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笔记 . 第二笔 斯事

老子是谁,我没查证明白,所以,他干了什么事,我也不知道。
那我要写的“斯事”从哪里来呢?我只能单纯的选择相信太史公司马迁了。依旧还是《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司马迁记录两件事,一件事详写,一件事略写。详写的是“孔子问礼”,略写的自然就是“老子出关”了。
关于“孔子问礼”这件事,我想首先要弄明白一个常识性问题,孔子是干嘛的?
如今对孔老夫子的评价语大多是这样:“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样的评价完整吗?很显然,答案是:不。
孔子活了73岁,在他20岁的时候进入了官场,之后一直在体制内,直到公元前497年,因为政治失意,孔子开始政治“避难”,或者说是出走他国,兜售其政治理念,儒家美其名曰:“周游列国”,这一年,他53岁。14年后,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因为弟子冉大战胜利有的原因,被迎回鲁国,一边参与政治,一边著书讲学,直到公元479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教授的得意弟子死走逃亡伤,孔子患病不愈而卒。另外说一句,夫子修订六经前五本的时候,大概是公元前504年,47岁的孔夫子貌似还没有到晚年呢。当然,《春秋》的停编在公元前481年,到是算晚年了。
之所以要简述孔子生平,很简单,因为终其一生,他的目标在政治,而不是教育,教育是他政治理想的衍生品。所以,我看到的孔子,首先是一位政治家,然后才是思想家、教育家,因为他的思想和教育是为他的政治服务的。
相传,公元前518年,仕途上春风得意的34岁的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二》中写道:“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如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众所周知,孔子的“礼”不是我们今天在墙上写的什么文明礼貌之类的,而是周礼,是周王朝维系宗族、诸侯、君臣、家庭关系的,更偏向于一种制度。所以,我推想,孔子之所以向老子问“礼”,是因为老子作为周王室的收藏室馆长,知道的这个“礼”很多,很全面,所以才发问。同时,他应该也和老子讲了自己认为春秋时间纷乱的原因是“失礼”,他要“克己复礼”的问题。
老子的回答很明确,他否定了孔子的想法,因为“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除了那些言论还在之外,其他的什么都腐朽了。紧跟着,老子提醒孔子要认清时势,分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其时”,不要强行扭转时势。同时,看到孔子在政治上意气风发,老子说:“良贾深藏如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其实应该就是在说孔子这个时候过于激进或者张扬了,不然老子也不会用“骄气”、“多欲”、“态色”和“淫志”这样带有明显贬义的四组词来形容他见到的孔子了。
之后,司马迁用孔子的角度写了对老子的评价:“孔子去,为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把老子比喻成龙。龙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借用最为通俗但是最为经典的一段话来说,就是《三国演义》曹刘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的一段话: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龙是最能分辨是否“得其时”,而且变化多端,配合周围而变化自己,但是无论怎么变化,龙都是龙,不是其他。所以,孔子把老子比喻成龙,并说自己“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看似一段吹捧的话,但是也直接道出了老子的言论对孔子已有世界观的冲击。通过老子对孔子的说的话,我们也已可以初步看到老子的一些思想,比如“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大辩如纳”。
老子这样的理念从何而来呢?
让我们回到司马迁的那段原文“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补充一下,就是:“老子在周王室的守藏室工作,并在国都生活了很久,他看到周王朝不断地衰败,就离开国都前外关外了。”
如今大家对守藏室的理解不外乎“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这几种理解,当然,我更倾向于是这三馆合一。所以,老子的历史知识储配是丰富的,能做到“史”,也就是“馆长”的位置,更说明他对历史的理解、知识是有条理、有深刻认识的人。所以他看到了历史的演变,王朝的兴灭,百姓疾苦与王朝作为的关系,人们取舍之后的结局。出生在一个衰败的时代,老子可能会有消极的思想,但是纵观《道德经》一书,都是人要自强自立自生、要与自然和谐,不要过于乐观、或者悲观看事物的言论,丝毫没有消极的想法。
当然,可有会有朋友抨击我的这个观点,因为《道德经》中,类似于“小国寡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的观点。没关系,您先留着这样的质疑,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争取写明白是为什么的。
由此可见,老子的思想是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他通过对现实生活、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整合,提出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是在关令尹喜留他强著书时写下的《道德经》。
关于“老子出关”的事情,在上一章的“斯人”中,已经分析过了,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另外,我手头有的只是一本没有译文的《道德经》和《史记》,我所提出的观点,都是我在读书,或者整合之前零散的听讲、交流中得到的启发而写的,并没有过多的去读很多解读《道德经》和老子本人的书籍。或可言,这都是我自己臆想的,如果有幸与前人或者某部书的观点重合了,也是我的幸运,或者不幸。
说是幸运,我这十年没有白费,以无学之身证大家之言,是我与大家等齐的资本;说是不幸,我这十年白费了,因为前人大家都有很多这样的论述了,既耽误了自己这十年的瞎想,也白费了正在读这些文字的你的精力。
楼主 小火龙_进化  发布于 2016-06-12 19:50:00 +0800 CST  
@光目2013 2016-06-13 17:44:05
@小火龙_进化 我刚读道德经,问一下谁解释的好啊?
-----------------------------
其实我是真的不推荐以上来就看别人的解释,因为这样容易被带走。如果你的古文基础不死很好,那就看陈鼓应先生的。
楼主 小火龙_进化  发布于 2016-06-26 15:39:43 +0800 CST  

楼主:小火龙_进化

字数:2459

发表时间:2016-06-13 03: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0 20:01:30 +0800 CST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