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担负重任】
许崇智学成归国后,回到自己发迹的地方——福建任职,先后历任福建武备学堂教习、帮办、总教习、第十四标标统,那会儿沾点洋气就是牛,海龟就是吃香,回国后的他可谓一路平步青云,到辛亥革命那一年,他已混到第二十协协统。武昌起义爆发后,亲身得到过黄兴指教的同盟会元老许崇智在福建竖起义旗,举兵响应。在当年11月9日,闽、粤两省同一天宣布独立,福州光复后,福建军政府成立,原福建新军统领孙道仁被举为都督。许崇智因指挥起义有功,被推举为闽军总司令,后迫于压力,自请退任第一师师长。要知道,在全国范围内,倾向革命的新军虽然士气大振,可当时的许崇智才24岁,资历和声望严重不够啊。

一待东南数省独立,他们便准备兵分几路北伐,以期直捣北京,逼迫清帝逊位,许崇智就任福建北伐军总司令,率军北上,途中得悉清帝准备退位,遂率部回师福建。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福建第一师改编为陆军第十四师,许崇智任师长。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举起“二次革命”旗帜,革命党人内部经过好长时间的分歧才准备武力讨袁,7月中旬时,李烈钧、黄兴等分别在江西湖口、江苏南京举兵誓师讨袁。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上,许崇智站在孙中山一边,在他的策划推动下,福建于7月19日宣布独立。但不久,“二次革命”没有第一次革命那么声势浩大,很快就失败了,许崇智被迫逃亡日本。孙中山于1914年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中华革命党,许崇智没有向黄兴、陈炯明等人反对按指印宣誓效忠孙中山个人,所以他被推举为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部长,兼中华革命军福建司令长官。

那时候,许崇智和孙中山那班人一样,是被袁世凯北洋政府的重要通缉对象,这也是件非常奇特的事情,开国元勋在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竟然成了通缉犯,真有些滑天下之大稽了,但没办法,这样的历史还偏偏在中国就发生了。虽然亡命海外,但矢志不渝的革命还是要继续下去。在几乎整个1915年间,孙中山派遣许崇智以军务部长名义,偕同海军将领宋振到南洋各属加强党务活动,并进行革命宣传和等款。当年10月,许又再度奉孙中山之命,偕同为粤军名将的邓铿前往南洋,与邓泽如等开展筹募“革命公债”工作。至11月,由于袁世凯称帝野心日渐暴露,许崇智又奉孙中山命令,回国参加反袁护国的武装起义。

许同志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回上海后,孙中山正组织中华革命军东南军、东北军、西南军、西北军四个总司令部,派许崇智任东北军参谋长(东北军总司令为居正,文人挂帅,可见得力武将之少),设总司令部于青岛。经过数月的酝酿发动,东北军于4月4日在山东潍县起兵,沿昌乐、益都进攻济南,所以护国运动不只是蔡锷他们一干人在搞,孙中山这帮革命党人也出力不少。因居正是文人,东北军的军事部署及作战指挥多由许崇智负实际责任。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京暴毙,黎元洪接任大总统,孙中山才下令停战,嗣后东北军交由冯国璋收编,许崇智仍返回上海。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0-28 23:06:53 +0800 CST  
@轩辕传奇棒棒糖 2015-10-31 00:04:27
广东人革命早,西化最早,但是精神信仰和精诚团结这方面做得不好,为人处事太精明了,这些人杰反而不容易团结在一起,民国的粤系由始至终无法拧成一股绳,所以成就也是高开低走。
-----------------------------
有道理,民国的广东政坛军界可谓人才辈出,可惜没能拧成一条绳,形不成大的力量。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01 23:21:40 +0800 CST  
@286892072 2015-08-22 20:27:52
民国的广西真威武
-----------------------------
@lys9803 2015-11-01 12:39:22
现在广西在全国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身为广西人,感觉很不是滋味啊
-----------------------------
这同时代背景也有关。广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加油↖(^ω^)↗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01 23:26:40 +0800 CST  
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内,蒋介石同张静江与许崇智结为拜把兄弟(这是蒋介石的嗜好之一,他结了估计十多个拜把子兄弟,但后来大多数人不是跟他开战,就是同他撕破脸闹翻),以张为老大,许为老二,蒋为老三。不久后,蒋又同吴忠信再度与许结拜,以吴为老大,许为老二,蒋仍为老三。1917年秋,由于段祺瑞段总理拒不执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发动海军南下“护法”,组织护法军政府,任命许崇智为大元帅府参军长,协助孙中山主理军机,此时的许崇智与参谋总长的李烈钧,实际上成了孙中山在军事上的左膀右臂。

虽然护法军政府在广州成立了,但广东实际上受制于桂系军阀陆荣廷,孙中山深感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自己在别人的卧榻之下,很难贯彻自己革命理念,于是就在1917年年底成立援闽粤军,企图另辟根据地,其中由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总参谋长(前者是粤军之父,后者为粤军名将),许崇智以陆军总长屈就第二支队司令。援闽粤军在向福建扩张的战斗中逐步壮大,1918年底扩编为两个军,陈炯明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经过两年奋斗,到1920年8月,孙中山命令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及岑春煊的政权,10月,粤军攻克广州,结束桂系军阀在广州的统治。(粤军如何攻打福建,如何回师广东,详见陈炯明篇章)

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命许崇智率第二军进攻江西,但反对北伐的陈炯明部下突然“叛变”,孙中山避往永丰军舰,许崇智率第二军奉命回师反击陈炯明部,但在粤东挫败,迟迟突围不了,只好被迫撤往福建。这样“勤王”的大功劳全被拜把子的老弟蒋介石独占,孙中山也于8月从广州转赴上海。1923年1月,许崇智部在桂军刘震寰、沈鸿英部、滇军杨希闵部配合下攻占广州。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州,重整旗鼓,改组国民党,整顿军队,广东军队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

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许崇智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兼军事部部长。1925年春,许崇智率军击败陈炯明残部,攻克惠州(关乎孙中山一脉革命军命运的东征陈炯明战役不全是蒋校长和学生军的功劳)。同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许崇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军事部部长,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军事厅厅长,可以说是掌控住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大权,与廖仲恺(财权)、胡汉民(政权)并称国民党内“三巨头”。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之初,就打算让许崇智兼任校长,许以职务繁忙、力不从心为由,没有上任,这才给有民国辞职达人(也可称“下野达人”,不是世界那么大而想去看看的问题)之称的把兄弟蒋介石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01 23:36:32 +0800 CST  
【黯然离去】
许崇智在国民政府中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与他的同盟会元老身份、孙中山对他的器重以及他的数次战功是分不开的,按理来说,他的前程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在当年8月20日,广东发生了一起重要的枪击事件,受害人正是国民政府“三巨头”之一的廖仲恺。

随着几声罪恶的枪响,廖仲恺倒在了血泊中,他可是同孙中山一起创建同盟会的首任元老,出生华侨,曾于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多次在革命党方面担任财政职务,为革命事业筹措资金,有“黄埔军校之母”的美称。当年孙中山被困永丰舰,廖仲恺也被陈炯明所部逮捕,当时陈军人物非常得以地说:“我们把孙文的钱袋子抓住了!”仅由此可见廖仲恺的影响之大,只是廖先生被划为国民党“左派”,坚决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所以被国民党“右派”忌恨入骨,一些“右派”人士还公然宣称要用机关枪暗杀他。后来,右派极端人物不顾公安局的警告,真的把廖仲恺杀害了。

恰好许崇智就被归为右派,他的许多手下都因为有嫌疑而被抓捕,而且他本人已被认为脱离不了干系。当时国民政府立即指定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3人组成临时革命委员会,控制局势,扣留了围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林直勉,以及粤军军长梁鸿锴、张国桢等人。

关键时刻,蒋介石这个拜把子兄弟竟然还以粤军涉嫌“廖案”、保护许崇智安全为由,派黄埔学生军将许软禁起来,并派兵将忠于许崇智的许济、莫雄两部缴械。9月19日晚,蒋介石派人持自己的亲笔信对许崇智说:“粤军已有变动,请总司令去上海暂避一下,由我代为安排照顾,六个月后,再请同来共同主持北伐。”手中无权无兵的许崇智还能干啥呢,迫于形势,只得黯然离粤赴沪,从此便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告别了一段光辉岁月。他的出走倒是为一个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那人便是他的把兄弟蒋介石,蒋介石趁机掌握了广东军事大权。

许崇智到上海后,居住在英租界,过着寓公生活。2年之后,也就是1927年,从广州国民政府分裂出去的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来了个“宁汉合流”,还在南京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许崇智作为上海代表也出席参加,不过现在的他只是一个过气人物,没有得到多少关注。

1928年初,许崇智与“右派”人物邹鲁、居正等人赴日本游历,随后赴欧美考察军事。许崇智在外考察两年后,于1929年同到上海,被蒋贤弟委为监察院院长一职,职位不小。1931年5月,两广组成的反蒋派在广州另组国民党中央,形成宁粤对峙局面,逼迫蒋介石第二次下野。许崇智与孙中山的公子孙科同赴广州,担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旋到香港。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许崇智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兼围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总的来说,许崇智担任的职务不少,而且官位也不小,但大多数都是跑龙套的虚职。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01 23:45:30 +0800 CST  

【晚节黄花】
1937年抗战爆发后,许崇智对抗战形势抱乐观的态度,但表面不主张抗日蒋介石将重兵集中在上海与日军进行大会战。上海沦陷后,他仍逗留上海租借,到1939年才转赴香港,准备到重庆共赴国难,但迟迟未能成行。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许崇智曾与重庆方面联系,请派飞机来迎,但飞机到港后为孔祥熙及其家人占用。许只能感慨:把兄不如连襟啊。香港沦陷后,许氏被日军逮捕,囚禁于香港大酒店。

日军酒井少将对昔日国民政府的巨头许先生极力拉拢,要求其作广播演讲。说来也有些让人感慨:孙中山曾经给许崇智题过一幅字,说“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汝为同志屈”,意思就是告诫许崇智不要因为时势不利而急于求成。许崇智治军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有限的发挥空间里,他的治军手法前后却有着很大的变化。前期的许崇智,因为有了日本留学的经历,严厉谨慎的思想尤为突出,而后期的许崇智,可能是官当大了开始腐化了,其部属和其他军阀的军队一样,整天和鸦片、女人打交道,他自己也一度沉沦在这种奢靡的生活中。现在日本人利诱许崇智,他却能痛改前非,拒绝合作。

但日本人还是会逼迫的,所以,许崇智只好嘱托其旧属谢宣邦代写广播词,还特意交代了如下原则:(一)如说东亚共荣,必须保证中国领土完整,不得干涉中国内政;(二)拒绝与汪伪政权合作。这些政见并没有得到发表。日本人大怒之下,将许崇智拘禁起来,但许就是不肯与鬼子合作,3个月后许氏获释。1942年矶芥廉介出任香港总督,引诱许崇智出任汪伪政府要职,许崇智仍然予以拒绝。日本还真那这块顽石没有办法,但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竟然没有将许氏杀害。

1945年抗战胜利后,熬出来的许崇智从澳门回到广州,受到昔日旧部——粤军将领张发奎等人的欢迎,随后他经上海前往南京会见蒋贤弟,但热脸碰到冷屁股了,仍然没有得到重用。到1946年他参加完国民政府还都大典后,便返回上海,与居正、吴铁城等老友组织成功贸易公司,专门从事台湾与大陆的商务贸易。1946年秋,许崇智举家南迁,定居香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香港一度从事“第三路线”的民主政治活动,但没有太大影响。

1965年1月25日,许崇智在香港病逝,终年78岁。打拼了很多年,只辉煌了几年,但很快就黯淡下去,很多人分析其大起大落的原因,说他前期锐意进取,后期开始腐化堕落,军队没有整饬好,军权也没有抓牢,而且结交了一个强势又不太顾忌情谊的把兄弟。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06 20:54:49 +0800 CST  


许崇智(1886年-1965年),字汝为,广州人。1903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日士官生第三期步科,1906年加入同盟会(即在同盟会成立的次年加入,算是同盟会元老级别的人物),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有人称其为国民党早期革命中绕不开的人物。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06 21:45:34 +0800 CST  
第二十一将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
【三岁看不到七十】
1883年10月8日,在山西五台县河边村的一个富康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婴儿,由于是家中的第一个儿子,全家人都为孩子的到来而万般欢喜,而且干脆就给他取名叫作万喜。可是在这个万喜6岁之时,他的母亲突然病故。在临终前,身为母亲的她对孩子那可是一万个舍不得,一万分牵肠挂肚,想到小万喜不久之后就会没有母亲的疼爱与照顾,除了每天以泪洗面的悲伤与担忧之外,还有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家庭、人世的万般依恋。她知道自己去世后,正值壮年的丈夫绝不会如“冷处偏佳,别有根芽”的纳兰容若那般再也不娶,在续弦之后,儿子肯定要受到继母的百般虐待,要知道蝎子的尾巴和后娘的心都是特毒的,这样还不如干脆托孤娘家。

果不其然,那个女子含恨去世后,大地主兼钱庄掌柜的丈夫不久便另娶。外婆怕外孙受虐,又担心18岁的继母根本就不会照看孩子,于是干脆把小万喜接到自己家里代为抚养。虽是自幼失去母爱,虽是从小寄人篱下,可这小万喜偏偏就不是那种单亲家庭出来的敏感、忧郁的小孩子,除了调皮、捣蛋、贪玩之外,他似乎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

小万喜和他日后的一位劲敌有着相同的爱好,那就是喜欢舞刀弄枪,当然不是真刀真枪了,而是自制的一把木刀,那会儿没有金庸的武侠可以模仿,戏台上的历史大英雄就成了他们的偶像。小万喜还喜欢自封为指挥官,他将那把木刀举得高过头顶,高声呐喊,身先士卒,直到将对方打败后才肯罢手。

如果仅仅是舞刀弄枪,那么童年也未免显得过于单调,这不,小万喜还爱掏鸟巢、捡雀蛋,他也不顾危险,管它是大树还是屋檐,有鸟巢的地方只要被他发现,绝对是一个也不放过。到夏天,这小子还喜欢到河里去游泳,玩够了才爬上岸,抹一身污泥,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真是蛮会享受的,他常常脱了裤子去游泳,晒太阳也是没穿裤子。只是有些搞笑的是,有一次晒太阳他睡着了,醒来却找不到裤子,只好滑稽地光着屁股跑回家里。有孩子陪他玩时,他好像玩再久都不会嫌累,没人陪他玩时,他自己玩,把自己的孩子抛得老高,有好几次把鞋子扔进烟囱里了,只好哭着闹着让大人给他想办法取出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12 22:52:17 +0800 CST  
真正顽劣的应该是玩起来不要命的那种。有一年,万喜的爷爷想孙子了,便把他从外婆家接回来住几天。小万喜得知村东的一个小山坡有一个狼窝,前不久就有大狼生了一对小狼崽子,这小子好奇心和好玩心一齐涌上脑门:打定主意要去看看小狼崽子到底长什么样,要是长得足够萌足够可爱,还要同它们玩玩。去的那一次,他是一个人去的,见大狼去觅食了,正好下手。逗玩了那两只小狼有一会儿了,可临走时又不忍心丢下,便打算把小狼抱回村。可是他走到路上,又担心抱狼入村会被大人们责骂,便爬上一棵大槐树,把小狼挂在树上。等玩够耍腻了之后,这小子拍拍手就走人,也不顾自己的狼玩伴了。这下可好,大狼回到狼窝找不到自己的幼崽,着急了,便四下寻找。好不容易发现小狼在槐树上,可是不会爬树,便在那里一连几天鬼哭狼嚎,吓得村里的人们不敢出村。后来,小万喜的爷爷知道是这小子干的好事,便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然后把小狼都给送回狼窝,事情才告一段落。

小万喜在外婆家,都是同母亲的“托孤重臣”二表兄曲清斋住在一起,这表哥真是好极了,虽然只比他大几岁,可比他懂事多了。冬天天气冷,表哥就常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小万喜穿;到夏天,表哥又怕他热,带他去河里游泳,再上山去乘凉。此外,为了让小万喜开心,表哥又要给他讲故事、说笑话,两人同睡一个被窝,睡前总要嬉闹一阵后才躺下睡觉。

像小万喜那样的调皮捣蛋鬼,直到9岁才入私塾,绝对算得上是大龄学童。读书时,小万喜早起晚睡,学习用功,成绩也好,深受老师喜爱,可他仍是玩性不改,惹是生非的事没少干,吵嘴、打架、斗殴的事经常发生,当然被打惨的对象往往是别人。外婆没为这孩子少操心,常常给人家赔礼道歉,但是一点也不管用。

到万喜12岁那年,这小子与同学曲满堂玩耍,因小事闹起摩擦,怒不可遏的他竟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将曲满堂刺伤。就这么一刺,万喜在孩子中是出名了,出的当然是恶名,听说过他的孩子都会来一句:“万喜可不是好惹的,最好是离他远些。”就因为刺伤同学一事,万喜不仅被家人狠狠教训了一顿,还被私塾停了学。“三岁看七十”,这谚语很多人都知晓,但这道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要是按照这一说法,万喜从小也就那样,长大还能怎样呢,肯定是不成器啊。但凡事都有例外,就是这么一个孩子,日后居然成长为一名执掌山西政权38年的军政大员。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12 23:43:41 +0800 CST  
@美国很阴险 2015-11-14 11:32:04
写的不错,楼主是怎么知道怎么详细的呢?
-----------------------------
谢谢。这个当然要查阅很多资料,不然也不会更新得这么慢了O(∩_∩)O哈哈~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15 20:37:01 +0800 CST  

【新契机:从商界到军界】
那时候,人到16岁时,就被认为是成年了,家里人就帮忙给他操办婚事。阎书堂的钱铺生意兴隆,找的亲家是开“六合店”的,经营煤炭,家境殷实,这门亲事算得上门当户对。妻子是徐竹青,虽然没念过什么书,到底是煤老板家的千金,不仅人长得标致,性格也开朗,颇有见识,经常在阎锡山耳旁吹枕边风,鼓励丈夫好好干,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也好光耀门楣。

被迫退学的滋味不好受,可他也没怪老师,怪就怪当时自己太冲动。要是不读书,一般都会被认为是不会有前途的。没读书了那就去办事吧,总该学点本事谋生啊,阎锡山没忘记新婚妻子的鼓励与期望,到五台县城父亲阎书堂的吉庆钱铺当小伙计,去学学父亲的生意经。阎锡山脑子精明,在钱铺当小伙计完全没什么公子少爷架子,时时事事处处都听从父亲的教诲,半起事来勤快踏实,在学习经商诀窍方面很上心。天资聪颖,再加上勤奋肯学,年纪轻轻的他就学会了一套独特的应酬客人的本领,三教九流,无论来客是什么身份,他都能够应酬得恰到好处,因此总会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

起初,阎锡山只是招待客人,记记账,算算利息,后来经验越来越丰富,他老爸为了锻炼他,直接让他到外头去收债,去了解市面上的行情,参与生意上的决策。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阎锡山就已成长为一个精明老练的生意人,不仅对生意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能算会写,八面玲珑,让他老爸很是高兴。

16、17岁就把成家立业的事给办成了,理应日子也算红红火火,可是好景不长。1900年,本来是20世纪的第一年,正值新纪元,当有新气象和新愿景,可是事与愿违,国家层面是八国联军侵华,把慈禧老太后和光绪都赶出了北京城;家庭方面呢,也没好到哪里去,吉庆钱铺阴沟里翻船啊,这种“打虎”(一种金融投机,要么打虎大赚一笔,要么被虎吃掉)的生意本来就风险大,这一年亏损严重,除了变卖钱铺所有货物外,还欠别人2000吊钱。债主一个个豺狼虎豹,多次上门逼债,搞得阎书堂整日愁眉苦脸,废寝忘食,即便把在万般无奈之下把家里吃口粮的祖田卖了都不足以抵债。受到重大的打击,父亲心灰意冷,跑到老家去躲债。可是为了养家糊口,堂堂七尺男儿,阎家大郎不得不重操当年武大郎的旧业,每天提一个篮子去街上叫卖烧饼,到处推销吆喝,其中滋味之难受可以想见。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15 20:54:10 +0800 CST  

屋漏偏逢连夜雨,被义和团打死了公使的德国鬼子居然尾随慈禧进逼到山西五台了。清军为了布防,不断向地方派差,阎锡山年轻力壮,又没有钱免役,只好被拉去当差打杂,每天给官军挑水、砍柴、喂马,还经常挨打挨骂,没少吃苦头。生意失败对阎锡山的打击太深了,当然他受到的教训也很深,几十年后仍耿耿于怀,总说冒险的事是万万不能为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在这以后,他就形成了稳扎稳打、凡事预留后路的为人处世风格。

在村里待不下去了,阎氏父子便打算打外地广阔的世界里再重新打拼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当时路费盘缠都凑不齐,不得不找人借。堂舅陈钧手头宽裕,阎锡山便去找他帮帮忙。舅舅也没说不帮他,只是想好意借机劝他不要再做“打虎”这种投机生意,做些靠谱的事。阎锡山犯倔了,甩开舅舅给他递钱的那只手,什么话没说就转身离开。借钱本来是件很难开口的事,但人到最困难处,不得不拉下面子四处求情,他们又到经商的叔父家阎书典那儿借钱,吃了闭门羹就很难受了,这叔叔还来了句前半段很励志后半段很伤人的话:“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你的商号亏惨了,难道还想把我也拖倒不成!”

阎锡山也没跟他叔叔说什么,只是心里气鼓鼓地想:天无绝人之路,难不成活人还会被尿给憋死?于是,他又去找另一个叔叔阎书康,人家可只是个店铺伙计,接济的钱当然很少。患难见真情,钱的数量虽然少,可情的分量很重,阎锡山知恩图报,终身没有忘记这位叔叔。出远门靠仅有的几个钱是不够的,俗话说“穷家富路”,路上万一有什么事要是没钱,那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哭爹喊娘都没用。这时候,中国好继母出来了,陈秀卿了解状况后,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副银镯子拿出来交给阎锡山说:“万喜子,娘就这么点值钱的东西,为了你们父子,为了咱这个家,你拿去做盘缠吧。”阎锡山深受感动,日后发达了对他继母非常尊敬孝顺。在辞别岳父时,又得到了一些资助,这样才使得太原之行得以实现。

离家时刻选择的是一个春意阑珊的黎明,为的是害怕债主知情后堵住他们。可身上发家的启动资金仍然很有限,坐个铁轱辘车都付不起路费,是两父子一个坐一会儿,车夫薄吉福(名字还可以,加上这个姓却好像只能做拉车的好些)看不下去,便让他们父子一起坐。阎锡山人穷志不穷,不贪这点小便宜,一直跟着车跑。薄吉福生气了,一再催他上车他都坚持不上,直到他父亲放话,他才勉强上去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15 21:58:24 +0800 CST  
一路上,阎书堂认为父子俩都去太原,在大城市的开销就大了,如果一时找不到事做,恐怕连食宿费都出不起,于是商量着让为父的打前站,在太原立足稳了,再让儿子去。车到忻州,阎书堂就把儿子托付给生意上的老熟人——一位药铺掌柜,只身到太原打拼去了。果然不出所料,阎书堂一时很难找到事干,经常向老熟人、朋友借钱度日,很多时候都是一天只吃一顿饭,后来与一个同乡合伙包揽了一项建设工程,日子才算好过些,不久就写信让儿子过来。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脉是多么重要啊!阎锡山一到太原,就随同父亲去拜会在太原的五台同乡达人魏仰微,礼貌周到会说话的阎锡山被魏先生收为义子。在义父的介绍下,阎锡山又去裕盛店做事,期间,小阎广交朋友,认识了黄国梁和张瑜,三人仿桃园三结义,后来都在太原辛亥革命谋划并参与了起义,为自己的生涯赚了第一笔政治资本。

1902年,在经历庚子之乱后,清廷在各省成立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以求培养人才,振兴国威。某一天,阎氏父子在街上走,发现好多人围着告示在看,原来是武备学堂招生,络绎不绝的青年人员跃跃欲试。阎锡山当时也心动了,觉得这乱世,从军虽然风险大,可富贵险中求,千载难逢的良机可别错过。回到住处,父子商量了一夜,决定由阎锡山去报考武备学堂。小阎考虑到目前家境困难,想缓几年再考。老阎就不依了,斩钉截铁地说:“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你去上武备学堂。不然的话,咱父子就很难再有出头之日了!”

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那就去干吧。阎锡山豪情万丈,叫上结义兄弟黄国梁和张瑜一去去报考武备学堂。招生公告上写的是体格强健,这点对魁梧高大的阎锡山来说绝对不成问题,可还有一条是通晓文字,还要能作策论文(跟申论差不多),这下就为难了。阎锡山只读了3年私塾,认识几个字应该没问题,可是作策论文,就全无把握了。阎氏父子一商量,只好决定找枪手去代考了,找谁去呢,思来想去,老阎想到了生意上的熟人即现今在山西大学堂读书的赵廉佑。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17 23:26:01 +0800 CST  
赵廉佑起先是不答应的,觉得要是这事暴露了自己会很没面子,可还是经不住阎氏父子的再三求告,最后还是答应了,策论题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赵廉佑文思泉涌,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就把那个给搞定了。发榜那天,阎氏父子看阎锡山的名字在最前面,高兴得几乎要欢呼雀跃。在面试时,阎锡山亲自上场,能言善辩的他很快就机灵地将考官给打动,顺利进入武备学堂。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已经来了!那一次,山西武备学堂首届招生120人,除了阎锡山、黄国梁、张瑜之外,还有温寿泉、姚以价、乔煦等人。那一年,阎锡山才19岁。

在武备学堂,阎锡山仍是专心、认真、有礼,可起初他不怎么同同学们聊天,不是为别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搭话的机会。当时人家谈的都是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公车上书之类的话题,而他先前在五台山区就一门心思经商,哪里管别的,所以只能默默地当个听众。听得多了,自然知晓的也多,渐渐的,他也开始参与议论,认为中国只有走改革变法之路才能渐至富强。

1904年,清廷决定从各省武备学堂中选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赴日留学,山西这边选了20名,除了阎锡山外,还有他的伙伴们。官派留学的待遇是非常好的,每月有6两银子的安家费,阎锡山一下子领了300两银子,不过大部分交给了他父亲。去日本先是到振武学校,也就是后来蒋委员长毕业的学校,结业后,阎锡山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又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6期。在士官学校,阎锡山仍然是专心、认真、有礼,四处结交朋友,在后来不仅成为自己强敌、也成为中国巨大祸害的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都成了他的朋友,其中土肥原(不是土肥圆)与他情谊最深。

在日本留学期间,除了学习军事才干、结交朋友之外,阎锡山最大的收获就是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潮的熏陶,交结了孙中山、黄兴这样的具有标志性和旗帜性的革命先驱,还加入了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堪称元老级人物。在入会之初,阎锡山就同盟会纲领请教过孙中山,受益良多,Captain,oh,my captain!他对中山先生高山仰止的崇敬之心也是从那时生成的。后不久,又在孙中山的指示下,加入由28名军事骨干组成的“铁血丈夫团”。阎锡山可以称得上是孙中山的学生,如果机缘足够好,他也很有可能继承孙的政治衣钵,只是可惜他没能娶到孙先生的小姨子,他的晋商财团抵不过江浙财团,更没能在人脉、地缘优势上率先取得美、英的支持。不过,即便如此,他仍然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非常具有重要意义的几笔。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18 00:00:05 +0800 CST  
【辛亥元勋·山西都督】
1909年,阎锡山从日本士官学校学成归国,为前途着想,他还是决定回家乡山西任职。到东洋著名军事学校喝过洋墨水的人在国内是很吃香的,谋事不难,可为报日后飞黄腾达就不好说了,你再有才干,毕竟要有人认可你、提携你才行。阎锡山在外混出了经验,他懂得不少为人处世之道,便开始盘算着去找靠山了。听闻山西新军中第43混成协协统姚鸿法是兵部侍郎姚锡光之子,而阎锡山本人在赴日留学前就听过姚锡光的训示,也算有过一面之缘,要是想得到山西新军最高长官的加持,还不如直接从姚协统父亲那儿着手。

阎锡山到北京去拜会姚锡光,以师生之礼向其汇报了自己在日本学习、训练的情况,表明自己是个专心勤奋之人;再则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今后的抱负,当然希望得到姚老师的指点和帮助。阎锡山不愧是晋商之子,早些年学做生意,口才练出来了,积攒人脉的经验也获得不少,这会儿自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姚锡光觉得这小子是个可造之材,日后自能干出一番事业,到时候混好了自己也会受益不少,所以当即写了一封信,让阎锡山带给自己的儿子姚鸿法。

信中少不了对阎锡山的夸赞,也有嘱咐姚鸿法对他多多关照、提携。阎锡山带回去的不像是信,反而成了自己平步青云的敲门砖。同阎锡山一起回山西的留学生都被分配到山西陆军督练公所当了教练员,而阎锡山则破例担任了陆军小学教官。3个月滞后于,阎锡山又被晋升为陆小监督。此后,阎锡山便利用一切机会出入省府各大衙门,在各种人脉的引荐之下,晋谒了巡抚、藩台、臬台、学台和道台,而且他也去咨议局拜会了议长梁善济和副议长杜上化。为了结交举足轻重的梁善济,他还颇费心思地与梁的秘书邢殿元结为金兰之交,从而得到梁的信任与器重。为了博得一把手巡抚大人丁宝铨的青睐,阎锡山从巡抚的亲信即督练所帮办夏学津处着手,由夏不断从中周旋、撮合,阎锡山最后荣幸成为丁宝铨的门生。

当年11月,各省士官学校留学生集于北京进行会试,结果是温寿泉名列优等,阎锡山、黄国梁、姚以价、乔煦为上等。12月,清廷授温寿泉陆军炮兵科举人和副军校;授阎锡山等人为陆军步兵科举人和协军校(少尉军衔)。回到山西后,阎锡山即被提升为86标教练官(副标统即少校副团级别)。丁宝铨和夏学津忠实于清朝,反对革命,所以对军队抓得很严,可是殊不知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军事高材生几乎全部倾向革命,所以其二人成了当地同盟会员亟待清除的眼中钉、肉中刺。同盟会员利用其才干和掌握的《晋阳日报》等来从舆论上将丁、夏二人搞臭;在税源上引导民众反抗,终于激怒夏学津,夏下令开枪打死,激起全省公愤,终被驱逐。在北京的同盟会员狄楼海则请御史胡思敬弹劾丁宝铨,然后省内外一齐乏力,终于将丁也赶跑。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21 00:54:16 +0800 CST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烈火蔓延开来,继任巡抚陆钟琦也不是省油的料,得知新军被同盟会洗脑的越来越多,便提出新军中的旧兵退伍,这样以便排除异己,分散新军力量。在同盟会山西分会的紧急会议上,阎锡山想把这些旧兵介绍到巡防营去,但斟酌到日后很难聚集到一块起义,所以作罢。后来,在南桂馨的建议下,筹措一笔资金,把旧兵安置到内蒙后套去,建立农庄,并在太原、大同、包头、绥远一线开设货栈,作为联络之用。就这么定了,在集会中,南桂馨趁机宣传革命,激励大家养精蓄锐,以求成功,为驱除鞑虏,建立民国而奋斗。宴会上群情激奋,大家歃血为盟,盟词是:

时逢宣统,岁次辛亥。朝廷无能,国难日深。我辈离乡背井,为民请命,东西凑集,聚弓军前。缘义气之相投,结异姓之兄弟。自盟日起,协力同心,为革命先导,尸山血海,誓不退避。早晚弟兄中有不幸,或被害,或阵亡,在世弟兄必当共敌同仇,终其未竟之志,并将所遗父母妻子,共为抚养。如母者母之,如子者子之。海枯石烂,毋渝此盟。黄天在上,当为中证。

当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0月22日,西安起义……消息传来,巡抚大人的日子不好过,他立即召开紧急军政会议,准备将全省各地的巡防营调到省城防卫,与此同时,他还在各军中安插亲信,得知新军蠢蠢欲动,便调第85标(标统黄国梁)到晋南,然后调86标(标统阎锡山)到晋北。黄国梁与南桂馨商议,他们想到陕西边境与那方革命党人合作再调过头来攻打太原巡抚府衙,可阎锡山认为应当在85、86标新军未分散之际,各地巡防营未来增援之时,里应外合,将省城太原拿下,打他个措手不及。可当时也不是阎锡山说了算,黄国梁率标本部人马南下,将85标余部托付给2营管带姚以价。

同盟会山西分会立即派张树帜、张韶光潜入85标军营内,他们与新军中的同盟会员以及倾向革命的官兵集会、订盟,决定齐心推翻起义,响应南方各省,共同推翻清廷。姚以价虽非同盟会员,但他一项同情革命,在召集1营、2营以及同盟会成员商议后,他被推举为司令官,指挥起义。10月29日,新军起义,姚以价慷慨陈词,痛斥清廷腐败无能、祸国殃民,将国土一块块分割出去喂了洋狗,“我辈今日起义,顺天应人。……我们都是有志男儿,当此革命关头,能不拼死报国吗?兄弟们,举起你们手中枪,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战斗吧!”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21 00:56:50 +0800 CST  
姚以价说得声泪俱下,全体官兵深受感动,一时间群情激奋。官兵当场盟誓,宣称誓死杀敌,听从指挥。当然,他们还约法几章,确定军队纪律为:不许奸淫妇女,不许掳掠财物,不许扰杀百姓,不许放火焚烧,有违者砍头不赦。起义军英勇作战,攻进巡抚衙门。第43混成协协统谭振德斥责起义军简直反了天,巡抚衙门都敢攻打,胆子也太大了吧,就不怕杀头吗?起义军哪里肯听他啰嗦,直接一梭子将其击毙。陆钟琦和儿子陆光熙出来阻止起义,也被起义士兵乱枪打死。

在起义当晚,阎锡山一夜未眠,一则城里枪声大作,人心惶惶,想必作为一个军人还是标统的他肯定睡不着;二则,他作为一个同盟会员,在盟誓中发誓与同志们齐心协力推翻清廷,起义一旦成功,他不作为就很难享受胜利果实,可他又在巡抚那一派中人缘好声望高,又不爱冒险,所以那时他既激动,又谨慎,密切关注起义情况。因此,在纠结矛盾中,他思虑再三,假意称85标叛变,调动86标去抚署见机行事,到时可称自己效忠清廷。另一方面,派2营排长张金殿元率部去抚署西北的九仙桥相机行事;派右队队官(连长)王瓒绪、后队队官吴信芳率部到抚署东将守卫抚署、抗击起义军的巡防队击溃,这对起义军也能交代得过去。学会稳扎稳打,不剑走偏锋的阎锡山这一招真绝,真可谓一举两得。旗人在太原城内修造的一座满洲城,号称坚固的,也被起义军用大炮攻下。

起义成功,结束了清廷在太原的统治,原本姚鸿法担任山西都督的呼声最高,可此人顾虑重重,坚辞不就,后来,在张树帜等人的斡旋下,威望颇高、人员超好的阎锡山被推举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组建山西军政府。起义虽然成功,但在山西的各方力量仍然存在,巡抚亲信管带熊国斌晋谒阎锡山,说要保护都督。阎心存防备,但还是让他进来自己的督署,待熊拔枪要刺杀阎锡山时,机警的阎猝然伏地翻滚,躲过一劫,熊很快被卫兵干掉。一些旧兵在城内钻空子烧杀抢掠,阎锡山和温寿泉为稳定局面,亲自带领执法队到街头上去巡视,枪毙不法之徒100多人,经过半天时间的雷厉风行才使得太原城内安静下来,秩序逐渐恢复。

阎、温等人都是年龄在30岁左右的热血青年,可他们避免了湖南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的悲剧,除了在4000新军中和当地军政各界有较好的声望外,同他们谨慎机警又雷厉果敢的作风也有关。时年28周岁的阎锡山即成为山西都督,开始了守土一方的生涯。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居然稳守山西近40年不倒,就凭这一点,几人能及。也难怪写阎锡山传记的一位作者称他是“集五千年权术于一身,翻云覆雨,堪称古今第一人!”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23 22:50:33 +0800 CST  
【艰难险阻:都督不是好当的】
太原一带的政权为阎都督操控,可全省其他地界还是清廷旗帜,他便在山西军政府派兵东、北、南三地出击,一举底定三晋。可是军事进展并不顺利,南北两路旋即陷入困境,东路方面呢,更是有即将面临大军压境的危险:清廷派任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屯兵石家庄,不日西进山西。吴禄贞是何人呀,也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留学生,与蓝天蔚、张绍曾合称为“后士官三杰”(区别于蔡锷、蒋百里、这前三杰),军事上很能干,是清廷军界的显赫人物,如今统御重兵前来,又有封疆大吏的官位作为驱动力,一场恶战是在所难免的了。再看看自己手下的兵马,在晋东娘子关一带也不过只有2、3个团的兵力,阎锡山急得寝食难安,一筹莫展。

那只是上天给他开了个玩笑,其实在东洋喝过墨水的吴禄贞又何尝没有一颗革命的心呢,他是来同阎锡山商议燕晋联军、直捣京师之事的。起初,阎还不太敢相信吴是真心与他合作,毕竟早年经商冒风险、栽跟头的事让他吃够了苦头,不得不谨慎,不得不疑虑。可等娘子关前线的姚以价几次与吴军沟通,达成阎、吴二人在娘子关会合的事后,阎就喜出望外,从太原抵达娘子关与吴会商联合推翻清廷之事。会商的结果是吴禄贞被推举为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张绍曾为副都督兼副总司令,温寿泉为联军参谋长。一切议定后,吴禄贞激动不已地说:“我已与滦州的张绍曾、山东的靳云鹏约定日期,会师北京。入京后,我们一定扫除清室,使革命早日成功!”

吴禄贞后来还补充到:“久闻袁世凯野心勃勃,近来大肆活动。他若到京,就成了革命的最大障碍。等他从湖北前线回师经过石家庄,一定杀之,以除大害。”不过,吴禄贞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急于求成的他贸然拦截从北京开往武汉的一列军车,把火车上装载的德国造枪炮子弹全部留为己用(袁世凯在前线指挥作战,这可是他作为镇压武汉革命军的急需军用品),还奏请清廷说是招抚山西革命军一协,并弹劾荫昌(袁世凯的亲家)治军无方。这些公然举措怎能不被老奸巨猾的袁宫保所洞悉,他知道姓吴的这小子是要卯上他了,便急电在京的良弼设法除掉吴禄贞。良弼买通周符麟,周符麟又委托马惠田去干这件事,毕竟他本人原是第六镇12协统领,因犯军规被撤职,在那里熟人太多了,不好下手。

吴禄贞被干掉,袁世凯(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立即退回北京,操纵朝廷,抗击各省革命军,在他的推荐下,张锡銮被任为山西巡抚,第三镇统制曹锟率部进军山西。井陉一带最先爆发战事,清军与革命军激战二三个小时。因寡不敌众,革命军退守乏驴岭,不过,清军尾随其后,继续追击,这一战打得异常激烈。娘子关绵延几十公里,崇山峻岭,山势险要,沿线有井陉、乏驴岭、固关、雪花山等多处关隘,易守难攻。那一带,山西革命军才1000多人,而曹锟前部卢永祥协(旅)就有5000人,装备精良,清一色洋枪洋炮,战斗力悬殊不言而喻。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23 23:36:02 +0800 CST  
娘子关一旦失守,山西门户洞开,很有任人长驱直入的危险,阎锡山深知此事的重要性,连夜乘火车赶来督战。阎巡视过战场之后,便召开军事会议(阎老西喜欢也习惯通过开会来决议大事,权衡各种方针的可行性),他认为敌军很有可能从雪花山发动突袭。东路军总司令姚以价就不以为然了,他说敌人正以全部兵力攻打乏驴岭,怎么可能分兵雪花山呢。因此,阎、姚二人争执起来,言辞激烈一些。为了说服姚,阎居然生气道:“我是都督,你是司令,是我听你的,还是你听我的?”姚是个刚直的人,在大众场合之下觉得被呛很没面子,便愤愤然:“好好好,你是都督,你说了算。不过,姚某学疏才浅,难以胜任东路军总司令重任,还请都督大人另请高明吧。”说罢,姚将军装上的武装带接触,啪的一声扔在桌子上,转身要离开。

阎惊诧了,半晌说不出话来,二人可是留学日本时期的同学,回国后又一起谋事,关系很铁,在关键时刻正是齐心协力、风雨同舟之际,可谁料会有这一幕。为了顾全大局,阎退让了,他向姚赔不是,好言挽留,可姚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卢永祥果然突袭雪花山,阎亲自坐镇指挥,从凌晨5点战至中午1点,激战几小时后,革命军因火力有限,火炮射程差了些,死伤500多人后,导致雪花山失守。阎锡山觉得败局已定,娘子关旋即就会丢掉,便率残部退回太原。到了太原,阎又召开军政会议,商议是守是撤的问题。阎觉得太原旋即就会被攻克,不如留着强素质,不怕没柴烧,带领余部撤到晋北去,待伺机打回来。

这一回面对的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分歧也跟着来了,副都督温寿泉看好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认为南方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而阎觉得袁世凯才是真正的实力派,娘子关距太原才半天的距离,他们随时会过来灭了我们,咱还是逃了再说。争论很多,意见难以统一,最后拍板的是阎锡山,可他不得不顾及其他人的意愿,便决定由温寿泉等人镇守太原,他自己则与赵戴文等人远走晋北。又要面对流离失所的日子了,但他对太原还是依恋不舍,经常打听那边的消息,原来温寿泉也没办法守住省城,而是率军南下,准备与陕西的革命军联合,一举拿下河东,再进攻河南。

阎锡山一行抵达五寨时,原是吴禄贞部下的孔庚率部前来相投。阎知道孔庚有勇有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任命他为朔方招讨使。孔觉得阎作为一省都督,轻易从省城出走,会造成不良影响,日后也会有很多后遗症,他建议阎通电全国,声明此次出走是进军北路,为攻打雁门关,夺取大同,在山西北部发展革命。阎觉得孔有理便照做了,一路上收集旧部。

时至严冬季节,天寒地冻,钱财粮草有没带多少,一同前来的张树帜只好找河曲县知县。知县一开始就将他们调侃了一番:“阎锡山又不是我儿子,我为什么要给他银子?”张树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之以革命大义,可这人就是顽固不灵。张一气之下令人将其捆绑鞭打,还让他挨冻,整了他几天,这知县才答应开市、交出一些银子,让他们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快到包头时,城内守军将领说是要和谈。阎锡山恐怕其中有诈,便慢悠悠地几次派人去探明虚实,后来赵戴文代替他,冒充都督去与人谈判,差一点被击毙。躲过一劫的阎锡山直接派兵攻打包头,拼死命拿下这个据点。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25 23:45:15 +0800 CST  



吴禄贞(1880年——1911年)湖北云梦人,与张绍曾、蓝天蔚合称“后士官三杰”,与蔡锷齐名,有“南蔡北吴”之称。1911年任北洋军第六镇统制,与山西阎锡山革命军组成燕晋大联军,准备直捣幽燕,可惜中途被袁世凯派人杀害。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11-25 23:53:00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1422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21:32:22 +0800 CST

评论数:4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