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山河(中国史上最后一个大分裂时代)

看到王仙芝这么生猛,唐末非著名宰相郑畋坐不住了,郑畋可是个牛人,从出身看,人家是荥阳郑氏,那可是隋唐著名的五姓七望之一(荥阳郑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啥叫高门望族,那就是高富帅,结婚都不屑搭理穷屌丝的家族。当然我们知道隋唐开始科举制,打破了这些大贵族垄断朝廷高官的优势,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了唐朝中后期这些官N代又开始抬头了。这次人家不再和你比出身,就和你比文化,你照样比不过人家。比如荥阳郑氏,一开始在李唐王朝基本上没有宰相级别的大官,可中唐以后,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老百姓都说是“郑半朝”。荥阳郑氏的郑畋和郑从谠,都是出将入相的主,人称“二郑”,他俩也算支撑了晚唐的半壁江山,还有之前提到的卢携、王镣,也出身名门。他们后面还有故事,到时候我们再说。

郑畋现在正在生闷气,因为他大唐王朝的CEO李儇小朋友以及实际执行人田公公提了很多建议,可朝廷没批准,于是他就开始玩老花招,我辞职我不干了(致仕),可诏书下来,郑畋傻了,还是不准。

郑畋曾经给李儇上疏说:自从沂州那场战斗之后,王仙芝这厮越发的肆无忌惮,每次跟咱打都一口气吃掉五六个城池,中原大地一片残破。您任命的总司令宋威这个老家伙,不仅年老多病,自从上次谎报军情,更是威信扫地,其他的部队都不听他指挥了,他现在一直在亳州一带逗留,丝毫没有跟王仙芝打仗的意思。您任命的副总司令曾元裕,这货就是个废物,手握重兵、利欲熏心,一旦王仙芝他们打过来,这孙子跑得比兔子还快。现在王仙芝在东南一带游荡,一旦他们打下扬州,恐怕江南就不保了。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倒是个可用之才,无论声望还是威信都比较高;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也是个好同志,骁勇善战;宫苑使(皇家园林总管)李瑑,那是您的本家(平西王李晟之孙),根正苗红,也很猛。我建议您任命崔安潜当讨伐王仙芝草军特战队总指挥(行营都统),再配上个总司令李瑑(招讨草贼使),让他俩替了宋威那个老梆子,再让张自勉代替曾元裕当副总司令,这样还怕啥啊。

老宋啊老宋,你的小心思,被老郑看穿了。

很可惜李儇小朋友批复还是两个字:不准。这里《资治通鉴》上记载唐僖宗采纳了很多郑畋的建议,可是从后面看,大家还是原来的官职没有动,因此估计假如不是记载有误,就是小李同学虚应故事。

老郑的建议没被采纳,宋威和曾元裕很高兴,当然高兴的还有那个四处蹭饭的王仙芝。没过几天,讨贼的副总司令兼政委(监军)太监杨复光就递交了军情报告:尚君长的弟弟尚让,领着一伙小股土匪占领了查牙山(今嵖岈山)。于是,政府军开始退守邓州一代,继续经营洛阳防线。

此时此刻,王仙芝和他的主力在蕲州。他在谋划一件大事。在这件事上,王仙芝目光略显有些短浅,因为这目光短浅也最终注定了他这个起于乱世的黑社会老大的失败。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6 11:22:37 +0800 CST  
前几天被误封杀了,哀伤。继续更新。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6 14:48:43 +0800 CST  
借得山东烟水寨:办不下来的营业执照

打下汝州的时候,王仙芝并没有将汝州刺史王镣推出去砍了,因为他知道这个王镣的堂兄是当今的宰相王铎。随后,王仙芝一直把王镣带在自己身边,他们两个都在寻找机会,这个机会对两个人来说是双赢的。

之前我们说过,要想加入大唐的公务员系统,有三种方式:荫封、科举、净身。其实还第四种不常见的方式,叫做招安。

十二月份,王仙芝将蹭饭运动发展到了蕲州(今湖北蕲春)的时候,他和王镣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蕲州刺史叫裴渥,是当年王铎当主考官时录取的进士,这种关系在古代科举制的时候叫师生之谊。

当年刘玄德编草鞋的时候想闹事,就拉着关羽、张飞拜把子一起干。其实文人更喜欢拉帮结派,他们中间的纽带往往是师生、同年(同一年的进士)和同乡,他们组成一个朋友圈,对自己的同伙就点赞,对跟自己阵营持不同意见的,就拉帮结伙去狂踩、拍砖,这就是所谓的朋党。

此时此刻,王镣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是的,他没啥本事,他自己也知道,可是他有个当宰相的堂哥,这叫有人脉,人脉这资源有时候可比实力作用更大。如果能招安王仙芝,自己当俘虏的不良记录会改成打入敌人内部,失身于贼会变成大功一件。

于是他就开始鼓动王仙芝。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6 14:49:45 +0800 CST  
第一句话,当然就是“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

但凡两个陌生人聊天,第一句话就是套近乎,——只有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解开对方的心理防线后,才能更深入的去畅谈其他话题。之前说了,文人喜欢拉帮结派组个朋友圈,师生、同年、同乡等,加一起可以点个赞。虽然王铎、王镣是晋阳人,和濮州的王仙芝根本就不是一个屯子里的,可好歹姓了同一个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嘛。

闲扯了几句,王镣就开始转入正题:“大都统,家兄最好结交天下英雄。”顿了一顿:“尤其是大都统这样的大英雄。”

王仙芝笑了起来,笑得很得意。这种话,是谁都爱听的。

王镣很小心的说:“下官记得,鄂国公也是一个大英雄。”鄂国公指的是尉迟恭。尉迟恭出身低贱,早年在刘武周部将宋金刚麾下效力,曾多次与李世民的军队交战。后来投降了李唐,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王镣这是在暗示王仙芝,假如接受朝廷的招安,很可能会像尉迟恭那样,封官赏爵,从此跻身上流社会。

王仙芝没读过什么书,不知道“鄂国公”是何许人也,问到:“这个鄂国公又是何人?”

王镣心中暗笑:这样一个不通文墨的草莽,竟然也搅得大唐天翻地覆。脸上却不敢怠慢,简要将尉迟恭的事迹说了一遍。

王仙芝又是一阵大笑:“哈哈!哈哈!敬德公那样的英雄,我自然是很佩服的。”然后王仙芝不说话了。他知道,做生意的诀窍之一,就是不要过早的暴露自己的底牌。

王镣又说了一句话:“蕲州刺史裴渥,是家兄的门生。”

王仙芝正在进攻蕲州,他当然知道裴渥和王铎的关系。

王仙芝和王镣,不约而同的,都在想一件事:招安。只是,两者之间,所怀的心思,各不相同。

王镣作为一个俘虏,最大的心思就是洗刷耻辱,最好还能将耻辱转化为荣耀:如果能成功策反王仙芝,他王某人会成为这次平叛的功臣之一(最大功劳当然得留给自己的堂哥王铎),而被俘虏的经历,会成为他运筹帷幄、深入虎穴、忍辱负重、克定大局的一桩美谈。

王仙芝是一个商人,在他的脑海里,只有本钱与收益。如何投入最小资本,获得最大收益,才是他关心的问题。一开始起兵造反,也只是因为官府断了他的财路。如果有一条更大的财路摆在面前,王仙芝毫无疑问的会去选。王仙芝或许一开始就打定了投降的主意,又或者只是临时起意。但这不重要,大约是王仙芝自认自己的公司无法收购大唐王朝,在资源的相互争夺下,又无法得到最大的好处。权衡风险和利益后,王仙芝认为,合则两利,至少,自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或许有人会疑惑:老王不是兵力正盛么?何不一鼓作气,干废皇帝,自己也过一过天子的瘾?其实,老王未必没想过,可大约实在啃不动这块硬骨头,而且,大约也和中国传统的安于现状的心态有关。一开始是逼急了才造反的,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还要做这杀头的买卖?就拿现在来说,创业的多,还是考公务员的多?而且,正因为现在兵力正盛,才是投降的最佳时期:股票当然要等涨到最高点的时候出手,难道要等跌了才开始套现么?

于是,一封书信就出现在裴渥的书案上。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6 15:46:25 +0800 CST  
信是王镣执笔的,大抵说了他在王仙芝军中的情况。信中,王镣还“猜测”,王仙芝想积极向组织靠拢,希望中央能做做王仙芝的工作,看看能不能争取一下。对于王仙芝暧昧的想法,王镣只能是“猜测”:这话不好说得太明白,万一招安不成,王镣也好,王仙芝也好,岂不是大大的丢了面子?——然后就要求裴渥给自己的堂哥王铎报平安(实际是转达王仙芝想要招安的意思)。

裴渥收到信以后,估计只可能有一个表现:大喜。倒不是他和王铎有多么深厚的师生情谊,以至于爱屋及乌的对王铎的堂弟尚在人间感到欣喜若狂。裴渥的高兴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利益。

裴渥不像王镣一样,他没有以以一个屈辱的俘虏身份面对王仙芝,他想到的不是保命,而是能给自己创造多大利益。假如招安成功,王铎固然是头号功臣,他裴渥也是有大大的功劳滴;倘若王铎在朝中的势力日益根深蒂固,他作为王铎的嫡系,也可以水涨船高,说不定可以借势回到京城,在尚书省或者中书省谋一个好位置。而且,如果王仙芝真的有投降的意图,在接下来的攻坚战中,大约只是做做样子,并不会真的兵临城下,要了他裴渥的脑袋。

假如王仙芝是假意投降,意图麻痹守城官兵,然后趁机攻打蕲州怎么办?这一点,裴渥并没有想过。而他也绝不会往这方面想。一帮泥腿子,没见过什么世面的,能闹出多大动静来?无非就是求财嘛。官银是朝廷的,也不用他裴某人自掏腰包。用国有资产做人情,谁都不会吝啬。

相互约好暂时停战之后,为了表示友好,裴渥向王仙芝敞开了友善之门。

王仙芝带领着黄巢等三十多号人大摇大摆的走进城,裴渥早就准备好了一顿上等的欢迎宴会,王仙芝一干人等在裴渥的招待下大吃大喝,临走了还带走了裴渥赠送的各色土特产。酒宴散会以后,裴渥将相关情况呈报上去,而王镣作为联络员留在蕲州城内(反正在自己的掌握之内,王仙芝也不怕他跑路了)。毕竟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同事了,所以这次聚会,实在也算不得蛇鼠一窝。

至于裴渥为什么会请王仙芝吃饭并赠送纪念品,以及王仙芝为什么敢去,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除了有些相关事宜需要当面交流以外,裴渥大约是想用糖衣炮弹坚固王仙芝受招安的决心:你看,你继续当草寇就享受不到这么好的东西嘛!又或者,心存拉拢之意,——毕竟王仙芝如果受了招安,是因为他裴渥的原因,以后同朝为官,应该算一个派系的了。而王仙芝之所以敢深入敌营,倒也不是说他有多大胆子。一个锱铢必较的盐枭,能有多少英雄气概?估计蕲州也被义军打得差不多了,城里再也没有能抵抗的兵力了,再说,三十人说多不多,关键时候还是能杀出重围的。王仙芝应该也知道,裴渥不会有为国捐躯的决心的,——假如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为啥要拼命?再说了人死如灯灭,国家给的抚恤金拿着给谁用?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7 00:55:43 +0800 CST  
王铎收到裴渥的报告的时候,心情是很沉重的。

在社会上混什么最重要?那是名声。王铎本来是不想和四民之末的商人有什么交集的(尤其又是反贼,又是私盐贩子的王仙芝),而且,王铎自己也认为,王仙芝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之所以到现在还没能剿除,其实就是那些藩镇大老爷们出工不出力。可有一节,自己兄弟在人家的手上呢,自己就不能不投鼠忌器。王铎和王镣之间兄弟感情如何,大约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不过,这个堂弟又是不能不救的,——且不说会背上不仁不义不孝不悌的骂名,对自己五服以内的亲堂弟都能见死不救的话,以后朝堂上下,谁还敢和自己搭伙唱戏?

仔细想想,其实如果能招安王仙芝一伙对自己不是一件好事。从自己,到堂弟王镣,再到门生裴渥,都将是平叛的功臣(而且是兵不血刃)。王仙芝是因为自己的举荐而任官的,在朝中没有其他助力,势必要投靠自己。再说了,又不是用他自己的官去赏给王仙芝。朝廷或许缺银子,乌纱帽却是不缺的,随便赏个什么官职,忽悠这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就成了。反正只要招安成功,别的事都好商量。

王铎将奏折递了上去。僖宗忙着和田干爹打马球、斗鹅,没怎么理会这件事。事也不能压着不办,那就先开个会讨论讨论吧。

于是在朝廷之上,就形成了三种声音:

第一种声音首先来自王铎。王铎没的选,同时又或者觉得招安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一个劲鼓吹儒家的仁德,又拿出孙武子的上攻伐谋来佐证自己的思想正确,总之一句话:就是不把王仙芝招安了,大唐将多么多么的决策失误,穷兵黩武;若是安抚得当,是朝廷之福、百姓之福。王铎派系的人,以及一些觉得招安确有好处的人,表示附议,举双手赞同。

第二种声音是反对招安的。理由首先是大唐国威何在?然后拿出了“大刑用甲兵”的典故,认为对于这种贼寇就应该严厉打击,以明正法典。声音开始沸腾起来:“当年造反的庞勋,论造反的实力和战斗力,能甩王仙芝十八条街,最后还不是让朝廷给灭了么?王仙芝只不过区区一个私盐贩子,能搞出什么大新闻来?先皇在位的时候,对于庞勋这种反贼,是严厉打击、坚决打击!现在要招安?如此助长贼人威风,国体何在!我等面目何在!”发出这种声音的,或许有痛恨反贼的士人官员,也不乏王铎的政敌。

第三种声音大约是最大声的一种,是沉默。所谓大音希声,假如与己无关,倒不如乐得清静。何必得罪王铎,又何必得罪别人?况且,这朝廷不是辩论会,谁吵架赢了就听谁的,还得看谁后台硬。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招不招安有什么相干?反正俸禄不能少了。也有谋定而后动者,先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准备在关键时候作出雷霆一击。

王铎急眼了,自己提议,这么多人反对,面目何存?扯着嗓子大吼了一声:“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谁能确保平叛成功,那就让他去带军平叛,剿灭了王仙芝这反贼,我也不再提这招安的事了!”百官一时哑巴了,没谁再吱声。闹哄哄的,一时也没个主意。李儇小朋友听得烦了,传下口谕:退朝,容我三思。

过了几天,中书省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准了王铎的折子。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7 09:20:13 +0800 CST  
史书的记载,没有朝廷内部的博弈相关的信息。而根据推断,对于是否接受王仙芝的投降,其实牵动了朝廷里涌动的暗流。谁都有自己的大腿,谁都有自己的小弟,每走一步,总得是对自己有利,——至少也不能让反对派得了好处。王铎无法力排众议,让自己的招安方案得到顺利实施;而反对派也无法切实打压王铎,彻底否定他的方案。前台的戏才中场休息,后台的戏就紧锣密鼓的敲了起来。王铎拿到招安的许可了,那些反对的就有人心气不顺了,总得想点办法让你这事儿办不成。

自古至今,中国官场上的事儿那是很奇妙的。一种是天大的事儿:不过一句话,一切好商量,大伙儿坐到一起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事儿就成了;另一种是屁大的事儿:事关大局,滋事乃大,什么事儿都不好商量,为了谁走先、谁走后,谁坐上位、谁坐下位,撕破脸、吵破头,最后一拖再拖,不了了之。事情大不大、小不小,得看谁说的、谁来办,对人不对事儿,就这么任性,敌对势力要办的事儿即便上面认可了,也得有人要站出来说一句:“你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以显示下自己的存在,你顺利了,我气儿就不顺了,不是诚心为难你,而是有意恶心你,服不服?不服咱再来。至于对王仙芝的招安事宜,除了堂弟性命握在草军手上的王铎,大概没人关心。

从后面只给王仙芝封官,而且封的是科长级别的官来看,应该是有人在里面使了坏,史书上没有记载。到底有什么内情,也只能是推测和想象。

招安的许可下了,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要怎么招安、招多少安、安在哪里、安个什么位置?事关大局,滋事乃大,可不能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事儿就成了。呵呵。
大唐王朝政治局的各常委们又开了几次办公会,终于下了决定:委任王仙芝同志担任左神策军仪仗队队长(左神策军押牙)兼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纪检监察员(监察御史),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干部。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7 11:42:23 +0800 CST  
传达圣意的老天使到了蕲州,先将消息告诉了王镣和裴渥。先不管质量如何,这事算是成了!王镣知道后,皱了皱眉头,就这正八品的小官,县级干部都算不上的,王仙芝能答应么?不过,作为文人,实事不一定落实到位,演讲的水平还是一等一的,到时候给王仙芝分析分析,保准让他满意。年轻人不要着急,先从基层干起嘛!目前要做的是先安置酒菜,为传旨太监接风洗尘,——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这位爷啊!酒饱饭足以后,王镣趁夜来到了王仙芝的大营。

王仙芝正在大营里哼着小曲儿喝酒。

王镣掀开营帐,比了个OK的手势:“恭喜大都统,招安的旨意下了!”

王仙芝暗自一拍大腿:“事济矣!”抛下酒碗,疾走到王镣面前,握住王镣的双手:“王大人,此言当真?”

王镣干咳了一声:“咳!咳!吾兄乃当朝宰相,区区小事,怎有不准的?”

王仙芝似觉失态,左手牵住王镣,右手一引:“请,王大人请上座!”

王镣也不客气,径直到上首坐下。

王仙芝斟满一碗酒:“大人请满饮此酒。”王镣接过酒碗,浅浅酌了一口,却不说话。

王仙芝耐不住性子,问道:“不知这次朝廷赏了什么官职?”

王镣却不答,只淡淡的说:“不甚大,也不甚小。”

王仙芝略有些失望:“如此说来,总是些不入流的官阶?”

王镣放下酒碗:“朝廷封的是左神策军押牙,及监察御史。虽然才是正八品,可前途无量啊!”

王仙芝的心沉了下来,正八品算个什么官啊,有没有芝麻大?可听见王镣说的“前途无量”,又有了兴趣:“敢问大人,其中有什么玄机?”

王镣说道:“这神策军乃是圣上直属,所辖之人,无一不是亲信,多有封赏,实乃大大的肥差。大都统虽仅只押牙,却常有面圣的机会。若伺候好了皇上,什么官要不来?监察御史虽然没什么油水,可有弹劾百官的权力,到时候谁敢惹你,只管到圣上面前参他一本。正所谓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更兼家兄照拂,何愁前路不洽?”

王仙芝大笑:“原来如此!受教了!”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7 12:02:14 +0800 CST  
第二天,王镣和裴渥带着传旨太监,来到了草军的大营。王镣大老远的扯开嗓门:“王仙芝接旨!”老王听见圣旨来了,带着满面的春风,领着一干兄弟就跪听圣训。

老太监尖着嗓子,慢条斯理的念起招安圣旨来:“制曰:濮州王仙芝,起于草莽,兴于江湖;虽称广济天下,实则多扰百姓。天子宽仁厚德,特降诏敕,赦免本罪,招安归降,朝暮觐见。敕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暨监察御史,以抚其心。钦此。”

王仙芝没读过什么书,听得不是很懂,好在王镣已经事先给他说过是怎么回事。

王镣笑着:“王大人,恭喜了!以后同朝为官,王某自当多多提携。”

王仙芝接过圣旨,大喜:“承蒙天子圣恩,我王仙芝领旨谢恩了!”

旁边的黄巢一直在边上竖着耳朵听,可听到最后,都“钦此”了,他也没听到自己的名字,心里老大不乐意了。

黄巢可不是什么善茬,火爆脾气说来就来:“好你个姓王的,就是个背信弃义的混蛋!当初咱哥俩说好了,一起打天下,得富贵,要平均财富,为广大穷苦弟兄当家作主!你倒好!自己一个人去领了朝廷的封赏,撇下我们五千弟兄!老子今天打你个不仗义的!”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咬牙一跺脚就冲了上去,一拳就朝王仙芝打去。

王仙芝没想到黄巢这么大反应,惊惶中闪身一避,没避开,黄巢一拳打在了王仙芝脸上,王仙芝脸立马肿胀淤青起来,还流了一丝丝鼻血。

都说打人不打脸,黄巢这下,可是一点面子没给王仙芝留。

黄巢不肯罢休,扑了上去,手脚并用,实打实的往王仙芝身上招呼。

王仙芝不敢还手,只是一边躲闪,一边抵挡。尚君长见势不对,挡在两人之间,张开双臂护住王仙芝:“黄大哥,都自己兄弟,有话好好说,干什么伤了和气?”

黄巢愤愤不已:“还什么兄弟!哪有自己吃香喝辣,把兄弟们都撇开的兄弟!”

周围围着的草军们,声音也开始沸腾起来。有些本来就是没饭吃的,只要能填饱肚子,怎样都无所谓;可也有些本来是略有些家资的,跟着王仙芝只是想打砸抢,多捞点油水;也有以前跟着庞勋一起造反的弟兄,对招安本来就有抵制情绪,不光因为以前的老大被干翻了,更怕朝廷会秋后算账。

沸沸扬扬的人群分为两种声音:有觉得王大都统当官了,自己怎么也能跟着鸡犬升天的;也有认为老王不地道,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撇下弟兄不仗义的。

王仙芝脸上挂不住,可也不好发作。将手里的圣旨狠狠往地下一扔:“弟兄们!我王仙芝是想求富贵,可也不是那种只顾自己不要大家的人,大不了,这官我不当了!”拉住尚君长:“兄弟,即刻点将,我们这就杀入蕲州!”回头看王镣等人,却已不见踪影。原来王镣等看见势头不对,在黄巢和王仙芝扭成一团的时候,趁乱溜走了。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7 13:17:33 +0800 CST  
王仙芝和黄巢带大军攻入蕲州。因为带着怨恨,一路的烧杀抢掠。王仙芝恨的是,明明已经得到招安的诏书了,眼看自己就要走马上任、当上政府公务员了,黄巢这么横插一脚,得,以前的功夫全都白费了!也不好拿黄巢出气,这口气就在攻击蕲州的时候一口气撒了出来。

黄巢也一肚皮的气。史书记载,说是黄巢因为封赏的时候没提到自己,觉得利益分配不周,所以故意用群体利益和自身利益绑架在了一起,故意为难王仙芝,——你看,一开始裴渥请吃饭的时候,老黄也跟着去的嘛!你要是不想当官你凑什么热闹?也有人认为,黄巢志不在此,认为应该把反抗王朝的运动扩大化,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不齿王仙芝这种鼠目寸光的做法。

史书嘛,是人写的,难免会夹杂撰写人的春秋笔法嘛。当然,也不排除黄巢有作秀的成分:你王仙芝只顾自己,看我黄巢,是为大家着想的。

裴渥跑到了鄂州(今湖北武汉),传旨的老太监跑到了襄州(今湖北襄阳),王镣比较命苦,又被抓住,再次成了俘虏。看在招安失败的事不赖王镣,他也出了不少力的份上,王仙芝再生气,这次没砍了他。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嘛,而且,最重要的是,做事不能太绝了,这枚棋子还有用,王仙芝仍对招安抱着幻想。

打完蕲州后,黄巢和王仙芝闹着要分家:都不一条心了,咱合作也就到此为止吧。

表面上当然不这么说,太伤和气。双方的说法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总不能让人一网打尽吧!咱就兵分二路,“先入咸阳者王”,各干各的,等胜利果实到手那一天再相聚吧。

尚君长是王仙芝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尽管自己也没得到封赏,还是留在了王仙芝身边,另外还有三千人,大约是老王的嫡系,也和尚君长一样留了下来。

另外两千人,大约是觉得王仙芝不仗义,又或许是黄巢自己的嫡系部队,就跟着黄巢,另起炉灶了。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7 16:53:51 +0800 CST  
整个故事在史书上的记载只寥寥几句,但对于这次招安,为什么只封王仙芝,怎么封的,为什么没有封尚君长和黄巢,并且只封王仙芝当了个科级干部,从唐王朝常委会扯皮这件事来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种可能:

从朝堂的支持率来说,王铎一个人,不具备力排众议的能力,可自己堂弟不能见死不救,——要死直接死了倒还省事了,兴兵报仇就是了,可要命的是,除了自己,门生裴渥知道王镣还活着,不能寒了人心啊!就怕舍了孩子也套不住狼,还把媳妇给搭进去了,——于是求助了自己背后的势力。角力从台前转到了幕后。由于王铎是招安的执行人,所以王仙芝等假如真能任职,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必然是属于王铎派系的人。不能让王铎太得意了!在角力的过程中,或许有人不得已接受了王铎提出的招安提案,可如果能最大程度的削弱王铎的招安成果,也是对王铎势力的压制。朝堂之上只管内斗,谁去考虑外患的问题?如果能将王仙芝部队的招安人数压制到最少、将王仙芝部队招安后任职的职位压制到最低,无疑是钳制王铎势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不希望招安成功的人,虽然在皇帝的金口玉言之下,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果,暗中依然怀有破坏、捣鬼的心思。你不是要招安么?行啊,招呗,我给你弄一个草军难以接受的结果,看那边还啃不啃这个鸡肋。先把人数限制到最低,一根骨头几条狗抢,看草军那边会不会狗咬狗打起来;又把官职限制到最小,俗话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看你王仙芝有没有脸来当这个猪屁股。

王铎自己对于招安也没有什么强制性要求,毕竟在这件事里,他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管怎么样,得到了招安这个结果,虽然官小了些,那也不打紧,只要各方各面都说得过去就行。和为贵嘛。

至于王铎,又或者是他的反对派有什么靠山,史书上没有明说,不过,想来也不至于是孤军作战。根据猜测,朝官们能抱的大腿,不外乎两种可能:首先,是在外驻兵的某节度使。诸节度使不在乎多几个大腿挂件,那帮朝廷大员还能求着自己,多爽?官员们虽不是心腹,也可作耳目喉舌,用于传递重要消息,监视朝廷动向,作为新闻发言人和驻京办事处代表,必要时候,能为节度使们争取一些利益。当然,虽然不怎么瞧得起北司,朝官们也大可以和宦官相勾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共同利益面前,同进同退。当然,假如两头都能勾搭上当然更好。南衙北司再加上藩镇,三者之间,有时候斗得横眉竖眼,有时候也好得勾肩搭背。这精彩程度,其实一点也不亚于魏蜀吴三国大战。

最后,大约除了王仙芝,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王铎只需要表示出自己想要救堂弟的作派,至于王镣怎么样,或许他并不真的关心,只要自己派系的其他官僚不会因他见死不救而寒心就行(当然也或许他确实想要救堂弟)。不过,倒霉的是,王镣跑路没成功。这事也不能赖王铎办事不力,你看裴渥和传旨的老太监不都逃之夭夭了么?

想要限制王铎势力以及反对招安的人,目的也得逞了:王仙芝拒绝了招安,王铎势力并没有得到扩充,甚至可以借此狠狠打击王铎一下:你看,就你坚持的招安,现在怎样了?其实就算王仙芝能接受,他们也不在乎:区区一个正八品,或许比芝麻大点,能有绿豆大么?

黄巢一开始也做好了两手准备,能行,就和王仙芝一起去当公务员;不行,就借这个由头拉队伍单干。早在起义初期,老黄就已经开始打起了小算盘。先是让王仙芝带头造反,去顶住风头,自己准备好了再跟随其后;其次是为自己造势,传出谣言:“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旧唐书•黄巢传》)这是什么意思呢?金就是黄,曹州是黄巢和王仙芝会师的地方,“曹”与“巢”谐音,从一开始造反,黄巢就算计着,一步一步按照他谋划的走下去。因为,黄巢的野心可不小,那点蝇头小利,他老黄还看不上。黄巢真正想要的,应该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满城尽带黄金甲”,“自然天赐赭黄衣”。

第一次招安就这么草草结束,该吵架的还是在吵架,该造反的还是在造反。朝廷内的纷争、草军内的纷争,以及朝廷和草军的争斗,就这么慢慢的凸显出来。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8 11:48:39 +0800 CST  
君向潇湘我向秦: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弟兄们分家了,可造反的日子还是要继续。

最近王仙芝的心情不好,一边捂着肿胀的脸,一边陷入了苦苦的思考。洗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也许将来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更令王仙芝感到不安和惶恐的,是草军的人心散了。招安这事儿真把老王给坑惨了:也许是当初起事的时候,自己许下的口号太大了,平均,多么吸引人的字眼,可要实现平均谈何容易。平均,那就是人人都有份,可朝廷给的并不是人人都有份。一群人跟你出生入死,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闹事,大家求的是富贵,拼命的是弟兄们,吃香的喝辣的却只是你老王一个人,那这个团队里的人会怎么想?黄巢走了,他把人带走了,把人心也带走了,剩下的人也不安分了。当老王志得意满的听着封赏的时候,老黄说的那句话太具有挑唆性了,是啊弟兄们怎么办呢?“我”该怎么办呢?是荣华富贵还是英雄末路,谁知道呢,继续往前走吧。

此时,黄巢的心里也不舒服。到底该不该揍王仙芝呢?他毕竟是老大,可自己又实在气不过。该不该分兵出来单独行动呢?两千人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可今后所有的担子都压到了自己一个人肩上。不管他了,既然选择了造反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那就一条路走到黑,不死不休。

两个人分道扬镳了。

王仙芝的部队选择了西进,他要去唐王朝军队最多的地方,他要闹最大的动静;黄巢的部队选择了北上,他要去唐王朝军队最少的地方,他要保存实力。

仿佛两个人在比赛,又仿佛两个人在怄气,公元877年(乾符四年)二月,王仙芝的军队攻陷鄂州(今湖北武汉),而黄巢的军队攻陷了郓州(今山东东平),王仙芝攻陷的是鄂岳道的首府,而黄巢则砍死了一开始来揍他和老王的天平军节度使薛崇。

破坏力一样,半斤对八两。

分兵之后初战告捷。王仙芝在休整的时候,黄巢可没闲着,他趁宋威出去围剿王仙芝,这回自己把沂州给攻陷了;紧接着他挥师南下,跟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兵合一处,一起驻守查牙山。

对于这次于与王仙芝的合作,黄巢的真实想法很难猜测。王仙芝和黄巢从战友到盟友,中间看似很近,却隔了千山万水。

再相见,相逢一笑语还休,当初携手入龙潭,战罢痛饮猛士前,而今人空瘦。

再相见,昨日已去人依旧,世事变换竟如何,各有忧乐说不得,只问君安否。

对于这次合兵,史料中没有记载原因,很可能是王仙芝主动邀请黄巢一起再闹一番的。就在这一年的七月,王仙芝和黄巢的联军进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唐王朝集合平卢、宣武、忠武三路大军围剿。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三路大军在王、黄联军的攻击下纷纷失利,就连特战队总司令宋威也被围困在宋州城内。

这时候,之前郑畋推荐过的张自勉杀了出来,率领忠武军的七千人赶来救援,跟宋威里应外合解除了王、黄联军的包围圈。王仙芝和黄巢就此分别,他们不知道,这次见面是两人的最后一面,从此以后,天南海北,再也没有相逢。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9 14:26:18 +0800 CST  
消息传到后方,大佬们又开始无休止的争吵,激烈程度不亚于前线的刀光剑影。

王铎和卢携一看张自勉这小伙挺生猛啊,就想让张自勉接受龟缩城里的宋威老将军指挥。

王、卢二人一起拜访郑畋,希望大家联名写个倡议书,这样显得重视,可老郑偏偏一点面子都不给。

老郑觉得吧,张自勉这个同志还是不错的,宋威这个老家伙素来跟张自勉有仇怨,而且又嫉贤妒能,一旦让张自勉归老宋管,那自勉同志还不得天天穿小鞋啊,于是就没有在联名倡议书上签字。

王铎和卢携一看老郑不赏脸,自己的面子挂不住了,就给李儇小朋友写了辞职信。

老郑一看,咱水贼过河,甭跟我使狗刨,你辞职小太爷也不干了,于是也辞职。

这下可好,大唐王朝高层三位领导干部因为政见不和闹退休,李儇小朋友敢得罪谁啊?不准。你们看着办吧。

朝廷里的高级干部闹矛盾,老王可没闲着,捎带手就把安州(今湖北安陆)给灭了。

到了八月份,王仙芝和他的队伍运动到了随州(今湖北随州),王仙芝打了一个漂亮仗,又生擒了一个厅级干部:随州市市长崔休征。再加上之前的王镣,老王手里可有两个厅级干部当人质了,这影响力绝对排的上唐朝恐怖势力扑克牌的前几把交椅了。

唐朝是李家的唐朝。前面郑畋推荐的李福,这个皇亲贵胄作为山南道节度使自然是看不下去了,要抢我们老李家的东西可要付出代价,于是派自己的儿子率军去救援随州。

李福的爷爷李晟,在唐德宗时期,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将领,因为战功封过西平郡王。李福的儿子继承了李晟的荣耀,可没能继承李晟的本事,吃喝嫖赌是样样在行,打仗就要靠后边站了,跟老王这个江湖老油条一比嫩得很,没把随州救下来,反而怒送一血。李福一看儿子没了,打又打不过,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写信求援吧,为了咱老李家的江山,更为了给孩子报仇雪恨。

自己家的亲戚被王仙芝砍了,李儇也很着急上火,看到李福的求援信立马同意:准了,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派左武卫大将军李昌言带领凤翔节度使的五百骑兵火速赶往前线。

骑兵,又是骑兵,曾经有五百骑兵让王仙芝吃尽苦头,现在又是骑兵,连人数都一样。跑吧,老王可不想惹骑兵。

在古代,特别是马鞍、马镫发明之后加强了骑兵的战力,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不言而喻。骑兵与步兵相比,机动能力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只要能够找到步兵的弱点,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打击这个弱点,也可以在最关键时刻攻击敌军要害,从而影响整个战场的局面。骑兵还有速度、力量、高度上的优势:马匹奔跑的速度、马和人加起来的重量、居高临下的打击,造成了骑兵冲击起来的强大战力,这种冲击力是非常强悍的,不止能摧毁步兵的战斗力,甚至能够摧毁步兵的心理。

老王才不和骑兵玩呢,你来我就跑。当骑兵正在往前线赶的时候,老王又杀回了复州、郢州。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9 14:30:34 +0800 CST  
这个时候,唐朝调往前线的部队闹了一个小插曲,忠武军的大将张贯领着四千人,会合宣武军的一帮兄弟赶往襄州增援,可走到申州(今河南信阳)、蔡州(今河南汝南)中间的时候,弟兄们不给面子,想起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就顺着小道开小差了,逃回了自己的驻地,李儇很生气,这是什么纪律啊,还没遇到敌人呢,自己居然跑回来了,于是严厉斥责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和宣武军节度使穆仁裕,让他俩自己搞掂,派人拦截劝说,又是许口愿、又是发奖金,这才把这部队给劝回到战场上。

一面是王仙芝和他的草军四处打砸抢烧,一面是自己的军队处处憋屈窝火,唐王朝的几个大佬级的人物开始了第三次争吵。

大敌当前,大家不是团结一心共同御敌,而是就某一细小的观点展开讨论,唾沫星子比得上刀枪剑戟,激烈的程度不亚于前线的战斗,秉承的原则是敌人赞成的我都反对,敌人反对的我都赞成。可这样的争吵又实在是毫无意义,排挤、过瘾、使绊子的程度更大,至于真正按照争吵的内容执行能不能成功,那不是争吵的人所关心的,他们只关心争吵是不是自己赢了,争吵的对象是不是受了气。这样的争吵从前会有,现在会有,将来也会有。

争吵的双方是郑畋郑老VS王铎王老和卢携卢老,貌似这三个人一直尿不到一个壶里。

现在王仙芝闹得这么大,大家纷纷就眼前的局势开始吵,具体的内容还是围绕谁当剿匪军总司令、谁听命于谁的问题,这次败下阵来的是郑畋郑老。

打嘴仗打不过你们,那我就写信,于是郑畋再次给李儇小朋友写信,信中说:王仙芝闹情绪带头造反之后,是崔安潜首先提议大家凑人把王仙芝做了,人家不仅说得好听而且还实干,马上派出自己的军队跟王仙芝死掐,对前线自己的将士也是按时供给,这实在是太难得了。王仙芝打游击虽然很拽,可他偏偏不敢到忠武军地盘上蹭饭,这说明啥,说明人家崔安潜同志是人才啊。崔安潜前几天又做了一件好事,派自己的部下张自勉领了七千人解了宋州之围,保障了汴河、淮河这条运输大动脉,这样咱们京城才能吃上粮食。现在老大您命令解除张自勉的兵权,让张贯统领这七千忠武军,统一让宋威指挥,这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张自勉交出兵权之后,自己灰溜溜地回到了忠武军的地盘儿上,就这样宋威这个老梆子还是不肯放过他,还要打小报告、写诬告信,张自勉这样的人才因为替国家卖命打仗而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人说成傻子,您这是闹着玩的吧。崔安潜自从出兵以来,连战连捷,打了不少胜仗,是真心为国家卖命的主儿,然而落了个什么下场呢?兵马归了人家,自己派出去的大将灰头土脸地回家了,如果下一次王仙芝杀到忠武军的地盘上,忠武军拿什么跟王仙芝切磋?皇上的话是金口玉言,说出去也不好改了,我觉得吧您把忠武军的四千人给宋威,剩下三千仍然让张自勉指挥,保护忠武军的地盘儿,这样影响不了宋威这个前线总指挥,也避免崔安潜伤心失望。

甭管郑畋的信有没有道理,对于长期和他唱反调的卢携来说,自然是一百个不同意;李儇同学偏偏又拿不定主意。于是这件事就一拖再拖。

从郑畋和王铎、卢携他们的态度上来看,郑畋是支持让崔安潜负责剿匪行动的,而王铎和卢携则是处处维护宋威的利益。

在唐朝末年,这种朝中权臣与外面藩镇相互勾结的事情并不少见,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孔纬、张浚,以及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崔胤等,一旦这些宰相在中央的地位受到威胁,就抱藩镇的大腿,一方面这些宰相并没有兵权,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实际的权利还不如宦官这样的残废,然而读书人出身的宰相又从内心深处歧视宦官,因此宰相就要寻找制衡宦官的办法。另一方面就是保护自己,傍一个在外面有枪、有人、有钱的大款,那说话都腰硬的,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藩镇的势力。同时,藩镇因为距离朝廷的中心较远,你要是有点什么要求,自己不好说,你总得让别人夸夸你吧,这样他们就找到了一些有想法的宰相,就像嫖客看到妓女,两下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郑畋一看自己的信泥牛入海无消息,不觉得怒从心头起,他要把宋威他们做的好事抖一抖,于是又写了一封:

宋威这个老梆子处处欺骗中央,老家伙除了吹牛皮没其他的本事了,沂州之战的时候就吹牛皮,后来叫王仙芝按在地上一顿胖揍。我听说王仙芝曾经七次上疏想要投降,积极向组织靠拢,结果宋威都不跟咱说,现在官兵和老百姓都恨得牙根痒痒,我认为您应该主持正义,证据都这么充分了,就该把他拖出去枪毙五分钟,实在不行就炮决了,这事儿您跟您的干爹好好商量下,否则继续让宋威这个老小子当前线总指挥,咱们真要被人家卖了。

郑畋的信说到宋威出工不出力,这可真冤枉老宋了,宋威同志还是很出力的,很出力地追王仙芝,很出力地数王仙芝留给他的钱,然后很出力地配合王仙芝演戏。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29 21:16:04 +0800 CST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梦想二次上当


看到王仙芝、黄巢生龙活虎的时候,看到崔安潜、张自勉力战四方的时候,宋威知道他真的老了。人老了难免有些凄然,宋威就老得心机很重,老得只想保全残生。他再也不是那个身先士卒、敢冲敢打、热血沸腾的将军了。

现在的宋威只是一个老人,老人会想起很多往事。

那一年的徐州,宋威跟着康成训一起平定庞勋之乱。康成训是个了不起的将领,他指挥得当、调度有方,把横行天下的庞勋打得一点招都没有。那时候宋威由衷地佩服康成训,希望跟着这位老大建功立业,弟兄们欲饮琵琶马上催,杀敌谈笑间,反时须斩乱臣头。

可谁都没有想到,当庞勋授首的那一刻,等待康成训的却是贬官。宋威怎么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位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居然在功成之日被罢职,这个国家还有说理的地方吗?太平本是将军定,不留将军看太平。

看到康成训的下场,宋威不觉得自己颈后发凉,那一把无形的刀此刻正闪着寒光,随时准备砍人的脑袋,这把刀砍过伍子胥,砍过文种,砍过韩信,砍过太多太多的人,哪朝哪代都有刀下之鬼。

在沂州城下打扫战场的时候,宋威就有了算计:狠狠教训一下王仙芝,然后网开一面,别以为我打不过你,这是做给王仙芝看的;给上面打个报告,说王仙芝已经死了,然后王仙芝再次出现的时候,朝廷要再用人,还得是我老宋,这是给朝廷看的。

于是这次出征前,宋威对着哗变将士们说:兄弟们,这回咱们去发财。

沂州之战之后,王仙芝在全国各地抢东西,他惊奇的发现自己抢的东西总是不够用,原因不是自己人越来越多,平均分不过来,而是他们抢的东西总要分出一大部分给他们的对手。

每当抢完一个州县,草军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财物奔向下一个肥羊的时候,身后的唐军就狠狠咬自己一口,这时候想加快行军速度也挂不上档,那就得扔掉一些财物,趁唐军捡钱包的时候摆脱追击。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流程,王仙芝领着草军负责抢,宋威领着唐军负责在三十里外放风,王仙芝得手之后开始跑,宋威开始追,王仙芝以扔钱包的方式回报宋威,宋威以捡钱包的方式心安理得地接受王仙芝的回报,然后大家再一起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种合作很愉快,大家和和和气气的,有钱一起赚。
宋威曾经私下把这想法跟自己的副手曾元裕说过,希望老曾同志积极配合,何必要对王仙芝他们赶尽杀绝呢?养贼发财,养贼自保,养贼自重。养贼,不是宋威的首创,东晋末年的北府名将刘牢之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其实,这事儿真不赖刘牢之、宋威这些人老奸巨猾,问题的根源还是皇帝猜忌和朝臣嫉妒,说白了那是被逼的。

郑畋这个明白人看懂了宋威心里的小九九,这才一个劲儿的上疏请求罢免宋威,可帝国的老大没看懂啊,于是剿匪就陷入了越剿越多的局面。

宋威想要养贼自保,可他手底下的人却还有想提拔的,比如曾元裕。

曾元裕是副职,副职的唯一想法就是当正职,副职嘛,二把手,因为这个“二”字实在不怎么好听,宋威告诉曾元裕自己的想法,是想让曾元裕配合一下,可曾元裕是不会那么想的,配合你?那我岂不是一辈子都是二?于是曾元裕在宋威装无能的时候,装得很能。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摘掉老二的帽子了,干干一把手,走路都蹦着走,那感觉一个字爽死了。草军的黄巢牛不?我曾元裕敢拿他开刀,当黄巢攻打蕲州、黄州的时候,曾元裕蹦着就去了,黄巢也挺给曾元裕面子,丢下四千具尸体逃跑了。曾元裕都暗中佩服自己,给自己点了三十二个赞。

剿匪军总司令(宋威)装孙子,剿匪军的副司令(曾元裕)装大辈,身为残疾人士的杰出代表(宦官)兼剿匪军政委(监军)的杨复光也要干点事儿啊,你看人家宋威求财,曾元裕求权,那杨复光求什么呢?总不能求子嗣吧,想来想去,还是求名吧。
于是他主动联系上了王仙芝。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30 09:50:02 +0800 CST  
王仙芝在蕲州的时候,王铎向常委会提交过一个提案:招安。当时杨复光或许也是常委会成员之一,也不知道是投了赞成票还是反对票。后来王仙芝没接受招安,各种说法传到朝廷里:有人说王仙芝嫌官小,没有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造反价值,所以干脆继续和官府对着干;也有人说,当时就给王仙芝一个人封赏了,没得到好处的人狗咬狗,咬得王仙芝也不敢要了。杨复光认为,平息战火,把王仙芝给招安了,营造大唐政府和谐稳定的繁荣场面,既能给造福祖国和人民,同时他老杨也将享誉莫大的荣耀,何乐而不为呢?想要招降王仙芝这条大鱼,就得多投些鱼饵、多给点好处,造反不就是想捞点钱么?凭自己和堂哥杨复恭在朝廷的影响力,只要给王仙芝一个满意的价码,这事儿绝对能成。杨复光还有一个想法,现在草军兵分二路了,得各个击破:连一号人物王仙芝都接受招安了,黄巢还能蹦跶个什么劲?估计没几天也腆着脸上门投降了。再说了,就算黄巢铁了心要和朝廷对着干,还可以让王仙芝去揍他。这叫做以寇制寇。

杨复光产生了这样的念头以后,就开始实施杨氏招安计划,这是区别于王铎的王氏招安法的。

出于对两位军事负责人的尊重,杨复光在一次碰头会上,简要提出了招安的想法。史书上没有记载三人之间是否对此事进行过讨论,不过根据常理推断,应该是有一次简单的交流的。交流的时候,三人的态度应该是各不相同:宋威没有表示出同意还是反对,杨复光怎么办都行;曾元裕表示,自己作为一个执行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坚决服从组织。杨复光知道,王仙芝是宋威的摇钱树,养匪拥兵,是他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他不同意也不反对,就是想把事情撇得干干净净的;站队是个谨慎的问题,曾元裕也不可能有什么明确的态度。这件事本来就是他一个人办,只是知会宋、曾二人一声,以示尊重。

一番谋划之后,杨复光秘密派遣判官吴彦宏,去和王仙芝协商招安的事宜。

吴彦宏到达王仙芝的大本营以后,和王仙芝应该有一次深入的长谈。王仙芝和宋威的军队作战,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境地,每次抢了东西,宋威的部队就冲上来了,高喊着见面分一半,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就瓜分去了,再这样下去,辛辛苦苦干了好几年,到头来领不到工资。这是白给人打工啊!坏人自己做了,好处只有那么一丁点,吃力不讨好的事,王仙芝早就不想做了。

在王仙芝心里,其实对招安还是存在一丝丝幻想的。第一次招安失败,王镣又被王仙芝抓住,当时王仙芝正怨怒交加,差点一刀砍了王镣出气。可做事还是不能太绝,招安这事还有希望不是?于是老王还是压住怒气,放了王镣一条活路。

吴彦宏带着杨复光抛出来的橄榄枝,王仙芝并没有将它当成柴禾烧掉,可也没敢顺顺当当的就接过来。在上一次招安的时候,王仙芝的如意算盘被黄巢三拳两脚打得四散五裂,可自己又不占理,恨得牙痒痒的,可也只能拿蕲州出气。这次杨复光旧事重提,王仙芝心理就开始打起了小算盘:招安,还得是要招的,只是怎么个招法,还得从长计议。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30 13:52:59 +0800 CST  
送走了吴彦宏,王仙芝把尚君长叫了过来。

尚君长和王仙芝是多年的老交情了,自打贩卖私盐的时候就搭伙,在当时就是王仙芝手下的二号人物。想想这么多年,从一开始大家搞走私,再到反抗政府,之后四处抢掠,尚君长没少费心费力。上次招安,黄巢因为没分到好处,一怒之下带着两千人另立山头了,可尚君长依然无怨无悔跟着他王老大,没有因为吃不上热豆腐就和王仙芝翻脸。想到这里,王仙芝心里涌起一阵暖意,他想,这次招安,得和尚君长好好商量商量,而且暗下决定,说什么也要给尚君长谋个一官半职。

王仙芝对尚君长说:“兄弟,刚才朝廷派人来了,你可知道是什么事情?”

尚君长想了一下:“老大,莫不是要招安?”

王仙芝点点头:“正是如此。可上一回的事情,你也知道的了。这次,是朝廷主动要招安我们,可哥哥我心里犹豫不决啊!这不找你来商议了么?老尚,这事你怎么看?”

尚君长皱着眉头,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就目前局势来说,我们发展前景并不美好。咱们没有固定的根据地,粮草也不能得到长足有效的补给,兵员也不是十分稳定,只能是走到哪里抢到哪里,而且连一个安定的时候都没有。说起烧杀抢掠,其实咱们和官兵干的都是一样的事。官兵的战斗力比我们略高一些,可也高不到哪里去,如果正面硬抗,倒也不好说谁胜谁败。但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真要血拼,对双方都没什么好处。招安是一个双赢的方案,值得考虑。这一次,不是咱向朝廷请降,而是朝廷方面主动派来了和平大使,这事靠谱。”

王仙芝有些歉意:“老尚,上回招安的事,你不怪哥哥我吧?”

尚君长笑了笑:“自家兄弟,有啥说的?”

知道尚君长不怪自己,王仙芝心里的暖意又涌了上来,他上前一步,紧紧握住尚君长的手:“兄弟,上回是哥哥做得不地道,考虑不周全。这次,说啥不能亏待你了。”

尚君长笑意不变:“大哥,自打咱俩一起卖私盐那天起,我就打定主意,这辈子跟定你了。你说让我怎样,我就怎样。”

这才是兄弟啊!王仙芝心中一阵感叹。可他还有顾虑:“兄弟,上回因为招安,我被黄巢那家伙痛揍了一顿。这次贸然行事的话,会不会出现上回那种情况?”

尚君长答道:“不瞒老大,这件事我也有想过。上回是咱太过于急功近利,价码要得太低,黄大哥当时分不清轻重,一时急了眼,也是误会一场。可这次不一样啊!这回是朝廷主动要招安咱们。这说明啥?说明咱声势闹得大了,朝廷开始重视咱们了,再就是说他们暂时也不能拿咱们怎么样。所谓漫天要价,坐地还钱。我们把价码开得高一些,让弟兄们都有些好处,到时候人人有份,怎么还会可能和上次一样?”

王仙芝大喜,突然又眉头紧蹙起来:“可,我们受了招安,黄巢那里该怎么办?”

尚君长说:“大哥是有什么顾虑么?”

王仙芝说:“好歹也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现在独独咱们受了招安,只怕黄巢有个什么想法,到时候兄弟反目,不甚妥当,只怕义气上也说不过去。”

尚君长笑道:“哥哥所虑之事,兄弟我自然晓得。义气这东西咱得讲,也是给手底下弟兄们一个交代。其实这也不难,若老大你都食了朝廷俸禄,黄大哥那里又岂能不人心思变?到时候再降甘霖,想必也会恭然奉承,到时候同朝为官,何来背义之说?我料大哥担心的是,黄大哥一时转不过弯来,要和朝廷血战到底,到时候若派咱们去剿灭,伤了兄弟和气。其实这也不难,我们只需出工不出力,虚晃一枪,大家做个样子,装装门面,只要咱们不动他分毫,也算是仁至义尽。倘若黄巢不识抬举,非要和咱们对着干,到时候可不是我们不顾江湖道义了。你不仁,我不义,若真到了这一步,我们就拿下黄巢的人头向朝廷邀功领赏。”

王仙芝心想,果然是自己兄弟,把自己顾虑的都想周全了。猛地一拍大腿:“听兄弟一番话,哥哥心里有了计较!那好,就这么办!”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5-31 09:24:32 +0800 CST  
王仙芝和尚君长计议商定,决定和杨复光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以便商议招安的相关细节。在一番筹谋之后,王仙芝委任尚君长、蔡温球、楚彦威等人,组成议和团,前去与杨复光协商招安的相关事宜,其中大约包括:能给什么好处,能给多少人好处,怎么给好处等等。这次可得先商议好了,免得像上回一样闹出一个大乌龙。

以尚君长为代表的议和团,带着降表,满怀着希望和梦想,蛮以为就此能成为大唐公务员系统的一员,从此可以跻身体制内,今后光宗耀祖、有酒有肉,吃香的、喝辣的,花姑娘大大的,没想到,等来他们的不是美酒佳肴,而是刀枪剑戟。

杨复光是真心想招安王仙芝,王仙芝也是真心想加入大唐的公务员系统,本来是郎情妾意、两厢情愿、一拍即合的好事,却不料有人横插一脚,从中阻扰,坏了招安的好事。
这个人就是宋威。

剿匪军的总司令宋威,绝不允许王仙芝成功接受招安。不仅仅是因为王仙芝是他的摇钱树,更因为,在多次的战斗中,他和王仙芝已经结下了深仇血恨,不可能允许这个仇敌与自己同殿为臣。万一以后给自己下绊子怎么办?得知王仙芝派尚君长作为议和团代表前来商议后,宋威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尚君长是谁?反政府军第一纵队里的二号人物。在以往的作战中,让宋威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可好,尚君长作为王仙芝的代表,带着降书过来了。以前逮你总是逮不着,这下你自己送上门来了!羊入虎口,老虎岂能让嘴边的肥肉就这样溜掉?抓住尚君长,可是大功一件,大功一件啊!尚君长你来啊!我就让你有来无回!

尚君长喜滋滋的带着蔡温球、楚彦威以及其他弟兄,来接受朝廷的招安。老尚大约并不知道宋威和杨复光其实不是一条心(一般内部再怎么争得你死我活,对外都要显得一团和气),于是,他就这样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大摇大摆堂而皇之的来了;宋威就这样出现,在尚君长的视线里,然而带给他的不是惊喜,而是一副沉重的镣铐。

宋威把尚君长等人给抓了起来,马上就给中央发明传电报邀功,声称:臣奉诏讨贼,敢不用命,幸天子福泽,将士同心,今战于颍州西南,破之,生擒贼猷尚君长、蔡温球、楚彦威,已缚彀中,克日献于阙下。

本指望兵不血刃平干戈,结果宋威来这么一出,杨复光心里是又气又恨:气的是宋威不顾大局,只图个人私利;恨的是宋威不给自己面子,跟自己对着干。杨复光急了,连忙委派侍御史归仁绍带着几个小宦官,赶赴中央汇报工作,把自己前期做的安抚工作以及王仙芝愿意向组织靠拢的相关事宜做了一个说明,并解释尚君长等人是真投降,并非宋威俘获。杨复光之前没给中央打报告,是因为他觉得做事得靠谱,不能像王铎那样,搞了个虎头蛇尾。老杨不止办事靠谱,还勇于承担责任。尚君长被捕是因为他的招安提议,人家是是真心来投降,自己有义务为他辨明。其实杨复光完全可以投机倒把、改变口风,说劝降王仙芝、诱捕尚君长是他抛出去的饵,宋威只是个执行者,这样就能把功劳抢过来。杨复光一直在给尚君长辩白,结果流言就出来了:杨复光不好好监督宋威剿匪,还给宋威抓住的强盗头子说话,其中肯定有猫腻!说不准,早就和草寇勾结好了。老杨这人一贯实事求是,可不管流言怎么样,还是一个劲的在给尚君长做无罪辩护。挺难得的一个好人。

宋威说尚君长是假投降真捣乱,杨复光说尚君长是王仙芝派来的求和大使,两份报告呈了上来,递交到常委会那里。李儇一时间也分辨不出谁说的是真话(说实话他也不打算去分清),常委会里众说纷纭,各种意见都有。

有人说宋威破坏安定团结大局,杜绝了王仙芝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决心,恣意把战端扩大;有人说杨复光被贼子欺骗,幸亏宋总司令识破奸人诡计的;也有人说杨复光和贼人本就沆瀣一气,多次出卖和背叛组织,导致宋威剿匪行动无法取得进展的;还有一种声音,叫做沉默不语。朝廷的事,比的不是道理,而是势力。

杨复光和杨复恭都是握有权柄的大宦官,在朝廷上当然说得上话;可宋威当了剿匪军总司令,长期养匪拥兵,也很不好惹。常委会一帮人吵了好一阵子,也没有得出谁对谁错的定论,——这事谁说了也不准,还得万岁爷乾纲独断。

李儇爱斗斗鸡、打打马球什么的,对谁对谁错可不感兴趣。既然讨论不出结果,那就不讨论了,先拖着吧。等来等去朝廷也没个定论。

最后被处理的人只有尚君长,这种处理是真正意义上的处理,在狗脊岭(长安城郊,今西安古迹岭),尚君长被砍了脑袋。其实就算招安成功,他老尚也是最小的受益者,可结果却是最大的受害者。哎,可怜的人啊。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6-01 17:09:38 +0800 CST  
曾元裕在整件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史书没有记载,而据推测,他什么也没有做(至少在表面上,什么也没有做)。宋威和杨复光的交锋,是曾元裕所乐于看到的,因为无论宋威和杨复光谁胜谁败,双方都一定互有损伤,而与他曾元裕则毫无干系,大可以保存实力,持观望态度,坐收卞庄刺虎之功。有句话说得好,无为而无不为嘛。

尚君长被擒,是被诈胡,还是被截胡,史料上的说法不一。究竟是哪一种更为可信一些呢?两种记载,各有各的道理,每一种可能,都很接近真相。毕竟没有时光机,也无法复原当时的情境。我们来推断一下的话,应该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宋威对杨复光的招安提议不感兴趣,但是没有表示出明确反对。由于宦官势力向来强大,杨复光并不在意宋威的想法,也根本没有考虑宋威会采取什么手段,甚至可能根本都想不到宋威会在招安这件事上阻扰他。尚君长接受杨复光的邀请而来,宋威出席欢迎宴会,并一脸亲切的表示: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咱喝杯酒接个风先。结果鸿门宴一开,宋威玩了个变脸,把尚君长等人给抓起来了。然后,宋威就和杨复光撕破脸皮,——反正军权在手,料想杨复光暂时也搞不出什么名堂。之后,以强硬的手段,把尚君长迅速斩首,断了王仙芝招安的路。考虑到宋威养贼自保,和王仙芝“合作分利”,这种可能具有相当可信度。

第二种:杨复光的提案没有得到宋威的支持和反对,于是决定自己独力玉成此事。尚君长等秘密与杨复光进行碰头,或许是碰头的时候,或许是赶来的路上,又或者是回去的途中,因为保密措施没做好,被宋威给抓住了。然后宋威没顾杨复光的面子(反正老杨也没给他面子),结果了尚君长。宋威在哪里抓的尚君长并不重要,尚君长等人是因为什么被宋威抓住,也有三种可能:其一,杨复光以为宋威没胆子破坏这件事,也没有考虑到保密的事,结果老宋知道了,心想你不给我面子,我也不必给你面子,直接带着部队就去抓人;其二,尚君长等人并不知晓宋威和杨复光不和,并未对自己深入敌营的事做好掩护,心想反正都是要投降了,官府的人大概是商量好的,怕个什么,只管来便是;其三,杨复光和尚君长都很隐秘的在做,结果,被人出卖了,中间环节出了差错,宋威闻讯而来,迅速逮捕了尚君长。第一种和第二种可能,让人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一句话:“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第三个可能,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可能出卖老杨和老尚的是谁。王仙芝这头一心盼着招安,不可能给自己人下绊子;老杨这头,则极有可能涉及到曾元裕,毕竟出卖尚君长,可能得到好处的人只有他(挑拨老杨和老宋)。杨复光觉得宋威不会支持他,需要一个盟友来对抗宋威,于是拉拢了曾元裕;而曾元裕假意答应了杨复光,事后觉得,如果能激化宋威和杨复光的矛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不定自己就能从二把手转正,于是在“无意中”透露了尚君长的相关秘密。这几种可能也极为可能是事情的真相。

第三种:宋威带领小钻风们巡山的时候,无意间发现鬼鬼祟祟的尚君长。对敌寇极为痛恨的宋大将军当然不允许这种过街老鼠在自己面前有恃无恐的招摇过市,于是正义感爆棚的宋威遂带领正义的招讨军与恶贼尚君长一番恶战,最后终于将贼子擒于马下。这个情况,大约和宋威向朝廷汇报的明传电报内容差不多,——无论是诱降还是拦截,他都不会说,毕竟会显得自己卑鄙,也会把自己和杨复光暗地里的不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种可能性,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概率大约就和去路边摊买双色球中五千万差不多吧。

总之,王仙芝接受招安的梦想再次幻灭,这次“痛折一股”,自己最亲近的手下尚君长,就这么稀里糊涂被灭了。如果说,上一次的招安失败后,王仙芝是暴怒里带着怨怼,那么,这一次的招安失败,更增加了被欺骗的愤恨,以及悲伤和后悔。不再对招安怀有幻想的王仙芝,即将开始他的报复行动。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6-03 17:57:20 +0800 CST  
看的人和回的人都太少,感觉没有更新的动力了。虽然底稿已经攒了一些。
楼主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发布于 2016-06-03 18:56:19 +0800 CST  

楼主: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字数:157729

发表时间:2016-05-15 17: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21:11:22 +0800 CST

评论数:33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