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书籍花草之无主题变奏

写在前面

写个不一样的贴子,偶感,随想,没有具体设想,比较随意散漫私人一点的。

其实我不太习惯写这类型的文字,正如我听音乐也是器乐为多,不需要配上特定的文字,在书话发过的贴子,也大多没有特别的个人印记。虽说如此,我相信,写过的那些贴子,同样带有我的印记,坚定地说,写下即是永恒。

有时候,语言是误会的开始,一个真诚的微笑,谁都能感受到轻松愉快,一句有声问候,因了语气强弱节奏有不同,含义就会有了区别呢。简单列出几句:你好吗?你,好吗?你——好吗?你好——吗?当然还有那句猜测了几百年的你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谁也不知道。


深夜听曲

有种说法是,人到了晚上十点以后会变得感性。从小到大,我都是喜欢问为什么的人,这句话我体会了好多次,夜深会变得感性,这是为什么呢。说来叹气,都是小时候十万个为什么读得太少的缘故,这几天打算给侄子买上整套寄过去,免得他长大还象姑姑我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总要想想为什么,那样子就不好看了,女孩子们会不喜欢。

微信群和圈是个神奇的东东,里面各路神仙都有,比如就有熬夜神人让你误以为是时差党,让人羡慕不已。其实我也内心也是喜欢熬夜的,无奈熬夜技能有限,但凡休息得太晚,第二天就会头重脚轻眼发黑,只好断了熬夜的想法。

偶尔也有破例的时候,前几天晚上到了近十二点仍有精神,平时这个时间段我已经进入梦乡了,我的入睡能力自然比不上有些高手,比起很多人还是很不错的,对这一点我还算满意。不过,我需要的睡眠时间太长,对这一点,又不怎么高兴了。睡眠时间短,应该是好事吧?常哀叹自己和熬夜神人比起来,睡眠时间过长,每天的时间变得少了很多啊!不过呢,又听说身边有人四处看睡眠障碍,精力充沛能主动熬夜的人让人羡慕,到了睡眼障碍又不好了,凡事还是平衡些好。

还是说听曲吧。往往要到了十点左右的样子,周遭会突然变得安静下来,白天的喧嚣声没有了,一整天地忙碌残留在脑海里的噪音也消失殆尽,此时发现夜晚别有一番美好——所以人就会变得感性了吗?这时候开始听音乐,听得最清楚,感受最强烈,有时候真是舍不得入睡啊。白天,有工作要尽心有同事要应付有家务要忙活,晚上偶尔身心真正安静下来,好象那时的我是另一个我,到底白天的我是我呢还是深夜的才是我?还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还是白天的人类偏理性一些,深夜的人类偏感性一些?

那晚看的什么书,我早不记得了。只记得本来注意力在文字上,突然感到心口有微微的不舒服,诧异之间赶忙拉回沉浸在书本里的自我意识,发现鼻子好酸好酸。此时思绪已不在书本里,背景音乐变成了前景,越发具有强大的威力,感觉五脏六腑都被在被它搅动,虽然它的动作很轻柔,但还是让人受不住,我心知不好了,等稍微回过神来,泪水已象决堤的河水在一个人的脸上肆意流淌。

在白天听过多次,有些情绪还能控制,想不到晚上却无法抵挡。那是因为,夜晚的人类,多半不设防。现在的我,白天也不敢听这首曲子,我相信,音乐里有我的悲欢喜乐,白天可以靠我理性的盔甲来减轻它的能量,夜晚盔甲也要休息,迎接它的只有自己并不强壮地肉身,疼得泪流满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留待合适的时机去好好接触它,拥抱它吧。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6-30 17:26:09 +0800 CST  
男人的眼泪

做为一个女筒,不要轻易听让人心伤的歌曲,做为一个男筒,晚上轻易不要喝酒。如果你听说某位看起来或高冷或随和,总之看起来有着强大内心的男士,在喝了酒之后会痛哭,你一定不要诧异。虽然这么说,起初我也诧异了一下下的,真的,就是一下下,然后,应该是理解了。

人,既然摆脱不了肉身,就得承受身体的痛苦,还要自称有灵性,那么也逃脱不了心灵上的痛楚。前人说“此情可回避,眉间心上,”,要我说,眉间还是可以回避的,他们也会欢声笑语,阳光明媚的啊,心上无法回避的,有些人是酒后,有些人是听曲时。

深夜听曲的经历,在一个联系比较频繁的私人小群略有提及,一清幽如兰的女性朋友,回复表示无感,另一男性朋友表示,曾经听另外的曲子泪流满面。着实有点吃惊,他听的曲子于我还太高深,曾经有意找来听了几次,没能找到比较明显的感觉,竟然他能听到流泪,其中奥秘咦,什么?男人也会这么感性的流泪?不过,出于共同的对音乐的爱好,我也只是想了一下下,都在热爱着相同的事物,我可以有强烈感应,他为什么不可以呢?释然。

有趣的是,仅仅几天后,这位朋友在聊天中,告诉我,他曾听某某小曲子也听哭过。当时真是把我给逗笑了,幸好文字聊天能隐去真实的笑声。想到他阳光帅气,高大强健的身影,再想到他如此细致入微,敏感深沉的性情,这些是怎样圆融的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白天工作中的他,和晚上听曲时的他,也很不相同吧。如此性情中人,没问是否喜欢喝酒,更不好意思问酒后会不会哭。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6-30 18:30:00 +0800 CST  
口味的渐变与突变

这些年,身边几位朋友开始发现榴莲的美好,不仅大加赞赏,称道营美丰富,美味无比,竟然就连几年之前,对榴莲的疏离也淡忘了,她们甚至会要求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吃。

家里暂时没人买榴莲回来,我却也心知,有些情况变了。起初,我到超市时遇到榴莲要距离几米远,后来,慢慢地近了近了,然后到现在,有时竟然没有发现挑水果时,自己身旁就是一堆榴莲!天啦,经过这么多年的潜移默化,嗅觉已然被它攻占,味觉失守还会远吗。慢慢走着瞧吧。

其实,我是一个勇于尝试的人,很多人不能适应的鱼腥草,我试过两三次。不会刻意追寻,只在偶遇时试一试。前一阵子,感觉在嘴里停留的时间比上次试吃时长了一秒钟,乐观点估计,下次或下下次,就能适应它的味道了。

从小吃不下竹笋,觉得嘴里不舒服,然而,我是很想吃竹笋的,不吃笋,怕是养得一身浊气。就象喜欢看熊猫认真吃竹子的样子,看到别人对竹笋大快朵颐的,也觉得舒服痛快。到了前些年,终于有一天,在尝试了餐桌上的笋之后,惊喜地发现,不舒服的感觉终于消失了。如此有意义的一天,多年过去,仍然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的中午,记得那天吃饭的地方。

吃笋可以说是一种突变,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突变”,简直就是历史的倒退,说来很不好理解,我对另一种疏菜茄子突然变得不耐受了,多年完全不能吃它。至今也是小心翼翼地尝试一下,十有八九再也不想试第二次。上天是怎么想的呢,给你一样选择,又拿回一样可能性。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即与花与燕无关。

可以说人本身是一个异常精密的仪器,味觉也好神奇。据说有研究表示,辣椒并非一种味道,而是一种痛觉,有那么多的人喜欢食辣,无辣不欢,是否能说这也是一种形式的痛并快乐着呢。

听戏

上次与一长辈聊天说道,我没有能力欣赏某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唱腔,对方作为票友果然激动了,连声说那么好听怎么欣赏不了,你多听听多听听……看他大为惋惜的样子,我真的觉得惭愧,如果我能听出其中的美妙多好啊。听觉大约也和味觉一样,无法自主控制。曾经特地找来公认的精彩片段,听上一两次,或惜我的耳朵就是很麻木……我想着就象吃笋一样,或许等哪天时机到了,就能听到好处来呢。

有些时候,人和人的差异可真大。好久以前,久到忘了那时有多青春,有次我哥哥就向我夸起那段精彩片段,他一边看一边给我讲解,所以其实剧情我早已知晓,那次听到的是谁的唱段我没留意,还打趣哥哥怎么就象老年人一样痴迷起戏剧呢(京剧迷不要打我)。

反倒是近些年,或许他还在听,我是没有再见到哥哥听戏剧了。戏剧的感染力很惊人,有引人入胜激烈冲突的剧情,跌宕起伏的配乐,尤其是男女主角功力纯厚的唱腔,连我这个非戏迷,偶尔走错场子的时候,也会跟着泪眼朦胧。最主要的是,有次还在一瞥间,看到了不远处某位男士哭得那叫一个稀里哗啦。

不知我哥哥一个人听戏时会不会也流下男人的眼泪?反正他不会对我说起,更不知会不会对我嫂子提及,或者让她看见。上次有个女朋友说,哥哥结了婚之后,貌似就疏远了,现在的她多和侄子聊天玩闹,给他买东西关心他。那天我给她的回复,才隔几天自己竟然不太想得起来。到了秋天哥哥生日的时候,是不是该问一下他还有时间欣赏京剧吗,是不是该祝他有空多看几场喜欢的戏剧?真不知道。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6-30 21:01:11 +0800 CST  
统一在这里回复吧。才在另一个贴里敲出了个人史上最长的跟贴,说认识自己不容易,看见他人更难。嘿,其实,我一直不缺乏看见朋友熟人的自信,尽管这个自信或许有时不成立。试着分析下本贴各位跟贴者的心态,看我看见了吗,有说得不对的地方,笑笑算了哈:

关粉儿,本版版主,性别男,其他一概不知,点评小说征文,暴露了隐藏多年的深厚功力,嗯,扫地僧已经老了,还是少壮派少林寺住持有看头,嗯,看见不顺的句子,信手拈出来。

怀学政,本版学政,性别男,其他一概不知。我的那些滥贴,大约只看过读诗词贴,貌似对女筒子比较和善,所以会问询听何曲子会流泪。这一点,楼里其他男筒子都不如学政啊:)

若啬,娴静优雅的妹子,身居海外,远离家乡亲人,又因为是女筒子,更感性一些,所以,特别留意到我几段文字里写到亲人的段落。

sam,无视本人的几段文字,注意力只在我随机想到的名字上,大约受若啬在他的主贴里提到过相关话题的影响。

郑午然,隐居桃源的高人,留下一个笑容。意思让楼主自己体会,至少是善意的,多年书话筒子嘛,哈哈。

孟庆德:可能有点年长,睡眠不是太顺畅,故而对我文字里提到睡眠的地方有点感触。

草桥关:只看过草兄的一些跟贴,不太了解。无法评论跟贴的倾向,短短几个字,让人意外,简直就是我的主贴之外想不到的地方

@关粉儿:一不小心暴露了上帝视角:)若啬在sam兄贴里说,“思如泉涌”时就照着敲下来就好了。我就这么做了,基本没改动,错字漏字还是有不少。

@若啬:思如泉涌时就照着敲下来,就成了这样子:)下次找时间再写点,就怕拖着拖着又不想写了。

感谢跟贴的各位朋友。不一一@了。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7-01 19:03:39 +0800 CST  
写了这么几篇,是不是该写写书了呢。

闲话之红楼梦


前不久,看见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配图是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说每年读一次红楼梦,今年的阅读又开始了。这是一个神圈,我不由得再一次惊讶,并且陷入了沉思(其实是反思)。

这位朋友,热爱西方古典音乐,应该是每天都会听一听,有时甚至听到深夜,经常看到他很晚发在朋友圈的点评,第二天看到时找个时间点进去听一听,总能有所感悟。如果你想听什么曲子或者想找而找不到,只要和他说一声,很快链接就能发过来。真好。平时提到正在看的书追的剧,也多半是西方著作或欧美剧集。某种程度上,我以为他除了母语是中文,其他的喜好和我似乎都有些距离。

就是这样一位朋友,竟然每年读一次红楼梦?从未说起,从来未曾忘记?这里又有好大一座冰山藏在海水里呀,原来平时的所谓看见他人,到底只是看见了一小部分!自信有时候就是武断,小心走眼,小心触礁。立刻问他看到哪一回截止,回说大多看到八十,有几次看到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味道不对。又问他收藏了多种版本的红楼,回说已经有六个不同版本。这些信息足以让我汗颜,自己号称喜欢红楼梦,却大约只看过四、五遍,其中还包括借阅的,手头的版本更是少得可怜……

一边感觉汗颜,一边却也高兴,朋友原是喜欢红楼的同好,总是让人高兴的事情。我只有一次看到过一百二十回,说不上来什么感觉,越看越觉乏味,那次看完全书之后,让我好长时间不想再看红楼,心里疲惫不堪,实在提不起兴趣。过了好久好久,或许过了一整个春夏秋冬,总算淡忘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终于又能从头开始读起了。那种身体重新拥有知觉,内心重新生长喜悦的感受,让我激动地想哭,这样的一次阅读经历,亦让我难以忘怀。我知道游戏里的角色经过大战抑或受伤之后,需休养好一阵子,气力值才能得到恢复,只不过多读了些章回便如此,我这是经过了一次大战,还是受到了伤害呢。

佩服朋友明明感觉后面味道不对,还能几次读到一百二十回去。最主要的,每年读一遍,我也远远做不到,老天知道我还有好多好多书没有读过啊。只好承认,他对红楼的喜欢程度远不是我所能比的,他看红楼的境界和心态同样不是我所拥有的。看吧,我真的只是在淡淡地想,他会不会一边听舒伯特或者其他什么的曲子,一边看红楼梦呢。或者看到不同的章节,换不同音乐家的曲子来听?想想也很有意思不是。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7-07 18:12:07 +0800 CST  
水浒传

虽然我好多次想到过林冲的风雪山神庙,但在这里我必须承认,曾经不知道水浒的好。小时候收音机里听到过水浒传,水浒故事也看过不少,后来终于找来原著完整地读过一遍,仍然不懂得水浒的好。

直到前两年下决心读一读金圣叹的点评本,这一读之下,大吃了好多惊,原来书中别有天地我不曾看见呢。以前读无点评的水浒传,到底是自己太愚钝了,还是太笨拙了呢。主场压力大客场不适应,晴天阳光迷人眼雨天草地太湿滑?啊,谁知道我到底在说什么?

一定是字体不合我意,读着有距离感,或者封面纸张太硬挺,拿着没有亲切感,所以沉不进去;必然是版本有问题,一不小心看了太多的回目,又没有了气力值,已经很累了,没有心力谈喜不喜欢。总之,体会不出百回水浒的好处,绝非我本人的接受能力有问题,一定是某些客观原因所造成。

还是金圣叹的七十回好。不仅少了那些让人丧气让人痛心的尾巴,而且还在我看不到其中深意,一片茫然时,用点评夹批的方式,处处为我指明方向。去岁,读完一套三本的金圣叹评水浒传,感觉仿佛新开了一扇大门,视野开阔了很多,借着金的慧眼,很多模糊不清地东西能看清楚些了,原来书里有那么多的智慧锦囊,有那么多的精彩片段,而我以前竟不曾分辨明白。山神庙之外,还有很广阔的天地,大约读水浒,要入得山神庙,又要出得山神庙。陆地上不行,下水里试试。

另外,对于这些小说让人头疼的章回问题,实在不知还能说什么,好在金圣叹也只点评了七十回(加楔子),大约某种心理是共同的吧。假如,他点评一百回,我会不会继续看下去?会不会?这也是一个难题。好在这个问题无需我伤神,金圣叹早已做出了选择。

紧接在红楼之后提到水浒,我想,两本书都很好看,都很值得看。如果可以说水浒是白天,是现实是冲天豪气,那么红楼是夜晚,是梦境是心底柔情。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是生存,你想,两本书中的人物都要吃饭啊。红楼梦中吃得够精细,看多了也想想换个口味,然而水浒传里,从第一回直到第七十回,除了写及时雨宋江在江州吃到了鱼,还嫌江鱼不够新鲜之外,一直是来几斤牛肉,上几盘肉的吃法。起初觉得快意,鲁和尚大口吃肉,是不是很新鲜。但是,从第一回直到第七十回,一直是这么个吃法,只见吃肉不见有菜,我看着看着心里发慌了。蔬菜呢水果呢,它们在哪里,我象急切想破解一条谜语一样,仔细观察书中写到的每一次酒食,却始终无法破解果蔬藏身之谜。

大约施耐庵不太懂得照顾某些读者的情绪,几十万字里,只看到牛肉羊肉人肉包子的那种荒芜,到最后,让我感觉来一盘红烧茄子,配几小碟鱼腥草,听几曲平时听不懂的京戏,水果上一盘榴莲,我也能面带笑容地吃下去。绝不泪流,倘若泪流满面了,那也是因为听京戏太感动的缘故。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7-07 20:49:12 +0800 CST  
西游记

所谓的中国四大名著,不知是哪里的说法,自小就有了这个概念,既然提到了红楼水浒,不如接着写写西游三国吧。每个人对这四本书,必定是各有看法,各有取舍。全部看过一遍以上的,不知会有多大比例。巧得很,我居然全部都看过,不求甚解式地阅读,只留下一些隐隐约约的印象。

好好回忆下,西游记电视看过几遍?不记得了。书本呢?好象完整看过两遍,零碎又读过一些段落。看电视西游注重的是故事情节,谁的法力最厉害,喜欢的是孙悟空;读西游记文本,留意的是文字很美,很清。山野林趣之下,花草树木,珍禽异兽,层出不穷,各各栩栩如生。不禁感慨,原著永远有着各种翻新,改编,再创作难以企及的魅力。谁的法力厉害高并不重要,而我喜欢的依然是孙悟空,一如儿时的初见。

个性化阅读,我不想仔细追寻,西游讲的是儒是释是道,一路跟着孙大圣,跟着师徒四人,走下去看下去,偶尔打打妖怪,互相逗嘴取取乐,足矣。西游文字和境界都很清,书中写道悟空只吃山林野果,有一身清气,引我起了孺慕之情效仿之心,于是有一阵子,我亦只吃水果和绿叶蔬菜……没多久,感觉走路怎么有点飘飘然,才惊觉自己拥有的只是肉身凡胎,既当不得妖更练不成仙,还是老老实实吃上一点鱼肉荤腥,比较恰当。

我喜欢的还是悟空,哪怕很多人诟病他的前后转变,仍然不改初衷。在我看来,拜师之后,不再洒脱不再肆意,好比一个人有了要拿下半生来遵守的契约,守约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执着。妄为有时很简单,有所不为显然更难。不过,比起童年的天然直率,成人的思想的确不可思议,渐渐发现,其实我更愿意当大圣的师弟,唐僧的二徒弟,只要不让人变成他那么胖,我真的很愿意很愿意当猪悟能啊。

想想看,遇事有大师兄顶着,头上有师父关爱着,还有一个沙师弟尊敬着,这样的人生多惬意啊。师兄弟三人,只有他拥有着撒娇的权利,动不动嚷着分行李,时不时念叨着回高老庄的还有谁,正是那个唐长老的二徒弟嘛;只有他不曾被师父误会过,要知道每次唐长老误会孙大圣,对他声色俱厉的时候,我的心就开始疼了。猪呆子不会让读者心疼,真好。

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让人拿得起放不下。是小说总有完结的时候,记得他们取回真经各得其所之后,我竟然有些茫然了,取经到此结束,他们以后的生活,作者不方便透露,那我该干些什么呢?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7-15 00:39:21 +0800 CST  
一千年以后

当同伴姐姐突然转脸看向我,轻轻问道:“不知一千年以后,我们还能留下什么?”时,我们正在排队,准备去看画像。真希望没有听清这句话,可是,生活中有时会走神的我,当时真的听清楚了。她的问话如一道电光划开了平静的天空,让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这几天的话题包括就在几分钟之前,大家还在谈论气温很凉爽,天空特别蓝,牛羊肉非常好吃,谁知她话题转的这么快!

我想是足足间隔一两秒钟之后,才勉强保持了笑容回答了一句:“到这样的地方来,就是容易乱想”,看到她隐约也笑了之后,我的心才稍稍平静下来。其实,根本没法平静。到莫高窟看画像是二十岁时候就有的想法?还是哪一年?这些都记不清了,我只知道在这样的地方,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脆弱,这些都让我感到忧伤。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虽然停电了的夏日半天也难熬,倒底谁也无法否认人生短暂,不到一百年的人生,能看到几千年前的佛像,有幸运的成分,也有一种无情的嘲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同伴姐姐如是,我亦如是。再说,无论如何保护,我想千佛像们也总有一天会有褪色,失传,损毁的那一天,而那么多的洞窟,那么多的画像,人们远道而来,也只不过能看到极小的一部分,如何不让人忧伤!

记得读逍遥游时,为其中超迈绝伦的想象力喝彩,却也被一些句子,比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给震住了,可以说受到一万点打击,那时的我却没法阻挡。不知道别人读庄子是什么心态,有不少时候,我读得忧伤,且无法治愈。诚然,小时候会想着,山的那边是什么?一望无际的平原尽头又是什么?江水平时流得很优雅,有时候为什么会发怒?它们从哪里来,又要流到哪里去?长大了之后,这些问题不再困扰我,然而,始终无法摆脱这句话的魔力啊。在莫高窟众多作品面前,我们就是朝菌或者蟪蛄,只能看到极小的一部分;在世界上那么多的书籍面前,也只能当当朝菌了,连自己买回家的书都没能看完;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也是朝菌们,毕竟连地球都没能好好看清过。更别说外星人,平行宇宙,黑洞们,虽然我好奇了几十年,用宇宙时间来计算,亦只是一瞬间,如何能得知答案。

林俊杰有首歌叫《一千年以后》,歌词应该是写爱情的,“世界早已没有我,无法深情挽着你的手,浅吻着你额头,别等到,一千年以后”,写爱情的歌曲那么多,这首歌的视角比较独特,也就有了几分印象。中国人喜欢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对此的祝福语,最常见的是百年好合,不知是哪年我忽然意识到,只是百年,并非千年万年啊。艺术作品里的句子,爱你一万年那都是美好的愿望,在爱情这种极致的人类情感步入婚姻之时,人们又回归了理智,百年好合,是最恰当最诚挚的祝福了。

去年有部电影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场场爆满上座率很高,还能有三生重逢的经历,还可以三世相遇的机缘,谁谁快去看个究竟,到底是怎样做到的……电影里面讲的只是机缘巧合而已,倘若是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也就没有了特意渲染的价值。都希望彼此是对方的唯一,此生再美好的感情,真有下辈子,是否依然愿意牵手旧人?

即便提到亲情,亦只是一世情缘,纵有下辈子,亲子或者手足亲情亦只会变得毫无关系。如此比较起来,还是信仰更持久,上天堂,得永生,这些承诺都远超人间情感的有效期。虽然自己并无宗教信仰,也会多次想到并对人提起,假如没有宗教信仰,这世上还能剩下什么?正如千佛画像起源于宗教信仰,很多流传几百年的不朽建筑亦是。东方佛教、道教、西方宗教流传下来,包罗了多少学问在其中?一个人无论是否有信仰,都不可否认信仰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不得不正视信仰具有恒久的力量。

情感话题已经说过了,回到同伴姐姐的话题上来。我想,青史留名,是历史上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信仰,他们说得如此坦率:要留青白在人间,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具体行动纲领是文死谏,武死战。那些出现在史书里的,身份曾是文臣武将的一个个名字,让人敬仰的有,让人唾弃的也有。只是这种敬仰和唾弃与他们本身还有关系吗,换句话说,还能对他们有一丝一毫的影向吗。再想下去,我知道会陷入虚无主义,不过,虚无主义又有何不可呢,假若没有一点虚无主义,不知道有些章节是否能读得下去,比如崖山一役,比如风波之恶,诸如此类的,真真叫人如何承受。替前人掉泪,为古人担忧,并不少见,诸君千万莫笑话。

没法想象一千年以后,可以看看一千年以前,有些什么流传下来?帝王将相不说了,有一些人超然物外,圣人学问家们,还有诗人词人们。千年书籍没法保存原样,内容可以流传,有时内容或有失真,风采依稀可睹。然而,无意著书立说,由学生信徒扬名的有,其人有意追求留名,或许始终湮没无闻,亦是正常现象。纵观世间事,无非栽花与种柳,谁能料得到结果呢。便是诗词作品,一首作品,无法辩论究竟是谁所做,读者,只需感受作品本身就好了。懒理作者名和姓。

伪纪录片《国家宝藏》是个不错的节目,七千年前的贾湖骨笛仿制品,还能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吹响,骨笛出自谁手,今人无法知晓。近两千年前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记录的是当地一个小官吏的工作日志,是很珍贵的法律史料。别的人在棺木里会放上金银珠宝随葬,这名叫做“喜”的基层官吏,可以说是十足的异类,看到他躺在生前坚持几十年写下的一堆竹简里的样子,弹幕里有很多少泪目的留言飞过……大约我太受震憾了,只顾着生起无上敬佩之情,虽然那一幕难忘,我没有泪目。只是到下一期,当贾湖骨笛复制品还能吹响乐曲的时候,我却泪目了。那些弹幕真坏,被他们影响了。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有人会来看吗,或者看得出我在说些什么吗。还是庄子说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谁是夏虫,谁又是冰呢?我知道,有时我是夏虫,有时我是冰。还是忧伤。

想太多,会损耗心神,还是回到日常,每天睡好觉,努力加餐饭。一千年以后,让一千年以后的人们想去。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7-28 18:41:31 +0800 CST  
@怀乡病者 2018-07-29 11:21:55
写的有点消沉,不明媚。
-----------------------------
学政看的真切。上次发了西游记之后,想起以前在天涯也发过两篇写到西游的,回看了下,发现情绪、语调有很大差别。这段时间上书话,会找一些书友的文章看,也会看看自己的贴,昨天更新了之后,感觉与以前写的贴子,都有些不一样。今天上午一边做家务一边浏览这个长贴,我明白过来了,整篇贴子基调有些低沉,大家看到的一开端就是听曲听戏流泪嘛:)

还有看不到的,这个贴子是我在散木兄的《丰子恺与佛》贴里写了长跟贴之后,话匣子打开了收不住,开写的新贴。你看散木兄谈佛,论物质精神灵魂三层楼,到我的看佛像,也算冥冥中有了草蛇灰线意味。生活中不只有阳光明媚,还会刮风下雨,就看内在的力量,能不能让人安然无恙。把零碎想法串起来,写成一篇文字,哪怕并没几个人会看,于我,也轻松了,写下来,我就放下了。写的过程,心里是平静而又快乐的。

再有更新,肯定又不同了。以上。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7-29 20:16:50 +0800 CST  
@若啬 2018-07-29 22:31:05
确实如此啊。所以,写下来就好了。至于其它,则是一种引发或副产品了。可能影响到你也可能不会。可能有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嘿。
再,前面《一千年以后》那篇。谁能留下什么。有没有与说出这问题的朋友谈论这问题呢? 如果谈论过,她怎么说呢?
妳们去看敦煌画展。仅只那些画,在看画时会想及画那画的画师吗?
或许对普通人来说,在历史的风云之后略略感知些时代的轮廓就不错了。而那些去探究细节的人,大......
-----------------------------
若啬好,你的问题,我想了一下才能回答你。与同行的朋友,之后并没有再讨论这类问题,为什么呢,我想生活中聊天与网络对话不一样吧。面对面聊天,即时性太强,说话者思考不周全,充满随意性,对话者也容易打断说话者,话题走向非常开放,而时间也常常不允许有深入对话的可能性,事实上,之后,大家都没有再提,都是各自体会各自思索吧。

再说,生活中亲人朋友想太多,会担心思虑过多,担心掉头发,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有什么不开心之类的。。论坛上如果发现一篇贴子,却是很愿意与之对话的。这也是区别所在。

散木兄是大家的,那个贴子非常好,也去拜读过。嗯,天才与疯子在两端,中间是芸芸众生:)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7-31 21:48:51 +0800 CST  
或许对普通人来说,在历史的风云之后略略感知些时代的轮廓就不错了。而那些去探究细节的人,大......
-----------------------------
@江南有紫衣 2018-07-31 15:30:23
我看洞窟时,有时会注意那些供养人的像。特别有意思。看碑刻,有时有留名的,就会默念一下。
-----------------------------
紫衣兄的回复不是给我的,但我想也还是可以回一下。给供养人留名或画像,是很久以来的传统,我在洞窟里也发现了,都是衣带飘飘的样子。另外,我在书话发过的介绍中国建筑史的贴子里曾提到,唐代木建筑佛光寺里就刻有女供养人的名字。凭记忆写的,也好几年未看该书和自己的小贴了。就是现在的寺庙,翻新、扩建之时收到的善款,也会有捐款人名录。我去年夏天去过的一个寺庙,就有点意思,寺庙靠入口的地方,立着一些碑石,上面刻着一些名字。我们发现最前面的碑石上却是空白的,有人介绍说,本来是有名字的,但是善主要求不留名字,又重新给磨掉了。看位置,这一个碑石应该是最大的善主。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7-31 22:06:54 +0800 CST  
聊聊三国演义

话不能说太早。上个月说会接着写写三国,却迟迟未开始。在犹豫什么呢?一直惭愧没能好好看看三国志,据说,那是有水平有文化的人会读的书,而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路边摊读物,谈论它,首先就落了下乘。何况在这下乘里,三国也是热门话题,说得精彩的人有那么多,我能谈论些什么呢。

落下乘一说,并非假话,有具体事例为证。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和一朋友聊到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我说喜欢周瑜。那时的我有些喜欢幻想,那个被苏东坡在赤壁怀古里称赞的人物,真是雄姿英发,难得的大将风度啊。而且,周瑜既精通音律,又待人温柔,唐朝李端的诗里写弹筝的女子,“为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场景很是让人玩味,误拂弦,有意还是无意,人在心绪起伏的时候,平时再熟悉的曲子,也是有可能发挥失常的。有意中有无意,无意更掩饰有意,没法猜想当时那女子在弹哪首筝曲,情感随着乐音一起氤氲浮动,多么温馨美好、充满遐想的场面。换了谁,都会误拂弦吧。

不好意思的承认,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幻想。前天借用了一句话:“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送给一友人。忽然想到,在这里也完全契合,赤壁之战,周瑜心有猛虎,听曲知音,可称为细嗅蔷薇。拍手,似乎一切都很完美。

但是,朋友回说,当然比不上曹操。接着拉锯了几回合,友人扔下一句:“你看的是三国演义吧?”,感觉脸已经有些发烧了,说谎我不太熟练,只好硬着头皮接上一句:“是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方未再发言,远方的天空下,遥见一骑快马,绝尘而去。留下只看过三国演义的我,风中凌乱,羞惭无比,往事不堪回事,当晚一定新长了几根白发。真是人生如梦。

好在三国演义并不是盗版书,也有很广泛的受众基础,小心辨别,遇到同好方可与之对话,谨慎一些不会错。所谓天下三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名三国,倒也不是太在意说的是哪三国,只有一个中国,总是无比正确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人,那一个个才智机敏,英武强干的人物,他们的风采曾经让孩提时候的我充满了神往。有多少佳话自三国故事里流传开来?傲慢与偏见一个也不少的程普终于醒悟了:“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那个谁打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过,本人觉得当打手还会手疼,更不想挨打,这一条有些无趣,对我不适用,还是喜欢第一条;就连曹操面对赤壁战败时的乐观笑声,也是相当有气度。胜败乃兵家常事,怎样面对胜与败,更能检验一个人。由曹操的笑声和事迹,想到他的那些诗作,感觉人格非常统一,他写的正是他做到的,言行合一,不象有的人,诗中一个形象,实际上又是一种做派,那样就不太好看了。

流传的三国小故事,随手就能写下很多来:空城计、三顾茅庐、火烧赤壁、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七擒孟获、蒋干中计、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借东风、三英战吕布、当阳长坂坡,身在曹营心在汉……

桃园三结义,一世为兄弟,固然可称佳话,不过,想到英俊潇洒一身都是胆的赵云,大约始终不在刘备的小团体里,就为他有些不平,看长坂坡上的常山赵子龙多么神勇豪气!三英战吕布,我总觉得逻辑哪里有些不对劲,放金大侠的书里,三个打一个,就是在欺负人呢,算不上英雄好汉,这里还三个英,英在哪里,凭什么称英雄,凭带头大哥姓刘吗?我不禁乐了。再想,觉得不姓刘就是好,看这话问得多坦然,遂复乐之。有姓刘的朋友看见了,也不要生气,只是开个有点古老的玩笑~~

其实,说来说去,最关心的还是三国英雄排行榜,谁最厉害,谁第二厉害,谁第三厉害……如果可以,不少时候我想一直问下去。可惜的是,并没有太多机会听到不错的答案。如果有人声称喜欢、熟读或者读过几遍三国演义,就拿这个问题问他吧。倘若前五位甚至前十位都还理得清楚,那么,继续问,关公也可以与秦琼打一打的,只要观众有足够想象力,为什么不可以呢?不过,也就是这样,我总没有听到最让我中意的答案。

有微信群以来,记得有一天晚上两个群的话题最让人开心,一个群大谈三国排名,一个群讨论水浒人物,小时候和女孩子玩跳绳踢毽子,和男孩子们一起玩自制枪战的我乐于骑墙观看,不时扔几块石头在水里,歪着脑袋,闲看水花。那时想,如果这两个群是同一个群多好,听听关公对花和尚,林冲对赵子龙,典韦对谁谁……那该多么有意思啊。还是喜欢幻想。

已经有好多年未看三国文本,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总不敢忘。青山依旧在,天涯书话亦在,三国事,论坛事,都付笑谈中。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8-13 20:25:17 +0800 CST  
一本书的随感

因为想按时睡觉,昨晚这本《栋梁》还只剩不到十页也放下了,当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要到书话的贴子里提提这本书。今天看完最后一页。

何谓栋梁,书首页内侧介绍说,石匠、木匠团体中对领袖或师父的尊称。《栋梁》是一本口述体著作,全书大约十三万字,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故作艰深的宏大道理,甚至没有一个我不认识的字,但是,这是一本越看越觉得并不简单的书,让我由然而生敬意,深有感触,并且有心向学,同时有些无法言说的感觉。

这种复杂的感受,只因口述者是一位日本人,他的名字叫小川三夫,是日本国宝级宫殿木匠西冈常一唯一的内弟。22岁时被西冈收为徒弟,开始了严酷的修行。1977年自立门户,以独特的师徒制建立了:“斑鸠工房”,在许多庙宇修复中担任栋梁。完成了数以百计的古建筑修复项目,为日本古建筑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每天读一点,每次读都会在书上划很多道线条。现代人嘲笑鸡汤,拒绝鸡汤,我则不然,真实的,有营养的鸡汤,我会觉得不错。摘抄一些,既是分享,也是记录:

师徒间技艺的传授并非易事。
因为技艺和感觉是难以凭借语言来表达的。
……
他们认为,只要是老师教过的便自会懂得,若是老师没有教过的便理应不知道。
……
学校默认所有学生拥有相同的能力,因而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期限内学习。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以上种种思维方式对师徒之间技艺与感觉的传承构成了障碍。至少对于习惯于以上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习得技艺并领悟匠人的感觉是不可能的。
……
师徒共同生活,共在一个空间里呼吸,才能达到相互理解的效果。
山中的树木从来没有相同的两株,人也是。
共同生活,共同工作,这才是让人受教之处。
因此,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导的一方,而在于受教的一方能够从中汲取什么。
……
如果靠书本呀语言呀就能传道解惑,又何须在木工房里苦修十来年呢?
花十来年的时间来修炼,也并不能保证在所有工作中都能独当一面。
……
那些希望通过书本之类的东西来学习的不是真正的修行。
尽早远离语言这个东西吧,只有这样才能让头脑与身体变得灵活敏锐。
……
这个年龄的人对世事似懂非懂,动不动就会赌气逞能,还有些逆反心理,想一蹴而就地记住所有技巧,耍一些小聪明,总想找到学习的捷径,心浮气躁。作为学徒这些都是大忌。
……
做事前总想着自己不行的家伙是当不成匠人的。
这样的人总是裹足不前。
……
后来我明白了,在学徒时期专心沉浸于一件事情是多么重要。它让人步入一个特殊的精神状态,无论是梦是醒,头脑中只装有一件事。
痛苦的话是没法坚持下去的。
……
我想,比起学校和书本,生活教会人的东西更多。
也许大家没有察觉,不同职业的人,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诚恳直白的品性是学习掌握本领的最关键因素。这种品性之于受教一方和教授一方,都至关重要。
……
将错误都推给别人是很容易的,但毕竟不会使情况有任何好转。
……
读者或许会感受到师父本人及其教徒方式的不近情理,却难以更深刻地体会人与人之间无法用言语传达的东西。
看似不近情理的师父,其实必定有其可取的一面。
……
指尖拂过得到的平整感觉,与用尺子或测量仪测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
对学徒而言,选择一个好师父非常重要,而身为师父,也要选择好的徒弟。
若连生活都难以为继的话,还有何余暇顾及其他,遑论技艺传承呢?
……
徒弟们虽不依赖师父,却把师父当作精神支柱。
当我有了自己的徒弟,放手让他去做事之时,我终于懂得西冈栋梁为我所做的一切及其所思所想,不由得对师父感激万分。不过这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还是不说为好。
……
个人就是个人,有其独特的出生成长背景和性格、才能特点。我们行事都不能违背这个必然的大前提。绝不可像在学校那样,“大家都一样。”
即使是同一棵树,也有因日照所区分的“向阳”、“背阴”的两部分,两部分的木质完全不同。
……
只有气虚胆小的人才会拉帮结伙,做什么都粘在一起,我绝不允许徒弟们这样,因为这是隐藏自我弱点的手段,不会为个人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只有工作中的无能者、迟钝者才会拉帮结伙。
……
干活儿也不是越快越好,即便做得慢些,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扎实地前进,就是最好不过的了。
与人比试,若能鼓励自己进步自然是好,但也可能让人变得狡猾偷懒或自暴自弃,这样就不好了。
……
在我看来,徒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与开门大弟子密切相关。首位徒弟的影响力也是首位的。
的确,干我们这行的人如果只敢想而不敢迈出尝试性的一步的话,根本一事无成。
由自信赋予的技能是所向无敌的。有了它,人便无所谓惧,相信无论多难的工作只要坚持做下去的,便可成功。
不必为能不能做而烦恼。只需专注于思考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摸索到逐步推进的路子。
……
无论是睡是醒,只需想着工作这一件事便好。人只有全身心地专注于一件事才会得到磨炼,得以成长,绝对比半途而废好。
……
有人说:“通过清扫工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对待工作的态度。”“通过炊事工作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事务安排的能力和关怀他人的心胸。”
人性最深的一面只能通过这样同饮食、同呼吸、同起居的生活来探知。
……
然而我要言明,共同生活固然可以培养人的爱心或关心他人的性格,不过真正的善良可不仅仅等同于关怀照顾他人。真正的善良是通过严于律己、不断自我磨砺才修炼出来的。严于律己缺位下的宽以待人实为一种天真的懈怠。
……
只要是凝聚心血所成的作品,必然有人能够从其中读取先辈的技艺与精神。
真正的好东西,无论流传几世,都会深深打动人心。
……
他们唯有自发产生“我愿学习”、“我愿成长”的主动性,才能实现理想。
一旦成为总揽全局的人,就必须能够指挥、动员别人工作,思维方式也渐渐不同于手持工具劳作的时期了。
与普通匠人相比,栋梁在视野上要更为宽广,要更有远见。
……
凭语言来机械记忆与凭身体来体验记忆,两者的效果是不同的。
能做出什么样的活儿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一切都取决于你的责任心!
情况总是在发生变化,人也会变,所以要根据现状来思考、解决问题。人不可被束缚在固有观念中。
……
在与徒弟们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我才渐渐体悟到,人的成长不是靠被动培养,而应靠主动学习。
工作量必须与人的工作能力相吻合。
无论是对待树木还是对待人,都需要相当的胆量。
……
关键性的话语可不能总想着“我要找时间告诉他们”,而要在发现“现在说会奏效”的时候道出。
……
所以,一个工作如果想干一辈子,就必须乐于投入其中,而不能一想到就痛苦万分。
在现代社会,人们好像一辈子都在时间的追逐下度日。
……
聪明人往往缺乏耐心。他们自以为聪明,聪明地寻到做事的窍门,然后止步于此。所以这类人下不得苦功夫,难以做出足够深入的探究。
我觉得,缺乏耐心的人或许在成长过程中也缺乏别人的关爱。
……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8-16 21:28:56 +0800 CST  
(接上)
一旦成为高手,就能明白自己过去的稚嫩。
这也是只有高手才能体悟的道理。人永远不可能做出高于自身水平的判断。
……
所谓修行,就是花时间学做事。学做不懂的事才叫修行。
如果因为不想受批评掩饰自己的过失或缺点,将一无所获。
批评弟子,要在问题发生时直截了当地当即说出,万不可事后发难。只有在失误发生的时刻说出才能令他牢记于心。
沉浸在别人的赞许中,也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收获。

如果受到一次批评便反驳一次的话,是不会对错误有所认识的,学不到东西。
面对批评,要虚心接受。
否则师父会感到徒劳无益,不愿再费口舌,直接放度该弟子了。
……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达到一定程度便获得满足,另一种人则总考虑下一步该如何做为好,两者之间由此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
作品如人,简洁的作品出自简单直率的人之手。
……
铁件上生的锈会引发木构件腐烂。
……
若仅达到必要的最低限值,则为伪建筑
建筑是供人使用、居住的,因此柱子粗细度必须从视觉上也令人安心。
……
作为造物者,造物的自信也要由自己建立。
设计要合理,不可勉为其难。
买来的三角尺的“直角”大多有误差。
……
因为一方面,责任促人成长。另一方面,地位也会促使人成。立场造就人才,就也是责任感推动的结果。
不敢给出肯定回答的人不可用,无论如何能成事者必须有这种胆识。
“托付”还须趁其未成熟之时。
那些以没有被教过为借口的人,是无法承担任何工作的。
……
但失败才是人进步的基石啊!整日活在成功的喜悦和他人的赞扬之声中的人,其足下往往险象丛生。只有稳扎稳打地脚踏失败前进,才能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匠人必须具有在一切均为未知时勇于尝试的胆魄。
若在工程之初对诸事尽数考虑,一味谨慎,或许也是一种可行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不会对个人成长有任何推动力,因为这表明他只相信自身的经验而无心创新。
……
静坐沉思,人皆可为,在行动中思考的能力才是我对学徒培养的重点。
责任使人成长。
人只有处于一定的高位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团队组织相当于生的东西。其最先腐烂的部位即为居高位的领导者。

现在的人啊,动不动就以某名目组织个什么会,成立各种团体。他们这样做可能会觉得轻松快乐,而我却从不加入任何这样的组织。
我这辈子基本上一直在独来独往。
我这个人不喜欢说话,没有物欲、无意与人交往,从来不做任何发言。
我认为,人只要自己强大就行了。
独立不群、自行吾道——这是我对工房未来的期许,希望工房之经营能始终贯彻这一核心精神。

……
正如树有个性一样,人亦有个性。
破其个性并加以活用即为我们的职责。

**********************************************
居然摘抄了这么多。

十几万字,由小川三夫口述,盐野米松整理,杨希翻译。整理者与翻译肯定为此书增色不少,不过,我想最主要的,思想和见解都是小川本人的。

有时觉得小川栋梁是诗人或哲学家“山中的树木从来没有相同的两株,人也是。”
有时觉得小川栋梁是思想家,“团队组织相当于生的东西。其最先腐烂的部位即为居高位的领导者。”
有时觉得小川栋粱象文学家,“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达到一定程度便获得满足,另一种人则总考虑下一步该如何做为好,两者之间由此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 “这也是只有高手才能体悟的道理”,这种句式,有点古龙小说的意味呢。
很多时候小川栋梁就是先知,比如“人永远不可能做出高于自身水平的判断。”

日本人常常让人觉得,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人能做到极致。平常的工作,普通的人类,他们就能修行成大师,思想家,先知。真是既佩服,敬仰又有些恐怖的复杂感觉啊。

昨天是8月15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巧的是,有一女性朋友提到也在看日本人写的书,不是那种著名的文学作品,而是管理类的书籍。于是,我们有感而发,不约而同地赞叹起日本人的敬业精神,先进、细致的理念和方法,又不约而同的想到,很多年前的那场侵略战争,别人地盘只有那么大,人口只有那么多,资源也有限,却能做到那样子,确实有他们的……,然后,又都停住了。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的女子们,在民族存亡面前,也是向来不提起,从来不敢忘啊。

只是到了很晚的时候,忽然想起这段随意而来的谈话,我有些懊恼,为什么要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夸日本人?有的国家从来不承认被我们国家打败,看看后来几十年的历程,有的国家一心求发展,有的国家兀自搞内乱。谁赢谁输还真是不好说啊。到今天早上醒来,我以为忘了,结果又想了起来。到了楼下,有人问好,说今天的风很舒服啊,我有些发愣,回说是啊。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8-16 21:33:11 +0800 CST  
天气很好的周末,想去爬爬山,说是山,海拔不知有多少米,那数字看着就不会累。走在清晨的阳光里,微风拂过,有几分凉意,倒底是初秋。一查,正是白露时节。最美丽的节气,是否就是白露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好处不在于伊人,我喜欢的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霜降明显就不好了,奇怪的是,却喜欢小雪这个名字。时隔近一年之后,到了冬天,还是会期待见到雪精灵吧,最先到访的雪霰,颗粒分明,落到瓦片上,打在玻璃上,那声音叮叮咛咛地格外美妙,好比期待了近一年的朋友,就要相会了,人未至歌声先到一样亲切。稍后,星星点点的小雪,从天而降,它们是需要人类仰视的,小小的雪花落在你的脸上,或者掉在伸出的手掌心里,在一丝丝凉意中,你却开心地笑了。对啦,就是喜欢雪吧?德彪西有一首描绘雪的曲子,听着听着,感觉那个仰起头看雪的人儿,就是正在听曲的你。

真是信马由疆,这才白露而已,已经想象到冬季下雪了,无意得陇望蜀。好时光总是很短暂,舒适的秋日并不多,数着日子好好珍惜吧。天空很高很蓝,只有几朵白云闲挂着,聊表心意而已,没有酝酿雨水的动机,道旁的树叶也还是绿绿的,十分养眼,比夏天的晃眼好多了。不远处传来乐队的声音,女人的歌唱伴着笛声,稍走近了再看,原来是两个人的组合,吹笛的是一个大叔,唱歌的也是大姐,想必都退休了。歌声和伴奏暂时未配合上,这个显然需要多次打磨。初秋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木,在他们的衣服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们练习得很认真,仿佛不曾察觉到,秋阳也在偷偷照应着他们。

多久不曾来过这里?这里原来有这么多民间乐队,只是不见一个年轻乐手,退休人士这么闲适,真是惹人羡慕。一个人在树影里慢慢走着,听着四周透过树林传来隐隐约约的乐声,很是应景。虽已入秋,这座小山,展现给我的,仍是一片青葱,久不上来的好处就在于,每次见到那片竹林,都好象是第一次见到,竹林啊竹林,竹林不必魏晋,有竹林就是风水佳处。这里的树木没有戴着标牌,显然并不名贵,然而我喜欢它们高高的、舒展的样子,倾慕的眼神看过去,那浅深宜人的青意,如此柔和明净,感觉已沁到心里去了。

往前走,有秋虫唧唧,有人唱京剧,此起彼伏地,因风应和着。等到某个亭子里的乐队散去了,我终于也能坐下了。亭子大约是没多少年头的,不意发现它却有个古旧的名字。我爱大自然发出的声音,风吹动林木,树叶掉下来,秋虫的唧唧声。我也爱大自然的色彩,坐在那里,望见亭子外的蓝天,被那些树稍划分得细碎,天蓝得发灰好看,它们绿中带黄更好看,可怜见得,此时的蓝天已成了陪衬。正欣喜着这一幕,却又发现,对面走来一个娉婷的女孩子最好看。

这么多美丽的风景,我不想下山了,不想回到人间。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9-08 19:06:13 +0800 CST  
嚯嚯,都忘了想个小标题。白露小记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9-09 18:07:49 +0800 CST  
读《自私的基因》随感

又到了桂子飘香的时候,栾树早已挂上了红色小灯笼,一团团一簇簇的,煞是可爱。

刚刚读完了一本充满想象力的书。书的内容简介里写道: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单看这几句话,大约会以为是哲学书。三十周年纪念版简介里,作者提到有澳大利亚读者说,这本书让他(她)在之后的10多年里,不得不与抑郁症进行长期较量,还有一位出版商坦言:读完这本书后,他失眠了3天,被书中传达的冷酷无情的信息而深深困扰。还有学生读完书后哭泣,认为这本书使她的生命变得空虚而无意义。

这是本怎样的书?竟然会有这样的暗黑力量?好吧,介绍下这本书,它是英国科著作家理查德•道金斯的代表作《自私的基因》。首次出版是在上世纪的1976年,之后多次再版,增加了两个章节,作了一些修订。我看的是三十周年纪念版,作者特地写了30周年简介。这本书最初我也不太敢看,有朋友多次提到并推荐了两次,一直在犹豫,直到另一个朋友也提到这本书,才想到不要怕,应该读一读。谁知在阅读此书的日子里,并无多少不适应的感受,只有一天凌晨1点多睡着,那也是因为喝了茶的缘故。起先的担忧,原来都是多余的,是不是有很多顾虑,都是如此不必要的呢。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作者的目的是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本书的论点之一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有些冷冷的?事实上,直到全书读完,我只觉与书相见恨晚,如此好书出版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能早点读到?世间还有那么多的好书,它们都在哪里?真想早点读到啊,什么抑郁失眠全都是没影的事。我想了想自己为何这样“无动于衷”,或许是有思想准备才开读,年龄也老大了,而我喜欢看到真实,真实是一切识见与智慧的基础,又或者作者为我打开的新世界本身就很迷人,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有一种新奇和思考的快乐,间或夹杂着颠覆已知以及豁然开朗的感受,如此种种,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竟然还不错。

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个环节有:原始汤的混沌;复制基因;生物学意义上的囚徒困境;人类独有的文化基因复制;彼此喂以鲜血的蝙蝠。

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为“原始汤”就是大约30亿到40亿年前的海洋。有机物质在某些地方积聚起来……在受到如太阳紫外线之类的能量的进一步影响后,它们就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现今,大的有机分子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我们甚至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会很快地被细菌或其他生物所吞噬或破坏。但细菌以及我们人类都是后来者。所以,在那些日子里,大有机分子可以在稠浓的汤中平安无事地自由漂浮。

到了某一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称之为复制基因。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中最大或最复杂的,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能够复制自己。第一个复制基因一旦诞生了,它必然会迅速地在海洋里致处扩散它的拷贝,直至较小的构件分子日渐稀少,而其他较大的分子也越来越难有机会形成。这样,到达了一个具有全部一样的复制品的大种群的阶段。任何复制过程都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准会发生差错。生物学的复制基因在其复制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确实能产生改良的效果。对生命进化的进程来说,产生一些差错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想到,这大约也是在说,一成不变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

差错最终使进化成为可能,这些差错是积累性的。不管我们把原始的复制基因称为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它们的确是生命的祖先,它们是我们的缔造者。但在今天,它们不再浮游于海洋之中,很久以前,它们已经放弃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它们群集相处,安稳地寄居在庞大的步履蹒跚的“机器人”体内。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和。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但这里的“我们”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

基因确实间接地控制着人体的制造,其影响全然是单向的: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能遗传的。不论你一生获得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绝不会有点滴经由遗传途径传给你的子女。新的一代都是从零开始。人体只不过是基因保持自己不变的一种手段。

第十二章的标题是好人终有好报。这一整章,作者介绍了囚徒博弈,简单博弈很好理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达成信任。作者说,从人类到动植物,生活中充满了“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这一章我读得兴致盎然,各种博奕策略都有其优点与弱点,作者联想到生物界的实例来进行演绎,理解起来毫无费力,而且生动有趣,还让我联想到生活中不同人的处事风格,着实长见识。比如,作者提到重复博奕里,重要的两个类别,一个是“善良”,一个是“宽容”。善良是指那些从不率先背叛的策略,只在报复时采取“背叛”的行动。宽容的策略只有短其记忆,虽然它也采取报复行为,但它会很快遗忘对手的劣迹。作者在第十章里曾提到的“斤斤计较者”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它的记忆持续了整个博奕,永不宽恕曾经背叛过它的对手。即便对手已经有悔改之间,它不愿意打破相互背叛的恶性循环。是不是会想到,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永远背叛的策略可以打败永远合作,这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善良不能无底线,或许有实力反击才是强者的善良,就象弱国无外交一样,无论本心如何,弱者在旁人看来也无善良。还是要自身强大。“永远背叛”个体的聚合,不仅不能彼此互助而获得群体繁荣,还会使各自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它们只能把对方也拖下水。这一段,让人想到立身和交友。分享的意义是彼此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把任何一种人与人的良性联系,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都看成分享互助,彼此进步。让人朝下滑的都不是好的关系。

除了善良和宽容,还有一个定义:不嫉妒。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心理学家在人群中实险重复囚徒困境的博弈时,几乎所有选手都会嫉妒,这表示许多人在潜意识中更倾向于击败对手,而不是与他人一同合作击败第三方。

在蝙蝠捐赠血液的行为里,作者举例说威尔金森观察了110例血液捐赠,其中有77次是母亲喂养孩子,而大部分其他的血液捐赠则发生在近亲中。这让我想到王阳阳传习录的几句话: “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以从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血亲互相照顾与此观点相一致。作者又说了,在完全没有血缘的蝙蝠中,一些血液捐赠的例子依然存在,“血浓于水”的说法看来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这些共享血液的蝙蝠也经常是室友,看来蝙蝠也把朋友列为“蝙伦”之一了。友谊是很美妙的事情,没有朋友的人生很荒凉,对于有些蝙蝠,简直难以生存不下去,它们不是每天都能吸到足够的血,饿着肚子的时候,亲人或朋友才会以血喂养它们。相比较陌生人,蝙蝠也更偏爱帮助老朋友。看到这句话,心里很轻松的感觉。

行文至此,最后提一提人类的独特之处吧,据说这一章也是作者再版时更新的章节,可以缓解前面一些章节带来的冰冷和不适感。作者认为,我们人类的独特之处,主要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文化。文化的传播有一点和遗传相类似,它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尽管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传播是有节制的。语言看来是通过非遗传途径“进化”的,而且其速率比遗传进化快几个数量级。

这种新汤就是人类文化的汤。能表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的新词,作者命名为meme(觅母)。并举例说曲调、概念、妙句、时装、制锅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觅母。正如基因能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觅母通过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一个科学家如果听到或看到一个精彩的观点,他把这一观点传达给他的同事和学生。他写文章或讲学时也提及这个观点。如果这个观点得以传播,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观点正在进行繁殖,从一些人的大脑散布到别一些人的大脑。确实啊,新时代里,信息传播太快了!

每过一代,传给后代的基因都要减少一半。这样下去不消多久,它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直至达至无足轻重的地步。我们不应指望生殖能带来永恒性。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个火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苏格拉底、哥白尼等人的觅母复合体在今天仍盛行于世,历久而弥坚。在这个贴子前面我写到过一千年以后,思考我们能留下什么,想不到这本书也探讨了这个命题,承载基因的生存机器——肉身最终都会消灭,作者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和途径,有些地方不谋而合。只是,且不说能有几个苏格拉底,几人可以成为哥白尼,作者书里的有些见解到是成功复制到了我以及无数读者的大脑里。他成功了。

最后,还有值得肯定的正面信息,人类可能有一种非凡的特征——表现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的能力。至少已经具备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顾我们的长期自私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自私利益。作者总结到。人类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思考是有力量的,唯愿如此。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9-28 22:23:53 +0800 CST  
-----------------------------
@草桥关 2018-09-14 03:00:20
读这篇帖子,心里更多的是感慨。小川三夫这样的匠人、手作者,其传承方式与敬业、求精以期达于至善的精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曾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而浸染这一精神的各种手工作品传至日本,则形成了日本不同阶层共同的社会风尚——唐物崇拜。日本的唐物崇拜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这在千利休建造的数寄屋(茶室)的格局中可以清楚的看出:面对门的一壁是龛,龛上挂一幅字画,龛下则有一小案,供一瓶或一碗,都是唐物,客人......
-----------------------------
草桥兄说的我相信是有不少甚至就说很多吧,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文明,说普遍是不是乐观了些。介绍手艺的书我还看过其他的,小川三夫更让人佩服。不说他的技术或艺术,他在这书里体现的思想让我觉得他和一般匠人不一样。后面说的就让叹息了。本国的东西没有好好传承,没有了耐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再好的种子也长不出东西来。嗯,但愿努力之后,还可以找回来。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8-09-28 22:40:05 +0800 CST  
半年前开的这个贴子,拉拉杂杂的写了一些,看来记录是有好处的。每年总不记得买了些什么书,不记得读过哪些书,更不记得哪些书买回来还未曾读过。这么多不记得,最是人间记不住,已读未读哪些书。

除了小说文学类书籍之外,在这里再提两本书吧,天真的人类学家,机器人战争也不错。书话所谈的书大多偏文一些,而我觉得文之外的书,也很有必要看看。我以为读这类书,拓宽知识面,有益思考和沉淀,关于宇宙,关于人类各类种群的发展形态,可以构成思想里的筋骨架构,在此之上,读一些偏文一类的书,有了筋骨支撑,然后才相得益彰吧。

天涯传图好麻烦。略过吧。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9-01-01 21:48:30 +0800 CST  
由“姐姐”想到的

记得夏天在青海戈壁滩上行走的时候,想起了海子的诗,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据说是写给一位在德哈令的姐姐的,是一位怎样的姐姐,无法知晓,也无意寄予过多的好奇,至少我知道不是一位妹妹。

或许有人会问,姐姐和妹妹有区别吗?不都是女子,不都是作者向往,想念的女子?我想说,当然有区别。近些年读旧体诗词,整日里与平平仄仄亲密接触,有一阵子,简直是睡里梦里也不敢忘了她们啊。曾经戏作一首小诗形容此种疯魔形状,有一句是:看山平水仄,自以为有几分看朱成碧的意趣……不得不说明一下,这么自夸时,我的内心有两个我在打架,一个我说,说这种话,是不是该害羞一下?另一个我说,只要不让他人知道,脸皮厚过古城墙又何妨。好吧好吧,就这样子原貌呈现,此处不需省略多少字。

经常一扯就远了,想起孙悟空初学腾云驾雾,经常一驾刹不住云,我这里是一写就收不住手,还是一朋友说的,话唠。说到哪儿啦?姐姐和妹妹,虽然都是仄声字,但是普通话读起来仍然有区别的(声明一下:毕竟我最熟悉的是普通话,各种戏曲唱腔,和地方方言无法顾及,不在考虑之列):姐姐,轻轻念一声姐姐,发音多么婉转、多么蕴藉,于是这一声姐姐,就有着几分羞涩,有着很沉淀淀的份量,有一万分真诚想给你看,却无法真的让你看到的为难,纠结,苦闷的处境。而妹妹呢,也用普通话念一下:妹妹,去声的发音比较单调,声调前高后低,既不婉转也不含蓄,而去声一般更容易表现情绪的激动和高昂的士气。那么,对于抒情诗,用哪一种音调更好呢,明显是婉转的好啊。

海子的这首诗,如果写的是,妹妹,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我还会不会有相同的喜欢呢,无法想象。海子写诗的时候,不会关注姐姐和妹妹的区别,他只是单纯的在想念一位姐姐。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并非不知如此品味现代诗歌,已是离题万里了。只是进行一个自由随性的,特殊角度的想象罢了,且让我的思绪飞一会儿。

当然,喜欢这首诗,不仅在于姐姐。而在于他的基本前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这恰恰说明,平时很关心人类的嘛,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男青年,不关心人类,简直让人不可忍啊。美丽的戈壁滩,也是空空的戈壁滩,只有青稞在默默地生长,同时压抑不住生长的还有诗人内心的情感。在空空的戈壁滩上,他本来看不到人类,也无需看到人类,有一位女子把空的戈壁滩填满。这位姐姐,有着超越全人类的地位,在人类之上,让他关心,思念……

一向不喜欢读那种通篇都是美丽的词句,读完什么也留不下的唯美文章,也不是太注意纯粹的情诗,想是对于情感的深度和层次,对于单纯美丽的事物,缺乏积极、灵敏反应的细胞。海子的诗我读得并不多,这一首诗,却让我留有印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姐姐,还是“人类之上”的略为笨拙的真挚?有些时候,爱情与友谊的区别并不那么泾渭分明。我曾听闻,很多人不停地思考,探索,分析两者的差异,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既不敢前进也不甘后退,其中的痛苦、纠结并不比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要听音辨音来得轻松。

悲欢喜乐等强烈的情绪容易引发诗情,痛苦尤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年韩愈叹息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之所以能引起后世人强烈的共鸣,恰好证明世间悲伤事,岂止一朝被贬,伤痛不独唐韩愈。戈壁滩上的海子,也可以写诗,写的诗也留传了开来,然而,写诗并不能治愈诗人自己。有很多人读他的诗,记得他的诗,也不能。我不知道姐姐有没有回应海子,既然早已知晓了最终结果,就不必再去寻问过程。

最后,是不是可以说,关心人类,也关心你,那是很深的友谊,不关心人类,只想念你,这才是爱情呢。想念当然可以有很多种,亦可以想念很多人,但是这首诗,我只想把它归类为爱情诗,虽然通篇没有出现一个爱字。真是质朴,纯情。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9-01-03 20:37:05 +0800 CST  

楼主:商角徵羽

字数:23287

发表时间:2018-07-01 01:26:0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06 17:53:12 +0800 CST

评论数: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