二品的都督同知,再度仅次于因朝鲜战功加封左都督的李如松。
君命一下,麻贵即时从西北边镇动身,于六月抵达朝鲜。朝鲜人先是欣喜若狂,然后就是深深的失望:明军总共只有可怜巴巴的一万五千人!共计提督麻贵所部大同镇兵四千、副总兵杨元所部辽东镇兵三千、副总兵吴惟忠所部南兵四千、游击牛伯英所部蓟镇兵两千、游击陈愚忠所部延绥镇兵两千。
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万历帝也难办啊。当时辽东边患猖獗,连头号战将李如松也在次年四月战死;西南播州的杨氏又发动叛乱,一直打到1600年才结束。明朝国内形势比第一次朝鲜战争时更加窘迫。面对寡不敌众的恶劣局面,麻贵紧急进行了战略部署,决定摆出前轻后重、梯次防御的阵势:在第一道防线上,对日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杨元驻守南原,游击将军陈愚忠率三千人驻守全州策应,共同扼制日军兵锋;第二道防线,由南军将领吴惟忠、茅国器率步兵四千屯据忠州,控制鸟岭、秋风岭等通往王京的要隘;麻贵亲率万人坐镇王京。他的设想是固守待援,等总督邢玠的主力部队到达后,再从南原、全州发动反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6 12:11:34 +0800 CST  
七月初八,杨元率领本部三千辽东骑兵进入南原城,朝鲜政府军、义兵千余人也入城助守。此地位于今天的韩国全罗北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因为诞生了朝鲜民族的戏剧瑰宝《春香传》(地位相当于我国的《梁祝》),所以又被誉为“民谣故乡”、“爱之城”。但就是这座美丽浪漫的文化之都,却因为倭寇的肆虐,即将接受战火的血腥洗礼。
按杨元的估计,朝鲜人又不是吃白饭的,趁着休战和谈应该加强了守备,倭寇再怎么也得花几个月时间攻略南部吧。到时候我大明援军也该到了,我南原骑兵就是反攻的开路先锋啊!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朝鲜人的进步似乎只体现在逃跑速度上,仅仅月余时间,日军接克闲山、泗川、南海、光州等重镇,兵锋已经直抵南原。接到侦察兵的情报,杨元和诸将无不震惊:当面之敌是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部,总兵力五万五千人,多达南原守军的十四倍!
俗话说“以一敌十”,已是高手极限,这下一个打十四个,该如何是好?
心急如焚的杨元立派飞骑向全州、王京求援。八月十一日,全州守将陈愚褒回信:我手头只有两千人马,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老兄您干脆撤退吧!
撤退确实来得及,日军步兵是追不上辽东骑兵的。但南原是明军部署的第一道屏障,不战而逃必致大局崩坏,更何况大明军法严峻,擅自撤退者立斩无赦,与其戴罪而亡,浑不如马革裹尸!杨元下定了死战之决心。既然要打,理论上讲辽东骑兵利于野战,但南原地形特殊:城外有小白、富兴、智异三条山脉交汇,又有蟾津江环绕纵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盆地。如此山川交错的促狭地势,决不利于辽东骑兵纵横驰骋。所以,他决定在城外挖三道壕沟,沟后竖立尖桩栅栏,并把随军火炮搬上城头,全军凭沟依城、分阵拒守。
八月十二日,五万多日军合围南原,随即以车轮战展开连续不断的猛攻。明军死战不退,血战五天五夜,杀伤日军六千余人。但辽东骑兵的装备不利于守城,人数又居于绝对劣势,逐渐失去防线,而麻贵从王京派来的援军牛伯英部队还远未抵达。十七日凌晨,日军集中两万精锐再度强攻,终于突破城门,大明和朝鲜守军宁死不屈、巷战到底,几乎全军牺牲,只剩三百名骑兵护卫杨元突出重围而去。日军也没料到代价会如此惨重,兽性大发屠杀了全城数千平民。南原失陷的同时,毛利秀元部队也攻破了朝鲜军防守的黄石山城。各路倭寇残暴肆虐,一路三光,日本随军僧侣庆念的《朝鲜日记》描述道“沿途凡见白衣者,不论老幼尽皆斩首,其惨状任何地狱图中亦难以见到”。两路日军合军十万,攻击全州。陈愚衷可不想打这种无望的战斗,立即弃城北撤。九月初,日军又占领公州,王京的大门再次呈现在日军面前。王京一片慌乱,史载“官民逃散,渐遗空城”。朝鲜王室措手无策,决定迁都平壤,手里没兵的麻贵也深感危机,开始考虑放弃王京。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2-26 12:12:23 +0800 CST  
9、胜利属于骑兵:稷山之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定海神针还有谁?
风雨飘摇间,一个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经略杨镐。在史书上,杨镐是个背负骂名的人。万历年间的两次大败仗,一是第二次援朝战争的蔚山之战,二是讨伐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两次都是杨镐挂帅,他也因此两度罢官下狱,最后被新帝崇祯处决。这两次战役,杨镐都指挥拙劣、畏战失措,赔上性命是罪有应得。但夜色虽暗,也偶有星光灿烂的时候,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杨镐也是有闪光点的。
他的第一次闪光,是任职辽海道时随同辽东总兵董一元雪夜远袭,一举击破蒙古兀良哈部落,随后经营边疆,无论战斗还是屯田都屡获佳绩。作为一个进士出身的文职官员,杨镐亲身参与战场杀伐,而且战策谋划也颇得名将董一元的赞赏,在明代后期的官场上实属难能可贵。杨镐也因此获得“知兵”的美名,所以第二次援朝战争爆发后,杨镐就被任命为经略,坐镇平壤筹划全局。
第二次闪光,正是闪耀在此时。王京动摇的消息传到平壤后,很多人劝杨镐撤回鸭绿江。但他力排众议,星夜急驰数百里,从平壤赶赴危城王京。杨镐首先批评了麻贵,严令坚守王京、力图恢复,然后又面见朝鲜国王,委婉而坚定地否决了他的迁都意图。为了以儆效尤、警示军心,杨镐还下令逮捕了败将杨元和陈愚衷(后以军法处斩)。这一番雷厉的表现,让王京的军民人心安定下来,避免了一溃千里的局面。正因如此,朝鲜人对杨镐感恩戴德,甚至蔚山败战后还为他上书申冤呢。台湾史家李光涛先生也评价道:“立功人物,应以杨镐为第一。”

但说来容易做来难。杨镐可以处乱不惊、大义凛然地下指示,麻贵具体执行起来可就麻烦了:一万多人对阵十万敌军,难道想让王京变成第二个南原?
大家心中都没底,朝鲜君臣质疑麻贵“亦是北将,岂知御倭?”,麻贵自己也不忽悠,坦白道“防御鞑虏则备知其情形,可以料得,而倭子则未尝知”。一片怀疑的气氛下,杨镐请朝鲜国王到汉江坐船游行、以安民心,国王竟然死赖着不敢出城,气得杨镐大发雷霆,只好派随军御史陈效贴身盯防,防他私下北逃。这还不算,朝鲜国王又找到明军将领摆赛大倒苦水,摆赛却大手一挥,豪迈道:“南原之战,虽折损了杨副总兵,倭子可恨!但请陛下放心,杨经略与俺诸将皆有谋划!”
摆赛所说的谋划,就是麻贵苦心思虑出的“骑兵机动防御战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反败为胜,才是名将风流。麻贵不想成为第二个杨元,就要汲取杨元的教训:骑兵不是用来防守的,而是用来进攻的。但要以微弱骑兵进攻倭寇的庞大军团,麻贵唯一的信心是跟随他多年血战的西北骑兵——蒙古铁骑的后裔。
当年明朱元璋起兵灭元,居于华夏的四十万户蒙古人只有六万户逃回塞北,其余或死或降,明将降者编入政府军,下令“凡归附鞑靼官军皆令入居内地,仍隶各卫所编伍”,实行以夷制夷、民族同化的政策。尤其在西北地区,收编的蒙古族官兵占了很大比例,有的一卫(相当于师级单位)就有两千人。这些蒙古骑兵头戴标志性的红色软帽,为大明出征戍边,立下汗马功劳。麻贵历任宁夏、大同、延绥等西北边镇,手下自然集聚了一批能征善战的蒙古骑兵。
麻贵派出的先锋正是属下蒙古四将:解生、颇贵、杨登山、摆赛。麻贵的部署是:解生、颇贵、杨登山三将率领两千蒙汉混合骑兵队南下稷山城,用机动防御战术狙击北上日军;摆赛率骑兵一千在稷山外围策应,利则包抄助击,不利则接应撤退;另外,又令先期南下的游击将军牛伯英所部两千人急赴稷山参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3-02 14:33:07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