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缅甸北部地区地图。明朝时在云南边境设置了土司性质的“三宣六慰”,其中木邦、孟养宣慰司位于今天的缅甸克钦邦和掸邦,缅甸宣慰司(即阿瓦国)位于缅甸曼德勒省,老挝宣慰司是今天的老挝,八百宣慰司是今天泰北地区(首府清迈)。其余的保留于中国云南境内,车里宣慰司是西双版纳,干崖、陇川、南甸三个宣抚司是云南德宏州。明朝和东吁的争夺焦点就是木邦、孟养两个宣慰司和干崖、陇川、南甸三个宣抚司。明末以后,缅甸最终获得了孟养、木邦的控制权,但上述地区并未屈服,时至今日也在武装割据。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7 12:06:52 +0800 CST  
2、不可一世的金楼白象王
正如普法战争的结局一样,老霸主像纸糊的老虎一样一捅就破,泰国战败了,而且还是一边倒的惨败。
说起来莽瑞体的运气一直不错。先是劲敌阿瓦衰落、勃固内乱,然后泰国也出现了王室内乱。泰国大片《暹罗王后》就是讲述这段历史的:当时的泰国王后是个追星族,为了与喜欢的宫廷歌手在一起,竟然毒死了国王老公和儿子。泰国一时大乱。随即,另一个更强大的女人出现了:公主素丽瑶泰发动兵变,杀死了恶毒的王后,扶立老公登基。但大乱之后才半年,莽瑞体和莽应龙的大军就兵临城下了。
这次战争是空前残酷的。缅甸和泰国史书记载参战兵力有数十万,当然水分极大,但据当时西方殖民者的记录,莽瑞体的军中有400名葡萄牙雇佣军,泰国方面的葡萄牙人更达到上千人,火枪、大炮全部上阵,也足可见规模之浩大。缅甸军队围困泰国首都长达一年,泰军奋勇抗击,男女老幼齐上阵,连素丽瑶泰王后和女儿都英勇战死了。在王后烈士的激励下,泰国总算保得城池不失,但也被迫向莽瑞体进贡了表示臣服的白象。
凯旋不久,莽瑞体就被孟族复国主义者刺杀。但泰国人还没高兴多久,继位的莽应龙就重新稳定了局势,并进而吞灭阿瓦,真正完成了缅甸的第二次统一。历史即将证明,莽应龙是一个更加厉害的对手,会成为泰国人真正的梦魇。

莽应龙是最受缅甸人尊崇的君主,号称“金楼白象王”。在缅甸历史上,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秦皇汉武。此人极其自负,曾扬言道:“像我这样拥有神力的君王,欲攻取世上任何国家,岂有不胜之理?”
他倒不完全是吹牛瞎侃,因为除了打遍中南半岛,他还敢向大明帝国发起挑衅。
话说当年大明开国,明朱元璋派大将沐英征服云南,消灭当地的蒙元势力后,顺带接收了云南边境的一系列土邦,设立了缅甸宣慰司(即阿瓦国,今缅甸曼德勒)、八百宣慰司(即兰那泰国,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老挝宣慰司(今老挝)、孟养宣慰司(今缅甸孟养)、木邦宣慰司(今缅甸掸邦东北部)等。这些宣慰司是明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的特殊行政建制,其首领在内称王称霸,对大明帝国来说就是从三品的朝廷命官,统归云南布政使管束。
莽应龙即位伊始,就吞灭了缅甸宣慰司(即阿瓦国),然后又于公元1558年攻占了八百宣慰司(即兰那泰国),1559年攻陷了老挝宣慰司的都城,还抢走了明朝颁发给老挝王的官印。公元1560年,莽应龙继续北上,开始攻击紧邻云南边界的孟养宣慰司(位于今缅甸克钦邦),甚至派使者招诱云南境内的陇川、干崖、南甸等地土司,直接觊觎大明领土。
直到这时,云南地方官才警惕起来,发觉这不是一般的番邦混战,而是一个新兴强权的挑衅,于是请求朝廷派兵讨伐。此时正是嘉靖朝晚期,垂老的嘉靖皇帝一心修道不问政事,两位宰相徐阶和严嵩忙着争权,而东南沿海的倭寇又正猖獗,焦头烂额的朝廷哪有闲心料理遥远的西南。明朝兵部只是敷衍道“荒服之外,治以不治。莽应龙已畏威远遁,传谕诸蛮,不许交通结纳。”
不过莽应龙野心虽大,头脑还是清醒的。他久攻孟养不下,云南地方土司又不买他的账,还告诫他连缅甸也是大明的属国,不要妄想拿鸡蛋碰石头。莽应龙碰了一鼻子灰,担心大明援军压境,于是撤军南返。缅甸对大明的第一次挑战就这样无疾而终。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7 12:10:50 +0800 CST  
从北方回来后,莽应龙的信心更加膨胀,决心彻底干掉泰国。据缅甸史书《琉璃宫史》记载,他的大臣大拍马屁道:“只要吾王陛下携全国诸侯征讨,不要说阿瑜陀耶城的泰王,即使是中国皇帝也招架不住。”
公元1563年初,骄横的莽应龙派使者向泰国索取白象。在中南半岛地区,白象被视为祥瑞神兽,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类似于中国的九鼎。十五年前,泰国曾被迫向莽瑞体进贡了一头白象,一直被视为国耻。如今又要白象,你当是白菜啊!是可忍孰不可忍!
泰王又想起牺牲的老婆素丽瑶泰王后,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回信道:“白象乃是一国君主之祥瑞象征,缅甸王若能布施仁义,造福邦国,亦能得到白象。”说白了就是骂莽应龙是强盗。
莽应龙大怒,率领倾国大军直扑泰国,很快攻占了各地重镇,连泰王的女婿即彭世洛太守也投降了。彭世洛是泰国的军事政治要地,就像现在天津对于北京的意义。孤立无援的阿育陀耶城坚守了一年,最后只能求和,不但四头白象全被抢走,连泰王本人和百官贵族也被掠回缅甸。谁料几年后,忍辱负重的泰王居然像越王勾践一样,逃回本国复位了。只可惜他没能复制成“卧薪尝胆”的复国好戏,而是演出了一幕更惨的悲剧。公元1568年,泰王出兵讨伐降缅的女婿彭世洛太守,莽应龙闻讯立即率兵援救。这次出兵规模空前,缅甸史书记载竟然有90万之众,称得上是山寨版的赤壁、淝水之战。
阿育陀耶城的意思是“不可战胜的城市”,以前的确没有被攻破过。但这一次,幸运之神不再眷顾它了。惨烈的守城战一直打到1569年8月,命运多舛的泰王终于积劳成疾,火线驾崩。缅军趁势发动总攻,一举攻入阿育陀耶城。盛怒的莽应龙肆意报复,处死了泰国新君,把泰国王族全部打包押往缅甸首都,连明敕封的“暹罗国王之印”也被搜走了。从此,泰国沦入第一次亡国时期。
随着泰国的灭亡,缅甸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南半岛的霸主。莽应龙的地盘北抵云南境外,南到马六甲海峡,西至孟加拉湾,东邻越南,囊括了中南半岛的绝大部分,成为半岛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强大帝国。对此,近代的缅甸史学之父貌丁昂无比自豪地赞美道:“毫无疑问,在莽应龙统治期间,他的人格影响了整个中南半岛,赢得了各种民族集团的敬畏。”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8 22:26:39 +0800 CST  


缅甸霸权的奠基者莽瑞体,一位果断而清醒的名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8 22:33:59 +0800 CST  


缅甸霸权的缔造者莽应龙,一位好战而狂妄的枭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18 22:38:53 +0800 CST  
@慕容加罗 2651楼
缅甸的东吁王朝这么强大!!!缅甸历史上和印度打过仗吗?记得缅人曾经入侵过孟加拉和阿萨姆,楼主解惑!
-----------------------------
明代中后期,缅甸东吁王朝讨伐阿拉干王国(今缅甸若开邦)时,孟加拉邦国是阿拉干的盟友,曾派兵帮助阿拉干复国成功,但最后还是被缅甸军击退。清朝前期,缅甸雍吉雅王朝和印度莫卧儿帝国曾经争夺阿洪王国(今印度阿萨姆邦,喝过康师傅的阿萨姆奶茶吧),最后被缅甸人控制。英国人统治印度后,缅甸又和英国人开战,一开始气势如虹攻入接壤的孟加拉地区,但英军利用海军优势,运了两万军队直接登陆进攻缅甸首都仰光,缅军主力被迫从孟加拉回援,结果被以逸待劳的英军全歼,导致缅甸亡国。英国人为了削弱好战的缅甸,把缅甸降级为印度殖民地的一个省,还把阿洪地区永久划给印度。
英国殖民统治期间,不允许缅甸主体民族缅族人参军,反而依靠南部的克伦族和东北部的克钦族(即我国的景颇族,与云南德宏州接壤)建立统治军队,另外还在缅甸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十一个自治土邦(自治土邦和缅族人聚居区隔离,互不统属)。
二战期间,缅族人领袖昂山将军和日军结盟以摆脱英国统治,而缅甸各自治土邦则积极支持同盟国作战,中国入缅远征军的主要帮手就是这些少数民族游击队。二战结束后,昂山许诺给予少数民族平等地位,并承诺第二任总统由克钦军领袖接任,才在这些少数民族武装的支持下成功地独立建国。谁料缅族不甘心与少数民族分享权力,先是派极端分子刺杀了昂山,然后又发动政变建立了独裁军政府,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缅甸内战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缅甸主要是三股势力的角逐,一是缅甸军政府,二是中国积极支持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加入缅甸共产党,主要包括北方的佤族、果敢族(即汉族)和部分掸族军队,三是因为克钦族信仰基督教、掸族和泰国同文同种,这两支人马主要受美国扶植。改革开放后,政治气候转变,缅甸共产党瓦解,原军队分化为四个特区,其中佤族军队最强大;克钦军同时依附中美,但因为宗教信仰和历史渊源,受美国和英国的影响更大;缅甸军政府则力图加速解决各割据势力,重建历史上的辉煌,以减缓民主改革的压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1 14:20:40 +0800 CST  
这周整周出差,故先把缅甸章节发完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1 14:23:09 +0800 CST  
3、莽应龙的野望
公元1573年,大明王朝迎来了新的历史纪元: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名相张居正辅佐朝政,开始酝酿新政改革,打造“万历中兴”的时代。这是一个万物更生、中道复兴的时代,大明这艘年久失修的大船,重新找到了正确的航向,将要劈波斩浪,沐雨重光。
但在莽应龙眼里,此时的大明新老交替,皇帝幼弱,必然无心南顾,正是占便宜的好机会,而缅甸却正屹立于历史的巅峰:扩张的疆域不可谓不辽阔,相当于四个云南的面积;军队也不可谓不强大,经历了两百年内战和数十年扩张战争的锤炼,还拥有葡萄牙殖民者传来的火枪和大炮;君主莽应龙更不可谓不英明,其开国拓土、内政外战之资历,不是十岁的万历皇帝可比。
除了国际大环境,此时云南的小环境也不妙:自从明封沐英为黔国公后,沐家世镇云南两百七十八年,与大明王朝相始终。不幸的是,第七代黔国公沐朝弼虽然知兵善战,却是暴虐骄纵之人,甚至有藐视皇权的行径。所以1572年底,宰相张居正把沐朝弼抓到南京关押,另立其子沐昌祚继位。威震西南的沐氏突然易主,也让莽应龙觉得有机可乘。
这一切,给了莽应龙前所未有的侵略野心。正是在这一年,莽应龙对大明发动了第二次挑战,目标直指中国本土云南!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把云南比作一栋农家小院,那么老挝、八百、木邦等藩属宣慰司就是外围的篱笆墙,闯过篱笆墙就进入了前院,也就是现在云南西部的德宏州,如果再穿越德宏,就能登堂入室、威胁云南传统的核心重镇大理了。公元1573年夏,莽应龙率倾国大军进攻云南。经过前两次北征,老挝、八百、木邦等外围的宣慰司都已臣服缅甸,所以缅甸大军一路畅通直抵德宏。
明初德宏州被麓川大土司思氏独霸,明英宗时代发动叛乱失败后,德宏被明朝廷一分为十,赐予协助平叛的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分别建立了陇川土司、干崖土司等。这些土司家族受恩于明,对中央一贯忠心,而且受华夏文化影响颇深,怎能瞧得起化外蛮邦缅甸!
陇川土司多士宁就是位坚定的爱国人士。他年轻时游学内地,接受了长期的儒家教育,连名字都取自《诗经?文王》名句“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在与莽应龙的谈判会上,多士宁用大米堆成百堆,用以比喻大明之广大强盛,指出云南是其中一堆,而缅甸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米粒罢了。莽应龙闹了个脸红脖子粗,招降不成准备开打。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对大明如此忠心,却想不到被汉奸给害了。多士宁的军师岳凤,本是大明江西抚州人,因为经商来到陇川,靠着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本事掌握了陇川实权。他明白缅甸已成南方霸主,而大明帝国远水不解近渴。出于“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奸商本性,岳凤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无耻地投靠了莽应龙。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岳凤设宴毒死了多士宁,随即放缅军入城,屠杀土司家族六百余人。被缅甸封为陇川统治者后,岳凤还厚颜无耻地认莽应龙做了干爹,真是侮辱了“岳”这个姓氏!
最强大的陇川既破,其他小土司也相继败亡。莽应龙在德宏会集诸军,酝酿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根据资料分析,当时缅族的人口只有三百万,这次被莽应龙征发从军的就有十多万,加上各族的仆从附庸军,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余万。真可谓穷兵黩武、野心勃勃了。为了示威,他向云南当局递交了“最后通牒”式的傲慢国书,自称为至尊的“金楼白象王”,俨然与明朝皇帝平起平坐。

不巧的是,当时云南中部姚安府的彝族土司也发动了叛乱,把知府都杀了。在云南当局看来,姚安之乱才是心腹大患,莽应龙的问题只是千里之外的疥癣之疾。所以明朝在云南地区的最高代表、黔国公沐昌祚带着明军主力去姚安了,只派了副省长许天琦来应付缅甸。
这仗可怎么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许天琦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他有位同乡老友兼同窗好友叫李贽,就是那位以思维活跃著称的明朝大思想家。其实许天琦办事也很有思想:你能找岳凤当内奸,我就不能找人背后捅刀子么?
这个“背后捅刀”的不二人选,正是孟养宣慰司的首领思个。
孟养位于今天缅甸的克钦邦,自古就和缅族王朝不对付,直到今天也在闹独立,让缅甸政府非常头疼,史泰龙大叔2008年的《第一滴血4》演的就是这里的内战。明时,孟养投向明朝成了宣慰司,后来日益强大,曾击破阿瓦国、称霸缅北。孟养首领思个更是一代雄主,长期和莽瑞体、莽应龙对抗。而且从地理来看,孟养和云南德宏接壤,山水相连,严重威胁到莽应龙的侧翼和退路。
许天琦迅速遣使孟养,命思个全力牵制缅军,同时派云南按察副使罗汝芳进驻毗邻德宏的腾冲城(今云南腾冲),扼住德宏和云南内地之间的高黎贡山脉,准备和思个一起包缅军饺子。
罗汝芳可不是等闲人物。他被世人尊称为“近溪先生”,乃是王阳明心学学派的衣钵传人、明代中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更被后世誉为明末黄遵宪、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罗汝芳继承了王阳明“文武双全、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以六十岁高龄亲临火线、驻防腾冲,用绝对劣势的兵力多次击败缅军先头部队,牢牢遏制住了侵略者的势头。
莽应龙见明军戒备森严,觉得难以突破高黎贡山防线,又担心思个背后偷袭,只得率大军转向攻打孟养。谁料思个的将略毫不逊色,先派兵一万截断缅军粮道,然后佯装败退把莽应龙诱入伏击圈,于山谷之间四面突袭,一战获胜。缅军死伤惨重,被围困了几日后粮草耗尽,只能把战象和战马都杀了充饥,最后到了剥树皮、掘草根的地步。孟养之战是莽应龙一生最大的败绩。如果许天琦的计划顺利,明军及时出击援助孟养,莽应龙就真成了莽应虫,将被活活困死在密林之间。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正在这个关键时刻,有思想的许天琦同志暴病去世。接管边事的云南巡抚王凝是个平庸无能的老官僚,和他共事过的大思想家李贽对他有过精辟评价,只有两个字:“下流”。王凝的水平确实不入流,竟然完全没搞懂东南亚地区形势,以为莽应龙和思个是一般的蛮夷打架,***上国犯不着过问。恰好又有人翻旧帐,说当年孟养攻破阿瓦时骄横无比,曾杀了明朝派去调解的官员。结果王凝就派使者阻止明军出动。
罗汝芳知道此战是消弭边患的千载难逢之机,正领着全军急进赴战呢,半道上接到王凝的撤军令,史载被气得“接檄愤恨,投掷于地,大骂而罢。”
汉奸岳凤本以为末日降临,如今见明军停步,真是喜出望外。他赶紧带了两千兵马突入包围圈,把干爹莽应龙从小路带出。至此,缅甸的第一次入侵以惨败告终,但明朝错失了全歼敌军的良机,即将遗患后世。
其实,王凝不是一个人在犯昏,而是整个大明朝廷都在犯昏。缅甸长达两百多年的割据混乱,使得大明帝国的西南从未遭遇过强大的外敌威胁,所以北京城里的决策者们疏忽大意了,抱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放。更离谱的是,公元1578年,朝廷还派使者到孟养,在表达嘉奖之意后,竟然要求思个把俘获的缅甸战俘和战象还给莽应龙。1579年底,莽应龙再次率大军北上复仇,终于攻陷了孤立无援的孟养,思个逃往明军据守的腾冲城,不幸中途被部将出卖,送往缅甸杀害。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莽应龙终于把国界线推进到今天的中缅边境附近,甚至还渗透进了云南的部分边地。公元1581年,从孟养回军后不久,一代枭雄莽应龙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1 14:24:00 +0800 CST  
4、真龙之怒
莽应龙的死亡,并不代表明朝边患的消失,反而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冲突。因为莽应龙野心虽大,却拥有枭雄必须具备的清醒头脑,所以他柿子捡软的捏,始终不和明军正面PK。但他的儿子莽应里,却是个“心比天高、却长猪脑”的家伙,仗着继承了一笔丰厚的家业就蛮干硬上,直接捋了大明的龙须。
让人无语的是,这次事变的始作俑者还是大汉奸岳凤。
岳凤不愧是奸商出身,投机本领高超。他早早就向缅甸太子莽应里投怀送抱,所以等莽应里即位后大受重用。仗着有新王撑腰,岳凤大肆侵吞周围的木邦、干崖等地,引起了木邦土司的强烈不满。莽应里继续拉偏架,于公元1582年派王弟率大军攻占木邦。木邦土司带着妻儿老小逃归大明。狂妄的缅军一路追杀,一直打到明军驻守的要塞姚关(今云南保山施甸县),还焚烧了附近的商贸集镇顺宁。
姚关是明军在高黎贡山防线的要地,顺宁是大明直接统治的重镇,缅军的悍然侵犯直接触及了明朝的底线。但莽应里“没有最狂,只有更狂”,以为明朝不过如此,竟于1582年冬天派出大军进犯云南。此战规模空前,缅军精锐尽出,莽应里的叔父猛别、弟弟阿瓦为主帅,汉奸岳凤为向导前驱,缅甸征服的各附庸国也遣军从征,兵力规模达数十万,甚至超越了莽应龙时代的兵势!
莽应里的线性思维是:我的兵比老爸多,所以我的成就也应该比老爸高!这次我定要打下云南,创造比老爸更辉煌的战绩!

公元1583年初,形势急剧恶化,缅军先锋六万突破高黎贡山防线据点孟淋寨(今云南龙陵县),明军寡不敌众,指挥使(旅长)吴继勋、千户(团长)祁维垣战死。面向云南内地的大门洞开。云南当局紧急动员汉军、土司军数万,分道迎敌:按察副使胡心得镇守腾冲城,作为前沿重心;参政赵睿镇蒙化,陆通霄镇赵州,佥事杨际熙镇永昌,作为犄角;黔国公沐昌祚移驻洱海,云南巡抚刘世曾进驻楚雄,作为后盾。在上述纵深防御体系之外,又派参将胡大宾、监军副使傅宠等人主动袭扰缅军,迟滞其攻势。
明军诸将中,有一位邓川(今云南大理州洱源县)土司何钰是岳凤的连襟。他派使者劝告岳凤改邪归正,不要跟着外敌一条道走到黑。岳凤却直接把使者绑了交给莽应里。也难怪岳凤执迷不悟,此时缅军兵雄势大,大有打下云南、让他做汪精卫的可能呢。
但接下来的作战进程大出岳凤的预料。数十万缅军被牢牢堵在高黎贡山一带,长驱直入的计划成了黄粱一梦;而云南明军经过大小十多次战斗,斩首缅军一千六百多级,连缅军主帅之一、莽应里的叔父猛别也马失前蹄,被砍去了脑袋。
更让岳凤意外的是,大明朝廷好像突然睡醒了,这一回不再拖泥带水、敷衍了事,而是迅速调集了江南、西南各地的军队,火速赶到了云南。二月底,南京威远营参将刘綎进抵腾冲,武靖参将邓子龙增援永昌,各路明军齐聚滇西,缅军已无机可乘。莽应里见势不妙,忙下令收缩兵力退至姚关以南,集结十多万精兵待战。
一直打瞌睡的巨龙,咋就突然醒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大明万历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之一。

客观地说,万历帝是一个不幸的人。他贵为嘉靖帝的嫡孙,但因为嘉靖晚年沉迷修道,不知听了什么封建迷信的说法,竟然厌恶有孙子,所以无人敢向他报告万历的出生。直到爷爷驾崩,五岁的万历才有了自己的名字。更不幸的是,几年后万历又丧父,懵懵懂懂地当上了儿皇帝。随后的十年,名相张居正一手专政,虽然打造出新政中兴的盛世,但也让万历成了提线木偶。直到缅军大举入犯的前夕,公元1582年六月张居正去世,十九岁的万历帝才终于亲政,而最不幸的是,万历帝还是个残疾人!根据定陵考古,万历遗骨的左脚短了两厘米,算得上二级伤残人士了,这也直接导致他后来很少参加朝会,被世人扣上“不理朝政”的帽子,后世甚至流行“明亡于万历”的说法。
但我以为,尽管被张居正的光芒遮掩,尽管被后世人低估,万历皇帝确实是一位身残志坚、睿智有为的好皇帝!他孝敬父母,被誉为“古今帝王之孝所稀有也”;他专情至爱,和郑贵妃白发偕老、相濡以沫;最重要的是,他在位的四十六年是明朝最繁荣的时期,即使到了晚年他因病退隐宫中,依然一手组织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保持了大明帝国的声威。纵观历朝历代,一个王朝建立两百余年后,还能保持繁荣昌盛、威望不坠的,除了强汉,也就是大明万历帝了。
而1583年的缅甸入犯,正是万历亲政后面临的第一次考验。年青气盛的他,决心改变张居正时期“目光向内谋发展、韬光养晦不打仗”的方针,决心用一场胜利重塑帝国的威望,也树立自己的权威。他挥出的双拳就是“刘邓大军”:万历朝的名将刘綎和邓子龙。

说来很有意思,这次战争可以说是三个江西人的战斗:因为刘綎、邓子龙都是岳凤的江西老乡。
刘綎是将门虎子。他老爸刘显是与戚继光、俞大猷齐名的抗倭名将,官至广东总兵、追封太子太保。按照明朝世袭军制,刘綎继承了老爸打造的虎狼之师,善使一把百斤重的镔铁长刀,而且战到兴起就脱去衣甲、赤身肉搏,人送外号“刘大刀”,《明史》赞为“诸将中最骁勇”。此次征缅之战,刘綎才二十多岁,意气风发、发誓要一战成名。
邓子龙则是一员老将,和刘綎的老爸同辈,征缅时已经六十岁了。但他老当益壮,竟然抢在棒小伙刘綎前面打响了头炮。公元1583年十月底,缅军率先发动攻势,在木邦土司罕虔的引导下抢渡怒江,猛攻姚关。邓子龙洞察全局,认为岳凤虽是大乱祸首,但已退守老巢陇川,而姚关之战是当务之急,“破罕虔则岳凤为囊中物,不足虑矣”,于是带着三千江西子弟兵急速进援。
十一月三日,两军在姚关前摆开决战阵势。缅军按照中南半岛的传统战术,先出动数以百计的战象,排成浩荡的象阵猛冲明军,然后以数万步兵狂呼跟进。其声势之浩大,大家可以再看一遍《指环王3》里魔军象阵的片断。
但中国军队早就有打大象的经验了:一是挖坑,比如隋文帝时,将军刘方征讨林邑国(今越南中部),隋军佯退引诱林邑战象跌入陷阱,一举破敌;二是惊吓,诸葛亮南征时制造老虎、狮子模型,吓得孟获的大象掉头就逃;三是远程打击,北宋讨伐南唐时,南唐从大理国高薪聘来几十头大象军团,结果宋军集结了数百只重型床弩,把大象射成了蜂窝。到了明朝,随着火器的大规模装,技法更加高超,明初名将沐英征伐云南,就是用火枪三排轮射的战法轰跑了敌方战象。
邓子龙熟知上述战例,把主力设伏于山林草坡,派一支轻骑诱使敌军进入埋伏。大象军正狂呼咆哮着追赶时,明军伏兵四起,火器突发,战象纷纷中弹倒毙,剩下来的也被巨大的火器轰鸣声和升腾的硝烟惊吓,转身冲散了缅军步兵。缅军被杀得尸横遍野,仓皇逃走,带路党罕虔也被当场斩杀。两个月后,邓子龙追至湾甸,再度大胜,一直打进木邦的地界。缅军退据到制高点三尖山,用几百名枪法精悍的葡萄牙雇佣兵封锁山口。邓子龙略施小计,一面用重金买通见钱眼开的佣兵,一面派敢死队攀上险峻的后山,前攻后击一举破敌。三战三捷之后,缅军已被赶出云南。
在当年的姚关战场(今云南施甸县姚关镇外的龟山),还屹立着祭祀邓子龙的“忠烈祠”,旁边还有一座“烹象亭”,石碑上刻着“万历十一年擒缅象千余,烹以享士。”
壮志饥餐大象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邓子龙,好一位老将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1 14:24:45 +0800 CST  
正如邓子龙所言,缅军主力逃走后,汉奸岳凤成了瓮中之鳖。刘綎率军从南京赶到后,岳凤只得投降。刘綎亲率大队人马占领陇川,又分兵进攻各土司领地。随即大汉奸岳凤和他的儿子被押往北京,在鬼头刀下结束了可耻的一生。打到1583年4月,刘綎军电卷残云,彻底清除了云南边境的缅军残部,各土邦也纷纷脱离缅甸的控制,重新投向明朝的怀抱。根据《云南北界勘察记》记载,在今天缅甸境内的大盈江畔,还留有一块刘綎竖立的“威远营碑”,谨将誓文具列于下,以慰先烈先贤:
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永远贡赋;
洗甲金沙,藏刀鬼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大明征西将军刘筑坛誓众于此,受誓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孟密安抚司,陇川宣抚司,万历十二年二月十一日立石。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公元1583年八月,刘邓大军发动惩罚战争,攻入缅甸本土。明军全线疾进,一路征服高山密林、大江恶水,摧枯拉朽般击破了缅军的层层堵截。不到一个月时间,势如破竹的明军已深入缅境数百公里,直抵阿瓦城下。
阿瓦城位于缅甸中部,是缅甸第一个朝代蒲甘王朝的都城,当时也是缅甸东吁王朝的陪都,相当于明朝南京的地位。今天,在阿瓦城旧地建立的曼德勒还是缅甸的第二大都市。镇守阿瓦的是莽应里的叔父猛勺,他一生追随莽瑞体、莽应龙两位雄主南征北战,马踏中南半岛千里河山,也算缅甸有数的名将了。但他耳闻北侵缅军大败亏输,如今又目睹大明军队兵临城下,早吓得失魂落魄,俯首请降。明军跃马扬威,要求猛勺归顺朝廷,从此不要搭理莽应里。
公元1584年,猛勺在大明的扶持下决定夺取缅甸王位。只可惜事机不密,莽应里侦知后举兵突袭阿瓦。猛勺战败后逃往云南,在半路上患病而死。莽应里为了挽回颜面,接着亲率大军攻打归顺明朝的孟密等土司。腾冲兵备按察使李材率军驰援,大败缅军于遮浪,生擒五千余人。后来更令人乍舌的是,明朝一个把总(连长)高国春只带了五百人,居然一鼓作气摧毁缅军六座营垒,打得数万缅军掉头逃窜。缅军屡战屡败、军心崩溃之势,可见一斑。灰头土脸的莽应里彻底死心,从此再不敢觊觎大明山河。
唯一值得莽应里庆幸的是,勉强保住了王位。但明缅战争是东吁王朝兴衰的转折点,经过大明的天威捶打,不可一世的缅甸已是颜面扫地、内乱四起了:刚摆平阿瓦的猛勺之乱,南面的泰国又造反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1 14:25:33 +0800 CST  
5、泰国版的吴三桂
吴三桂晚年起兵反清失败,从此被牢牢钉在汉奸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但如果吴三桂真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了呢?恐怕历史会给与一个完全不同的评价吧。君若不信,就看看泰国吴三桂的例子:
前面说过,老泰王的女婿彭世洛太守投降缅甸,是阿育陀耶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所以缅王莽应龙论功行赏,把彭世洛太守封为统治泰国的傀儡王。从正统角度来看,彭世洛太守就是泰国的吴三桂,十足的大泰奸一个。但吊诡的是,彭世洛太守的儿子纳黎萱却因为起兵反缅,成功地光复祖国,就被后世誉为泰国历史地位最高的“大帝”、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话说纳黎萱的老爸当上傀儡王,为了巴结缅甸主子,把八岁的儿子送到缅甸首都当人质。纳黎萱从此生长在缅甸首都,接受缅甸的文化和军事教育,直到十五岁才被放回故国。缅甸人以为同化了这少年,谁知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不满汉奸老爸的行径,一心等着缅甸人倒霉的时候。
等到缅甸挑战大明失败、国力大损,纳黎萱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公元1584年,阿瓦总督猛勺在明朝的支持下发动叛乱,莽应里调发各附庸国发兵平叛。纳黎萱当然不傻,故意拖拖拉拉、走走停停,想坐收渔人之利。远在阿瓦前线的莽应里闻讯大怒,就命留守的太子干掉纳黎萱。纳黎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虚袭入缅甸,把缅甸人历年掠来的泰国俘虏两万人全部救走,回到泰国拉杆子搞独立了。
干不过大明,还搞不定你小小泰国?
莽应里正一肚子窝囊气没处发泄呢,于是1584年、1586年两度讨伐纳黎萱。要说此时的纳黎萱实力有限,手下除了复国心切的泰国志士,就是葡萄牙雇佣火枪团、日本浪人兵团、黑人穆斯林卫队、印度来的炮手等等佣兵。面对这么一支东拼西凑的杂牌军,缅甸人竟然也束手无策。看来缅军果然已是强弩之末,真连泰国也搞不定了。

泰国一闹独立,南方的藩属国纷纷有样学样,搞得偌大的缅甸帝国分崩离析。莽应里这厮竟然还不知死活,为了报复明朝支持猛勺之乱,又于公元1590年北上攻打孟养和木邦。这次过程就简单多了,黔国公沐昌祚和云南巡抚吴定调集大军应战,老将邓子龙也再次出山,噼哩啪啦把缅甸人打趴下了。
闻知莽应里再次兵败,纳黎萱胆子也大了。就在明军击败缅甸的同年,他正式自称泰国国王,宣布恢复阿育陀耶王朝。公元1593年1月18日,泰缅主力会战,本来缅军占优,可他们的军事思维似乎还停留在三国演义的水平,竟然接受了纳黎萱的单挑决斗之请!要知道纳黎萱可是武功了得,他本人据说就是“泰拳”的创始人。纳黎萱骑象单挑,三两下就把缅甸太子当场斩杀。直到今天,这一天还是泰国的建军节。泰国有名的动画电影《小战象》也是讲述这段传奇的。

莽应里的一生是折腾的一生,是自作孽、不可活的一生。在大明和缅甸藩属国的轮番打击下,他的末日很快来临了。
公元1594年,新任云南巡抚陈用宾锐意进取,决心彻底解决缅甸问题。他一面缘边修筑要塞城防体系,史称“八关”(其中三关在清朝末年被划归缅甸),杜绝了缅甸入侵的可能;一面遣使泰国,要求夹攻缅甸。
泰国不和中国接壤,自然没啥利益冲突,加上要仰仗大明天威震慑对手,所以对中国的态度极为恭顺,至今也是东南亚各国中华人最受待见的国家(但和中越关系一样,例外也出在二战时期,泰国人与日本结盟,曾出兵进攻云南边境)。公元1595年夏,纳黎萱响应大明号召,第一次率军越境反攻缅甸首都勃固,同年明军参将吴显忠也进军缅北八莫,斩杀缅将。缅甸王权在南北两线夹击之下,迅速走向崩溃。缅甸南部的孟族随即发动大起义,北部的阿瓦、中部的东吁等地诸侯也割据自立,莽应里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仅仅四年后,缅甸东吁王联合泰国、阿拉干国(今缅甸西北部沿海地区)攻打缅都勃固。莽应里城破被俘,据说连王宫卫队都无人出手援救他。此后,莽应里被篡位的东吁王监禁至死。强大一时的东吁王朝也从此衰败,沦为平庸的国度。唯一值得提起的,是明末的一段后话:永历帝之死。
明朝末年,最后一位明朝皇帝永历帝逃入缅甸,遭缅王软禁。明军将领白文选、高文贵、吴子圣等先后率兵入缅,营救永历。在这段风云激荡的乱世中,纳黎萱的后人、泰国王室也响应明朝大将李定国的号召,准备出兵缅甸迎接永历帝。与此同时,大汉奸吴三桂率清军攻占云南后,也入境逼迫缅甸交人。缅甸王室内部为此发生争议,最终缅王的弟弟不惜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兄长篡位,把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缢死于昆明。
万历帝打趴缅甸以扬国威,永历帝身陷缅甸终亡国脉。两位皇帝的年号只有一字之差,命运却有天地之别,时也,命也!

话说回来,公元十六世纪末的明缅战争,明朝虽然获胜,但没有像永乐帝对付越南一样大搞灭国之战,一方面是明朝中后期国力所限,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朝面临另一场更重要的大战:援助朝鲜驱逐倭寇之战,史称“抗日援朝”。
请看下一节《七年之痒:万历平倭之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1 14:27:16 +0800 CST  
@四方为围 2649楼
刀兄,曾今评论过钓鱼岛局势,以刀兄看爆发中日战争的可能性有几何?
-----------------------------
年内发生交火事件的概率有六七成吧。从外部因素来看,1、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是受中国影响较大的缅甸,而2013年主席国是最弱小的文莱,更容易被日美及越菲拉拢;2、按既定计划,美国将在2013年春季完成阿富汗撤军行动,能释放出较大的自由军事力量;3、日本首相的平均任期寿命是一年左右,安倍晋三有可能试图在预期任期内有所动作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1 21:49:52 +0800 CST  
@冷月映清风 2717楼 2013-01-25 16:09:09
刀兄,小弟时间长没来了。敢问这本书什么时候出版?

-----------------------------
呵呵,书商说年后才能和出版社谈妥,比较漫长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7 12:56:17 +0800 CST  
浴血三千里:明朝平倭之役

1、低头的将军
关于日本,我们最熟悉的描述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其实这个表述并不准确:中国和日本本土(不算琉球群岛,它迟自甲午战争才被日本侵占)之间,区隔的不是简单的“水”,而是辽阔的东海,距中国最近的日本长崎港到上海就有八百多公里,如果走北路经朝鲜半岛到中国东北更有上千公里,古代海船至少要走一个月。所以,尽管日本自古以来倾心中华文化,尊奉汉唐宋明为***上邦,但我们的老祖宗从没正眼瞧过它,视其为“海外蛮夷”。
真正和我们一衣带水的是朝鲜,今天的界河鸭绿江的江面最宽也只有两公里。从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四郡以后,历代中国王朝都对朝鲜施加了全方位的影响。在长期的浸染下,不但中国把朝鲜视为“海东君子国”,朝鲜自己也以“小中华”自居。
所以如果把中华帝国主导下的国际社会看作一个学校,中国是校长,朝鲜就是常受表扬的三好学生,而日本就是喜欢翘课捣蛋的坏孩子了。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学校里,好学生难免会受坏孩子的窝囊气,朝鲜就经常受日本欺负。早在东汉晚期,日本就曾出兵侵略朝鲜南部,却和正南下扩张的高句丽人撞上,被打得满地找牙;唐高宗时,日本又妄图和唐军争夺半岛霸权,结果白江口一战被唐军杀得片甲不留,从此俯首称臣数百年。元朝时代朝鲜人总算雄起一回,跟着蒙古主子远征日本,但在台风的狙击下两度惨败。
到了大明崛起,中日朝三国的关系还是很纠结。朝鲜高丽王朝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死心眼地跟着蒙古残余反抗大明,公元1388年甚至出兵侵犯辽东。幸亏还有个明白人李成桂,当机立断发动兵变,废了找死的高丽王,四年后成功篡位。明朱元璋因其国为东方日出之地,遂取“朝日鲜明”之意,敕封李成桂的新国家为朝鲜王朝。
要说李成桂的资本积累,主要靠两件军功。一是元朝末年红巾军刘福通起义,曾派一支北伐军一路横扫内蒙、辽东,把蒙古帝国的陪都都烧了,不料在朝鲜阴沟里翻船:义军攻占朝鲜王城后贪图享乐,结果被李成桂打得大败而逃。另一件就是平定了掠夺朝鲜沿海的日本海盗。几十年后,李成桂的孙子世宗大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朝鲜几千年历史上唯一一次主动攻入了日本本土:公元1419年6月,世宗动员227艘战舰、两万大军攻占日本的对马岛,清缴了倭寇巢穴,还迫使对马岛主签订条约向朝鲜称臣。
哇噻,能让日本人磕头称臣,俺们朝鲜祖上也阔过啊!
朝鲜人对这一胜利念念不忘,把世宗誉为“海东禹舜”、“圣君世宗”,现在韩国海军最强大的军舰也被命名为“世宗大王号”。
但客观地说,世宗能打下对马岛,并不是因为朝鲜有多强大,而是因为日本陷入了衰落期。

要讲日本的衰落话头就长了。话说当年日本从大唐取得真经,全盘移植中华的典章制度,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先进国家。但日本人毕竟太原始落后,玩不转文官体制这种高级货,最后变成了藩镇割据。大概在公元1180年左右,源氏率领的武士集团平定群雄,建立镰仓幕府。从此以后直到明治维新,八百年间所谓的天皇成了傀儡,国家实权一直掌握在各大武士集团手中。到了元朝东征日本,虽然借助“神风”的眷顾,日本侥幸逃过大劫,但镰仓幕府也遭受重创,日本陷入南北朝内战时期。一直到十五世纪初叶,才由足利义满的室町幕府在名义上重新统一日本。只可惜,室町幕府的统治是极其虚弱的,各地武士还是诸侯割据的老一套,足利氏自家也是内乱不断。例如朝鲜世宗征伐对马岛时,正好是足利义满刚去世,儿子们正为争权大打出手呢。
其实除了被朝鲜人逆袭,日本的衰落更可以从足利义满向明朝称臣一事看出。
大明开国之时,正是日本南北朝内战的末期。乱世之中,很多日本武士和流民落草为寇,跑到朝鲜和中国沿海地区打家劫舍,史称“倭寇”。其中,距离中国最近的日本九州倭寇最为猖獗。大明开国的第二年(1369年),明朱元璋就派使者去九州骂街:“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当时九州属于南朝,统治者是三十多岁的怀良亲王。这个愣头青写了一封回信:“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闻***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文章,论武有孙武韬略之兵法……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这封信写得文采斐然、意气风发,足可见日本贵族的汉学修养之深厚。但在明眼里,这简直就是强理夺词:我晕,明明是倭寇强盗,还把自己打扮成烈士英雄!这不是无赖国家是什么!这不是恐怖分子是什么!
为了抒发愤懑,朱元璋在一把明军缴获的日本团扇上题了首诗:“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 朱元璋对日本人恨乌及屋,以至于后来丞相胡惟庸涉嫌谋反,还把勾结倭寇作为他的罪状之一。

南朝的怀良亲王坐井观天、眼拙嘴硬,北朝的足利义满却是个聪明人。从公元1374年起,足利义满数次向明朝遣使,请求与明朝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但反日情绪强烈的明给他吃了闭门羹。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到了公元1399年明驾崩、建文帝继位,足利义满再次向年轻的皇帝称臣,并且主动捕捉侵扰大明沿海的倭寇。公元1401年,建文帝终于被打动了,遣使东渡日本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中日史书都记载,权倾日本的足利义满下跪拜伏,恭顺地接受了大明皇帝的诏书,并穿戴了明朝藩王级别的官服。明成祖夺取皇位后,足利义满又紧跟形势,向明成祖献上了肉麻的马屁奏章:
“日本国王臣表:臣闻太阳升天,无幽不烛;时雨滞地,无物不滋。咨大圣人明并曜英,恩均万泽;万方向化,四海雪仁。钦惟大明皇帝陛下,绍尧圣神,迈汤智勇;勘定弊乱,甚于建瓴;整顿乾坤,易于反掌。启中兴之洪业,当太平之昌期。虽垂旋深居北阙之尊,而皇威远畅东滨之外。是以谨使僧圭密、梦云、明空,通事徐本元,仰观清光,伏献方物……” 明朝使团回访日本时,足利义满又亲自到港口迎接,恭行藩属之礼。以至于明成祖夸奖道:“海东之国,未有贤于日本者也。”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正是靠着臣服大明,足利义满才能够重启中日贸易,并稳固其统治地位,进而休复饱受内战摧残的日本。日本考古发现的五十多万枚古钱币里,九成以上都是明朝输入的铜币,足可见明朝支持对日本的意义。所以,足利义满的时代是日本向中国称臣最彻底的时期之一,也是日本古代的繁荣盛世。现代的日本人对其始终抱有复杂的心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9 01:58:09 +0800 CST  


朝鲜李朝官服,全盘学习明朝。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9 12:18:53 +0800 CST  
2、武士的野望
好景不长的是,短短五十年后,室町幕府的统治就走向了崩溃。日本的武士集团再次混战,开启了长达一百年的战国时代。
根据日本史书《续日本记》,室町幕府时期的日本有六十八个国(相当于我国的县),其中五十三个国被一百四十二个家族割据统治,基本上干个乡长就敢称大名(相当于我国的诸侯)。他们趁着幕府衰落一拥而上,热烈开展县乡级群体性械斗,打得不亦乐乎。更无语的是,他们不光在国内打架,还祸害到国外。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两家大名大内氏和细川氏同时入贡明朝,都说自己才是幕府的贸易代表,而对方是骗子,还在宁波港口大打出手,连明朝官民也多有遇害。
嘉靖皇帝拍案而起:我刚登基你就打上门来,这还了得!而且乱世中的日本也找不到人管事,于是大明干脆快刀斩乱麻,断绝了中日贸易和外交关系。
谁料一团乱麻越斩越乱,随着日本的内战愈演愈烈,很多大名家破国灭,数以千计的武士也沦为无主的浪人。这些游兵散勇只能铤而走险当起了海盗,带领日本的奸商刁民频频袭击富庶的东亚大陆沿海地区,史称“嘉靖大倭寇”。另一方面,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由于中日官方贸易断绝,很多东南沿海的中国人也干起了武装走私,甚至与倭寇勾结为害。《明史》的记载是“大抵真倭十之三,从者十之七”,著名的中国走私集团头子有私盐贩子王直、徐惟学,杭州虎跑寺的酒肉和尚徐海,逃犯许栋,落魄书生萧显、陈东等等。这两股势力相互勾搭,把大明的东南沿海搅得一塌糊涂。幸亏大明文武得力,文有闽浙总督胡宗宪,武有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奋力抗倭灭奸,保得金瓯无缺。

到了公元1567年,东南倭患终于缓解。除了前线将士的卓著战功,还有两个大环境的因素:一是这一年夏天,新君明穆宗在名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建议下改弦更张,取消海禁、力倡贸易,给了国内走私份子生路,史称“隆庆开关”;二是日本的混战也终于打出眉目,国内统治秩序趋向安定。隆庆开关后两个月,大军阀织田信长借用周朝立国岐山、统一天下的典故,给自己的首府取名为岐阜,并制作了有名的“天下布武”之印章,正式踏上统一日本之路。
在日本历史上,织田信长是类似于曹操的枭雄。他进兵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迅速成为最有希望统一日本的头号军阀。这人还有个外号“第六天魔王”。在佛教理论里,从上到下共有六层空间(术语是“六天”),第一层的老大是佛教护法“四大天王”(中国俗称四大金刚),第六层的老大是佛教的死敌“魔王”。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通常崇信佛教,比如被誉为军神的上衫谦信就自称为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就是《西游记》里用伞当法宝的那位)。另一位名将武田信玄更身兼日本佛教天台宗的掌门人,有一次,他给织田信长写战书时署名为“天台座主沙门信玄”,谁知织田信长回信署名为“第六天魔王”,桀骜不羁之态毕露无遗。织田信长说到做到,后来真烧庙灭佛,自己也改信了天主教。
连佛都敢灭,这位魔王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所以,嚣张的织田信长曾对亲信丰臣秀吉扬言,等统一日本后就要攻取大明。最搞笑的是,他垂涎大明的财富都想疯了,竟然在头盔和军旗上都印着“永乐通宝”(永乐朝铸的钱币,是东亚世界长期的国际硬通货)的图案,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开地下钱庄的。
公元1582年,疯狂入魔的织田终于被部将刺杀。随后几经内斗,被绰号“猴子”的丰臣秀吉摘了桃子。这家伙出自贫农之家,从织田信长的马夫一直干到统治日本的关白(日本摄政王,取自《汉书.霍光传》“诸事皆先关白(霍)光,然后奏天子”)。要知道,日本可不像中国是“任人唯贤”的先进国家,只要你有本事考上科举,就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刘邦、朱元璋之类甚至能当上皇帝;而日本一直是“任人唯亲”的贵族门阀体制,奉行“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下贱儿混蛋”的血统论。所以,农民出身的丰臣秀吉能跻身大位,在日本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异数。
这种巨大的成功,让丰臣秀吉不可一世,觉得没什么自己办不到的事。但卑微的出身和传统的等级社会观念又像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甚至说老妈曾被郊游的天皇诱奸,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拼了老脸也想漂白出身。反观同样是贫农出身的明朱元璋,坦坦荡荡一直说“朕本淮右布衣”。《明史》记载,有想拍马屁的大臣故意问明:“陛下是南宋大儒朱熹的后人吧?”,却斩钉截铁一个字:“否!”
丰臣秀吉没有明的底气和自信,所以只能渴求不断超越自我,求取更大的功绩来巩固自己。这种自卑感和自大狂并存的人,在现代精神病理学中是典型的人格分裂障碍症,行为特点是偏执和躁狂,大白话就是“神经病”。丰臣秀吉的症状早年就有显露,曾给主子织田信长写信道:“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等到统一了日本,他更是见人就表白。1586年五月,天主教日本教区副主教科埃略拜访时,丰臣秀吉就说“如今征服全国,已无他求。惟望名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将自征朝鲜和中华”,并说要建造二千只大船,请科埃略协助购买舰炮和训练水手。他又对日本王室公卿扬言:“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连给姨太太浅野氏的情书也不忘插一句“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窝在家里吹牛也罢了,但丰臣秀吉狂妄已极,竟真的遣使到琉球国、暹罗国、澳门的葡萄牙人、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等地宣示计划,并要求人家协助日本攻打大明。最离谱的是,公元1591年六月,丰臣秀吉竟然直接给朝鲜国王写信劝降:“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志……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这一下,可把朝鲜君臣雷得外焦里嫩!
自从明敕封立国以来,朝鲜王朝一直以“事大主义”为国策,对大明比亲儿子还恭顺,“借道入明”之语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更何况日本上千年来一直打朝鲜半岛的主意,谁不知道“假途伐虢”的典故啊,恐怕你连大明的毛都没碰到就先把我朝鲜灭了。
回顾以往的倭患痛史,朝鲜国王李昖不敢掉以轻心,马上派使团去日本打探情况。按理说丰臣秀吉毫不遮掩自己的计划,朝鲜使团的情报任务应该很成功才对:公元1590年春丰臣秀吉已动员六万劳力,在靠近朝鲜的九州岛兴师动众地修筑了名护屋城,还搬到城里自称“太阁”,专心组织侵略事宜,1591年正月对各大名下达了海军征召动员令,三月又发布了陆军征召动员令。但可悲的是,朝鲜使团成员分属不同的政治派系,本着“为反对而反对”的原则交出了截然相反的报告。最后,实力更强大的派系作出了睁眼瞎的官方结论:日本不会侵朝。这个结论导致朝鲜没有进行战备动员,全国三百多个县多数都没有设防,直接帮助了日军初期的神速胜利。
干下这种混帐事的,正是朝鲜的精英集团“两班”贵族。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9 12:19:52 +0800 CST  


足利义满画像。他就是动画片《一休》里的那个将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9 20:50:40 +0800 CST  
3、武士和两班的对决
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战争首先是两国精英集团的竞争,也就是日本的武士阶层和朝鲜的两班阶层。
日本武士不用多说了,是世袭的社会集团、终生从业的职业杀手。大伙回忆一下抗日战争里鬼子兵那德性,残暴无情、要赢不要命,实在是绝佳的炮灰,而且质优量大。根据考证,德川幕府时期法定的武士人数占总人口的6%,而丰臣时代战乱刚平,武士阶层的比例肯定更高。当时日本人口大约1200万,以此估算武士家族(包括家属)近百万,其中可从军作战者应不下二十万人。再加上征发农民充军,一般认为丰臣秀吉的极限动员能力可达五十万大军。这么多武士都需要地盘安置,其实是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深层动力。
和日本类似的是,朝鲜虽然汲取了海量中华文明,但社会体制毕竟还是落后,一样停留在贵族门阀阶段,形成了世袭制的“两班”阶层。所谓“两班”,本指朝廷开会时排列在国王御前的文武两列官员。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的情形一样,到了朝鲜王朝时期,两班官员形成了垄断门阀体制,法律规定整个社会分为两班(嫡系贵族)、中人(贵族的旁系后裔)、吏校(基层公务员)、良人(平头百姓)、贱人(奴婢)五大阶层,只有世袭的两班能参加科举、担任官员。根据1930年日本朝鲜总督府的统计,最著名的1685个两班家族中,一半以上有300-500年历史,而百年以内形成的新家族不到二十家。朝鲜权力集团的世袭化、垄断化之顽固,由此可见一斑。但和日本恰恰相反的是,朝鲜两班贵族普遍鄙视日本武士那样的“粗人”,只想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即使当了武将也饱受“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歧视。这样的集体取向为朝鲜赢得了“海东君子国”的美誉,但也降低了以暴制暴的能量。
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当两班对决武士,就犹如白面书生遇到冷血杀手,战争胜负不难判断。雪上加霜的是,两班贵族还特喜欢党争内斗,分作什么东人党、西人党、南人党、北人党,西人党又分为老论派和少论派,比现在的议会掐得还热闹,而且已经斗了两百多年,彼此的矛盾根深蒂固。就在丰臣秀吉入侵前夕的1589年,东人党的成员搞了一个民间抗倭组织,结果被西人党指控谋反,最终导致上千名东人党被处死或流放(2010年韩国卖座电影《出云之月》就是讲述这个悲惨故事的)。到了1591年,朝鲜王室准备确立储君,各派系又为此大打出手,东人党趁机复仇,把西人党要人全部逐出王京。上面说到朝鲜赴日使团,就因为报告“日本必然侵朝”的使者属于失势的西人党,报告就被朝廷否定了!
精英如此不堪,国家焉能不亡!

公元1592年三月,丰臣秀吉终于决定出手了。兵马未动,牛皮先行。丰臣秀吉正式发布战书,宣布攻占大明后将“奉天皇于大唐之京都,王京附近之十国可供圣上御用……周围百国吾儿领有”,他自己会“乘日本船渡海,居守宁波府……尊圣意,占领天竺”。好大的口气!二战时日军最远也就打到天竺(印度)边界,丰臣秀吉还真是日本鬼子的老祖宗。
实力有多大,口气就有多大。此役丰臣秀吉志在必得,精锐尽出。他总共动员了三十万大军,第一梯队以自己的嫡系部队为核心渡海至朝鲜作战,拥有15万8700人:即第一军团小西行长,率军一万八千七百人;第二军团加藤清正,率领二万二千八百人;第三军团黑田长政,率领一万一千人;第四军团岛津义弘,率领一万四千人;第五军团福岛正则,率领二万五千人;第六军团小早川隆景,率领一万五千七百人;第七军团毛利辉元,率领三万人;第八军团宇喜多秀家,率领一万人的军队;第九军团羽柴秀秋,率领一万一千五百人。另外还有“海贼大名”九鬼嘉隆为首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
第二梯队的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等旁系诸侯集结在名护屋城,兵力计约10万5千人,待命增援朝鲜前线;第三梯队为三万人,负责守备京都。
这个安排可以看出丰臣秀吉自私自利的“小农思想”,自以为侵朝征明易如反掌,所以把这肥差交给自己的嫡系和亲信。根据日后侵朝日军的统计,朝鲜占领区的粮食产量折合约800万至1200万石,而当时日本的石高总量也不过1800万石。一想到能镬取相当于半个日本的领土和财富,列入第一梯队出征的武士犹如中了彩票,都雀跃欢呼起来。比如战国名将伊达政宗就得意洋洋地写诗道:“何知今岁棹沧海,高丽大明属掌中”。
没进入第一梯队的则垂头丧气,只有德川家康冷眼旁观。他有两句名言,一是“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二是“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在他看来,丰臣秀吉的举动显然违背了这两句话。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呢!
历史终将证明,还是老狐狸德川家康看得准,丰臣秀吉在朝鲜输掉了底裤,连日本这只鹿也送给了德川家。

公元1592年4月14日,日军先锋小西行长军团在今天韩国的釜山港登陆。釜山守将郑拨还在城外悠闲打猎呢,结果一天不到城破身死。十五万日军随即大举上岸,分道疾进。镇守各地的两班官员一触即溃,日军不到二十天就席卷了半壁江山:4月14日克东莱、15日克梁山、16日克大邱、17日克密阳、18日击灭庆尚道都指挥使李建、23日击破忠清道防御使申俊贤、27日攻杀京畿道都指挥使金日旭……倭军势如破竹,朝鲜兵败如山倒。
4月28日,在朝鲜王京(首尔)附近的要塞忠州城,小西行长遇到了入朝以来第一个劲敌。朝军是从防御女真人的北部边镇调来的精骑,统帅申砬据说曾率十余骑兵勇击上万人的女真大营,赢得了朝鲜第一勇将的美誉。但早在二十年前的长篠之战,织田信长就用“拒马栅+火枪队”的战术击灭了武田信玄创立的日本最强骑兵团,日军从此大搞“火枪化”。根据史料记载,侵朝日军的精锐部队中,火枪手的比例高达四成。在如此规模的火枪队面前,申砬还能复制奇迹么?
战前,有败军向申砬描述了日军火枪的厉害,申砬却不屑一顾:“此乃边鄙陋器,忠州是平原旷野,我军必能骑制步!”他自信地撤回了防守天险鸟岭等处的部队,聚集全军于忠州城外的江边平地背水一战。只可惜,历史上能靠背水一战打胜仗的,只有韩信和项羽,申砬决死一战的勇气在子弹面前就是找死的傻气。他率领八千精骑向日军火枪阵地冲锋,却连冲三次都被铺天盖地的弹丸击败,震耳欲聋的枪声更让朝鲜战马慌乱逃窜。日军步兵随即三面围击,全歼朝鲜残军。申砬投江自杀,倒也不愧为一条硬汉。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9 20:55:35 +0800 CST  


描绘日军登陆釜山的朝鲜古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29 21:05:21 +0800 CST  




第一图为日军火枪手(旁边是他们的师傅葡萄牙火枪手)。第二图是近代拍摄的真实日本武士照片。忠州之战,朝鲜骑兵完败于火枪齐射与武士围击之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30 09:42:22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