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4、大军西征
经过三年的整军备战,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国大军拉开西征的序幕。
国运在此一举,前途是凶是吉?但无论如何艰险我也毫不惧怕,因为我有贤才由余。
由余啊,就让我们一同为秦国的未来奋起!
然而,就在出征的前夕,秦穆公闻得一个晴天霹雳:就在这一年的1月2日,由余病殁了。悲痛万分的秦穆公辍朝一日以示哀悼。但他没有因此而延缓出征的步伐。因为他知道,对西戎的胜利将是对由余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秦国祖先最好的祭品。
早在那遥不可及的商朝末年,秦人的祖先便来到西北,为商王牧马戍边。到了西周中期,首领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汧水和渭水交汇的秦地(今甘肃清水),从此以秦为族名。在周宣王时代反击犬戎的战争中,非子的曾孙秦仲兵败被俘,为国死难。秦仲的儿子秦庄公满怀着家仇国恨,召集族人展开复仇之战,收复了犬戎盘踞的西犬丘之地。秦庄公的儿子秦襄公,更是在周幽王末期的大乱中血战犬戎、收复京城,并护送平王东迁。
犬戎啊,你盘踞的土地,浇灌了多少秦人之血?复仇的火焰,只有用鲜血来浇灭!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22:26:56 +0800 CST  
@救国青年精英 2012-03-05 19:54:23
@sweet1444 2012-03-04 23:48:46
@叶落如刀 2012-03-04 23:30:35
@救国青年精英 2012-03-04 21:10:47
@叶落如刀 2012-03-04 16:28:51
6、犬戎入侵......
-----------------------------
也谢谢救国同学的热心捧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23:04:16 +0800 CST  
@乘着蜻蜓去旅行 2012-03-05 23:26:08
为什么要叙述这些教科书上,史书上已有的东西呢
-----------------------------
呵呵,蜻蜓兄问的很好,复述历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历史只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但叙述历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就像是做菜,一斤牛肉,可以炒肉片、爆肉丝、用土豆红烧,也可以煎炸猪排。如果我这道菜能给大家换个口味,那就知足了。国人写历史,较少有把对外战争作为主线的,顶多是当作王朝兴衰或者英雄传奇的一道插曲。本文打算颠倒过来:王朝和英雄都是一时的,民族和文明才是永恒的。对外战争既是我们祖先命脉缠绕的主线,也是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必将继续面临的问题。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80后的国人对外战已经疏远,但很多问题恐怕也只有通过外战解决。不作盲目愤青之言,但要有忘战必危之念,聊以自勉。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6 01:23:56 +0800 CST  
陇山今天是陕西和甘肃的省界,在古代长期是农耕区和牧区的分界线。陇山以东是关中平原的城市和农田,陇山以西是西戎各部的森林与草原。这座山脉既是绵延高送的天险,也是文明冲突的异域,成为无数华夏族人心中的畏途。汉代的《陇山歌》就叹道:“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望远,涕零双堕……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秦穆公没有这么多愁善感,他的目光翻越陇山之巅,看到的不是蛮荒与艰险,而是秦国的未来。话说幽王之乱后,犬戎及其后裔西戎各部落甚至盘踞了部分关中地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秦国历代先王几经血战,方才把把戎人逐出关中。现在,穆公要把自卫反击战变成跨境追击战。他的第一道君令就是:翻越陇山,攻伐诸绵。
由余曾经侨居的诸绵国位于陇山东麓(今甘肃天水一带),成为西征秦军首当其冲的对手。不出意料,原本人强马壮、与秦人对峙百年而不倒的诸绵之戎,首领们早已被秦国送来的锦衣肉弹轰成人渣,竟然在酒池肉林的宴席上就被秦军擒获。当然,一劳永逸的征服只存在于小说家的想象之中,劳神费力的善后消化才是正道。身为西戎强国的诸绵此后继续抗争,但秦穆公和由余制定的西进国策“两百年不动摇”,公元前457年秦厉公再次率兵攻掠绵诸,公元前395年秦惠公彻底灭亡绵诸国,此地方才永归秦土。
击败诸绵之后,秦穆公乘胜急进,先后征服二十多个西戎小国,把秦国势力向西推至狄道(今甘肃临洮),向北进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史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6 12:59:39 +0800 CST  
谢谢各位鼓励。上面那段文字没发全,见谅哈。现在重发一下。

汉武帝之前的华夏势力版图,西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也就是青藏高原以东的黄河上游地区。从地图上看,纵贯北中国的黄河大致成一个“几”字形。西北地区的精华所在—关中平原就位于“几”字的下腹部,向西翻越陇山(今称六盘山)就是西戎各部;向北越过北坂(今称北山)就进入陕北黄土高原,与北狄交错;向南隔着秦岭与西南夷的古蜀国为邻;向东枕着黄河是强大的晋国。东进之路已经受阻,北边的高原贫瘠而无利可图,南方的汉中盆地乃至川西平原虽然富庶,却因为庞大险峻的秦岭而难于控制。权衡之下,陇山以西的西北戎地确实是秦国的首选:既有征伐犬戎而报幽王之仇的名号,又有拓地开边富国强兵的实利。名利双收之举,何乐而不为焉?
陇山今天是陕西和甘肃的省界,在古代长期是农耕区和牧区的分界线。陇山以东是关中平原的城市和农田,陇山以西是西戎各部的森林与草原。这座山脉既是绵延横亘的天险,也是文明冲突的异域,成为无数华夏族人心中的畏途。汉代的《陇山歌》就叹道:“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望远,涕零双堕……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秦穆公没有这么多愁善感,他的目光翻越陇山之巅,看到的不是蛮荒与艰险,而是秦国的未来。
话说幽王之乱后,犬戎及其后裔西戎各部落甚至盘踞了部分关中地区,直到今天的西安西南郊。而开国之初的秦人仅立足于甘肃东南、陕西西部渭水流域一带的狭小地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秦国历代先王几经血战,方才把把戎人逐出关中。现在,穆公要把自卫反击战变成跨境追击战。他的第一道君令就是:翻越陇山,攻伐诸绵。
由余曾经侨居的诸绵国位于陇山东麓(今甘肃天水一带),成为西征秦军首当其冲的对手。不出意料,原本人强马壮、与秦人对峙百年而不倒的诸绵之戎,首领们早已被秦国送来的锦衣肉弹轰成人渣,竟然在酒池肉林的宴席上就被秦军擒获。当然,一劳永逸的征服只存在于小说家的想象之中,劳神费力的善后消化才是正道。身为西戎强国的诸绵此后继续抗争,但秦穆公和由余制定的西进国策“两百年不动摇”,公元前457年秦厉公再次率兵攻掠绵诸,公元前395年秦惠公彻底灭亡绵诸国,此地方才永归秦土。
击败诸绵之后,秦穆公乘胜急进,先后征服二十多个西戎小国,把秦国势力向西推至狄道(今甘肃临洮),向北进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史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从秦穆公开始的西征之路,从此不断延伸:秦始皇攻取河套,汉武帝开辟河西走廊,远征西域大地,唐王朝大军西征,进而囊括中亚……今天中国雄鸡灿烂挺拔的尾翼,实有赖于穆公和由余的培育。
把目光收回当下,秦穆公的西征不仅获得了军事上的伟大胜利,也博取了政治上的巨大资本。因为西周亡于西戎,此番得报国仇,周天子喜出望外,派遣等级最高的公爵召公亲自携带金鼓,来到秦国赠给秦穆公,并加封秦穆公为伯爵。这一举动,等于正式承认秦国为西部诸侯的首领。也正是从此后开始,秦国和秦伯的事迹开始频频进入史书之中,在舆论上获得了广泛认同。
当秦穆公接受天子与诸侯的祝贺时,他的心中叹道:
安息吧,由余。你把在边缘徘徊的秦国,带到了舞台的中心;你把华夏的血脉,延伸向新的世界。你也让我这个丧失希望的老头子,重新拥有了生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6 14:44:24 +0800 CST  
5、黄鸟之哀
但秦穆公没有想到的是,西征之役后仅仅两年,他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病逝。临死前的他,想必是无比感激由余的:在生命即将枯萎之前,是由余让他抓住了命运的尾巴,把本已失败的一生化腐朽为神奇。
然而,这个本该完满的句号却变成了大大的问号,因为秦穆公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让一百七十七人陪他殉葬。
商朝国君和大贵族盛行以战俘和奴隶殉葬。甲骨文上经常有用成百上千的战俘做人殉的记载,殷墟侯家庄的商王大墓中就发现了164具殉葬者的遗骸。周朝宣扬以礼治天下,人殉制度被正式废除,但还是在一些商朝或夷狄文化影响较深的地方残留下来,甚至到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依然发现了21具殉葬者尸骸,但无论如何,人殉是不被周朝主流文化认同的,至少周王室及其亲族诸侯国(如燕、鲁、晋、卫等)一般都不用奴隶殉葬。到后来,连用陶制人偶殉葬的做法都被摈弃,不然就会被孔子咒骂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但周王室东迁后,留守西陲的秦人到了秦武公(秦穆公的伯父)这一代,又恢复了人殉之风,据载为秦武公陪葬的人是六十六人,已被天下视为“戎狄”。秦穆公变本加厉,竟然用了一百七十七人!其中殉葬者多有贤才良臣,不但激起了其他诸侯的鄙夷,也引发了秦国人的无限哀痛,为之作哀歌一曲《诗经. 秦风. 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也许从心理学来分析,正如本节开头那首《蒹葭》所念的,秦穆公对贤才确实有着恋人般的依赖,所以要生死相随,一起殉葬。
你恨我的无情;别人骂我作暴君。我都无所谓。因为我所求的,是在那无边的寂寥里,有你们相伴而已。

秦穆公带走了贤臣,也带走了人生最大的遗憾:他虽然征服西戎,立下不世之功,但却没能进入春秋五霸之列。
因为他生不逢时,先后与两个更伟大的诸侯同立于世:首霸齐桓公和二霸晋文公。
周瑜曾遗恨:既生瑜,何生亮。秦穆公恐怕就得吐血了:你敢和我比悲情?你就遇到一个亮,我这一辈子遇到了两个呢!
不过,虽然他对同辈的晋文公颇有不服,但对齐桓公还是不服不行:要说辈分,秦穆公只是齐桓公的外孙女婿;要论事业,尊王攘夷、光大华夏,人家齐桓公才是老前辈呢。
早在秦穆公即位国君的那一年(公元前659年),穆公亲自领军攻打茅津(今山西芮城)的戎人,刚刚迈出功业的第一步。
也就在这一年,那遥远东方的中原大地上,齐桓公正统帅天下诸侯会战北狄,一举拯救三个诸侯国,俨然已在人生的巅峰。


请继续关注下一章节 霸主之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6 20:35:19 +0800 CST  
@救国青年精英 2012-03-06 13:27:43
@叶落如刀 2012-03-05 23:04:16
@救国青年精英 2012-03-05 19:54:23
@sweet1444 2012-03-04 23:48:46
@叶落如刀 2012-03-04 23:30:35
@救国青年精英 2012-03-04 21:10:47......
-----------------------------
谢兄吉言。
只是想尽一个华夏子孙的本分,写一点不那么颓废的故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6 20:42:47 +0800 CST  
第三节 霸主之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

在讲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故事之前,必须先聊聊一个枯燥但又根本的理论问题:华夷之辩。

1、华夷之辨: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
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第一件大事是什么?不是爱情,不是自由,不是事业,当然更不是挖坑灌水。除了吃奶以外,遇到的第一件大事是取名字。想你我降生之时,全家群策群力、大鸣大放、绞尽脑汁,就为了取个好名字,以寄托人世间最美最好的愿望。
顾名而思义,一个国家的自我认识,也可以从国名上大致了解。特别是中国传统上把“名”看作基本的原则性问题。《论语》有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孔子把正名看作执政的头等大事。但别把这又当成儒家搞封建礼教、残害心灵的罪状,早在孔子之前的牛人管仲所著《管子?正第》就说:“守慎正名,伪诈自止。”
不管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键词都是“中华”:中者,中央也,说的是地缘;华者,光辉也,说的是文化。人嘛,都是有自尊的,谁不希望自己是一副高大全的形象呢?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亚洲的另一个文明古国波斯国在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也是因为波斯语中“伊朗”就是“光辉”的意思。
在中、华这两字之外,另一个关键字是“夏”:夏者,夏后氏也,说的是血统。《说文》解为“夏,中国之人也”,也就是古代汉族人的自称,“华夏”就是“光辉的中国人”之意。《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氏的族谱:“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乖乖,这夏后氏是根正苗红的炎黄子孙啊。而且夏后一族不是躺在祖先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啃老族,其子孙光宗耀祖,一举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此后历经商灭夏、周灭商,但就像公司领导换届,企业本身还是一脉相承的,“夏”俨然已成为所有人的自我认同,比如西周共王的祭器《墙盘》铭文云:“上帝司夏尤保。”大概是铜器所见最早的夏字,意思是说“上帝特别宠爱夏人”,堂而皇之以夏自居,后来春秋战国的诸侯国更是自号“诸夏”。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7 09:57:34 +0800 CST  
中、华、夏,分别对应着中国人在地缘、文化和血统上的自我认知。以此为依据,所谓华夷之辨,在理论界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屁股决定脑袋,以地缘辨别华夷。
《礼记.王制》曰:“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可以简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华”,和金庸老先生说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是一个造句格式。一句话,屁股蹲在哪儿,就决定了你是什么人。
这应该是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版图大概是以河南省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部,南到湖北中部;东到山东河南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基本上处于中国版图的腹心位置。此时以地缘而辨华夷,大概是没错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7 14:07:13 +0800 CST  
第二种方法:老子英雄儿好汉,以血统辨别华夷。
武王灭商,大封诸侯,把三大姑七大姨的亲戚们,外加上识时务的前朝遗老都派出去当地主。说是地主,其实地还不是你的,都还攥在外族人手里呢。这就像周天子开的是一张空头银行支票,您想变现?成啊,您去抢银行不就行了!当然,要抢银行,周天子还是会赞助武器弹药、马仔小弟的,这些诸侯倒也争气,纷纷在当地站稳脚跟,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周王室和这些诸侯封国,就统称诸夏。《国语?郑语》曰:“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诸夏的血统就是夏、商、周、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及其支属氏族,具体包括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等,《荀子》记载周初分封了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如果加上其他几姓,《吕氏春秋》说达到了封国四百、服国八百的程度。那么,这四百个国家就是血统意义上的“华”,而八百个服国就是血统上属于四夷,但政治上向周王室纳贡的国家或部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7 22:18:41 +0800 CST  

春秋时代的华夷分布形势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7 22:49:47 +0800 CST  

一张明朝地图,鲜明地体现了“中华”的地缘观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7 23:38:33 +0800 CST  
第三种方法:讲文明讲礼貌才是关键,以文化辨别华夷。
简单地说,从地缘论到血统论,再到文化论,基本上是一个时间递进关系,也符合事物演变的逻辑。
夏朝时代,版图基本上位于中原地区,地缘论凑合能用;到了周朝,周人本身就是从西方进入,重要盟友姜姓氏族更是明显的西戎后裔,此时地缘论就在“政治上不正确”了,于是改用血统论;按理说,血统论是最清晰的,人都是娘生的,顺藤摸瓜总能搞清楚谱系,但随着周王朝的圈地运动发展得又快又好,各地诸侯国和蛮夷戎狄们也发生了混血;特别是五胡乱华之后,北中国遭受了长期的异族统治,即使是随后大一统的隋唐两朝皇室也带有鲜卑血统,于是血统论也难以为继。于是一些人又出台了有点自欺欺人、也有点理性光辉的文化论。唐朝大知识分子韩愈就率先提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礼”(也就是中国文化)才是分辨的标准,凡是采用“礼”的夷狄也可视为中国。后来随着蒙古和满洲两次统治全中国,这种文化华夷论隐隐有主流之势。例如面对太平天国与满清的决死搏杀,到底选哪一边站对呢?从血统上来说,洪秀全是华,满清是夷;从文化上来说,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太平天国又成了夷,而口口声声遵奉儒家的满清却似乎成了华。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左宗棠等精英知识分子尽管曾经困惑,但还是用行动表明了他们的判断。

说:理论联系实际;
鄙人说:否则就是放屁。
既不能以古非今,也不能为了今天的和谐而歪曲历史。
至少在那一个时代,华夷之辨还是清晰明白、基本靠谱的。
那就是春秋首霸、尊王攘夷的时代,齐桓公的时代。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8 00:15:43 +0800 CST  
2、两千七百年前的抗战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的1935年。曲调慷慨激昂,词意质朴壮烈,实为各国国歌中的翘楚。1978年歌词曾改成“我们千秋万代 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但很快到1982年又改回原版歌词,彰显了民心所向,这是因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
让一个民族生存的,不是歌功颂德的赞歌,而是居安思危的战歌;
让一个民族前进的,不是窝里折腾的疯狂,而是枪口向外的力量。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8 12:21:01 +0800 CST  
让时光之河飞速倒流,暗影中重现昨日之忧。
从1935年倒退两千六百四十九年,是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穿越而来的你,会发现除了汽车变成马车、电话变成吆喝以外,两个中国的局面是出奇的相似:内忧外患,生死存亡。自犬戎攻破镐京、平王东迁洛阳以来,周天子的力量和权威都无可奈何地削弱了,直辖领地从全国面积的20-30%缩小为仅余六百里;随着中央政府的削弱,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开始军阀混战,兵连祸结;而由犬戎开始的戎狄入侵此起彼伏,并将很快进入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高潮。
就在这一年,史载“北狄伐郑”,来自北方的狄族军队竟然大举侵掠了诸夏腹心之地的郑国(今河南中部地区),天下震动。要知道,抗战时日军直到战争尾声的1944年才能借豫桂湘战役侵攻河南。中原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如山西、山东、河北、陕甘等近边之地就不用说了。《春秋公羊传》对时局的描述是:“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缕。”好个不绝如缕,周朝的版图被敌人的爪牙撕裂咬碎,成了破衣烂衫。再这样下去,华夏文明就会连衣服也被剥光,只好退回去做光屁股的原始人了。
如果穿越的是聂耳、田汉,估计《义勇军进行曲》就会早诞生两千多年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8 12:23:38 +0800 CST  


春秋初期列国形势图,可见北狄各部进逼中原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8 12:44:12 +0800 CST  
春秋初期诸侯们大多是小国寡民状态,现在的县长、乡长之类,遇到全民皆匪的戎狄部落,自己根本抗不住;而诸侯们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面对敌寇一盘散沙,帮忙就不必指望了,说不准还阴阳怪气来一句“这年头,地主家也没余粮啊”;更有甚者,许多诸侯本来就是冤家对头,这一瞧你丫的也有今天,还使劲儿给戎狄打气叫好!作为中央的周王室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不但统筹不了地方诸侯联合作战,自个儿还经常被山戎收保护费呢。
这就像是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局面,日本人步步紧逼,是个脑袋都知道民族存亡的时刻就要到了。但民族存亡暂时还顾不上,大佬们都忙活着自个儿的存亡呢!蒋介石一心剿共,攘外必先安内;兔子熬过长征,惊魂未定,嚷嚷抗日只为转移视线;张学良面对关东军一退再退,就想着保存天下老二的实力;冯玉祥、李白桂系、汪精卫这些国民党内的争霸失败者,盘算着怎么混水摸鱼、东山再起……怪不得倭寇敢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因为也许倭寇还没动刀,中国就在内斗中自杀身亡了。
中国,风雨如晦,敢问路在何方?
答曰:路在东方。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齐桓公。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8 19:23:41 +0800 CST  
不好意思,因为是边想边写,很是仓促,所以上一章节秦穆公征伐西戎,不慎少发了一节,现补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8 19:29:47 +0800 CST  
下面这段该在“4、大军西征”和“6、黄鸟之哀”之间

5、亡命马拉松
命运的轮盘终于转满一百八十度,荣耀和耻辱再次颠倒,西戎人回到了犬戎灭西周之时的起点。被秦穆公击败的西戎,面临和当年周人一样的选择:要么抛弃尊严,成为敌人的俘虏和奴隶;要么抛弃家园,成为逃亡的异乡人。
秦穆公开启的西征,在此后两百年间从未停息。倔强傲慢的犬戎自诩为白狼之裔,并不缺乏硬骨头。在这漫长残酷的岁月里,许多戎人开始向西逃亡的旅程。
在中国史籍里,爰剑就是这样的传奇。在秦厉公(公元前476年—442年)对西戎发动第二次西征后,一个叫爰剑的戎人战俘,竟然历经艰险越狱成功,还一口气从陕西逃到了青海。在这块比甘肃故乡更为蛮荒落后的土地上,在秦国劳改营学会了耕种的爰剑简直就是伏羲神农,很快成为当地西戎部落的首领。在这片暂时没有秦军战火的大地上,爰剑的子孙繁衍出一百五十个部落,形成了后世的羌族。
然而,在这场戎人西迁的马拉松里,爰剑可能并不是跑得最远的冠军。
在西方史籍里,蕴藏着一个更大的传奇。
公元前5世纪的某一年,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漫游到黑海北岸的希腊殖民城市。在这里他听到了一个故事:就在一两百年前的公元前七世纪,黑海以北的欧亚草原上曾发生过一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迁徙。
“一个叫做‘独目人’的神秘部落入侵了塞人王国,被迫西迁的塞人又撵跑了更西边的邻居斯基泰人。游牧民斯基泰人只好亡命到黑海地区,结果征服了此地的辛梅利安人。”希罗多德在他的不朽名著《历史》中记录道。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这种从东向西、多米诺骨牌式的逃亡接力赛,在古代历史上多次上演。比如大家熟悉的汉帝国驱逐匈奴、匈奴侵略日耳曼、日耳曼人又灭亡西罗马帝国;又例如唐朝击灭突厥、突厥西迁中东和小亚,最后灭亡东罗马帝国。
说到这里,我们只能对可怜的罗马人说:请节哀,我们真不是故意的。
话归正题,“独目人”的手下败将们逃到西边后还是挺能装牛B的。公元前612年,斯基泰人彻底灭亡了鼎鼎大名的亚述帝国;公元前530年,塞人一战俘杀了波斯帝国的开国之君居鲁士大帝。
那么,这神秘的“独目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希罗多德虽然被西方尊称为“历史之父”,但他并不是第一个记载“独目人”的。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希腊大诗人阿里斯泰就听说了这群“羊马成群、勇猛善战”的人,并为此写下长诗《独目人》。无独有偶,先秦古籍《山海经》也记载了北方的“一目人”之国。
难道这次引发民族大迁徙的源头又是中国边境的游牧民族?
是的,我们又得向波斯人和亚速人抱歉了。
当代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已经一锤定音,判定独目人生活在中国北方边境。考虑到当时中国边境战争的局势,应该就是春秋时代的西戎。自从周穆王、周宣王直到秦穆公的华戎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经不可逆转地倒向华夏,大量战败的西戎部落和后世的匈奴人、突厥人一样,选择了向西流浪之路。
向西去,没有可怕的秦人的地方;向西去,可以欺负别人的地方;向西去,有生机和未来的地方……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8 19:32:29 +0800 CST  


富庶肥美的河湟谷地,西戎人的新生之地(摄于青海西宁郊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8 19:54:35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