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通俗幽默,超超超长篇连载,古今都付笑谈中)

有次万历皇帝在文华殿读书(年龄小还要继续学习),突然传来辽东杀敌百余骑的捷报,明军伤亡也大致相当,主讲的张居正觉得这是个进言的好机会,便说:
“以前对考察将领的法度太严格,所以造成将领观望而不敢和蒙古骑兵作战,侥幸保存力量没有伤亡就满足了。”
(往时损军之法太严,故将领观望不敢当虏。苟幸军完无损而已。)
“如今辽东杀伤来犯之敌四五百人,这是正面将士浴血奋战带来的,臣认为应该从宽容的立场来评价将士的损失,虽然此战我军大胜,但也应该以战败的心来看待,用丰厚的抚恤来酬谢那些为国在沙场负伤战死的将士。”
这段话说的天衣无缝,第一先不漏声色的批评了言官,以前就是你们唧唧喳,才使得前线将士不敢作战;第二表扬了边境将士,对于边境的情况,比起那些朝堂之上整日纸上谈兵用嘴打仗的大臣们张居正是最了解的,他知道边境将士确实很不容易;尤其是第三,“以作战败之心”,让那些还想告一状的言官们彻底闭嘴。
杰出的政治智慧,或者说圆滑的为人处世。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3:40 +0800 CST  
李成梁封爵,朝野中反李的呼声达到了高潮。
明朝如前朝一样,“马上打江山但不以马上治江山”,重文轻武,文官不仅在很多方面高于武官,还有着很多本该属于武官的权利,作战的军事决策权、将领的任免调配权、军事指挥权、军队的后勤补给这些都是由文官掌握;作战的时候朝廷会派遣一名文官当经略总揽全局,各地的总督也都是文官;作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的五军都督府,从某种程度来讲权力都被文官代表的兵部瓜分了,只是一个荣誉,一个花架子。
最令地方将领感到头痛的就是和地方文官关系的处理,虽然自己品级高(其实差不了太多),但还是得听巡抚的,巡抚统军制,做什么都得和巡抚商量,但好歹巡抚是一省最高长官,听他的也不丢人,可还有一个小官监督制。
小官监督制,意思很好懂,甭管什么地位权力品阶,小官可以监督长官,前提是小官是文官,大官是武官。
这就形成了“以文制武,以内驭外”,武将在各方面都差别于文官,就连武举,中了举人有的家庭都深以为耻,别说宴请宾朋,还要跑到祖宗祠堂说几声“儿孙不孝”,认为自己家从此就玩完了。
这样长久形成的优越感,粗野鄙夫成了武将的代名词,文官压根看不起武官,可如今有武官居然要封爵,这可不是个人问题,而是集体问题。
这是文官的耻辱!
好在这时候张居正还压得住场,李成梁同志也战功赫赫,超额符合《大明律》中封爵的规定,大家明面上抗议了一下也就只好默认。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4:00 +0800 CST  
事后,李成梁托家人来到张居正府邸,表示感谢,和家人一起来的还有一万两白银,一千两黄金。
当时一两白银可以买两石大米(377斤),折合成现金大概就是660元,那一万两白银加一千两黄金大致多少钱,大家也都应该懂了,无论过去还是当下,中国还是美国,这都是一笔无法拒绝的天大数额。
可是,张居正拒绝了。
“回去告诉李将军,他的功劳是他自己凭着自己一刀一枪在战场上拼命杀敌出生入死所赢得的,他的晋升符合朝廷的法律,不需要感谢我。如果我收了这笔钱,是侮辱了他的功勋,更是有愧于高皇帝的在天之灵,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行为。”
(若主以血战功封一官,我若受之,是且得罪于高皇帝,其毋再渎。)
听到家人的回报,李成梁肃然起敬,因为他知道,张居正不是个清官。
没有人不爱财,可是能做到取之有道,知道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什么钱可以拿,什么钱不可以拿,什么钱是自己应得,什么钱不属于自己,在钱面前做到有原则,很难,非常难。
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诱惑都讲究原则的人,是可怕的,常人会坠入深渊,而他们却能自己爬上来。
所以对张居正,李成梁有的是下级对上级的尊敬,还有着千里马对伯乐的感恩,而心底的深处却有着一份敬畏,甚至说是恐惧。
这份畏惧在李成梁斩杀速把亥取得大捷的三个月后,也就是万历十一年(1582)年的6月20日,消失一空。
1582年6月20日,内阁首辅张居正,薨。
世上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平静的走了,但张居正死后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4:32 +0800 CST  
9..榜样的力量
在某个时刻,万历和张居正君臣聊天,万历说了这样一句话:
“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罢了。”
张居正的子孙会荣华富贵,这是张居正对万历这句话的理解,我相信换了任何人,恐怕都会这样理解,包括当时说这句话的万历。
但结果不仅不是荣华富贵,张居正被抄家,长子被逼自尽,其余家人充军分配,反而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张居正生前的一切都在死后被予以剥夺,封号官职诰命赏赐统统收回。
这一切的发生并非瞬间,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9月22日,皇长子出生,起名为朱常洛,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泰昌皇帝,万历皇帝昭告天下,停止一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如丈量土地。
9月30日,河南道御史郭惟贤上疏推荐两位原先反对张居正的官员,被降职两级,调到江山当副县长;有人给他求情,被扣了工资。
这时候还没什么,因为张居正的亲朋故友还遍布朝堂,吏部尚书梁梦龙吏部侍郎王篆都是张居正一手提拔的。
12月底,山东道御史弹劾梁梦龙吏部尚书的官职是贿赂大太监冯保而来,梁被免职;江西道御史弹劾冯保,冯保被发配南京,家产一律充公;王篆调任南京,后经弹劾被免职。
这是朝内倒张运动兴起的标志,大臣们看到了张居正势力的衰弱,更从中看到了万历的态度,更多人选择加入其中。
痛打落水狗,不打白不打,除了发泄过瘾,还能升官,史书记载“咸推波助澜,欲甚之以为快”。
好比一群十年没有过性生活的男人,他们需要发泄,不过他们喷射的不是精子,而是口水,含着剧毒,谁但凡沾到一点,轻者脱皮,重者丧命。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4:52 +0800 CST  
在朝野一片反张舆论下,被视为张居正亲信、和张居正一党的,纷纷被调任免职;与之相对,曾经反对过张居正,和张居正闹过矛盾的,该回京的回京,该起用的起用,官复原职的官复原职。
2月26日,兵部都给事中弹劾蓟州总兵戚继光,戚继光被调任广东;三年后因再遭弹劾被免职,不久病死于家中。
戚继光调职的几天前,远在辽东的李成梁终于看到了阿台,因为阿台子继父业干起了和王杲一样的买卖,“阿台不除,终为祸患”,李成梁提重兵包围了阿台的老巢——古勒寨。
在这之前,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阿台的妻子,她是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的侄女,是老建州左卫指挥使觉昌安的孙女,也就是努尔哈赤的表姐,也是当初塔克世为了笼络建州右卫下的一步棋。
听说古勒寨被围,觉昌安叫上儿子塔克世,两人骑着快马急匆匆赶往古勒寨,疼爱孙女的觉昌安不会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到了古勒寨下,二人见到了李成梁,说出了自己的来意,表示坚决拥护明朝剿除阿台的决定,只是想要进城带走孙女,李成梁同意了,并且希望二人劝降古勒寨里的阿台,双方达成了协议。
二人进城后,阿台的妻子也就是觉昌安的孙女坚决不走,任凭两人苦口婆心,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不走。
她和阿台的结合是政治联姻,在传统观点看来这种婚姻注定是悲剧,可两人相爱了,在冰冷的利益交换中开出了爱情之花,他们有了真情。
都说大难临头各自飞,她能这么做确实很难得,说明她是真的爱阿台,爱情是伟大的,,觉昌安对孙女的爱是伟大的,所以他决定继续劝下去;人家对阿台的爱是伟大的,所以她打死也不走。
同时,爱也是自私的,觉昌安的孙女只看到了自己,没有体谅到爷爷和叔叔的安危,她即使不走,也没有斩钉截铁,感性的女人总是在关键的问题上表现出软弱和犹豫,她的内心是不走的,可她的言语又表现出走的可能,让二人看到了所谓的希望。
“或许,再试试!”
这时候城下来了一个人,古勒寨的守兵一看都认识,是图伦(抚顺县汤图乡附近)城主尼堪外兰。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5:37 +0800 CST  
尼堪外兰是个有问题的名字,“尼堪”是汉人的意思,“外兰”是郎、秘书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汉人的秘书,这个明显带有对汉人示好色彩的名字说明了尼堪外兰的志向。
从小尼堪外兰就觉得自己长大一定得当个了不起的人,得当女真的大首领,可他不想的怎么奋斗怎么打仗而是把这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到明朝身上,他知道在辽东谁是老大,于是他拼命给李成梁送礼,为了显示亲近,不称呼李成梁的官职,而是称呼李成梁为太爷,只要李成梁点头,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当一条狗。
狗就要有狗的觉悟,当李成梁进攻古勒寨的时候,尼堪外兰毛遂自荐要当向导,可古勒寨易守难攻,阿台吸取了父亲王杲的经验教训特意加固了古勒寨,李成梁的火攻失效,问尼堪外兰知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小道可以通往古勒寨,尼堪外兰也是一问三不知,李成梁的脸就沉下去了。
尼堪外兰一看李成梁对自己没好眼色了,心中顿时慌了,在慌乱的情况下人会六神无主但也会才思泉涌灵感迸发,尼堪外兰属于后者,他想到了一个主意,于是他来到了城下。
“城上的兄弟们。如今大军围攻你们古勒寨,攻不下来是绝对不会撤走的,你们不如听我一句劝,杀了阿台开城投降。太师李成梁说了,谁杀了阿台,谁就是下一任城主!”
当诱惑摆在面前时,大多数人的思维会变的很简单。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5:54 +0800 CST  
10.因为穷,就可以抢吗?
我们的历史叙述中常常有一种妖魔化的倾向,妖魔一些草原民族热爱战争,把一些民族对汉族的劫掠恶意的归结到他们的血液、他们的基因、他们的民族性,而忽视他们的生活处境,大旱、大涝、粮食收成不好、日用品的匮乏、中原统治者随意的掐断他们赖以生存的贡市、边关将领的贪得无厌等等,。
这种看法,用意阴险,甚至说歹毒。
比如土蛮和俺答汗屡屡进犯辽东乃至中原目的是什么?
打仗?不死几个人不开心?
要地盘?自己家里一眼望去大草原,按人口分每家每户少说五百平,打滚都得累死。
不就是想要开放贡市大家一起做生意,告诉明朝,咱们做生意吧,求求您。
结果是人家求明朝做生意,明朝不同意。
不同意就不同意吧,没什么,可最后还是同意了。
被打的。
不同意就打你,打到你同意;不同意,就用战争的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
有人说这是野蛮,但他忘了,文明来自于野蛮;有人在道德上谴责,唾液横飞,用现代文明的观点痛斥前五六百年前的事情。
以古观今,是以史为鉴;以今观古,是脑子注水。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6:18 +0800 CST  
有人说:
“因为穷,就可以抢吗?”
乍一看,脱口而出:
不能。
可让你思考十分钟,你还敢这样说吗?
没有人想死,德彼夫说在瘟疫之下垂死的人会掠夺垂死的人,所谓的契约将在那一刻荡然无存,在死亡面前人的本性才会真正显露,我们对草原民族理解的只是“穷”,而面对的岂止是穷?更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死亡。
瘟疫,疾病,他们没有医生,没有药馆,没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大多数人生病只能用一些偏方或是奇怪的方法,然后硬挺。
挺过去,该吃吃该喝喝;挺不过去,草原挖个坑埋掉作饲料。
死不死,靠的是运气。
饥饿,天灾,他们没有温和湿润的天气,不是大热就是大寒,他们没有好吃懒做,很多史书都记载,他们会把周围所有土地都开垦成农田,然而收获少得可怜,他们既没有水排筒车这样先进的灌溉工具,也没有锄头镐头这样的铁制农具,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冶铁技术,而所有的铁制器具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容许交易的,因为中原统治者会怀疑,他们会不会把铁制器具融化掉变成攻击他们的武器;即使允许交易,这些铁制农具的标价也都是白银,爱买不买,而比铁制农具珍贵万分的人参貂皮鹿茸则被精明的商人讨价还价,甚至有些联合官府,在进入贡市的时候就以“违禁物品”的名义没收,如果你敢顶嘴,那么你会被扣上造反的帽子,东西丢了,连命都保不住。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6:36 +0800 CST  
草原民族落后贫穷,主要的不是人的原因,更多的是恶劣的客观环境,比如自然条件,还有中原统治者的警惕戒备,他们无法获得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工具,他们学习不了先进的知识文化,所以他们进入文明的进程很慢,所以面对相对而言富庶的中原地区,面对只要付出他们十分之一劳动就可以收获的土地,他们羡慕嫉妒,加之其他一些原因,这些羡慕嫉妒开始扭曲开始掺杂一些其他的东西。
我没有资格评判草原民族和汉族谁对谁错,也不想评判,因为这种事情是没有对与错的。
自觉能把这种事情分个高低上下的人,在我看来都是傻子。
我不会批评汉族千年已久的华夷观念,因为这是时代的产物,也不会批评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政策,马克思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嘛,;我也不会批评草原民族,因为我知道,同一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和自己身上是两码事,这种事情放到我身上我保不准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人性是复杂的,而人是一种被本能支配的低等生物,当你了解人性,你或许就会原谅所有的自私和软弱、所有的谎言和背叛,即使做不到,但你会理解。
因为穷,就可以抢吗?
不可以。
因为穷,穷到徘徊在死亡的边缘,就可以抢吗?
可以。
和任何言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王小波语)
和饥饿相比,死亡就是绝对的真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7:10 +0800 CST  
11.三个英雄的命运:崛起、衰弱、身败名裂
没有一个民族愿意在战争中度日,起码绝大多数人都不想。
所以古勒寨的人们相信了尼堪外兰的话,因为尼堪外兰是女真人,是自己人;而的李总兵也做出了权威的保证。
质朴的他们从未想过这其中的欺骗。
老虎会骗绵羊吗?
不会,因为他们会把绵羊吃掉。
出于公利和私利,众人齐心协力把阿台砍成了一百四十斤的饺子馅,然后打开了城门,全城百姓出城迎接李成梁。
然而迎接他们的不是安慰和许诺,而是凶神恶煞的明军将士和他们手中明晃晃的武器,城中两千三百口人,不分男女老少,“尽屠之”。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41:43 +0800 CST  
这三个字已经说明了一切,或许是李成梁的命令,或许是明军的默契,这两千三百余口男女老少都死在了明军的屠刀之下,这其中包括觉昌安那个感性的孙女,还有觉昌安和塔克世。
杀良冒功,是古代对这种行为的特有名词,意思就是说杀害非敌方战斗人员充作军功,既可以得到老百姓的财物,还可以得到军功,加官进爵,而且老百姓武力很低,就是一群绵羊,打敌人没本事,打老百姓那是如有神助,特别有劲,何乐而不为?在李成梁之前的不少边境将领都干过这类事情,那干起来得心应手,嘉靖时期有一位姓沈的御史还写诗嘲讽过这种行为:
“塞上烟尘一万重,
霍家营阵自从容。
健儿夜半偷胡马,
留作秋来夺获功。”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42:15 +0800 CST  
相对于事后无力的道德谴责,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李成梁这样一员大将为什么会做出杀良冒功的行为,而且是如此胆大明目如此庞大的规模,要知道两千三百人的规模,那是名副其实的大捷,要是这件事被查出来,那李成梁虽贵为宁远伯也够喝一壶的。
在我看来,李成梁的杀良冒功,还有后半句,应该说是“杀良冒功以求自保”,是杀良自保。
冒功,自保,天差地别,一个说明了贪婪,一个说明了无奈。
前面说过,当张居正死后的第三个月明朝内部就掀起了对张居正生前政策的一些非议,并迅速扩大化,张居正的盟友亲信下属不是被免职就是被调职,万历对于张居正也下了定性,全盘否定。
在官场,站队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前途,跟错了人和跟对了人很多时候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政治生命还有他的生理生命。
所谓“政治斗争无比残酷”。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42:47 +0800 CST  
京里发生的一切,远在辽东的李成梁看在眼里,作为张居正军事上最为倚重的两个人之一,他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他的头上戴的是张居正的帽子,在其他人看来李成梁就是张居正一党的,而现在“倒张运动”如火如荼,倒霉的正是张居正一党的,李成梁没有理由可以远离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而另一个被张居正倚重的人,已经倒下了。
而且李成梁已经收到了消息,朝内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准备攻击自己了。
此时的李成梁无比迫切的需要一场大捷,用来向万历和朝中那些大臣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他选择以杀良冒功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功绩,好比加大了赌桌上的筹码,不过赌桌赌的是钱,政治斗争赌的是命。
李成梁这样做,是因为他的智慧。
相比张居正戚继光的智慧,李成梁有属于他自己的小智慧。
同样是袭职,戚继光16岁便是登州卫指挥佥事,30岁的时候便扬名天下,那时候的李成梁还只是一个穷学生,或许对于戚继光他只有崇拜,只能仰视;同样是男人,他没有戚继光少年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更无法做到张居正那样二十多岁在翰林院不显山不漏水但严嵩徐阶这样的朝廷高官都一致认定他未来不可限量的锋芒显露,少年的李成梁似乎没有血性,没有锋芒,更没有出息。
戚继光和张居正是年少锋芒,二十岁的锋芒,而李成梁的锋芒是四十岁,好比一把四十年没有出鞘的宝剑,在剑鞘里呆了四十年,但并非一无所获,起码李成梁学会了容忍,顺便在经历了无数人情世故后学会了成熟,不同于张居正政治上的成熟,而是人际交往上的成熟,这种容忍和成熟有着明显底层小民的色彩,不入流,上不了台面,但却很实在。
李成梁前四十年都在和普通人打交道,憨厚的百姓,奸诈的商人,仗势欺人的小吏,执掌生死的官员,各色各样的人,他一直低着头,观察着他们,从这些小人物身上他学到了很多,并把这些所学用到了政治上。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43:08 +0800 CST  
古勒寨之战只是李成梁的手段之一,他用大功堵上了那些想要攻击他的官员的嘴,他还以此婉转的让朝廷知道,辽东并不太平,朝野之中有识之士也意识到,辽东离不开李成梁,这其中就包括万历皇帝。
这就够了。
万历对李成梁印象深刻,因为从他登基以来只要一听到李成梁的名字随之而来的就是捷报,一个能打胜仗能保住自己江山的将军试问统治者怎么会不喜欢?
其次就是李成梁的战功显赫,经常因为辽东的战功上到内阁六部下到朝中大小官员都有赏赐,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李成梁在朝中人缘不错,仇人没有,反而无形中形成了“李成梁集团”,这帮人平常靠李成梁加官进爵,并且以后也还想靠李成梁加官进爵,如果李成梁大势已去他们自然会明哲保身,可如今李成梁没事,他们自然不会落井下石。
公正的讲,这个政治集团是客观形成的,不是李成梁主观上拉拢组织的,而是单纯以李成梁带来的利益为纽带所形成的政治集团,这其中不乏冤家对头,政见不同的官员,组织形式松散,也没多大约束力,只是看在李成梁能给他们甜头而默契形成的以李成梁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如果李成梁失势他们不仅不会施以援手反而会痛打落水狗,说直白点,李成梁只是他们的打工仔,不劳而获可以,履行义务没有。
这帮人没有攻击李成梁,意味着朝野对李成梁没有重量级弹劾,至于其他几个单纯的羡慕嫉妒恨的“小鱼小虾”,这帮人合起伙来动动小拇指就打发了。
李成梁自己的价值以及赫赫战功、万历的好感、朝野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强大的人脉,这是李成梁得以在张居正倒台朝野掀起倒张运动中屹立不倒的三大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小原因。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43:24 +0800 CST  
高手在民间,辽阳城有一位百姓叫做方维相,可能是秀才生员之类的读书人,他敏感地察觉到朝野中不正常的局势,经过思考和分析,他很快意识到李成梁很有可能陷入这场政治漩涡。
对于给辽东带来平安的李成梁,这时候的辽东百姓无不举手称赞,方维相领着不少百姓,带着征集来的请愿书,跪倒在山海关门前,请求山海关的守将把他们的意思转达给皇上。
“李将军是个好人啊!”
他们给了守将一份折子上,不明所以的守将看了看,郑重的收好,他决心,即使不符合规定,他也要把这份折子交给万历。
因为这是一份换了任何人看过都无不动容的折子,它记载了李成梁从险山参将(1566)到如今16年来立下的所有战功,这份履历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未有也”这是来自《明史 李成梁传》的评价。
我也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只是统计时间、地点、战斗经历、李成梁战后得到的赏赐,重点依据《明史》,兼顾《明实录》,顺便翻阅一些和李成梁有关的论文书籍期刊,大致简单的总结了李成梁的战功,花了三天时间,只是很简单的统计。
此时此刻,辽东百姓相信李成梁是个英雄;万历相信李成梁是个英雄;朝堂上的大臣相信李成梁是个英雄;所有人都相信李成梁是个英雄。
这时候我说李成梁是个英雄,我想没有人反对。
这样的人不是英雄,那什么才是英雄?
可惜,只是这时候,就好像流行划过夜空,英雄也是有保质期的,烈士暮年,美人迟暮。
因为方维相口中的李大人,大英雄,从此刻起已经不在是一个英雄,或者说不再那么单纯,用新潮话来说,他正在黑化,一步步黑化。
他变了,准确的说李成梁堕落了。
当朝廷为了表彰李成梁,大张旗鼓的增加李成梁年薪(岁禄),世萌李成梁后人指挥佥事,用行动说明了一切,任何一个稍微有些政治智慧的人都从中明白,李成梁在倒张运动中安全了。
李成梁长吁了一口气,似乎他应该高兴,应该感谢天感谢地,应该感谢李家列祖列宗的保佑,可并没有,李成梁平静的注视着京城的一举一动,以一种他周围人不能理解的姿态。
3月1日,万历意识到倒张运动持续升级带来的政治影响已经弊大于利,对于一些和张居正关系不是很亲密但才能卓越的官员(李成梁算一个,前任辽东巡抚的张学颜也算一个)开始有意识的保护,下旨批评了御史和言官,表示如果有人还揪着以前的事不放甚至打算公报私仇,定“重治不饶”。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43:49 +0800 CST  
时任礼部侍郎的于慎行在日后与朋友的交谈中说了他对倒张运动的看法,“皇上对张居正不满已经很久了,天下很多人都积累着对张居正的怨恨,都想要借这件事当一个出气口”(《谷城山馆文集》),这种情况下万历已经控制不住局势,也没有谁能控制局势,倒张运动就像历史的车轮,无人可以阻止。
倒张运动还要继续。
4月23日,万历下令夺回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的头衔,张居正四子张简修罢官为民。
6月18日,南京湖广道御史上书指责张居正指使当地官员阴谋迫害反对夺情的生员,查明属实,追夺张居正谥号。
12月27日,礼部给事中弹劾张居正三子张懋修考试作弊才得以中举,张懋修被罢官,任用张懋修的官员被免职。
1584年5月18日,辽王妃次妃王氏曝出猛料,控告张居正谋陷亲王,强占辽王府邸(现在学术界基本判定,子虚乌有),霸占辽王产业及财产,“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府”;云南道御史上书表示所说属实。
这是压死张居正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最重的一根,谋陷亲王的罪名,在大明律属于第二等重罪,第一等是谋反。
司礼监太监张诚,当初奉旨代表万历护送张居正遗体前往江陵的太监,如今第二次踏上了前往江陵的道路,上一次他给张家带来的是莫大的荣耀,这一次他给张家带来的是无尽的毁灭,奉旨查抄张居正的府邸,是他这次的任务。
与之随行的是刑部侍郎丘橓。一个代表万历,一个代表朝廷,这对组合的搭配说明了张居正的问题。
在他们赶赴江陵的路上便下令江陵地方官员封闭张府,往日对张府奉若神明的地方官员此时严肃无比,倒张运动刚开始他们分不清局势,但现在钦差大臣的到来,皇上下旨查抄张家,他们之前也耳闻张家在朝堂之上失势,张老爷子一手提拔起来的都被打倒,张家几位少爷都被免职。
他们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张家要完蛋了。
当气势汹汹的差人来到张府,二话不说把张府大门从外锁死,除了几个在门口站岗的仆人,张府所有人都被锁在府里。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44:06 +0800 CST  
而此刻两位钦差还在前往江陵的路上,等到他们来到江陵,这就过去几天了,再等到地方官员好生招待嘘寒问暖休息一天然后陪同一起来到张府,起码是第二天,等到差役打开张府封闭了数天的府门,倒在门口一动不动饿死的有几个,总共检查饿死的有十几个,多是妇女老人孩子。
然后大家开始清点“赃物”:黄金两千四百两、白银一万七千七百两、金器三千零一十两、银器五千两百两、首饰一万两、房屋若干,大致就是这些。
然而当初据举报,张居正光有白银就有两百万两。
张居正贪污了,没错,如果你仅仅凭借一位政治家贪污这一点就去否定他,就去攻击他,如果你觉得一位官员还是张居正这么大的官员必须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但是一两银子都不能捞,家里必须吃糠咽菜,那么我想说,世上这样的人很少。
我们眼中的清官形象,已经走到了某一个极具变态极具扭曲的程度。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不堪侮辱愤而自杀,媳妇高氏用勺子活生生的捅瞎了自己的双眼,其余人等一律发往边疆,而那些饿死的张家人的尸体,因无人处理都被野狗吃了,张居正一家的命运大致如此。
9月16日,万历最终表态,“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彻底否定了张居正的一切功劳,张居正的后世真的称得上“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八个字。
想想以前,万历对张居正说过的那句话:
“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罢了。”
不禁有些好笑,这笑很苦。
对于张居正的身后我不发表评论,这是一件分不清对错的事情,言之凿凿只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不需要去思考当时复杂的背景,朝野局势,还有人性的复杂,我有的只是惋惜,感叹,对英雄身败名裂的惆怅。
这一切李成梁都默默看在眼里,一个一手提拔,一手促成他功成名就的人;他的伯乐,他的恩人;一个面对贿赂辞而不受,一个让他尊敬让他佩服让他畏惧的人;在他眼中无愧于大明王朝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的人物,堪比鞠躬尽瘁的诸葛武侯,呕心沥血,无时无刻不在为国家计为天下计为苍生计为老朱家计的人,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44:25 +0800 CST  
我们不明白那种绝望,李成梁一直把张居正当做仰望的神祗,学习的榜样,尊敬他敬畏他学习他,可如今张居正的例子惊醒了他,他曾经认为无比正确近乎真理的信念开始以十点零级大地震外加十级大海啸的恐怖力量朝他袭来让他崩塌。
说白了,张居正的事情令李成梁开始质疑他原本坚信且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质疑开始的那一刻,李成梁其实就已经抛弃了原本的信念,他再也不打算做大明的英雄了,他要做个枭雄,或是奸雄,狗熊也可以,反正不做英雄。
因为,英雄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既然好人没好报,那还做什么好人呢?
有人曾经说过:“张居正,是权臣,但不是逆臣,没有造反之心,而且如此迫害侮辱张居正,后人会怎么想?”
这个人的意思昭然若揭:这样对待一个有大功之臣,不怕天下人寒心吗?
天下人不知道,但李成梁的心,寒了。
一个英雄的身败名裂使得另一个英雄摘下了英雄的帽子,脱下了超人内的裤,说他退场也罢,说他堕落也好,反正另一个英雄再也不做英雄了。
道家讲求阴阳,生物圈讲平衡,化学讲三大守恒定律,或明或暗或我们看见或我们看不见的万物冥冥之中都讲一个平衡,一个英雄身败名裂,一个英雄“退隐深山”改头换面,少了两个英雄,平衡被打破,所以需要一个新的英雄。
努尔哈赤,崛起的新英雄。
可谓三个英雄。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45:02 +0800 CST  
@苏伊士伊 2016-08-04 15:47:58
热火朝天的
-----------------------------
把老帖子搬过来了,当然热火朝天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6:07:34 +0800 CST  
@adrlano 2016-08-04 16:00:37
顶起
-----------------------------
好看您就多顶顶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6:07:52 +0800 CST  

楼主:一只支

字数:196251

发表时间:2016-08-04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43:00 +0800 CST

评论数:20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