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预告一下,唐朝历史浩繁,其他几个章节还在构思中。所以今天起先把写好的明朝章节贴上来,尽请谅解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8 12:24:43 +0800 CST  
呵呵,宋和五代史都会写的,只是不想断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9 11:44:54 +0800 CST  

越战三十年

1、骗子、痞子、疯子
大明初立,朱元璋曾明令规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类似现在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之类的承诺。对此,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解释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说白一点就是:不要赔本赚吆喝,低调是一种利人利己的美德。
但是,生活告诉我们,只有在有内涵的人眼里,低调才是美德;在一般人眼里,低调的人只会被忽视;而在骗子、痞子、疯子这些特殊人类看来,低调就更是老实巴交、软弱可欺的代名词。
黎季犛,就是这样看明朝的。
黎季犛,越南陈朝末期的权相,弑君篡位,旋即灭亡。这类奸雄历史上并不少见,但他的特别之处在于,是骗子、痞子、疯子三位一体之极品。
话说当年宋朝彻底丢掉收复越南的希望,而且连稳定的宗主-藩属关系也难以维系。后来蒙古灭了南宋,妄图征服越南陈朝也惨遭失败,从此越南更加牛B烘烘,把自己视为继承了文明正统的“小中华”,反而把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视为“胡戎”之国,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名存实亡。这种军事、文化上的双重自信,导致越南对于初生的大明抱着敷衍态度。
早在元末战乱,越南就趁火打劫,发兵越过划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五县。大明初立,朱元璋曾颁诏要求越南归还五县,但越南国相黎季犛觉得明朝天下根基未稳,竟然胁迫国王称兵拒命。朱元璋鉴于国初多事,也不做深究。这黎季犛也把心思转向内部斗争、谋朝篡位上去了,先后逼迫两位国王退位。
待到大明北讨蒙古、南征云南连战连胜,眼看天下大局稳定,黎季犛才慌了神:重新统一中国的明朝,以汉家血统、儒家名教作为立国之基,必然要重建以中华为核心、以等级为纲纪的传统国际秩序,在这一秩序中,不但越南国家可能失去享受已久的绝对自由,自己的篡位野心也必然不被容许。例如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听说黎季犛杀死被废的国王,就大发雷霆,吓得黎季犛赶紧派人来卑词厚币,而且放弃了改朝换代的打算。终朱元璋之世,黎季犛只能夹起尾巴做人,暂时按捺下谋权篡位的野心,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明朝爆发“靖难之役”。黎季犛不愧为野心家,眼光精准老辣,趁明朝内战无暇他顾之机,再次杀掉越南国王,建立大虞王朝,自己也改名为胡一元,与儿子胡汉苍共理朝政。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获得“靖难之役”的胜利,黎季犛又立刻遣使到南京朝贺,大拍马屁之余借机请封其子为越南国王,以获得改朝换代的政治合法性。明成祖对黎季犛的率先效忠深表赞赏,遂于11月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然而苍天有眼,1404年8月,越南前朝旧臣裴伯耆一路乔装流浪,竟然逃到了南京。他向朱棣哭请发兵灭贼:“臣不才,窃效申包胥之忠,敢以死请,伏望陛下哀矜。”一番哭天抢地,闻者无不动容,但成祖并未表态。一方面是不能轻信一面之词,更重要的原因是,在1404年,成祖要照应一些比裴伯耆更重要的人:比如帖木儿和郑和。
在这一年,一向恭顺称臣的西察合台汗国(蒙古四大汗国的余脉)统治者跛子帖木儿竟然对大明翻脸,扣留使团,公然发出战争威胁。在不久后的1404年11月27日,帖木儿就打着“恢复成吉思汗大蒙古帝国”和“伊斯兰圣战”两面大旗,率八十万穆斯林大军出征中国,先锋部队在1405年初已翻越天山,2月下旬推进至离明朝西部边界重镇哈密卫只剩大约400公里。
在这一年,成祖为太监马三宝赐名“郑和”,官位正四品,面授航行四海、远播声威的机宜。在不久后的1405年7月11日,郑和就将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西洋。
除了帖木儿和郑和,失踪的建文帝、鞑靼瓦剌的首领等都是让人头疼的人,哪还顾得上一个叫花子般的裴伯耆呢?
但更大的“惊喜”来了,令朱棣大跌眼镜的是,十几天之后,老挝宣慰使居然送来了越南前国王之孙陈天平。这陈天平在举兵复国失败后,向老挝求援。但老挝在越南面前也一直是个受气包,于是索性把这烫手山芋送到终极BOSS——大明手上。陈天平也是个老辣之人,他没有像裴伯耆一样光是搞催泪战术,还从利益角度挑拨道:黎季犛这贼臣当年就侵占了中华上国的思明府,“究其本心,实欲抗衡上国”!同时又加上一堆马屁“陛下德配天地,亿育四海,伐罪吊民,兴灭继绝,此远夷之望,微臣之大愿也。”终于打动了成祖。
成祖确是一代雄主,只耍了个小花招,就让真相大白。当年底,越南遣使朝贺,成祖突然命陈天平参与朝见,越南使臣见到陈天平后,“皆错愕,或有下拜者”。陈天平的王族身份确凿无疑了。1405年,明朝下诏追究,黎季犛见事迹败露,立马装孙子,表示愿意返还以往侵占各处,并且“迎归天平,以君事之”,朱棣也有人情味,承诺给他父子公爵之位作为补偿。当然,朱棣对此挺满意:手头还有那么多大事要办,打蒙古和帖木儿要兵,郑和下西洋要钱,越南那点事,就一切从简吧。
然而,一个更大的意外出现了。1406年1月,在黎季犛父子的同意下,明朝大臣率五千军队护送陈天平回国。入境以后,陈天平一行饱受欢迎犒劳,放松了警惕。但惨祸的袭来是如此的突然。3月某日,山林之间,雨雾之中,羊肠小道上,明朝的队伍只能以散乱的队形一字纵队前行。突然之间,越南伏兵发动突袭,竟将陈天平一举抢走斩杀!陪同的明朝大理寺卿薛品(官位正三品,现在的正部级)出于责任心,立即自经而死,行人司(负责对外出使的机构)行人聂聪也死于乱军之中。
这一下雷得朱棣同志外焦里嫩:欺骗宗主皇帝,杀死属国国王,逼死***大臣。黎季犛,你这个骗子,痞子,疯子!
当此时,帖木儿那老混蛋已经死在东征中国的路上,郑和的船队也顺利出航了,腾出手来的朱棣,立刻亮出硬汉本色。
天子一怒,大军即出。
明成祖于是从广西和云南两路大举出兵。此次出兵声势极大,永乐五年的《平安南置交趾三司郡县诏》记载:“乃命征夷将军成国公朱能等率偏师带甲八十万以讨之”;当年大军出征的基地之一、广西廉州知府张岳在《论征安南疏》中也说:“永乐中用兵八十万人入交,今就折半言之,亦当有四十万人。”近代以来,虽有日本、越南等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夸大其词,目的在于吓唬敌人,但根据台湾学者吕士朋考证,征调兵力也至少有二十余万人。统军将领大都是靖难之役的功臣,可谓精锐尽出。
有多大的阵仗,就有多大的欲望。
明成祖出手如此豪气,是因为有两个宏大的战略意图:一是求名,既捍卫宗主国的权威,以实际行动证明刚刚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的神圣不可侵犯,又可以通过讨伐叛逆、恢复正统的行为来漂白自己“靖难夺位”的污点;二是图利,重振帝国在南方的势力,彻底改变越南对于中国的游离状态,进而控制中南半岛乃至整个南洋区域,也为郑和远航提供稳定的远洋据点。
如此名利双收之事,何乐而不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9 11:45:49 +0800 CST  

越南王宫的午门。和越南的历史文化一样,都是中国的山寨版。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9 12:27:24 +0800 CST  

20世纪初的越南王国重臣,可以想见当年黎季犛的神气。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9 12:30:19 +0800 CST  
对上图的补充说明:
依照明朝官职礼法,文官服绣飞禽,武官服绣走兽,所以民间恶搞的说法是“衣冠禽兽”也。其中,麒麟图案作为一种神兽,有两种用法:一是授予最高职衔的武将(其他的依次为总兵用狮子,参将用老虎等等);二是授予世袭公爵(依明朝惯例,一般公爵爵位仅授予有重大军功者)。最初黎季犛曾向明朝伪装臣服,所以明成祖敕封他为世袭公爵,图中的越南重臣正是麒麟官服,故而可以拟于黎季犛。
另,该图为法国控制越南之时,所以右边的侍卫用了西式宝剑做装饰,可谓中西合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9 17:36:47 +0800 CST  
2、血战多邦:张辅的盛宴
明军兵分两路,京畿、荆、湖、闽、浙、广西兵由张辅率领(主将朱能已在广西病死),出广西凭祥;另一路明军由四川、云南、贵州兵组成,在沐晟率领下出云南蒙自,这也是中国对越陆上作战的传统路线。越南妄图故技重施,在袭杀陈天平的芹站地区再次设伏,却被张辅击败,两路明军胜利会师。
黎氏父子大惊失色,紧急征集全国壮丁,号称二百余万,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连营九百里。《明史?张辅传》更称安南兵众七百万。根据明朝征服越南后的人口统计,其境内共有居民五百余万,蛮人三百余万。考虑到战争损失,战前越南政权有效控制的人口至少在六百万以上,倾国集结的大军在百万之数也不为过。如此一来,隔江对峙的两军总兵力至少高达一百四十万!
张辅大军的攻击目标是富良江。富良江就是今天云南的红河,从中国流入越南,如同长江中下游是华夏南北的界线一样,富良江下游也是中越之间的传统界限。北宋时期,反击的宋军在此与越南军激战,虽然击毙越南太子,但无法控制此江,导致反击作战未获全胜。
面对越南的百万大军,张辅能不能过江呢?
富良江的麻烦在于,不但江水湍急、渡口险峻,而且渡口之后便是要塞多邦城。即使血战过江,若拿不下多邦城,也只得退军。可以说,越南军的九百里连营就是一条长蛇,多邦城就是蛇的七寸,打准了,长蛇自毁,打不准,被蛇反噬。而经历强渡血战后,紧接着又面对以逸待劳的要塞守军,能有多大胜算呢?
兵贵神速,闪击作战。张辅的决断证明了成祖用人的眼光。明军迅速攻下嘉林江口,连夜进至多邦城下。张辅宣令全军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报国立功,就在今日!若能先登此城,不惮重赏。”此时此刻,前有坚城,背有大江,置之险地,求死而生!何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呢。
都督佥事黄中,就是上次护送陈天平回国的武将,这次一心雪耻,身率敢死队数千人,越濠攻城,指挥蔡福等人更奋勇先登。大军随后万炬齐明,山呼海进。越南军措手不及,被明军攻入城中。
残酷的巷战开始了。越南兵用大象当坦克,死战不退,一时间入城明军反倒有被歼的危险。张辅虽然没有看过《动物世界》,但急中生智,认为大象害怕狮子,命人“以画狮蒙马冲之,翼以神机火器。象皆反走,贼大溃。斩其帅二人”,终于控制了多邦城。随后明军沿江追击,和江北的沐晟军南北呼应,尽焚缘江木栅,一举摧毁了越南百万大军的沿江防线。
至此,越南军队主力崩溃,结局也可想而知。
到了年底,越南东西二都、大半国土已入张辅囊中,黎氏父子只得亡命海中、徐图顽抗。1407年新年一过,明军以剩勇追穷寇,水陆并进,清远伯王友等率军渡过自注江,攻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诸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越南将领胡杜聚集水师扼守天险盘滩江,张辅命降将陈封攻击,大败之,尽夺其舟,遂定东潮、谅江诸府州。明军主力追击至木丸江对岸下寨,黎季犛之子胡澄以战船三百艘来战,明军迎头痛击,斩首万级,擒其将校百余人,溺死者无算,江水为赤。张辅在咸子关筑城,命都督柳升镇守。3月,越南军队残部搦战于富良江,张辅与沐晟夹岸迎战,柳升以水师横冲其阵,大败敌军,斩首数万级,因天旱水浅,安南兵纷纷弃舟逃走,明军追至时江水忽然大涨,遂乘胜急进,越南兵大多被歼。5月,明军追击至日南州奇罗海口,越南军队残部全军覆没,黎季犛及其子、孙数人均被擒获,押送京师,听凭成祖发落。
至此,明军出师仅一年,就大获全胜,消灭了篡位的黎季犛政权。群臣上表祝贺成祖:“黎贼父子违天逆命,今悉就擒,皆由圣德合天,神人助顺。”成祖还是有领导水平的,谦虚道:“天地祖宗之灵,将士用命所致,朕何有焉”。
和北宋、蒙古相比,成祖征服越南出奇地顺利,原因不外有三。
一是实力雄厚。此时大明立国不久,卫所制度下的职业军人体系素质颇高,而靖难之役也锻炼出了大批名将。正所谓兵精将猛、粮草充足。明朝以排名第一的武臣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总兵官,西平侯沐晟、新城伯张辅为左右副将军,丰城侯李彬、云阳伯陈旭为左右参将,以兵部尚书刘儁参与军务、尚书黄福、大理寺卿陈洽转运粮饷,一共数十万。
二是名正言顺。黎氏父子谋朝篡位,得位不正。朱棣赶跑建文帝,那是皇族内部的争夺;丞相黎季犛推翻陈朝,那是权臣赤裸裸的叛逆。在儒家文化中,后者显然恶劣太多。所以千年以来,世人把挟持天子的丞相曹操骂作奸臣,而公然称帝的皇叔刘备则成了英雄。而且,陈朝末代国王也不是桀纣一般的暴君,而更像悲苦无助的汉献帝,自然大大博取了人们的同情,所以黎季犛的统治根基并不牢固。为此,成祖下达给南征军队的诏书说:“安南之人皆吾赤子,今其势如在倒悬,汝等往之当如救焚拯溺……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禾稼,毋攘财货掠子女,毋杀降。有一于此,虽功不宥。”这样一支明军简直就是文明之师、正义之师,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两相对比,不胜也难。
三是意志坚定。成祖出兵之迅速,已经说明了他开战的意志。接着大军尚未步出国境,主将朱能就突然病死军中。军心不稳之时,成祖不为所动,立刻命张辅接任,继续进军,还专门下诏夸奖道,张辅接任朱能,就如时代的歧阳王李文忠接任病逝的开平王常遇春一样,可以建立伟大的功勋。在此鼓舞下,张辅果然只花了一年时间就擒获黎季犛。后来1408年越南再度反叛,明军讨伐军主将沐晟惨败,参赞军务的兵部尚书刘俊自杀,交趾都司、参政等高官皆战死,全境复失、形势崩溃之际,成祖不退反进,不顾对蒙战争的巨大压力,先后两次派张辅督师二十万平叛。终成祖之世,越南形势有惊无险,可以说正依赖于成祖坚定的意志。
征服越南只是高歌猛进的永乐时代的序曲。永乐时代的特征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在这个时代,大军三次南下越南,五次北伐蒙古,七度远航西洋,这些壮举都是同时进行,而且全部获得成功。不仅在明朝,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永乐时代也是中国势力的巅峰时期。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30 12:39:48 +0800 CST  
3、成祖的决断
仗打完了,如何善后呢?无非就是对人的处理问题。
人好处理,有功的给赏钱,有罪的打屁股。
立下头功的张辅被封为一等公爵英国公,年俸三千石。说起这张氏一门,颇让人感慨,可称为“一门三公爵,兄弟各忠奸”。张玉早年曾效力元朝军队,还做到了枢密知院的官,元亡后跟随蒙古朝廷逃亡漠北,直到洪武十八年才降明。金子在哪都能发光,张玉很快成为燕王朱棣亲信大将,被朱棣称为靖难之役第一功臣,后战死于东昌之役,获追封荣国公。张玉的三个儿子,可以说都因土木堡之变而改变了命运。长子张辅,因平越南获封英国公,但老年却死于土木堡之变;土木变后,明英宗被俘,明代宗继位,张玉的次子张輗凭借父兄创下的贵族功臣身份,荣任太子太保。后来明英宗被蒙古人释放回国,张輗与三弟张軏积极参与拥立英宗复位的“夺门之变”,张輗封文安伯(死后追封侯爵),张軏封太平侯(死后追封裕国公)。尤其是张軏,卖力怂恿英宗杀死于谦,本人也贪赃乱政,堪称奸臣。这哥俩的后人都获得报应,因种种原因失去了爵位。
犯下首恶的黎季牦父子,结局却说法不一。说起这黎季牦,也确是一代枭雄,对外南讨占城(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印度教国家),北抗中国;对内发行纸币、限制兼并、改革科举。只可惜不知天外有天,惹上硬汉朱棣,真乃自讨苦吃。一说黎季牦父子以及众多胡朝高官一起被被斩首;唯独一子黎元澄因善于制作火枪而被明成祖特赦,看来还真是技多不压身啊。另一说黎季牦也获得特赦,发配广西任地方官,其子孙及将士都无罪释放。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胡季牦先被成祖授予了官职,后来半路上遣人将其杀死。
所谓赏功罚过,功臣、罪人都好打理,但无功又无罪的人该怎么处置呢?
这无功又无罪的人就是陈朝宗室。
在很多越南人看来,这不是个问题,明朝既然是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就该找个类似陈天平一样的王族后裔,再立陈朝宗庙,然后越南欢送明军回国,并世代纪念大明的再造之恩等等。
在明朝看来,这也不是个问题。黎季牦已经把陈朝宗室屠戮干净,哪还找得到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既然越南最有实力的两家,陈家、黎家都完蛋了,这个地方就让我老朱家来当好了。
成祖是个爽快人,想到做到。
永乐五年(1407年)5月,越南全境刚刚平定。紧接着6月1日(六一儿童节),成祖就以平安南诏告天下,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以尚书黄福为总管民事和司法的布政使兼按察使,工部侍郎张显宗、福建布政司左参议王平出任左右布政使,河南按察使阮友彰担任按察使,前往明朝求助的裴伯耆被任命为右参议;以吕毅为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黄中为副使,并分设官吏,把越南变成了明朝直接统治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对于这一举动,后代争论不休。越南人自不待言,把这当作中国背信弃义的“侵略铁证”;在中国人方面,由于成祖死后,明朝又放弃了越南,导致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也备受质疑。
有人举例说明,民主的美国人推翻了萨达姆,驻军数年,直到成立了新的民选政府,然后潇洒地撤军。再比如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挽救北朝鲜政权后,对其也没有动什么心思。
美国人和志愿军的例子可能太后现代了,对明朝人没有说服力,那还有较近的例子,万历年间,明朝击败侵略朝鲜的日寇丰臣秀吉,把朝鲜从灭亡边缘拉了回来,随后也没有霸占一草一木,而是全军回国。
但问题是,越南是不一样的地方,成祖也是不一样的皇帝。
在成祖乃至当时的很多人看来,越南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只不过在中国衰落时暂时分裂出去了而已。他们都清楚地记得,在唐末五代那个黑暗的时期,天下土崩瓦解,中国诸侯割据,随后又是契丹、女真、蒙古等胡族轮番入侵……在那一时期,中国先后失去了交州(以后演变成越南)、凉州(以后演变成西夏)、燕云十六州(归属契丹辽国)、辽东等古老土地,蒙羞数百年矣!
而今,大明龙腾,华夏复兴,上述诸地一一回归金瓯,交州古地也该回来了吧!
一扫数百年国耻,开创千古宏业,做一个和汉武帝一样伟大的皇帝。
是的,在成祖看来,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十五个府、三十六个州、两百余县,统制范围大致为现在越南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说远点,是当年汉唐直接统治的越南地区范围;说近点,当年二战结束,中国军队负责受降北纬十七度以北的日军,越战时期周总理警告美国不得越过北纬十七度,这北纬十七度和朝鲜的三八线一样,实际上也是自古以来的中国势力传统分界线。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30 13:00:40 +0800 CST  


明朝官吏和军队接收越南全境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30 13:02:08 +0800 CST  
4、越版宋江:黎利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一月,一个叫黎利的县巡检找了个山头集会,拉起了反叛的杆子,这就是越南历史书上津津乐道的“兰山会盟”。所谓巡检,也就是县里的高级捕头,和我们宋江大哥的押司职位类似。宋押司自称“逼上梁山”做了贼头,这位黎巡检也大倒苦水:“我和宋江一样,本也一心求着招安啊。我原本在陈季扩手下为将,后来弃暗投明降了张辅将军,总算捞了个巡检的官职。谁料想明朝官吏贪残,诈光了我的家财,还抢走了我的女儿,所以我只能举旗造反、替天行道了!”
这话可不是我编出来的,而是黎巡检做了越南国王后自己说的,当然他自己是不是编的,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当时追随黎巡检造反的人里,肯定不少人是有类似遭遇的。在史书中,“官吏贪残”的代表就是镇守太监马琪。
史载,永乐十五年(1417年),也就是张辅调离的次年,成祖派遣太监马琪到越南监军,实际职责是收取越南特产作贡品,按规定每年要收取扇子万枚、孔雀翎千羽等。但层层加码、额外摊派是个自古以来的老问题了,马太监及其手下也不例外,借机欺男霸女、巧取豪夺之类的龌龊事是少不了的。于是乎群情汹汹、叛乱蜂起,终致局面崩溃云云。
马太监的横征暴敛确实可恶。但数百万人口的越南还不至于受不住几个贪官污吏的折腾,真正的原因是明朝的迁都。
实际上,早在永乐四年,成祖就悄然开始迁都北京的准备工作。经过长达十五年的争议和筹建,成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正式宣告迁都。成祖迁都北京无非两大考虑,一是政治考虑,北京是老岳父徐达和他自己长期经营的根据地,而南京则残留着前朝建文帝的势力影响;二是军事考虑,明代中国边患或在北方草原,或在东北雪原,北京的位置正好同时控扼两边,出征打仗比南京要方便许多。
都城在南京时,越南还显得并不很偏远,越南不平则两广不安,两广骚动则闽浙湘赣受累,进而都城南京也将震动,所以中国历史上凡是定都南京的政权,都必然对越南高度关注、重点维护,例如三国时期孙权对越南大力经营,南北朝时代的南陈皇帝陈霸先也是靠平定越南起的家;而迁都北京后,国家政治重心大大地北移了,越南不仅在地理上成为一个遥远而虚幻的地方,在资源投入上也再难得到照顾,据记载,洪武三十年由南方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而在迁都北京前夕的永乐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与此同一时期的越南维稳工作还能投入多少资源呢?
更要命的是,为了迁都之事,不仅难以继续把资源投入越南,还得千方百计从越南要产出。北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旷日持久、耗费巨大的新都建设工程中,越南也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史料记载,被征发到北京工地的越南工匠就达7800人,而修筑皇城的大型木材也多取自越南,大量民众壮丁苦不堪言。对心怀不满的越南人而言,这样的差使无异于秦始皇修长城的“暴政”。黎巡检自称的家破人亡大概也就是这么回事。
宋江被招安后,老老实实直到憋屈死;黎利可没这么窝囊,干起造反的老勾当来那叫一个如鱼得水。可怜老将李彬,到处接到火警电话,活活给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这时成祖刚好忙活完了第三次北征蒙古的大事,立刻派遣荣昌伯陈智接班救火。陈智的部队刚和蒙古人打完,正杀红了眼呢,两战就把黎利打趴下。黎利只得遵循前辈的足迹,跑到老挝去了。明军也照旧越境追击,把越南和老挝联军“大破之”,阵斩一万五千人。
说到逃亡的本事,这黎利倒和刘皇叔有的一比。在老挝国王背叛之前,他再次抢先逃命,带着残部打起了游击战。
这么说来黎巡检完蛋了?怎么后来还能坐上国王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游击战里出江山。黎巡检就是例子。

夸奖敌人就是赞美自己。
说起打仗的韧性,能和越南人比的还真不多。自五代时期独立以来,越南人先后硬扛北宋、蒙古、大明、满清、法国、美国等历代强国,只有两次算是真正亡国,一次是近代法国人的殖民统治,另一次就是明朝对越南的三十年征服。而越南最后都能复国成功,靠的就是游击战。明军面临的困扰,和法国人、美国人是一样的:崇山峻林、热带雨林的恶劣环境,以及依赖于此的游击战术。在随后两年的围剿与反围剿作战中,硬桥硬马的陈智劳而无功,黎利则慢慢积蓄着力量。

摊牌的时刻就要到了。
正如当年黎季犛等来了靖难之役,黎利也等来了一个大好时机。
这就是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病逝了。

成祖的两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是个瘸腿的大胖子,和所有胖人一样秉性宽厚;次子朱高煦酷似成祖脾气,也是战争狂人、硬汉作派。如果是朱高煦继位,黎利恐怕得一辈子钻山沟了。但成功继位的是胖子朱高炽。他即位伊始,就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招安黎利为清化知府,但黎利看出朝廷态度已软化,于是拒绝。
朱高炽一年后就病逝,明朝再遭变故。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改用成山侯王通为帅南征。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二月,王通遭黎利伏击,交趾按察司陈洽(接替黄福的那位)战死。明宣宗又改派越战老将安远侯柳升和沐晟,再起七万大军两路征剿。
但一个意外彻底改变了形势。宣德二年九月,轻敌冒进的柳升,只率一百骑兵突前侦查,竟被黎利包围袭杀,导致这路明军大败。另一路的沐晟也因此畏战不前。王通孤军被困于河内城中。
如此局势,何去何从?
英国公张辅再次请缨,自请十万兵马,誓言一年内讨平黎利。张辅堪称越战专家,此前平叛也遇到过如此糟糕的形势,但仍然一手荡平胡、陈两家,当年东汉马援,也是三进三出,才彻底降伏了越南,如果张辅再次出马,获胜还是大有希望的。 另一方面,平心而论,黎利也像是越南的张辅,都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关键作用。李琦就在给宣宗的奏折里称黎利“礼敬贤才,优恤百姓,行事睿智果敢,行军谋而后动,德行才能,皆为胡、陈等逆贼所不及也。”如果黎利和张辅能够直接交手,一定有精彩好戏看了。
但是宣宗拒绝了张辅的请求。一手创建“仁宣之治”盛世的明宣宗,在历史上以休养生息、繁荣民生而称为明君,作为和平建设的代价,他必须对明朝八方出击的全面扩张战略进行适度收缩。所以宣宗一朝,停止了郑和下西洋,也放弃了越南。在当时的廷议上,大学士杨荣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国家安危所系,在北不在南。”也就是说,既然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文化建设上,那么有限的军事支出就只能投入北方的蒙古前线,哪还有闲钱花在越南呢?
这话说得确实在理。宣德二年十月,明宣宗就派礼部侍郎李琦到越南,宣诏赦免黎利,并册封黎利拥立的陈朝宗族陈蒿为国王。明朝并废弃交趾三司,文武百姓计八万三千人撤退回国。一年后,黎利上演了一出老戏码,暗杀陈蒿,自立登基。当然,他也没忘了向明朝请封,以免重蹈黎季犛覆辙。心里还有疙瘩的明宣宗,报复性地只封了黎利“权署安南国事”,也就是代理摄政的意思,并要求立陈朝后裔为安南国王。
1431年,黎利上表奏明遍寻不到陈朝宗室后裔。这叫明朝一个火大,老子当年也说“遍寻不到陈朝宗室后裔”,结果你小子跳出来造反;现在你小子自己又用这招数,不是班门弄斧么?直到黎利死后,明英宗才正式册封其子黎元龙为“安南国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30 23:47:25 +0800 CST  
公元1428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明军回国之后,黎利发了篇诏书《平吴大诰》(朱元璋的国号最初为“吴”),这东西被1970年代的越共学者称为“第二个独立宣言”(不久后中越战争再次爆发)。里面这样写道:“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露骨地阐述了越南人自己的看法:“我们越南和你们中国,是南北朝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皇帝,也是分庭抗礼的文明国家。”
放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平等的理论还是说得过去的;但考察古代历史,这说法就搞笑了。比如欧洲基督教世界,皇帝的称号源自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皇帝称号被建于德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继承和独享,其他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统治者无论多么强大,也只能称“国王”,即使过了上千年,后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想当法兰西皇帝,也必须先强制取消神圣罗马帝国,这是传统制度的力量。东方儒家世界也一样,皇冠只有一个,且只属于中国统治者。
黎利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只敢在国内发发《平吴大诰》,过把皇帝瘾,在对明朝的文书里还是乖乖地称臣。黎朝逐渐坐稳了江山,明朝也因为土木堡之变而渐趋保守;中越政治关系终于稳固为“宗主-藩属”秩序下的国与国关系。
当然,面对中南半岛上的其他民族和国家,越南向来是敢于自称皇帝的。不到五十年后,黎朝传到黎思诚一代就开始了扩张。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30 23:48:23 +0800 CST  
5、历史是否重演:两个聪明人的抉择
正所谓老子英雄儿混蛋。黎利死后,子孙们继承了他的造反本色,政变不断、内乱频频,一直闹腾了三十年,直到黎思诚(1460至1497年在位)上位。
黎思诚是黎朝历史上类似“汉武”的人物,被越南人尊为“圣宗”。在他的治下,越南又进入扩张期。1471年,越南占领占城首都,俘虏占城国王;1479年,越南又攻陷老挝首都,进而入侵八百媳妇(今泰国北部)、真腊(今柬埔寨)等国。
越南的扩张引起各国共同宗主明朝的不满,两国关系开始紧张。成化十年(1474年),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琮上奏朝廷,报告越南黎朝军队越境,并攻扰村寨。于是明宪宗致敕越南国王黎思诚,要求“毋轻调夷兵惊扰边境”,又敕令沐琮“练兵守境,以备不虞。”成化十六年(1480年)八月,沐琮奏报越南入侵老挝等,明宪宗诏令广西布政司诫谕黎思诚“敛兵守境,以全臣节”;后来越南迫于明朝压力,从老挝、八百媳妇国撤兵,明宪宗再次诏命沐琮等“下令诸夷各饬兵备”。
随着黎思诚的死去,黎朝又进入了衰落期。到了1527年4月,黎朝权臣莫登庸逼迫国王禅位,建立莫朝,和当年黎季犛篡位如出一辙。逃往南方的国王黎庄宗也依样画葫芦,派人向明朝哭诉告状,请求讨伐莫氏。
这下子可给明朝出了道难题。
难道历史又将重演?
朝廷对此事的处理意见分歧严重,“征讨”与“招抚”两派各不相让。主战派认为,从大义名分的角度,明朝应该帮助属国国王复位,说不定还可以重演永乐收复越南的一幕;主和派认为,当年以成祖之神威尚未能完全制服越南,反倒给姓黎的做了嫁衣裳,又岂可重蹈覆辙?见两派争执不下,嘉靖皇帝来了个和稀泥战术,采纳两广总督的折中意见:“陈兵边境,以武促降”。
这八个字简单,用意却不简单。对于任何国家而言,是一个统一强大的邻国好呢?还是一个分裂内斗的邻国好呢?答案不言自明(童心未泯的朋友例外)。所谓“分而治之”,是政治学的一条金科玉律,做领导的都懂。嘉靖皇帝在宫里修道几十年,却依然能完全控制朝局,其领导水平当然不是盖的。
于是嘉靖皇帝派仇鸾为都督,毛伯温参赞军务,大军集结于中越边境镇南关(也就是历史课本里,清末老将冯子材大破法国人的地方)。莫登庸大惧,南有黎氏对抗,北有明军进逼,这还让人活不?他是个聪明人,也是个爽快人,立刻带着子孙数人亲赴明军大营请降,并献上越南土地册及户籍。嘉靖皇帝见他识相,便下招把越南从王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令莫氏世代担任都统使。
在两个聪明人嘉靖皇帝和莫登庸的导演下,历史并未重演,结局皆大欢喜。
作为一个都统使司,越南在名义上再次成为明朝管辖的一级地方,理论上直追永乐大帝的功绩,还报了黎利造反的一箭之仇,嘉靖皇帝获得极大满足,而且越南从此陷入长期的南北朝内战,再也无力威胁明朝主导下的国际秩序。
作为世袭的大明朝二品官安南都统使,莫登庸获得了明朝的政治承认,从此高枕无忧,可以和南方黎氏势力长期对抗了,直到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才败亡,后裔逃往中国云南。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30 23:49:56 +0800 CST  
抱个歉,越南一节是之前写的,很简略,以后会充实扩张。明天出去旅游,过两天回来继续发明朝对缅甸、日本的两战,之后回到唐朝时代。
祝大家元旦快乐!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30 23:52:27 +0800 CST  
@亨利贞sfjp 2013-01-05 10:04:06
东南亚的战争大开眼界,市场上是见不到这些好史好文的,应该出版专书。
-----------------------------
谢谢亨利兄光顾,就未来而言,东南亚对中国远比钓鱼岛重要,实在是很有必要细细了解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5 21:37:19 +0800 CST  
第二节 我们的征途是海洋:郑和之旅

一、文明的竞争:占婆
从福建长乐府的五虎门海港出发,郑和船队凭借风力一路南航,十余日后抵达占婆国的新洲港。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占婆人本是马来西亚和印尼一带的马来族裔,善于航海经商,被誉为“海上吉普赛人”。在公元前的某一个时代,他们举族渡海远航,在今天越南中部的沿海地区登陆定居。之所以选择这里安家,是由于北接中华帝国、南向马来诸岛、西通西亚中东,是海上国际贸易路线的枢纽宝地,而且此地海岸绵延,拥有众多的深水良港,直到今天,越南的金兰湾、岘港、归仁等著名港口依然云集于此。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靠海经商的占婆人来说,这片美丽富饶的海滨无疑是最美好的乐园。郑和船队停靠的新洲港(即越南归仁港)就是占婆国海岸线的一颗明珠。此地自古以来就是闻名东西的大港口,来自波斯的地毯、印度的香料金器、真腊的玳瑁翡翠、马来群岛的珠贝、中国的瓷器丝绸等交汇于此,孕育了占婆国的富庶繁华。
当船队徐徐进港时,郑和望着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却分明感到一丝故土的亲切。想当年,秦皇汉武四边开疆,旌旗南向越过五岭,把帝国疆土一路覆盖到占婆全境。此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导致一年里有两个月日影在南,故而取名为日南郡。在中原人士看来,这种怪像大有乾坤颠倒、恍若异世之感。但比自然差异更强烈的是文明区隔。对占婆人来说,帝都长安远在万里山河外,而与印度次大陆却有便捷的海陆连接,因而举族信奉了印度教,并采纳了南印度文字体系。自然、文明乃至种族的鸿沟,注定了中华帝国统治的艰难。经过六百年叛服不定的统治后,东汉末年国力衰弱,日南郡象林县的占婆酋长区连(占婆史书称为“释利摩罗”)造反成功,从此开启了一千五百年的国运。根据占婆文明遗址美山圣地的碑文记载,这位占婆王被誉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神王后裔。到了南北朝时期,南齐彻底放弃了日南郡全境。随后虽有南朝宋帝刘裕、隋文帝杨坚、元世祖忽必烈的三度收复,但都为时短暂,黄金海岸线再无回归之日。

在热带的习习海风中,郑和感慨地回忆了古代历史,随后登陆履行一项重要的使命:册封占婆王。这也是此次远航的起因之一,其缘由就说来话长了:
话说自从五代末期越南独立后,就成了占婆国的死敌。越南以儒家文明的“小中华帝国”自居,占婆自视为高高在上的神王后裔,两国各不相让,爆发了长达数百年的残酷战争。这不仅是两个王国的争霸,更是两种文明体系的竞争。一言以概之,正如历史学家冯承钧先生所说:一部越南历史,就是一部越南和占婆的战争史,质言之,中国印度文化交争史也。根据周达观、马欢等人的记述,占婆王取用活人的胆汁沐浴“壮胆”,强盛时甚至强迫邻国真腊每年供奉上千枚活人之胆,活脱脱一幅野蛮人形象。只可惜“以形补形”的法子不管用,和越南的儒家王朝一比,占婆人的整个国家体制都显得极其落后:在政治上推行神权统治和领主分封,导致国家权力分散;在司法上采取愚昧的神明裁决,谁打官司就扔进鳄鱼潭,能逃脱的就胜诉;在社会里实行身份隔离的种姓制度……所以,纵然占婆人富有四海、浑身是胆,也终归不是越南的对手,只能被步步蚕食逼退。
但就在郑和远航前夕的公元1407年,占婆王听闻了天大的喜讯:大明帝国出兵征服了越南。对于这个死敌的突然覆灭,占婆举国狂欢,对救命恩人大明也感激涕零,达到了每年一贡的程度。故而,明成祖特命郑和赏赐占婆王藩王衣冠,也顺便用庞大舰队显示国威,使其不敢觊觎已纳入大明版图的越南之地。

郑和一行登陆后西行百里,抵达都城小石城(今越南平定市)。占婆王喜出望外,亲自骑着大象,率领百官贵戚和五百名王室仪仗队,来到郊外恭迎使团。在大明册封诏书面前,他翻身下象,跪地膝行、匍匐合掌,以供奉天神的无上礼节捧得王印、衣冠,并进奉了宝石、珍珠、犀角、象牙席等国宝。随后又在占婆王宫盛宴款待,宾主尽欢而散。
册封之后,占婆国就成为郑和下西洋的中转基地。从此十数年间,大明船队都来占婆港口休整补给,随后或南下马来诸岛,或穿越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中东。为表礼尚往来之意,郑和还帮占婆建立了第一个铸币厂,搭建起国际贸易必需的金融流通体系。
只可惜好景不长。公元1433年,郑和去世,远航停止,大明帝国因而不再重视占婆。随即越南复国成功,重新南侵。失去了大明庇护的占婆国节节败退。公元1471年,越南国王黎圣宗御驾亲征,攻破占婆都城,屠杀六万居民,幸存的三万人被掠为奴隶。古老的占婆王国就此灭亡,残部龟缩南部一隅,沦为越南藩属。公元1697年,越南最终废除占婆王室。一位占婆王子携带少数族人逃回老家马来群岛,其他人则逃难到柬埔寨王国的湄公河三角洲。但柬埔寨也是自身难保,公元1720年湄公河三角洲也被越南侵占。占婆复国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就此湮灭。
如今,亡国的占婆人流亡于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已沦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少数族裔。他们的文化网站上挂着一句标语:“只要占婆的文化存在,占婆将永存”。
口号确实感人,但现实和未来都毫无希望。不知当年郑和扬帆离开这片海岸时,是否曾想到这样的结局?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5 21:40:10 +0800 CST  

现在的越南版图上,从顺化到芽庄都是占婆国土。而以西贡(胡志明市)为中心的南部地区历史上一直属于柬埔寨;以老街为中心的西北山区是从老挝夺来的。可以说,越南的大半江山都是扩张而来,完全亡国、几乎灭种的占婆是最惨的牺牲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5 22:08:04 +0800 CST  

占婆族老人的照片。深陷的眼窝显示出异族风貌,也蓄存着为故国而流的泪花。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5 22:15:42 +0800 CST  
@慕容加罗 2013-01-05 23:49:37
在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扩张性很强的民族是信仰南传佛教的缅甸,打得暹罗,也就是泰国抬不起头来,还挑战过明、清两朝,并不落下风。
一部中南半岛史就是越南和缅甸的扩张史,他们哥俩一东一西,挤压着泰人、老挝人、孟—高棉人和马来人。中南半岛的马来人几乎灭种了,孟—高棉只剩下一个羸弱的柬埔寨和缅甸的自治邦,泰人在近代还混得不错,很会抱大腿,外交上有有智慧,呵呵。。。
-----------------------------
从大历史来看,其实柬埔寨、缅甸、暹罗、越南都有过称霸的历史,但从明代中期开始,确实是缅甸和越南占优势。讲完郑和以后,第三节就要写明朝和缅甸的博弈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6 04:42:30 +0800 CST  
@lyg123789 2013-01-03 00:01:23
@叶落如刀 2389楼
趁着唐朝无暇西顾,贺鲁这几年混得风生水起,坐稳了西突厥可汗的宝座。
公元656年正月,唐朝发动了第二次西征,即葱岭道行军。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主帅竟然是程知节!程知节就是演义小说里大名鼎鼎的程咬金,当时已是六十八岁的老头子。为何派这么位老人家远征万里?一方面是因为军界青黄不接,另一方面也有政治上的盘算:
当时经过自然死亡和政治动荡,太宗时期的统帅级将领硕果仅存...........
-----------------------------
是李靖。未免混淆,本文对李绩都使用其原名徐世绩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6 04:48:02 +0800 CST  
@从前的小魏 2013-01-02 21:55:04
作者:岳王爷万古流芳 时间:2013-01-01 22:13:03
@叶落如刀 2481楼
呵呵,宋和五代史都会写的,只是不想断炊
-----------------------------
LZ直接跳过五代与宋朝,唐朝一过就写明朝,不全面啊......
-----------------------------
不好意思,解释一下,是因为唐宋的其他章节还在酝酿撰写中,所以先把以前写好的明朝章节贴出来填空的。见谅哈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3-01-06 04:51:58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