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第六章:怒鞭督邮之谜

刘备去投靠自己的老师卢植,卢植立刻让刘备去协助皇甫嵩,还给了刘备一千兵马。

这一千兵马是完全交给刘备指挥的,没别人插手,刘备虽然没有拥有权,但是却有使用权。

可见,卢植确实对刘备不错,毕竟卢植是在刘备还没混起来的时候,就和刘备是师生关系了,他是不图刘备什么的。

不过刘备八字太硬,跟谁混谁就注定倒霉,本身卢植还混的不错,刘备一跟他混,卢植就倒霉了,被用莫须有的罪名撤了职,关在了囚车里面。

张飞见了,大怒,要杀了官军,救出卢植,刘备却阻拦道:【朝廷自有公论,汝岂敢造次?】

这是《三国演义》里面,刘备第一次露出其复杂的一面。

卢植是朝廷钦犯,救卢植的这种行为,等于是劫狱甚至造反。张飞和卢植是没什么关系的,可以说是素不相识,可关键时刻,张飞仅仅因为路见不平就愿意冒险救卢植。而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刘备不但不救,反而怕张飞连累自己,也不让张飞去救,三个人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卢植被官差给押走了。

卢植被撤了,朝廷就派董卓来代替卢植。董卓为人高傲,根本看不起刘备三人,还出言侮辱他们,张飞大怒,又要杀董卓。

刘备和关羽又急忙劝住张飞,一起说道:【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

在这里,请注意:不仅仅是刘备,就连一向被认为很高傲的关羽,在受到了董卓的侮辱之后,也没有表现的特别气愤,在张飞要杀董卓的时候,关羽仍然认为虽然董卓侮辱了自己兄弟三人,但董卓还是不能杀。

为什么不能杀呢?说好听点是刘备和关羽比较识大体,张飞比较莽撞。说难听点,其实就是刘备和关羽想当官!不想得罪朝廷!

想当官,就不能得罪朝廷。不论是救卢植还是杀董卓,都会得罪朝廷里的庞大势力,这种傻事,刘备和关羽是不会做的。

你看打完了仗,曹操有后台,当官去了,孙坚也有人情,也当官去了。再看刘备,本来就是没后台没人情的人,你再得罪了朝廷的人,以后还怎么混呢?

所以,从这一点看来,刘备关羽这俩人是比较官迷的人,而张飞则比较快意恩仇的人。(仅小说中。)

刘备本来就是个黑老大,如果刘备不想当官,没什么远大抱负的话,那么黄巾起义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冒险出来打仗。因为对他这种黑老大来说,世道越乱才越有油水好捞,张角造反其实是对他有利的——等天下太平了,各地治安都好的不行了,刘备反而难混了。

但刘备还是果断的冒死去参加战争了,这就只能证明:宁愿放弃眼前辛苦经营的一切,刘备也想当官!

后来,几经波折,刘备终于当上了安喜县的县尉。

当上县尉之后,有一次朝廷官员督邮经过安喜县,刘备就出来迎接了。

督邮问刘备要贿赂,刘备才到县城几个月而已,屁股都没坐稳,哪来的钱贿赂?所以,督邮就想把刘备的官位给革除了,骂道:【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污吏!】

张飞听了,又大怒。但这一次不仅仅是张飞,就连官迷关羽听了,也跟着一起大怒。书上写道:【关张二公俱怒。】

为什么这一次连官迷关羽都怒了呢?难道关羽不想当官了吗?

关羽肯定还是想当官的,但既然这一次连关羽都不怕得罪朝廷的人了,那么就只能证明:关羽认为当官付出的成本和利润,完全不成正比。

刘备和关羽没当成他们想象中的官,他们都觉得亏大了。

没当官之前,刘备三个人手底下至少拥有500个小弟,颇有实力。但当了这个芝麻官之后,由于不准养私兵(估计刘备也养不起),所以【玄德将兵散回乡里,止带亲随二十余人,与关、张来安喜县中到任。】

原本500个十分强悍的小弟,由于当了这个倒霉官,已经彻底缩水了,现在的刘关张三人手底下连个小弟都没有。原来面对着五万个反贼都不虚,现在看着个脑残督邮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投入和利润完全不成正比。

而且最关键的是,看目前的形势,现在刘备三个恐怕连这个芝麻官都保不住了,万一被革职了,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以后黑道也混不成,白道也混不成,只能去死了。

所以这一次不仅仅是张飞,就连关羽这么‘识大体’的人也怒的不行。

所以说,刘关张这次怒打督邮的原因,并不是课本上说的那样:为民除害。而是:对仕途已经完全死心后的一种发泄。

老子不当官了!反正老子以后也用不着你们了,我还装什么孙子!

之前的刘备关羽,对仕途还是有点希望的,所以他们不允许张飞救卢植,杀董卓。现在刘备和关羽则对仕途已经彻底无望了,也就无所谓了,随着张飞折腾去吧。

而且最关键的是,就算张飞不打督邮,就算刘备三人继续装孙子,对督邮客客气气的,被革职之后,恐怕他们这辈子也别想再当官了。

因为之前刘备破黄巾立了大功都当不了官,来回扯了那么多遍才混了个芝麻官,现在没战功了,被裁员了,就更当不了官了。

张飞怒打了督邮,关羽说道:【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

你看,我说的没错吧?还想走仕途的时候,三人被董卓侮辱,关羽不但自己能忍住,还能劝得张飞也忍住。再看这次,仕途无望了,督邮一侮辱他们,关羽就直接不忍了,大怒,不但要打督邮,还要杀督邮。

关算是看明白了,他们这群没关系没背景的老百姓,想要在朝廷里混出头,没可能!与其在这整天装孙子还赚不到钱,倒不如【弃官归乡】,接着回老家和张世平混黑道呢!

怒打督邮这件事,在三国演义里是快意恩仇的张飞干的,但在历史上,却是刘备干的。

《先主传》记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

你看,历史上的刘备由于出身是个黑老大,哪有半点仁慈善良的感觉,有的只是心狠手毒!人家还没等着说要开除他,他就把人家捆起来一顿打,打完了就跑。

但由于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为了隐藏刘备黑老大的身份,并美化他仁慈善良的品质,所以这种事就自然不能扣在刘备头上了。

不扣刘备头上扣谁头上呢?就扣在那个卖酒杀猪的张飞头上吧。

所以,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不但没有怒打督邮,关羽张飞要杀督邮时,刘备反而很仁慈的说道:【据汝害民,本欲杀你,今姑饶你性命。】

你看!刘备这番话说的没头没尾的,督邮害民他也知道,但为什么不杀他呢?刘备不说了。

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刘备生性谨慎,不想把事给做绝了,看在督邮是个能害的了民的大官的份上,还是没敢杀他。

所以啊,语文课本或是三国电视剧里面常说,怒打督邮是因为督邮是个害民的官,但实际上,刘备之所以没杀督邮,就是因为督邮是个害民的官啊!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4-22 16:06:13 +0800 CST  
第十二章:三国里最擅长玩卧底战的高手是谁?

何家战胜了董家,官员战胜了太监,朝廷形势一片大好。

此时,袁绍建议杀死所有太监,斩草除根。何进却说道:【不必妄加残害】。然后,何进就真的饶了大部分的太监,只杀死了蹇硕一个。

何进没有趁机会狠狠的打击自己的敌人。

袁绍见了,就感叹道:【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

读者们见了,也都大骂何进是白痴,是脑残,居然这么轻松的就放过了这群太监,导致以后被太监给害死了。

乍一看,何进确实很愚蠢。

不过,通过我之前的分析,大家可以清楚的知道,大将军何进不但不是脑残,反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那么问题就来了:何进这一次为什么这么脑残的要放过这群太监呢?难道他真的不知道斩草除根的道理吗?

不太像,连袁绍这种年轻小子都知道的道理,堂堂大将军会不知道?

可见,大将军放过了太监,这其中一定另有深意。

有什么深意呢?让我来慢慢分析。

先说董家。

首先,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董家已经完全没有和何家斗争的资本了。

何家的刘辩登基成了大汉的皇帝,朝廷的官员大部分也都站在何家这边,此时,董家的选择就应该是以保命为主,乖乖的退出政治舞台,这样说不定还能活下去。

当然,董家退出政治舞台,何家说不定还是会斩尽杀绝的。但是由于董家并没有做什么错事,你莫名其妙的杀害他们,报复他们,就一定会引来朝廷官员的不满,所以,只要董家退出政治舞台,何家放过董家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至少对董家来说,明哲保身肯定是比继续和何家斗争要安全多了——如果董家一直死缠着何家斗争的话,那么何家就正好有理由顺理成章的灭掉董家了。

可是董太后却非要继续和何家拼命,哪怕自己已经完全没什么实力了,董太后还是要和何家拼命,导致最后被何进给害死了。

是董太后脑残,看不明白当前的形势吗?不是的,书上写的很清楚,董太后是很明白现在朝廷里的形势的。

董太后道:【何进之妹,始初我抬举他。今日他孩儿即皇帝位,内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权太重,我将如何?】

你看,朝廷内外都是何进的心腹,董太后很明白自己完全不是何进的对手。

完全不是何进的对手,又硬要跟何进斗,结果就只有死。不过,这董太后又不是脑残,她为什么明知自己不是何进的对手,又非要找死呢?

张让!就是那个太监张让!是张让推董太后去送死的!

董太后一开始还拿不准主意,要不要和何家继续斗下去,就在此时,张让劝董太后道:【娘娘可临朝,垂帘听政,封皇子协为王,加国舅董重大官,掌握军权。】

你看。

这太监张让,看上去是在给董太后出谋划策,但实际上,张让就是在推董太后去死。因为,张让提供给董太后的计谋中,至少存在着两个问题。

1,垂帘听政,掌握军权,真的就是那么容易的事吗?

很明显,如果董太后真的能像张让说的,轻松做到这两件事的话,那么董太后早就灭了何家了,根本不用拖到现在,更不用张让教她这么做。

2,试图垂帘听政,掌握军权,这又是一个什么罪名?

董太后并不是皇帝的妈妈,而是上一辈皇帝的妈妈,本来她的位置就比较尴尬,如果她还试图垂帘听政,操纵,那么朝廷官员们会不会对她产生很大的不满?这跟倒行逆施时的太监们有什么分别?

看到这里,我们就很明白了:张让表面上是在帮董太后出谋划策,实际上,则是在推董太后去死。

本来何进是没理由对付董家的,因为一但何进对付董家,朝廷官员就难免会对何进不满。但如今,在张让的怂恿下,朝廷官员都会对试图把持朝政的董太后产生不满,何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灭掉董家,非但不会有任何朝廷官员不满,反而会有不少官员支持何进灭掉董家。

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太监张让,其实就是何进安插到董太后身边的卧底!

大家先别说我胡说,因为只有这样解释,我们才能理解很多看上去很矛盾的事情。

首先,何进在自己实力还不如太监的时候,就想铤而走险杀死这群太监了,如今何进已经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为什么宁愿冒着得罪朝廷官员的风险,也要放过这群太监?

这不能用何进傻来解释,而是要用:何进暂时用得着这群太监,来解释。何进之所以饶过张让这群太监,不杀他们,就是要张让去董太后的身边做卧底,怂恿董太后篡权!这样,何进才有理由对付董太后。

其次,张让也是曾经把持过朝政的人,政治老油条了,张让如果是真心帮助董太后的话,他怎么可能会天真的认为在何进把持朝政的情况下,董太后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可以把朝政给抢过来?还垂帘听政,掌握军权?

这恐怕也不能用张让傻来解释——张让是什么人?他可是单凭着自己的八面玲珑混到皇帝干爹身份的人!能这么脑残?

所以,结合何进忽然不杀张让了,我们就只能认为:张让是在故意的害董太后,他故意让董太后把持朝政,然后让何进有理由干掉董家的人。

再者。

董太后天真的试图夺取军权,按理来说何进应该极力的反抗,不让董太后夺权成功才对,可现实却是董太后的亲戚国舅董重轻松的就当上了骠骑大将军,顺利夺权成功,何进一点都没有反抗。

你看,如果不是何进故意让董家的人夺权成功,然后可以名正言顺的干掉董家,何进的大权能这么容易被董家夺走?政治斗争又不是过家家,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

最后,董太后‘夺权’成功,露出了一副企图垂帘听政的嘴脸,朝廷官员们也对董太后十分不满,就在这时,何进名正言顺的出场,轻松的消灭掉了整个董家。

何进先是【使廷臣奏董太后原系藩妃,不宜久居宫中,限日下即出国门。】又【点禁军围骠骑将军董重府宅,董重知事急,自刎于后堂。】最后【何进暗使人鸩杀董后于河间驿庭。】

你看,何进之前的傻,都是装的吧。

何进想对付董家,完全就是一句话的事,何进轻松的就把董家的太后啊,将军啊,全都给消灭了。既然何进的实力如此之强大,那他之前又怎么可能被董太后一句话给抢走权力呢?他又怎么可能连太监都不舍得杀呢?

答案就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何进安排的计谋,不杀太监,就是为了让太监卧底到太后身边,然后可以名正言顺的杀太后!

之前何进不杀太监,是因为要利用太监杀太后,而如今杀完了太后之后,太监就完全用不到了。

所以,何进一下子转过头来,又准备杀太监。因为现在杀了太监,还可以趁机收揽朝廷官员的支持。

但是之前何进不杀太监,甚至极力反对杀太监,如今却忽然又要杀太监,当然也是需要一个理由的,不然的话,肯定会有朝廷官员怀疑这件事:为什么你之前死活不杀太监,如今却忽然又要杀太监?

找什么理由呢?就说这群太监诽谤自己!

袁绍对何进说道:【张让等流言于外,言公鸠杀董后,欲谋大事。】

你看,何进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想杀死太监们——张让怎么可能故意散播这么找死的流言?

在之前,书上写的清清楚楚:【张让见董后一支已废,遂皆以金珠结构何进弟何苗并其母舞阳君,令早晚入何太后处,因此十常侍又得近幸。】

你看,张让等人都是政治老油条,他们是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董家一死,张让瞬间就投靠了何家——既然张让已经投靠了何家,那他为什么还莫名其妙的要诽谤何进呢?

答案就只能是:这一切,都是何进编出来杀张让的理由。

这就是一直被大家误认为很傻很天真的何进——一个老谋深算,心狠手毒的政治高手。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4-22 16:10:43 +0800 CST  
第十五章:太监与外戚与朝廷官员与外地诸侯。

何进引来董卓,就像后来的曹操引来马腾一样,其目的并不是找死,更不是脑残,而是想要借机消灭董卓(或马腾)。

现在的何进,就相当于后来的曹操:在朝廷位极人臣,大权在握,所以就一心想要收拾外地的诸侯。

不过何进聪明,董卓也不笨,何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卓按兵不动。】

董卓的女婿李儒早就猜到何进要对付自己老丈人了,所以当然不会轻举妄动。董卓在李儒的提醒下,步步为营,按兵不动,何进眼看着董卓在眼前,可就是找不到理由去对付他,只能这么干耗着。

就在何进(朝廷代表)和董卓(外地诸侯)干耗着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内情的朝廷官员们,也准备行动了。

由于董卓表面上来洛阳的目的是帮助皇帝杀太监,是正义的,所以官员们其实是没有理由对付董卓的。可是为什么完全不知情的朝廷官员们还是想要对付董卓呢?因为:

1,从公来讲,董卓这个人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从黄巾起义那时开始,董卓就是一个善于结党营私的人,和太监们,权贵们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

再加上董卓野心一向不小,大家都知道他【常有不臣之心】。所以,为了皇帝和朝廷的稳定,官员们都不希望董卓来到洛阳。

2,从私来讲,现在朝廷里的权力,几乎都是由何进和他手下的朝廷官员们掌握着,太监们早玩完了,官员们的日子过的风光无限。

甚至可以说,从汉恒帝到汉灵帝再到现在的汉少帝,大家的日子就没这么舒服过!爽!但在此时,手握重权的董卓如果来到朝廷的话,说不定新的政治斗争又要展开了,大家又会陷入苦难。

更何况,董卓为人也不好,大部分的朝廷官员都和董卓有仇。有的官员一听董卓要来,立刻就辞职不干了。

官员们都很反对董卓的前来,但现在董卓就在眼前了,并随时可以进入首都。也就是说,朝廷官员们和董卓之间,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了。

就在此时,太监头子张让也准备行动了。

其实,在这一场政治斗争中,主角是朝廷官员(以何进等人为首)和外地诸侯董卓,太监是没有资格参与进去的。

现在的朝廷官员,都是高官厚职,风光无限。再看现在的太监们,只剩几个太监头头了,完全没有战斗力,官员们杀太监就像杀狗一样,太监早就没资格和朝廷官员们斗争了。

按理来说,在目前的政治斗争中,太监们早就被淘汰了。

不过,久经风雨的张让还是准备赌一把。

赌什么呢?赌董卓。

朝廷官员和董卓的斗争中,目前太监们可以知道的战况是:

1,如果朝廷官员赢了的话,那官员们肯定会杀死太监。

因为在董卓没来之前,官员们就想杀太监了,但由于当时何进正在利用太监当卧底,所以才没杀他们。但如今,太监们已经完全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官员们打败了董卓之后,一定会把太监们给全部杀光。

2,如果董卓赢了的话,太监们倒还有一线生机。

因为董卓和太监们还算是有点关系的,在之前黄巾起义的时候,董卓战败,本来要被处罚的,但就是因为太监们帮了他一把,所以董卓不但没受罚,反而升官了。念在一场旧情份上,董卓说不定还会放太监一马。

所以,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太监们一定不能让朝廷官员们赢,一定要帮着董卓把官员们给杀死。就算是太监们和董卓没什么私人交情,他们也一定要帮董卓的。因为毕竟官员们赢了,太监们必死。董卓赢了,太监们倒还能有一线生机。

所以,此时的张让一定会选择舍命帮董卓的,这是任何历史书上都没有提到过的事情,我今天就在这里提出来:在历史书上,太监张让和诸侯董卓完全没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他们早就像蚂蚱一样,被拴在一起了。任何政治斗争的格局,都远比一般历史书上描写的要复杂——你别说现在没资格和官员们斗的太监们会强行参与进这场斗争中,只要是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和利益,我就是一直没资格跟你斗的人,我也会强行插一脚进去的。

张让想要帮董卓赢,可是既然何进敢把董卓引到洛阳来,这就证明何进是能收拾的了董卓的,不然就真成找死了。所以,张让想要帮着董卓赢,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

现在的政治斗争,其战况为:

一:朝廷官员。

朝廷官员们现在的实力,如果单纯靠硬碰硬的话,是赢不了董卓的,这也是何进为什么要召集大量的诸侯来洛阳的原因。

不过,何进为什么就知道别的外地诸侯就一定会帮自己消灭董卓呢?万一到时候别的诸侯帮董卓消灭自己,那找他们来岂不是找死?

因为皇权。

皇帝是何进的人,朝廷也是何进说了算,满朝文武,世家大族也都站在何进这边。从这一点上来讲,何进就占据了【大义】,在实力相差不悬殊,甚至何进比董卓弱一些的情况下,外地的诸侯们还是会稍微偏向何进的,不然的话,他们就会背上篡逆的恶名(后来董卓也的确背上了篡逆的恶名)。

毕竟如果外地诸侯站在董卓这边的话,赢了还好说,万一没赢(不管是输了还是僵持平局),说不定就从世家大族混成跟张角一样的反贼了,风险实在太大。

当然,大义是一回事,实际的利益也很重要。毕竟朝廷现在何进说了算,外地诸侯们升不升官就是何进一句话的事,所以诸侯们帮助何进是可以很快就获得利润的。打败了董卓,何进都会给大家点好处的。

二:董卓。

官员们的优势是外地诸侯的帮助,相反的,董卓的优势很简单,就是:人强马壮。除此之外,董卓并没有任何的优势。

也就是说,综合来讲,朝廷官员很难赢董卓,但其实董卓也很难赢朝廷官员,毕竟外地诸侯们站在朝廷这边的话,马上就能获得大将军何进的提拔。但如果外地诸侯们帮董卓强行造反的话,诸侯们至少要等董卓弄死所有朝廷官员,把持朝政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提拔。

所以说,除了张让这群不帮董卓就会死的人之外,大部分的外地诸侯,其实都是站在朝廷官员这边的。

那么,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董卓怎么样才能打败朝廷官员呢?

那就是:想办法废掉朝廷官员们的皇权!

外地诸侯之所以站在朝廷官员的这边,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占据着皇权这个优势,拥有可以迅速提拔外地诸侯的作用,还拥有着正统消灭反贼的名分。

如果朝廷官员们丧失了皇权的话,那么他们就肯定不是董卓的对手了。

废掉朝廷官员的皇权,办法有两个:杀皇帝,或是杀何进(因为何进是皇帝代理人,杀了何进,就有可能霸占皇帝)。

杀皇帝是万万不行的,因为太监如果敢杀皇帝的话,那么就算董卓赢了,那么他把持朝政之后也一定会灭了这群太监的——董卓就算再残暴,也不可能光明正大的把这群杀了皇帝的人留下来的,他一定要弄死这群太监的,不然的话,董卓没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所以,太监们就只能杀何进。

何进不是皇帝,只是个大将军而已,杀了何进,等董卓赢了,随便找一个理由就可以保住太监们了。

就像太监们杀何进的时候说的一样:【董后何罪?妄以鸠死?丧葬,托疾不出!】

你看,虽然杀何进也很难,也要把命给搭上,但杀何进的理由总比杀皇帝的理由好找多了。

请注意:太监们杀何进,并不是因为何进招外兵,而是因为太监们想要帮董卓把持朝政。

因为就算太监们杀死了何进,把持朝政的人仍然轮不到太监们,王允,袁隗等人的资格和实力都比现在的太监们高多了。所以,太监们杀何进,只是想要帮董卓赢了这群朝廷官员而已。

由于太监们和何家本身是没有私怨的,甚至还有点感情,毕竟当年张让提拔过何太后和何进。所以何进和何太后在此时完全没考虑到太监们竟然也想要杀死自己,毕竟此时的太监们如果杀死何进的话,那么朝廷官员们就一定会杀死太监们——这不是找死吗?

可惜,何进和何太后没想到的是,在必死和找死之间,太监们还是毅然的选择了找死。

张让先用精湛的演技骗了和他很有感情的何太后,又利用何太后骗了何进入宫,在何进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早就没有任何政治资本的张让终于成功的杀死了一代枭雄:何进。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4-22 16:13:22 +0800 CST  
第十九章:吕布真的是有勇无谋的人吗?

董卓派人来策反吕布,吕布很轻松的就被策反了,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历史上则只是领导而已,不是义父),投靠了董卓。

于是大部分的读者就说了,说吕布坏,吕布不要脸。就连书里的反派李肃都说道:【吕布有勇无谋,见利忘义。】

从此之后,有勇无谋,见利忘义这八个字,就牢牢的扣在了吕布的头上。

但事实上,吕布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我们还是要从原著来看。

董卓来和吕布谈合作,吕布到底是应该跟董卓合作还是该继续跟丁原合作呢?抛开感情元素不讲,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布跟着董卓的好处。

吕布跟着董卓,可以明知的好处是:

1,不管吕布跟不跟董卓合作,董卓已经派人送了【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送给吕布,还没谈合作的事情,吕布就已经获得了一笔很大的财富。

2,西凉产名马,董卓有一匹马叫做赤兔,是天下闻名的神马,相当于现在的兰博基尼,董卓也把它也送给了吕布。

3,董卓为人大方,早在董卓混的一般的时候,他就是以大方出名的,所以跟着董卓混,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应该比跟着丁原混获得的多。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记载:【卓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

你看,董卓当年还给别人当小弟的时候,立了战功之后,上面奖励了他【细缣九千匹】,董卓就一点也不要,全都分给了手底下的小兵。

要知道,当时细绢足足九千匹,可是一笔十分巨大的财富啊!可董卓就这么全给分了。

所以,董卓当时的形象并不是我们大家所认为的残暴不堪,大家都很讨厌他等等,而是以大方闻名的,大家都很喜欢跟他混的,你只要跟他混,就绝对不会吃亏的。

4,董卓暗示吕布会给吕布一个高官。

吕布最开始跟着丁原混的时候,是被丁原任命为【主簿】的,这个官职不能说高了还是低了,但很明显,应该和吕布心里的官职是有些差别的。

李肃是个中郎将,现在还混成了中央的中郎将,是京官,比吕布混的牛多了。所以,当他去见吕布的时候,说吕布你现在跟着丁原混啊,吕布听了,就【惶恐】不已的说道:【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你看,李肃和吕布是同乡,他们两个人好多年没见面了,一见面,李肃都已经混成中郎将了,可吕布还是从主簿一步步的在往上爬,所以吕布觉得自己很丢脸,很惶恐。

同时,吕布肯定对丁原也是有些不满的。

因为吕布知道李肃是个什么货色,李肃这样的人,就因为跟对了主子,跟了董卓,都能混成中郎将了,可再看自己,有擎天架海之才,却还是个小官。为什么?不是因为自己不如李肃有本事,而是因为自己没跟对主子。

所以,当吕布觉得自己混得不好的时候,他说自己【恨不逢其主也。】他混得不好不是因为他没本事,只是没跟对老大而已,不然的话他肯定是比李肃要混的好的。

这一点李肃也同意,说道:【如某之不才,尚未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指董卓),贵不可言。】

你看,李肃说得很明白了,像他这种人跟着董卓都能混成中郎将,足见董卓对手下小弟们还是很舍得封官的,既然如此,那么吕布去了,封侯拜相那是肯定的,贵不可言。

事后,吕布加入了董卓,也的确立刻被封为了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咱们先别说侯爷爵位的事,单单是中郎将,这就证明吕布加入董卓之后,一下子就混到当年皇甫嵩那群牛人的位子上去啦!比原来跟着丁原混,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当然,这两个中郎将的官职还是有不同的。)

5,董卓现在是朝廷的一把手,就像当年的何进一样,他想提拔谁就能提拔谁,跟着董卓混的话立刻就可以获得提拔。但是跟着丁原的话,吕布却要先消灭董卓,然后才能获得提拔。

立刻获得提拔和消灭董卓才能获得提拔(还未必能消灭得了),这两个哪个利润更高,很明显的。

所以,吕布背叛了丁原,投靠了董卓,这是很正常的人之常情,人往高处走,大家也别再说吕布无情无义了。

如果吕布这种行为叫无情无义的话,那么刘备跟着袁绍混,一看袁绍不行了就去投靠刘表,刘备的兄弟刘璋打不过张鲁了,刘备还去趁火打劫准备灭了刘璋,这些行为又叫什么呢?

由于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是主角,所以刘备做出以上行为就叫【不得不为耳】,形势所迫,而吕布做出这些行为,却被叫做无情无义,见利忘义。

就连李肃也对董卓说道:【吾与吕布同乡,素知吕布有勇无谋,见利忘义。】

李肃这句话,说吕布见利忘义是对的,在那个时代,你不见利忘义你都活不下去,但他说吕布有勇无谋则是错的。

吕布无谋吗?不对!和一般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吕布非常的聪明!

李肃总是觉得吕布是被自己骗来董卓这里的,大家也都是这么认为,但是,这么看是完全不对的。

如果当时的形势是:跟着丁原的利益大于跟着董卓的利益,那么吕布被李肃骗到董卓那里,李肃确实可以说吕布有勇无谋,说吕布被自己给骗了。

但是,此时的形势刚好相反!跟着董卓比跟着丁原好多了,吕布一跟董卓,立刻封侯,赚翻了,这样也能叫有勇无谋?这叫绝对的会站队!

也就李肃这种真正无谋的人才会觉得吕布是被自己骗到董卓这里的,其实啊,吕布早就等这个机会很久了,他就是顺水推舟而已!你看他一听要李肃要他加入董卓,他瞬间就把自己干爹丁原给杀了,哪有半点犹豫,被骗的样子!

吕布还说道:【某欲从之,恨无门路。】你看,吕布跟着丁原一来洛阳,他就早想背叛丁原加入董卓了,只不过没人给他当中间人而已。

但就算是这样,吕布还是很沉得住气,一直抻着,也不主动去找董卓谈合作的事情,以免出现什么意外。结果抻到最后,董卓这边反而先忍不住了!先来找吕布合作了!

就从这一点上来讲,吕布就是个绝对冷静,谨慎的人,为了干大事,他是比董卓还沉得住气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4-22 16:16:33 +0800 CST  
第二十章:袁绍为什么敢拔剑杀董卓?

干掉了丁原之后,董卓就打算废掉汉少帝,改立汉献帝,彻底的瓦解何家联盟。

董卓请大家一起来开会,会议上,董卓就说道:【 暗弱,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伊尹,霍光,这两个都是废过皇帝的人,同时,你别管这两个人是忠臣还是奸臣,他们两个人确实都是当时朝廷里的‘老大’,连皇帝都不敢惹他们的。

董卓说出这番话,一个意思是告诉大家:我要废皇帝了!

另一个意思则是告诉大家: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朝廷的老大!

这就是公然的对皇室不恭,想要弄权了。

想当初,太监曹节等人弄权,大将军和太傅立刻就要把曹节给【谋诛之】,可见,弄权者的下场,就是被杀!

不过,他们敢谋诛之曹节,这是因为当初大将军和太傅的实力也很强大,强大到他们有本事把曹节给谋诛之。

而如今朝廷官员们实力弱小,虽然董卓公然想要弄权,但群臣的反应,也只能是【惶怖莫敢对】,只敢一个劲的打哆嗦而已,没一个敢说话的。(史载:众莫敢对,植独正言。)

这也就证明:所谓的‘忠臣们’,也并不是一个劲的愚忠的,他们只有在能消灭‘奸臣’的情况下,能把弄权者的权弄到自己手里的情况下,他们才会为国除害。如果弄权者的实力强大,忠臣们都会装看不见的。

能消灭弄权者,所以为国除害,然后把利益归于自己,这是聪明。消灭不了弄权者还硬要消灭,这就是找死了。

满屋子忠臣都被董卓吓得不敢说话,就在此时,只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了。这个人是谁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4-22 16:40:49 +0800 CST  
是袁绍!

袁绍一下子拔出剑来,为了反对废皇帝的事情,要和董卓玩命。

这是不是就证明袁绍比较忠心,而满朝文武比较不忠心呢?也不一定,这只能证明:如果废皇帝这件事一但发生的话,一般人受到的威胁没有袁绍受到的威胁大,所以袁绍才不得不铤而走险,来和董卓拼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听我来慢慢分析。

董卓想要把持朝政,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当初掌握了朝廷的何家联盟,何家联盟就是上一任的‘董卓’,你要是不对付何家联盟的话,你连朝廷大门都进不去。

何家联盟,是由老大何进,皇帝刘辩,文武百官等人组成的,而在联盟中,文武百官里地位最重要的人,就是袁氏大族。

袁家是大家族,门多故吏,四世三公,在朝廷中很有人脉,可以说是仅次于何家的存在,在何家联盟里面,袁家属于中流砥柱。

何家联盟中,对董卓威胁最大的是他们实际上的领头人何进,威胁第二大的则是他们名义上的领头人汉少帝,威胁第三大的则是何进死后,何家联盟实际上的领头人:袁家。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4-22 16:41:08 +0800 CST  
现在,何进已经被董卓给杀了,所以,董卓第二个要对付的人,就是汉少帝。

可以想象的,一但汉少帝也被董卓干掉的话,董卓接下来要对付的人,就是袁家了。

所以,为了以下两个原因,袁绍一定会和董卓拼命,来反对董卓废皇帝。

原因一:汉少帝一旦被董卓给杀死,紧接着董卓就会对付袁家,所以袁家一定要保住汉少帝,哪怕是像袁绍一样,用命去和董卓拼——因为你现在不拼命,等汉少帝死了,你还是要死的,还不如现在就拼了。

原因二:汉少帝死了,董卓再对付袁家其实就很轻松了,因为皇权已经完全落到了董卓的手里,到时候可能董卓一道圣旨下来就能灭了袁家。

很明显,如果汉少帝没死的时候袁家都拼不过董卓的话,那么等汉少帝死了,袁家就更拼不过了。与其都是死,等汉少帝死了再被董卓搞死,倒不如现在就和董卓拼了,毕竟仗着汉少帝还是自己人,还是有点希望的。

所以,袁绍要和董卓拼命,并不是因为袁绍比别人忠心,而是因为别人就算皇帝被废了,只要乖乖的别去惹董卓,还是能活下来的。而袁绍则不一样,皇帝被废就等于袁家被灭,早死晚死都是死,不如现在就拼了!

不过,这仅仅是袁绍的看法而已,袁绍还年轻,他还不是袁家的掌门人,所以袁绍想和董卓拼命,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并不能代表别人的想法。

比如说他的叔叔袁隗。

保住袁家不一定要和董卓拼命,也可以向董卓投降。

袁绍为了保住袁家选择了反抗,袁隗为了保住袁家就选择了投降。

袁隗是太傅,也是个老油条,他当然比袁绍要冷静很多,袁隗到最后也没和董卓拼命,而是选择了妥协。

妥协,就是不反对,就是默认了董卓的看法,变相的和董卓站在了一起。

袁绍走了,董卓问袁隗,你看废皇帝的事儿行不行?袁隗就立刻很支持的说道:【太尉所见是也。】袁隗立刻就赞成了废皇帝的事情。

袁隗这种人,你说他是忠臣,绝对不是,忠臣还能赞同废皇帝?但你说他是奸臣,也算不上,他只是含糊的随大流而已。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4-22 16:41:42 +0800 CST  
他只是一个正常的聪明人而已。

从小电视剧上出现的人,一出场就会被定义为忠臣,奸臣,但实际上,忠臣奸臣之间哪有这么泾渭分明?哪有绝对的忠臣和坏透了的奸臣?大部分人的性格都是没这么极端的,大部分人都是袁隗这样的聪明人——大奸大恶的事我不干,但你让我去对抗大奸大恶的人,我也不敢,我甚至还会赞同他。

毕竟一个人活着,首先谈的就是保命,然后才是名节的事情,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大量朝廷官员遭到董卓的杀害的时候,袁家一直都平安无事,继续保持着一个名门的风光无限,要不是后来袁绍起兵讨伐董卓,袁家是不会被董卓灭掉的,是会一直这么牛下去的。

毕竟董卓也很需要袁家的影响力来支持自己,何家完蛋之后,其实袁家就是朝廷中关系最广的名门望族了,收揽了袁家,就等于收揽了大量的支持者。

所以袁绍都要拔剑杀董卓了,李儒还立刻劝道:【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另外几个董卓的心腹也说道:【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

你看,后来有大臣反对废皇帝,哪怕只是嘴上说说,董卓也立刻就会把反对者给杀了,毫不含糊。但袁绍都想杀董卓了,董卓却仍然不杀袁绍,为什么?因为袁家确实不得了,杀袁家得罪的人太多,倒不如招揽了袁家。

袁绍要杀董卓,董卓也没难为袁绍,而是放他走了,后来还封了袁绍当官。然后,董卓就对袁隗说道:【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

董卓不当场杀袁绍,其实就是给袁家一个台阶下,同时,也是在试探着拉拢一下袁家的老大袁隗,看看他支不支持自己废皇帝。

可以想象的是,此时的袁隗一但说个不字,还没走出皇宫的袁绍绝对会被立刻抓回来,同时,袁家说不定当场就会被灭门!

所以,袁隗很冷静的说道:我支持你废皇帝,【太尉所见是也。】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4-22 16:41:56 +0800 CST  
第二十章发不上去,所以只好分成了一段一段的。之前没发现这些章节被删了,不好意思,对大家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4-22 16:45:47 +0800 CST  
第二百零四章:赤壁疾病小谈。

赤壁之战,曹操集团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疾病。关于这场疾病,一般有以下两个说法。

1,疾病是自然产生的。

汉末的卫生条件较差,各种疾病本来就比较盛行。习惯了干燥的北方人,忽然来到潮湿的南方,还在江边,湖边这种寄生虫和细菌比较多的地方作战,那么,他们生病或水土不服,也就很正常了。

按照这一说法,赤壁战败,其实曹操的责任并不大:疾病这种东西,不是曹操能控制的了的。曹操的士兵全都病的浑身无力,就算曹操没中火攻之计,没出什么错漏,他这几十万战斗力锐减的病卒,也未必能打过孙刘联盟的五万精英水军。

裴松之就认为:【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天实为之,岂人事哉?魏武东下,非失算也。】

2,疾病是曹操中了火攻后,才产生的。

这一说法的意思是:曹操集团并没有生病(或水土不服),而是很健康。赤壁战败,没别的原因,就是曹操指挥不当,中了火攻而已!所谓的疾病,是发生在曹操战败之后的事情——曹操中了火攻后,大量死去的士兵的尸体被火焚烧,没人处理,才产生了无数的细菌和有毒气体,导致爆发了疾病。

很明显,在这一说法里,赤壁战败,曹操要负全责。

大火焚烧尸体,真的会导致疾病产生吗?其实是有可能的。

《程普传》注引《吴书》记载:【普杀叛者数百人,皆使投火,即日病疠,百余日卒。】程普杀了几百个叛军,用火去焚烧他们的尸体,第二天,程普就得病了。百余日后,程普死亡。

不过,这一理论用在赤壁之战上,明显是不合理的。因为:

1,这条记载的真实性本来就偏低,不可信,没有载入正史。

2,在主要记载了火攻的《周瑜传》中,疫病一事,是发生在火攻之前的。

《周瑜传》记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瑜部将黄盖曰:‘今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曹操的士兵先感染的疾病,然后黄盖才放的火。疾病和火攻,这两者并无关联。

3,早在赤壁之战还没开打之前,周瑜就断定道:【今盛寒,曹操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可见,以当时的卫生环境来看,北方人来到南方的江河湖海一带,自己生病的几率的确是很大的,和火攻无关。

(正史中,周瑜断定曹军必生疾病的时候,孙刘联盟还没有想出火攻这一战术。)

曹操在邺城挖玄武池练水军,效果其实并不大:曹操的玄武池,只能让士兵们习惯在‘北方的水上’打仗而已!他的玄武池,能模仿的了南方的气候,温度,水土吗?

在玄武池(河南河北)不难受,不晕船的人,到了吴国(江苏湖北)的水上,可未必不难受!该生病,还是会生病的。

综上所述,赤壁这场大病,应该不是火攻造成的,而是自然发生的,且发生在火攻之前。

不过,这场病究竟是什么病呢?

《武帝纪》称这场病为‘大疫’,《先主传》称其为‘疾疫’,裴松之也称其为‘疾疫’,《吴主传》则称其为‘饥疫’——以当时对医学的认识来看,这场病的特点是:‘疫’。

《说文》记载:疫字,民皆疾也。

《字林》记载:疫字,病流行也。

说白了,就是大规模的传染病:可能是瘟疫,可能是血吸虫病,也可能是别的什么病——汉末对疾病的认识,并没有现代社会这么深,分类也不够详细,所以,陈寿也就只能用一个‘疫’字,来含糊的描述这场病了——陈寿只知道它是一种传染病,但具体是什么病,陈寿也说不出来(甚至连参与了赤壁之战的曹操,刘备,周瑜等人,也说不出这场病到底是什么病)。

除非考古上有什么新发现,像马王堆女尸一样,挖掘出了死于赤壁,且保存完好的尸体,并从尸体身上发现了患病后留下的痕迹——不然的话,当时的人都不认识这种病,没能把它精准详细的记录下来,几千年后的我们,就更不可能从当时错误的文字记载上,推测出正确的事实了。

前面提到过,东汉末年,环境较差,死人又多,各种疫病本身就比较盛行。不仅穷人容易死于疫病,就连上流社会,卫生医疗条件都很好的人,死于各种莫名其妙的疫病的也不在少数。

曹丕曾给吴质写过 ,信中说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就连陈琳,徐干,应玚,刘桢这些有钱的朝廷官员,也都感染了疫病,躲不过去,一时之间全死干净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3 16:24:38 +0800 CST  
第二百零五章:赤壁之战究竟该不该打?

刘琮刚投降时,贾诩反对打赤壁之战,他劝谏道:【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曹操身为优势方,拥有整个北方+荆州+益州(刘璋愿意交税)。他国力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孙权(只占江东)。曹操只要做好防守工作,越拖时间,孙权的国力就和曹操差的越多。现在就打仗,不稳妥。和孙权耗时间,拼经济发展,才是最稳妥的。

贾诩说的是堂堂阳谋:在相同的社会环境内,优势方累积资本的速度,当然远远快于弱势方。只要不出意外,弱势方早晚会被淘汰。

后来诸葛亮出祁山,魏国的领导层,就是这么对诸葛亮的:曹真也好,司马懿也好,都不用保证能打赢诸葛亮(以他二人的能力,也很难打赢诸葛亮),他们只要保证别被诸葛亮打的太惨,别造成巨大的损失,就可以了。

魏国(占据中原)资本累积的速度,本来就是蜀国的好几倍。魏国小输几场,损失一点点,无所谓的。只要损失别大于魏蜀之间好几倍的速度差距,就还是魏国赢。

因此,即使曹真司马懿这两个强国代表,一直被诸葛亮这个弱国代表压着打,朝廷对曹真司马懿的态度,也还是褒奖居多的,并没有处罚他们,或觉得他们不行。

不过,曹操不听贾诩话,坚持要打,是否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因为曹操骄傲自满,急于求成呢?

并不是。

从整个天下的战局来讲,此时打江东,有两个稍纵即逝的好机会,可以被曹操利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此时不打江东,双方慢慢发展的话,这两个机会就会消失。消失后,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

机会一:孙权的统治并不稳定。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而亡,年仅十几岁的孙权慌乱继位。江东官员和本地家族,真心拥护孙权的人,很少。

过了八年,赤壁之战,江东也是主张投降的居多。很明显,此时是进攻江东的大好时机!江东集团里,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没什么凝聚力。

若按贾诩的说法,双方各自发展上几年,那孙权也差不多30岁了——这个年纪,又执政了十几年,以孙权,周瑜,鲁肃等人的本事,让江东的政局越来越平稳,内部问题越来越少,应该可以做到。(孙策死时,也不过26岁。)

到时候再打孙权,江东主战派,大概就比主降派多了。打起来,比现在要困难不少。

机会二:韩遂和马氏父子尚未来袭。

早在李傕挟天子的时候,马腾就想进攻朝廷了。曹操的主力部队一旦离开中原,韩马绝对会抓住机会,偷袭中原(主要是潼关,长安一带)。周瑜也说道:【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不过,这次曹操率大军打江东,韩马为什么没有趁机进攻曹操呢?

因为:曹操拿下荆州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按照常理推断,曹操打败荆州,再出兵江东,其过程,怎么也要个一年半载左右(甚至数年)。

可实际上,刘表病死,曹操一到荆州,刘琮就投降了!曹操闪电般的拿下了荆州,然后立刻出兵江东,速度快的连同在荆州(湖北省)的刘备都没收到消息,【不知曹公卒至】,何况远在凉州(甘肃省)的韩马!

韩马要么是压根没收到消息,要么是收到消息了,但还没来得及准备。总之,一切发生的太快了,等韩马二人缓过神来,曹操已经带着大部队回到中原了,只留下了小部分人负责守荆州的南郡(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

韩马的实力弱于曹操的主力部队,见曹操的主力部队回来了,自然也就不敢进攻他了。

很明显,若按贾诩的说法,则几个月后,韩马必定会知道‘曹操正在慢慢发展荆州,准备过几年拿江东’这一消息,必定会攻击曹操。到时候,曹操应该把重心放在哪里呢?是守荆州,还是守中原?

放在荆州,韩马就会全力进攻中原。放在中原,孙权又会全力进攻荆州。即:慢慢发展荆州,曹操就会被西凉韩马,江东孙权这两路诸侯夹击!而快速出手打江东的话,则只需要对付一个孙权就行了。

以上两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曹操此时不出手,就没了。同时,以后曹操别想再能有这种机会出现。

故,曹操想趁江东不稳,西凉还没收到消息的时候快速出手,是正确的。风险大(快速和江东作战,不一定能赢。若输了,则可能连荆州都要丢),但利润也大(若赢,则一举获得荆州和江东两大地盘,到时候,再慢慢对付仅剩的敌人西凉,便可轻松统一全国)。

再加上前文我们分析过,荆益二州的利润,曹操得到的很轻松(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璋也愿意屈服),并没有动用到原本用来打荆州,打益州的预算。故,打江东就算冒险点,打输了也不过是回到原定计划,用这笔省下来的预算,再打一遍荆益二州而已。北方的利润不会受到一点损失,可以接受。总体来看,没亏。

(至于后来刘备崛起,导致曹操有生之年都没能打下荆益二州,这确实是谁都没有料到的变数,没办法的。《鲁肃传》记载:【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做书,落笔于地。】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吓的笔都拿不住了。)

(不过即使如此,曹操预算上还是可以接受的,情况并没有比原来坏:拿不下荆州,这笔省下来的预算,曹操就把它用在了拿凉州上,并没有浪费,等于是用荆州换了凉州。)

故,贾诩不想打江东,是正确的。但曹操想打江东,也没错。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4 16:20:28 +0800 CST  
第二百零六章:赤壁之战。(三)

官渡是拉锯战,赤壁则更像遭遇战。

演义中,赤壁之战身为重头戏,足足渲染了七八回的故事。但正史上,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其实很短。

《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对赤壁之战的记录,一共才9个字而已。过程具体怎么打的,没写。

晋承魏统,陈寿身为晋朝官员,当然要对曹操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故,陈寿在《武帝纪》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是:【与备战,不利】——不利,并不是败,仅仅是没占到便宜而已。写的比较含蓄。

同时,陈寿还隐去了火攻的事情:《武帝纪》中,并没有提到半个火字,也没有周瑜等江东人的名字出现。按《武帝纪》的记载,曹操只是追到赤壁,和刘备交了一下手,然后就班师回朝了。整个赤壁之战就是这样而已,曹操并没有任何丢脸的地方。

(但史书的严谨性也正在于此:陈寿没写曹操中了火攻,但也没写曹操没中火攻!没说有,也没说没有,他只是什么也没记载而已。真相如何,留给后人自己研究。)

不过,陈寿在《武帝纪》中,犯了一个最简单的错误:记错了时间。

历史上,赤壁之战后,孙权出兵打过合肥,曹操派张憙前去守城,抵挡孙权。《武帝纪》中,陈寿却记载道:十二月,孙权先攻合肥。然后,才是赤壁之战。

孙盛《异同评》说道:这里的记载和真实历史不同,时间记反了。

陈寿为何会犯如此简单的错误呢?应该是故意的。陈寿在赤壁之战开篇第一句话,就放了个如此显眼,如此简单的错误,应该就是在暗示后人:这段历史记载都是错的,下面的记载,你们不用信。

(证据是:在《三国志》的其余传记中,陈寿又把这一时间顺序写对了。正确的顺序,陈寿是知道的。)

(同时,此处还有一个地方很值得玩味:曹操的部将张喜,《蒋济传》,《吴主传》,《资治通鉴》,都是写作‘张喜’。唯独《武帝纪》记反了时间的这一句话,陈寿将他的名字写作‘张憙’。)

(主流的解释都是说憙通喜,因此张喜有两个名字,又叫张憙。但是,在我看来,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武帝纪》中,陈寿应该是故意写错了张喜的名字,故意在暗示这段记载不真实。不然,所有史书中,为何只有《武帝纪》记反了时间的这一句话,说他叫张憙呢?别的史书中,怎么就没记载他有两个名字呢?)

故,研究赤壁之战,我们不用去看《武帝纪》。我们可以先从《三国志》的《蜀书》,《吴书》来进行分析。

在这里,首先请大家注意:赤壁之战,其实有两场。

《周瑜传》记载:【时刘备为曹公所破,遣诸葛亮诣权,权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便诈降。。。同时放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

这段史料,我们要分成两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是刘琮投降后,曹操追击刘备,孙权派周瑜去接应刘备,几路人马在赤壁遇上了。

当时,曹操的部队已经爆发了传染病,战斗力大减,和周瑜刚一交手,就被周瑜打败了。

这一场战争,我们可以称它为:赤壁初战。

(注:此时,还没发生火烧赤壁和黄盖诈降等事。)

此时战场的形势是:

赤壁初战,周瑜只是打败了曹操用来追击刘备的前部人马而已,曹操还有十几万大军是毫发无损,没参加这场赤壁初战的。故,周瑜虽小胜一场,却也不敢立刻追击或反攻曹操。

周瑜把部队屯扎在了南岸,准备先观察一下曹操的情况,稳扎稳打。

而曹操这边,因为损失并不大,所以完全没必要撤退或者不打了。曹操把部队挪到了江北,在江北的岸上设置了大量的兵营(江北岸上这一块区域,我们可以称它为:乌林)。看样子,曹操和周瑜的想法一样,也是准备先观察一下情况,稳扎稳打。

(注:赤壁之战,曹操其实是想慢慢打持久战的,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曹操很急躁,一心想打快点,所以失败了’之类的。)

(曹操想打持久战,连黄盖都看出来了。所以,黄盖才会对周瑜说道:‘敌众我寡,不适合打持久战。’害怕打持久战会打不过曹操——真正急躁的,其实是孙刘联军这边的人。)

就这样,曹操和周瑜一个在北岸,一个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

到这里,‘第一场’赤壁之战就结束了。此时,火烧赤壁仍然没有发生。

接下来,我们来看史料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场’赤壁之战。

曹操和周瑜隔江对峙,黄盖见了,怕打持久战,便献策诈降+火攻。

曹操中计,黄盖一把火烧了曹操江北的船队不说,火还顺着风,一路烧到了江北岸上(乌林)的曹操兵营!曹军大乱,周瑜刘备趁机冲到江北岸上(乌林),借着火势,大杀特杀,将曹操彻底击败。曹操狼狈而逃,孙刘联军获胜。

这一场战争,我们可以称它为:乌林火战。

所以:赤壁初战和乌林火战,是两场战争,千万不可混淆。一直以来,大家都含糊的把这两场战争统称为赤壁之战,是不对的。

大家平常所说的赤壁之战,主要是指乌林火战。火烧赤壁主要烧的也不是赤壁,而是乌林。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6 16:06:16 +0800 CST  
第二百零七章:赤壁之战的‘拒’与‘破’。

陈寿用字一向比较考究。参加了赤壁之战的人,一部分,被陈寿记载为‘拒’。另一部分,则被陈寿记载为‘破’。

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慢慢来看。

上一章我们分析到,赤壁之战其实有两场,一场是赤壁初战,一场是乌林火战。

赤壁初战,曹操是进攻方,孙刘联盟是防守方:曹操一路追击刘备,孙权派周瑜等人去救援刘备,抵抗曹操的追击。

因此,陈寿对赤壁初战的理解,是‘拒’:孙刘联盟在‘抗拒’曹操。

乌林火战,则反过来了:曹操中了诈降,营地一片大乱,周瑜刘备趁机冲进曹营,大杀特杀。在这时,孙刘联盟变成了攻击方,曹操则只有逃跑的份。

因此,陈寿对乌林火战的理解,是‘破’:孙刘联盟在‘击破’曹操,‘大破’曹操。

故,只参加过赤壁初战的将领,陈寿就以‘拒’字来记载他。(如周泰。《周泰传》记载:【周泰与周瑜程普等拒曹公于赤壁。】周泰只在赤壁‘拒’过曹操,后面的乌林火战,‘破’曹操的部分,他没有参加。)

反之,只参加过乌林火战的,则以‘破’字来记载。(如吕蒙。《吕蒙传》记载:【吕蒙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吕蒙只在乌林‘破’过曹操,前面的赤壁初战,‘拒’曹操的部分,他没有参加。)

还有一些将领,两场仗都参加了,陈寿就用【拒破】两个字来记载。(甘宁,凌统,韩当,吕范,《三国志》上记载的都是【拒破曹公】。)

这样看来,《诸葛亮传》说他们【并力拒曹公】,《周瑜传》说他们【并力逆曹公】,描述的其实都是赤壁初战时反抗曹操的场景,和‘火烧赤壁’无关。后来,周瑜的儿子犯了罪,百官为他求情,上表周瑜的功劳,提的却是【摧曹操于乌林】,而不是什么‘赤壁并力逆曹公’——大概在江东百官看来,赤壁初战逆曹操,只是帮刘备挡住了曹操而已,还不算什么大功劳。而乌林火战破曹操,把曹操打出了荆州,让江东集团获得了一部分荆州的领土,获得了真正的利润,才是最值得拿出来说的。

不过,我的这篇分析,乍看之下,是与《黄盖传》有矛盾的:大家都知道黄盖是火烧赤壁(乌林)的主要人物,他是肯定参加过乌林火战的,陈寿对他的记载,应该也是‘破’或者‘拒破’——可是,《黄盖传》却记载道:【黄盖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用的是拒字,好像黄盖根本没参加过乌林火战,根本没破过曹操一样。

难道是我的分析不对?难道关于‘拒破’二字,陈寿只是看心情随便写的,根本就没我想的这么复杂?

不是的,这一个例外,恰恰证明我的分析是正确的。

《黄盖传》注引《吴书》记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

黄盖在赤壁初战后提议火攻,然后,火烧曹军船队,正准备冲到乌林(曹军营地)大杀一场的时候,乱阵中,黄盖被箭射中了!

黄盖掉到了大江里,救他的军人碰巧不认识他,就把他随手往旁边一放,再没管他——当时天寒地冻,黄盖从江水里被捞起来,肯定早就冻僵了,身体根本动弹不得。所以,黄盖就只能无奈的留在原地,无法跑去乌林参战。

火烧乌林的黄盖,恰恰是没参加过乌林火战的!于是,陈寿就记载道:【黄盖拒曹公于赤壁】——黄盖只在赤壁‘拒’过曹操,没在乌林‘破’过曹操。

何其精准,何其考究,何其严谨。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7 15:59:56 +0800 CST  
第二百零八章:曹操为何信黄盖?(上)

曹操赤壁战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水军不行。

这一点,曹操是知道的。不过,我们在‘赤壁之战究竟该不该打?’一章中分析过,此时若快速攻打江东的话,曹操就可以获得两个对他极其有利的‘帮助’。也就是说,因水军不行而造成的损伤,是合理的,在曹操的预算(计划)内。这一损伤是用来换取那两个‘帮助’的,并没有白白浪费。若回去练上几年水军再来,就得不到这两个帮助了。

同时,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才五万人,曹军按最保守估计,也有十几万人。就算水军不行,这一仗也是可以打打试试的,并没有大家印象中的必败那么夸张。

二,传染病爆发。

这一点,是曹操没料到的。若只是水土不服,对曹军战斗力的影响还不会这么大(同时,水土不服可以算进‘水军不行’这一点里,是曹操计划中的合理损失)。可是碰巧爆发了传染病,那就让士兵们实在没法打仗了。

这一场大病,只能说是曹操的运气不好,和他的军事能力是没有关系的。毕竟,正史中,连诸葛亮都没料到曹军会爆发传染病,只是说曹军【不习水战】而已。反对打江东的贾诩,反对的理由中也没有传染病这一项。

故,裴松之说道:【赤壁战败,盖有运数。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这种事,谁能料的到呢?没办法的。

三,黄盖诈降,烧了曹操的船队和岸上的兵营。

和上面两个原因不同,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曹操的责任。

按《周瑜传》的记载,曹操还是很会打仗的:赤壁初战,曹操被周瑜赢了一场后,见损失了些兵马,好像有点打不过,就立刻倒退了两步,采取保守姿态,把部队退到了江北岸,准备和南岸的周瑜互相对峙,打拉锯战。

看样子,如果曹操没相信黄盖诈降,没中火攻的话,那么,就算曹操再输给周瑜几小场(隔江对峙的拉锯战,战争的规模和损失都不会太大),曹操也不过是继续一步一步的往后退。退到最后,发现自己实在拿不下江东,直接退军不打了,转而采取贾诩的战略,退回荆州死守,也是极有可能的。

若如此,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曹操占北方+荆州,同时对付江东孙权和西凉韩马’。可惜曹操中了火攻,士兵溃不成军,根本没有一点一点往后撤退的机会,直接就被周瑜杀出了荆州,变成了‘曹操占北方+一点点荆州,需要同时对付江东孙权,西凉韩马,和占了大半个荆州的刘备’。

本来,即使拿不下江东,也不至于丢了荆州。可曹操中了诈降之计,导致荆州也丢了。

生性多疑的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的诈降呢?《三国演义》是从情感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的:黄盖使苦肉计,被打的鲜血淋漓,阚泽也冒死献投降书,让曹操感觉他们受到了周瑜的不公平对待(甚至迫害),从而相信他们是真心投降的。

这一解释显得曹操比较愚蠢,是不对的。(同时,苦肉计和阚泽献书也都是虚构的故事,《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

站在后人的角度看,曹操相信黄盖,好像真的很蠢——不过,那是因为我们这些后人早就知道了黄盖是诈降的缘故!早就知道了正确答案,再看做错的人,当然怎么看怎么蠢了。

实际上,黄盖真心想投降曹操,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地方。因为:

1,赤壁前夕,江东想投降的人本来就多。黄盖也想投降,不奇怪。

2,赤壁前夕,荆州主张投降的那批人,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刘表传》记载:【蒯越等候者十五人,其余多至大官。】重要点的人都封了侯,不重要的也都当了大官。这近在眼前的例子,对江东想投降的人的诱惑是巨大的。黄盖也想投降,不奇怪。

3,周瑜和江东老将们的关系可能存在矛盾。

程普黄盖等人,都是孙坚举义兵时期就追随他的核心老将,是江东集团资历最高的人,地位也应最高。

孙坚死后,孙策周瑜这群人在程普黄盖看来,其实都是小娃娃,儿子辈。孙策虽然很重用这批老将,但他明显更重用周瑜(除能力外,主要是孙策和周瑜感情极深,百分百信任周瑜的缘故)。

一般来说,就算是没什么能力(或功劳)的老员工,也是不愿意被年轻人骑在头上的,何况他们是开国元勋?赤壁时,程普和周瑜的地位相同,黄盖则成了周瑜的手下——深知军队里的老将是什么性格的曹操,会觉得黄盖可能不服周瑜,真心不愿意在周瑜手底下干了,也是很正常的。

《孙皎传》记载:【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后来,程普就觉得周瑜资历浅,不配和自己地位相同,故意找周瑜的茬,差点坏了国家大事。

综上所述,黄盖投降,其实是一件很合理,很正常的事情。曹营那么多谋士,没有一个人怀疑他。

不过,黄盖投降虽然很合理,但曹操处理黄盖投降这一事的方式,却很不合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

关于传染病的事,诸葛亮完全没料到,周瑜则料到了一半。

周瑜说曹军必生【疾】病——所谓【疾】病,在三国时期,应该是指不具备传染性,症状没那么严重的病。传染病在那个时代,通常被称作【疫】病。

陈寿的《三国志》,只要是描述到那场病,都是用一个疫字,如:疫病,饥疫,疾疫。

曹操战败回朝后,也说道:【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曹操很清楚自己遇到的不是普通的病,而是疫气——通过呼吸喘气,就可以传染一大片人的传染病。

周瑜没说曹军必生【疫】病,只说曹军必生【疾】病,就证明周瑜也没料到传染病的事。【必生疾病】的前一句话是【不习水土】,周瑜所猜的疾病,应该是指因水土不服,而引起的一些呕吐,恶心,腹泻之类的病吧!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8 16:48:23 +0800 CST  
第二百零九章:曹操为何信黄盖?(下)

面对黄盖的投降,曹操有以下三种处理方式:

方式一:曹操若不信黄盖,则无事,双方继续隔江对峙,胜负难分。

方式二:若信黄盖,但别让黄盖过来,而是让黄盖留在江东作内应,也无事:如果黄盖是真降,曹操就能获得一些江东的情报。如果黄盖是诈降,他也没法害对岸的曹操。

方式三:可曹操不但相信了黄盖,还同意他快点过来。

曹操为什么想黄盖快点过来呢?目的应该有三个:

目的一:可以立刻获得江东的情报。

目的二:吴国是私兵制,黄盖有属于他自己的私人部队。若黄盖立刻过来,曹操就可以获得跟着黄盖一起来的私人精锐水军,可以增强曹操水军的战斗力。若黄盖留在江东,曹操则得不到这批精锐。

在大家的印象中,黄盖似乎是驾着小船去火烧赤壁的。但实际上,《周瑜传》记载:【黄盖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写明了黄盖驾的是【大船】,蒙冲斗舰(斗就是大的意思,如斗大)。

这种船,保守估计可以坐几十人左右。黄盖若真心投降,几十艘蒙冲斗舰,就可以为曹操带来至少一两千的精锐水军。

目的三:曹操退到江北,在岸上设置了大量兵营,明显是想和南岸的周瑜打持久战。若打持久战,战争的时间就会一直延长。在这段时间里,黄盖也可以帮曹操训练水军,或招募新水兵。

三个目的都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黄盖能给曹操的,恰恰都是曹军最缺少的)。当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曹操该不该冒这个险呢?

不该。

官渡时,曹操相信许攸,是因为曹操极度劣势,不信许攸也是死,倒不如拼了。官渡那一险,是必须冒的。

可赤壁时,曹操准备和周瑜打持久战,双方呈对峙状态,分不太清谁占优势,谁占劣势。(曹操的水军再不行,人数也是周瑜的好几倍。就算打不下江东,也绝对能守得住荆州。)这时,曹操和周瑜慢慢耗就行了,完全没必要冒险相信黄盖。

若不中诈降的话,最差的情况也不过是双方各有损伤:曹操如果死了十万人,那周瑜也要被耗死个一两万人!哪有可能曹操这边死伤极大,溃不成军,连荆州都丢了,周瑜那边却几乎毫发无损呢?

这么浅显的道理,曹操肯定是知道的,可他还是冒了这个险,于是,就有很多人说曹操相信黄盖是曹操骄傲自满,头昏了。

这一解释,其实不对。

在‘赤壁之战究竟该不该打?’一章中,我们分析过,曹操想快些打江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想避开西凉韩马,趁他们还没收到消息,就把江东拿下,避免多路作战。

如今,若不接受黄盖投降,就只能继续和周瑜打持久战。打上几个月后,韩马收到消息,就会进攻北方,和孙权两路夹击曹操。到时候,江东就打不成了,只能先退回荆州防守。(若如此,就不如一开始就用贾诩的战略了,还不用以短攻长,损失了些水军。)

故,接受黄盖投降,让他快点过来(然后获得江东的情报和黄盖的精锐水军,和周瑜速战速决),曹操这么做,是完全符合他原本的战略的,并不是他骄傲自满,也没有出错招。曹操本身的战略就是这么想的。

战败回朝后,曹操做了三件事情:

一,哭郭嘉。

赤壁战败,水军不行这一劣势,是在曹操计划内的,并不算失误。爆发传染病一事,则连敌人都没有料到,属运气因素,也不算失误。黄盖投降,其实是很合理的事情,曹操接受他,仍不算失误——但是,同意黄盖快点过来,就是巨大的失误了!

这一失误表面上是疏忽大意了,实际上却是根本性的战略失误!曹操的战略想避开韩马,就必须要冒这个险!

(注:曹操的战略并没有错误。被火烧赤壁,只能算是失误——如果黄盖没想出诈降这一计的话,曹操的战略也就不会失败了。)

若不想冒这个险,就要半路改成贾诩的战略才行。曹操不愿意改,故,赤壁战败曹操要负全责。

不过,曹操爱面子,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给集团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失(应该是曹操集团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损失了)。于是,他就把责任和怒火都巧妙的转移到了手下的身上:不是我笨,而是你们笨!你们若有郭嘉那么聪明的话,我不至于输成这样!

《郭嘉传》记载:曹操战败后,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傅子》记载:说完这句话后,曹操又感叹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拿死人说事儿,是让人无法反驳的:‘如果他还活着,那我们就。。。’这种纯粹的假设,大家愿意往里填什么都行。(再加上郭嘉也确实是个挺聪明的谋士。)

如果郭嘉还活着,这一战还是输惨了的话,那曹操就该哭戏志才了。

二,治水军。这个不必多说。

三,封赏田畴。

《田畴传》记载:【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打完赤壁之战,从荆州回来后,曹操格外的怀念田畴当年立过的一个功劳——尽管这是一年前的事了,田畴在打荆州和赤壁之战中也没有立功,但曹操还是准备重赏田畴。

是什么功劳值得曹操如此怀念呢?

当年,曹操征乌丸时,也不占地利:乌丸夏天降水量多,地势泥泞险峻,全是水——这些水,说它浅,其实还挺深,士兵们根本走不过去。说它深,其实也不深,也没法用船渡过去。乌丸族占着这一地利,派兵守住险要关口,搞的曹操焦头烂额。

这时,田畴用了一计,让曹操成功的打赢了乌丸。

过了一年多了,赤壁战败,曹操忽然又怀念起田畴这一功劳,往好了想,这是曹操颇有感触:原来在没有地利的地方打胜仗,这么难啊!当年我给田畴的,还是太少了,我应该更加赏赐他才对。

但若往坏了想,曹操这一举动,就和哭郭嘉是一个意思了,是重赏给赤壁那群谋士看的:同样是不占地利,田畴当年能让我赢,你们怎么就不能!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有人说曹操还犯了一个错误,说他不该把船都锁起来。

但实际上,铁索连环船,历史上可能并不存在。

《三国志》中,对曹操战船的描写只有一处,是《周瑜传》中的记载:【黄盖曰:观操军战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意思应该是:曹操的战船太多了(号称数十万大军),排的密密麻麻,就像塞车一样,每辆车(船)的头跟尾都挤在了一起。所以,有一辆被火烧了,剩余的全都跑不了。

后人应该是把拥挤到头尾相接,给误解成了用铁链把所有船的头和尾强行连接在了一起。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8 16:52:58 +0800 CST  
第二百一十一章:借荆州。(上)

大家都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但实际上,刘备从来没有借过荆州。

历史上,刘备只是问孙权借江陵那一带的土地而已。江陵那一片儿属于南郡,所以,你可以说刘备借江陵,最多说刘备借南郡,但说借荆州,就过分了,没有的事。

荆州七郡,孙权一共才有七分之一多点,他就是想借荆州给刘备,又哪有整个荆州往外借呢?

借荆州是误传。

当然,借南郡,也挺可恶了:周瑜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凭什么借(等于白送)给刘备呢?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在江东,除鲁肃外,几乎所有人都不赞成借南郡给刘备。史书记载,鲁肃赞成借南郡的理由是:可以用刘备来抵挡曹操。跟刘表把新野送给刘备,刘备把小沛送给吕布,是差不多的意思。

不过,这只是最表面上的理由,场面话而已。更深一层的理由,出于为尊者避讳的目的,史书上是不会明说的。

很多人认为,孙权只靠自己也可以挡住曹操,完全不用把江陵借(白送)给刘备。

可是,如果孙权和曹操对峙时,刘备突然攻击孙权呢?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一,曹操方面。

赤壁后,理论上,曹操的头号敌人是凉州的韩马,而不是孙权刘备。

‘刘琮投降,曹操一瞬间就拿下了荆州’这种好事儿,以后不可能再发生了。曹操若再大规模的进攻荆州(或江东),韩马就一定会从潼关出发,打曹操的长安!

不先打死韩马,曹操就别想拿下荆州(或江东)。

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

实际上,此时并不适合与韩马开战。因为:

1,若与韩马开战,孙权就会趁机进攻北方,与韩马夹攻曹操。

2,凉州士兵的战斗力极强,和他们打仗,本身就容易吃亏。(韩遂马超造反后,曹操就对手下说道:【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尽量避免和那群凉州人正面冲突。)

3,曹操与韩马还保持着表面上的友好关系,马腾甚至还愿意来曹操手底下当官(相当于做人质)。在韩马都没有撕破脸(要求开战)的前提下,曹操就更没必要主动挑起战争了。

故,现在和韩马打仗,不合算,且胜算较少。只派些兵防着韩马偷袭长安就可以了。

不过,不能打韩马,就更不能大规模的打荆州或江东了(不然又会被夹攻)。现在的曹操,最多只能打一些规模较小的局部战争。如果打大了,就容易让韩马产生夹攻(偷袭)曹操的念头。

荆州市场,曹操还占七分之一多点(占南阳郡和最富裕的省会襄阳城),还没被彻底淘汰。继续在荆州周旋,打一些小规模的战争,比从合肥出兵要好。

因为若从合肥出兵,曹操就只有两个较差的战略可以选择:

战略一:彻底放弃荆州,只从合肥单方面进攻江东。(但曹操不愿意放弃荆州。)

战略二:若不想放弃荆州,那么合肥出兵的同时,荆州就也要出兵才行。(但这样分两路进攻孙权,就还是会和孙权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还是会被夹攻。)

所以,合肥方面,曹操只能以防守为主,没条件出兵进攻。

曹操被形势牵制成了这副样子,就给了孙权出兵的条件。孙权分三路出兵,派周瑜攻江陵,派张昭攻九江,自己则亲自率众围合肥,对曹操展开了疯狂的进攻!

一向好守不好攻的孙权,突然变成了最狂热的好战分子,为何?因为在合肥战场,孙权就算打输了,曹操也是只敢防守,不敢反攻的(曹操若敢反攻江东,韩马就敢趁机进攻北方)。既然如此,那孙权怕什么?打赢了就赚,打输了就跑,赔不了的。

曹操派张喜去救合肥,没等张喜赶到,孙权就闻风而逃了,没和张喜交战,也没受到任何损失。

张喜见孙权跑了,也没追——追,就违背了总战略,会被夹攻的。

二,刘备方面。

曹操眼前的敌人是孙权(孙权已经向曹操展开了猛攻),暂时没时间搭理刘备。在确定曹操不会进攻自己的前提下,刘备或许就会进攻孙权,抢孙权的地盘。

这并不是多么出人意料的事儿:后来,关羽和曹操对峙时,孙权就选择了进攻刘备,而非曹操。

论价值,刘备更需要孙权的江陵一带。论难度,曹操实力强,在本地又有蔡蒯二大家族支持,难抢些。孙权实力比曹操弱,在本地也无家族支持,好抢些。怎么看,刘备攻孙权的可能,都比攻曹操大。

至于联合抗曹的事,不影响:只要刘备别和孙权发生大规模战争,别导致孙刘两败俱伤,就行了。曹操一来,孙刘立刻停战,曹操还是拿他们没办法的。(别忘了,韩马还在曹操后面看着呢。)

实际上,刘备只是想要孙权江陵那一带的土地而已,并没想要孙权的江夏郡,更没想要江东。孙刘双方最多在江陵发生点摩擦,不会给曹操可乘之机的。

三,孙权方面。

刘备极有可能进攻孙权,孙权是知道的。孙权和曹操对峙时,若刘备真的出手,孙权绝对挡不住曹刘的夹攻。到时候,别说孙权守不住江陵(被刘备抢走),就连早就到手的江夏郡,孙权也一定会丢!(被曹操趁机抢走。)

所以,把南郡(主要是江陵那一带的土地)借给刘备的战略意义,鲁肃所谓的‘用刘备抵抗曹操’,其实还是次要的(只靠孙权自己,也未必就挡不住)。主要的原因,孙权还是想买刘备不和自己作对。

孙权放弃南郡,可以保证自己手里的江夏郡不丢,赚1。不借给刘备的话,则可能连江夏郡都保不住,赚0。因此,借南郡是正确的。

《先主传》记载:赤壁后,孙权和刘备的关系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进】这个字,是很屈辱的一个字,进献的意思。通常,只有弱者向强者上贡,才会用到‘进’这个字。

孙权有些怕刘备,怕的把妹妹像贡品一样进献给了刘备。

孙权怕刘备,是因为刘备比他强大吗?不是!刘备占的荆州四郡,实力远不如孙权的江东六郡。孙权怕刘备,是怕刘备在他背后捣乱!

刘备肯定是能看透这层关系的,所以,他才敢在别人抢地盘都抢的头破血流的时候,空着手,去问孙权免费‘要’地盘——把你的地盘免费给我吧!不给我,你就只会赔的更多。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8 22:15:57 +0800 CST  
第二百一十二章:借荆州。(中)

借南郡的时候,刘备还有一个要求,是向孙权【求都督荆州】。

什么意思呢?不是问孙权要整个荆州(孙权只有一个江夏郡),也不是问孙权要掌管荆州的名义或权力(孙权哪有资格给刘备这些?)。而是:求孙权别出手抢刘备已经抢到手的那四个郡!

即:让孙权放弃抢夺荆州四郡的权力,让刘备可以安心的,彻底的,全权【都督】这四郡。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荆州四郡是刘备的全部地盘,孙权若和刘备抢这四郡,孙刘间就一定会爆发不死不休的大规模战争,给曹操一举灭掉他们的机会。故,就算刘备不提这个要求,孙权本身也不会抢他的四郡的。(若孙权真想抢刘备这四郡,就没必要先白送给刘备一个价值更高的南郡了。)

(之前的章节提到过,刘备可以在曹孙之间稳稳的守住四个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孙权已经同意不出手抢他的了。)

保住了荆州四郡,白得了重镇江陵,刘备集团很满意。

孙权集团这边,借出南郡后,孙权确定保住了江夏郡(从江东进入荆州的重要桥梁),未来的路没被封死,日后还有很多可以借此路赚取荆州地盘的机会,虽不满意,但也勉强接受了。

江夏郡是孙权集团的最后底限,若刘备再打江夏郡的主意,那孙权就不如直接和刘备开战了!因为:

1,若江夏郡再被刘备借走,桥梁一断,孙权就再无可能得到(甚至进入)荆州。

2,那么,倒不如现在就和刘备开战,疯狂的抢荆州的地盘。

3,若曹操趁孙刘内战的时候来攻,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孙刘战败,孙权退回江东——有韩马在后面盯着,曹操最多趁乱抢走荆州,不敢接着大规模进攻江东的(理由见上一章)。孙权的江东是丢不了的。

4,即:如果刘备再提出借江夏的要求,孙权若答应刘备,就再无可能得到荆州。若和刘备开战,则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再无可能得到荆州,一样的——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在混战中抢走(守住)一两个郡。比答应刘备要合算。

南郡被借走后,很明显,孙权集团的让步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这个极限,说的并不是心情方面,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若刘备再从孙权这边赚哪怕一点便宜,孙权联刘抗曹能获得的利润,就还没有直接灭了刘备多了!

《山阳公载记》记载:刘备借完南郡后,对手下说道:【孙权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刘备也很清楚,这次亲自来要地盘,是最后一次了。再来要,就是逼孙权杀他了!

【不可以再见之】,不是说刘备和孙权以后不能再见面了,而是说两人不能再以这种情形(来赚孙权的地盘)见面了!不然,刘备必死。(在这之后,足足好几年的时间里,刘备再也没对孙权提出过任何不合理的要求。)

至此,孙刘双方达成妥协,联盟可以继续‘脆弱的’维持下去。

联盟走到这一步,从理性上讲,刘备是不欠孙权什么的: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不是孙权人好,而是他被形势牵制住了,不得不借。刘备不用补偿孙权什么。

但从感性上讲,孙权集团的人,心里肯定是恨的牙痒痒的!不利于孙刘合作。此时,唯一可以缓解孙刘矛盾,加强联盟凝聚力的办法,就是刘备也让让步,主动给孙权方一点利润(因为孙权方的让步已经到了极限,没法再让了)。

按感性,刘备割让(损失)点利润出来,可以获得较融洽的孙刘联盟。按理性,刘备凭什么割让利润给孙权?他就是死不让步,碍于形势,孙权也还是会和他联盟的,不影响大局,可以获得较脆弱的孙刘联盟。

刘备会怎么选呢?

刘备哪个也没选——刘备极其精明,他竟找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自己一分钱没花,空手给孙权创造了一个大利润!

曹孙刘三路诸侯中,曹操挟持天子,拥有安排官职的权力,是合理的。刘备是大汉皇族,又是皇帝密旨衣带诏的参与者,他若是打着皇帝的旗号,给自己或别人安排一下官职,也算合理。只有孙权,只是个割据军阀而已,完全没有安排官职的权力。

赤壁后,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刘琦病死后,《先主传》说是荆州百官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周瑜传》则说是刘备以中央左将军的身份,自己领走了荆州牧(有点强行领走的意思)。但不管是哪种说法,以刘备的身份来讲,都算合理,合法。

接着,刘备主动【表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孙权原来的官职是‘讨虏将军,会稽郡太守’,郡级别。人才投靠孙权,孙权能给他们封的合法官职(有证的,国家承认的)最多就是郡,县这些级别的,和曹操集团的待遇比,并不高,比较影响人才的加入。

刘备见孙权自己搞不到更高的合法官职,就出手帮孙权领了一个徐州牧(州级别,而且是州级别里最高的官职)。以后孙权给手下封官,也至少是州,郡这种级别起跳了,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他。

车骑将军,徐州牧,这两个官职对刘备来说,价值当然不如南郡这个实实在在的地盘高。不过,孙权缺这个,对孙权来说,就有不小的价值。

同时,更深一层的影响是:孙刘联盟,孙权付出较多(甚至借出了江陵这个战略要地),却没看到有什么回报,江东内部除了支持联刘的人外,已经出现了反对联刘的声音——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孙刘联盟的关系,也会影响江东集团内部的团结。反对孙权执行那个压根看不到好处的三分天下战略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最后,说不定会逼的孙权中止这个战略。(这是孙权和鲁肃不想看到的。)

而如今,联刘终于获得了回报!这就可以向江东百官证明:1,南郡并没有白借。2,三分天下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继续执行。

(孙权升官后,可以给手下封的官职,也更高了。江东百官都跟着升了官,领了证,大家都得到了好处,也就没人反对联刘了。)

至此,孙刘联盟终于以‘刘备得江陵,孙权得官职(更多的人才)’圆满收场了,算是双方都满意。脆弱的孙刘联盟,变的融洽了不少。

请注意:这一完美局面,是刘备占尽了所有便宜后,没花一分钱,空手导演出来的!

而且,大家别以为孙权白得了一个徐州牧,就是孙权最赚——单就刘备白送给孙权一个徐州牧这一行为来说,刘备竟也没比孙权少赚!刘备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个好处:

1,增加了孙刘联盟的感情。

2,在曹操眼中,只有他才有合法的安排官职的权力(拥有皇帝和朝廷)。刘备自领了荆州牧,很容易吸引曹操的注意和打击。让孙权也领个徐州牧,可以帮刘备分散一下火力。(同时,徐州是曹操的地盘,孙权公然称自己才是徐州的最高长官,荆徐二牧中,曹操就一定会先打击徐州牧。)

3,徐州牧这个官职,在徐州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名义与地盘相结合。单纯从制度上讲,孙权抢徐州,比抢荆州要好。刘备很明显是在误导(怂恿)孙权先去抢徐州,别来抢他的荆州。

(但吕蒙没中计,认为徐州抢下来也守不住,还是应该先抢荆州。)

4,盟友孙权的官职升高,实力变强,对刘备联孙抗曹也是有好处的。

你看,就算是白送给孙权一个利润(官职),刘备也能从中再赚4个利润!怪不得连孙权陆逊这群聪明人,都要骂刘备是【猾虏】了——果然够狡猾。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8 22:24:31 +0800 CST  
第二百一十三章:借荆州。(下)

孙权集团多次问刘备要债(南郡),刘备都不还。于是,就有很多人说刘备是个无赖,不要脸。

实际上,并非如此。

刘备不还南郡,是正确的:孙权当年为什么把南郡借给刘备?不是孙权人好,而是孙权不得不借!若不借,别说南郡,孙权连江夏郡都要丢!所以,南郡并不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而是孙权付给刘备南郡当工钱,买刘备‘抵抗曹操+不袭击孙权’,刘备本来就该得的。

刘备如果把南郡还给孙权,那刘备这几年帮孙权抵抗(或牵制)曹操,帮孙权保住江夏郡,又该怎么算呢?

故,刘备坚决不还。

就这么拖了两三年,刘备拿下了益州,孙权见了,就要求刘备还‘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这三郡给他。

孙权借给刘备的是南郡,他为什么不问刘备要南郡,反而问刘备要和他毫无关系的其余三郡呢?这三郡是刘备亲手打下来的,他又凭什么问刘备要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南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站在刘备的角度看,刘备若把南郡还给了孙权,孙权就有可能以南郡为据点,轻易的把刘备的长沙桂阳二郡给抢走!还南郡,就意味着南郡,长沙郡,桂阳郡,这三郡都要丢!与其如此,倒不如死赖着价值最高的南郡不还,先把还南郡后早晚都要丢给孙权的那两郡,先主动送给孙权了!

如果真心想还债的话,这就是刘备最实惠的还款方式,等于是用价值较低的二郡,换了一个价值极高的南郡。孙权再问刘备要南郡,刘备就可以拿他已经还了孙权长桂二郡说事,不用再还了。

故,孙权要南郡的成功率,不如要长桂二郡高。这笔账,孙权和刘备都是会算的。

(至于零陵郡,孙权其实没理由问刘备要。可能是孙权觉得用南郡换长桂二郡有点吃亏,所以,就想再多要一个地盘吧。)

不过,刘备一毛不拔,一个地盘也不想给孙权。他推托道:‘等我拿下凉州后,整个荆州都给你。’

孙权怒道:‘这是压根不想还,在拖延时间呢!’派吕蒙带两万兵,鲁肃带一万兵,孙权亲自坐镇诸军,准备强攻三郡。

刘备浑然不惧,也亲自带五万兵来到荆州,分给关羽三万,准备和孙权大战一场。

刘备入川前的孙刘联盟,是很怕闹内战的,遇上事,双方都是以和谈为主:当时,荆州四郡是刘备的全副身家,孙刘若在荆州打起来,很容易把刘备的四郡打的元气大伤(甚至直接打没了)。曹操若是趁此时来袭,则刘备必死,孙权也会因盟友刘备的死,导致自己抗曹的成本和风险直线上升。

但刘备入川后的孙刘联盟,则不太怕闹内战了:刘备新占了益州后,荆州其实就成了孙刘双方商讨(分配)利益的谈判场所(战场),是可以用来折腾一下的——孙方若不满意,就打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刘方若不满意,就打孙权在荆州的地盘。这么搞,双方的大本营(江东和益州)并不会受到损失,不会给曹操一举消灭他们两国的机会,不用怕曹操来袭。

所以,这场仗:

1,刘备可以打。

刘备比孙权多两万兵,又是主场作战,理论上不可能吃亏。就算吃了亏,也不可能亏掉三个郡这么多,比直接还孙权三郡要合算。

2,孙权必须打。

在债务问题上,债主鲁肃一直对欠债人关羽【以欢好抚之】,姿态摆的很低——很明显,鲁肃能用的(较柔和的)要债手段,肯定早就全用过了。不过,鲁肃还是要不回债来。

现在的情况,和谈(用嘴要债)根本没用。就算不占优势,孙权也必须要主动打刘备一仗才行了!不耍耍狠,你还指望他能还债?

孙刘大战正式爆发,孙权先占了上风,一口气抢走了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因为刘备的主力都调到益州去了,还没来得及调回来,所以三郡的防御相对薄弱)。

按刘备的性格,平白丢了三郡,他肯定会争取再抢回来(荆州战场,刘备的实力大于孙权)。可是,刘备不但没抢,反而主动提出来要还债!不但长桂二郡不要了,还要把二郡的合法拥有权也送给孙权!

刘备为何要这么做呢?当然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因为两点:

1,曹操成功夺走了益州的门户汉中,刘备若敢继续和孙权争执,就会被孙权和曹操夹击!到时候,他丢的地盘绝对比长桂二郡要多。

刘备也和当年的孙权一样,被形势牵制住了。《吴主传》说的很清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怕丢了益州,才是刘备肯还债的主要原因。荆州那几个郡,哪有益州值钱呢?

2,刘备的主力部队要调回去守益州,荆州那三郡反正已经丢了,抢不回来了(此时的荆州战场,孙权的实力大于刘备),那就不如直接和孙权说:‘我正要把那几郡还给你呢!咱俩没拖没欠了!’这样,已经产生的损失(丢掉的三郡),就还可以继续产生(压榨出)最后一点儿利润,可以把南郡的债给抹平了。

故,《吕蒙传》记载:【刘备请盟】。刘备主动把债还了,求着孙权和好。

在这里,请注意:请盟,就是说孙刘原本已经不是盟友了,所以,刘备才会请求:我能不能和你结盟?

奇怪,孙刘联盟是什么时候解除盟友关系的呢?我们翻遍史书也找不到相关的记载。这就只能证明:昨天还是盟友,今天就突然捅刀子,这种事在三国时期很平常,当事人没必要通知盟友解盟,直接偷袭盟友就行了——因为没有正式宣布过解盟,所以,史书中自然就找不到关于他们解盟的记载。

刘备请盟,孙权答应了——孙权不但答应了,而且还同意把已经到手的零陵郡,再还给刘备!

《吕蒙传》记载:【刘备请盟,孙权以零陵还之。】

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刘备被形势牵制住了,不得不向孙权低头,孙权理应狠宰刘备一刀,趁机多要几个地盘才对,怎么反而。。。

原因很简单:

1,从价值上讲:零陵郡的价值并不高,舍弃它,孙权可以接受。

2,从形势上讲:这一时期,西凉韩马已经被曹操消灭掉了,天下就只剩孙刘二人在和曹操做对。孙刘如果在零陵这个价值不高的地盘上纠缠太多时间,耽误了刘备回防,让曹操真的打进了益州,那么,孙刘联盟的总实力就会远弱于曹操,早晚会被曹操逐个消灭掉。

这一点是孙权最害怕的(当年忍痛借南郡,也是怕不借的话,可能会被曹操逐个消灭掉)。故,在曹操已经从汉中出兵,零陵郡的价值又不高的前提下,刘备要求归还,孙权也就给他了。

3,从债务上讲:在‘借南郡’这场债务纠纷中,孙权借出去了半个南郡(主要是江陵那一带),要回来了长桂二郡,以及他自己搞不到的两个重要官职,总的来看,价值上算是扯平了。就算把零陵再还给刘备,孙权也已经要回了和欠款差不多价值的东西,并没有损失什么。

(同时,刘备还了这些款,也可以看作已经不欠孙权什么了,和孙权两清了。所以,前面我们提到过,孙权本身也是没有理由再多问刘备要一个零陵郡的。)

至此,足足纠缠了七八年的‘借荆州’债务纠纷,总算告一段落了。结果是:

孙权占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

刘备占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数量上,孙刘各占三郡。质量上,刘备占对其最有价值的南郡,孙权占对其最有价值的江夏郡。剩余价值略低的四郡,双方平分。

史载:孙刘【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割湘水为国界。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8 22:31:20 +0800 CST  
第二百一十章:三家分荆州之谜。

曹操战败后,孙权肯定是想得到整个荆州的。但此时拿荆州,时机并不对。

曹操会和他抢,刘备刘琦会和他抢,荆州的本地家族也不会服他。孙权如果硬要拿下‘整个荆州’的话,他就会被多方势力夹攻,绝对守不住整个荆州的。到时候,荆州得而复失,孙权不但没有获得利润,反而浪费了兵力。

(更何况,江东内部,还有主降派,江东本地家族,山越族等诸多问题需要善后。在拿荆州这个项目上,孙权无法拿出太多的预算。)

孙权此时最好的方案,是只抢夺一部分荆州,然后守住这一部分利润。更多的地盘,抢过来,他也守不住,只能以后再说。(当然,换成曹操,刘备,也是守不住的。三家在抢夺荆州这件事上,处于一个互相威慑,互相制衡的处境。可以看作是后来三大国互相平衡的微缩版。)

赤壁后的荆州七郡,是这么划分的:

1,南阳郡:被曹操占有。

2,江夏郡:被孙权占有。

3,南郡:南郡的襄阳,被曹操占有(襄阳是荆州的省会,刘琮直接献给了曹操)。南郡的江陵,则没有归属,曹操和孙权正在争。

4,还有四郡,是:长沙郡(韩玄占有),零陵郡(刘度占有),武陵郡(金旋占有),桂阳郡(赵范占有)。这四郡,都被刘备抢走了。

赤壁时,刘备+刘琦,全部资产一共才两万兵而已,很少。赤壁后,刘备靠着这点兵,短短的时间内,居然能抢在孙权前面,独自拿下四个郡!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1,论号召力。

刘琦是荆州的原主人之子,刘备也在荆州经营了好几年。刘备刘琦在荆州的号召力,不是孙权这个侵略过荆州的外人能比的。

(《先主传》记载,早在刘表还活着的时候,【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就有很多荆州人愿意跟着刘备混了。而刘琮投降时,刘备呼喝了几声,琮左右及荆州人就多归刘备。)

所以,刘备肯定是一边抢地盘,一边在招兵买马,招揽一些荆州本土势力的:刘备的总兵力,肯定在短时间内增加了不少。不然,只靠最初的两万兵,刘备怎么可能打下+守住四个郡?

(有记载的,光庐江的雷绪,就率部曲数万口来投。)

2,论切身利益。

早在刘表时期,以司马徽和庞德公为首的利益集团,就已经和刘备结盟了。他们的目的,是推翻蔡蒯二家在荆州的统治。

所以,支持蔡蒯二家的曹操,就是他们的敌人。和荆州本土家族没什么关系的孙权,则和他们既不是敌人,也不是友人。只有刘备,才是和他们有切身利益关系的盟友。这件事,早在刘备还不认识诸葛亮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

因此,曹孙刘三家抢地盘的时候,荆州以庞家为首的本地家族们,都是站在刘备这边的:刘备借着他们,大量抢夺荆州的地盘,并巩固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同时,他们也借着刘备,成功的推翻了蔡蒯二家,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这些本地家族,马家(马良马谡),习家(习珍),杨家(杨仪),庞家(庞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用,成为了刘备集团中的重要官员。

3,论四郡价值。

既然孙权的实力只能获得(保住)一小部分荆州的地盘,那么,他当然就要挑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地盘去抢,去守。

而价值稍低点的地盘,则没必要去抢——抢了,也守不住。

那么,荆州最有价值的地盘是哪个呢?

是南郡的江陵。

在曹操看来,江陵最重要:【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曹操如此强大,还是怕弱小的刘备会抢走江陵,让自己不好对付他。

在刘备看来,也是江陵最重要:刘琮刚投降时,刘备的第一反应,就是快往江陵跑!他【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让关羽也快来江陵会合。

刘备身边的谋士也劝谏道:【今宜速行保江陵。】只要能抢到江陵这个重镇,就还有翻身的可能。

在孙权看来,更不用多说:江陵是江夏郡的咽喉,江夏郡又是江东和荆州的必争之地——若曹操抢到了江陵,孙权就等于把江东的大门暴露给了曹操!并且再也别想入主荆州。

所以,曹操和孙权的重心都放到了争江陵上,本身也没工夫去和刘备抢四郡。在曹操和孙权看来,刘备那四个郡的价值,大概还比不上一个江陵重要。

(刘备当然也想抢江陵,不过他知道凭他的实力,根本无法从曹孙手中抢到江陵,所以,刘备直接放弃了江陵,转而去抢战略价值略低,但却较易得手的四郡。这样稳妥些。)

(当初诸葛亮劝刘备攻刘琮,抢襄阳的时候,刘备也拒绝了。襄阳,江陵,都属于南郡。这样看来,刘备的战略眼光,是要比初出茅庐的诸葛亮高的。)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濒临破产的刘备再度崛起,抢走了荆州四郡,又成功翻身了。

(其实,刘备能抢在孙权前面拿下四个郡,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下一章再讲。)

在刘备拿四郡的时候,曹操和孙权在争江陵。

江陵之争是十分激烈的:曹操方派曹仁守江陵,孙权方派周瑜攻江陵,双方都派出了最会打仗的人。

由于江陵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这一仗,双方都杀红了眼:曹仁亲自带着几十个壮士,杀进敌军几千人里,把被敌人包围的战友给救了出来。回来后,三军皆服其勇,陈矫震撼道:【将军真乃天人也!】

(《傅子》也评价道:【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古时候那些猛人,都不如曹仁猛,连张辽都要排在曹仁下面。)

周瑜也亲自跨马上阵,和曹仁军厮杀。激战中,周瑜被一箭射中了右肋,史书记载,【疮甚】,受伤很重。

(古时候医疗技术较差,中了箭,很容易处理不当,被细菌和铁锈感染。周瑜后来年纪轻轻就病死了,说不定就是因为这一箭,感染了破伤风之类的病。)

双方级别最高的将军,都冲在最前线,和敌人的士兵拼刺刀,这在战争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只能说双方都在用命换江陵。

这一仗足足打了一年多,双方死伤无数。最后,周瑜打败了曹仁,成功抢到了江陵。

可喜可贺。但就在这时,刘备却向孙权集团提出了‘借江陵’的请求。

一一一一一

注:陈寿评价刘备【折而不饶】,是很贴切的:三番两次的破产,四十多岁了还一无所有,换成别人,心态早就崩溃了,拼劲早就磨没了。大部分人混到这一步,都会开始认命,开始混日子。

(现代人的寿命,比古人要长许多。如果说现代人四五十岁,都会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大半辈子了,不可能再有什么进展了,那么古人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只会更加悲观。)

现实中,很多四五十岁的人,你跟他们说梦想,他们只会觉得可笑:过好自己日子就行了,普通人谈什么人生大志!——这个,不是他们没梦想,谁又没有热血男儿,年少轻狂的时候呢?只是现实的确无奈。

反观刘备,都落魄到这一步了,还【欲伸大义于天下】,时刻不忘和曹操这个几乎已经是皇帝的人PK。这份韧性,确实惊人。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8 23:43:05 +0800 CST  
@曹铜爵 2018-07-28 23:43:05
第二百一十章:三家分荆州之谜。
曹操战败后,孙权肯定是想得到整个荆州的。但此时拿荆州,时机并不对。
曹操会和他抢,刘备刘琦会和他抢,荆州的本地家族也不会服他。孙权如果硬要拿下‘整个荆州’的话,他就会被多方势力夹攻,绝对守不住整个荆州的。到时候,荆州得而复失,孙权不但没有获得利润,反而浪费了兵力。
(更何况,江东内部,还有主降派,江东本地家族,山越族等诸多问题需要善后。在拿荆州这个......
-----------------------------
二百一十章被删了,重新补发一下。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8-07-28 23:44:08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566373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9:06:30 +0800 CST

评论数:29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