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的共同诱因

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两者形成的原因都是选择权的外化。
两者的区别,无非是回避型依恋的选择权被强征而去,焦虑型依恋的选择权是自愿奉上。回避型依恋外化的选择权,是自我的情感表达。焦虑型依恋外化的选择权,是自我的理智管理。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形成的共同诱因:选择权的外化。
可是,更让我感到充满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选择权外化,这么一种情况。共生期的概念,是针对婴儿和母亲关系中,存在这么一段,从婴儿视角看来,无法分辨出母亲和自己的时期。个体成年之后,会出现类似婴儿共生期这么一种情况。只不过成人的这个共生期,是通过一种更加隐蔽的形成存在。能够形成成年人共生期的前提,就是彼此选择权的交换。通过选择权的交换,交换选择权的双方,在成年人的独立世界里,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强链接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让链接双方彼此能感到十分不适,可是双方都无力挣脱。

深入这种成年人的共生关系中,看不到这段关系中,最大受益者是谁。很简单,成年人的独立里世界中,必要的安全范围,良好的自我选择权,是基本的需求。可是,无论是共生期中,选择权力上交一方,还是背负了他人权力的一方,都是感到彼此困惑和不适的。那么,这种现象为什么还会大面积的存在。我想,可能提供另外一个角度,大家也许能够更加全面看待这种共生关系存在的意义。
把两个人以上的个体的组织,看成一个组织,人数的多少无非就是组织大小不同而已。那么,在这个组织下,除了能够识别的个人意识,还有不能识别的个人潜意识,还存在更重要,更隐蔽的组织意识,虽然后面两者难以分辨,可是它们确实实实在在存在,并指导这个组织的行为。无论是前期原生家庭,还是后期的亲密关系。在彼此关系的组织下的个体,都是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组织的一部分。回过头来看,这种成年后的共生关系,恰好就是隐蔽的组织意识下的特有产物。

举个小例子,也许更能说明这种情况。假设,一个三口之家,由于异地工作的原因,家庭中的父亲,长期处于家庭关系缺位的状态。那么,假若通过拟人的视角,开启组织意识来看,这个以家庭为组织的集体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意识,是不是这个组织处于或者濒临处于瓦解的状态?否则的话,为什么会出现成员缺位的情况?一旦意识自我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它会立刻通过自己的一些方式,主动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这种反应原理,也很简单,组织意识必须依附于组织存在。那么,隐蔽重要的意识,会发出什么样的指令,保证在剩余的成员之间,产生更加密切和稳固的链接,进一步避免的解散?这个动作,很简单,就是交换掉母亲和孩子的选择权。就比如,母亲会选择代替孩子产生情感体验的权力,先于孩子情感体验发生,越位替代了孩子的情绪体验发生,并表达出来。这个表达比较拗口,通俗地讲,母亲会在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情感伤害的时刻,直接代替孩子做出被伤害的情感表达。这个过程,孩子放佛是一个局外人,丝毫没有发现,自己的情绪体验,已经被母亲收了过去,甚至在某些瞬间,孩子还会产生自己被关爱被体贴的感觉。可是,显然这种情绪体验被收走的情况,会在更对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想要挣脱的窒息感。事实上,这个假设正是基于回避依恋特质的描述。那么,为什么组织的意识,会采取这样一种形式,来加深剩余成员之间的强烈链接呢?答案也显而易见,一旦个体的情绪选择权被回收之后,被回收着的个体,再也无法从根本上脱离情绪的接管者。于是,第二次的共生期出现了,于是组织被完整保留下来,于是组织意识安全了。正如同相处模式一样,认知和意识,一旦形成,它们也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除了隐蔽的意识活动的背后,这种行为,在短期之内,确实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依附生存。

胡适成长于典型的大家庭之内,母亲并不是大房,在他年少时候,父亲已经离世。对于母亲的回忆,他是这么写的: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引用这段话的目的,并不是说明他们的母子关系中,存在着选择权上交的行为。只是想通过当时孩子的视角,看待这种亲子关系中,如果出现了选择权上交的情况,这是多么的自然而然。
把个人看出成是一台计算单元,能够可见的外化,比如语言表情行为动作,好比是计算硬件;无法可见的内化, 比如思想意识潜意识,好比是软件。在第一次共生期中,肯定存在上一代对下一代之间的软件程序复制的过程,保证个体成长之后,会有一套自己独立运行的软件系统。可是,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如果复制时期过于漫长,或者复制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下一代的软件需要处理的问题,需要穿传递到上一代的软件程序中完成。很显然,第二次共生期就出现了。事实上,即便实现了程序复制,程序的迭代更新,让需要个体来实现。

楼主 穆先生  发布于 2016-12-11 15:50:13 +0800 CST  

楼主:穆先生

字数:2097

发表时间:2017-11-10 08:55:3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09 12:15:22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豆瓣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