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通俗幽默,超超超长篇连载,古今都付笑谈中)

2.也是心酸的官二代
李成梁,字汝器,号银城,铁岭人,祖籍朝鲜秃鲁江附近,李成梁曾在壬辰战争(万历三大征的对日作战,抗倭援朝)中给远在朝鲜指挥战斗的长子李如松的信中写到“朝鲜乃吾先祖乡” ,还提到了朝鲜的理山郡为故乡。
李成梁的二世祖李鹰尼在明洪武年间迁徙到辽东铁岭,鉴于那个时候没有国籍,大家也都是黄皮肤黑眼睛,李鹰尼说的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参军进了部队,混了个小官(副千户),开了李家武将世家的先河。
到了李成梁的爷爷李春美(这是个阴柔的名字),参加了正德七年(1512)年镇压流贼的狼山之战(见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战斗中作战勇敢,立了功劳,在狼山还树立了一座雕像以示纪念。
似乎李春美应该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的巅峰,到了正该“美”的时候,可李春美却因为贪污腐败被双规了(革职)。
李成梁的父亲李泾勤勤恳恳,做了一个把总(低级军官。正七品),归备御金湖管制,一次本该跟着领导一起巡查边境,李泾突然病了,便让自己的外甥代替自己去,谁料想,这一代替出事了。
辽东地界有蒙古骑兵的大规模进犯,有女真的小股抢劫,有土匪强盗,有灭不尽的战火,唯独没有和平,金湖这次就遇到了土匪,土匪也不管金湖是明朝正规军,举刀就来,按理说土匪此举正是送死,可反差的是,金湖居然被土匪杀了,而李泾的外甥据说在战斗中当了逃兵。
这本来没李泾什么事,可李泾念在自己的姐姐就这么一个儿子,丈夫还早逝,要是外甥入了狱家里孤苦伶仃的无依无靠,便扛着病体出来替外甥担了罪责。
是个爷们!
但李泾的爷们行为却苦了另一个爷们——他的儿子李成梁。

本来是就不怎么样,这下倒好,没的干净。
这也造就了李成梁艰苦的幼年,少年,青年,壮年,直到中年。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36:30 +0800 CST  
3.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自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最基本的选官制度,言及科举似乎只有制义、四书五经的文科(甲科),对于并立的武举,似乎我们对其的印象都来源星爷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了,武举好像来到了奥运赛场,又是跳高又是举重的。
电影是为了烘托喜剧效果刻意夸大了,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武举似乎也就是如此:弯弓射箭,骑马砍杀,看刀剑娴熟弓马骑术。
武举,似乎就是比武大会。
错,武举的武,是武将的武,而非武功的武,是一种系统的选拔武将的制度,而不是华山论剑舞林大会。
武举强调的是“试策论”,和甲科一样,不过不同于甲科的四书五经,武举的内容是《武经》(《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不仅和我们中小学语文考试考察默写古诗文言文一样要考察武经的默写,还要考生对武经有较深的掌握。
比如出一道题:敌人有一万步兵,你有五千骑兵,怎么办?考生就要把什么瞒天过海暗度陈仓偷梁换柱围魏救赵等等武经上的策略全罗列出来,前半部分用自己的话写,诸如“我派五百骑兵绕到敌军左侧,见到信号突袭敌军”,后半部分就要注明,引自《孙子兵法》哪一篇的哪句话,这就是标准的答题形式。
可《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你用一张破卷子,洋洋洒洒写那么一堆所谓的战略战术,把敌人当做不会行动不会还手的木头人,yy自己如入无人之境,孙膑再生吴起在世,八百破十万,这完全是把战争当儿戏,典型的唯心主义。
这种典型的纸上谈兵,除了假大空还有什么?培养出来的不是赵括就是赵括1.0,好点的就是赵括2.0。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36:53 +0800 CST  
不过这些和李成梁同学并没什么关系,因为这位同学连武举的地方性选拔——乡试都过不了
李成梁觉得,战争这种事,千变万化,你拿根破笔在张破纸上洋洋洒洒,那不是扯淡?敌人怎么变化,敌军粮草供应,主帅的性格特征,己方的士气,地形地势,天气变化,将士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岂是一张纸就能写出来的?
抱着这种思想,李成梁的试策论成绩可想而知。
试策论不行,武艺好也可以,上帝关上一道门还是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的嘛,不过在看了对于不通策论者的特殊规定后,我觉得还是试策论好一些:
力气过三百斤、四百斤、五百斤,可以免除乡试。
我们家里吃的米面一袋五十斤,想要靠力气免除乡试,你得有六袋面的力气,据我所知,李元霸能举起八百斤的双锤,而岳飞拉开三百斤的强弓,霸王力能扛鼎,这种是有的,但是那是岳飞和项羽。
再直观一点,人称“晚明第一猛将”的刘铤,手中镔铁大刀一百二十斤,这都是晚明第一猛将了,要是拿个三百斤的大砍刀大铁锤什么的,那成什么了。
而李成梁同学,既没有胡侃海撇的试策论,也没有三百斤的大砍刀,所以他的学习成绩,马马虎虎。
直到四十岁,都还只是学堂里的一个学生。
都是四十而不惑,可李成梁却时常仰望夜空,扪心自问:
“李成梁啊李成梁,有生之年你到底能不能成为领兵带队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呢?”
未来渺茫不可怕,可怕的是压根看不到未来。
热血,也是会冷的。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37:22 +0800 CST  
就在李成梁坚持了无数次放弃了无数次又坚持了无数次准备彻底放弃的时候,朝廷的巡按御史来到了辽东。
李辅,他的官职是巡按御史。
在明代,督查体制称为科道,科指的是给事中,负责监督的是六部;道指的是御史, 负责监督是各道,也就是各省。通俗的说,给事中就是中央在各部门设立的纪委;巡按御史就是中央间接性暂时性不间断派驻地方巡查的纪委,比较像我们新闻上的中央巡视组。
而李辅就是中央辽东地区巡视组的组长。(这个组就他一个人)
李辅这次巡查辽东,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而辽东的武学(武备学堂)也是他考察的一项内容,在武学,他看到了四十岁的李成梁,颇感好奇,都这么大了,还在武学?可能是天资愚钝,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难能可贵。
于是李辅就随意问了李成梁几句,可万万没想到李成梁对答如流才思敏捷,回答的时候不卑不亢,神情自若,比一旁负责接待的官员都显得冷静。
这下李辅更加感兴趣了,仔细的和李成梁交谈了起来,这一谈不要紧,李辅完全折服于李成梁的军事知识,他坚信,面前的这个人是个将才。
他还了解到,李成梁祖上都是武将出身,虽然因为父亲而家道中落,但李成梁还是可以袭职的,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没有赴京的路费才屈身于武学。
李辅大手一挥:
“你的路费我包了!”
或许李辅此举只是一时兴起,或许只是一种对李成梁的怜悯,对一个有才之人的同情,但是他不会想到,他这么做在未来带来的影响。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37:59 +0800 CST  
或许是压抑许久的热血得到喷发,或许是天赋异禀生来就是打仗的材料,李成梁在袭职后立下了不少战功,这些功劳虽然都是一些小功,质量上不优秀,但凭借数量,李成梁很快升任为险山堡参将(正三品,属于中高级军官)。
这一年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努尔哈赤七岁,是王杲劫掠抚顺的九年后,是王杲磔副总兵黑春的四年后。
1567年,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去世,享年六十岁,在位四十五年,庙号世宗。
即位的新皇帝是嘉靖的三子朱载垕,年号隆庆,相比他十四岁即位的父亲和九岁即位的儿子,隆庆皇帝有着一个优秀的条件——年龄。
他三十岁。
既不是一事不知的黄口小儿,也不是满腔热血的青年,而是成熟稳重,还保有一丝冲动和干劲的年龄,正当壮年。
果不其然,隆庆即位之后的第一项大举措就是调整海禁政策,史称“隆庆开海”,直到明朝灭亡(1644年),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大约有白银三亿两到五亿两,所以说新航路开辟和近代地理大发现,当时的中国虽然主观上并未参与,但客观来讲世界确实成为一个整体,交流开始变得密切。
可在北方边境地区,蒙古和明朝的交往也开始“密切”,三月三十日,土蛮部侵袭辽阳,指挥王承德战死。
相比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土蛮部算不上什么。
九月四日,土默特部进犯大同,朝廷刚发布了作战动员,提高警戒等级;十二日土默特部攻陷石州(山西省吕梁离石区),接着有攻陷了交城和文水;再后来就是与明军大战于抚宁,巡抚都御史曹亨亲自驻扎通州,大同总督也率师回援,北京全城一级戒备,情势不可谓不危急。
不过比起上一次,17年前(1550)的庚戌之变,这也算不了什么,依旧是俺答率领的土默特部,而那一次蒙古铁骑从古北口突破长城,(记住这个地方)大营已经驻扎在了孤山(北京通州区东北),铁骑所驰骋之处,无人可挡,劫掠一个多月才退兵,史称“庚戌之变”,是自土木堡以来蒙古第二次大规模的入侵。
庚戌之变带来的直接后果莫过于四年后的“隆庆和议”。
在这样情况下,之前土蛮部进犯辽东,某部因支援及时快速的战报进入到了明朝高层的视野中,而这支部队的指挥官也走进了明朝高层的视线中,毕竟这是在对蒙古的战斗中为数不多的捷报,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升职为副总兵。
他就是李成梁。
距离他出世,才不过一年。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4:37 +0800 CST  
4.建功立业
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张摆失等屯兵塞下,这种行为在明边境守军和蒙古部落中常见,也是蒙古部落常用的手段,不攻击明朝城市,不与明军作战,只是劫掠附近的一些村庄,袭击往来的一些商旅和百姓,对此明军心照不宣,是双方默认的潜规则。
想象一下这幅情景:明军在城上看着蒙古骑兵在城下大肆劫掠,而蒙古骑兵时不时看一眼城上的明军,这不禁让我想起卞之琳的那句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不过蒙古铁骑装饰的是那些被劫掠百姓的梦,噩梦。
这是明军和蒙古部落不成文的默契,蒙古骑兵以不攻击明军,不进犯大城市为原则,明军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许蒙古骑兵占点小便宜,掳掠一些小村庄市镇。
张摆失以为这次行动会和以往一样,“你在城上看我抢劫,抢劫的我在城下看你”,相安无事,可这次情报工作太差,他所驻扎的正好在李成梁负责的险山堡下。他们刚来到城下,正解鞍下马准备安营扎寨的时候,城门大开,李成梁率明军杀将出来,斩首一百六十多人,其余部众撒腿就跑,明军趁势一路追击,在追杀途中,贼首张摆失也被正法,缴获战马一百余匹。
杀敌一百六十余人,缴获战马一百余匹,可能在我们现在人看来,这并不算什么,但这里先说一下当时的标准:
按照明朝的规定,杀敌一百以上可以称作捷。(按国典,百十级为上捷。)
李成梁此次作战称不上大捷,但也是小捷。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4:57 +0800 CST  
隆庆皇帝对李成梁的赏赐如下:
李成梁秩升一级。
秩,是指评定官员功过的等级,好比工作职称,等级越高,工资和福利待遇越高。
蓟辽总督谭纶、辽东巡抚魏学曾、辽东总兵王治道也各有赏赐。
李成梁迎来了自己的胜利,可辽东却迎来了一次惨败。
没就在第二年,辛爱黄太吉率蒙古铁骑大举进犯辽东,这样的规模自然不是张摆失可比,辽东最高军政长官蓟辽总督下令一级警戒,作为辽东最高军事长官的辽东总兵王治道率兵出城,驱逐辛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5:18 +0800 CST  
作为优秀的候补干部,李成梁在王治道战死后被擢升为都督佥事,代理辽东总兵。
升官发财死老婆,是男人三大喜事,可李成梁这个是例外。
因为据统计,辽东总兵不仅是个苦差事,还是个要命的差事。
我调查过,就拿努尔哈赤出生(1559)到李成梁升任辽东总兵的十年中,辽东总兵共有六位(不包括李),而战死的就有三位。
百分之五十的战死率,对应的是辽东总兵这样一个辽东地区最高军事长官,起码是正二品的大员(总兵无定制),这是多么的可怕。
升官发财死老婆,可如果像李成梁一样升任辽东总兵,那这个官不当也罢。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5:37 +0800 CST  
什么是大多数人?
普通人。
什么是普通人?
凡人。
什么是凡人?
遇到困难想的是退缩而非面对;被挫折打倒只会在地上大哭而非咬着牙爬起;面对完成不了的挑战,只会认命,自己对自己说你不行;周围人说几句就动摇了自己的内心。
战火铁骑大刀,对于百姓来讲是苦难,是生死;对于军人来讲,是天职,是死伤;对于官员来讲是降职,是仕途;对于朝廷来讲,是战争,是国家领土问题。
总的来说,没人认为这是好东西,战争,就是生灵涂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对于其中的一些佼佼者来讲,是功勋,是名望,是建功立业,是名垂青史,是自己价值的体现,是自己一生中最真挚最永恒的追求,好比嗜酒如命的酒鬼遇到了百年陈酿,饥渴无比的沙漠旅行者找到了甘泉。
李成梁的心情很兴奋,不是因为升官,而是因为他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个能给他天马行空挥毫泼墨的舞台,他手中再不是当初的一千多人,他也不需要听从上级傻瓜一样的指令,他可以大声的说:
“我就是我!”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5:54 +0800 CST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就是成功的一块垫脚石。
隆庆五年(1571)五月,蒙古骑兵进犯盘山驿,李成梁率军击退,有所斩获,朝廷赏银以示嘉奖;
隆庆五年十二月,泰宁部速把亥等进犯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在卓山大破来犯骑兵,斩首五百八十余人,首领两人,俘获战马六百余匹,盔甲两百余幅,其余兵器无计可数,朝廷擢升李成梁署(代理)都督同知,并封李成梁一子为世袭正千户;
隆庆六年三月,泰宁部速把亥等对于上次败于卓山感到不服气,不久又率骑兵进犯清河堡(铁岭市东部),被守军击退,李成梁升任都督同知。
隆庆六年十一月,土蛮部大举进犯辽东,李成梁率军出塞两百里,趁夜火攻大破土蛮部,虽只斩首二十级,但兵部表示李成梁指挥勇敢和辽东明军昂扬的战斗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万历元年四月,土蛮骑兵企图进犯铁岭及周围城堡,李成梁率军“奋勇出边”“与贼力战”,下诏“升实职二级”。
讲到这里我们先画一个逗号,跳转一下话题。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五日,明穆宗朱载垕,这位刚刚即位六年的皇帝,可能是公务繁忙平日殚精竭虑再加上有点小好色,对女人比较重视,肾功能不好不持久就只能依靠媚药,身子被掏空,在这一天驾崩了,庙号穆宗,由三子朱翊钧即位,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神宗万历皇帝。
这位是明朝历史上在位历史最长的,对明朝历史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也是一位很复杂的皇帝,有人说他是昏君,有人说他是明君,有人说他爱民如子,也有人说他剥削百姓,有人说他英明神武,也有人说他糊涂弱智。
不管这些谁对说错,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万历皇帝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人,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一点。
而万历皇帝的第一个复杂就得从那位“大明首辅”张居正身上说起。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6:13 +0800 CST  
5张居正
如果存在所谓的“万历中兴”“万历新政”的话,那这百分九十五的功劳都得归功于张居正,以及他所领导的那场连中学历史课本都会当作重点的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用政治手段赶走了原内阁首辅、曾经自己的亲密战友、被隆庆皇帝“以全国使先生劳累”的高拱,自己成了内阁首辅。
如李成梁一样,这个时候的张居正也登上了一块只属于自己的舞台,没有人能来干涉他,万历皇帝是个十岁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皇太后李后也信任张居正;张居正在政治上与大太监冯保结成联盟,不夸张的说,张居正现在是明朝第一人。
张居正强势的推行了我们称为张居正改革的一揽子改革计划,对于官员实行“考成法”,开始考察功绩过失;财政上实行一条鞭法,重新清算全国土地,税法改革等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和综合国力,这些内容大家也都知道,不知道的自己看看资料,在这里与本文关联不大我就不多说了。
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似乎就是政治家、改革家,但在我看来他还是一名军事家,或者说是一名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大局观的政治家。
这就和李成梁有关系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6:33 +0800 CST  
我们知道,从明朝建国开始,北元——蒙古问题就是要面对的一大问题,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在与蒙古交界地设立九边,以这九个军区为抵挡蒙古骑兵的骨干力量;朱棣自己还五次亲征蒙古,打击蒙古势力;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利用女真和蒙古的“金元世仇”,让东夷和北虏互相牵制等等。
但到了明中期,皇帝也不那么神武英明,宦官势力也崛起了,蒙古内部也出现猛人等等一些列复杂的原因,蒙古问题越来越严重,从土木堡之变到前文提到的俺答汗庚戌之变这是两次高潮,还有其他日常的进犯辽东进犯山西大同什么的,这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其次就是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以前啊由于民族情绪政治需要,再加上主流史学界自身的立场因素,我们老说这是流浪的日本武士和一些失业的日本贫民在封建大名的组织下组团来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现在我们也知道了,这其实主要就是中国人,反而我们一直说的“元凶”日本人是打工仔,放到现在是劳务派遣到中国的。
北部的蒙古和东南沿海的倭寇,成了当时明朝政府所面临的头等问题,“当今之事,其可患者,莫重于边防;庙堂之上,所当日也图画者,亦莫急于边防”。(《张文忠公全集》)
这是朝野的共识,也是张居正最先筹划的事情。
而张居正深知“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将帅对于战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特别留意对边陲将领的任用,对于那些在与蒙古作战和镇压农民造反或起义(注意:起义和造反,是两个概念)中表现优秀的杰出将领,张居正会破格提拔,这其中有方逢时、刘显、戚继光、马芳、张佳允等,而对于高拱提拔起的谭纶张学颜,不仅做到不打击,而且还委以重任让他们出任巡抚总督,这显示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从大局出发的胸襟和气魄。
俺答事件后,张居正立即调戚继光为蓟州总兵,负责北京附近军务,从此,蒙古骑兵再也没有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地区。
除了戚继光名声太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李成梁接下来在辽东的表现。
在张居正的视野里李成梁是一个和戚继光并肩的杰出将领,南戚北李,戚继光守蓟州,李成梁守辽东,这二人就是明朝的钢铁长城。
张居正决定以国士对待李成梁,而李成梁也没有辜负张居正的信任,他用他的赫赫战功证明了自己。
王杲就是其中之一。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7:01 +0800 CST  
6.王老大覆灭记
王杲对于辽东形势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蒙古是明朝的头号大敌,明朝对付蒙古还忙不过来呢,怎么会有空对付自己?所以从打败黑春之后,进犯过辽阳,又抢了抚顺,死在他手里的指挥有五六位,把总七八位,一般的明军将士伤亡也有近千人。
鉴于王杲这种行为,明朝断绝了与王杲的贡市。
我打你是天经地义,你打我就是欺负人,这是王杲的逻辑,典型的强调逻辑。
王杲决定以抢劫的方式来报复明朝,和以往单干不同的是,这次王杲还拉上了几个帮手:蒙古的土默特部和泰宁部。
王杲名义上是建州右卫指挥使,是大明的官员,居然还敢纠结“北虏”,这下真是“叔叔可忍婶婶不能忍”了,而吃惯甜头以为自己天下无敌的王杲居然把主意打到了李成梁头上,果真是自己往阎王爷身上撞。
李成梁早就想收拾王杲了,没等王杲自己上门,李成梁领大军,倾巢而出,六万明军就杀到了王杲的老巢——古勒寨。
古勒寨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难到什么程度?寨子周围四面有三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面能出入寨子,换句话说,明军只能硬着头皮往枪口撞;王杲还有地理优势,居高临下;寨墙修的结实牢靠,木桩打的的跟钢筋混凝土似的。
对于传统的明军来讲,这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对于李成梁来说这并不是个问题,因为他装备了新式武器——火炮。大炮咚咚两下,墙开了个大口子,明军鱼贯而入,把总于志文带头冲锋,冲的有点猛,被乱箭射死。
杀一个于志文无法挽救王杲失败的结局,三十六计走为上,王杲虽不知这是《孙子兵法》的压箱底绝招,但脚底抹油见风使舵也是他的不传之秘,趁着混乱自己先溜了。
而这时候恰巧起大风了,李成梁下令军士们纵火焚烧古勒寨,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古勒寨被烧了个八九不离十,就剩下黑色的瓦砾。
这一战明军共杀敌一千一百余级,而古勒寨大致也就一千一二百人,这一千一二百人包括老人,妇女,孩子。
明军还一路追杀王杲的残余势力,明朝官方的记载为“我师车骑六万,杀掠人畜无尽”。
这样的描述似乎说明了什么,比如这场战斗的辉煌战果,以及它的残酷。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7:23 +0800 CST  
王杲逃到了海西女真哈达部王台那里,王台曾经和他结盟,他们是盟友关系,王杲相信,王台会帮他的。
在听完王杲对事情经过的讲诉后,王台笑了。
看到王台笑,王杲也笑了,他已经猜到了王台接下来会安慰自己,然后叫一桌上等酒菜,边吃边共商大计。
王杲错了。
王台的笑,是冷笑,是嘲笑,笑的是王杲的狂妄和无知,笑的是王杲的自投罗网。
“来人,把王杲绑了!”
王台用行动证明了他的立场。
王杲被送到了李成梁手里,在这他见到了他的家人,在古勒山之战结束后士兵无所顾忌的时候,李成梁特意嘱咐保护好王杲的家眷。
他有用处。
王杲等二十七人被押送到北京,十三岁的万历皇帝在午门接受了献俘仪式,下令处死王杲。
可能是上天冥冥自有天意,采用的方式王杲很熟悉,他还亲自实践过——磔刑,和当初他处死黑春的手段一模一样。
人在做,天在看,上天饶过谁?不过是一报还一报,一早一晚。
而可笑的是,王杲被押到北京后还坚信自己不会被处死,他觉得明朝会和他谈判,对于自己的口才王杲很有信心。
可惜,王杲没搞清楚状况,谈判的双方是公平的,再高明的技巧,再灵巧的口舌,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而公平的基础,是实力。
失败者是没有资格谈判的。
为此王杲还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自己前途光明呈喜庆之兆。
由此可见,封建迷信不仅害人,还害己。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2:47:44 +0800 CST  
7.功成名就
王杲处决,英国公张溶代表万历到太庙告慰朱家列祖列宗;首功李成梁进左都督,世萌都指挥同知。
五军都督府,掌管天下各地都司卫所,统领全国军队,“总内外诸军事”,是最高的军事机构,其中左右都督各一人,官居正一品;都指挥同知,人数无定制,从一品,而世萌则代表李成梁的后代即使没有任何功劳也可以当从一品大员,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上到内阁首辅张居正为首的中央官员下到辽东巡抚张学颜为首的辽东地方官员都依官阶大小得到不同的赏赐。
事情似乎划上了句号,举朝欢庆,坏人伏法,正义获胜,可并没那么简单,因为王杲的次子阿台漏网了。
借债还钱,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父仇子报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大家都没错,不过是角度不同而已。
阿台问题此时的李成梁并不知道,即使知道也顾不上,不是他仁慈,斩草除根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懂,可问题是现在他面前有一堆又高又密的杂草,阿台顶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苗。
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距离平定王杲才过去一年零一个月,那是一个如往常一样的寒冷干燥的冬天。
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汉子在这个时候习惯的就是来明朝这面做做客,
可是他们面对漫天的火炮、弓箭,前方因马蹄扬起的扬沙,响彻天地的喊杀声,他们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损失了一千多人。
此战李成梁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世萌锦衣卫千户。
万历六年(1578)正月,泰宁部在老大速把亥的带领下进犯辽东,还没等进犯呢,李成梁领着明军就到了,一场大战,斩获敌人首级四百三十颗,其中包括五个首领。
加封太子太保,世萌铁岭卫指挥使,这是明朝对李成梁此次战斗的表彰。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0:48 +0800 CST  
万历六年(1578)年,李成梁的老对手速把亥,联合其他几个部落,三万蒙古铁骑气势汹汹的杀向辽东。
速把亥坚信,这次天时和人和都在他这里,三万蒙古铁骑,这个数字并不多见。
李成梁一面严令各城各堡加强防卫,另一方面动员沈阳辽阳广宁这三个军事重镇的明军,准备粮草武器,清点武器弹药,特别是战马,做好一级战斗准备。
将士们发现,李总兵并没有像防御城池那样去嘱咐他们多准备滚木礌石。
《孙子兵法》云: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按照这种说法,李成梁最应该采用的是坚壁清野严防死守,这点李成梁知道,所以他严令各地严加戒严,不出战。
但李成梁生于辽长于辽,他见证了太多次蒙古骑兵在辽东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的样子,百姓在骑兵的刀锋下哭嚎,家园在战火中摧残,他亲眼目睹过太过悲剧,更耳闻过太多的悲剧。
“以前我没得选,但我现在想做个好人。”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1:31 +0800 CST  
这是李成梁内心的真实写照,十年前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四十岁的穷生员,即使袭职也不过是万千明军中一个默默无名的低级军官,没有人知道他,但是凭借他的天赋,他对战场洞若神明的精辟理解,他迅速成长为辽东这一重要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他手里有十万雄师,在他的调教下,这十万中有精兵,有猛将,敢打敢杀,能打能杀。
他现在有的选择。
坚壁清野死守城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是拉出去和素来以野战著称的蒙古骑兵在正面轰轰烈烈真刀真枪干他一场?
李成梁并不习惯死守,他认为老把战争的主动权让给对手,是一件不大明智的事情,而且他还觉得,有时候进攻就是一种防守,甚至是一种比防守还优秀的防守。
后世德国劳塞维茨,“西方兵圣”在他不朽的军事著作《战争论》中归纳了这种思想: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兵法云: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李成梁云:以攻为守,以进为退。
伟人和凡人的差别,有时候就是这样:
凡人深信前人深信权威,照部就搬,奉为圣旨;伟人只信自己的判断,不拘一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所以,李成梁“亲率锐卒”,急行军一百公里(出塞两百里),杀到了速把亥等部的营寨,犹如天降神兵。
毫无准备的蒙古骑兵慌忙应战,即使他们反应很快,即使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即使他们单兵战斗能力很强,但他们还是留下了八百具尸体,一千两百匹上好的战马,盔甲武器数不胜数。
这样的主动进攻,自打成祖朱棣那代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了,历来只有蒙古骑兵进攻明军防守的份,而且还不一定守得住,可李成梁不仅守得住,居然还出塞两百里,偷袭蒙古骑兵,这一点蒙古骑兵想不到,明朝上下更想不到。
作为回报,五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辽东总兵,在这样一长串的名衔前面,李成梁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
宁远伯。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1:54 +0800 CST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头衔,因为自打嘉靖登基(1522)到崇祯自杀清兵入关的前一年(1643),靠武功封爵的只有李成梁一个人,在我看来也是唯一一个真实的伯爵,比起九千岁的三岁从孙被封为伯爵、四岁被封为侯爷,李成梁的宁远伯当之无愧。
接下来宁远伯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兼太子少保辽东总兵李成梁打败了另外一位建州女真的首领——王兀堂,打退了土蛮和速把亥的数次入侵,宁远伯的爵位也从流爵(不世袭)变为了“予成梁世袭”,岁禄八百石也变为了九百石(一石六十公斤)
看起来,李成梁已经够了,功成名就,履历丰富且个个都是重量级,但是,相比较同一时期那位名满天下却没有封爵的戚继光,李成梁的履历似乎并没有高出太多。
万历十年(1582)三月,速把亥这位我们熟悉的泰宁部部长,再被李成梁大败两次后,越败越勇,这次的他动员了他的所有人马,倾巢而出,打算一雪前耻,把前两次亏的本一次吃个够。
这是个天真的愿望。
李成梁在蒙古骑兵的必经之路已经设下了天罗地网,当速把亥一马当前冲入包围圈的时候,参将李平胡(这是个简单易懂的名字)一箭命中速把亥,旁边的另一位参将李有名如风一样骑马杀了出去,风驰电掣般来到速把亥身前,不管速把亥死没死,举刀就剁,约莫剁了四五刀,速把亥的胸腔以上部位自成一家了,才罢手。
我们通常管这种行为叫做补刀。
老大一死地动山摇,尽管还有速把亥的弟弟炒花(舒哈克卓哩克图鸿巴图尔)等多位首领指挥,但也无法制止丢盔弃甲的蒙古骑兵。
这一战以速把亥的死而开始,也以速把亥的死而告终,驰骋辽东二十年,把辽东当做自己后花园,另李成梁前任王治道战死的速把亥,为他传奇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也为另一个人更加传奇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在史书见到了很难得的描述:帝大喜,万历皇帝下旨用公款给李成梁在北京修一座府邸,赐李家世萌锦衣卫指挥使。
故事讲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李成梁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下级军官变成了今日高居庙堂之上身兼文武数个一品头衔的大员,被《明史》归结为“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未有也”,李成梁是怎么做到的?
除了能征惯战,用兵如神,战术鬼神莫测等李成梁自身的原因之外,我们还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
张居正。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2:52 +0800 CST  
8..不得不说的故事——张居正与李成梁
前文我们简单的提及过,张居正的军事战略中李成梁有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南戚北李),如果说李辅是李成梁的第一个伯乐,那张居正毫无疑问就是第二个,不过他给李成梁带来的,是李辅不能达到的“国士标准”,是当时整个大明王朝的信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成梁遇到张居正,是他的幸运。
李成梁平定王杲后,朝廷论功行赏,张居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辽东这些年的功劳,第一名当属总兵,其次是巡抚,再次是总督,朝廷升官奖赏应该按照这个标准。兵部居中调度,也有一定的功劳。”
这句话看似平常,但只要细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端倪,总兵立首功,我们这些后人知道,但当时的朝廷未必清楚,即使清楚,上面的巡抚总督甚至是兵部领导内阁大臣也是有“领导有方”的名义,这个功劳该怎么分配?例如宁锦大捷的袁崇焕,首功是魏忠贤,其次是兵部部长内阁抚臣等等,真正的功臣袁崇焕排第58名,前面的57个就是名义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有方”的饭桶,包括魏忠贤三岁封伯爵四岁封侯爷的两位。
张居正第一分清了辽东地方,把巡抚和总督排除;第二排除了军事指挥机关——兵部;张居正还排除了自己等一批中央官员“功劳封赏涉及到臣等,老实说是滥竽充数,绝不敢当”。
这样不争功不抢功不嫉妒属下的领导,真的很难得。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3:09 +0800 CST  
监察——言官体制,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清廉,是清洁者,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打击权臣,进谏皇帝;另一方面也是党同伐异的急先锋,党争的主力军,他们可以站在维护正义的旗帜下利用他们的权利来诬陷攻击其他清廉之士,和他们意见不同的人。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不畏强权,悍不畏死,为民请命,敢于直言,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们身上有;如果中华民族存在民族劣根性,善于嫉妒,见不得别人好,卫道士嘴脸,他们身上也有。
俗话说“文人相轻”,自己人都互相看不惯,更不用说看待李成梁这个粗鄙武夫了。
每次李成梁大捷,有些言官关心的不是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一心关注明朝死伤了多少,死伤越多越高兴,因为这样,他们就有了指责李成梁“浪战”的理由,蒙古骑兵多么厉害他们不管,战斗力多强不管,李成梁消灭了多少敌人不管,只要李成梁手底下一有伤亡,这些言官就会指责李成梁“看似英勇,实为浪战”。
不打,说你畏敌如鼠,白吃朝廷俸禄;打了,败了,要弹劾你,要给你治罪;打了,胜了,不予表扬,反而说你浪战,这下你该知道前辽东总兵王治道为什么要战死了。
憋屈,实在是憋屈。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4 15:33:25 +0800 CST  

楼主:一只支

字数:196251

发表时间:2016-08-04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43:00 +0800 CST

评论数:20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