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二部:霸王诞生,正式展开。

第一百一十二章:战略与战术

击败刘备后,中部战场已经被曹操统一。与此同时,袁绍也统一了北部战场。在张让,何进,董卓,王允,李傕,吕布,陶谦,袁术,公孙瓒等诸侯纷纷被消灭后,曹操和袁绍这两大霸主争夺中原的霸权大战,终于要开始了。

袁绍立刻聚集文武百官,商议兴兵伐曹操。

怎么个商议法呢?其实,两国打仗的整个过程,我把它往最简单,最直白,最粗暴里说,无非就是先定‘战略’,再定‘战术’。

战略,就是我该不该打他?战术,就是我该怎么打他?

说的极端一点,两国打仗的本质,其实和两个人打架是差不多的:战略方面,我打不过他,我就不该和他打。

我能打过他,但他有个江湖大哥给他撑腰,我还是不该和他打。

我能打过他,也不怕他所谓的江湖大哥,但是总有那么一群人在我旁边虎视眈眈,想等我把他打残后,再上来打残我,或是一门心思的就想看着我和别人打起来,然后趁机捞油水,那我仍然不该和他打。

我该不该打他,这是战略——有时候,哪怕我打他跟玩儿似的,我也不该打他。因为我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他这个一文不值的小喽啰,而是他身后的那群人。打他,就像是杀鸡用牛刀,不值当。说不定,打他还正中了他背后那群人的下怀。

当然,如果没有以上那些顾虑,那就打!

战术,则是在确定战略之后,再考虑我要用什么方法去打他——怎么打能赢?如果赢的话,怎么赢能把我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把我的收益达到最高?

简单粗暴的解释完战略和战术,我们再来看袁绍和曹操。

我们先看曹操。

曹操该不该和袁绍打仗呢?不该。因为:

1,曹操本身就打不过袁绍。

2,当时最强的诸侯就是袁绍。

3,曹操周围还有刘表,张绣,马腾这些诸侯,随时准备对付曹操。

所以,曹操不该和袁绍打仗。

那么,袁绍又该不该和曹操打仗呢?

该!

袁绍必须要打曹操,这个是毫无疑问的——除非袁绍愿意跟曹操平分天下,不然的话,他这个北部霸主和曹操这个中部霸主,现在不打,以后也一定会打!

和曹操这个弱者不同,对袁绍来说,既然早晚要打,那就不如早打!

因为现在打的话,袁绍强而曹操弱,打起来,袁绍占极大优势。而以后打的话,由于曹操掌控着朝廷和皇帝,所以曹操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其实很难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几年后的曹操绝对比现在要强!到时候,袁绍的优势可能就没有现在这么大了。

现在打,占极大优势。以后打,可能占优势,也可能不占优势——我想,只要袁绍不傻,他就一定会选择现在打!

其实,袁曹之战开战的时间越早,就对袁绍越有利!因为以后的事儿是什么样你真没法说,还是趁着自己占极大优势的时候把事情定下来比较好。所以,袁绍必须要在这几年内,趁着曹操绝对比自己弱的时候,尽快的打败曹操!不然,汉献帝这张牌在曹操的手里,只会越来越值钱。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7-21 15:29:41 +0800 CST  
第一百一十三章:袁绍的谋士们究竟在‘谋’些什么?(上)

战略方面,袁绍决定打曹操,这个已经定下了。同时,和我们印象中不同,袁绍的谋士里并没有人反对他打曹操——包括田丰沮授这些忠臣在内,大家都是赞成袁绍打曹操的,因为打曹操这个战略确实是正确的。

可在战术方面,袁绍手下的四大谋士却分成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流派:有赞成慢打的,有赞成快打的。

通过上一章的分析,我们知道袁绍打曹操,还是快打比较好——当然,慢打也是可以的。如果袁绍选择了慢打,那么他一边牵制曹操,一边发展自己,找个机会,也能搞死曹操。

也就是说,由于袁绍比曹操强出太多的原因,袁绍方对战术的要求其实是比较宽松的。袁绍不管选择快打还是慢打,赢面都是很大的。这就像巴西打国足一样,由于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所以巴西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战术,胜算总是比国足要高的。

不过,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既然不管是快打或慢打,袁绍方都能赢,那么袁绍手底下这四大谋士,他们到底在水火不容的争论个什么呢?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旁,先来看看他们几个在争论的时候,各自支持快打或慢打的理由是什么。

第一个提出意见的,是支持慢打的田丰。

慢打派田丰说道:【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

田丰建议袁绍先不打曹操,原因是:袁绍这边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我说,你别看田丰是个忠臣,但实际上他提出的这个理由,实在是很牵强,很不好,很没水准。

大家不要以为忠臣说的话就是好话,因为从后面的战况来看,真正【百姓疲弊,仓廪无积】的人,根本就不是袁绍,而是曹操!

实力都是比出来的,可能袁绍的后勤方面确实有点问题,但相对比曹操,袁绍简直太富有了!你看曹操后来打仗的时候,都被粮食问题难为成什么样了!

所以,田丰建议慢打的理由很牵强,袁绍不鸟他也是可以理解的——别忘了,袁绍之所以敢打曹操,就是仗着自己比曹操有钱!在这种时候,你跟我说袁绍【仓廪无积】?你不是在搞笑吧?

同时,不止是理由,田丰提出来的慢打计策(战术),也很不好。

田丰说道:【宜先遣人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称曹操隔我王路,然后提兵屯黎阳。更于河内增益舟楫,缮置军器,分遣精兵,屯扎边鄙。三年之中,大事可定也。】

很明显,田丰不愧是个忠臣,由于他忠君爱国的思想,他的战术还停留在‘师出有名’这个层面上。田丰想要先献捷天子,等曹操不让献,他们就可以用‘阻碍我们献捷天子罪’,去对付曹操了。

这个计策看上去不错,但实际上,这个计策根本就是多此一举: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已经完全无法避免了。在这时候,袁绍不管是师出有名,还是师出无名,他都必须要去打曹操!难道师出无名就不打了?师出无名就要等着别人来打自己?

更何况,师出有名对各路不要脸的诸侯来说,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曹操每次说我奉天子之命前来征讨你们的时候,他的敌人都会立刻胡扯道:真巧,我也奉了天子密诏,要来对付你!

你看,在‘名义’这一点上,大家都很不要脸,完全不用去献捷什么的。

所以,田丰提出来的建议和计策,可以一用,但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袁绍不采纳也是正常的——大家不要觉得田丰是个忠臣,他提出来的建议就一定是好的,更不要觉得袁绍不听他的建议就是袁绍傻——忠臣只是说他的性格是忠心的,并不是说他的智谋有多厉害。性格和头脑,这是两件事情。

慢打派田丰提完了建议,快打派审配就反驳道:【不然。以明公之神武,抚河朔之强盛,兴兵讨曹贼,易如反掌,何必迁延日月?】

审配支持快打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我上一章分析的那些理由:为什么要快打?因为袁绍确实比曹操强!而且强不少!在这种时候不打曹操,难道要等曹操混起来了再打?为什么要放弃现在绝对的优势,去赌日后有可能占优势呢?

尤其是最后那句【何必迁延日月】,针对的就是田丰说的【三年之内,大事可定】——田丰说按照他的计策,三年内就能打败曹操。但在审配看来,三年都太慢了!真要硬碰硬的话,现在就能打败曹操!没必要迁延日月!

在这里,请注意:审配也是深谋远虑的谋士,并不是鼠目寸光之辈。两国的战争打个几年甚至十几年都算正常,既然深谋远虑的审配连三年都忍不了,非要现在就打曹操,那就只能证明:现在袁绍的实力,确实可以轻松的打败曹操,没必要故作小心的去等上三年。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7-21 16:21:52 +0800 CST  
第一百一十四章:袁绍的谋士们究竟在‘谋’些什么?(下)

审配说完了,慢打派沮授就上前反驳道:【制胜之策,不在强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比公孙瓒坐受困者不同。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不取。】

你看。

大家先别说沮授这个人的智谋怎么样,但只看他说话的方式,就足以证明他的心机远不如审配。

袁绍能打过曹操,主要原因是袁绍的兵马比曹操强。但同样的一件事情,从审配和沮授的嘴里说出来,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审配说:【以明公之神武,抚河朔之强盛,兴兵讨曹贼,易如反掌。】

在审配的嘴里,袁绍为什么能打过曹操呢?主要是因为袁绍英明神武!然后,才是因为河北兵马强盛——你看,审配多么懂官场之道:不管事实是什么,领导的英明,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再看沮授是怎么说的?沮授居然说:【制胜之策,不在强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

你看!

袁绍的兵马比曹操强,可沮授居然说:领导你兵马强也没用,因为敌人的领导曹操,实在是太厉害了!他法令既行,士卒精练…

你看,沮授这不就是在变相的说袁绍不行吗!沮授如果直接说他们打不过曹操也就算了,可沮授偏偏说:单论兵马是能打过的,但算上领导就不行了...

你说,如果你是袁绍,你烦不烦沮授?沮授说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所以曹操很强——这不就等于在说袁绍法令不能既行,士卒不够精炼,说袁绍不会带兵吗?

历史上,袁绍也承认沮授是聪明人,可袁绍就是不听沮授的计策,还总是怀疑沮授——这不是袁绍笨,而是因为两个原因:

1,历史上,沮授原本是韩馥的人。当初袁绍想要夺冀州的时候,建议韩馥饿死袁绍的,就是沮授!所以,袁绍对沮授是存有戒心的,因为沮授的政治底子不干净。

2,就是上面说的原因了——沮授完全不懂如何和领导沟通,总是让领导很没面子,这样,就会给审配这样的‘有心人’,陷害沮授的机会了。

沮授这个人,就像田丰一样,用荀彧的话说,就是【刚而犯上】。在职场上,不懂说话的人,你根本就没资格去和外敌对抗,创造业绩,展现实力——因为连你的领导都容不下你,你根本就走不出自家门口,你怎么和外人打?

而且,实际上沮授也确实没说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他只是表达了两个方面:1,曹操个人能力比袁绍强。2,和田丰一样,我们不应该兴无名之兵。所以,袁绍不采纳他的意见,也正常。

快打派郭图听了沮授的话,出师的名义随口就来:【非也。兵加曹操,岂曰无名?愿从郑尚书之言,与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贼,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实为幸甚!】

你看,在郭图看来,出师的名义算什么,怎么可能没有呢?我随口就来!他立刻就丢出了一个出师的名义——让我们和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贼吧!

就这样,四大谋士各抒己见。到最后,袁绍还是决定采取快打的方案。

袁绍这个决定是对是错呢?其实差不多。在文章的一开头,我们就说过了:由于袁绍的实力太过强大,所以不管是快打还是慢打,袁绍都是占优势的,并不存在会输这种说法。(后来袁绍的输,也不是输在了快打这一战术上。)

不过,就像最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一样:既然不管是快打或慢打,袁绍方都能赢,那么袁绍手底下这四大谋士,到底是在水火不容的争论个什么呢?不是怎么打都赢吗?还用争?

很多朋友都觉得这四大谋士争论的这么激烈,是为了袁绍好。尤其是田丰和沮授这两个忠臣,他们反对快打是忠心的表现,是怕袁绍会输。

可从后面的战况来看,就算是选择了快打,袁绍也不会输啊?(倒是在中途,曹操差点输了。)

既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他们到底在争论个什么呢?

答案就是:他们在争权,夺利!

我们先来看看袁绍选择了快打战术之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原著上写到:打曹操时,【袁绍令审配,逢纪为统军】——你看!提出了快打战术的审配,成为了这次打曹操大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谁提的项目谁操作,项目的油水自然也会落到谁的手里,这是常识。袁绍打曹操,几乎是稳赢的。也就是说,谁如果能负责这次打曹操的大项目,谁就可以获得至少以下两个巨大的好处:

1,青史留名。曹操在当时是挟天子的人,代表汉贼,篡逆。如果这样一个人物能死在我手里(或我指挥的战役里),那么我名留青史是一定的,救国忠臣的名号也是跑不掉的。

2,获取利益。袁绍再强,打曹操也一定会动用大军。到时候三军一动,身为统军,稍微一操作,狠捞油水还是小事,主要是还可以借机提拔自己的心腹,趁机给他们不错的职位和军功。

所以,袁绍手下的四大谋士才会争论的如此水深火热!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不管是快打还是慢打,结果都是赢的——能让自己趁机当上这次大项目的负责人,这才是主要目的!

不信你看,袁绍选择了快打战术,用审配当统军之后,他手下的谋士们都是什么反应?

原著上写的很清楚:【许攸不乐审配领兵,沮授又恨袁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不图进取。】

你看!

包括大忠臣沮授在内,大家根本就不担心袁绍用什么战术,更不担心袁绍会输——甚至都到前线上了,都和曹操开战了,这几个谋士还在闹小脾气,拖着不打——但即使是这样,由于袁绍的巨大优势,袁绍还是不会输!

在此时,大家只担心什么呢?只担心自己的利益——为什么这个大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不是我呢?唉,这一下子,少捞了多少油水!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7-21 16:23:17 +0800 CST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二部:霸王诞生,正式展开。

之前因为忙事太多,这么长时间没露面,很对不起各位朋友。

这一次,是因为我前几天上天涯的时候,看到短信里,帖子里,都有很多朋友还在等着老不读三国的更新,尤其是从少不读水浒一路读下来的朋友,都希望我继续写下去。看到朋友们熟悉的名字,就像是回到了两年前更新少不读水浒的日子,让我很感动,也很惭愧。

所以,我决定拼一下,继续写老不读三国。

为什么说拼一下,是因为就算抛去自己的事情不谈,我现在还签约了一本悬疑小说,所以,时间真的很紧凑。这一次,我做不到每日更新,但我会努力,尽力的报答各位朋友的支持和厚爱。

暂时来说,每两三天更新一次,每次好几千字,这个,我可以试着拼一下。日后如果事情少了,再慢慢加快也有可能。

最后,再说一次对不起。写的东西有人喜欢看,真的是我的荣幸。但是,当我给不了朋友们想看的东西时,这种感觉,就像给不了家人他们需要的东西一样,让我心里感觉挺愧疚的。

我会尽力。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7-21 16:38:15 +0800 CST  
第一百一十五章:袁绍为什么要帮刘备?

上一章我们说到:袁绍成了北部霸主,曹操成了中部霸主,他们两者之间必有一战。

在这时,曹操前来攻打刘备,刘备不得已向袁绍求救。

为什么说是不得已呢?因为刘备向袁绍求救的时候,刘备的底气是严重不足的——他不认为袁绍会来救自己,因为刘备他害死了袁绍的弟弟袁术。

刘备很担忧的说道:【袁绍向与我未通往来,今又新破其弟,安肯相助?】

刘备觉得袁绍不可能帮他——可是到最后,袁绍竟然二话不说,就出兵来帮了他!

这证明了什么呢?

这证明了此时的刘备,他不如袁绍狠!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慢慢分析。

首先,此时的刘备,论心机,论狠辣,是绝对不如袁绍的——大家别把刘备当成主角来看,更别觉得袁绍比刘备笨。现实就是:袁绍十几岁的时候就当官了,混惯了官场。而刘备快三十的时候,还在大集上卖草鞋呢!

袁绍和刘备,他们两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就导致了袁绍绝对要比刘备狠!比刘备毒!比刘备要有心机!

袁绍总不可能混了十几年官场,都快混到省长了,还没一个小商贩有心机吧?

所以,刘备虽然也是个狠人,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刘备的境界,明显是不如袁绍狠的——刘备的境界,还停留在‘兄弟感情’这一层次上,不够狠。

刘备为什么认为袁绍不会来救自己呢?因为刘备觉得自己害死了袁绍的弟弟,所以袁绍再怎么着,也不可能来帮自己了。

毕竟,这可是杀弟之仇啊!

后来,刘备找袁绍救命,刘备打的也不是利益牌,而是‘感情牌’:刘备并没跟袁绍说,如果你来救我的话,你会获得什么什么样的利益。而是找了个和袁家很熟的熟人,叫郑玄。让郑玄去和袁绍讲感情,拉关系。

可见,虽然刘备也是个讲利益的狠人,但在此时的刘备心里,亲人的性命,还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谁要是杀了自己的弟弟,自己是绝对不会和他算完的,更别说去救他了。

所以,此时的刘备,还是不够狠,还多少有一些人性。

我们再来看袁绍。

和刘备不同,袁绍其实并没有把弟弟的死放在心上。相对于兄弟感情,袁绍更在乎利益二字。

如果救刘备这一行为,能给袁绍带来利益的话,那么袁绍自然就会去救他——哪怕刘备害死了袁绍的弟弟,袁绍也会去救他。

如果救刘备这一行为,不能给袁绍带来利益的话,那么袁绍当然就任由刘备去死了——自己的弟弟袁术,袁绍都能笑看他去死,何况刘备乎?

所以,我们就要来看一下:救刘备,对袁绍来说到底有没有利益可图呢?

有的!而且至少有以下四个利益可图!

1,没有成本。

袁绍救刘备,是几乎不用付出成本的,因为袁绍本来就打算和曹操开战。

既然不管有没有刘备的存在,袁绍都要打曹操,那么他打曹操的同时,顺手救一下刘备,也就无所谓了。

这就像做生意一样:没有成本的事情,做了未必会赚到什么利益,但绝对不会亏本。所以,能做的话,还是要做一做。

2,多个帮手。

刘备再怎么弱,他也多少有点本钱。袁绍自己打曹操也是打,加个刘备帮忙打也是打,那就不如救一下刘备,让自己多个帮手了。

3,出师有名。

原本袁绍打曹操,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尤其是曹操还代表着朝廷和皇帝,打曹操,袁绍一个不小心就会变成反贼。

所以,田丰才会提出一个‘献捷天子’的计谋,好让袁绍能有个理由,正大光明的向曹操开战。

可是,田丰的这个计谋实行起来实在是太慢了,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行。袁绍想要快打曹操,所以他就等不及了,必须要找另一个打曹操的借口才行。

找什么借口好呢?

救刘备!

刘备是皇亲国戚,曹操欺负刘备,袁绍就有理由去打曹操,不让他欺负刘备!

这个理由的好处,在于它完全不需要耗费时间成本,立刻就能用。所以,袁绍立刻就用上了这个理由,好让自己出师有名。

就连袁绍的军师郭图,也是赞成这么做的。他说道:【兵加曹操,岂曰无名?与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贼,上合天意,下合民情!】

去救刘备,可以给袁绍增加一个攻打曹操的正当理由。

4,勾结朝廷。

现在的刘备,他既没实力,也没资产。可以说,现在的刘备唯一的价值,就是他的皇叔身份。

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个皇叔的身份——这个身份,可是曹操和袁绍花多少钱都搞不来的好东西!

曹操和袁绍再怎么厉害,顶破天也就搞个国丈或者驸马当当——大家是不可能真把你个姓曹姓袁的,当成正统的刘氏皇族来看的!

刘备是被皇帝正式承认了的皇族,又是汉献帝非常信任的人。所以,救刘备,袁绍就可以通过刘备,和皇帝(或朝廷)搭上线,甚至和皇帝联手,来共同对付曹操。(就像后来汉献帝和马腾联手一样。此时的袁绍,也可以来当‘马腾’。)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袁绍的敌人曹操,他钱不如袁绍多,人不如袁绍多,地也不如袁绍多——曹操唯一比袁绍有优势的地方,就是他代表着皇帝和朝廷!

如果袁绍能把这个优势给抹平了的话,那曹操根本就不用玩了,等死就行了。

所以,通过刘备,曹操不能把手伸到地方上去,所以刘备对曹操没用,曹操要杀了刘备。

通过刘备,袁绍却能把手伸到朝廷里去!所以刘备对袁绍有用,袁绍要帮助刘备。

其实,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这个目光长远的政治家就对刘备的身份颇为在意了——他曾经给刘备赐座,并很直白的说:我不是尊敬你这个人,而是尊敬你的皇族身份。

而后来,袁绍又和刘备说只要刘备有事,随时可以来找他帮忙。结果,刘备被曹操打败的时候,果然去投靠了袁绍。

身为地方诸侯,袁绍始终想要和皇帝连上线,想要把手伸到朝廷里去。所以,他之前关注过皇族刘虞,甚至想要立刘虞为帝。之后,他又关注起了皇族刘备。

就这样,有了这四大利益,即使袁绍的弟弟袁术是死在刘备手里的,但是为了利益,袁绍还是决定救刘备。他聚集文武百官,商议伐曹操。

所以说袁绍是个狠人——袁绍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笨蛋,而是个只看利益,不看感情的狠人。

经过这么一次事儿,刘备可能也彻底看清这个狗世道了——为什么人家能混的这么好?就是因为人家狠!所以,紧接着曹操来攻打刘备的时候,刘备毫不犹豫的就丢了自己的兄弟和老婆,逃命去了。这很有可能就是受了袁绍的启发。

后来,刘备能以一个常年战败者的身份,百战不死,在中原诸侯们都被曹操杀绝了的时候,还健健康康的活着,靠的就是这份‘狠’——什么老婆孩子,一有事了,天大地大,老子能活下来最大!

讲到这里,我们也就知道袁绍为什么要帮助刘备这个杀弟仇人了——不过,可能有朋友要问了:既然袁绍是个如此狠辣的人,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大家又都说袁绍优柔寡断呢?

我们下回,继续分解。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8-14 17:26:32 +0800 CST  
朋友们,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9-15 15:47:25 +0800 CST  
第一百一十六章:袁绍真的是优柔寡断的人吗?

看过三国的人,都觉得袁绍优柔寡断,总是糊里糊涂的——他明明手底下那么多聪明人,却偏不知道该听谁的好。最后,终于导致了官渡失败,袁氏灭亡。

不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如果袁绍真的这么没用,是个优柔寡断的人,那他又怎么可能混成天下第一诸侯呢?难道全靠运气?

纵观整个历史,好像还没有什么‘真正’优柔寡断的人,能混的像袁绍这么牛,这么好。在乱世里,优柔寡断的人往往会第一个死。可袁绍不但没第一个死,反而第一个混出了头!

所以,袁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很值得我们去商榷,分析一下了——我们别凭印象去断定,也别人云亦云,跟着别人骂他傻——最简单的,我们还是来看原著。

《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绍收到了刘备的求救信。看完,袁绍自忖曰:【不得不往救之。】然后,袁绍【遂聚文武百官,商议兴兵伐曹操。】

你看,从原著这一段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信息。

信息一,袁绍决定打曹操,这个决定,发生在袁绍问军师们该不该打曹操之前。

也就是说,袁绍表面上糊里糊涂的,好像根本不知道该不该打曹操,所以才请四大谋士过来商议,一副没了军师就没法做决定的样子——但实际上,袁绍心里早就决定要打曹操了!

袁绍心里说【不得不往救之】,就是决定了去救刘备。而救刘备,就一定要打曹操,和曹操开战。

所以,袁绍请四大军师过来商议该不该出兵,表面上是犹豫不决,没什么智慧,需要听军师们的建议——但实际上,袁绍早就决定好一切了。他聚集百官商议,不过是走个过场,装装样子而已。

说实话,现在的联盟军就剩袁绍和曹操这俩人了。在这种情况下,袁绍就算是个傻子,他也知道自己该打曹操了——就剩他俩了,他不打曹操打谁?难道打他自己?这还用和军师们商议嘛?

信息二,袁绍决定‘快打’曹操,这个决定,同样发生在袁绍问军师们到底该快打曹操,还是慢打曹操之前。

也就是说,在四大军师还没说出任何计谋之前,袁绍就已经决定用‘快打’的战术去对付曹操了——可怜四大军师根本就看不透袁绍这只老狐狸,还天真的以为袁绍什么都不懂,在那儿为了让袁绍支持自己的计谋而吵红了脸,争论不断——他们哪能猜得出来,袁绍表面上摇摆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好,但实际上袁绍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准备要用快打这一战术来对付曹操。

可能我这么说,大家会觉得我高估了袁绍,觉得袁绍应该没有这么聪明才对——没关系,我们可以来整理一下袁绍的思路和逻辑,来看看袁绍到底是不是如我所说,早就决定了要‘快打’曹操。

首先,袁绍打曹操,其根本目的当然是要干掉曹操,抢走曹操的地盘和皇帝——至于刘备这个小喽啰是死是活,袁绍是完全没放在眼里的——袁绍绝对不会真心的去救刘备。

但是,想是这么想,这种话却不能明说出口。

我不能说‘因为我想抢你地盘,所以我要打你。’而是要说:‘因为我是仁义之师,你是邪恶的坏人,所以我要打你。’

袁绍攻打曹操,整件事情的起因也好,名义也好,口号也好,给外人的解释也好,都是:曹操想杀了皇族刘备,此举人神共愤,所以我要维护正义,去打曹操,去拯救刘备。

这个说法,绝对要比‘我要杀了曹操,然后挟持皇帝,当新的曹操’这个真正的目的要好听。同时,正义的说法也会获得更多士族的支持。(这是最实际的利益。)

也就是说,就算袁绍不想救刘备,但为了打曹操,袁绍还是要装出一副很想救刘备的样子——哪怕最后没救成,袁绍也要尽快去救,装个样子。

既然如此,那么就证明了一件事情:其实,在袁绍接到刘备求救信的那一瞬间,他就已经决定了要‘快打曹操’,而不是慢打曹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想要救刘备的话,无非是两种方式:1,直接跑到刘备那里,和曹操开战。2,猛攻曹操的主力,让曹操被迫和自己开战,无暇再去攻打刘备。

很明显,这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是快打的战术。如果袁绍像田丰提议的那样慢慢耗上三年,那刘备早就让曹操给弄死了。

所以,既然袁绍打曹操用的名义是救刘备,那么他就一定会采取快打的战术——你嘴上说救刘备,可你却像田丰似的,在家里慢慢攒钱,一动不动,那就任谁都能看得出来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了。到时候,反而得不偿失,倒不如不用这个理由。

但是如果不用这个理由的话,曹操代表着皇帝和朝廷,袁绍又不方便贸贸然去打他…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在四大军师还没有提出任何计谋之前,袁绍就已经决定了用快打战术去对付曹操了!

就这样,根据以上两个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袁绍并没有被四大军师所左右,更没有优柔寡断,摇摆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好——实际上,在四大军师还没说话的时候,袁绍就已经决定了要不要打曹操——甚至,他连要用什么战术去打曹操,都已经想好了。

不过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

既然袁绍并不是优柔寡断的人,而是一个很果断,很有智谋的人,那为什么紧接着,书上又写袁绍被手下四大军师的建议给搞的【踌躇不决】呢?

既然袁绍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到底是在踌躇不决什么呢?他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给说出来呢?

我们继续来看。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9-16 18:12:08 +0800 CST  
第一百一十七章:袁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上)

袁绍聚集文武百官,商议兴兵伐曹操。

在这次会议中,四大谋士里的田丰沮授提议慢打,审配郭图则提议快打。四个人各持己见,争论不断,袁绍【踌躇未决】。

上一章我们说到:袁绍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而是一个很果断,很有智谋的人——不过在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既然袁绍并不是优柔寡断的人,那么袁绍又为什么会被谋士们搞的【踌躇不决】呢?

是啊,为什么呢?

在上一章我们分析过:其实在打曹操这件事上,袁绍早就有了他自己的想法——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手下的谋士们呢?他到底在踌躇不决个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既然袁绍心里没有任何的踌躇不决,但他表面上却踌躇不决了很久。那么,我们就只能理解为:袁绍的踌躇不决,其实是装出来的。

不信,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就在四大谋士各持己见,争论不断的时候,忽然,许攸和荀谌进来了。

看见他俩来了,袁绍就说道:【二人多有见识,且看如何主张。】

袁绍问他们二人道:【郑尚书有书来,令我起兵助刘备,攻曹操。起兵是乎?不起兵是乎?】

二人齐声道:【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起兵是也。】

袁绍听了大喜,说道:【二人所见,正合我心。】说完,便拍板决定了用快打的战术,立刻准备兴兵伐曹。

你看。

和上一章说的一样,其实打不打曹操,袁绍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开会询问谋士们的意见,只是走个过场,装装样子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在之前,审配郭图提出了具体的快打方案,但袁绍还是‘踌躇不决’,不知道该不该用快打这一战术。

2,然后,许攸荀堪来了,他俩一提议快打,袁绍居然就立刻同意了,并且没有半点的踌躇不决。

3,但问题是,许攸荀堪提出来的快打方案,还不如审配和郭图呢!——许攸二人支持快打的理由,完全就是在拍马屁而已!就是一个劲的说:老大你牛逼,老大你钱多,干他!起兵是也!——你看,毫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4,但奇怪的是,袁绍还是立刻同意了他们的提议,就好像他们的提议比审配郭图的提议更有说服力一样。

你看,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之前的结论了:其实,袁绍心里早就决定要快打曹操了。但是,他出于某种原因,并不想自己说出来,而是装作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想让别人替他说出来。

起初,他问四大谋士的意见,谁知四大谋士各持己见,一半一半。而袁绍由于某种原因,又不想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时,袁绍就装出了一副踌躇不决的样子,给人一种‘不知道该听谁的好’的感觉。

但实际上,袁绍这是在拖延时间,打马虎眼——他想等着别人来提出和他想法一致的意见。

果然,许攸和荀堪进来后,这俩人说支持快打——这时,袁绍就立刻同意了,还说道:【二人所见,正合我心】——你看,正是因为在袁绍的心里,他本来就是想快打的。所以不管他们说出来的战术和建议有多烂,袁绍也会赞成他们。因为他们的想法,【正合我心】。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许攸和荀堪也像田丰那样支持慢打,反对快打的话,那很明显,袁绍还是会继续装出一副踌躇不决的样子,给人一种拿不定主意的感觉,继续去问别的谋士——他会问到什么时候呢?问到直到有一个谋士说支持快打的时候!

到时候,袁绍就可以大喜道:你所见,【正合我心!】

也就是说,快打还是慢打,袁绍的心里早就有标准答案了。只不过,领导不想自己说出来,而是想通过别人的嘴说出来。

袁绍心里的答案是B,可他连续问几个人答案都是A,所以他就装作踌躇不决,优柔寡断的样子——直到有人说B的时候,袁绍才会说:好,你说的有道理,就是你了!

你看,袁绍善于伪装吧?

不过,分析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装出一副踌躇不决的样子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9-17 19:35:01 +0800 CST  
第一百一十八章:袁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下)

答案就是四个字:帝王之术。

纵观整个三国,其实最忠心耿耿的一批人,就是袁绍手底下的这批智囊团。说到忠心,他们这群人其实比关羽还要强——毕竟关羽还暂时投降了,可袁绍手下这四大谋士,则是誓死不降——就算死,我们也要向着北边,袁绍的方向死。

河北多名士,很多读者看三国演义,都觉得袁绍跟个脑残一样,只会坑害忠臣——可是说到这里,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袁绍真的是个脑残,那为什么这四大谋士都对袁绍如此的忠心呢?

难道是因为袁家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不过,袁术也是正牌的袁家人啊,他手下怎么就没有这么忠心的名士陪伴呢?

难道…是袁绍有什么独特的过人之处?

没错!袁绍的确有他独特的过人之处——是什么呢?荀攸看人一向很准,他就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看法,说:袁绍以宽厚得众心。

荀攸说袁绍‘宽厚’,所以,他才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心。

可是仔细想想,真的让人很难理解啊!袁绍这个人一句话说不上来,就把自己的手下关进大牢,甚至处死,这也能叫宽厚?

所以,荀攸说这句话,就一定有他的什么深意才对,绝对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

是什么深意呢?

嘿嘿,其实袁绍所谓的宽厚,并不是老实,仁慈,爱民的意思。袁绍所谓的宽厚,其实是他利用优柔寡断所带来的表面假象!

大家先不要惊讶,先听我来慢慢分析。

袁绍身为河北霸主,实际上相当于河北的皇帝——坐在这个位子上,他可以不通文韬,也可以不会武略。但是,他却必须要懂管理人心。

也就是荀攸所说的【得众心】。

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每次开会,军师们提出意见后,袁绍都果断的否决了军师们的意见,那么,袁绍公司长此以往,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次两次还无所谓,可时间久了,就难免手下的某些军师不会记恨自己了——甚至是起了二心,产生了叛变的行为,也是有可能的。

这一状况很常见,比如后来的西川叛变三人组:法正,孟达,张松他们,就是这样想的——刘璋老大,你不是不听我的意见吗?好的,你不听,刘备听,我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我要帮刘备搞死你!

你看,人性就是这样了:军师的提议被老板拒绝,军师想的往往不是自己的提议不够好,而是老板这厮没眼光。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一个道理了:你看啊,你拒绝军师们的提议,军师们可能就会记恨你,甚至埋下背叛你的祸种——既然如此,那你拒绝他们的提议干什么呢?你倒不如装出一副‘优柔寡断’的样子,装出一副不知道该选谁好的样子,让军师们自己争论去!

让他们狗咬狗!咬到最后,你再挑一个和自己想法最像的计策就行了!这样,公司里实际上还是在执行你的想法,而不是他们的计策。同时,他们也不会记恨你什么。

因为…你根本就什么都不懂啊!他们只会恨和他们互咬的其余军师而已~

看,这也是一种高明的为君之道,很多皇帝都用过的制衡手段——我不重用你,不是我的错,而是你同事的错!如果没有他,我就选你的提议了——可谁让他把你的提议给否决了呢?我可没否决你的提议啊!我优柔寡断,我什么都不懂,我只是听他的提议而已——所以你别记恨我,去记恨你的同事吧!

古往今来,很多聪明的大臣都着了道,中了此计:老板不重用他,他不恨老板,反而恨起了同事!到最后,大家狗咬狗,只有老板占便宜。

比如这一次,袁绍如果直接选快打,那么他就会得罪慢打派。如果选慢打,他又会得罪快打派。所以,袁绍明明想要快打,可他就是不说出来,就是要装出一副踌躇不决的样子,让手下谋士们以为袁绍没想法,然后各抒己见,狗咬狗,互相争论!

到最后,袁绍挑了个和自己想法一模一样的计策,既完美的履行了自己内心的战术,又谁都不得罪,两全其美。

所以,大家就会觉得袁绍很‘宽厚’了,还会忠心的去拥护他——袁老板人太好了,太‘宽厚’了!从来都不否决我的提议——至于袁老板经常不用我的提议,这不怪袁老板,而怪我那群可恶的同事!他们经常和我做对!

所以,袁绍手下的谋士们虽然都是忠心耿耿之人,也不乏智慧,但却总是水火不容,针锋相对——这就是有利有弊了,袁绍的这种制衡手段虽然可以让手下对自己忠心,但也容易在手下们狗咬狗的过程中,把他们分裂成数个帮派。

这个,就是荀攸说袁绍以宽厚得众心的解释——同时,也是袁绍为什么要表现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解释:袁绍优柔寡断,不是真的下不了决定,而是把下决定需要背负的坏处和代价,都推到手下的身上——谁让我优柔寡断呢?

所以,真正没什么大智慧的,不是袁绍,而是这几个蒙在鼓里的谋士——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优秀的老板和优秀的员工确实不一样——论智谋,可能四大谋士远远强过袁绍,但论帝王之术,论管理手段,四大谋士可比袁绍差远了。

毕竟袁绍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学的就是两个字:管理。

说到这里,袁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也就很清楚了——不过,最后还有一个小细节,很值得我们去品味。

什么小细节呢?就是那份出战的名单:【袁绍任命审配为统军,田丰,荀堪,许攸为谋士。】

大家看看这份名单——袁绍集团决定快打曹操之后,领兵对付曹操的,官职最大的那个,依然是智谋最高超的审配,而不是所谓【多有见识】的许攸——而且,支持慢打,反对快打的田丰居然也榜上有名!袁绍并没有因为一次的不合心意就封杀田丰,而是依然信任田丰的能力。

虽然田丰提的建议不对,但袁绍还是让他跟着大军出征,建功立业。相反的,支持快打的郭图却没有任何的收益,连个谋士都没混上——虽然袁绍采用了他的建议,但他还是只能呆在家里。

这就证明谁有能力谁没能力,袁绍心里还是知道的。不是你侥幸提对了一次建议,我就会重用你的。

每个老板归根到底,最看重的还是员工的能力。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9-17 19:37:03 +0800 CST  
第一百一十九章:袁绍手下的几大谋士为什么会水火不容?

袁绍起精兵三十万,正式向曹操宣战。

在孔融眼里,袁绍手下的几大谋士都是聪明绝顶之人,【皆智谋之士。】再加上袁绍兵多粮广,猛将如云。所以,袁曹之战,袁绍是赢定了。

但荀彧却说道:袁绍无用之人,他的手下【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你看,荀彧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在荀彧看来,袁绍手下这几大谋士各有各的缺点,而且【势不相容,必生内变。】早晚自相残杀,所以不足为惧。

一直以来,袁绍集团的谋士们就给读者一种只会勾心斗角,完全不顾大局的‘宫斗感’。几大谋士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经常互相陷害,一副狗咬狗的样子。

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这几大谋士会如此的【势不相容】呢?大家都在一个公司里上班,枪口对外不好吗?非要内斗?

有人说这关系到立太子的问题:在继承袁绍这件事上,他们几个有的支持太子,有的支持三王子——这个,也是一个小原因,但却不是主要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还是他们几大谋士的性格问题——这几大谋士的性格,注定了他们一定会水火不容。

我们慢慢来看。

1,田丰刚而犯上。

刚,就是态度正直强硬。混官场,大家互相‘照顾’一下,就能多赚不少好处。可是田丰这个人啊,忠臣也!别说和同事们‘互相合作’,一起赚钱了,他TM连老板袁绍都不放在眼里!老板袁绍想干点肮脏事,田丰都舍命拦着他!

由此,我们就可以预见两点:1,在官场上,田丰绝对是最不受欢迎的人。2,在几大谋士里面,田丰绝对会第一个死。

这里面,第一点很好理解——挡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嘛!明明大家悄悄操作一下,就能多赚不少钱,可你偏在那装正直,装清廉,搞的我们没法赚钱,那我们当然就恨不得你死了。

第二点,其实也很好理解:有句话叫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这句话可不是没有道理的屁话,而是一句很有逻辑的话——当某一个领域里面,坏人的比例占大多数的时候,那么,好人在这个领域里面,就一定会很难生存——这是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科学道理的。

大家先别说我黑暗,我可以给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这个道理。

从客观物质上来讲,如果坏人选择了贪污,好人选择了不贪,那么从短期来看,坏人获得的利益和好处,就一定要比好人多——谁让你不贪呢,马无夜草不肥,你不贪,肯定是赚不到额外的钱的。

长久这样下去,从客观物质上来看,选择了贪的人,就会越来越强。选择了不贪的人,就会相对的越来越弱——毕竟手上有几十万两纹银,和手上有几十两纹银,这两者的能力,完全是天壤之别。

这样到最后,坏人们稍微一动心思,你就会被残酷无情的淘汰了。而坏人们,则适者生存了下来。

不过说到这里,新的问题又来了:你只是不贪而已,你又没做什么坏事,也没主动去攻击坏人们,他们又为什么要主动的去攻击你,甚至淘汰你呢?

这个问题,一是因为你不贪,你不和别人同流合污,就势必会妨碍到贪官们的财路。这个很简单,我就不去分析了。

二,则是因为主观情感在作祟——上面分析了客观物质,接下来咱们说说主观情感。

从主观情感上来讲,人越缺少什么,就越看不惯别人拥有什么。所以,没钱的人仇富,没官的人仇官——有钱有官,大贪特贪的人,就会仇视那些不贪的人。

人毕竟是人,不是畜生,多少还是有点良心的——我做了不少肮脏事,赚了不少肮脏钱,结果一回头,看见你那副从来不贪,一身正气的样子,你说我烦不烦?或是害不害臊?

大家都贪,这样我才贪的心安理得——天地良心!不是我想贪污,而是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也是被逼无奈啊!我不贪不行啊!我也是身不由己啊!我也是被人诱惑啊!

你看,大家都贪,我心里就舒坦多了。所以,贪官们互相勾结,都是乐呵呵的——大家都黑,也就不觉得黑了,反而觉得正常!觉得不黑才不正常!——有钱不赚,这个人是不是傻子?

可是一旦有几个像田丰这样的人冒出来了,我就会感觉很刺眼了——想和他合作合作,结果他一身正气的拒绝了我,这就显得我很渺小,很肮脏。显得他很光明,很伟大了。

这样的人,会让我感觉良心很不安——毕竟,正因为有好人的存在,坏人们才会感觉良心不安。如果全世界都是坏人,也就没什么良心不安这一说了。

所以,从主观情感上来看,好人们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坏人们的真实样貌——没镜子,我还不觉得我丑。但有了镜子,我就自惭形秽了——可是好笑的是,这个时候我不但不会从自身找问题,去做美容,好好打扮打扮,反而会砸了镜子!就好像没了镜子,我就不丑了一样!

所以,坏人们既比好人们要强大,又一定会主动的去攻击,去淘汰好人们。久而久之,我上面的结论也就出现了:好人们,会很难在这个领域里生存下去。

现实中,太正直的人,在官场里,商场里,单位里,公司里,一般都不会太受欢迎。

田丰也是这样,袁绍手下几大谋士都是喜欢贪污的人,可田丰却偏偏不让他们贪污——挡了这么多人的财路,大家都想他死,那他不死谁死?

后来,田丰果然第一个死了——他被郭图和逢纪陷害,被袁绍赐死了。

所以,如果用适者生存这一理论来看待人类社会的话,那么,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社会只会离着人类越来越远——社会上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黑暗!社会上善于勾心斗角的人(并不单纯指坏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所以,不管是哪个朝代的人,都会感慨人心不古——新社会的人这么感慨,旧社会的人也这么感慨。清朝的人这么感慨,明朝的人也这么感慨——其实相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就是古人,但他们还是在感慨人心不古——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心的确是越来越坏了。不管多么古老的朝代,根据我的理论,他们的人性一定比更古老的朝代要狠毒,要阴险!

2,许攸贪而不智。

和田丰不同,许攸喜欢贪,他一贪起来就失去理智了——但田丰是大忠臣,他绝对不会让许攸去顺顺利利的贪污的。

3,审配专而无谋。

与此同时,审配又专而无谋——专,就是专权的意思。审配也喜欢贪,但他善于夺权,又总览大权,所以,他总是自己大贪特贪,很专权,一家独大,根本就不给别人(包括许攸)贪污的机会。

打曹操,统领整个河北大军的也是审配。但审配实在是太专横了,他吃肉,别人连汤都不能喝!后来许攸和他侄子在冀州贪污,审配居然还把许攸的侄子给双规法办了!你说说,审配专不专横?你让别人也贪点能死啊!也难怪【许攸不乐审配领兵】了。

所以,荀彧就说他们几大谋士了:【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荀彧这番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没用——他们都是河北名士,曹操都对他们求才若渴,又怎么会没用呢?

荀彧的意思,是说他们这几个人的性格,一定会导致他们水火不容——你看,一个喜欢贪,一个只让自己贪,不让别人贪。一个是自己也不贪——这样的一群人,怎么可能不针锋相对!

所以,孔融说袁绍会因为这几大谋士而获胜,荀彧就说这几大谋士完全没用,不是因为他们的智谋不够高,而是因为【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到最后,果然让荀彧给猜中了——荀彧说他们必生内变,结果不但田丰逢纪郭图审配几个人狗咬狗,许攸更是直接被内变逼的叛变了!然后,向曹操献了击败袁绍之计!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之所以能打败袁绍,靠的就是许攸的【内变】。

你说,荀彧看人的眼光,准不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9-23 00:14:04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章:袁曹之战

袁绍起精兵三十万,向曹操‘正式’宣战。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正式’两个字呢?因为袁绍之前也扬言过要进攻曹操,而且还不止一次——不过之前那几次,袁绍主要的敌人还是公孙瓒和一些游牧民族,所以,袁绍之前对曹操的‘宣战’,其实就是嘴上说说而已——他只是想威胁一下曹操,问曹操拿点好处就算了,没打算真的进攻曹操。

毕竟在当时,袁绍要是敢大举进攻自己的盟友曹操,他就要做好被其余的北方诸侯和曹操一起夹攻的准备。所以,之前袁曹之间的所谓‘战争’,都打的不痛不痒——要么就是还没开始打,袁绍自己就退兵了。要么就是曹操给了袁绍些好处,然后袁绍就退兵了——总之,袁曹之前的几次‘战争’,双方都没有动真格的。

但如今,整个北方能对袁绍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曹操了。也就是说,只要杀了曹操,袁绍就可以统一北方——所以,袁绍这一次进攻曹操,就一定是正式的,发自内心的想要干掉曹操了。

袁绍‘真的’打过来了!

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曹操集团的人立刻出现了以下两种反应:

1,提议和袁绍讲和。(其实就是向袁绍投降。)

比如孔融,他对曹操说道:【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

2,提议和袁绍死战。

比如荀彧,他对孔融说道:【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

你看,敌人打过来了,有的人说咱们根本打不过,还是投降吧。有的人却说打他跟玩似的,咱们打死他——这两种言论看上去好像互相矛盾的样子,但实际上,只要我们往深处想一下,就不难看出:不管是提议投降的人,还是提议死战的人,这两种人对袁曹之战的看法其实都是一样的,即:他们都认为袁绍太强了!曹操多半是打不过袁绍的。

所以,曹操的心腹觉得反正打不过袁绍,左右都是死,那就不如拼了!和袁绍死战!

剩余的那些非心腹,则觉得反正打不过袁绍,那还打什么呢?干脆投降算了。反正对他们这些人来说,给曹操打工和给袁绍打工也没什么分别。

曹操打不过袁绍,这是很明显的客观事实。所以在袁曹之战上,袁绍那边的谋士虽然也分成了两派,但这两派却都是赞成打曹操的——他们两派只是在争论要‘快点打’还是‘稳点打’,没人脑残似的提议向曹操讲和,或是向曹操投降。

相反的,曹操这边则有很多人都想投降——事后曹操打赢了袁绍,就发现很多手下都悄悄的给袁绍写过信,想要背叛曹操。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战前会议上,袁绍表面上显得比较优柔寡断,不知道该听谁的好,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袁绍实在是太强了,他慢打快打都能赢,所以,他当然有资格去优柔寡断,有资格去慢慢的选,慢慢的分析,衡量一下两种提议的利弊。

你再看曹操,他手下的人不是提议死战,就是提议投降,他有资格优柔寡断吗?他有资格做选择吗?

除非他甘愿投降,不然的话,他就只能选择死战!

这样,就显得曹操比较果断了——孔融一提议讲和,曹操就拒绝了。结果,孔融也没反驳什么,而是一脸【默然】。

什么叫默然?默然就是懒得反驳了。孔融知道自己的提议是绝对合理的,他们很难打过袁绍,从理论上来讲,还是投降为妙——但曹操就是不想投降,所以孔融的提议再合理也没用,曹操现在是根本不讲理的。

决定了战略(死战)之后,就该决定战术了——不过曹操是防守方,又是弱者,所以他只能先被动的防守着袁绍的进攻,【引兵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

其实,关于‘怎么才能打赢袁绍’这个问题,就算是赞成死战的荀彧,他也没提出什么具体的战术和提议——荀彧的提议,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差不多,就是精神胜利法而已。

反正横竖都是死战,壮壮胆气怎么也比垂头丧气要好——所以,荀彧就骂袁绍没用,说袁绍【兵多而不整】,所以曹操必胜。

可是在后来,真到了两军交锋的时候,曹操又看见袁绍的兵马【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了!曹操有些害怕的感慨道:【河北兵马,如此雄壮!】

所以直到此时,袁曹之战到底该怎么打,曹操自己也是没数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不过荀彧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就像上一章分析的那样,他通过袁绍几大谋士的性格,算定了他们一定会【势不相容】。再加上袁绍之所以会故意装出优柔寡断的样子,就是为了要手下的谋士们不去记恨自己,背叛自己,而是忠心于自己,然后谋士之间互相记恨——所以,性格原因加上袁绍的制衡手段,袁绍手下的谋士们势不相容,也就很正常了。

毕竟自己的计谋没有被老板采用,一般人不是埋怨老板,就是埋怨同事了,很少有人会去反省是不是自己不行——这种人太少了。

所以,荀彧说他们【势不相容,必生内变】——而这个内变,可能就是曹操反败为胜的关键机会!

毕竟曹操钱没有袁绍多,人没有袁绍多,地也没有袁绍多——像袁绍这种从外部完全找不到漏洞的敌人,想要对付他,就只能等他的内部发生变故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9-23 16:40:50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一章:马腾为什么要对付曹操?

曹操和袁绍打仗,并不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牵连到整个北方,甚至整个天下的大事。

所以,他们两个一开战,周边的各路诸侯(主要指马腾,刘表,张绣,刘备这四路)就开始蠢蠢欲动,开始搞各种小动作了。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这四路诸侯里面,竟然有三路都选择了帮助袁绍!

这是很让人疑惑的——因为袁曹之战不管是谁赢了,最后统一了北方的胜利者,其下一步都会是侵略别的诸侯!(也就是上面说的这四路。)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袁绍和曹操都有着很强的扩张欲望,在统一北方后,他们不可能原地不动,满足现状。他们一定会向这四路诸侯开刀,继续扩张自己的领地。

那么,为了自保,在袁曹之战中,这四路诸侯的战略就应该是:尽量的帮助弱者曹操去对抗强者袁绍,尽量的不让袁绍打败甚至吞并曹操——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则是尽量的不让北方统一。

只要北方不统一,就不会有人去侵略他们。所以,在袁曹之战里,理论上来讲,这四路诸侯应该帮助曹操才对——只有帮助曹操,让曹操有能力和袁绍一直打下去,北方才会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你看啊,袁绍本来就比曹操强,如果你帮助袁绍,那很明显是在促进北方统一,给自己制造强大的敌人了!

理论上来讲,为了他们自己,他们都应该帮助曹操才对——可现实却是:他们中的三路诸侯,75%的人,竟选择了帮助袁绍!

是他们看不清整个形势吗?不可能,他们都是常年打仗的老油条了,不可能看不清楚这么简单的形势。

那么,对于他们不合常理的举动,我们就只能这么解释了:他们帮助袁绍,其实是他们另有深意。真正看不清楚的人,并不是他们,而是我们。

有什么深意呢?我们今天先来分析一下马腾。

在曹操和袁绍这两个诸侯里面,马腾选择了攻打曹操——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马腾攻打曹操,并不代表马腾想要帮助袁绍——其实,马腾只是想趁机劫持天子,做‘新的曹操’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可以看出他心里最真实的想法——马腾进攻曹操,如果他的目的是为了忠心汉室,消灭曹贼。又或是为了帮助袁绍,夹击曹操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的,马腾就应该主动联合袁绍,争取两人一起对付曹操才对!

毕竟袁绍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之一,而且也是最想消灭曹操的人,绝对不会拒绝马腾和他联手打曹操。所以,联合袁绍,绝对可以提高消灭曹操的胜算和速度。

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到最后,马腾主动联合的人竟不是强大的袁绍,而是那群弱小的朝廷官员!

马腾主动联合的,竟然是那群根本没什么实权,连几百个人都凑不起来的董承一伙!

这下子,马腾心里的真实想法就很明显了——他进攻曹操,并不是想要维护汉室或帮助袁绍,而是想要趁曹操没被袁绍打败之前,把皇帝抢到自己的手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以下4点。

1,从行为来看,如果马腾只是单纯的想要维护汉室,消灭曹操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和强大的袁绍联手,而不是和这群没什么作用的朝廷官员联手。

2,那么,马腾和这群没什么作用的朝廷官员联手,他图的是什么呢?

论实力,这些朝廷官员完全没有任何的实力。所以马腾图的,就只能是这些官员在朝廷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都是出身良好的士族官员,近看,可以帮助马腾进行挟天子的计划——比如这次他们准备暗杀曹操,如果真的成功了,那么马腾就可以趁机杀入许都,劫走天子。

远看,则可以在将来马腾挟天子成功之后,帮助马腾稳固朝廷。

与此相反的,袁绍在朝廷里虽然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是袁绍太强了——如果马腾和袁绍合作的话,就算将来他们挟天子成功了,担任‘新曹操’这个位子的人,也一定是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袁绍,绝对不可能是从西凉来的马腾。

所以,马腾没和强大的袁绍联手,反而主动找到了那群弱小的朝廷官员,想要和他们合作。

3,对马腾来说,现在是劫持天子的最好时机。

现在的曹操为了抵抗袁绍,后防就会薄弱一些。同时,由于要对付袁绍,所以就算曹操知道了马腾想要偷袭自己,曹操也没空去对付马腾。

而在这之后,不管是袁绍打败了曹操,皇帝落到了袁绍的手里。还是曹操打败了袁绍,成功的统一了北方——总之,到时候袁曹战争的胜利者,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其强大的程度,都不是马腾能惹得起的!

到时候别说马腾偷袭他们了,他们不偷袭马腾就算好的了!

所以,现在偷袭曹操绝对是正确的选择——不然的话,你不趁着现在曹操无暇分心的时候动手,那后面等着你的,就是一个统一了整个北方的强大敌人了!(可能是袁绍,也可能是曹操。)

到时候,马腾就更不可能劫走皇帝了。

4,早在李傕郭汜时期,马腾就想要劫持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综合以上这四点,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为什么马腾要进攻曹操,而不是帮助曹操呢?他不知道他进攻曹操,会促进北方的统一,让袁绍捡个大便宜吗?

答案就是:虽然马腾并不想帮助袁绍,也不想袁绍统一北方,但是马腾为了劫持天子,他还是会选择偷袭曹操。

皇帝在曹操的手里,既是优势,也是巨大的隐患——就像这一次,如果曹操不是手握皇帝的话,那么根据整个大环境来看,马腾一定不会对付曹操,而是会帮助曹操来对付袁绍!

这个,其实就是我们之前分析过的‘挟天子的代价’——虽然有很多的历史学家,都喜欢用结果来论证过程,都用‘曹操挟天子,后来他成功了’来证明曹操挟天子是多么的英明,多么的有远见。或是证明袁绍拒绝挟天子是多么的愚蠢,多么的鼠目寸光——但实际上,挟天子的风险很大,远不是那些历史学家们想的那么简单。

袁绍当初拒绝了挟天子,并不是愚蠢,而是综合考虑到了很多的风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09-26 17:59:54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二章:曹操陷害刘岱之谜。

上一章我们说道:曹操和袁绍开战,曹操亲引大军20万,进黎阳,拒袁绍。

与此同时,曹操又派了刘岱和王忠两个人,诈打丞相旗号,带兵5万,去进攻刘备。

程昱见了,就对曹操说道:【恐刘岱,王忠不称其使。】程昱害怕刘岱和王忠打不过刘备。

曹操听了,就回答道:【吾亦知他二人非刘备敌手,权且虚张声势。】

说完,曹操就吩咐刘岱和王忠:你们两个【不可轻进,待我破绍,再勒兵破备。】

很明显,在刘岱二人进攻刘备这件事上,曹操很清楚:论实力,刘岱王忠两个人根本就不是刘备的对手,如果开打的话,他们两个必输无疑。所以,曹操派他们去对付刘备,其主要目的还是要【虚张声势】,让他们先别打,慢慢的拖着刘备,等曹操解决了袁绍之后,再来亲自对付刘备。

这样的安排还挺合理的,因为曹操现在的主要对手是袁绍,曹操的主力部队都要留下来对付袁绍或防守首都。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这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也就不值得曹操动用自己的主力了——随便派点人去拖着刘备,别让他趁机捣乱就行了。

所以,尽管刘岱两个很清楚自己不是刘备的对手,但他们还是接受了曹操的任务——毕竟他们的任务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就算打不过刘备,那就这么拖着不打呗,能有多难?

一切看上去都很合理,可是紧接着,事情后面的发展却变得很奇怪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慢慢来看。

刘岱和王忠到了徐州之后,先严格按照曹操的计划,【虚打曹丞相旗号】,吓住了刘备。然后稳稳地做好了防守工作,【未敢进兵。】最后,【只打听河北消息】,等着领导曹操进行下一步的指示。

你看,刘岱毕竟是十八路诸侯之一,军事能力还是挺不错的——至少这一次,刘备就被刘岱给瞒住了,吓的【未知虚实,不敢擅动】,以为曹操真的来了。

刘备被唬住了。按照原计划,接下来,刘岱只需要一直这么虚张声势下去就可以了——或许刘备早晚能看穿,但在刘备没看穿之前,刘岱还是要虚张声势下去的,不能先出手的——因为刘岱打不过刘备。

而且,之前曹操也吩咐他了:不能打!要等到曹操打败了袁绍,然后再过来一起打刘备!

可是,就在此时,曹操却给刘岱下达了一个很奇怪的指示。书上写道:【忽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

你看。

大家都知道刘岱打不过刘备,曹操【亦知他二人非刘备敌手】,而且现在的刘岱也成功的瞒住了刘备,没必要和刘备打——可是就在此时,曹操却偏要刘岱去主动进攻刘备!

明知打不过,也没必要去打,但曹操却硬要刘岱去打,这就只能证明:曹操想推刘岱去死!除此之外,实在是没别的解释。

那么,为什么曹操要推刘岱去死呢?还是因为刘岱的身份问题。

刘岱这个人,是《三国演义》里很特殊的一个人。在历史上,刘岱其实是两个人,但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岱却成了一个人。

在三国演义里,刘岱先是兖州诸侯,参加了十八路诸侯讨董。然后曹操打兖州的时候,刘岱投降了曹操,成了曹操的手下。最后,就像上面说的,刘岱被派去对付刘备,失败后被革职。

但是在历史上,三国时期,其实有两个叫刘岱的人,他们重名了。上面的这段经历,其实是罗贯中和毛氏父子把两个刘岱的经历组合在了一起。

历史上,刘岱A是兖州刺史,参加了十八路诸侯讨董。然后,刘岱A就在一次黄巾暴乱中战死沙场了——刘岱A既没有在曹操手下工作过,也没有打过刘备。

而刘岱B,则是曹操手下的一个部将,并不是什么诸侯,也没参加过讨董。同时,和刘备在徐州开战并失败的人,就是刘岱B。

对比演义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罗贯中和毛氏父子他们绝顶聪明的地方——他们都很注重逻辑。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刘岱A的一段经历。

兖州诸侯刘岱A,他和袁绍十分要好,因为他和袁绍有着子女政治联姻的关系。后来公孙瓒和袁绍开战的时候,刘岱A也是站在袁绍这边,支持袁绍。

这下子,我们就明白了。

公孙瓒和袁绍开战的时候,公孙强而袁绍弱。在袁绍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刘岱尚且站在袁绍这边,那么如今,袁绍强而曹操弱,刘岱又会站在哪一边?

很有可能还是袁绍。

在《三国演义》里面,由于只有一个刘岱,而且这个刘岱还和袁绍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所以,刘岱对曹操集团来说,就是一个不安全因素——万一在袁曹之战里面,刘岱忽然叛变了怎么办?所以虽然刘岱投降了曹操,但曹操还是会找机会弄死这个刘岱。

就像这一次,大家都知道刘岱不是刘备的对手,可曹操还偏要逼着刘岱去打刘备。结果刘岱理所应当的失败了,曹操就趁机大怒,想要杀死刘岱,骂道:【辱国之徒,要你何用?】

孔融见了,就劝谏道:【二人本非刘备敌手,若斩之,恐失将士之心。】你看,连孔融都看出来曹操是在故意逼人去死了——你莫名其妙的逼着别人打他打不过的人,然后打不过就要他死,这样一搞,谁还服你?谁还敢跟着你混?不能杀的。

听孔融这么讲,反正曹操的本意也不是要莫名其妙的杀人,而是要去掉刘岱这个不安定因素,避免他在这场战争里帮助袁绍。所以曹操想了想,就没杀他,而是【黜罢爵禄】,把刘岱的官职兵权全都给废了。

这样一来,刘岱就只是个普通老百姓了,无权无势,手里也没兵,曹操再也不用担心刘岱会叛变自己,帮助袁绍了。

这个,就是曹操为什么要安排刘岱去对付刘备的本意:不是为了虚张声势,拖住刘备,而是为了趁机铲除刘岱。

其实早在一开始,曹操就是在故意推刘岱去死。他让刘岱一直拖着刘备,拖到什么时候呢?拖到【待我破绍,再勒兵破备。】的时候。

在这里,我们先别说曹操到底能不能【破绍】(其实袁绍不破他就算好的了。)也别说刘岱到底还有没有那个命去等到曹操破绍。在这里,我们单说袁曹之战所需要的时间——你看啊,袁绍和曹操,这场关系到整个北方的旷世战争,少说也要打个一年半载吧?不可能几天就分出胜负吧?

那么,在这一年半载里,难道刘备会一直被刘岱这么吓唬住?刘备又不是傻子,他也一直在派人探听河北的消息,探听曹操到底是在河北还是在徐州——再说,曹操也不可能一直不在河北露面吧?

总之,在这一年半载内,刘备是绝对会出手试探刘岱,绝对会知道刘岱这边,曹操是没有亲自来的。

到时候,刘岱还是要打败仗,曹操依然有理由杀他——现在,只是曹操有点等不及了,实在放心不下刘岱这个隐患,所以就加快了这个‘计划’的速度,主动逼着刘岱去打败仗了。

这个,就是曹操的政治功力——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罗贯中和毛氏父子有多么的注重逻辑。

在演义里,罗贯中和毛氏父子把两个刘岱融合成了一个人:演义里的诸侯刘岱,即是曹操的手下,又是袁绍的盟友,所以曹操自然信不过刘岱,想要借着打败仗的借口,逼着刘岱去死。

而在历史上,兖州诸侯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根本就是两个人。和袁绍很好的那个,是兖州诸侯刘岱。而曹操手下的刘岱,他一直都是曹操的手下,根本就不认识袁绍。

既然根本就不认识袁绍,那曹操就自然不会怀疑他,甚至逼着他去死了——所以在历史上,刘岱打刘备失败之后,曹操并没有处罚他,更没有杀他或夺他兵权。

历史有历史的逻辑,罗贯中和毛氏父子也有他们的逻辑。演义里面,根据逻辑,兖州诸侯刘岱,和袁绍很好的刘岱自然就会被曹操给怀疑,给陷害。而在历史上,根据逻辑,和袁绍没关系的刘岱,一直都是曹操手下的刘岱,则从征伐有功,最后,非但没被陷害,反而被封为列侯。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03 19:02:15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三章:暗杀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朝廷官员一直想要暗杀曹操,刘备逃跑之后,国舅董承打算用太医吉平来毒杀曹操。

但是,在董承实施这一计谋的过程中,他却至少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漏洞,导致了他非但没杀死曹操,反而把自己给害死了。

哪两个漏洞呢?

一:用最简单的毒杀,真的可以杀死曹操吗?

吉平劝曹操吃药的时候,曹操说道:【汝既读儒书,必知礼义: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父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汝为我心腹之人,何不先尝而后进?】

你看,老大要吃药,小弟就要先试药,保证老大不会被人毒杀,这是常识。曹操就算不知道吉平要害他,也肯定有人专门负责替曹操试药。所以说,用毒杀毒死曹操,这个想法其实很天真。

纵观整部三国,也就董承有过如此天真的想法。不管是之前董卓专权的时候,还是后来曹丕专权,或司马昭专权的时候,被他们欺凌的皇帝都没有想过用毒杀这个蠢方法,因为这个方法的成功率确实低。

他们宁愿用暗杀——暗杀一但被发现了,刺客还能跟目标拼了,搏最后一把(例如荆轲刺秦),多少还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但你看毒杀,一旦被发现了,也就代表着你彻底失败了——你总不能跟吉平似的,准备扯着曹操的头,硬给他灌毒药吧?

所以毒杀这个手段,本身就是下策,只能暴露自己想要杀曹操的想法而已。

二:董承他们密谋杀曹操的时候,并没有很注意四周的环境,也没有在意保密性。

向曹操举报了董承的秦庆童,他只是董承家里的一个普通家奴而已,并不是董承的心腹之人,完全信不过。

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家奴,他居然都看见了三件事情:

1,他看见【王子服,吴子兰,马腾等五人在董承家中商议机密。】(曹操一直很担心马腾会袭击他,也很警惕朝廷官员和外地诸侯互相勾结。所以,就这一句话,就算没有吉平下毒的事情发生,曹操也一定会怀疑董承勾结马腾,准备暗害自己。)

2,他看见【董承将出白绢一段,不知写着甚的。】(直接牵扯出了衣带诏,害死了王子服等四人。不然的话,如果秦庆童没看见衣带诏,曹操找不到衣带诏,那么吉平下毒失败,最多就是他和董承死而已,曹操怎么可能知道还有王子服这群人的事。)

3,他看见【近日吉平咬指为誓。】(直接让曹操对吉平起了疑心,让毒杀曹操的计划失败了。)

你看啊,秦庆童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奴而已,他居然都能看见这么多机密的事情!甚至他看见的这三件机密事情一串联,秦庆童几乎就等于知道了董承暗杀曹操的整个计划!

那董承家里其他的家奴呢?他们有没有看到这么多机密的事情呢?所以,就算没有秦庆童被董承打了一顿,然后背叛了董承的事情,也一定会有其他的家奴去举报董承的——毕竟不举报董承,自己只是个奴隶而已。举报了董承,则至少可以获得曹操的奖赏。

董承他们实在是太不小心了,在家里商量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连家奴都不避讳!就他们这种水平还想要暗杀曹操?也怪不得刘备一听到董承想要暗杀曹操,就吓得赶紧逃跑了——要是刘备当时没跑,他的名字也在衣带诏上,这次他也就莫名其妙的跟着董承一起死了。

在保密性这件事上,董承这个国舅爷远不如刘备——刘备别说是家奴了,就连关羽张飞这两个亲兄弟,他们都被刘备给瞒的死死的——他们既不知道刘备联合董承暗杀曹操的事,也不知道刘备为什么要种菜,为什么要逃跑。

这才是干大事的人,连兄弟们都瞒的死死地,不敢让他们知道——你再看董承,他之前对付曹操的计划,居然是准备【聚齐五家僮仆,可得千余人,突入杀之!】

你看,董承准备聚集他们五家的家奴,一起干掉曹操——可是,家奴这种底层百姓在你家干活,为的是钱,是生存!而不是什么国家大义,更不可能为了国家大义去送死——大家只是家奴而已,又不是敢死队,上着上着班,忽然被老板扯起来,一人发一把砍刀,一起去暗杀国家总理,这是谁有病?谁又会傻的真去杀?

退一步说,就算这一千家奴里面真有忠君爱国的人存在,那也不可能一千个人都这么忠君爱国吧?总有一两个贪生怕死之徒吧?只要这一千个家奴里有一个贪生怕死,见利忘义的人,他就会去举报董承,到时候董承等人还是要死。

你看,相对于刘备连自己的兄弟都信不过,董承真的是太天真了。说实话,说起暗杀权臣来,别说刘备了,就连王允的水平,都远远超过董承。

毕竟王允暗杀董卓成功了,而董承却没有暗杀曹操成功——实际上,董承非但没有暗杀曹操成功,反而还起了反作用!阻挡了别人暗杀曹操的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满朝文武几乎都是曹操的人,就算那些保持中立的官员,他们也不敢和曹操做对。皇帝唯一能信赖的人,就是和自己有亲人关系的皇亲国戚。(如刘备,董承,伏完。)

当然,这并不是皇亲国戚们有多么的忠心,而是如果没有曹操的话,把持朝政的应该是他们才对(像之前的何进。)曹操挟持天子,导致皇帝都狗屁不是了,更何况他们这群皇帝亲戚。

所以,唯一能够真心帮助皇帝的人,就是他这群亲戚。

可是经过董承这么一作死,汉献帝靠亲戚翻盘的可能性,也被抹杀了——通过董承这件事,曹操意识到了这群皇帝亲戚还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威胁。所以,曹操杀了董承之后,就命曹洪带三千御林军守住皇宫,说道:【今后但有外戚宗族,不奉吾旨,擅入宫门者,斩!】

你看,经过此事,皇帝唯一可以靠着翻盘的外戚,也没法帮皇帝的忙了——所以说忠臣误国,不经过精密的计划,只凭着一腔热血贸贸然上去找死,你倒是得到忠臣的美名了,可皇帝却被你这个忠臣给坑惨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04 14:25:47 +0800 CST  
楼上的某位朋友,其实你应该也发现了:你已经从最开始的讨论,变成了单纯的找茬了。

而且不管你能不能找出真正的错误,你一定会坚持每一章都硬生生的找出一个‘错误’来,尽管根本就没那么多错误。

你没发现帖子里并没有任何朋友参与你的讨论吗?而我也没有回复过你。说实话,你提出的问题,其实都比较浅显和简单,你上百度问就可以了,没必要在这里和我以及别的朋友纠缠。

就像你说马腾和陶谦都是大好人,你让我拿出他们做过坏事的证据一样…这些事你上网看看三国志就可以了,上面都写的很清楚,真的没必要问我。我在正文中之所以没提过他们做过的坏事,就是觉得这种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真的没必要浪费笔墨写出来。

还有别的问题,你问的也都很单纯…其实,我本来不想要回复你,因为我尊重你,因为有人能认真看我写的东西,这是我的荣幸。但是我看到你已经变的有点侮辱人了,还说出类似于我的妹妹被奸杀一类的话,虽然我并没有妹妹,但我也感觉很不好。

还有,你在中间这样刷屏,也会导致别的朋友看我的文章时,有点不方便,要略过大段大段的话,才能找到我的文章,

如果点只看楼主的话,又有的朋友也挺喜欢看别人的讨论的,所以还是要略过你的话才行,挺麻烦的。

所以朋友,如果你依然这么做的话,我也不会反驳你,毕竟网络嘛,也不是我家,你愿意说就说吧。但我还是希望朋友你冷静一点。

我很希望朋友你能找出我真正的错误,因为如果我真有错误的话,那就是不可避免的。就算你找不出来,别人也能找出来,早晚的事,所以还不如让朋友你早点找出来,我早点改正呢。

但是请不要为了找错误去找错误,朋友你每一章都要硬找出一个所谓错误来,挺累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05 18:56:33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四章:袁绍为什么会因为儿子生病,而错过偷袭曹操的大好时机?(上)

董承被杀之后,曹操准备进攻刘备。

程昱认为不应该进攻,就劝说道:【袁绍常有图许都之心,若我一但东征,刘备势必求救于绍。绍趁虚来袭,何以当之?】

很明显,曹操,刘备,袁绍,他们三人现在的形势是:只要曹操敢进攻刘备,袁绍就一定会偷袭曹操的首都。到时候,曹操必死。

这番推断并不是什么很高深的推断,程昱和田丰都一眼就看出来了。并且,他们也都把这个推断告诉了他们的老板:曹操和袁绍。

也就是说,按照常理来讲,曹操和袁绍应该:

1,曹操:曹操一定不能进攻刘备,因为他一进攻刘备,袁绍就会趁机袭击他的首都。

2,袁绍:只要曹操敢进攻刘备,袁绍就一定会袭击曹操的首都。

这么做,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可是,令人震惊的是:当曹操真的大举进攻刘备的时候,袁绍居然说自己的小儿子生病了,不开心,所以坚持不去偷袭曹操!错过了千载难逢之机!

于是,读者朋友们就骂了:骂袁绍脑残,白痴,居然因为小儿子生病,而错过了消灭曹操的大好时机,导致了官渡战败。

看起来,袁绍真的很愚蠢的样子。

只不过,事实的真相…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像袁绍这样的狠人,被董卓灭族都不眨眨眼的狠人,真的可能为了儿子生病这点事,就心甘情愿的错过消灭曹操,劫持天子,一统北方的大好时机吗?

所以,我认为:儿子生病应该只是袁绍的一个借口而已。不管袁绍的儿子生不生病,袁绍本身就是不想偷袭曹操的!

而且,袁绍不偷袭曹操,这一举动绝对是正确的!并不是愚蠢!

我知道我这么说,可能又有人要说我胡说八道了。没关系,我们可以来慢慢分析一下。

首先,是不是袁绍特别的愚蠢,不知道现在是偷袭曹操的大好时机呢?不是的。

田丰对袁绍说道:【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趁虚而入,上可保天子,下可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

袁绍回答道:【吾亦知此最好。】——你看,袁绍也【知此最好】,他是很清楚田丰等人的想法的,并不是他蠢的听不懂田丰的计谋——田丰都把偷袭曹操的计谋明明白白的给说出来了,袁绍要是还听不懂,那他就不是优柔寡断了,而是智力有问题了。

所以,既然袁绍也知道这个计谋很好,可袁绍却依然没有采用这个计谋,那就只能证明:这个计谋在袁绍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什么【最好】的计谋!这个计谋,其实有着很大的漏洞或隐患!而这些漏洞或隐患,都是田丰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的!

所以,袁绍自然就不会采用这个计谋,不会去偷袭许都。

不然的话,在之前,袁绍就【常有图许都之心】,总想偷袭许都。现在有机会了,他又怎么会突然不想了呢?

身为河北霸主,袁绍想的,远比田丰等人要深。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返回到之前分析‘快打慢打’的那几章,继续来分析一下。

在之前,袁绍是赞成快打曹操的。他准备点起大军,【抚河朔之强盛】,一口气消灭曹操。

可是,等到了战场之后,袁绍却又不打了——他采取了防守状态,和曹操【相隔八十里,各自深沟高垒,相持不战,自八月守到十月。】

你看。

袁曹之战,曹操选择防守是正确的,因为曹操打不过袁绍。

可袁绍明明一心想要快打,不想慢打,那为什么到了战场之后,他反而不进攻了,反而足足防守了两个多月呢?

是袁绍优柔寡断,不知道该怎么打吗?不太像。因为袁绍这边早就定好了快打曹操的战术。论快打,袁绍远比曹操要占优势。所以到达战场之后,袁绍直接按照之前的战术开打就行了,没必要防守的。

再说了,你看袁绍早就挖好了深沟高垒,这就证明袁绍早就准备要和曹操玩防守战了——袁绍防守,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他不会打仗,所以他只能防守’,而是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本来就是想防守的!

那么,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袁绍究竟为什么要放弃快打,甚至放弃进攻,而在原地防守呢?这不是延误战机,浪费时间吗?

答案就是…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05 19:34:02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五章:袁绍为什么会因为儿子生病,而错过偷袭曹操的大好时机?(下)

袁绍究竟为什么要放弃快打,而在原地防守呢?

袁绍有实力也有优势,却不主动进攻,非要在原地防守,平白无故的消耗时间。这就只能证明:袁绍他防守的目的…就是消耗时间!袁绍在等!

他在等什么呢?他在等曹操周边的那些诸侯,会不会趁机去偷袭曹操!

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战争,可不是他们两个人的战争,而是关系到整个北方的归属。所以,出于各种目的,他们周边的诸侯绝不会老老实实的一动不动,而是会找机会骚扰甚至对付他们,从中获得各种利益。

其中,袁绍比较担心辽东的公孙康和荆州的刘表,怕他们会趁机偷袭自己。而曹操则比较担心刘表和张绣。

反过来,袁绍比较希望在自己和曹操打仗的时候,刘表和张绣会趁机去偷袭曹操的首都。

这个道理很简单,甚至不用分析:有人在后面偷袭曹操的首都,那么袁绍从前面猛攻的话,一可以大大增加消灭曹操的胜算(这么前后一夹击,曹操几乎必死了。)二则可以减少自己消灭曹操的成本和损失(曹操后院着火,袁绍趁机猛攻,绝对比袁绍和曹操正面交战的损失要小多了。)

所以,袁绍进攻曹操的最佳时机,其实既不是快打派所支持的上来就打,也不是慢打派所支持的慢慢发展,以后再打。而是:等别的诸侯偷袭曹操首都的时候,趁其首尾不能相顾,袁绍再打!

这个时机是最佳时机,可是这个时机也比较难以出现,因为曹操的实力也很强,仅次于袁绍。刘表忙着和荆州各大家族内斗,绝对不可能舍命进攻曹操(理由见之前的章节,刘表为什么不舍命进攻江东)。

而张绣实力不足,又怎么可能会像疯了一样,平白无故的去袭击曹操的首都呢?又打不过,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袁绍手下的几大谋士都没有提出这个进攻曹操的‘最佳时机’——并不是他们的智谋不够高,而是因为从理论上来讲,这个最佳时机这辈子是不可能出现了。镜花水月,你提出来也没用。

但是,袁绍之所以是河北霸主,就是因为他的眼光够长远——要知道,袁绍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笨蛋,而是一个不亚于曹操的枭雄霸主!袁绍决定,他要自己亲自来制造这个最佳时机!

怎么制造呢?很简单:袁绍带大军和曹操决战,曹操的主力部队就会被袁绍逼来黎阳战场,(如果曹操主力部队不来的话,那曹操就直接输了)。而此时,曹操首都空虚,正是张绣趁机袭击曹操的最佳时机!

袁绍这么一直拖着不打,一直防守,可不是袁绍优柔寡断或不会打仗啊!袁绍这么一直拖着曹操的主力部队,就是要给张绣制造可以偷袭曹操的机会!

之前张绣不偷袭曹操,是因为他打不过曹操。而如今,曹操大军在外,首都空虚,许都就像一块等人去吃的肥肉一样,偷袭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袁绍就不信他不出手!

所以,当初袁绍才会选择审配的‘快打战术’——除了之前我们分析的那些理由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当袁绍【抚河朔之强盛】,大举进攻曹操的时候,曹操就只能调动主力大军来对抗袁绍!到时候许都空虚,刚好是张绣袭击曹操的大好机会!

只要张绣抓住了这次机会,去偷袭曹操,那么袁绍也会抓住机会,前后夹击,曹操必死!

这个,才是袁绍的真实想法,也是袁绍为什么要选择审配的快打战术,而不选择田丰的慢打战术的根本原因——田丰觉得袁绍的战术不够稳当,但其实真正不稳的是田丰的战术才对:田丰那个烂战术,要足足等上三年!三年后,你知道到时候世界变成什么样了?倒不如引诱别人偷袭曹操,然后趁机一举消灭曹操!

请注意:袁绍之所以选择快打战术,其目的并不是天真的想要一口气打败曹操,而是上面我们分析出来的这一套原因:他要逼曹操把主力部队,从首都调来黎阳。

你看,如果用慢打战术的话,那曹操在家里跟你慢慢耗就是了,主力部队还是在首都,张绣又怎么敢去偷袭他呢?

所以,书上说袁绍和曹操相持不战,各自防守的时候,袁绍【心怀疑惑,不思进兵】——其实,这可不是袁绍优柔寡断啊!他不思进兵是对的——他不思进兵,其实就是在等别人来袭击曹操首都。而他心怀疑惑,也是在疑惑张绣为什么还不动手?许都空虚,张绣为什么还不偷袭许都?只要他一偷袭许都,我就弄死曹操!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最初的问题了:为什么袁绍不趁曹操进攻刘备的时候,去偷袭许都呢?

原因就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如果袁绍此时去偷袭许都的话,那么袁绍的位置,其实就是我上面说的这个计划中,张绣的位置!

在袁绍的计划中,张绣如果偷袭曹操成功了,那张绣还是会被袁绍给偷袭!

而在田丰提供的计划中,袁绍一但偷袭曹操成功了,你说刘表和公孙康会不会趁机偷袭袁绍?

一定会的!所以,袁绍才不会傻的去偷袭曹操:刘表和公孙康两个人在身边虎视眈眈的,就等着你犯错误,你现在去偷袭曹操,岂不是给他们偷袭自己的机会?

还有那个刘备,你去救他,你真不敢保证他会不会反咬你一口。到时候一旦产生了什么意外或巨变,袁绍就会被公孙康,刘表,曹操,刘备四个人给围攻了!就像当年的袁术一样!

而且最关键的是,袁绍完全没有预料到一个惊人的意外:当初曹操最担心的那个张绣,现在已经投降了曹操,变成曹操的人了!

也就是说,袁绍如果去偷袭曹操首都的话,张绣不但不会帮袁绍,反而会帮曹操来对付袁绍!

同时,也正是因为张绣的投降,让整个北方的形势都改变了!袁绍的计划也彻底破产了——废话,张绣都成了曹操的人了,他哪还有可能去偷袭曹操的首都?那袁绍又在这儿耗什么呢?还是按照审配的原计划,直接快打吧!

所以,袁绍才放弃了防守的举动,开始正式进攻曹操了。而田丰和刘备劝他偷袭曹操首都的时候,袁绍也是随便找了个儿子生病的理由就糊弄过去了——你看啊,袁绍说他最爱这个小儿子,所以小儿子生病后,袁绍就没心情偷袭许都了。可是奇怪了,没心情偷袭许都,怎么就有心情和曹操面对面的打仗呢?还打的这么热闹,你来我往的。

还有啊,这个小儿子真的是袁绍最喜欢的儿子吗?不太像。袁绍最喜欢的儿子明明是三儿子袁尚才对!袁绍立遗嘱的时候,都想把整个河北送给袁尚继承了,连一句话,一分钱都没留给这个小儿子,难道这就叫最喜欢小儿子?

所以,袁绍绝对是在找借口糊弄田丰和刘备——并不是因为袁绍的儿子生病了,他才愚蠢的不去偷袭许都。而是因为袁绍本来就不想偷袭许都,所以他才说自己的儿子生病了。

田丰只是个军师而已,目光毕竟不长远,他只看见此时偷袭曹操,曹操必败,而没看见以后的事情。

相反的,袁绍和曹操不愧是枭雄霸主,他们都看的很长远。所以,他们都做出了谋士们无法理解的举动。

袁绍放弃了偷袭曹操,而曹操也决定进攻刘备:程昱说只要曹操进攻刘备,袁绍就会偷袭曹操,所以还是别打刘备了——曹操却说不会的,我还是要打刘备。

为什么?就是因为上面这一整章的分析:纵观整个北方的形势,袁绍如果真的聪明,他就绝对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去偷袭曹操的首都。而曹操知道袁绍不会偷袭自己的首都,自然就敢直接进攻刘备了。

当然,造成整个北方的形势有了微妙改变的转折点,还是张绣——那个投降了曹操的张绣!

袁强曹弱,张绣为什么要投降曹操,而不投降袁绍呢?我们下回继续。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05 19:37:58 +0800 CST  
@曹铜爵 2016-10-05 18:56:33
楼上的某位朋友,其实你应该也发现了:你已经从最开始的讨论,变成了单纯的找茬了。
而且不管你能不能找出真正的错误,你一定会坚持每一章都硬生生的找出一个‘错误’来,尽管根本就没那么多错误。
你没发现帖子里并没有任何朋友参与你的讨论吗?而我也没有回复过你。说实话,你提出的问题,其实都比较浅显和简单,你上百度问就可以了,没必要在这里和我以及别的朋友纠缠。
就像你说马腾和陶谦都是大好人,你......
-----------------------------
@愚儒2015 2016-10-06 18:08:23

未必,即便有人能找出你的错误,还得这个人能看到你的这个帖子,网上帖子很多,别人会不会注意是个问题,别废话了,对我的帖子直接批驳就是了,这样争论对了解历史有好处,
-----------------------------
朋友,不是我不愿意和你进行辩论,而是你自己看看你说出来的那些话…真的太幼稚了,我实在没法和你辩论。

像什么‘袁绍不想联合马腾进攻曹操,是因为袁绍怕打赢了之后还要分马腾战利品’…还有什么‘马腾是个好人,他没做过缺德事’…你还让我找出马腾做过坏事的证据…朋友,从这句话我就能看出你根本就没看过三国志,甚至任何和三国历史有关的史书…你都没看过,那我还怎么和你辩论?难道大家毫无证据的胡扯互喷吗?

更别说你还有大量的为了喷而喷的话,或是很幼稚的政治观,把诸侯们想的跟一群小孩似的…唉,我这段日子真的挺忙的,你以后愿意评论就评论吧,我以后也就不回复你了,别影响到大家观看就行。

最后,还是谢谢你认真的观看本书。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07 14:34:23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六章:五路诸侯如何看待袁曹之战?(上)

袁绍和曹操开战后,他们周边的五路诸侯纷纷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举动,有的支持袁绍,有的支持曹操。

当然,自古打仗无义战,诸侯们不管是支持谁,他们的出发点都和正义无关——正义算个什么呢?谁打赢了仗谁就是正义!所以,在支持曹操的人嘴里,袁绍是不服从皇帝命令的反贼,该打!而在支持袁绍的人嘴里,曹操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相,该杀!

所以,一切还是以利益为主:我帮他,是因为他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利益。他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利益,那我自然就要说他是好人,是正义的一方——这个因果关系,大家千万不能颠倒了:不是因为他是好人,所以我才帮他。而是因为我要帮他,所以我才说他是好人。

今天,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这五路诸侯的心理活动——在袁曹之战里,他们为什么要做出以下的举动呢?

1,马腾。

马腾并不支持袁绍,但他还是选择了进攻曹操。

马腾进攻曹操的目的,之前的章节我们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主要是因为马腾也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就必须要尽快的进攻曹操,从曹操那里抢走汉献帝!

不然的话,时间一拖,等袁曹之战结束后,不管胜利者是袁绍还是曹操,这个统一了北方的强大诸侯,马腾都绝对没有能力从他的手里抢走汉献帝。所以,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进攻曹操,是马腾唯一的机会!

如果说马腾都没有能力从曹操的手里抢走皇帝的话,那么,他就更别想从打败了曹操的袁绍手里抢走皇帝了。

2,刘备。

刘备选择了支持袁绍——他的这一举动很正常,但也很反常。

刘备和曹操,看上去是斗争了一辈子的死对头——刘备是大汉皇室,曹操是大汉奸贼,看上去,刘备和曹操势不两立的样子,他又怎么可能真心的去支持曹操呢?

但实际上,在之前,吕布刚死掉的那段时间,刘备可能是真心想要归顺曹操,真心想要成为曹操的手下的!咱们单看刘备敢跟着曹操回到朝廷,既不怕被曹操控制,也不怕曹操突然宰了他,就可以证明当时的刘备…的确是有真心跟着曹操混的想法的!

所以,刘备心里坦荡,自然就不怕曹操会莫名其妙的对付他——毕竟,如果刘备真心跟着曹操混的话,那刘备的身份就跟张绣差不多——就是普通的降将而已,曹操没什么必须要加害刘备的理由,就像曹操也没有加害张绣一样。(现实中,在刘备刚归顺曹操的那段日子里,曹操也从来没有害过刘备,只是不断的提拔刘备。)

所以,当时的刘备,可能是真的想要成为曹操的人,而不是大家印象中的什么‘暂时蛰伏在朝廷里面,准备找机会扳倒曹操,解救皇帝’之类的——请注意,这种把刘备想的很忠君爱国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我们会有这种天真的想法,只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在作祟而已。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来对比一下刘备和张绣:由于我们的惯性思维太严重,看书前我们就知道刘备是曹操的死对头。所以,同样是向曹操投降的诸侯(张绣还有过背叛曹操的记录),《三国演义》的配角张绣投降后,我们会觉得张绣就是一个普通的降将而已,他投降了就是投降了,没什么好值得怀疑的。

可是,相反的,刘备投降后,毫无根据的,我们就是死活不肯相信刘备会真心投降,死活不肯相信刘备会真心跟着曹操混——因为连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是后来的蜀国皇帝,曹操的死对头,他又怎么可能真心跟着曹操混呢?

但实际上,这根本是在倒果为因——当时的刘备就是个普通降将而已,曹操则贵为国家总理——你看,跳出惯性思维这么一看,一个没什么前途的降将,他真心想要跟着国家总理混,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他一心想要和国家总理做对,这才不正常吧?

可能有的朋友还是接受不了‘刘备真心想跟着曹操混’这一结论,但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现实中的人,跟小说中的人毕竟还是有差距的:现实中,任何人的野心都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一步一步逐渐增长,逐渐积累的——就拿刘备来说,现实中,刘备当时就是个官途无望的平常人,没曹操他什么都不是——没曹操他甚至连皇叔都不是!在这时,曹操用火箭般的提拔速度,把刘备一路提拔成了省长级别的官员,你说刘备会不会觉的跟着曹操混,真TM爽!

大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千万别把刘备当成《三国演义》的男主角,觉得他天生就该横扫天下,不应该给别人打工。大家需要跳出惯性思维,把刘备当成你我一样的人,当成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正常人——难道国家总理把你这个老百姓一路提拔成了省长,你不会感激他?你不会想要真心跟着他继续混?

难道你会冷哼一声,在心里想道:‘哼,区区一个省长就想收买老子?老子早晚背叛你,因为老子早晚要当皇帝!’

你说,是要多脑残才会有这种想法?

所以,刘备真心想要跟着曹操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在衣带诏出现后,这一切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备在衣带诏上签名了!一但被曹操发现衣带诏,刘备必死!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备彻底断了真心跟着曹操混的念头:因为就算他多么真心的跟着曹操混,一但董承和衣带诏的事露馅了,他还是要死!所以,刘备只好转过头来,去投靠了袁绍。

在这里,请注意:刘备之所以逃离曹操,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怕董承和衣带诏连累自己,而不是忠君爱国,不想和曹操同流合污——因为在衣带诏这件事情发生前,刘备是没有逃离曹操,或背叛曹操的念头的。许田打猎的时候,关羽想和曹操同归于尽,刘备还劝住了关羽,间接的救了曹操一命。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衣带诏这件事情发生的话,那么刘备还是会一直在曹操手下打工的。跟着曹操混,是个很有前途的选择。你看当时刘备被吕布打的喊救命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大哥也是曹操,而不是袁绍。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25 19:25:34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七章:五路诸侯如何看待袁曹之战?(中)

3,辽东公孙康。

公孙康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袁绍在日,常有图辽东之心。】——当年袁绍没统一北方的时候,他就总想干掉公孙康,抢他的地盘。那么等袁绍打败了曹操,统一了北方,公孙康岂不是必死?

所以,在袁曹之战里面,公孙康会支持曹操,并成为袁绍的隐患——像之前分析的那样,袁绍之所以没敢偷袭许都,并不是因为小儿子生病了这么可笑,而是担心他一偷袭曹操的许都,刘表和公孙康就会偷袭他的‘许都’!到时候,可就得不偿失了。

4,张绣。

张绣,虽然实力弱小,但他却是袁曹之战中极其重要的一路诸侯。之前的章节我们分析过:袁绍最初的计划,就是要等张绣袭击许都后,袁绍再来夹击曹操!在袁绍集团看来,我们觉得很不起眼的那个张绣,其实是歼灭曹操的关键点!

而另一方面,刘备造反后,孔融说道:【先使人招安张绣,刘表,再图徐州。】曹操听了,对这个逐个解决的顺序也表示认同。这就证明:在曹操集团的人看来,张绣其实是对曹操集团威胁最大的人!一定要先解决张绣才行!然后才是刘表,最后才是那个我们觉得很厉害的刘备。

也就是说,张绣根本就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无关紧要的小诸侯——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他们都意识到了张绣才是袁曹之战的关键点!所以,他们同时派出了使者去招安张绣,希望张绣可以支持自己。

两个人抢着要张绣,这就产生了市场和选择权——和刘备不同,张绣是可以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看支持谁对自己好处更多,然后再从容的去选择支持谁的。

而刘备,则是被曹操给打成狗了,再不投靠袁绍,他就要被曹操给杀了。所以,刘备没得选,他只能去投靠袁绍。

所以,有选择权的张绣,他一投靠了曹操,就获得了丰厚的报酬:曹操扶着他,握着他的手,立刻封他为扬武将军——这是张绣应得的,也是曹操心甘情愿给的。要是曹操不给这些报酬,张绣投靠了袁绍的话,那曹操早就完了!

相反的,没选择权,只能投靠袁绍的刘备,在投靠袁绍之后,什么官职都没得到不说,反而大气也不敢出一声——到后来,袁绍一发火,就要宰了刘备,根本没把刘备当个人看。

其实这也是合理的:张绣是有利用价值的人,被曹操给处心积虑的挖角过去了,所以曹操对张绣自然就会很好。而刘备则是破产了,被曹操给追杀的去投靠袁绍——在这种情况下,袁绍凭啥给刘备官职,凭啥给刘备好处?反过来,是袁绍收留了刘备,所以刘备才没被曹操给杀死,这么看,应该是刘备给袁绍好处,刘备求着袁绍收留自己才对!

所以,张绣和刘备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袁曹之战里面,张绣支持谁比较有利呢?

很遗憾,张绣并没有资格去选择支持谁,他只能选择投降谁。

和马腾刘表这些强大的诸侯不同,张绣的整体实力太弱——在袁曹之争里面,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比较独特而已。所以,不管袁绍和曹操谁赢谁输,张绣都没有继续争霸下去的可能,也没有继续当他的土皇帝的可能——他只能被别人给吞并。

张绣不可能像刘表马腾那样,一方面占着荆州和西凉,另一方面在旁边搀和着袁曹之战,趁机大捞油水。张绣比较像刘备,较弱的他们,只能选择向别人投降——不投降的话,那就只能被别人给吞并或杀死,那还不如投降。

所以,袁曹之战刚开始的时候,张绣就一点争霸天下的心都没有,而是上来就考虑要丢掉张济的基业,准备投降了——张绣是明白人,他很清楚面对着袁绍和曹操,凭他根本就玩不下去——如果他想要强行玩下去,强行争霸天下的话,那他就只有被人打死的份了。

所以,张绣打算投降——只不过,张绣想要投降的是袁绍,而不是曹操!

请注意:这一点极其重要!张绣最初是想要投降袁绍的!他并不想投降曹操!

真正想要投降曹操的人并不是张绣,而是那个算无遗策的毒士贾诩!

贾诩没经张绣同意,就擅自留下了曹操的使者,骂走了袁绍的使者,自作主张的选择了投降曹操!

张绣见了,就很疑惑,很担心的问道:【方今袁强曹弱,今毁书叱使,袁绍若至,当如之何?】

你看,如果没有贾诩的干扰的话,那么张绣本人投降的思路还是很正确,很主流的:大家都知道袁绍强,曹操弱,那我当然要投降袁绍啊!不然的话,曹操一被袁绍打败了,袁绍若至,我们就死定了!

所以,站在张绣的立场上,投降袁绍是正确的选择。

可是,贾诩却偏偏要投降曹操。

贾诩为什么要弃强选弱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26 21:32:36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566373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9:06:30 +0800 CST

评论数:29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