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三国志·先主传》及其注引《献帝春秋》在记载此事前都加了个定语,都是说孙权要与刘备“共取蜀”,这个说法值得怀疑。周瑜提出这个计划时,里面没有联络刘备共取的内容,以周瑜对刘备的戒备之心,不可能给刘备可乘之机。孙权派人给刘备的通知里也没有只言片语说到联合的事情。照当时的情势,孙权一直认为刘备要做的就是安抚荆州防范曹操,其他的与刘备无关。
这就是孙权尝到的苦果。借荆州之时一厢情愿地以为刘备会感激涕零以诚相报,没想到刘备从来就是个“白眼狼”,怎么会心甘情愿的只是为人作挡箭牌?(反过来说这也是刘备的长处,绝不屈居人下,永远追求独立。其最后能够成功,和这种意志品质有很大的关系)孙权想用刘备来阻拦曹操,没想到第一个被阻拦的却是自己。以至于孙权在后来谈到此事时也追悔莫及,借评价鲁肃功过时说:“鲁肃劝我借荆州给刘备,是他的一大短处”,间接承认了自己不该作出借荆州的决定。
孙权取不了益州,刘备却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将益州纳入囊中。虽然历尽艰辛,但却物有所值。
刘备在成都大肆犒劳群臣,赏金封官,领益州牧,喜笑颜开,不亦乐乎,绝口不提归还荆州之事。孙权忍无可忍,派中司马诸葛谨到成都找刘备讨还荆州。
诸葛谨,字子瑜,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少年时代游学京师洛阳,专门攻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生母去世后回乡居丧。其父又娶妻,诸葛谨十分恭谨地侍奉继母,为人称道。汉末动乱,曹操荼毒徐州,诸葛谨逃到江东避乱,正好遇到孙策去世,孙权的姐夫弘咨很欣赏诸葛谨,就向孙权推荐。诸葛谨与同期到达东吴的鲁肃一起受到孙权的礼遇。
诸葛谨到达成都后,与诸葛亮在公共场所相见,从不私下见面,违背公义。刘备敷衍诸葛谨说:“我正在计划攻取凉州,等我取得凉州后,一定将荆州归还。”诸葛谨无奈,只好回吴复命,将刘备的话转告孙权。孙权大怒,认为刘备这是借而不还,拖延耍赖,密令偏将军、庐江太守吕蒙制定武力收复荆州方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6:34:45 +0800 CST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省阜南县)人。少年时就到江东依靠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将领,多次征讨山越。吕蒙当时只有十五六岁,偷偷跟随邓当去打仗。邓当不知道,突然看见他,大惊失色,赶又赶不回去。征战回来后,邓当把这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母亲非常气愤,要严厉惩罚他。
吕蒙是个孝子,赶忙申辩说:“我们太贫贱,生活很困难,如果我能够立下战功,就可以得到富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母亲觉得他可怜就不再追究,同意他从军。
吕蒙去报名从军时,当值官员看他年纪小就瞧不起他,说:“这小子能干什么啊?简直是想把自己拿来喂老虎。”过几天遇到吕蒙,这人又取笑吕蒙。吕蒙大怒,拔出刀来把他杀了,然后逃跑到一个叫郑长的家里躲避。后来到校尉袁雄那里自首,袁雄在孙策面前为吕蒙说好话求情,孙策召见吕蒙,也觉得他是个人才,就留在身边做亲兵护卫。
几年后,邓当去世,张昭推荐吕蒙接替邓当,孙策任其为别部司马。孙权继位后,考虑到一些小将兵少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算合并他们的队伍。吕蒙知道后,偷偷地借钱来为自己的部属士兵制作统一的战衣和绑腿。等到孙权检阅那天,吕蒙的队伍整齐划一,引人注目,士兵操练井然有序,孙权非常高兴,不但没合并吕蒙的人马,反而增拨人马给吕蒙。
后来吕蒙因征讨丹阳有功,升为平北都尉,领广德县(今安徽省广德县西南)长。跟随孙权征讨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时,吕蒙为前锋,阵斩黄祖先锋都督陈就。因功升任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战赤壁、救夷陵,又升偏将军,领寻阳县(治今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附近的古城村)令。
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到陆口(今湖北省嘉鱼县陆溪镇)驻扎,要经过吕蒙的驻地。鲁肃一向轻视吕蒙,本打算直接过境而去,其部下提醒他说:“吕将军功名日显,不能以过去的态度来对待,您应该去拜访他一下。”鲁肃就去礼节性的拜访。吕蒙宴请鲁肃,二人举酒对饮,都喝得有点高了时,吕蒙问鲁肃:“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有什么防备不测的计划吗?”鲁肃本就轻视吕蒙,来拜访吕蒙也只是礼仪性的,没想到吕蒙会和他谈这些,就随口回答道:“到时再说吧。”吕蒙说:“现在我们和刘备虽然名义上是一家,但关羽实在是个熊虎之人,怎么能不预先制定应对方案呢?”不等鲁肃回答,吕蒙就主动为鲁肃建议了五种方案。鲁肃没想到吕蒙有如此长远战略眼光,立即走到吕蒙坐席旁边坐下,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我真的不知道你的才智如此之高啊。”于是就与吕蒙一起去拜见吕蒙母亲,二人结为好友而别。登堂拜母是当时人结为类似于兄弟关系的表现形式,从此可成为通家之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6:36:57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11-11 12:55:00
楼主辛苦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3 13:12:36 +0800 CST  
@ty_阿铭850 2017-11-08 17:11:19
谢谢捧场。蔡邕是士林领袖,杀蔡邕冷了士人之心,使王允失去了士人的支持,所以错。王允杀蔡邕有嫉妒之心,公报私仇,更错。如果以实际帮助了董卓为理由杀人,最应该杀的是王允自己,因为他是司徒,录尚书事,董卓迁都长安是他主持完成的,在董卓在洛阳没返回长安之前,长安的最高权力者是王允。蔡邕一日三迁,有感恩之心不假,也很正常,劝董卓放弃谮越行为,既有帮助董卓减少敌人的作用,但也有维护汉家脸面的作用,就算有......
-----------------------------
@愚儒2015 2017-11-09 10:01:18
,劝董卓放弃谮越行为,既有帮助董卓减少敌人的作用,但也有维护汉家脸面的作用,就算有错,也错不至死。------
政治斗争,牵扯到帮派斗争,免不了有些过头,只有在局势稳定的时候才能合理量刑,杀了就杀了,说王允公报私仇?具体为了何事?
-----------------------------
@ty_阿铭850 2017-11-10 12:55:05
谢谢捧场。政治斗争要像先生说的那样简单粗暴,哪还需要什么政治智慧、政治谋略?直接比拳头大就行。王允也不需要后悔想要收回成命,制止杀蔡邕。王允杀蔡邕,“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士大夫多矜救之”“时名士多为之言”,王允自己也后悔莫及,还不错?种什么,收什么,王允杀蔡邕,冷了士人集团之心,使他失去了士人集团的支持,王允鄙视并凉军人,冷了并凉军人之心,阵前倒戈,无路可逃死到临头......
-----------------------------
@愚儒2015 2017-11-10 14:08:01
政治斗争有智慧,也有粗暴,没有温良恭俭让,更不能和风细雨,王允有后悔的言词?既然帮董卓,能说杀错?公报私仇如何解释?
-----------------------------
@ty_阿铭850 2017-11-10 14:36:59
呵呵,先生是文革时期长大的人吧?“初,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看不懂这句话?“及允将杀邕,时名士多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允悔,欲止而不及。”不是后悔?王允、荀爽、马日磾、皇甫嵩等一干大员,哪个没帮过董卓,是不是也该杀了呢?
-----------------------------
@愚儒2015 2017-11-11 15:00:53
就事论事,尽可能避免对人的看法,帮董卓做事的,有事情的大小之分,不能一概而论,蔡邕是董卓核心人物之一,至于哪些帮董卓做小事的人,何足挂齿?
-----------------------------
谢谢捧场。无意冒犯,只是被先生“杀了就杀了”的豪气雷到了而已,如果先生认为是冒犯,在下给先生道歉,对不起。王允杀蔡邕,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后世治史者都认为是错杀,连王允本人都后悔莫及,本来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再和先生交流一下吧,蔡邕从来就不是董卓的核心人物,董卓最初辟蔡邕时,蔡邕不去,是被强迫的。去了后因为董卓许多事情都不听蔡邕谏劝,蔡邕想去,被其从弟蔡谷阻挡才没走。董卓武夫,崇拜蔡邕的才学,一方面让蔡邕处理一些朝廷公文,这是实用。一方面是为了附庸风雅,这是虚荣。董卓核心圈子里的人是凉州军人,再加一个并州军人吕布。另外,王允、荀爽、马日磾这些可不是小人物哟,蔡邕的地位和影响是在士人当中,在官僚体系里,只是个侍中、左中郎将,和那几个人相比才真是小人物。蔡邕为当时人所诟病的是没有竭力劝阻董卓的恶行,虽然蔡邕曾经劝阻过,还因为劝阻无效想离开。王允、荀爽等人帮助董卓做的可不是小事,迁都那么大的事还小?镇守长安的事情还小?蔡邕处理公文那些才是小事。说蔡邕是董卓的核心人物之一的证据在哪里?那些人只是做的小事的证据在哪里?不能想当然地张口就来。张口就来的辩论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都说不完。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3 14:11:03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11-11 12:55:00
楼主辛苦
-----------------------------
@ty_阿铭850 2017-11-13 13:12:36
谢谢捧场
-----------------------------
@愚儒2015 2017-11-13 13:58:03
所谓的述评,就是否定三国演义的某些说法,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3 14:35:49 +0800 CST  
吕蒙以前是个大老粗,有名的吴下阿蒙,如今怎么会变成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才呢?这是孙权的功劳。孙权有次和吕蒙和蒋钦谈话,说:“你们现在都掌管一方了,应该多学习以开启自己的智力。”吕蒙说:“军中事务太多,忙于应付,恐怕没有时间来读书学习。”孙权说:“我又不是让你们死读书作博士,只是叫你们多读书开阔眼界。你说事情多,难道有我多不成?我小时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独不读《易》。等到统领吴中大事以来,拜读史书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像你们二人,悟性很高,学必有成,怎么能不去做呢?应该抓紧时间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史书。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帝(刘秀)戎马倥偬,仍然手不释卷。曹操也老而好学。你们为何不自我勉励呢?”吕蒙从此开始学习,孜孜不倦,果然成效显著,见识超人。鲁肃夸赞吕蒙说:“我原来以为兄弟只有武略罢了,今天看来却是学识渊博,不再是吴下阿蒙。”吕蒙回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哥今日所说,怎么当得起别人称你为今穰侯(战国时秦国魏冉,秦昭王时四任秦相,战功显赫,权倾朝野)啊!大哥如今代替公瑾,与关羽为邻。此人好学,好读《左传》,有雄气,但性格颇自负,爱欺陵人。现在和他相对,应该有应对之策。”秘密为鲁肃提供了三种方略,鲁肃接纳在心,秘而不宣。
这两个记载略有差别,但无论是五种还是三种,总之就是提醒鲁肃要提防关羽,早作准备。鲁肃是坚定的联刘抗曹者,在双方还没发生公开冲突时,自然不会四处声张此事,只是从此多了个心眼。
吕蒙为人比较厚道,跟随周瑜攻打夷陵,救援甘宁时,益州将领袭肃率部前来投奔,周瑜表请孙权将袭肃所部划归吕蒙。吕蒙却大力称赞袭肃有胆有识,并且是仰慕东吴远道而来,从道义上讲,不但不能夺其兵马,还应该增加其兵马。孙权赞同夸奖吕蒙,归还了袭肃的兵马。
后来吕蒙与成当、宋定、徐顾三位将领相邻驻防。三位将领死后,儿子、兄弟都还很小,孙权就把他们的人马全部合并给吕蒙。吕蒙坚决不要,认为三将都是因勤劳国事而死,儿子兄弟即使再小,也不能废除他们的继承权。三次上书才得到孙权同意。吕蒙就为这三位将领的后代选择教师教育辅导。
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这最能体现吕蒙大器、厚道的人品。东吴实行的是授兵制,将领拥有士兵数量是由(孙策)孙权授予。而将领所有的队伍由儿子、兄弟继承,外人不能染指。这也是东吴将领多数是从别部司马起家的原因。所谓别部司马,就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将领和士兵具有固定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变动。吕蒙拒绝接受袭肃、成当、宋定、徐顾四员将领的人马,相当于失去了一万多人马的队伍,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拒绝的巨大诱惑。
在后来的出谋修建濡须坞,建议攻取庐江的诸多对曹作战和讨平庐陵山越中吕蒙也居功至伟。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3 17:24:46 +0800 CST  
此时孙权见刘备不肯归还荆州,就自行安排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官员,让他们去接收当地政权。关羽将这些官员全部驱赶回去,不准其接收。孙权忍无可忍,制定并执行武力夺取的计划:派吕蒙带领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将领兵二万为一线进攻部队,直接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派驻防陆口的鲁肃为防御部队,率领一万人移防巴丘防御关羽;孙权自己率军住陆口为机动部队,接应各路人马。
吕蒙先礼后兵,给三郡太守去信,要求他们归属东吴。守长沙的廖立弃城而逃,辗转到达益州,因与刘备是老相识,非但没受责备处罚,反倒被刘备任为长水校尉。桂阳太守赵云已西进益州,守备也望风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
吕蒙收复长沙后,直取零陵,路过酃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东及衡南县一带)时将郝普的旧时朋友南阳人邓玄之招来同行,准备让他去诱降郝普。此时刘备已经知道孙权武力收复荆州的事情,亲率五万大军东下反击。孙权飞书吕蒙,让其舍弃零陵,赶紧回师帮助进驻益阳的鲁肃。
吕蒙接书后秘而不宣,连夜召集诸将,安排布置攻城事宜,要求凌晨发起进攻。然后召见邓玄之,让他进城招降郝普,告诉邓玄之说刘备被夏侯渊围在汉中,关羽也被困在南郡,都没办法来救援零陵。零陵被攻破只是迟早的问题,与其如此,不如早日投降。邓玄之进城后将这些话转告给郝普。古时交通通讯落后,郝普弄不清楚外面的情形,信以为真,被迫投降。邓玄之先出城告诉吕蒙。吕蒙立即安排手下四员将领各选一百名精锐士卒守在城门外,等郝普一出城,四员将领迅速率领各自人马入城占据城内要道和城防据点。
吕蒙带着郝普出城登上自己的指挥战船,在船上交谈了一阵后,拿出孙权的信给郝普看,得意地拍手大笑。郝普看到信才知道刘备已率军抵达公安,关羽也在益阳据守,都没遭到围困,一旦求援,都能前来救援。郝普惭愧至极,恨不得地下有道缝钻下去,但事已至此悔之无益,只能屈从。郝普从此成为东吴官员,一直做到廷尉。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十月,因受曹魏间谍隐蕃在吴发动叛乱谋反一事牵连,受到孙权责怪而自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3 17:26:01 +0800 CST  
吕蒙留下征虏将军孙皎处理后事,自己与潘璋率军先行增援鲁肃,孙皎处理完后事也随即赶来会合。
昭信中郎将吕岱也率领孙茂等十员将领参与了收复长沙三郡的战斗。安成、(今江西省安福县横屋村一带)攸、(今湖南省攸县)永新、(今江西省永新县)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四县官吏一道进入阴山城,(今湖南省攸县西北六十里)聚兵抗拒吕岱。吕岱攻围山寨,这些全部投降。孙权留吕岱镇守长沙。安成县县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原关羽部下又起兵响应关羽,吴砀占攸县,袁龙守醴陵。孙权派横江将军鲁肃攻打攸县,吴砀逃走。吕岱进攻醴陵,擒杀袁龙。吕岱因功升为庐陵太守。
刘备确实已经到达公安。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荆州是将来挺进中原的根据地,主力部队由此北上。益州则是偏师,只是牵制作用,因此荆州不能有失。刘备率五万人马抵达公安。关羽驻守益阳,号称有三万人马。关羽驻军益阳县内长江支流资水河北面,亲自挑选了五千精兵,在资水上游十余里长的浅滩集结,声称要乘夜徒步渡江。鲁肃闻讯,召集诸将商议对策。甘宁主动请战,对鲁肃说:“给我增加五百士兵,我去对付关羽,保证关羽听到我的咳嗽声音就不敢渡河,渡河就会被我擒拿。”当时甘宁所部只有三百名士兵,增加五百也只有八百士兵,以八百士兵阻止关羽五千精兵有很大难度,所以,鲁肃选派了一千名士兵给甘宁。甘宁连夜赶到上游设防。关羽在河对岸听到甘宁安排布置士兵驻防的声音,知道是甘宁来了,便放弃渡河,扎木为营。后人因此把此地称为“关羽濑”。孙权嘉奖甘宁为西陵太守,统阳新、(今湖北省阳新县)下雉(今湖北省武穴市西南阳新之富池口)两县。
大战之前,一贯坚持联刘抗曹的鲁肃作了最后一次努力,邀请关羽会谈。会谈的形式是各自带领的亲兵护卫都停留在会谈地点的百步之外,参会人员全部只能携带单刀赴会。并且是鲁肃到关羽的辖区内赴会。这就是有名的单刀会,但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所渲染的那样,是关羽独自单刀赴会,而是包括鲁肃在内的所有参会者都是单刀赴会。
单刀会上,双方各举理由阐述自己拥有荆州的合法性,虽然场面激烈热闹,关羽理屈词穷,但双方都不是主帅,无论谁输谁赢都于事无补。
孙权、刘备就这样集重兵于益阳,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一场大战似乎已不可避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3 17:28:16 +0800 CST  
不好意思,明天又要出差,只有下周再接着更新,请各位看官见谅。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3 17:29:27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11-13 23:17:19
辛苦了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4 09:22:24 +0800 CST  
@ty_阿铭850 2017-11-08 17:11:19
谢谢捧场。蔡邕是士林领袖,杀蔡邕冷了士人之心,使王允失去了士人的支持,所以错。王允杀蔡邕有嫉妒之心,公报私仇,更错。如果以实际帮助了董卓为理由杀人,最应该杀的是王允自己,因为他是司徒,录尚书事,董卓迁都长安是他主持完成的,在董卓在洛阳没返回长安之前,长安的最高权力者是王允。蔡邕一日三迁,有感恩之心不假,也很正常,劝董卓放弃谮越行为,既有帮助董卓减少敌人的作用,但也有维护汉家脸面的作用,就算有......
-----------------------------
@愚儒2015 2017-11-09 10:01:18
,劝董卓放弃谮越行为,既有帮助董卓减少敌人的作用,但也有维护汉家脸面的作用,就算有错,也错不至死。------
政治斗争,牵扯到帮派斗争,免不了有些过头,只有在局势稳定的时候才能合理量刑,杀了就杀了,说王允公报私仇?具体为了何事?
-----------------------------
@ty_阿铭850 2017-11-10 12:55:05
谢谢捧场。政治斗争要像先生说的那样简单粗暴,哪还需要什么政治智慧、政治谋略?直接比拳头大就行。王允也不需要后悔想要收回成命,制止杀蔡邕。王允杀蔡邕,“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士大夫多矜救之”“时名士多为之言”,王允自己也后悔莫及,还不错?种什么,收什么,王允杀蔡邕,冷了士人集团之心,使他失去了士人集团的支持,王允鄙视并凉军人,冷了并凉军人之心,阵前倒戈,无路可逃死到临头......
-----------------------------
@愚儒2015 2017-11-10 14:08:01
政治斗争有智慧,也有粗暴,没有温良恭俭让,更不能和风细雨,王允有后悔的言词?既然帮董卓,能说杀错?公报私仇如何解释?
-----------------------------
@ty_阿铭850 2017-11-10 14:36:59
呵呵,先生是文革时期长大的人吧?“初,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看不懂这句话?“及允将杀邕,时名士多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允悔,欲止而不及。”不是后悔?王允、荀爽、马日磾、皇甫嵩等一干大员,哪个没帮过董卓,是不是也该杀了呢?
-----------------------------
@愚儒2015 2017-11-11 15:00:53
就事论事,尽可能避免对人的看法,帮董卓做事的,有事情的大小之分,不能一概而论,蔡邕是董卓核心人物之一,至于哪些帮董卓做小事的人,何足挂齿?
-----------------------------
@ty_阿铭850 2017-11-13 14:11:03
谢谢捧场。无意冒犯,只是被先生“杀了就杀了”的豪气雷到了而已,如果先生认为是冒犯,在下给先生道歉,对不起。王允杀蔡邕,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后世治史者都认为是错杀,连王允本人都后悔莫及,本来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再和先生交流一下吧,蔡邕从来就不是董卓的核心人物,董卓最初辟蔡邕时,蔡邕不去,是被强迫的。去了后因为董卓许多事情都不听蔡邕谏劝,蔡邕想去,被其从弟蔡谷阻挡才没走。董卓武夫,崇拜蔡邕的才学,......
-----------------------------
@愚儒2015 2017-11-14 09:12:25
只要你拿出王允后悔的证据,
我觉得,这是对王允评价的降级,与三国演义对他的评价有出入,三国演义褒刘贬曹,我赞同,言外之意是替曹操翻案有联系,
-----------------------------
谢谢捧场。证据早就给你了啊,没看还是没看明白?再给你说一次:“及允将杀邕,时名士多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允悔,欲止而不及。”两本史书的不同记载,够了吧?《三国演义》是评话话本小说,不是历史,是文学范畴,在下讲的和《三国演义》没有一点关系好不好?对王允的评价是根据历史表现来看,不是话本小说来看。王允的品德是忠于汉室,功劳是想方设法地杀了董卓,没人否定,但不能因此就说他是一个完美无缺不会犯错误的人。王允取得杀董卓大功后,其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的个性使其做出了错误的行为和决定,杀蔡邕,冷了士人集团之心,不赦免凉州军人,冷了凉州军人集团之心,文臣武将都得罪完了,还拿什么来保汉家江山啊?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了。功就是功,过就是过,清楚明白地摆在那里,还有什么好争辩的呢?历史上有褒刘贬曹,也有褒曹贬刘,这是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现实和政治的需要出现的,同一朝代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看法,如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朔,朱熹《通鉴纲目》以蜀汉为正朔,但这些都和对王允的个人评价没有关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不同的范畴,体系不同,标准不同,以三国演义来评价三国志,和以三国志来评价三国演义都是莫名其妙。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4 09:52:39 +0800 CST  
这东西发上去就不能改也让人抓狂,上面有句打错了,应该是两本史书的相同记载。不好意思。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4 09:55:35 +0800 CST  
回来了,季节转换有点不适应,争取下午继续更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21 12:05:28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11-13 23:17:19
辛苦了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21 12:06:50 +0800 CST  
@歌声嘹亮2016 2017-11-15 00:14:13
楼主博学,钦佩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21 12:07:12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11-15 12:13:08
钦佩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21 12:07:33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1-16 06:44:35
继续支持佳作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21 12:08:03 +0800 CST  
@scufs83 2017-11-20 23:52:08
支持一下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21 12:29:04 +0800 CST  
@愚儒2015 2017-11-18 10:41:04
杀了曹操尊敬的蔡邕,就会有人说王允的不是,正是这个原因,曹操叫蔡文姬归汉,还立为四大才女,都给曹操记功!
我对蔡文姬为古代四大才女有异议;
既然是四大才女,定有独到见解之处,四大才女是;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
蔡文姬是文章是;十二拍,记述了她归汉时的复杂心情,这应该是人之常情,谈不上独到见解,要说文笔,蔡文姬有,但其他才女也有,像董小宛,李香君,,,她们都无缘四大才女,
......
-----------------------------
谢谢捧场。
一、无论在正文里还是在回复里,在下都明白无误地说了王允是忠臣,他坚持忠君的理念为此理念而牺牲,在吕布来带他突围时,有逃生希望和机会时,他仍然选择了跟随献帝,这当然是忠臣。写得那么清楚明白,你是没有看到?或者是没看懂?或者是看到了装作没看到?
二、王允和曹操是两代人,王允被杀时,曹操还只是袁绍的部属,一个东郡太守,评价王允和曹操没有任何关系。曹操赎蔡文姬是因为蔡邕没有子嗣,曹操想为蔡邕留后,和王允也没有任何关系。
三、曹操把蔡文姬立为四大才女,这种说法匪夷所思。四大才女从来不是官方正式认可和发布的,都是非官方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四大才女是哪四个也从来没有定论, 蔡文姬、 李清照、 卓文君、 上官婉儿、班昭、贺曦冉等出现在各种所谓的四大才女的排名中。蔡文姬是不是才女,不是你我说了算的,是要事实要比较,要看其在人文学科内的贡献。蔡文姬的才华不光表现在文学上,还表现在古籍整理上,能够靠记忆恢复四百多卷古籍,不是一般的人做得到的。胡笳十八拍,不是十二拍,除了文学音乐上的贡献外,还是第一手史料,弥足珍贵。五言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其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够撼动的,这样的女子还不是才女?
四、董小宛、李香君这些只是秦淮歌妓,在院妈妈调教下学会了一些琴棋书画以取悦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怎么能和蔡文姬、李清照这些人相比?连同类都不是怎么比?档次太低。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21 13:31:17 +0800 CST  
@愚儒2015 2017-11-16 10:49:14
关于允悔的探讨:如果王允发觉蔡邕有想帮助汉朝的意思,杀了会后悔,王允私下与人谈话有流露出懊悔的意思,可以证明允悔。否则就是作者的猜测,
王允为什么对士大夫的劝告,没有回应?有可能会增加不满情绪,且士大夫未必知道内情。
-----------------------------
谢谢捧场。你是有看没有懂。“允悔欲止,而邕已死。”“允悔,欲止而不及。”这些都是事实陈述,是陈述了一个完整的事件,允悔,是个事实判断,欲止,是行为描述,包含了王允派人去制止的过程,但是没来得及。这是因为古代通讯落后的原因造成的。古代由于书写工具、书写方式、印刷技术的原因,文字要求简洁,写出允悔就交代完这个事实,看的人也会明白,非要在后面在写上王允对人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啊才算王允后悔了?那叫画蛇添足。在下按照史书记载陈述,哪里来的猜测?倒是你那些什么蔡邕是董卓的核心人物啊曹操立蔡文姬为四大才女啊,可能会增加不满情绪啊士大夫不知情啊,才真是张口就来的猜测。你说的这些东西证据在哪里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21 13:46:05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