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改


青山碧岭处处皆有,枝繁叶茂的大树占满了整个荒山,哦不,现在已经不再是荒山了。三十多年前,我与湘南某县直机关干部一道,来到这个距县城大约十多公里的荒山植树造林,种下了松树、杉树等树木,如今已经长大成林,郁郁葱葱。三十多年后的某一天,我站在这个山的山顶上,俯看这片山岭,感觉十分惬意。山林里有许多小动物,小鸟、小松鼠、蝴蝶、山峰在林间飞来飞去。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木便随风起舞,野草也不甘示弱,随着风的旋律,跳起了可爱的舞蹈,这似乎比那阵阵林涛还要好看,最后,就连花儿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里来,它们争奋斗艳,互相在比美。小鸟抖动彩翼,和伙伴来到了这里,听,”叽叽喳”喳,”叽叽喳喳”这是小鸟们劳动时唱的大合唱,”家家户户”都忙着在搭窝筑巢,建立快乐的家园,它们的脸上都洋溢笑容。小松鼠在这个家园里面生活得很开心,瞧,它们正在树枝上荡来荡去,快活地似神仙,到处都听得到欢声笑语。

人世沧桑,青山不老。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历史的烟云,终究会消失在岁月深处。就算是那些不可一世、建功立业的帝王,也终究是青史黄卷中的一页墨迹。但是,巍巍青山,却千古依旧,苍苍依旧。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会等你,咱们后会有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等等,这些本是我国古代侠义小说,如《水浒》、《三国志》等小说里面那些“绿林好汉的常用语言。表面看上去都是江湖中人话别的时候说的话,大概是不改初衷,后会有期,友谊长存的意思。但更深次的理解,还包括一条自然规律,如果不是人为的破坏的话,即青山总是不会改变的。

就自然界的本来面目而言,青山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一般地说来,所有的山林都是大自然馈赠的。有山必有林,如果没有如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地震山崩等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青山绿水是不会改变的。但是现实有时候又是很严酷的,青山不仅要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还有受到战争和滥砍滥伐等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所以,人类社会要保住青山不改的话,除了要有爱护青山绿水的理念,还应该制定法规制度对青山绿水进行保护,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形成的荒山,要复绿,要植树造林。

山林树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光合作用,树叶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科学家推算,地球上的树木。草地每年为人类处理掉废气达200亿吨。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数目之多可想而知。据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公顷阔叶林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700公斤。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氧气制造厂”。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树木还能对有害的细菌进行消毒。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一亩松柏林两昼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我不清楚古人是否知道山林树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但知道古时候也是不可以随意砍伐树木。为了使青山常在,青山不改,历代对山林的管理,都有一些制度,并设有专职的官吏负责。在早期,无主的树木是可以砍伐的。但到了西周的周厉王,宣布把一切山林水泽收归国有,不准老百姓染指。《周礼》记“山虞掌山林之禁令”,“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所谓“山虞”可以说是林业专员,“林衡”可以说是林区警察。当时法令还规定百姓必须植树造林。本来,君王名义上是国家一切的所有者,但百姓樵采渔猎是不受限制的,因此,周厉王的政策使人民非常不满,在其被推翻后废止。两百年后,改革家管仲率先在齐国实现山林川泽专利,把山林水泽收为国君独有(等于国有),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齐国财力,为富国强兵推波助澜。而民众,则只能在每年山林水泽定期短暂开放的时候,进去伐木渔猎获利。到了先秦两汉时期对树木的管理更加详细和严格,试举几例:睡虎地秦简秦律《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田律》简249:禁诸民吏徒隶,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及进〈壅〉堤水泉,燔草为灰,取产卵 ;毋杀其绳重者,毋毒鱼。悬泉置平帝元始五年《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孟春月令:“禁止伐木。孟夏之月,无伐大树。”由此可见,采伐林木必须看清季节。如果不分季节,盲目地乱砍滥伐,那就会把森林捣毁掉的。

栽树忙一天,利益得百年。 要使青山不改,除了保护好天然林之外,还必须重视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哪里植被覆盖率低,哪里每逢雨季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把田地毁坏,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危害极大。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因为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山上绿幽幽,泉水不断流。植树造林对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植树造林乃是古人营建宫室兴邦立国的大事,亦为当时的一种土风民俗,《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与日逐走,这是何等的气魄!作为这位伟大的失败者,在临死之前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奋然投臂,扔掉手中的拐杖,将其化为森林,突出反映了祖先植树造林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可贵品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中即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这样的诗句,这一乐章说的就是在建房筑室破土动工的同时,就要在房前屋后种上榛树、栗树,还有梓漆和椅桐,待其长成材后伐作琴瑟之用。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序》中对植树造林给予高度评价:“樊重欲做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以已也。谚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唐大诗人白居易曾有《隋堤柳》一诗,诗云:“大业年中炀千子,种柳成功傍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五百里。“该诗当是对当年大规模植树造林波澜壮阔情形的的记述和描写。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不仅亲身参与植树的实践,而且在植树造林经验的提升和总结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传记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即为典型的一例,在我国古代造林史上也占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柳文中记述的是因“病偻”而“隆然伏行”的残疾人郭某,有一手种树的好本领,他从实践中摸索出来树木生长的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他之所以“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而“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的原因,正在于他能“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那些“他植者”盲目地学标不学本照葫芦画瓢,没有学到郭橐驼种树技术和经验的真髓,他们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种树是这样,管理树木亦然。郭橐驼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说的是: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郭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善的管理,因为它包含了“顺木之天”的道理。它植者则不明此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此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所阐述的植树的道理非常重要,却又是最初浅的。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

青山绿水,山林乡野。是古代文人择居的首选之地。一些着意“雅趣”的文人居室追求和创造了一种悠然恬静的超脱美。在文人雅士的观念中,青山绿水,山林乡野具有多层面的雅的气韵。山居、村居或乡居更可以复归自然。这一文化心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返归自然’的老庄哲学,然而,它现实的衍生为一种风尚,则不能不归功于魏晋的高隐之士。在陆机、左思、陶渊明的笔下,山林溪谷的隐逸生活充满优雅的情韵:好似高歌入云的楼阁;浓密的树叶隐蔽遮掩,如同翠绿凉爽的帷帐。清风吹拂秀木,白云缭绕山岗,红花辉映向阳的树林,清泉奏出悦耳的音响。居于如此恬淡静谧之境,以松菊为友,与琴书为伴,远胜于朱门的富贵与喧嚣的俗韵。自魏晋以降,以陶渊明隐居生活为典范,山居、村居、野居、郊居成为一代代文人孜孜以求的居住方式,也成为他们不倦吟哦的题目。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他骑马来到了老朋友所在的村庄。这里的景色美极了:近看茂密的树林环抱着美丽的村庄,小鸟在树林中放声歌唱。远看峰峦若隐若现像几个高的巨人守护着村庄。在孟浩然的心目中青山绿水,山林乡野是那么的美好。

楼主 文锦书屋  发布于 2018-05-02 17:30:29 +0800 CST  

楼主:文锦书屋

字数:3698

发表时间:2018-05-03 01:30: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5 12:41:41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