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西楼看花v 2017-11-07 16:05:40
敢擅自废除皇帝,谋杀太后,另立新帝。
这是对官僚体系的最大挑战,是最不能容忍的。
又丧失民心,与全天下诸侯为敌。董卓注定要失败。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7 17:44:20 +0800 CST  
以前曹操因无力西征,为拉拢和安抚张鲁,曾表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一说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后来有人在地下挖到一颗玉印,玉印为天子特有,众人认为是吉兆祥瑞,就想尊张鲁为汉宁王。张鲁也有些动心,功曹阎圃劝谏道:“汉川百姓户口超过十万,财产富饶,土地肥沃,地势险固;上可以匡扶天子,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下可以做窦融(王莽末至东汉初的军阀、名臣,成语“窦融归汉”就是说的此人)那样的人,不失富贵。现在已经拥有承制自行设置官署,任命官员的权力,不用称王,免得招来祸患。”张鲁听从了阎圃的意见。
曹操到达阳平关时,张鲁就想投降,但弟弟张卫不听,率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
阳平关之战颇有些戏剧性。曹操不知道张鲁不抵抗,想投降的意图,如果知道的话就简单得多了,一方面武力施压,一方面派说客游说张鲁,威逼利诱,促使张鲁投降。可惜曹操不知道,就只能做武力强攻的打算。汉中地势险要,山高路陡,士兵行军困难,粮草运输更是艰难。曹操畏难不想打了,打了三天,伤亡大增,此时军粮也快要吃完了,曹操心灰意冷,说道:“我领兵打仗了三十余年,今天一朝落到了别人之手,这该如何是好?”认为这种“妖妄之国,打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我没有多少粮草了,不如赶快退兵算了。”派夏侯惇、许褚分别带人去通知山上的部队下山,准备撤退。
主簿刘晔认为不该撤退,因为粮草奇缺,山路险峻,就算撤退也必定会带来饿死摔伤等伤亡,不如集中兵力突击进攻。西曹掾郭谌也认为孤军深入,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一旦后退,肯定会惨败。也许曹操也觉得这样匆匆撤兵有些不划算,不甘心,就同意一博。秘密派遣解忄剽、高祚二将(这两个人都不大知名)带兵从险要而疏于防备的地方夜袭张卫。
凑巧的是,就在当夜,有数千只野麋鹿闯入了张卫的军营,引发全军惊恐,士兵四散而逃。解忄剽、高祚等人趁机鼓角而鸣,造成大军来袭的假象。张卫本来就以为曹操已经撤军,没有防备,士兵又被鹿群冲散,赶快乘夜潜逃。将领杨任被曹军斩杀。
张鲁听说后,又要投降,被阎圃阻止。阎圃说:“你现在是被迫投降,肯定不能得到曹操的重用,不如先入巴中,依靠賨邑侯杜濩和巴七姓夷王之一的朴胡,抵抗一阵后再投降,这样才会得到曹操的重用。”张鲁于是率军从南山(今陕西省勉县南)前往巴中。(今四川省南江县北,与汉中接壤)临行前,左右的人想将仓库里的金银珠宝全部焚毁,张鲁说:“我本来就有归顺朝廷的意愿,只是没能让曹操知道。今天离开,不过是避开锋芒,并没有别的意思。宝货仓库,应归国家所有。”于是将金银珠宝全部封藏妥当后离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7 17:45:26 +0800 CST  
简单介绍一下賨人和巴人。
賨人,又称寅人、板楯蛮,是土家族的“主源”。主要分布于嘉陵江流域,周朝时就以能征善战、能歌善舞闻名于世。在武王伐纣和后来秦汉时期的许多重要战役中都可以看到賨人的身影,号称“神兵”。春秋战国之前建国,国都在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土溪城坝,称为寅国。现有重庆市奉节县1890年前后出土的“汉归义賨邑侯金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史学界一直以为賨人是巴人的一个分支,但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显示賨人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族群。
巴人,概念复杂,众说纷纭,主要指生活在今重庆市西部和四川省东部的土著族群,曾建立巴国。(今重庆市巴南区)此处所说巴七姓夷王,应该是和賨人比较类同,同属板楯蛮,为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部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7 17:45:59 +0800 CST  
听说张鲁逃亡巴中,刘备的偏将军黄权向刘备进言,认为:“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巴东、巴西、巴郡,意指全巴蜀)之地就会受到威胁,相当于割掉了巴蜀的手脚。”此时刘备刚从荆州回撤到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立即让黄权为护军,率部分将领昼夜兼程去迎接张鲁,希望张鲁能够投降益州,为今后收复汉中做准备。(刘备此时为何在江州呢?下一章会详细讲述)
阎圃此时也给张鲁出了一个选择题:北降曹操或西结刘备。张鲁愤怒地说:“我宁愿给曹操做奴才,也不为刘备座上客!”张鲁对刘备的仇恨应该是来自于当年刘备以征讨张鲁为名进入益州,后来又恩将仇报占领益州的事情。虽然张鲁与刘璋的关系并不好,但张鲁宁愿选择懦弱的刘璋来做邻居,也不愿选择枭雄刘备。
曹操到达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为张鲁汉中治所)后,对张鲁封存府库的行为非常赞赏,得知张鲁本有归顺之心,就派人安抚劝喻。同时对当地原有行政区划做了一些调整,复汉宁郡为汉中郡。将汉中郡的安阳县、西城县分出为西城郡,(治今陕西省安康市)设置太守。锡县、上庸县分出为上庸郡,(治今湖北省竹山县西)设置都尉,后来也设置太守。
八月,一直想在长江以北开辟根据地连通江南江北的孙权趁曹操主力西征的机会,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7 17:46:35 +0800 CST  
前面说过,曹操西征时,已经考虑到孙权偷袭合肥的可能性,让护军薛悌持密函到合肥,并明确注明等敌人来进攻时才打开。此时孙权来袭,守城将领张辽、李典、乐进和薛悌一起打开密函,见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了,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
合肥城中守军有七千人,以此守城尚且有些不足,还要主动出城去进攻孙权的十万大军,乐进等将领担心抵挡不住,对曹操的这个指令产生疑惑,倾向于固守城池,向曹操求援。张辽则坚持要照曹操的命令执行,认为“曹公远征在外,等到援军来救,孙权已经攻破合肥。这道命令就是教我们在孙权没有布置好攻势之前突然袭击,打掉他的嚣张气焰,以此安定城中百姓和我军士兵之心,然后才可以守城。”
曹操留守合肥的这三员大将很是奇怪,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也不知道曹操做这样的安排是出于何意。听了张辽的话,乐进等人也不言语,张辽勃然大怒,说:“成败在此一举,你们如果犹疑不战,我独自去决战。”李典受到张辽豪气的感染,慨然而言:“这是国家大事,看你有何办法拒敌吧。我能够因为私人恩怨而忘掉国家公义吗?”于是决定与张辽一起出城作战。
张辽连夜招募了八百敢死队员,杀牛摆酒,激励将士。天一亮,张辽身披战甲,手持长戟,直冲敌阵,斩杀数十人,其中包括二员将领。张辽在阵中大声呼报自己的姓名,冲入孙权的营垒,直接杀到孙权麾下。孙权大惊,身边的将士也不知道张辽到底想干吗,赶紧护卫着孙权登上一个高坡,伸出长戟团团护卫孙权。张辽大喊孙权下来决战,孙权作为一军主帅,当然不会意气用事地冒险和张辽单挑。
孙权看见张辽所带的士兵很少,就指挥将士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左冲右突,奋勇向前,杀开一条血路,带领几十人突围而出。没能及时跟随出来的士兵在包围圈里高声呼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张辽听见了,又回身杀入重围,带领这些人冲杀出去。孙权的人马全部望风披靡,没有人敢来抵挡。
张辽从早上战到中午,杀得吴军士气低迷。偏将军陈武被张辽部将郝昭斩杀;中郎将徐盛、老将军宋谦两部人马战败,徐盛的军旗都丢失了;武猛校尉潘璋连斩徐盛、宋谦所部两个逃兵,才稳住阵脚。张辽见目的达到,就返回城中修理城防,大家的心才安定下来,所有将领都对张辽的勇猛表示佩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7 17:48:00 +0800 CST  
孙权进攻合肥十几天,也没能攻破城池。巧合的是,长江流域特有的疾疫在孙权军中开始传播。老天是公平的,曹操赤壁之战时遭遇疾疫导致兵败。现在并不因为孙权军是南方人就放过孙权。疾疫使孙权军力大减,人心慌乱,只好从逍遥津(长江支流淝水上的渡口,在今安徽省合肥市旧城东北角)撤军。而就在撤军的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差一点让孙权命丧逍遥津。
按说孙权应该是先撤出战场,不知是被张辽吓破了胆,还是生病士兵确实太多,忙于照顾,忽视了前后衔接联系。前军过河时以为孙权已经过去了,就开始撤除桥梁。留在后面的孙权此时身边只有中军虎士一千多人,还有吕蒙、蒋钦、凌统和甘宁几位将领和所带部属。张辽在城楼上观察到这个战机,立即率领步骑追击。张辽突然杀来,孙权的鼓吹士兵吓得都不敢擂鼓吹号,甘宁大叫这些吹鼓手鼓吹,还拔刀要杀这些吹鼓手,吹鼓手才赶忙擂鼓吹号。甘宁带着一直跟随自己的义从狂射张辽的人马。凌统带领所部余下的三百士兵奋勇阻击,全军覆没。凌统身负重伤投江逃生。
在众将士的拼死护卫下,孙权快马赶到江边,踏上渡桥,可是桥面上有一丈多的桥板已经被拆掉,无法过去。孙权近监谷利紧跟在孙权马后,赶紧叫孙权抓稳马鞍、松开繮绳,然后谷利死命打马以助马势,帮助孙权顺利地跃马过河,与在逍遥津南面驻防的贺齐会合。谷利因护主有功,获封都亭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8 13:59:29 +0800 CST  
本想乘虚而入占据合肥的孙权,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合肥没打下来,损失了大将陈武。陈武是孙策时就屡立战功的猛将,为人仁厚好施,深得孙权及将士的喜爱。孙权亲临其丧事,并残忍地将其爱妾殉葬。凌统重伤投江后被孙权救起,落下一身伤病,于两年后去世,年仅二十九岁。更为危险的是孙权自己差点被张辽俘获。张辽不认识孙权,曾经问过吴军降卒:“有个长着紫色胡须的将军,上身长,下身短,善于骑善,是谁?”降卒回答说:“是孙权。”张后来和乐进相遇,说没有早一点知道那人是孙权,要是知道的话,加快追击就可以抓住他,全军为此叹息悔恨。
合肥之战,使张辽威震江东。江东小孩哭闹不止时,其父母就会用张辽来吓唬他。险些命丧逍遥津的生死经历,也使张辽成为孙权心中永远的梦魇,在张辽病重期间,奉魏文帝曹丕之命与曹休镇守海陵时,孙权还心怀恐惧地给驻防将领下命令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曹操对张辽大为赞赏,任其为征东将军。此职位在曹丕登基恢复三公以后,仅次于三公,使张辽成为曹魏军中第一人。
张辽成功地阻止了孙权抢占合肥的行为,使曹操可以安心于西征事务中。九月,杜濩和朴胡带领賨人部落和巴夷七部落归顺曹操。曹操将巴郡分为巴东、巴西两郡,以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巴夷七王全部封为列侯。此时,曹操又获得承制封拜诸侯守相的特权。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8 13:59:54 +0800 CST  
十月,曹操设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关内外侯十六级;五大夫十五级,和过去的列侯、关内侯共六个等级,用来奖赏立功将士。
十一月,张鲁举家归降。曹操任张鲁为镇南将军,(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封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食邑万户。封张鲁五个儿子以及阎圃等人为列侯。并为自己的儿子燕王曹宇娶张鲁女儿为妻。
张鲁投降曹操后,曹操将汉中百姓数万户迁往长安和三辅地区,充实因多次动乱导致人口萧条的该地区,还有一部分百姓随张鲁迁到邺城。这些人利用曹操宽待张鲁家族的机会,开始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教。信徒逐渐向上层人士渗透。至东晋时,五斗米道成为显教,有许多上层人士都是五斗米道信徒,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等,奠定了道教成熟的基础和规模。一个地区性宗教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宗教,成为中国本土唯一的宗教。这恐怕是曹操和张鲁都没有想到的。
程银、侯选等以前的关中军阀,马超的部将庞德等也在此时随张鲁投降。
徐晃攻势顺利,氐人全部投降。曹操升其为平寇将军。不久,徐晃又解将军张顺之围,击反贼陈福等三十余屯,全部攻破。
十二月,曹操任行都护将军夏侯渊为征西将军,带领平狄将军张郃、平寇将军徐晃驻守汉中,自己率军回邺。征西将军,是曹操年轻时梦寐以求的职位,甚至希望刻写在自己的墓碑上,现在将其授予夏侯渊,可见对夏侯渊的厚爱。
曹操知道夏侯渊有凭借无力莽撞行事的弱点,以前曾经多次告诫过他,临行前再次告诫夏侯渊说:“为将也应当有怯弱的时候,不能只凭武勇。要以武勇为本,以智慧为辅;只知道任用武勇,不过是一个匹夫而已。”可惜夏侯渊没能牢记曹操的教诲,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此是后话。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8 14:00:26 +0800 CST  
曹操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收复了张鲁,占据了益州通往关中的战略要地汉中,分置郡县,安置官员,看起来似乎是战果辉煌,但是里面却有一个巨大的失误,使曹操痛失一举夺取益州,赶走甚至消灭刘备,然后顺流而下消灭孙权,一统江山。
占据汉中之后,刘晔就向曹操进言,认为夺取汉中后,直接威胁蜀中,蜀中人已经是惊弓之鸟,蜀中可以传檄而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夺取蜀中。刘备刚得到蜀中不久,人心还没有彻底归附,如果此时不取,让刘备有充足的时间治理蜀中的话,以刘备人杰之资,再加上诸葛亮为相,关羽、张飞为将,很快就能将蜀中治理完善,使蜀中人心服从,然后守住险要之地,就没有可乘之机了。现在不取,一定会成为后患。
刚从东曹掾转为主簿的司马懿也向曹操提出了相同的建议,认为刘备是用欺诈的手段得到益州,蜀中百姓并没有完全归附于他,而他却在这个时候离开蜀中前往江陵去争夺荆州,这个机会不可失去。现在我们只要在汉中炫耀武力,威慑蜀中,必定会引起益州震动,然后兵临城下,益州势必瓦解。因应此时形势,很容易建立功力,不能失去这个大好机会。
刘晔和司马懿的建议都没能得到曹操的采纳,曹操甚至取笑司马懿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中。这就是成语得陇望蜀的来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8 14:01:12 +0800 CST  
曹操真的是大错而特错了,此时确实是夺取益州的大好时机,理由就是刘晔、司马懿所说的:一、刘备刚得到益州不久,并且是用不光彩的手段得到的,益州百姓并没有真心服从刘备;二、刘备和刘备军主力此时都不在成都,而是远在江州,成都并没有多少守军;三、曹操取得汉中后,确实造成蜀中官吏士民的普遍恐慌。如果曹操此时进军蜀中,完全有可能占据蜀中,使刘备回不了成都,不论他是选择留在江州或者回到荆州江陵,都会重新回到被曹操、孙权两面夹击的不利处境,失去蜀道天险的屏障,刘备就很难与曹操对抗,何况还有个一直对刘备借荆州不还而虎视眈眈的孙权。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鼎足三分的局面。而曹操只要牢牢地占据了蜀中,一旦条件成熟,就可以顺流而下灭掉刘备和孙权,实现一统江山的心愿。
果然,刘晔、司马懿提出攻蜀建议七天之后,蜀中传来消息,蜀中一天之内发生了数起惊扰事件,刘禅(此时刘备还没回到成都,应该是刘禅所为)杀了许多人都没能制止住事件的发生。曹操问刘晔:“现在还可以攻打不?”刘晔回答:“现在已经初步安定,有所防范,不能攻打了。”
机会转瞬即逝,真是可惜啊!也许这和曹操的年龄有关,曹操这时已经六十一岁,在当时已经算高龄,虽然曹操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言壮语,但真正要做到,还是有些难。
现在有人为曹操的这个失误辩解,认为曹操没有攻蜀是正确的,因为一旦攻不下,陷在崇山峻岭里很危险,后方也可能出乱子,因此,刘晔、司马懿的建议很幼稚。这种理由很肤浅,汉中拿下,蜀中已经无险可守,刘备主力还没有回到成都,曹操乘胜出击,可以在短时间内攻占成都,然后可以选择继续攻击刘备,或者留下部队镇守成都,甚至可以联合孙权夹击刘备。关键是占据了成都,使刘备失去了蜀道天险的庇护,夹在曹操和孙权之间进退不得,很难独立生存下去。曹操后方已经没有强大的外来力量可以造成任何威胁,唯一有力量的威胁来自于孙权,孙权也确实发动了合肥之战,但结果却是大败而归。任何人都会有失误,曹操也不例外,承认这一点,并不影响曹操的个人形象。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8 14:02:06 +0800 CST  
谢谢捧场。蔡邕是士林领袖,杀蔡邕冷了士人之心,使王允失去了士人的支持,所以错。王允杀蔡邕有嫉妒之心,公报私仇,更错。如果以实际帮助了董卓为理由杀人,最应该杀的是王允自己,因为他是司徒,录尚书事,董卓迁都长安是他主持完成的,在董卓在洛阳没返回长安之前,长安的最高权力者是王允。蔡邕一日三迁,有感恩之心不假,也很正常,劝董卓放弃谮越行为,既有帮助董卓减少敌人的作用,但也有维护汉家脸面的作用,就算有错,也错不至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8 17:11:19 +0800 CST  
不好意思,今天出差没时间更新,明天继续。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09 15:34:22 +0800 CST  
@ty_阿铭850 2017-11-08 17:11:19
谢谢捧场。蔡邕是士林领袖,杀蔡邕冷了士人之心,使王允失去了士人的支持,所以错。王允杀蔡邕有嫉妒之心,公报私仇,更错。如果以实际帮助了董卓为理由杀人,最应该杀的是王允自己,因为他是司徒,录尚书事,董卓迁都长安是他主持完成的,在董卓在洛阳没返回长安之前,长安的最高权力者是王允。蔡邕一日三迁,有感恩之心不假,也很正常,劝董卓放弃谮越行为,既有帮助董卓减少敌人的作用,但也有维护汉家脸面的作用,就算有......
-----------------------------
@愚儒2015 2017-11-09 10:01:18
,劝董卓放弃谮越行为,既有帮助董卓减少敌人的作用,但也有维护汉家脸面的作用,就算有错,也错不至死。------
政治斗争,牵扯到帮派斗争,免不了有些过头,只有在局势稳定的时候才能合理量刑,杀了就杀了,说王允公报私仇?具体为了何事?
-----------------------------
谢谢捧场。政治斗争要像先生说的那样简单粗暴,哪还需要什么政治智慧、政治谋略?直接比拳头大就行。王允也不需要后悔想要收回成命,制止杀蔡邕。王允杀蔡邕,“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士大夫多矜救之”“时名士多为之言”,王允自己也后悔莫及,还不错?种什么,收什么,王允杀蔡邕,冷了士人集团之心,使他失去了士人集团的支持,王允鄙视并凉军人,冷了并凉军人之心,阵前倒戈,无路可逃死到临头了想起大赦,也真是个奇葩。“初,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不是公报私仇是什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2:55:05 +0800 CST  
@ty_阿铭850 2017-11-06 17:16:36
曹操当然不会让孙权全取庐江,连通长江南北。孙权攻皖两个月后的七月,亲征孙权。参军傅幹就是原汉阳太守傅燮的儿子谏劝不听。结果无功而返。十月,曹操撤退时,留张辽、乐进、李典带七千多士兵镇守合肥。
曹操十月回到邺城,十一月就发生了废除伏皇后,诛杀伏氏家族事件。曹操此次征孙权的过程十分奇怪,双方并没有发生过激烈的交战,曹魏和东吴双方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这次征战中发生过什么战事。整个过程似乎就是曹操有......
-----------------------------
@眼睛羊 2017-11-09 10:40:08
你看看,你自己写的这段也说明求贤令是目的更多的给豪门一个站队信号,所以看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
-----------------------------
谢谢捧场。在下实在不知道先生是怎样凭上面那段话推导出在下说的是“求贤令是目的更多的给豪门一个站队信号”。逻辑学上有个原则叫不能从“默处推导”。三道求贤令体系、逻辑都是一致的,求贤,求取贤良人才。对象,隐藏埋没在民间的有才无德之人;原则,唯才是举;渠道,各级官吏层层推荐,不得遗漏。曹操要做什么,就是求贤,清楚明白。曹操二下求贤令时淘汰了不称职的执法人员,任用专业人才管理法制规范执法,和站队有什么关系?不正说明曹操在求贤任贤吗?恕在下愚钝,先生所说的站队的概念和标准是什么?上次曾经请教过先生,但先生没回答,请赐教。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3:18:35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11-09 15:32:30
支持楼主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3:18:57 +0800 CST  
@ty_阿铭850 2017-11-08 17:11:19
谢谢捧场。蔡邕是士林领袖,杀蔡邕冷了士人之心,使王允失去了士人的支持,所以错。王允杀蔡邕有嫉妒之心,公报私仇,更错。如果以实际帮助了董卓为理由杀人,最应该杀的是王允自己,因为他是司徒,录尚书事,董卓迁都长安是他主持完成的,在董卓在洛阳没返回长安之前,长安的最高权力者是王允。蔡邕一日三迁,有感恩之心不假,也很正常,劝董卓放弃谮越行为,既有帮助董卓减少敌人的作用,但也有维护汉家脸面的作用,就算有......
-----------------------------
@愚儒2015 2017-11-09 10:01:18
,劝董卓放弃谮越行为,既有帮助董卓减少敌人的作用,但也有维护汉家脸面的作用,就算有错,也错不至死。------
政治斗争,牵扯到帮派斗争,免不了有些过头,只有在局势稳定的时候才能合理量刑,杀了就杀了,说王允公报私仇?具体为了何事?
-----------------------------
@ty_阿铭850 2017-11-10 12:55:05
谢谢捧场。政治斗争要像先生说的那样简单粗暴,哪还需要什么政治智慧、政治谋略?直接比拳头大就行。王允也不需要后悔想要收回成命,制止杀蔡邕。王允杀蔡邕,“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士大夫多矜救之”“时名士多为之言”,王允自己也后悔莫及,还不错?种什么,收什么,王允杀蔡邕,冷了士人集团之心,使他失去了士人集团的支持,王允鄙视并凉军人,冷了并凉军人之心,阵前倒戈,无路可逃死到临头......
-----------------------------
@愚儒2015 2017-11-10 14:08:01
政治斗争有智慧,也有粗暴,没有温良恭俭让,更不能和风细雨,王允有后悔的言词?既然帮董卓,能说杀错?公报私仇如何解释?
-----------------------------
呵呵,先生是文革时期长大的人吧?“初,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看不懂这句话?“及允将杀邕,时名士多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允悔,欲止而不及。”不是后悔?王允、荀爽、马日磾、皇甫嵩等一干大员,哪个没帮过董卓,是不是也该杀了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4:36:59 +0800 CST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曹操回到邺城,再次亲耕籍田。五月,献帝命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持节奉策书印玺封曹操为魏王。
曹操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地位越来越稳固,势力越来越壮大。而在曹操建立王国的过程中,其最大的敌人孙刘联盟却出现了裂痕,从盟友变成敌人,大打出手,究竟是为什么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6:27:58 +0800 CST  
第二十九章 荆州恩仇记

自从刘备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借得荆州之后,孙、刘两家围绕荆州主权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孙权为什么会不顾周瑜、吕范等将领的反对将荆州借给刘备呢?三个原因:一、像刘表收留刘备一样,孙权也是把刘备作为抵抗曹操的力量安置在自己与曹操之间,制造一个缓冲地带,既能让刘备做炮灰打头阵,消耗刘备的兵力,也能给自己进行战略准备和布置争取时间和空间;二、孙权担心无力压制刘备会引起强力反弹,一旦双方兵戎相见,孙权没有把握能够完胜。如果不能完胜,势必引起江东混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因此,孙权宁愿采用安抚的方式,不光借地给刘备,还将妹妹许配给刘备。这其中既有安抚拉拢之意,也有监视之意;三、孙刘联盟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结盟,而是以刘备放弃江夏,归顺孙权为条件。孙权和鲁肃都天真地认为刘备从属于江东,任何时候都可以要求刘备将荆州归还。
在刘备这个老滑头面前,孙权确实还嫩了些。(刘备比孙权大21岁)孙权想让刘备抵抗曹操,没想到刘备第一个抵抗的却是孙权。
赤壁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周瑜武力扩张的信心,他向孙权提出了一个战略规划,趁曹操没有南征之机,由自己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率军西取益州,然后兼并张鲁。这两件事情完成后,留下孙瑜固守,并与马超结援。自己则率军回来与孙权一起攻占襄阳,压迫曹操,谋取中原。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6:29:16 +0800 CST  
周瑜是孙策情同手足的朋友,由于孙策的儿子孙绍尚在,周瑜一直很谨慎地处理与孙权的关系,害怕引来孙权的猜忌。此次建议出征益州,选择孙瑜作为副手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孙瑜是孙权的从兄,取益州、并张鲁、连马超都有孙瑜参与,并且最终由孙瑜来管理,孙权就可以放心。孙瑜是孙坚的弟弟孙静的二儿子,为丹阳太守、奋威将军,驻守牛渚。(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为人谦虚,爱护士卒,喜好读书,是江东诸将中最早在军中设立学馆的人,最适合他的职位是校长,而不是方面大员,与鲁肃、吕蒙、甘宁等人相比,孙瑜显然不是最适合的人选。但孙权的政治结构中,重要的城市和战略要地主要是由孙氏家族成员担任,周瑜就是攻占了益州,也不可能成为益州的管理者。周瑜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用心良苦啊!
孙权自然乐见其成,此时也确实有天时——曹操无南征举动;地利——占有夷陵,与益州水陆相连;人和——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将领团结,士气高涨之便,是进攻益州的大好时机。于是表示同意,可惜周瑜在返回江陵途中不幸病逝。
孙权对周瑜的去世大为悲伤,感觉自己失去了依赖,亲自素服举哀。庞统送周瑜灵柩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孙权称帝后曾对群臣说:“如果没有公瑾,我是当不上皇帝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6:30:28 +0800 CST  
悲痛归悲痛,益州仍然要取。办完周瑜的丧葬礼仪后,孙权派人通知刘备自己准备先攻益州,再取张鲁。刘备集团内部出现支持与反对的意见争执,荆州主簿殷观分析形势后出了个主意,认为如果我们为东吴做先锋,进不能攻占益州,退就可能被东吴暗算,不如先赞成,然后以我们才接管荆州各郡,还没安排治理妥当,不能妄动为理由按兵不动。东吴不可能越过我们单独去进攻益州,这样的话,就可以坐收吴、蜀之利。
所谓吴、蜀之利是指不为吴做先锋就能继续占据借来的荆州之地,阻拦了孙权的进攻计划,益州会有所感激。刘备采纳了这个主意,并升殷观为荆州别驾。
刘备回复孙权说:“益州富强,土地险阻,刘璋即使很懦弱,也足以自守。张鲁是个虚伪的人,未必会死心塌地忠诚于曹操。如今你要在蜀、汉间万里征战,要想战无不克是不可能的,就算吴起、孙武重生也做不到。曹操即使有无君之心,但却有奉主之名,有些人认为曹操在赤壁失利,就没有实力,失去远征的志向。殊不知如今曹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正要南征北战,怎么会就此坐老啊?现在我们同盟之间(并非是说已与刘璋结盟,只是说大家都是反对曹操的)无故自相攻伐,给曹操兴兵讨伐的借口,这不是长久之计。”后面对曹操分析,并不是好心的提醒,而是想转移孙权的注意力,以曹操来威吓孙权。
孙权接到刘备的答复,仍然坚持要进攻益州,派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准备越过刘备单独进攻。刘备见软的不能阻拦孙权,就采取硬的办法,不让孙瑜军通过自己的辖区权,告诉孙权说:“你要取益州的话,我为了不失信于天下,定当披发遁入山林。”(言下之意无面目见人)刘备嘴上是这么说,暗地里却摆开了不惜武力阻止孙权的架势,派关羽驻守江陵,张飞进驻荆州上游与益州交界的秭归,诸葛亮占据江南南郡,刘备自己驻扎公安,实际控制了长江上游秭归至荆州沿线。孙权不愿与刘备开战,知难而退,命令孙瑜撤回。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1-10 16:31:59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