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复凤翔万里2013:

从各位的探讨中,结论慢慢出来了,其实唐玄宗不昏,只是在下一盘权力平衡棋,不过玩咂了,安禄山有点冤,他其实是被杨国忠和其他军头逼反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是畏敌怕死,哥舒翰是有野心,在河北打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在趁机发展个人势力有私心,唉,读书读成这样子,基本的大是大非都混乱了,还不如不读书。按各位的思维逻辑,历史人物都可以在重新解读,比如探讨一下汪精卫的心路历程?他是如何从革命者变成那种人?岳飞是否也是个野心家?

===================

按你的观点,这段历史写成这样,它就完美了。
总而言之,唐玄宗老年痴呆了,于是各种昏招玩尽。一门心思残害忠良贤臣,蒙着头瞎指挥,于是把大唐帝国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再总而言之,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宪宗一个比一个脑残弱智,于是大唐帝国再也没有真正中兴。至于后来的大唐皇帝,更是脑残弱智,于是大唐帝国颓废的存在了一百多年,终于灭亡了。
因为,放着那么多忠良贤臣,他们始终象防贼一样的防着,就是信任重用宦官。

这样一解释,史料肯定非常充足,而且大是大非也有了。
你喜欢看这种历史,网上多的是。没有必要跑到这个帖子里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2 15:33:29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怪盗基德OJ 、草苞 、大有行、彼是方生之说也、枫叶之国ing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六节 十字路口的选择 哥舒翰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出战失败后,曾一度计划退回潼关,重新整顿后继续防守潼关,但是被一个高级将领裹协着投降了安禄山。[注1]
后来的事情就比较戏剧性。因为那个裹胁哥舒翰投降的高级将领,竟然让安禄山以出卖主帅的罪名,直接拉出去砍了。[注2]

每当看到这个场景,我就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你说那个裹胁哥舒翰投降的高级将领,如果知道投降安禄山就这是种下场,他还会选择投降吗?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他会怎么做呢?他逃回长安,最坏的结局,也就是让唐玄宗以军事失败为由杀掉吧!而且唐玄宗也未必一定会这样做,因为从潼关败退回去的高级将领,大都也都是待罪立功啊。[注3]

关键是,就算被皇帝杀了,也比投降安禄山被杀强啊!
因为被皇帝杀了,撑到天上,也就是一个失职被杀;投降叛军而死,这起步就是附逆啊。
这种差别,对本人而言,只是盖棺定论不同;对子孙后代而言,却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大事。因为一个人有附逆的父亲、爷爷,那他的政治履历上,得是多大的污点啊!

这位老兄在临死前,会想到什么,肯定是会后悔的肠子青了。这就好像,他手里拿着一支一跌再跌的股票,于是他在关键时候选择了换一支股。结果呢,直接赔的倾家荡产,自己也爬上了天台。
从这层意义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选择投降,还是选择英勇不屈的面对死亡、或是奋起反抗?单纯的看利益的考量,也是很难判断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4 15:01:19 +0800 CST  
哥舒翰被安禄山俘虏后,为了给自己投降找理由,难免会有意无意的夸大安禄山的胜算。
事实上,只要安禄山真能造反成功,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单纯的基于利益考量,就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因为哥舒翰的江湖地位实在太高了,他愿意倒向安禄山,当时就可以坐在叛军的常委席中;以后还有机会混个开国功臣玩玩。

总的来说投降这种事,并不是多大的事;一切就看最后结果。
比如,李渊父子造反时,投降李渊父子的隋朝高级军政长官有很多,后来功成名就的人也很多。
因为只要胜利了,造反就不叫造反了,而叫革命了。而舆论也是现成的,总而言之,皇帝脑残弱智一味胡折腾,弄得天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大家拥戴真龙天子取而代之。
总而言之,你跟着真龙天子混,有什么丢人可言?

所以封德彝、萧瑀、宇文士及在隋朝都是位高权重,但是在李渊父子造反后,他们都选择了投降李渊父子,关键是,他们在大唐依然都是传说中的开国功臣。
李世民上位时,正式分封大唐开国功臣43人。萧瑀、宇文士及、封德彝都在其中。[注6]
虽然说,从皇权的理论上看,封德彝、萧瑀、宇文士及这些人都是背叛皇帝的臣子,但是写在历史上,都也成了一代开国功臣。

也许有人会说,李渊父子代表正义、隋炀帝代表邪恶,人们追随李渊父子造隋朝的反,自然不能说有什么错。
问题是,这只是因为隋朝灭亡了,如果隋朝把当时的叛乱平定了,还能维持一百年的统治,我们再翻开历史书看,肯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4 15:02:10 +0800 CST  
如果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最后建立了大燕帝国,那以哥舒翰的江湖地位,在大燕帝国混成德彝、萧瑀、宇文士及的地位,也未尝不可能。至少在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时,认为自己有机会实现这一切的,但是事实无情的否定了哥舒翰的幻想。

从某种意义上,如果安禄山的大燕帝国修成了正果,哥舒翰此时投降安禄山,也有可能成为大燕帝国的开国功臣。
而大燕帝国在写相关历史时,自然会把大唐历史写得极度不堪,总而言之,唐玄宗脑残弱智弄得天下大乱,于是安禄山代表国家人民利益建立了大燕帝国;哥舒翰在关键时候弃暗投明,为大燕帝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更主要的是,哥翰翰的江湖地位实在太高了,所以他倒向安禄山一边,乐观的想象,那可不是光杆一根投靠安禄山,而是带着大量的原始股份投靠安禄山,因为一切正如哥舒翰对安禄山所言,现在给大唐皇帝卖命的高级军政长官还有很多,你愿意接受我的投降,我现在就写信让他们赶紧迷途知返。[注7]

乐观的想象,哥舒翰这种判断也不算太离谱。
因为安禄山现在席卷河北、中原,又一举攻入关中;尤其是听到大唐皇帝放弃帝国都城逃亡,更让哥舒翰感觉改天换日的时候到了。

所以哥舒翰现身说法,希望大家也早早顺天意应民情,赶紧站在安禄山一边,结果就是一片骂声。总而言之,你个不知廉耻的老家伙,自己为了苟且活命出卖灵魂,还想劝我们投降?你为什么不早点死呢?[注4]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发现哥舒翰也实在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所以就把他囚禁了起来。此时的哥舒翰会想到什么?我们不得而知,难免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感觉。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4 15:03:01 +0800 CST  
一年后,叛军败退时,就把他杀了。[注5]
临死前,哥舒翰会想到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肯定会非常后悔吧。因为为了一年没有自由的生活,就把自己一切的英明毁了,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吧。

看到哥舒翰最后的选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要知道,哥舒翰在此前,那就是偶像一级的人物。当时流行的一首流行诗是这样称赞哥舒翰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
而李太白作诗赞美哥舒翰说“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但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哥舒翰竟然晚节不保了。
关键是,为了活命向安禄山屈膝,还主动替安禄山效力。

幸好唐玄宗出局了,当时的一切黑锅,都可以让唐玄宗扛大部分。否则,哥舒翰盖棺定论,肯定更会糟糕无比。

因为唐玄宗出局,分析相关的历史,人们自然会说一切都是唐玄宗惹的祸,哥舒翰晚年如此不幸的结局,也都是唐玄宗的错。

哥舒翰投降之后,仅仅多活了一年时间,而且是以一种极为失败的状态多活了一年多时间。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哥舒翰会怎么选择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4 15:03:31 +0800 CST  
许多年以后,晚年的颜真卿身陷叛军,叛军劝降他,他拒绝投降。

他堂堂正正的死了,一生就完美的盖棺定论了;他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盖棺定论肯定就会全部重写了。
关键是,他堂堂正正的死了,他的子孙后代也会为有这样英雄的父亲、爷爷而感到骄傲,并且会因此享受更多的红利。如果为了活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他的子孙后代也会因为有这样的父亲、爷爷而感到蒙羞,而且在以后的人生中,会受到各种歧视限制。

回首最后的时光,单纯基于利益的考虑,哥舒翰与颜真卿,谁会羡慕谁呢?
更主要的是,如果处于这种困境中,单纯基于利益的考量,我们希望自己是颜真卿,还是哥舒翰呢?

人生在这种十字路口,你说怎么选择是一种正确呢?没有人知道,因为读史者知道后来的结果,所以更容易判断相关的利害得失,而历史当事人呢?他永远也不知道。
这就好像在股市中,我们卖掉、或是买进一支股票时,这支股票以后会涨还是会跌,我们当时只能基于各种信息去判断它,却绝不会真正知道它的结果。
有时候你认为,这支股票会跌,所以你急不可耐的卖了,但是很不幸,它后来疯涨了;有时候你认为,这支股会涨,所以你买了很多,但是很不幸,它后来暴跌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4 15:04:16 +0800 CST  
我这样说,也许有人会说,你怎么就是利益、利益的,各种伟大的情操哪里去了?问题是,抛开利益关系,大家为什么要忠于大唐帝国呢?
因为写在史书上,晚年的唐玄宗就是一个脑残弱智、荒淫无耻的家伙,他后来信任奸臣李林甫、信任奸臣杨国忠、信任奸臣安禄山。
关键是,大唐帝国后来的皇帝,在史书上也是一个比一个脑残弱智,邪恶的太监更是一个接一个的出现。
要知道,大唐帝国还控制着一部分话语权,如果大唐被推翻了,这些大唐皇帝在历史书上会是什么形象,我们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面对这种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抛开利害关系,众多人忠于这种政府、忠于这种皇帝,到底所谓何事呢?
更主要的是,他们忠于这种政府、忠于这种皇帝,就算是因为所谓的忠义的思想,又有什么高大上可言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4 15:04:48 +0800 CST  
总的来说,传统历史是基于皇权的视角所写,所以它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神圣、神秘皇权。
而在这种背景下,它会尽量模糊政治博弈中的利害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难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皇权可以高高在上,就是因为各种空而又空、抽象又抽象的思想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于是政治舞台上的各种人物,常常一个比一个幼稚荒唐、或一个比一个视功名利禄如浮云。
在这种背景下,读史者难免会有一种想法,如果自己处于历史当事人的位置上,肯定能如何如之何。

问题是,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是,普遍读史者渴求的功名利禄,那些脑残弱智的历史当事人全拥有了;普遍读史者渴求的功名利禄,那些视此如浮云、甚至如粪土的历史当事人,也全拥有了。
而绝大部分读史者呢,一个人赛一个精明,一个赛一个现实,却只能看着功名利禄在天上飞啊飞,就是无缘真正接近!

欢迎关注下一章 唐玄宗最后的布局

[注1]:乾干祐进攻,于是火拔归仁等绐翰出关,翰曰:“何邪?”曰:“公以二十万众,一日覆没,持是安归?公不见高仙芝等事乎?”翰曰:“吾宁效仙芝死,汝舍我。”归仁不从,执以降贼,械送洛阳,京师震动,由是天子西幸。
[注2]:执火拔归仁,曰:“背主忘义,吾不尔容。”斩之。
[注3]:六月,潼关失守,思礼西赴行在,至安化郡。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并引于纛下,责以不能坚守,并从军令。或救之可收后效,遂斩承光而释思礼、崇贲,与房管为副使。
[注4]:翰以书招诸将,诸将皆让翰不死节。
[注5]:禄山知事不可就,囚之。东京平,安庆绪以翰度河。及败,乃杀之。
[注6]: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又定功臣封户,时文静已死,乃自寂而下差功大小第之,总四十三人。......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户七百,.....萧瑀、封德彝、刘义节户六百.....。
[注7]:禄山见翰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翰俯伏谢罪曰:“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禄山悦,即署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4 15:07:26 +0800 CST  
复凤翔万里2013:
说这么多,我就问一下,如果明天中美发生冲突了,大家该怎么选择呢?
==========================

你知道,现在想拿到美国户口的中国人有多少?
你知道,现在拿到美国户口的华人有多少?
关键是,看到某些中国人成功变成美公民后(取得绿卡),普遍国人的态度是什么?
当然了,你可以看看想变成美国公民,得如何宣誓?

中美起了冲突,大家该怎么办?
扯点高大上的,我自然是为了国家民族愿意牺牲一切。
问题是,真落到了实处,我只能呵呵了!

抵制美货时,抵制日货时,有多少中国人参与呢?
当然了,你可以会告诉我,抵制美货、抵制日货,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这种观点不能说有错误。问题是,顺着这种逻辑,明天与美国、日本起了冲突,人们肯定也会说了,与美国、日本冲突不符合中国利益。说来说去,还是亲善友好是最优的选择。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4 16:33:21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草苞、大有行、怪盗基德OJ 、donglinkun、彼是方生之说也、枫叶之国ing、赖不叽叽 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章 唐玄宗最后的布局

第一节 叛军为什么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

叛军攻克潼关后,没有迅速进攻长安,于是让唐玄宗南逃到了蜀地,让唐肃宗北逃到灵武,简单的看,这是叛军最大的失误。
在说到相关原因时,史书通常归于叛军没有远见,所以小富即安,突破潼关后,不能长驱直入进攻长安;攻克长安后,不能继续扩大战果席卷西北。[注1]

其实呢,我还是一贯的观点,当我们认为历史当事人,犯了极尽幼稚的、脑残的错误时,通常都是居高临下的、极尽廉价的分析。
传统史书之所以会经常出现这种内容,通常都是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并非写史者真的这样认为。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史书说叛军目光短浅,所以不扩大战果后,马上又罗列了大量的事实,证明此非叛军不想做,实是叛军无力做。

按理说,叛军把大唐皇帝打得仓惶逃离帝国都城,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可以称得上空前胜利。但是在取得这种胜利后,叛军在西北地区的表现如何呢?说出来,有可能都让人不敢相信!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6 19:07:54 +0800 CST  
叛军不战夺取长安城后,曾试图夺取紧挨长安城的扶风郡(后来的凤翔),结果让一个县级大哥领衔,就打得败退回去。
要知道,当时唐肃宗当时还没有到灵武呢。
唐肃宗到了灵武后,叛军再次率军攻打扶风郡(后来的凤翔),再次让这个县级大哥率人打败。
这个领衔保卫扶风郡的县级大哥,因为表现优秀,所以一跃成了市级大哥;随后不久更进入了省军级行列。[注2]

我们必须得知道,扶风郡紧挨长安城,相距长安城也就200里左右。
而且组织抵抗领衔人物,只是一个县级大哥。
这种地方,这种人员配置,叛军都无力夺取。
如果大唐皇帝愿意固守长安城,叛军怎么敢奢言夺取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6 19:08:32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因为皇权时代的历史书,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神秘神话皇权。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难免会认为,大唐政府可以平定安史之乱,主要是因为皇权太神秘了、太神圣了。
一切是显然的,在实力上,大唐帝国什么像样的筹码也没有了;在决策上,唐玄宗自然是一副老年痴呆样,唐肃也是一副脑残样。但是大唐帝国就是把安史之乱平定了!

这一样写,这段历史马上就神奇极了。
总而言之,大唐皇帝一个赛一个脑残弱智,但是众多人就是死心塌地的忠于大唐皇帝;大唐帝国输得裤衩也快没了,但是回纥、土蕃竟然不趁机瓜分大唐帝国,回纥还帮助大唐帝国起死回生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除了对神秘、神圣之极的皇权跪拜之外,还能想起什么呢?

问题是,如果叛军在西北地区真有什么了不起的优势,大唐帝国当时就玩完了。就算大唐帝国还存在,唐肃宗肯定也和汉献帝没有多大的区别。
皇帝可以高高在上,主要是靠强大的实力、以及巧妙的利害格局,否则,皇帝算个屁啊!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6 19:12:27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在打败潼关守军后,叛军前线最高指挥官,肯定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该不该大举向前进攻呢?
事实上,随便拉出一个人处于相关位置上,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但是,叛军最终选择了驻兵于潼关一线。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比较合理的原因应该是,叛军对于关中,一直是以攻为守的。表面上,叛军一心要夺取关中,实际上只是希望凭借函谷关天险(封常清、高仙芝弃守的陕郡为中心地区),堵住大唐帝国反攻中原的道路;从而为叛军巩固河北、中原,刺穿江南留下足够的时间。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叛军开始就没有做好长驱关中的准备,也不具备长驱关中的实力。

从这层意义上,与其说叛军一直进攻潼关,还不如说叛军一直驻守函谷关。
从这层意义上,与其说潼关守军出关作战,还不如说潼关守军出兵一二百里进攻函谷关。
从这层意义上,叛军夺取潼关,都是抓住大奖的事。
在这种背景下,叛军前敌指挥官如果敢奢言杀进关中夺取长安城,肯定以为自己头上戴着主角光环。因为这怎么看,好像也是作死的选择。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6 19:13:01 +0800 CST  
相关历史,常常会变得莫名其妙,就是因为史书有意无意渲染了一件事,那就是大唐帝国输得山穷水尽了,所以唐玄宗吓得除了跑路,什么事也不会干了。
在这种背景下,叛军攻克潼关后,不敢直驱长安,就变得不可思议了;在这种背景下,叛军占据长安后,不能北上追逐肃宗、南下进攻玄宗,也变得不可思议了。好像叛军有点战略头脑,就不会犯这种错误。
因为类似的原因,我们看这段历史,难免会认为,如果叛军有一点战略头脑,就能如何如之何了。

问题是,当我们给强大的西北军来个特写,自然就会知道,叛军当时的所作为所为,完全是因为他的实力不足。
关中是大唐帝国政治中心(帝国都城就在这里)、军事重心(帝国一共十大军区,有五个在这里);叛军真有心攻打这里。必须得集中军事主力进攻,在史思明坐镇河北、安禄山坐镇洛阳、田承嗣、武令珣被牵制在南阳一线,就让崔干佑率领一支孤军就深入关中,想一想也好像是作死的行为。因为双方的实力完全就不成正比。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6 19:15:07 +0800 CST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就会到奇怪。既然叛军根本无力夺取长安城,为什么唐玄宗会选择弃守长安城呢?
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唐玄宗的对手,从始到终就不是一个安禄山。如果他的对手只是一个安禄山,那唐玄宗从始到终的行为都称得脑残弱智。问题是,唐玄宗的敌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安禄山。

是的,只要唐玄宗愿意固守长安城,叛军是没有机会攻克长安城的。问题是,局势为什么会发展到这一步?简单的去看,它就是唐玄宗脑残弱智弄出来的啊。
先是唐玄宗无原则的信任奸臣安禄山、杨国忠,致使天下大乱;后来唐玄宗无端杀死西北军大佬封常清、高仙芝,又逼哥舒翰出战,致使叛军兵临长安城下......。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叛军无法攻克长安城,唐玄宗还能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吗?
就算大家一时不敢把矛头指向唐玄宗,肯定敢把矛头指向杨国忠吧;肯定会把矛头指向杨贵妃吧;再翻一翻账,直接指向高力士也是有可能的....。这样一玩,唐玄宗的政治生涯大约就算是玩完了!

从这层意义上,除非唐玄宗愿意接受这种事实,否则,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毒蛇咬手,马上断腕逃生。
唐玄宗逃离长安城后,有翻盘的机会吗?从理论上是有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他刚刚逃到马嵬驿,该来的一切就都来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6 19:16:02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郑鹤271828、怪盗基德OJ 、男人不能穷1 、枫叶之国ing、赖不叽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唐玄宗为什么要逃离长安城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坚守长安城。
中策,北上逃到西北军区(也可以说转进到西北军区)。
下策,南下逃到蜀中(也可以说转进到蜀中)。

哪种选择更好呢?
如果唐玄宗的敌人只有安禄山,坚守长安城自然是最优的选择。问题是,唐玄宗内心深处有一个阴影,那就是在这种惨败之后,大家追究相关责任,会追究到谁头上?
无论从哪个角度,也会追究到杨国忠头上的。而追究到杨国忠头上,随时都会追究到唐玄宗头上的。
事实上,相关的责任一旦追究开始,从信任李林甫、到信任安禄山,再到信任杨国忠,到最后折腾的天下大乱,一切都是唐玄宗惹的祸啊!关键是,事情发展到此时,唐玄宗依然一副老年痴呆、执迷不悟的样子,始终还信任杨国忠,你说唐玄宗还有资格继续当皇帝吗?显然是没有的!

这种结局,不是唐玄宗不愿意接受,围绕在唐玄宗身边的人,恐怕都不会愿意接受。
因为唐玄宗以这样不光彩的方式出局,围绕在唐玄宗身边的人,不要说想着平稳着陆了,就是想着活着出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为类似的原因,不但上策(困守长安城待军勤王)不能选择、中策(投奔西北军区)也不能选择了。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似乎只能离开危机伺服西北地区,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指挥帝国全局。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09:54:25 +0800 CST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整个晚唐历史,大唐皇帝一共五次放弃长安城出逃。而五次,都又成功的杀回了长安城。
唐玄宗面对安史叛军,迅速逃离长安城。
唐代宗面对土藩军队的威胁,也是迅速逃离长安城。
唐德宗面对西北军的叛乱,也是迅速逃离了长安城。
唐昭宗面对黄巢之乱,也是迅速逃离了长安城。
唐昭宗面对叛军,再次逃出长安城。

面对大唐皇帝这种玩法,如果居高临下的看,可以说大唐皇帝一个比一个低能。问题是,五次逃出长安城,五次杀回去,为大唐帝国续命150年,用大唐皇帝低能解释未免太夸张了。
要知道150年的时间,可不是一短时间,翻开中国历史,寿命这么长的朝代,没有几个。

总的来说,帝国是一个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集合,帝国是几千人口的集合,单纯的丧失帝国都城,或是单纯的夺取帝国都城,并没有多了不起的意义;所以大唐皇帝五次丢失长安城,五次都杀回了长安城。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09:55:30 +0800 CST  
如果唐玄宗的敌人只有安史叛军,唐玄宗自然会选择坚守长安城的。
总的来说,西北地区是帝国政治、军事、经济重心所在地。如果安禄山、史思明一块坐镇潼关,突然大举进攻长安城,唐玄宗也许会有点害怕;就崔乾佑一支孤军,想把唐玄宗吓得只想往西南逃窜,也未免把唐玄宗说得太不堪了。

就崔乾佑这种孤军,不要说唐玄宗坚守长安城了,就是唐玄宗弃守长安城后,他连个长安城附近的扶风郡都无法攻下来。
虽然夺取扶风郡,就等于卡住了大唐帝国的咽喉(因为后期江淮的物资,就是通过这里转运到西北的),但是叛军就是无法夺取扶风郡。[注1]
要知道,叛军不战夺取长安城,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影响力,那都可以称得上天下震动了,但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也无法把长安城附近的扶风郡拔掉,至于朔方、陇右等帝国精兵云集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就叛军这种战斗力,也敢奢求强攻长安城,也未免太自不量力了。
如果唐玄宗当时选择坚守长安城,叛军最大的概率就是把军队驻扎在函谷关、潼关一线,总而言之,堵住西北军东出的主要通道,然后稳定河北、河南、刺穿江淮。事实上,这是叛军夺取西北的唯一机会,奢谈强攻夺取西北,从哪个角度看,好像也是不现实的。
对此,我上一节分析了很多,这里就不再多重复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上一节。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09:56:16 +0800 CST  
唐玄宗之所以向西南逃窜,是因为在唐玄宗眼中,安史叛军自然可怕,但是西北军更可怕。
处于唐玄宗的角度,除非他愿意放弃皇位,否则,除了向西南转进之外,好像看不到更好的选择了。
唐玄宗到了西南,西北军的高级军政长官,再敢肆无忌惮的追究唐玄宗的责任,唐玄宗就可以宣布他为叛逆,而他又无法真正控制唐玄宗,会很容易陷入被动之中的。

总的来说,只要唐玄宗进入川蜀,就意味着他开始坐镇南方,掌握着帝国的主要政治经济资源。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军虽然掌握着帝国的主要军事资源,也很难挑战唐玄宗的权力。

当然了,如果西北军能达成共识,愿意一块背叛大唐,唐玄宗转进哪里,也是逃脱不了被清算的命运。
问题是,西北军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达成这种共识。因为在当时背景下,你想背叛大唐,并不能保证其它人也会跟你一块干;相反还会有许多人想踩着你的人头,借机向上爬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09:57:26 +0800 CST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唐玄宗逃到西南之后,如果西南的军政大佬试图控制唐玄宗呢?
这个应该是无法出现的事。因为西南当时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没有军阀化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哪个西南的军政长官试图控制唐玄宗,肯定是想给别人做菜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敢控制皇帝,肯定会有无数人踩着他的人头上位的。

若干年后,有一个军方大佬拥兵作乱,被一些忠于皇帝的人灭掉了。
结果不用问,这些忠于皇帝的人,用叛乱者的人头,换取了自己的功名富贵。

这些忠于皇帝的人,后来对皇帝的一些命令感到不满意,于是也想起来造反了。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就说,你们的功名富贵是怎么来的?不就是那些鬼謎心窍的人,用人头给你们换来的吗?你们现在这样鬼谜心窍所为何事呢?是不是想牺牲自己,给别人做一场富贵啊。[注2]
那些人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因为当叛臣贼子有多难,只要看看安禄山、史思明的失败就可以知道。
安禄山、史思明那么大的实力,一旦叛乱,都是身败名裂、满门抄斩;以你们这么小的实力,就想造反,还认为自己有机会成功,实在不知道信心是从哪里来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09:58:26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