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让人困惑的是孙权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请降?赤壁之战前,曹操以号称八十万水陆大军(实际上只有二十多万)进逼江东,孙权以五万再加上刘备的二万总共不到七万人的兵马敢于与曹操放手一搏,并取得胜利。如今孙权自身就有十余万兵马,为什么反而要请降呢?
由于史料缺失,只能从一些零星记载中去寻找蛛丝马迹,综合当时的情势作出尽量合理的推测,看看孙权有没有请降的动机和可能。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去世,孙权为其举哀,又亲临其葬礼。诸葛亮也为鲁肃发哀。鲁肃是坚定的联刘抗曹者,临死前担心孙权会让反对联刘抗曹的左护军、虎威将军吕蒙接替,造成联盟解体,给曹操以可乘之机,于是竭力推荐骑都尉、从事中郎严畯接替。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从小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并喜好文字学,精研《说文解字》。因战乱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等名士齐名,关系友善。张昭推荐给孙权,孙权任其为骑都尉、从事中郎。此时受命接替鲁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大家都为严畯道喜,严畯却坚决推辞,多次给孙权说自己只是一介书生,不懂军事,没有军事之才而守军事统帅之位,一定会带来错误,造成悔恨。严畯很有自知之明,是真心辞职,慷慨而言,以至于声泪俱下。孙权最终接受了严畯的辞职,将鲁肃的一万多人马授予吕蒙,并任其为汉昌太守。
鲁肃担心的事情出现了。吕蒙是坚定的反刘人物,这项人事任命意味着孙权的联刘政策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前面说过吕蒙曾经早就给鲁肃提出过对付关羽收复荆州的战略方案。此时吕蒙又旧事重提,秘密给孙权献计,建议谋取荆州,认为“刘备、关羽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以真心相待。如今关羽之所以没有侵犯我们,是因为主公圣明,我和其他大将还在。我们不趁现在兵强马壮时对付关羽,一旦僵硬而倒下的话,想再恢复过来集中力量就很困难了。”孙权对毁盟的事情还有些犹豫,认为应该攻取曹操占据的徐州。吕蒙极力反对,认为即使有可能取得徐州,但也恐怕难以坚守,不如攻取关羽,全据长江,扩张形势。孙权被吕蒙说动,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可以着手进行。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30 17:24:50 +0800 CST  
刘备以土地换和平后,率领主力回师保护益州。紧接着攻打汉中。荆州只有关羽率领糜芳、傅士仁等将领驻守。孙权如果倾力攻打关羽所部,从实力对比上说,应该是胜券在握,但有个前提,就是屯驻居巢的夏侯惇所督二十六军不来趁火打劫乘虚而入。从这个战略角度来考虑,孙权有“请降”的动机和可能。
谋取荆州的战略方针确定后,孙权、吕蒙秘密着手准备,等待合适的机会。在机会没到来之前,吕蒙伪装得很好,代替鲁肃进驻陆口后,表面上比鲁肃还要加倍地讨好关羽。
机会终于让吕蒙等到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任汉中王后封拜的前将军关羽在没有任何来自曹、孙两面的明显压力、也没有征得刘备同意的情况下突然率军北上袭击襄樊,包围了樊城曹仁和襄阳吕常。
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率领七军三万五千人增援征南将军曹仁。曹操征讨荆州时,曾以赵俨领章陵太守,都督七军。这七军为: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后来其他的将领移防,而襄阳是南北要冲不能有失,所以领兵将领离开而军队留下来交给于禁掌管。其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朱灵并没离开,而是成了于禁的部下督。
事情是这样的,朱灵原来是袁绍的手下,曹操征陶谦时袁绍派包括朱灵在内的几位将领带兵支援曹操。完事后其他将领都回去了,只有朱灵认为曹操是明主,愿意跟随曹操,就带领手下三营士兵留下来成为曹操的部将。后来朱灵在拦截袁术、防守许县、征讨马超、驻守关中、平定张鲁等重要战役中都有良好表现,立下战功。但曹操就是不喜欢他,估计和他原属袁绍,知道曹操和袁绍一些秘密有关,一直想夺去朱灵的兵权。因为于禁历来有威重之名,就派于禁带领十几名骑兵,拿着令书,直接到朱灵军营中去夺朱灵军权,收编其部属。朱灵不敢反抗,交出兵权,于禁将朱灵降职为部下督。
于禁率七军赶来后,正好遇到暴雨连天,山洪爆发,汉水陡涨。于禁军营被淹,将士纷纷登高避水。关羽率水军乘大型战船进攻,生擒于禁,于禁投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30 17:26:10 +0800 CST  
@愚儒2015 2017-12-01 04:43:40
如果诸葛亮没用空城计,有两点问题:
1,不用空城计如何抵御曹军的进攻?
2,张郃在夺取街亭的有利形势下,不追杀诸葛亮是要被问责的,为什么没问责?
3,张郃破街亭,不能排除司马懿不到街亭,
没有记载,只是推测;
张郃破街亭任务后,不敢大意,把街亭的军力布置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感到机会,一方面授计给张郃,如何破街亭,一方面立即进兵,与张郃会合,待张郃破街亭后,追杀诸葛亮。这就排除了张......
-----------------------------
谢谢捧场。身体好些了吗?
真心不知道你是在为三国志张目还是在为三国演义正名,混淆不清,这样交叉判断没意义,也没结果。
一、明确概念。在汉语语境里,空城计是专有名词,特指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以空城阻止了司马懿进攻的故事。即空城计在三国演义里是有的。
二、空城计在三国历史上没有,因为这个时候司马懿不在西北前线,刚平定了孟达的叛乱回到洛阳。同理,你所说的张郃告诉司马懿,司马懿进兵追杀诸葛亮都是想象出来的,古代没有火箭运兵车的,现在也没有哟。
三、街亭失守后,王平所部没有溃逃,而是整军有序撤退,张郃怀疑有诈,不敢追击,“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看到过这个记载吗?张郃连王平都没追,还追什么诸葛亮?
四、街亭失守时,诸葛亮在戎丘,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后,立即将所在地西县的一千多户百姓迁往蜀中,一千多户,保守估计也有4、5千人,迅速撤回汉中。带这么多百姓行军,如果张郃追得上的话早就追了,为啥追不上?你知道街亭所在的秦安县离西县现在的礼县有多远吗?今天自驾游走高速有130多公里距离,曹操精锐虎豹骑一天一夜也只能跑二百汉里,张郃带着步骑怎么追?
五、诸葛亮已经撤退了,张郃还追什么追,他要忙着收复叛变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最后是功勋卓著,魏明帝给他增加了食邑千户,还追责?
六、诸葛亮一伐中原时,就没司马懿的事,是魏明帝坐镇长安指挥,张郃到哪里去和司马懿会合?洛阳?司马懿不是这场战争的指挥官,张郃为啥要给他汇报?要和他会合?
七、三国志是史书,只叙述历史,不去文学提炼出什么计策,这计那计都是后世治史者总结提炼出来的,三国志哪一卷里明确写出了这是空营计,那是空城计?
八、知道空城计这件事是怎么来的吗?是西晋郭冲和扶风王等人吹牛聊天时瞎编出来的,因为不可信,陈寿才没把它写入三国志,裴松之作注时就专门指出了这个说法的荒谬,不是因为没取胜才没纳入,是因为其不真实才没纳入。
九、什么叫取胜?两军相逢弱者依靠计谋打败强者或者逃过强者的追杀,都叫取胜。如果三国演义不是认为诸葛亮取胜了,还颂扬个什么空城计啊,空城计还怎么成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
还是那句话,你既看不明白三国志的历史叙述,也不明白三国演义的文学鉴赏。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1 20:56:20 +0800 CST  
庞德此前曾因从兄庞柔在蜀为官受到其他将领的怀疑,庞德正气凛然地表示:“我身受国恩,义在效死。我要亲自攻击关羽。我不杀他,他亦必杀我。”也许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庞德是襄樊守将中和关羽作战最勇敢的一个。
樊城之战中,曹仁让庞德在城北十里处守卫。庞德和公孙瓒一样喜欢骑白马,关羽的士兵都叫他为白马将军。因为庞德善于射箭,曾在与关羽交战中射中关羽前额,(应该是射中头盔了,真射中前额的话,关羽恐怕就没命了)关羽的士兵都很怕他。因樊城地势本来就低洼,汉水暴涨,几乎全城被淹。庞德和手下诸将跑到堤坝上避水。关羽战船四面围堤,弓弩齐发,箭如雨下。庞德也被甲持弓回射,箭不虚发。
身处堤坝,又寡不敌众,庞德所部军心开始涣散,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想要投降,庞德将他们全抓来杀了。
从早上战到中午,庞德军的弓箭射完了,只能短兵接战。庞德对督将成何说:“我听说良将不怕死以求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偷生。今天就是我战死之日。”无奈水势太大,部下纷纷投降。庞德最后和部将一人,五长二人乘坐小船赶往曹仁军营。水高浪大,小船倾覆,庞德的弓矢也掉落水中,独自抱着船在水中漂浮,被关羽抓获。
士兵将庞德带到关羽船上,庞德立而不跪。关羽说:“你从兄在汉中,我想以你为将,你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庞德大骂关羽说:“竖子,什么叫投降啊!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你的刘备只是个庸才罢了,岂能是对手!我宁为国家鬼,也不为贼将。”关羽见其不降,就将其杀掉。四十多年后,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邓艾、钟会灭(蜀)汉,进入成都后将关羽满门抄斩,为父报仇。
曹操听说于禁投降,庞德被杀,对二人的不同结局感叹良久,说:“我和于禁相交近三十年,没想到临危处难时,他反而不如庞德啊!”确实是这样,于禁是深得曹操信任的重臣,而庞德仅仅是个降将,真可以说是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啊!
曹操所置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司马懿以前曾经提醒过曹操,认为胡修粗暴,傅方骄奢,都不能为边关守将,曹操不听,结果正如司马懿所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1 22:51:51 +0800 CST  
徐晃先发。但由于徐晃所带多为新兵,不敢和关羽交战,就驻扎在阳陵陂。(今河南省新野县内)
尽管派出了多路援军,曹操还是不放心,想要亲自带兵解围,征求群臣意见,大多数人认为要抓紧时间去,不然曹仁就会失败。只有尚书桓阶不这样认为,他问曹操说:“大王认为曹仁等人能够准确判断形势不?”曹操说:“能。”桓阶又问:“大王担心曹仁、吕常二人不会全力守城吗?”曹操说:“怎么会呢?”桓阶接着问:“那么为什么要亲自前往救援呢?”曹操回答说:“我是担心敌人太多,徐晃等人实力不够而已。”桓阶说:“如今曹仁等人之所以身处重围之中还能坚守无二心,就是因为有而大王在外面的声势。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率领六军展示威力就可以了,何必担心他们会失败而要亲自前往呢?”曹操恍然大悟,打消亲征念头,进军到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驻扎,为增援曹仁造势。派将军徐商、吕建等增援徐晃,并告诫徐晃要等兵马全部到齐集中后一起进攻。接着又派殷署、朱盖等共十二营士兵增援。
樊城中的曹仁是不是如桓阶所说和曹操所信的那样呢?
此时的樊城可以说是危在旦夕,主要还不是关羽的攻势,而是洪水。樊城的城墙已经被泡得开始坍塌。三国时城墙几乎没有石头墙,绝大多数是泥土夯填而成,最怕的就是水。经水一泡就松软塌陷。如果城墙全部坍塌还怎么守城啊?因此有守将建议曹仁趁关羽还没有完全封锁住出路时乘坐轻船在夜里悄悄撤出,虽然城池会丢失,但可以保全性命。先期赶来支援的奋威将军、汝南太守、关内侯满宠坚决反对撤退,对曹仁说:“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会长期不退。听说关羽已经派另外的部队进军到了郏县,许县以南的百姓都惊恐不安。关羽之所以不敢快速挺进,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坚守,他如果进军,担心我们袭击他的后军。现在我们如果撤了,关羽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挥师前行,黄河以南就会全部丢失。你不能撤军,应该全力坚守。”听了满宠的分析,曹仁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坚守不退。为表示决心,曹仁、满宠与全体将士杀白马盟誓,绝不弃城,坚守到底。
幸亏有满宠的建议,不然后果真就不堪设想。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四十里)人。十八岁为山阳郡督邮。后守高平县(今山东省邹县西南)令。高平县人张苞为郡督邮,贪污受贿,干涉地方政务,被满宠收治。满宠也因此而弃官归乡。
曹操为兖州牧时,征辟满宠为从事。后为曹操大将军西曹属,出任许县令。曹洪门客在许县仗势欺人,经常犯法,满宠将一干人犯抓拿收监。曹洪给满宠写信要其放人,满宠不听。曹洪就找曹操告状。曹操召许县的主管这事的官员询问这事。满宠预感到曹操要宽恕这些人,立即将这些人杀了。满宠这样做,其实也帮曹操解了围,所以曹操非常高兴,连连夸奖满宠。
曹操挟持献帝到许县后,袁绍曾指示曹操杀太尉杨彪,曹操以杨彪与袁术联姻希图谋反的罪名将杨彪收监。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都带话给满宠,说:“只能审讯,不能用刑。”满宠都不回话,照常审讯用刑。几天以后,觐见曹操说:“对杨彪的审讯没有结果,用刑也没用。要杀的人应当先弄清楚他的罪过。此人是海内知名人士,如果罪名不成立而杀之,必定会大失民望,我认为不能杀。”孔融也为释放杨彪找过曹操,曹操就顺势将杨彪释放。
最初,荀彧、孔融听说满宠拷打杨彪,非常愤怒,等到杨彪获释,才知道满宠的良苦用心,用苦肉计保全了杨彪,就对满宠更加友善。
曹袁相争时,袁绍门生宾客遍布其故乡汝南郡各县,拥兵拒守,对曹操后方形成威胁。曹操以满宠为汝南太守。满宠招募了五百士兵,率兵攻打下二十多处堡垒。同时引诱那些没投降的首领前来聚会,连杀十多人,平定了汝南,得到二万户百姓,二千士兵,满宠让这些人全部屯田。
赤壁之战后,曹操任满宠行奋威将军,屯住当阳。因孙权多次侵扰合肥一带,又让满宠担任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曹仁被关羽所围,满宠最先赶往支援。
随着援军的不断涌入,徐晃实力大增,具备了进攻关羽的实力。关羽在阳陵陂附近的围头、四冢分别驻扎部队阻击徐晃援军,布置了十道战壕、鹿角,层层设防。徐晃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以少数兵力佯攻围头屯,率大军秘密偷袭四冢。关羽发现四冢快要被徐晃攻破,亲自率领五千步骑迎击徐晃。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1 22:55:52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2-02 10:32:50
继续支持
-----------------------------
谢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4 12:46:10 +0800 CST  
@西楼看花v 2017-12-04 11:28:44
楼主辛苦了!
-----------------------------
谢谢捧场,好久没见你冒泡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4 12:46:36 +0800 CST  
@愚儒2015 2017-11-23 06:47:38
借东风;东风不能借,但诸葛亮知道天文,是诸葛亮利用迷信,安排逃离东吴妙计,千万不要认为东风是诸葛亮借来的。
-----------------------------
@ty_阿铭850 2017-11-27 17:57:15
谢谢捧场,你太搞笑了,还知道迷信,就是不知道文学手法。在三国演义的语境里就一定要说东风是诸葛亮借来的,知道吗?这是为了神化诸葛亮。诸葛亮要借不来东风,还神化个啥啊?历史上周瑜从来没有想过要软禁诸葛亮,哪里需要逃离?赤壁之战时,周瑜率领东吴水军进驻江夏时,刘备驻扎在樊口,刘备去劳军时想打探消息,周瑜告诉他诸葛亮在后面,很快就到了,让刘备自己去问诸葛亮。
-----------------------------
@愚儒2015 2017-12-04 04:17:42
在三国演义的语境里就一定要说东风是诸葛亮借来的,知道吗?----
没有这样说法,怎么能认为是诸葛亮借来了东风?本来是诸葛亮有意谎称,还说罗贯中造假?
历史上周瑜从来没有想过要软禁诸葛亮,哪里需要逃离?赤壁之战时,周瑜率领东吴水军进驻江夏时,刘备驻扎在樊口,刘备去劳军----这时候诸葛亮还只身一人在吴军中?
不想扣留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在东吴这么长时间?
-----------------------------
谢谢捧场。对你勤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表示敬佩,但仍然建议你注意休息,没必要凌晨时分来回贴。相信你和我一样都是业余爱好者而已,犯不着为此拖累自己的身体。
你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个是缺乏逻辑知识,导致修辞定义不明,概念不清,体系混淆。
体系混淆的证据是你不知道历史和文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文学作品有真实的描写,但也不能成为历史,只能是文学,其中最关键的区别就是,历史不允许虚构,文学可以虚构。孙坚讨董路上遇到华雄阻击,杀了华雄,这是历史。关羽没有去讨董,在平原,罗贯中可以虚构他去讨董,还杀了华雄,这是文学。两码事,扯不到一块。
修辞定义不明的证据是你连溃逃和有序是矛盾的都不知道,溃不成军,这么熟悉的成语都不知道?溃逃就是作鸟兽散,哪来的有序?有序是队伍不乱,成建制保持队形撤退。马谡军溃逃,王平整军而退。王平只有一千兵马,临危不惧,有序而退,这在张郃看来是很奇怪的事情,怀疑后面有伏兵不敢追,三国里撤退时埋下伏兵阻击的战例多了去了,怎么就不能有诈?张绣第一次追曹操是怎么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张郃最后就是死在诸葛亮的伏兵手上,还没有诈?
第二是知识点不够。你我争执的这些问题,都是知识点的问题,你多看看有关这些事情的书籍自己就能够弄明白,都用不着在这里争论。网络时代,知识点不值钱,任何问题都可以上网搜,很容易就知道了,值钱的是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形式逻辑。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知道历史和文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知道历史是真实的,文学是天马行空的,知道溃逃和有序是矛盾的……
随便举几个你知识点不足的证据。
一、诸葛亮一次、二次北伐时,曹魏军主帅都是曹真,和司马懿没有一点关系,诸葛亮还和他唱什么空城计?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刚回到洛阳,这不是我加上去的,是历史记载,我能这样胡乱加,还讲什么全三国述评,哪不变成全三国平话了?你要证实我说谎很容易,去查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就一目了然了,然后复制粘贴在这里,各位看官一看不就知道我说谎了?
二、诸葛亮不在吴还能去哪里?刘备当阳惨败,只能接受鲁肃投奔孙权的建议,派诸葛亮去洽谈条件,双方达成结盟,刘备率军入吴,一直在吴呆到入蜀,刘备都在吴,诸葛亮不在吴还能到哪里去?孙权、周瑜从来就没管过诸葛亮,他爱去哪里去哪里,但他能去哪里呢?周瑜带兵入江夏,诸葛亮随后就回到刘备身边,以后随刘备收复治理三郡,一直到刘备攻蜀不下,才奉命入蜀。
三、你不明白文学鉴赏,所以你不知道一定要说诸葛亮借东风。整个赤壁之战都是周瑜指挥策划的,诸葛亮连边都沾不上,还诸葛亮有意谎称,罗贯中造假,罗贯中是在写小说,爱怎么写怎么写,造什么假啊。关羽那么骄横的一个人,在与鲁肃争辩时,也只能说乌林之役,左将军身披坚执锐,参与了战事而已。提都不会提什么东风西风的问题。
四、记载三国历史的史籍多了,裴松之为三国作注时搜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一百五十多种,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谁说只有陈寿的三国志啊?文学中有真实事情的也多了,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就是反映真实的社会,最讲求真实的是报告文学,但他们仍然不是历史,是文学,不能作为历史记载。罗贯中是参照三国志来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创作出三国演义,三国的历史脉络是真的,具体的人物、事件则是根据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而有所虚构的,这么简单的常识哪里还需要周而复始地解释啊!
辩论是通过正、反的方式达到合的目的,这就要求双方要有接受教育的勇气和心态,勇于放弃原来的错误,诚恳接受正确观点,这样双方才能提高。不然就没意义。你不放弃那些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怎么提高啊?还有不要张口就来,什么司马懿回洛阳是我加上去的这些,要反驳这个问题,你得先去查找,看看为什么我会说司马懿在洛阳,看看司马懿是不是在洛阳,不能没有证据就指控别人说谎。说谎是道德问题,很严厉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4 15:01:40 +0800 CST  
@愚儒2015 2017-11-23 06:47:38
借东风;东风不能借,但诸葛亮知道天文,是诸葛亮利用迷信,安排逃离东吴妙计,千万不要认为东风是诸葛亮借来的。
-----------------------------
@ty_阿铭850 2017-11-27 17:57:15
谢谢捧场,你太搞笑了,还知道迷信,就是不知道文学手法。在三国演义的语境里就一定要说东风是诸葛亮借来的,知道吗?这是为了神化诸葛亮。诸葛亮要借不来东风,还神化个啥啊?历史上周瑜从来没有想过要软禁诸葛亮,哪里需要逃离?赤壁之战时,周瑜率领东吴水军进驻江夏时,刘备驻扎在樊口,刘备去劳军时想打探消息,周瑜告诉他诸葛亮在后面,很快就到了,让刘备自己去问诸葛亮。
-----------------------------
@愚儒2015 2017-12-04 04:17:42
在三国演义的语境里就一定要说东风是诸葛亮借来的,知道吗?----
没有这样说法,怎么能认为是诸葛亮借来了东风?本来是诸葛亮有意谎称,还说罗贯中造假?
历史上周瑜从来没有想过要软禁诸葛亮,哪里需要逃离?赤壁之战时,周瑜率领东吴水军进驻江夏时,刘备驻扎在樊口,刘备去劳军----这时候诸葛亮还只身一人在吴军中?
不想扣留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在东吴这么长时间?
-----------------------------
@ty_阿铭850 2017-12-04 15:01:40
谢谢捧场。对你勤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表示敬佩,但仍然建议你注意休息,没必要凌晨时分来回贴。相信你和我一样都是业余爱好者而已,犯不着为此拖累自己的身体。
你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个是缺乏逻辑知识,导致修辞定义不明,概念不清,体系混淆。
体系混淆的证据是你不知道历史和文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文学作品有真实的描写,但也不能成为历史,只能是文学,其中最关键的区别就是,历史不允许虚构,文学可以虚构。......
-----------------------------
@愚儒2015 2017-12-04 16:33:15
1,你回答不了;难道文学就不能有真实的写照吗?这个问题,文学有虚构和夸张,虚构是为了观众的兴趣,没有夸张就会显得干瘪无趣,都是酌情而采用的,雷锋的故事是文学吧?难道是虚构?
2,有证据说明公孙瓒没有去讨董?刘备就有可能没去!吴志记载杀华雄,合乎逻辑吗?
3,司马懿刚回到洛阳,证据查不到 。
4,( 二、诸葛亮不在吴还能去哪里?)可以不去东吴吗?为什么非得要去?
5,(孙权、周瑜从来就......
-----------------------------
谢谢捧场,看来你是没救了,你自己玩吧,不奉陪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4 16:58:25 +0800 CST  
@西楼看花v 2017-12-04 16:28:32
像楼主这样层层剖析三国历史和人物事件的帖子,真叫人拍案叫绝!令人心服口服!
-----------------------------
谢谢捧场。还真有人不服哟,哈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4 17:03:18 +0800 CST  
四冢阵地上,关羽与徐晃相遇。关羽在曹营时,与张辽、徐晃的私交都非常好,这时相见,双方遥相对话,叙谈别来之事,不说此时争战。谈得差不多时,徐晃翻身下马,大声宣布军令道:“得关云长头赏千金。”关羽大为吃惊,对徐晃说:“大哥这是什么话啊!”徐晃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
于是双方交战,关羽退走,徐晃率兵杀入重围,连破关羽十道障碍。关羽士兵伤亡惨重,或被徐晃追杀,或自投沔水而死。
关羽的噩运还在加重。孙权出手了。
在曹操接受司马懿、蒋济的建议,派人联络孙权时,孙权已经主动向曹操投降,派人告知曹操自己将偷袭关羽后方,以此报效曹操。
其实孙权一直都没有闲着。关羽北上时,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对孙权还是有所防范。吕蒙识破了关羽的意图,立即上书孙权,认为关羽征讨襄樊却留下很多兵防守,这是担心我们偷袭他的后方。要想办法打消关羽的顾虑,让他放心地抽调防守兵力北上。我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可以把我的人马分划给其他将领,然后以治病为名召我回建业。关羽知道后,一定会调兵北上闻之。此时我们大军渡江,昼夜奔驰,乘虚偷袭,就可以拿下南郡,擒拿关羽。
于是吕蒙装病,孙权也默契的配合,大张旗鼓的发布告示召吕蒙回建业养病,秘密商讨袭击荆州的计划。关羽果然上当,撤走部分兵马增援樊城。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4 17:05:17 +0800 CST  
吕蒙装病回建业时,帐下右部督陆逊感觉不妥,主动前往探视,对吕蒙说:“我们与关羽接境,你怎么回建业来,发生事端怎么办?”吕蒙说曰:“你担忧得对,但是我确实病重。”陆逊说:“关羽仗势其骁勇,经常欺凌于人。现又有大功,意骄志逸,一心北进,没有针对我们,听说你有病后,更不会防备我们。如今出其不意,就可以擒拿他。我现在来见你,就是想你设计出一个好的计谋。”吕蒙不能泄露已经在对付关羽的秘密,只能应付陆逊说:“关羽素来勇猛,不好对付,并且已经占据荆州,卓有威望,现在又有功,胆势更加强盛,不好图谋啊。”
陆氏家族是江东名门望族,与孙氏家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前面讲过,孙策为长沙太守时,为救陆逊从叔父不惜违背规制,跨界征讨,有恩于陆氏。而孙策跟随袁术时又带兵攻打陆逊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导致陆康死亡,有仇于陆氏。陆逊本来跟随陆康,孙策攻庐江时,陆康让陆逊带领族人返回江东老家吴县。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大好几岁,就为陆绩支撑门户,主持陆氏家族事务。
陆绩也见多识广,博学多识,从小就有美名,六岁时跟随父亲到袁术家做客,见桌上有橘,就藏了三颗在怀中。临走拜别行礼时,橘子从怀中滚出,袁术诧异地问道:“陆郎作宾客怎么还藏橘?”陆绩跪下回答说:“我见橘子好吃,就想带三个回去给妈妈尝尝。”此事后来成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成语“陆绩怀橘”的原型。
孙权统政后,陆逊采取了和孙权合作的态度出仕为官。先在孙权幕府担任过东西曹令史,后出来担任海昌县(今浙江省海宁市)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后累征山越,任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等职。此时陆逊最大的功绩是改变了以往征讨山越后对山越的处理办法,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要投降就既往不咎原地为民,而是将其中强壮的人招入军队,体弱多病的则编入当地户籍。这种方法可说是一举多得,既扩大了军队规模,又减少了山越中的精干,使其今后难以叛乱,还增加了户籍,带来新的税赋。也因此,陆逊所部迅速壮大,很快达到数万人之多。陆逊此法后来被孙权推广到整个江东,对孙权壮大军队,稳固政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陆逊收编强壮百姓为兵的行为也势必会影响到农耕青壮劳动力的减少,影响当地农耕,所以遭到会稽太守淳于式的非议和弹劾,认为他扰民。孙权曾过问此事,陆逊做了答复,并称赞淳于式是好官。孙权觉得很奇怪,问陆逊说:“淳于式举报你,你却推荐他,为什么呢?”陆逊回答说:“淳于式的本意是安民养民,这才举办我。如果我也诋毁他来扰乱您的视听,就黑白不分了,此风不可长。”孙权赞叹说:“你真是有长者之风啊,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为拉拢陆氏家族,孙权将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陆逊为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4 17:06:33 +0800 CST  
吕蒙见陆逊思维前瞻,也有收复荆州,制服关羽的想法,就向孙权推荐陆逊接替自己,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个原因是陆逊此时还没有什么名气,用他不会引起关羽的猜忌。为了保证这一点,吕蒙要孙权在陆逊赴任前告诫陆逊一定要外示谦逊韬光养晦。孙权立即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陆逊到任之后,遵循孙权、吕蒙的安排,韬光养晦的工作做得非常成功。上任之初就给关羽写信,一方面故意示弱,继续麻痹关羽;一方面吹捧关羽,使其骄傲轻敌。关羽看了陆逊的书信后,彻底放松了对孙权的警惕。
孙权偷袭荆州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不光关羽被蒙在鼓里,就是东吴的一些将领也毫不知情。关羽北伐襄樊时,东吴偏将军全琮也看到了收复荆州的战机,上疏孙权,呈递上讨伐关羽的方案,孙权担心泄密,将全琮的上表扣下,不作任何回答。一直到战胜关羽收回荆州后,孙权才告诉了全琮事情的原委,还给全琮记了一功,封其为阳华亭侯。
为确保不遭到驻守居巢的夏侯惇的乘隙攻击,孙权亲笔给曹操写信,表示要讨伐关羽报效曹操。而这一切关羽都毫不知情,在打败于禁、庞德俘获人马数万后,关羽居然以缺乏粮食为借口,发兵攻取孙权存放于附近湘关的粮食。(孙刘划湘水而治,故于湘水设关)孙权忍无可忍,留平南将军吕范守建业。吕范曾劝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此次孙权征讨关羽,特地告诉吕范说:“以前要是听从你的话,就没有今天这样艰难的事情发生了。现在我要北上攻取荆州,你为我守建业。”
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带兵按照商议好的计策行动。孙权最初是想任命孙皎和吕蒙分别为左右部大督,吕蒙以周瑜、程普在赤壁之战时为左右督不和,差点导致军败的教训建议孙权,只能以一人为大都督。孙权立刻醒悟过来,任吕蒙为大都督,但是仍然让孙皎断后。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4 17:07:56 +0800 CST  
吕蒙带兵到寻阳后,率领精兵化装成商人,白衣过江。(所谓白衣是指便服,不配刀剑,并不是都穿白色的衣服,如果那样早就露陷了。你想想那个情景就知道了,一船船的人都穿着整齐划一的白衣,和今天黑社会统一穿黑衣剃平头不是一样吗?这种事情只有电视剧里的神剧里才会出现)昼夜兼行,关羽沿江设置的关卡、据点全被吕蒙偷袭,一个士兵都没逃出,以至关羽根本不知道后方发生了什么事。
吕蒙兵至公安,派虞翻劝降傅士仁。傅士仁不见,虞翻就写信为其陈述利害,傅士仁见信后迫于形势流涕而降。吕蒙接受虞翻建议,带傅士仁到南郡劝降糜芳。糜芳本来还是想据城而守,看见傅士仁投降,孤掌难鸣,也只好委城而降。傅士仁、糜芳不战而降的主要原因是战前和战争期间与关羽发生了矛盾,害怕战后受到关羽的打击报复。
吕蒙进入江陵城后,俘获了关羽和其将士的家属,一律好言安抚,悉心照顾。命令部属不得扰民生活取民财物。有个士兵是吕蒙老乡,私自拿了民家的一顶斗笠来遮覆官府的铠甲。吕蒙认为他违反了军纪,不能因为是老乡就免于处罚,垂泪斩之。军中震栗,道不拾遗。每天早晚吕蒙都要派出亲兵去关心耄耋老人生活,看还有什么生活问题需要解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关羽府藏的财宝,都封存起来等待孙权到来后移交。被关羽俘获后押送到江陵的于禁也被吕蒙转移到江东。
吕蒙收复江陵、公安时,陆逊也出兵攻取上游宜都郡,占领秭归、枝江、夷道,然后回军夷陵,守卫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口,防备刘备顺流而下。刘备委任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郡中各县和当地土著部落纷纷投降。陆逊请求孙权让自己先委任这些人为官,授予金银铜印,表示归附。至此,关羽进入蜀中的道路几乎被全部堵塞。
孙权以陆逊领宜都太守,任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襄樊战场上形势开始出现逆转,但关羽还没撤除对樊城的包围。孙权不想承担破坏联盟的罪名,在给曹操的信中要求曹操对自己偷袭关羽后方的事情保密。司空军祭酒董昭对曹操说:“军事行动崇尚权宜之计,可以假装答应孙权的保密要求,但要私下里透露给关羽。关羽知道孙权北上的消息后,如果回军保护后方,襄樊之围就可以迅速得到解决,我方得利,还可以让孙刘两家争斗,我们坐收渔人之利。如果保密,就会让孙权达到目的,这不是个好办法。再说被包围将吏不知道有救兵前来,如果计算城中粮草不足以维持的话,就可能发生变化,为难不小。告诉他们可以安定军心民心。关羽为人强项,自恃江陵、公安二城坚固有人防守固,一定不会很快撤兵。”曹操认为董昭之见正确,立即告诉徐晃将孙权的来信多抄写几份,同时射入樊城内曹仁营中和樊城外关羽营中。曹仁军中看了书信,士气大涨,更加奋勇守城。关羽军中看见书信,果然犹豫不决,原因是关羽认为江陵、公安城防坚固,不一定会丢失,而樊城眼看就要攻破,如果撤军就前功尽弃。
关羽的犹豫不决错失了回防江陵的时机。汉水水位下降,关羽水军失去优势,在徐晃和曹仁内外夹攻之下,被迫撤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4 17:11:35 +0800 CST  
关羽在撤退时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一直不知道江陵的情况,所以关羽撤退途中不断地派士兵前往江陵打探情况。吕蒙非常优厚这些人,让他们周游城中。关羽士兵家属都来问亲人的情况,或者写信让这些人带给自己的亲人。这些人回去后,其他士兵纷纷前来询问家中情况,都知道家里平安,待遇还好于从前,放心之余便无战斗之心。关羽得知孙权已经占领江陵,知道返回无望,到当阳,驻扎在当阳县东五十里沮、漳二水间的麦城。孙权派人招降,关羽假装答应,插了许多军旗,做了许多假人立在城头,自己带兵向西突围,想返回益州。而大部分士兵放弃跟随关羽,投降了孙权。关羽身边只有十几个骑兵跟随。
为防止关羽进入益州,孙权派偏将军朱然、潘璋拦击,在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与夹石(今湖北省远安县境内)之间拦住败逃的关羽。潘璋的司马马忠率兵抓获了关羽,及其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立即斩杀。
襄樊之围彻底解除。曹操对徐晃大加赞赏,认为“我用兵三十多年来,以及所知道的古代善于用兵者,都没有长驱直入敌人包围圈之中的。樊城、襄阳之围,超过战国时齐国莒县、即墨县之围,将军的功劳,超越了齐国孙武和秦国魏冉。”
曹操继续贯彻挑拨孙刘两家的策略,严禁诸将继续追杀关羽,让孙权去做恶人。
孙权擒杀关羽后,刘备所置荆州官员全部投降,只有治中从事潘濬称病不出。孙权亲自带人用车拉着床铺去看望劝服。潘濬感于孙权的诚意而降,孙权拜潘濬为辅军中郎将,仍然任其为治中,荆州所有军事行动也都咨询潘濬的意见。武陵郡从事樊伷引诱当地少数民族起来造反,意图占领武陵交予刘备。潘濬带五千人平乱,孙权升其为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5 17:14:00 +0800 CST  
孙权仍然不愿公开承担背盟的罪名,就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希图嫁祸于曹操,并上书称臣,请求曹操登基为天子。曹操不可能又将关羽首级送回去,就以诸侯礼厚葬关羽,表示尊崇。
曹孙两家联手谋害了关羽,却都不愿意承担责任,互相玩起了政治外交游戏。于曹操而言,是想将责任推到孙权身上,以离间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让刘备去找孙权报仇,从而坐收渔利。于孙权而言,是不想承担毁盟的罪名,避免孙刘两家交恶。如果刘备以此兴师问罪,孙权既要对付刘备,又要防备曹操的暗算,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唯一的出路就只能像后面事情发展的那样,孙权为抵抗刘备,受尽曹丕的欺负要挟。
对登基即天子位一事,曹操自有主张,他将孙权的来信给手下群臣传看,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汉朝是火德,曹操称帝就是凌驾于汉之上,即火之上,所以曹操才这样说。当然,也不排除曹操将信给群臣看的举动有观察众人想法的企图。侍中陈群、尚书桓階、前将军夏侯惇等人都劝曹操称帝,曹操说:“孔子说过‘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真的在我身上,我可以做周文王。”请各位看官记住这几句话,是理解曹操不称帝的重要信息来源。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5 17:15:09 +0800 CST  
荆州中部、南部得手后,孙权令陆逊带兵西进。陆逊派将军李异、谢旌等率领三千兵马进攻刘备守将詹晏、陈凤。攻破詹晏,生降陈凤。又打败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纠合当地土著数千人固守,陆逊又命令谢旌打败二人。陆逊前后斩获、招纳了数万人,将刘备的势力全部驱逐出荆州。孙权封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娄侯。并让扬州牧吕范辟陆逊为别驾从事,举茂才,使陆逊不光有武职,还有文士功名。
曹操不久病逝,吕蒙乘丧攻打襄阳。曹仁请示曹丕放弃襄阳,丞相长史司马懿反对,认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想和魏国结好,一定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不听,命曹仁放火烧毁襄樊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开始的荆州争夺战历经五年至此尘埃落定,荆州长江以南地区全部落入孙权之手。
盘点一下三方在荆州争夺战中的得失。从实际利益来说,孙权占领了荆州绝大部分领土,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在政治利益上却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撕毁盟约背弃盟友,面临着对方的报复,也给今后修复双方关系增添了困难和障碍。投降曹操,面临着要满足曹操的要求听从曹操指挥的被动局面。但总的来说是得大于失,说明孙权为了长期利益不惜“请降”于曹操的策略是成功的。
曹操则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反而失去了削弱甚至消灭孙、刘两家的大好机会。攻汉中,解决了孙、刘一触即发的荆州大战。如果等到孙、刘两家在荆州大打出手之时再来决定攻汉中或者江东,就可以渔翁得利,效果就大不一样。攻取汉中后,又没有采纳刘晔、司马懿的建议,一举攻克益州,反而嘲笑司马懿得陇望蜀。曹操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孙权请降的政治利益,但那只是孙权的权宜之计,实际价值并不大。另外就是故意泄露孙权讨伐关羽的秘密,阻止诸将继续追杀关羽,以诸侯礼隆重安葬关羽,嫁祸于孙权,为孙、刘两家开战埋下引信。(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要攻汉中啊!)
刘备在荆州之战中表现最为奇怪。关羽在襄樊轰轰烈烈的打了近半年,曹操、孙权大规模的的军队调动、大量的信使往来,刘备都视而不见。既没有阻止关羽的冒失行为,也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支援关羽,而是忙于称汉中王大造馆舍,以至失去了荆州所占领土,“跨有荆益”的战略决策受到极大损害。关羽战死,荆州原有将吏全部投降孙权,主力水军全军覆没。陆逊紧逼白帝,孙权又表刘璋为益州牧,周泰为汉中太守,西进的意图和态势愈加明显。但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就是刘备是有意借曹操、孙权之刀杀人,除掉关羽这个屡屡干涉政务难以驾驭的刺儿头。为达到目的,不惜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代价确实很大,但两害相较取其轻,和刘氏江山社稷的稳定延续相比,只能算是轻,可以放弃。今后势力增长后,还可以将荆州夺回来。前期刘备以土地换和平的策略还是比较成功的,孙、刘两家避免了一场大战,各有所得。后期放弃荆州的策略很难讲是输是赢,如果后来的夷陵之战胜了,就是赢,败了,就是输,而且是大输。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5 17:24:15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12-06 13:20:49
期待楼主对刘备不救关羽的分析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6 15:43:01 +0800 CST  
前面二十三章里曾专门介绍了一个被埋没的英雄,就是东吴贺齐。估计除了淳安人外,其他地方的三国爱好者很少知道有贺齐这么个人。现在要给各位看官专门介绍的是一个被夸大的人,恰好和贺齐相反,这是个几乎海内外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人,甚至不是中国人的东亚、东南亚许多人都知道,这个人就是关羽。
事实上,中国始终存在两个关羽,一个是被造出来的神化了的关羽,这个形象最普及,也最深入人心。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这个就没有多少人知道,只有历史专业人士知晓。
真实的关羽和神化的关羽形象反差非常大,希望各位看官注意区分,理性判断,独立思考,不要混为一谈。
在讲述真实的关羽前,先来看看关羽的神化过程。
三国故事几乎在三国结束后就开始流传,唐朝的民间传说和歌舞戏里就有了三国故事,宋朝时勾栏、瓦肆兴起,评书、说唱等适应城市市民消费的民间文学形式开始兴盛,大量的三国故事开始出现。三国故事最早其实是讲因果报应的,比如献帝是刘邦的化身,曹操、刘备、孙权是韩信、彭越、英布的化身,诸葛亮是蒯文通的化身,他们报前世被刘邦迫害的仇。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去看《三国志平话》。但是光是这种故事太简单,不好听,不适合市民消费心理,就在里面不断地增加故事情节,演变成了十分精彩的三国英雄故事。发展到元朝,杂剧中也大量出现三国戏,中国戏曲界流传的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谚语,就是从这里开始发源。其中自然会有关羽的形象,关汉卿就写过《单刀会》专门歌颂关羽,写得非常好。抄写一段给各位看官欣赏:
关羽驾舟长江之上,看着滔滔江水,不禁大声唱到: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何等的豪气干云,苍凉悲壮!
明朝罗贯中搜集、整理这些平话、话本、杂剧,以《三国志》为线索,再创作出《三国演义》,使三国故事家喻户晓。
对关羽的尊称,从宋代就开始了,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以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地位越来越高,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后一个为关羽加封的是清光绪皇帝,于光绪五年(1879年)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也真难为了光绪皇帝,把能够想到的赞美之词都加到了关羽头上,不知世上有几人能完整地背下来。
帝王尚且如此崇拜关羽,民间自然变本加厉,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数行业把关羽作为祖师爷供奉。绿林好汉、江湖豪杰更是把关羽奉为神明,日日膜拜。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也来凑热闹,把关羽封为“关圣帝君”。外来佛教也不落后,让关羽成为为伽蓝神。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等。更为奇特的是,关羽竟然还成了武财神。
关羽凭借众多文学载体的传播走入中国百姓心中,成为义薄云天的楷模,目不邪视的君子,万夫不当的英雄,获得千秋忠义的美名。历代帝王居心叵测的推波助澜,最终使其演变成了亘古不变高高在上的神。
民间崇拜是英雄情结的心理需求,帝王封赐是政治需要统治手段。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6 17:02:20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2-06 15:45:14
希望能更深入剖析一下襄樊之战,哈哈,支持佳作!
-----------------------------
谢谢兄台捧场,下面说关羽时候会提到,只是不一定能做到深入,哈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06 17:03:50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