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公案·古代的N种死法——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继续


吕不韦说:“好吧,我让你看看《吕氏春秋》实质内容上的过人之处。第一,军事思想。我们都知道,天下是要统一的。所以有些所谓非攻啊,救守啊之类我们不要考虑。那么统一有三个办法,我们先看A方案。”

吕不韦一按遥控器,墙壁上出现画面:秦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道德修为,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很多小国家自然地被道德力感染而来投奔秦国。经过几百年道德力的感染,秦国的版图蚕食了山东六国。

吕不韦:“这是孟子的办法,以德服人。你再看方案二。”

再一按遥控器,墙壁上出现《英雄》中的画面:秦国的士兵喊着“风!风!风!”遮天蔽日飞蝗般的箭射向一个个城池,插在无辜老百姓的身上。鲜血横流,最终流出四个大字——虎狼之秦。

吕不韦:“这是秦国的一贯风格。那么,我们能不能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呢?这就是《吕氏春秋》旗帜鲜明原创性提出的‘义兵说’!你看!”

墙壁上出现新的画面,并不断切换。画面一:秦国军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齐步迈进邯郸,邯郸的百姓泪流满面夹道欢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画面二:魏国的百姓早上醒来,发现秦国的战士们都和衣睡在街头巷尾,身上沾满了露水。画面三:齐国一个大妈发现在一位秦国战士刚吃完饭的碗底下压了五个铜板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秦国的军队绝不会收人民一针一线。齐国大妈捏着纸条望着秦国战士远去的身影,眼睛湿润了。

吕不韦哈哈大笑:“这是我最近拍的宣传片。我的所谓义兵说,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攻打一国,只有两个目的,一是诛暴君,二是利黔首。军队进入敌国,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屋室,不敢六畜。而且我们主张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凡是来归顺的,以家听者禄之以家,以国听者禄之以国,选其贤良而尊之。这样一来,我们秦国军队‘虎狼’的臭名声就不会再有了,我们是‘义兵’!是要解放全中国的‘义兵’!”

聊公说:“有点意思。那统一以后怎么治理这个国家呢?”

吕不韦眼睛里冒出异样的神采:“多建封!”

聊公:“这是向西周封建制的反动啊!地主阶级要搞郡县制,这才是进步的!”

吕不韦嗤之以鼻,道:“无论从历史经验,从实际效益,从具体国情,还是从理论上看,新的帝国都只能以制度化的封邑和郡县制并行,充分赋予地方权力,国家结构多元一体,才能有良好的治理。”





待续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18 23:25:39 +0800 CST  
作者:subwolf 回复日期:2009-02-19 13:26:32
给渔樵窥史和馒头老妖两位,不宜鼓吹古人
古人的确提到了很多新想法,但是具体到数理模型,执行方法,几乎就没有了。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想法多而实践少,尤其缺乏对实践的归纳总结。
也就是崇尚文科(说废话),不得已执行工科(现实中的现实主义),缺乏理科(不进行系统的数理归纳,无总结,无指导)
其结果,一则文科的废话在现实中无法执行,最后形成了一种精神分裂-讲仁义忠诚天花乱坠,实际上却男盗女娼,叛臣满地
二则尽管出了不少治世,却没有总结出可以运用的经验教训。以至于2000年来治乱交替,都是原地踏步
============================================================

同顶。

不过我这个文章更关注的乃是这种精神分裂、原地踏步的原因。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涉及——因为一直到汉武帝为止,中国的制度和文明都一直保持更新。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19 22:55:01 +0800 CST  
作者:渔樵窥史 回复日期:2009-02-19 09:58:21
越读点古人之书越有感觉,自己以为蛮新颖的想法,人家早就说过了,只是语言习惯不同而已,很难超越的。


作者:馒头老妖 回复日期:2009-02-19 10:57:31
同意楼上,有时候看看古人的书,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想法早就被古人阐述过了。
============================================================

这个感觉,一是因为古人的确厉害,二是对古人典籍的诠释者之功,比如朱熹,比如梁启超,比如聊公。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19 22:56:50 +0800 CST  
作者:526199451 回复日期:2009-02-19 19:08:56
思想能很容易达到的地方,论证却未必。毕竟很多历史经过了才知道。才能有真正的评价。何况——
即使经过了对他的评价都可能大相反呢。
============================================================

正是如此。我们现在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先秦诸子文献中的闪光点,但古人没有发现。而且这些文献在不同时期闪光点乃是不同的。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19 23:07:21 +0800 CST  

其实呢,最近读一些书,对中国传统制度文明和中国的前途得出了一些比较丧气的结论。

明天下午更新,感谢关注。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19 23:32:03 +0800 CST  
作者:天策上将太尉领司 回复日期:2009-02-20 00:52:22


会对聊公的写作带来影响不?
============================================================

不可能完全没有,但肯定不会明显。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0 13:20:39 +0800 CST  








继续


吕不韦嗤之以鼻,道:“无论从历史经验,从实际效益,从具体国情,还是从理论上看,新的帝国都只能以制度化的封邑和郡县制并行,充分赋予地方权力,国家结构多元一体,才能有良好的治理。你看,在你生活的那个时代,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国家,还有谁采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

聊公自豪地说:“中国!”

吕不韦道:“多建封,乃是一种比较能够防止一种势力独大的国家结构——这种势力包括行政、经济和思想上的。你看西周建立的王朝,国祚绵延八百年之久。即便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地方经济、思想依旧发达,正是封建制的好处啊!”

聊公反驳:“可是后来战乱不已,国家分裂。”

吕不韦:“对。但是我们对于一种制度,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看它可不可以被修正从而避免它所带来的弊端;如果不行,再不得已地推翻它。西周封建制度的最大问题,在于封国势力太大太独立,而中央太弱,且经济上完全依赖地方。所以我所设想的,乃是郡国并行,以拱卫统一王朝。我下面给你分析中央集权和封建制的优劣:

一,封建制有利于因地制宜:中央集权必然以国家利益为至尊,封建制下,则各国以自己的利益为上。各国相争,则相互制衡,有中央可以进行宏观的调控;中央至尊,则必会牺牲地方利益,导致区域间不均衡发展。

二,封建制有利于缩短权力链:中央集权制固然有利于你所谓的统一,但是统一并非终极目标,终极目标乃是国家的治理。以统一而压倒多样,乃是不利的。单一制下,中央固然可以有一个强大的权力,但是这样强大的权力行到地方,强弩之末还剩多少威力呢?而封建制下,诸侯直接对地方实施治理,则成效显著得多。

三,封建制有利于保持文化多样化,利益格局多元化:中央集权一个内在要求乃是同一天下之义。而封建制呢,则可以保持文化多样化,所谓‘博义’也;可以保持利益多元化,所谓‘博利’也。义博利博则无敌。

怎么样?”

聊公沉吟。

吕不韦继续道:“今天我给你掏心窝子吧。况且天下之道,乃是一个‘公’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是要天子以利天下也。所以尧舜贤主,皆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子孙。这不是恶其子孙,也不是沽名钓誉,而是返其实也。什么实呢?天下之利的大公也!”

聊公吃了一惊,道:“难道你反对君主的世袭制?”

吕不韦一声长叹:“当今之世,废除君主世袭已不可能,毕竟君主乃是统一的象征。但是君主要有自己的几点品德。第一,勿骄,虚静。不要自以为是,多所作为。第二,听谏。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土,武有戒慎之鞀。今上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谏议机制,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吕不韦看看四下没人,乃轻声道:“托于贤。”





待续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0 14:09:12 +0800 CST  








继续


吕不韦看看四下没人,乃轻声道:“托于贤。”

聊公说:“选贤任能不是什么新鲜学说。”

吕不韦道:“不是选贤任能,是全盘托于贤。绝江河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聊公说:“哦,这样啊。那么敢问托给哪个贤呢?”

吕不韦道:“相。相也者,百官之长也。相,是公众认可的;亲戚、爱臣之流,则是私安的。以私胜公,乃衰国之政。你看,齐桓公的时候,不管手下有什么事来请示,他都说:‘去请示仲父。’别人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做国君太容易啦!’齐桓公说:‘我没得到仲父的时候,做国君难;得到仲父,做国君就容易了。’这就是一名优秀人君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啊!”

聊公说:“你这套东西好是好,可是与当前秦国的体制格格不入啊。”

吕不韦哈哈大笑:“你学过刻舟求剑的故事没?该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法律同样如此。治国无法则乱,守法弗变则悖。世易时称,变法宜矣!”

聊公想了想,说:“最后一个问题,老百姓认不认可哦?”

吕不韦道:“这个简单,我自有办法。”

聊公见吕不韦主意已决,而且夜已经深了,遂不再叨扰,起身告辞。回来以后,聊公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起身秉烛读《史记》,读到这样几段:

1.年幼的嬴政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2.吕不韦将《吕氏春秋》悬挂国门,曰:有能改一个字的,悬赏千金。结果无人去改。

3.吕不韦公布《吕氏春秋》仅仅两年,嬴政成年,罢免吕不韦的相国之位。又过两年,吕不韦饮鸩自杀。

4.吕不韦死后十四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






待续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0 15:40:52 +0800 CST  
作者:身黑心白 回复日期:2009-02-20 15:46:07
看来商业资本的确是民主的源泉,2000多年前的商人和200多年前北美的那些商人们想的相差无几嘛。
============================================================

这些虽然是吕不韦的门客执笔,但裁汰删定之功,我想应该是吕的。




作者:渔樵窥史 回复日期:2009-02-20 17:39:14
这个感觉,一是因为古人的确厉害,二是对古人典籍的诠释者之功,比如朱熹,比如梁启超,比如聊公。
========
聊公太谦虚了。。。
============================================================

过奖,过奖。忝列其中。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0 17:47:12 +0800 CST  
作者:馒头老妖 回复日期:2009-02-21 01:08:55
提到权力,再也不会有许由那样的闲人了。所有的人都非常非常喜欢权力,为之着迷,为之可以父子相残、兄弟相残。
============================================================

人是有理性的。获取权力无非是为获得更高的利益。如果通过才能以外的资本获取权力,成本将远远高于收益,那么恐怕人人都不会为之着迷了。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1 09:56:36 +0800 CST  
作者:虚无清静 回复日期:2009-02-21 09:11:09
"统一并非终极目标,终极目标乃是国家的治理。"大哉斯言!深得吕(聊?)公之心,得历史之心。若能得天下之心,则华族幸甚,我民幸甚!
============================================================

这是吕公之言。

《吕氏春秋.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恃君览》: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政府的设立本身不是目的)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得到治理才是目的)

不敢妄自代古圣贤立言,不过略有材料的组织之功耳。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1 10:02:29 +0800 CST  
作者:foreverwu 回复日期:2009-02-21 11:04:01

上面引用的那两段古文表达的理念当然是很正确啦,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些理念的可操作性很成问题。
============================================================

好,这种理念的操作性——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两千五百年过去了,难道这种理念的操作性还应该成问题吗?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1 11:06:28 +0800 CST  








四、从秦国到秦朝


秦朝御前会议与政府保姆论


《吕氏春秋》与《韩非子》的争宠,以失败而告终。吕氏纲领流产了,历史在继续行进。天下并没有像孟子设想的那样,由不嗜杀人者来统一,吕不韦的义兵说也终于没有派上用场。文化沙漠秦国,以铁和血完成了对文化昌盛的六国的兼并。不论大家愿不愿意,一个崭新而空前的帝国出现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

建国者们集聚在咸阳,参加秦朝统一以来第一次重要会议。与会者有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当然还有主持会议的嬴政和旁听的聊公。

会议的议题,包括这样几个:

1.元首制度和相应细节问题。
2.国家结构形式。

元首制度,其实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基本上已经确定了。真正讨论的乃是一些细节问题。大臣们说:“天皇地皇泰皇乃是最尊贵的称号,而三者中又以泰皇最贵。所以请大王称泰皇。”嬴政不满意,说:“把泰字去了,加上个帝字,以表示德盖三皇功高五帝。”大臣们说:“皇上圣明!”其余的细节包括皇帝自称“朕”,命曰制,令曰诏,皇帝的父亲为太上皇等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自然就是嬴政的死鬼老爹庄襄王。同时,嬴政又废除了谥法制度。谥法制度,乃是在君主死后臣下们根据君主一生的品行采取一到两个字为君主一生盖棺论定的制度。谥法制度的废除,宣告了君主权威的无上。

这样一来,嬴政就自号始皇,而后代以二世三世记数法来标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顺便提句,既然泰皇比天皇尊贵,而皇帝又比泰皇尊贵,那么中国的皇帝就比日本的天皇尊贵了两个档次啦。一句意淫,会议继续。

真正重要的议题,乃是关于国家结构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老话题:封建与郡县之争。




待续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1 11:28:37 +0800 CST  

TO MensRea

这段注释乃是通说,录在这里。今天键盘坏了,就这几个字还是用鼠标在软键盘上一下一下点出来的。

作者:毗陵秦沧海 回复日期:2009-1-4 0:26:41

------------------
*“丧妇长子”补遗*
------------------
丧妇,实谓丧夫之妇;故丧妇长子,即丧父长女。长女者,谓其年龄大也。
丧妇长子不取条,一曰丧妇长子无父,故无人做主,不取;一曰丧妇长子,可见其年龄已大,过婚龄,故不取。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2 00:20:18 +0800 CST  
作者:馒头老妖 回复日期:2009-02-21 23:50:31
徒法不能自行=法律必须被信仰 ?
============================================================

对啦。而徒善不足以为政是指纯粹的信仰、习惯法不具备严格的可操作性。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2 00:24:00 +0800 CST  
作者:526199451 回复日期:2009-02-21 21:53:23
制度史非法律史。
不过“徒法不能自行”,LZ深意在此吧。
============================================================

这些制度放在今天可都是宪法行政法的内容哦。这里的法当作广义的理解。这点陈顾远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在他的中国法制史里就指出来了。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2 00:29:30 +0800 CST  
作者:更张 回复日期:2009-02-21 22:12:36
呃,“天下之天下”与“天下人之天下”还是有点区别的。
============================================================

的确。西方人从来都觉得,在个人之外不应该存在什么真正的实体。天下是天下的天下,那么前一个天下究竟应该由谁来代表?不好说了。

嗯,吕不韦的思想也不能说有多么民主,不过是为了限制君权而扩大他仲父的权力罢了。所以所谓地方自治,所谓托于贤,不过都是为他而服务的。

但是正是因为吕作为战国末期的大商人,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实力来与君主讨价还价。而民主,就是在不同实力对等的利益集团讨价还价中诞生的。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2 11:42:00 +0800 CST  








继续


这次的争论,不是《吕氏春秋》那样自己私下写的纲领,而是真正将要决定帝国组织形式的讨论。

丞相王绾提出的意见是分封皇室子弟到边疆不稳定地区为诸侯,以镇守一方。廷尉李斯表示反对。他主要反驳了王的稳定论,他说:周王朝大封子弟为诸侯,最后关系一疏远,还不是反目成仇,周王都制止不了。所以搞封建制不是稳定之道。

秦始皇出来给出了结论:封建,乃是取乱之道。天下初定,不宜立国树兵,廷尉的意见可取。于是废封建而行郡县。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绾的主张并非绝对的封建,而是郡国并行制。秦始皇和李廷尉根据历史发展至此的经验,决定采取纯粹的郡县制。这才是争论的焦点所在。

其实,纯粹的郡县制和纯粹的封建制之外,还有两条道路:其一,乃是将天下分封出去,然后每国之下设置郡县而不再分封大夫和士;其二,乃是郡国并行,即划出若干特别的行政区域,作为子弟或功臣分封的国,实行局部的区域自治。纯粹的封建制已经被周朝的历史证明是有问题的,而第一种混合制的确是取祸之道,王绾在这里主张的正是第二种混合制,即郡国并行。

秦始皇和李斯的历史经验,乃是看到的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趋势,即各国都采取郡县制,而采取郡县制最彻底的秦国取得了天下。所以他们以为,纯粹的郡县制乃是效率最高的行政制度。

一个要害在这里:他们看到的,乃是秦国或其他六国的经验,而非天下的经验。也就是说,在每个“国家”里采取郡县制的确效率最高,但是在“天下”采取郡县制呢?也就是如群臣拍马屁时说的“以海内为郡县”的时候呢?

问题出来了:疆域和人口发生了变化。按照柏拉图的理念,“原子”(即组成事物的要素)发生变化,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而“大小”的改变,对事物性质并无影响。果然是这样吗?从秦国到秦朝的变化,以及李斯们没有与地俱扩的理念,将给出我们答案。






待续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2 12:16:44 +0800 CST  








继续


从秦国到秦朝的一个变化,乃是疆域辽阔了。郡县制,讲究的是效率,上传下达。中央给地方布置任务,地方负责执行。以前秦国一点点大的地方,自然可以有效地实现治理。但是秦朝统一的速度太快,以至于还没有感觉到这种制度有什么不适应。于是,以海内为郡县,法令的下达便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跨越巨大的疆域,经历很长的时间,精神和实质很难保证不发生走样。

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法律文化的问题。秦国的法律文化肯定与六国不同。秦国经历了商鞅的徙木立信,以及后来无数令行禁止的训练,才具备了比较普遍的严格遵守和执行法令的意识。六国呢?恐怕没有这样一个文化心理。

问题自然就会出现了。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再来回顾王绾和李斯之争,我们恐怕不会轻易地给出结论了。毕竟,我们的目的恐怕不仅仅是“统一”,更不是“同一”。

封建与郡县之争,在秦朝已经统一的情况下,还出现了一次反复。这次反复的结果,不是对两种制度的再抉择,而是另一次一直被我们视作灾难性后果的结局。

秦始皇三十四年,嬴政置酒咸阳宫。齐人淳于越提出: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乃是儒家的人。儒家在秦朝不得势,淳于越必然怀念可以四处游说而劝君主使用本派学说的春秋战国,所以劝秦始皇恢复封建。他的目的,乃是《吕氏春秋》中的“义博”二字,即文化多元化。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的目的。不占统治地位的学说自然希望文化多元化,便仿佛不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希望世界多极化一般。

秦始皇命当时已是丞相的李斯议这个提议。李斯评议的结果如此重要,以至于聊公不得不将其全文摘录在下面: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这个,便是李斯的上书内容。这里讨论了一个“私学”与“法令”的关系。就我们今天来看,乃是“法学”与“国法”的关系。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众多流派,也形成了议政议法的风气。李斯认为,这些流派对国法的评论,也就是对“国法”背后的合理性的探讨,严重损害了国法的权威,使之难以得到执行。他们对国法的议论,会使不懂事的“黔首”也会只执行有利于自己的国法,而对不利于自己的国法发出安提戈捏之怨:“我并不认为你的命令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于你,一个凡人,竟敢僭越诸神不成文的且永恒不衰的法。不是今天,也非昨天,它们永远存在,没有人知道它们在时间上的起源!”

民智未开,不可多兴异说,因为黔首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就是李斯的想法。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焚书”。

我们读一些经典著作,可以被那些上古时代的作者们天真和偏激到极端的想法所震撼。比如柏拉图所建立的理想国,比如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哲学家们往往会想到一些非常简单而极端的方法来解决一些人世间最最复杂的问题。

李斯现在居然要采取一种哲学式的办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聊公作为一位爱书之人,作为中国的脊梁,决不能坐视不管,于是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聊公面对李斯的无上淫威,凛然不惧,面斥道:“你这是愚民政策!”

李斯笑道:“岂会是愚民?我这是为老百姓好。民智未开,异说若兴,则国乱矣。国乱则民遭殃。百姓短视,政府可不能短视,所以我是为百姓好。”

聊公怒道:“老百姓有思想的自由,有读书的权利,你把这些非法剥夺了!”

李斯轻叹口气:“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骂我专制。打个极端的比方,如果老百姓要读淫秽书刊,你作为政府也不禁止吗?打你是为你好,这叫父爱主义。”

聊公骂道:“你看看人家西方,开明自由。我们国家两千多年的专制黑暗都是从你这里开始的!”

李斯:“人类的幼年同样幼稚,而中西方的大哲也有着相似的远见。你没看过《理想国》吧?苏格拉底建立好这个最正义的城邦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删定流传已久的史诗。他说:‘即使这些事情是真的,我认为也不应该随便讲给天真单纯的年轻人听。如果非讲不可的话,也只能许可极少数人听。’”

聊公:“可是你连极少数人都不允许他们看书,你破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李斯:“没有没有。我的命令里说的清清楚楚,所有书籍都上交朝廷保管,进行备份;民间私藏的才予以焚毁。怎么会破坏传统文化呢?了不起算是毁坏一些文物罢了,何况还是作为民法上种类物的文物。何况,这道命令的目的并非禁止百姓看书,而是禁止百姓评议法政。你看,我们规定偶语诗书的,弃市;而私藏禁书的,不过黥为城旦罢了,也就是服服劳役。孰轻孰重,法令目的何在,一目了然了吧?”

聊公无语,想了想,又问:“人民应当有自主决定自己前途的权利。自作自受,乃是民主制度的精髓。”

李斯:“所以我们反对在人类的幼年实行民主。比如一个婴儿刚学会爬,我们对他放任不管,说:‘他有自主决定自己前途的权利。’眼看着他爬上大街要被马车轧了,也绝不能管,否则便是剥夺他爬的权利,这合适吗?所以我们要请保姆来照管婴儿,必要的时候剥夺他一些所谓‘权利’,为的是让他更好生存。这不是不让他自主决定自己的前途,而是他还根本不会自主决定自己的前途。我们政府同样如此,担任黔首的保姆。始皇帝英明神武,为天下第一人,所以由他代理人民本身来进行抉择。等十世百世乃至千世万世之后,人民有能力了,我们自然会逐渐开放宫廷的图书馆,会逐渐还政于民。”

聊公隐约觉得有些不妥,但又说不出来,只好闭嘴。冬天的白昼格外短,刚看过曙光,暮色就降临了。聊公步出相府,满目都是秦朝的国色:一片漆黑。聊公思忖着自由与秩序这对冤家,始终没个头绪,心头有些烦闷,便胡乱凑了几句诗:

这是一潭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2 14:07:58 +0800 CST  
作者:526199451 回复日期:2009-02-22 15:57:25
可怕的就在这里。从此,中国的政治学讨论永远没了。从根子上没必要了。没有广泛的讨论,又怎么成熟?
============================================================

我代李斯回答一下:精英可以看到书,所以可以对法学政治学进行精研,从而推动进步。

如果这些精英完全没有自己的利益的话,政府保姆论的确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楼主 聊公  发布于 2009-02-22 17:37:44 +0800 CST  

楼主:聊公

字数:206324

发表时间:2008-12-19 03: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22 21:34:19 +0800 CST

评论数:20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